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八 (9)
卷之八 (9)
1. 附嚴三點捷法
脈浮得病,宜發散;脈沉得病,宜疏利;脈遲之病,宜溫中;脈數之病,宜汗解。
右寸有力者,可吐;右尺有力者,可下;左寸有力者,可汗。
丈夫寸口脈須浮,關部脈須緊,尺部脈須沉;婦人寸部脈須沉,關部脈須緩,尺部脈須浮。
白話文:
【附嚴三點捷法】
脈象浮表示病在表,適合用發散的方法治療;脈象沈表示病在裏,適合疏通或瀉下;脈象遲表示寒證,適合溫補中焦;脈象數表示熱證,適合發汗解表。
右手寸脈有力時,可用催吐法;右手尺脈有力時,可用瀉下法;左手寸脈有力時,可用發汗法。
男性的寸口脈應偏浮,關脈應偏緊,尺脈應偏沈;女性的寸脈應偏沈,關脈應偏緩,尺脈應偏浮。
2. 神聖功巧括
醫門理法至微玄,大要胸中有轉旋。
望、聞、問、切四件事,缺一偏枯不備全。
【望】第一看他神氣色,潤枯肥瘦起和眠。 活潤死枯肥是實,瘦為虛弱古今傳。 謙體則知腰內痛,攢眉頭痛與頭眩。 手不舉兮肩背痛,步行艱苦疼腰間。 叉手按胸知內痛,按中臍腹痛相連。 但起不眠痰夾熱,貪眠虛冷使之然。 面壁踡身多是冷,仰身舒挺熱相煎。 身面目黃脾濕熱,唇青面黑冷同煎。
【聞】第二應聲清與濁,鑑他真語及狂言。 聲濁即知痰壅塞,聲清內冷是因緣。 言語真誠非實熱,狂言號叫熱深堅。 稱神說鬼逾牆壁,胸膈停痰證癇癲。 更有病因循日久,音聲遽失命歸泉。
【問】三問病因經幾日,日間便利幾番行。 飲食少多宜冷熱,更兼服過藥堪憑。 飲食稍通容易治,不進之時不易寧。 喜冷定知心內熱,好溫乃是臟中寒。 尿色赤黃真內熱,尿清定是冷相干。
【切】切脈是居為四末,浮沉遲數病之端。 四事略陳通梗概,舉隅善反一同看。
白話文:
《神聖功巧括》:
中醫的理論與方法深奧微妙,關鍵在於醫者心中需靈活掌握。診斷必須兼備「望、聞、問、切」四法,缺一不可。
【望診】
首要觀察患者的精神狀態與氣色,包括膚色潤澤或枯槁、體型胖瘦、姿勢動態。
- 氣色潤澤為生機旺盛,枯槁為危象;肥胖多屬實證,消瘦多屬虛弱。
- 彎腰姿勢常提示腰痛,皺眉可能頭痛或眩暈。
- 手臂難舉暗示肩背痛,步履艱難多因腰痛。
- 雙手按胸表示胸腹內痛,按壓肚臍周圍則腹痛。
- 失眠煩躁多屬痰熱,嗜睡多因虛寒。
- 蜷縮面壁多為寒證,仰臥舒展多為熱證。
- 面色眼白發黃是脾濕熱,唇青面黑屬寒證。
【聞診】
其次聽聲音辨別清濁與言語內容:
- 聲音混濁多因痰阻,聲音清弱多屬內寒。
- 言語清晰非實熱,狂言亂語屬熱極重症。
- 胡言鬼神、行為異常(如爬牆)多為痰阻癲癇。
- 久病後突然失聲,恐為危候。
【問診】
詢問病史與日常狀況:
- 發病天數、每日排便次數、飲食偏好(冷熱)、曾服藥物。
- 飲食漸進易治,完全無法進食則難癒。
- 喜冷飲多為內熱,好熱食多屬臟寒。
- 尿液赤黃為內熱,尿色清長屬寒證。
【切診】
脈象為診斷末端依據,浮沈遲數是辨病基礎。
以上四法僅概述要領,需舉一反三綜合判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