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八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八 (5)

1. 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

齧。音孽。首二句乃總前第十五篇第五條,後兩節之兩首句,而通互其意。下之以下,言變證也。寒以虛言,故曰反汗出,身冷若冰也。不得前,猶言不能出也。舌主於心,較之聲屬脈之前條,則此為重矣,亦兩比也。

脈濡而弱。弱反在關,濡反在巔,浮反在上,數反在下。浮為陽虛,數為無血。浮為虛,數為熱。浮為虛,自汗出而惡寒。數為痛,振寒而慄。微弱在關,胸下為急,喘汗而不得呼吸。呼吸之中,痛在於脅。振寒相搏,形如瘧狀。醫反下之,故令脈數,發熱,狂走見鬼,心下為痞,小便淋漓,小腹甚硬,小便則尿血也。

首三句與上條同。上條弦反在上,弦則為陰,陰者寒也,故曰微反在下。此條浮反在上,浮則為陽,陽者風也,故曰數反在下。蓋兩舉中風傷寒之本虛者,繹其變以曲致叮嚀之意。

脈數者,久數不止,止則邪結,正氣不能復;正氣卻結於臟,故邪氣浮之與皮毛相得。脈數者不可下,下之則必煩利不止。

皮毛相得以上,明脈之所以浮數也。煩利,亦協熱也。

脈浮大,應發汗,醫反下之,此為大逆。

此重出第十四篇第十七條之大略,以申致叮嚀之意。

嘔多,雖有陽明證,不可攻之。

此即陽明篇第三十八條重出。

太陽病,外證未解,不可下,下之為逆。

此太陽上之第十七條,蓋以凡在太陽皆然,故重出以申致叮嚀之意。

夫病,陽多者熱,下之則硬。

陽以風言,多,猶言勝也。熱以自汗言,硬,亡津液也。

無陽陰強,大便硬者,下之則必清穀、腹滿。

陰以寒言,強,猶言多也。清穀,陰不能化也。腹滿,陰凝滯而內脹也。亦兩比對言以互發之意。

脈浮而大。浮為氣實,大為血虛。血虛為無陰,孤陽獨下陰部者,小便當赤而難,胞中當虛。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,法應衛家當微,今反更實。津液四射,榮竭血盡,干煩而不得眠,血薄肉消而成暴液。醫復以毒藥攻其胃,此為重虛,客陽去有期,必下汙泥而死。

傷寒發熱頭痛,微汗出。發汗,則不識人。熏之,則喘,不得小便,心腹滿。下之,則短氣,小便難,頭痛背強。加溫針則衄。

傷寒發熱,口中勃勃氣出,頸痛目黃,衄不可制。貪水者必嘔,惡水者厥。若下之,咽中生瘡。假令手足溫者,必下重,便膿血。頭痛目黃者,若下則兩目閉。貪水者,脈必厥,其聲嚶,咽喉塞;若發汗則戰慄,陰陽俱虛。惡水者,若下之,則里冷不嗜食,大便完穀出;若發汗則口中傷。

舌上白苔,煩躁,脈數實,不大便;六七日後必便血。若發汗,則小便自利也。

脈濡而緊。濡則胃氣微,緊則榮中寒。陽微衛中風,發熱而惡寒。榮緊胃氣冷,微嘔心內煩。醫為有大熱,解肌而發汗,亡陽虛煩躁,心下苦痞堅,表裡俱虛竭,卒起而頭眩。客熱在皮膚,悵怏不得眠。不知胃氣冷,緊寒在關元。技巧無所施,汲水灌其身,客熱應時罷,慄慄而振寒。

白話文:

【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】
(註解:「齧」音同「孽」。首兩句是總結第十五篇第五條,後兩段的首句,並貫通其意。「下之」以下說明病證變化。「寒」指虛症,故稱「反汗出」,身體冰冷如冰。「不得前」意指無法排出。舌屬心臟,相較於聲音與脈象的前條論述,此處更為嚴重,也是兩者對比。)

脈象濡而弱,弱在關部,濡在巔頂,浮在上部,數在下部。浮脈表示陽虛,數脈表示血虛;浮主虛症,數主熱症。浮脈為虛,會自汗出且畏寒;數脈主痛,會顫抖怕冷。微弱脈在關部,胸下緊繃,氣喘出汗而呼吸困難,呼吸時脅肋疼痛。寒戰交替,症狀類似瘧疾。若誤用下法,會導致脈數、發熱、發狂見鬼、心下痞硬、小便淋灕、小腹堅硬、尿血。

(首三句與前條相同。前條弦脈在上,弦屬陰,陰主寒,故稱「微反在下」。此條浮脈在上,浮屬陽,陽主風,故稱「數反在下」。這是以中風與傷寒的本虛為例,推演其變證以強調慎治之意。)

脈數持續不止,若突然停止表示邪氣凝結,正氣無法恢復;正氣內結於臟腑,邪氣外浮與皮毛相合。脈數時不可用下法,誤下會導致心煩下利不止。

(「皮毛相得」以上解釋脈浮數的成因。「煩利」亦屬熱症協同之象。)

脈浮大應發汗,若誤用下法則屬嚴重錯誤。
(此為重述第十四篇第十七條大意,再次強調慎治。)

嘔吐頻繁時,即使有陽明病症狀也不可攻下。
(此即《陽明篇》第三十八條重述。)

太陽病外證未解時不可攻下,誤下即屬逆治。
(此為《太陽篇》第十七條重述,泛指所有太陽病均適用,故重申警示。)

病症陽盛者多熱,誤下會導致腹硬。
(「陽」指風邪,「多」即偏勝;「熱」指自汗,「硬」為津液虧損所致。)

陰寒強盛而大便硬者,誤下必致完穀不化、腹脹滿。
(「陰」指寒邪,「強」即偏多;「清穀」是陰寒不化,「腹滿」為陰凝滯脹。此為對比論述以闡明交互影響。)

脈浮而大,浮為氣實,大為血虛。血虛則陰虧,孤陽下迫陰部,本應小便赤澀、胞中虛;現反見小便利、大汗出,按理衛氣當微弱,卻更顯實象。津液外洩,營血耗竭,煩躁失眠,肌肉消瘦而津液暴脫。若再用峻藥攻胃,會使虛上加虛,陽氣將絕,必致下痢污穢而死。

傷寒發熱頭痛、微汗出時,若發汗過度會神昏不識人;誤熏則氣喘、小便不通、心腹脹滿;誤下會氣短、小便困難、頭痛背強;誤用溫針則衄血。

傷寒發熱、口吐熱氣、頸痛目黃、流鼻血不止者:嗜水者必嘔,惡水者手足厥冷。誤下則咽喉生瘡;若手足溫者,會裏急後重、便膿血。頭痛目黃者誤下則雙眼緊閉。嗜水者脈厥、聲微咽塞;誤發汗則寒戰,陰陽俱虛。惡水者誤下則胃冷厭食、完穀不化;誤發汗則口瘡。

舌苔白膩、煩躁、脈數實、便秘六七日者,可能便血。若誤發汗,則小便自利。

脈濡而緊,濡為胃氣虛弱,緊為營血受寒。陽虛衛弱受風,發熱惡寒;營緊胃冷,微嘔心煩。若誤認實熱而發汗,會導致陽虛煩躁、心下痞硬、表裏俱虛、突然頭眩。虛熱在表,鬱悶失眠。因未察胃寒、下焦緊寒,誤用冷水澆身,虛熱暫退後反致寒戰顫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