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八 (6)
卷之八 (6)
1. 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
重被而覆之。汗出而冒巔。體惕而又振。小便為微難。寒氣因水發。清穀不容間。嘔變反腸出。顛倒不得安。手足為微逆。身冷而內煩。遲欲從後救,安可復追還?
傷寒脈陰陽俱緊,惡寒發熱,則脈欲厥。厥者:脈初來大,漸漸小,更來漸漸大,是其候也。如此者,惡寒甚者,翕翕汗出,喉中痛;熱多者,目赤脈多,睛不慧。醫復發之,咽中則傷;若復下之,則兩目閉。寒多者,便清穀;熱多者,便膿血。若熏之,則身發黃;若熨之,則咽燥。若小便利者,可救之;小便難者,為危殆。
下利脈大者,虛也。以其強下之故也。設脈浮革,因爾腸鳴者,屬當歸四逆湯。
以上六條,皆不見有不可下之言。倫類不清,疑非叔和之舊,亦後人之紛亂耳。不敢強為之說,闕疑以待博識。
白話文:
[第二十篇:辨識不可使用瀉下法治療的病症脈象與證候及治療]
病情嚴重時,患者蓋著厚重被子,出汗且頭頂脹痛,身體顫抖又抽動,小便排出輕微困難。寒氣因水分停滯而發作,導致完全無法消化食物而腹瀉。嘔吐劇烈甚至腸道外翻,身體極度不適無法安寧。手腳輕微冰冷,身體發冷但體內煩熱。若治療遲緩想事後補救,如何能輓回危局?
傷寒病脈象陰陽皆緊繃,怕冷又發熱,脈象將呈現厥逆狀。所謂厥逆脈:起初脈搏粗大,逐漸變細,接著又漸轉粗大,這是其特徵。如此情況下:若怕冷嚴重者,會微微出汗,喉嚨疼痛;若發熱較重者,眼睛發紅血絲多,眼神渾濁。醫師若再發汗治療,會導致咽喉損傷;若再用瀉下法,會使雙眼緊閉。寒證明顯者會排未消化食物;熱證明顯者會排膿血便。若用熏療法,會引發全身發黃;若用熱熨法,會導致咽喉乾燥。若小便通暢者尚可救治;若小便困難者則病情危重。
腹瀉而脈象洪大者,是虛證表現。此因勉強使用瀉下法所致。假若脈象浮取如皮革,伴隨腸鳴聲響,應選用當歸四逆湯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