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八 (8)
卷之八 (8)
1. 附廬山劉復真脈訣捷要
脈者。天真太和之氣也。王叔和七表八里之說。形狀浩繁。學者無條理可據。夫持脈之道。圖不盡言。存乎心會而已。先師崔紫虛真人。面命心傳。撮其樞要。但以浮沉遲數四脈為宗。知風氣冷熱為主病。且如
【浮】脈。有力者風。無力者虛。
【沉】脈。有力者積。無力者氣。
【遲】脈。有力者痛。無力者冷。
【數】脈。有力者熱。無力者瘡。更看三部所屬。如寸部屬上焦頭面胸膈之病。關部屬中焦肚腹之病。尺部屬下焦腰腿足之病。又看五臟六腑所主。以浮中沉表裡消息也。學者當以義理精別。不致按寸握尺之誚云。
【浮】脈。為陽。屬表。言外得病。有力主風。無力主虛。舉指在皮便見。與芤滑洪脈同。
【沉】脈。為陰。屬裡。言內得病。有力者積。無力者氣。下指按至骨方見。與弱伏濡脈同。
【遲】脈。為陰。主冷。有力者痛。與緩微澀脈同。
【數】脈。為陰。主熱。無力者瘡。與弦緊實脈同。
上焦病屬寸口脈
浮風,主頭面眼目。浮腫風寒。牙疼。口眼喎斜。
沉氣,主胸膈痞滿。咳嗽喘急。膈氣翻胃。胸痛不食。
遲冷,主嘔吐隔痞。不納水穀。虛汗拘急。疼痛不已。
數熱,主上壅煩燥。口苦咽乾。客熱煩渴。頭痛口瘡。
中焦病屬關脈
浮風,主兩臂拘攣。不能舉運。背脊筋痛。身體麻木。
沉氣,主腹膨鳴。心腹疼痛。上下關格。不思飲食。
遲冷,主痃癖。痛走不定。上下攻刺。翻胃吐食。
數熱,主口渴咽乾。嘔吐霍亂。煩躁不寧。
下焦病屬尺脈
浮風,主腰痛。腿膝麻木。足脛腫痛。大便不利。
沉氣,主腳腫疼痛。下重。麻木。小便不利。
遲冷,主小腹急疼。外腎偏。大小便頻數。大便泄瀉。
數熱,主小便不通。大便秘結。腎癰。煩渴不止。
傷寒但有腳脈不死。在腳背上腕中。是衝陽脈也。有此脈則氣盛。又有大溪脈。在內踝側動脈是也。又有一脈在手虎口合谷穴。此脈盛則傷寒有汗。劉復真先生纂七表八里之玄。集為四脈。曰風氣冷熱也。復變為八。曰虛風。積氣。痛冷。熱瘡。凡八部。以定其何部得之。則知病之所在。先生掃除冗蔓。直顯真源。得傳者。慎之寶之。
白話文:
脈象是反映人體元氣盛衰的指標。王叔和的《脈經》中七表八里之說,內容龐雜,不易掌握。診脈之道,圖像和文字都無法完全表達,全憑臨床經驗的領悟。我的老師崔紫虛真人,親授我診脈的精髓,歸納為浮、沉、遲、數四種脈象,以判斷風、氣、冷、熱等病因為主。
浮脈:有力為風證,無力為虛證。
沉脈:有力為積證,無力為氣證。
遲脈:有力為痛證,無力為寒證。
數脈:有力為熱證,無力為瘡證。
需觀察寸、關、尺三部脈象所屬部位,寸部反映上焦(頭面、胸膈)疾病;關部反映中焦(腹部)疾病;尺部反映下焦(腰腿足)疾病。並結合五臟六腑的病理特徵,以及脈象的浮沉、表裡、盛衰變化綜合判斷。學習者需融會貫通,才能避免診脈失誤。
浮脈屬陽,為表證,表示疾病在體表,有力者為風證,無力者為虛證,手指輕觸皮膚即可感覺到,與芤、滑、洪脈相似。
沉脈屬陰,為裡證,表示疾病在臟腑內部,有力者為積證,無力者為氣證,需用力按壓到骨頭才能感覺到,與弱、伏、濡脈相似。
遲脈屬陰,主寒證,有力者為痛證,與緩、微、澀脈相似。
數脈屬陰,主熱證,無力者為瘡證,與弦、緊、實脈相似。
上焦病(寸口脈):
浮脈風證:頭痛、眼目疾患、面腫、風寒、牙痛、口眼歪斜。
沉脈氣證:胸悶、痞滿、咳嗽、氣喘、呃逆、胸痛、食慾不振。
遲脈寒證:嘔吐、胃脹、消化不良、自汗、肌肉拘緊、疼痛。
數脈熱證:上火、煩躁、口苦、咽乾、發熱、口渴、頭痛、口瘡。
中焦病(關脈):
浮脈風證:兩臂麻痺、不能抬舉、背痛、肢體麻木。
沉脈氣證:腹脹、腹痛、腸梗阻、厭食。
遲脈寒證:痃癖(腹部腫塊)、遊走性疼痛、腸胃絞痛、嘔吐。
數脈熱證:口渴、咽乾、嘔吐、霍亂、煩躁不安。
下焦病(尺脈):
浮脈風證:腰痛、腿膝麻木、足踝腫痛、便秘。
沉脈氣證:腳腫、疼痛、下肢沉重、麻木、尿少。
遲脈寒證:小腹疼痛、腎虛、尿頻、腹瀉。
數脈熱證:尿閉、便秘、腎膿腫、口渴。
傷寒若僅在腳上有脈搏,則不危及生命,此脈位於腳背與足踝之間,稱衝陽脈,此脈有力表示氣盛。另外還有大溪脈,位於內踝旁;以及手部虎口合谷穴的脈搏,此脈有力表示傷寒患者會有汗出。劉復真先生將七表八里脈象歸納為浮、沉、遲、數四種脈象,即風、氣、冷、熱,又可細分為虛風、積氣、痛冷、熱瘡八種脈象,用以判斷病位。劉先生精簡了脈象診斷方法,直指病因,學習者應當謹慎珍藏此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