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八 (7)
卷之八 (7)
1. 辨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一
大法。秋宜下。
傷寒。冬病也。若謂可以春宜吐,夏宜汗,秋宜下,為大法,則三法者,其如寒之傷於冬何?而仲景傷寒之治,大法,實不外乎三者,然則三言之意,豈不與仲景之旨相矛盾乎?嗟乎!仲景之言,經也,權在其中。三言者,不知為誰。經不經,權不權,僣揭三篇條目之首,與傷寒例。
妄僣六經前之逆同。傷寒例以當簡篇前也。故削之。削之則叛經之跡泯,而三言者,以皆揭條冊首,不能削,只得存之。存之亦亂經之罪著。著與泯,皆所以為狂妄戒也。後之覽者,宜鑑於斯。
凡服下藥,用湯勝丸,中病即止,不必盡劑也。
此亦叔和語。
下利。三部脈皆平,按之心下硬者,急下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三部脈皆平,血氣和可知矣。心下硬,實也,所以急也。
下利不欲食者,以有宿食故也。當宜下之,與大承氣湯。
不欲,猶惡也。宿,陳久也,猶世俗所謂積也。
問曰。人病有宿食,何以別之?師曰。寸口脈浮而大,按之反澀,尺中亦微而澀,故知有宿食,當下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此承上文復設問答,言脈以申明之之意。
下利。脈反滑,當有所去,下之乃愈。宜大承氣湯。
下利。脈遲而滑者,內實也。利未欲止,當下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二條亦承上文,又以脈之變者言,以詳明之之意。
病。腹中滿痛者,此為實也。當下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實者,邪氣甚之謂也。
下利瘥後,至其年月日復發者,以病不盡故也。當下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其,期也,謂周其一年之月日期也。
傷寒後。脈沉沉者,內實也。下解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沉以候陰。再言沉者,謂深沉在裡陰之意也。
脈雙弦而遲者,必心下硬。脈大而緊者,陽中有陰也,可以下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雙弦,謂左右皆然也。弦則為陰,遲則為寒。心下硬者,謂客寒結滯於膈也。大為陽虛,緊為陰勝。陽以腑言,陰以寒言,謂陰寒之邪,內實於胃腑也。
白話文:
辨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一
秋天適合使用下法,這是治療疾病的大原則。
有人認為春宜吐、夏宜汗、秋宜下,這是治療傷寒的大法。但這樣說的話,冬天受寒的病症該如何處理呢?張仲景治療傷寒的大法,其實不外乎吐、汗、下三法,但這三種說法,難道不與仲景的原意相矛盾嗎?唉!仲景的言論是經典,其中權衡利弊的道理很深奧,而那「春宜吐、夏宜汗、秋宜下」的三言說法,不知出自何人。究竟是不是經典之言,是不是權衡之法,都難以斷定。因為這三種說法都出現在各篇章的開頭,無法像其他文句般刪除以避免與經典相違背。而保留下來,則又犯了違背經典的錯誤。無論是刪除或保留,都足以說明作者的狂妄。後人應該以此為戒。
服用下藥時,無論是湯劑或丸劑,只要病情好轉就停止服用,不必服用完所有劑量。
這是巢元方(叔和)的說法。
如果病人下痢,三部脈象都平和,但按壓心下部位感覺堅硬,就要緊急使用下法治療。宜用大承氣湯。
三部脈平和,說明氣血調和,心下堅硬則代表腹部實證,所以要緊急治療。
如果病人下痢且不想吃東西,是因為有宿食的緣故。應該使用下法治療,宜用大承氣湯。
「不欲」就是厭惡的意思;「宿」指陳舊久積,也就是俗話說的積食。
問:病人有宿食,如何區別診斷?師曰:寸口脈浮大,按壓時反而澀滯,尺脈也微弱澀滯,就知道是有宿食,應該使用下法治療,宜用大承氣湯。
這段是承接上文,再次設定問答,以脈象來進一步說明。
如果病人下痢,脈象反而滑利,代表體內有所阻塞,使用下法治療就能痊癒。宜用大承氣湯。
如果病人下痢,脈象遲緩而滑利,代表內部實證。下痢尚未停止,就應該使用下法治療。宜用大承氣湯。
這兩條也是承接上文,再次以脈象的變化來詳細說明。
如果病人腹部脹滿疼痛,這是實證。應該使用下法治療。宜用大承氣湯。
「實證」指的是邪氣盛的狀態。
如果下痢痊癒後,在一年之內的某個時間又復發,是因為病情未完全根除的緣故。應該使用下法治療。宜用大承氣湯。
「其」指期限,「年月日」指一年之內某個時間點。
傷寒之後,如果脈象沉沉的,代表內部實證。應該使用下法治療。宜用大承氣湯。
「沉脈」反映陰寒的狀態。「再言沉者」指脈象深沉隱藏於裡陰之意。
如果脈象雙弦而遲,必定心下堅硬。脈象大而緊,代表陽中有陰,可以使用下法治療。宜用大承氣湯。
「雙弦」指左右兩側脈象都弦細。「弦脈」代表陰證,「遲脈」代表寒證。心下堅硬代表寒邪停滯於膈肌。「脈大」代表陽虛,「脈緊」代表陰盛。陽以腑論,陰以寒論,指陰寒邪氣在胃腑內實證。
2. 辨發汗吐下後脈證並治第二十二
此第十卷第二十二篇。凡四十八證。前三陰三陽篇中,悉具載之。(此與第十七、十八語意同。)
上記十一篇,叔和分經及述經外之餘言,附己意以撰次之,合經亦十一篇,共目二十二,以為全成仲景氏未韋之遺書者也。而第十七、十八、二十二三篇,則又皆抱空名而擁虛位,無冊條之可檢,實則一十九篇之條冊耳。皆叔和所紀之舊額如此。世固有少此以為非仲景之全書而起其說者。
嗚呼!是書也,仲景之作於建安,漢年號也;出自叔和之撰述,晉太醫令也。相去雖不甚遠,蓋已兩朝相隔矣。是仲景之全書?非仲景之全書?誠不可曉也。然縱非全是,不是全非,斷可言也。是是非非,全責在我。反我自責,則是不是、非不非、全不全,自有可見者在也。
見一焉,則仲景之所以為仲景者,可寤寐皆得全見之矣。其神其妙,又何待言?凡我同袍,尚期同勉。
白話文:
這本書是《傷寒雜病論》的第二十二篇,總共收錄了四十八種病症。前三陰三陽篇中,已經詳細記載。 (這與第十七、十八篇的意思相同。)
以上十一篇,是王叔和在整理《傷寒雜病論》經文之外,另外添加的一些內容,並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以編排,加上原本的十一篇經文,一共二十二篇,目的是要補齊張仲景遺留下來未完成的著作。但是第十七、十八、二十二篇,實際上只是空有名稱,沒有獨立的條文可供查閱,它們的內容其實都包含在一到十九篇之中。這些都是王叔和沿用的舊編號。因此,世上有很多人認為這不是張仲景的完整著作。
唉!這本書,是張仲景在建安年間(漢朝年號)所著,卻是由晉朝太醫令王叔和整理編寫的。雖然時間相隔不算太久,但也已經是兩個朝代了。究竟是不是張仲景的完整著作?真的難以確定。但就算不是全部,也不是完全不是,是可以肯定的。關於真偽的爭議,責任在我自己身上。如果我反躬自省,那麼真與偽、全與不全,自然就會明白。
只要我們能理解其中一則,就能夠完全理解張仲景的醫學精髓。它的奧妙神奇,又何須多言呢?各位同道,希望大家都能共同努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