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八 (4)
卷之八 (4)
1. 辨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第十六
大法,春夏宜發汗。
此叔和推法外意,舉大概以揭言之。春夏宜發汗者,順陽事也。然傷寒,冬病也,可以此拘乎?不可以此拘仲景肯言哉!
凡似此者,後學皆當別識。誠如此,則進道方為有益。
凡發汗,欲令手足俱周,時出,以漐漐然一時間許,亦佳。不可令如水流漓。若病不解,當重發汗。汗多必亡陽,陽虛不得重發汗也。
此叮嚀發汗之節度。
凡服湯發汗,中病便止,不必盡劑。
此叮嚀進湯之節度。
凡云可發汗,無湯者,丸散亦可用,要以汗出為解。然不如湯,隨證良驗。
此示人用湯丸經權應變之宜。以上五條,疑皆叔和語。
夫病脈浮大,問病者言但便硬爾,設利者為大逆。硬為實,汗出而解,何以故?脈浮,當以汗解。
此言便雖硬,若脈見浮,猶當從汗解,蓋互下不宜早,而曲致叮嚀之意。
下利後,身疼痛,清便自調者,急當救表,宜桂枝湯發汗。
此互太陽中篇第二十三條末節,而曲致叮嚀之意。
白話文:
總之,春夏季節適合發汗,這是順應自然陽氣的道理。但傷寒是冬天發生的疾病,不能一概而論,也不能拘泥於此。 後學者必須仔細分辨,這樣才能在醫道上有所進步。
發汗時,要讓汗水均勻地從手腳遍布全身,持續一段時間,汗出適中即可,不可像流水一樣大量流失。如果病症沒有好轉,可以再次發汗,但汗出太多會耗損陽氣,陽氣虛弱的人不能反覆發汗。
服用湯藥發汗,如果病症好了就停止,不必喝完所有的藥。
如果說可以發汗,沒有湯藥,也可以用丸散藥物,只要能出汗就表示藥效,但效果不如湯藥,要根據病情靈活運用。以上五點,大概都是王叔和的醫囑。
如果病人脈象浮大,病人說只是大便乾燥,如果病人腹瀉則是大逆,乾燥表示實證,此時只要出汗就能痊癒,這是因為脈象浮大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雖然大便乾燥,但脈象浮大,還是應該採用發汗法治療,因為瀉下療法不宜過早使用,這是特意提醒的重點。
如果腹瀉之後,身體疼痛,大便也自行恢復正常,就要急救肌表,應該服用桂枝湯發汗。這也是參考《傷寒雜病論》中相關內容,並特意加以提醒。
2. 辨發汗後病脈證並治第十七
發汗多。亡陽。譫語者。不可下。與柴胡桂枝湯。和其榮衛。以通津液。後自愈。
此互誤汗亡陽。而曲致其輕者之救法。
此一卷第十七篇。凡三十一證。前有詳說。
白話文:
大量發汗導致陽氣虛脫,病人出現神志不清的譫語,此時不能再使用瀉下之法。應服用柴胡桂枝湯,調和營衛之氣,使津液通暢,如此病人就能自行痊癒。
這段文字描述的是因汗出過多而損傷陽氣,導致病情較輕的情況下的急救方法。
這是全卷的第十七篇,共收錄三十一種病證,前面已有詳細說明。
3. 辨不可吐病脈證並治第十八
合四證。已具太陽篇中。
以上二條。乃叔和類具篇目。指經中條冊之不能分出者而言。勉人當精詳經旨。務為通貫其義。以期盡道之意。讀者自會。則書之全求可言矣。
白話文:
這篇章節綜合了前面四種證候的診斷方法,這些內容其實在《太陽篇》中已經有所論述。
以上兩條,是叔和類似的章節目錄,指的是經文中條目難以區分的內容。勉勵讀者要仔細研讀經文要旨,務必通貫其義理,才能體會其中的精髓。讀者只要用心體會,就能夠理解全書的精要了。
4. 辨可吐病脈證並治第十九
大法。春宜吐。
春氣上行。萬物伏藏者,皆冒土而上出。故病之發於春者,大率宜宣而吐以出之。法天道也。
凡用吐湯,中病即止,不必盡劑也。
此與第十六篇第三條,汗吐不同而意同。並上條亦皆叔和語。然中之為言,注的也。知注的之為中,則知中病之節度矣。
宿食在上脘者,當吐之。
上脘,謂胃腑之口也。
病人手足厥冷,脈乍結,以客氣在胸中,心下滿而煩,欲食不能食者,病在胸中,當吐之。
第九篇第六條,言脈乍緊,邪氣在胸中。此言乍結,客氣在胸中。緊者結之漸,結者緊之劇。客氣即邪氣。彼則互相發而兩見輕重之意。
病,胸上諸實,胸中鬱鬱而痛,不能食,欲使人按之,而反有涎唾,下利日十餘行,其脈反遲,寸口脈微滑,此可吐之。吐之則利止。
諸實,總上文宿食邪氣客氣而概言之。
白話文:
總之,春天適合催吐。
春天陽氣上升,所有冬天蟄伏的事物都會破土而出。因此春天發病,大多數情況都適合用宣通的方法催吐,以排出病邪,順應天道。
使用催吐藥物,只要病情好轉就停止,不必喝完整劑藥物。
這與第十六篇第三條的汗法與吐法,雖然方法不同,但用意相同。以上內容都是叔和的醫案記錄。文中「中」字,意思是「恰到好處」。了解「恰到好處」的含義,就能掌握催吐治療的度。
如果宿食停留在上腹部,就應該催吐。
上腹部指的是胃腑的入口。
病人手腳冰冷,脈象時而停滯,胸中感覺有外邪入侵,心下脹滿煩悶,想吃東西卻吃不下,說明病邪在胸中,應該催吐。
第九篇第六條提到脈象時而緊,邪氣在胸中。這裡說脈象時而停滯,外邪在胸中。緊是停滯的漸進,停滯是緊的加劇。外邪也就是邪氣。兩者互相闡發,說明了病情的輕重程度。
病人胸部以上脹滿,胸中鬱悶疼痛,吃不下東西,想讓人按壓,卻伴隨唾液增多,大便一天十多次,脈象反而遲緩,寸口脈微滑,這種情況也可以催吐。催吐後腹瀉就會停止。
「諸實」概括了以上提到的宿食、邪氣、外邪等情況。
5. 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
脈濡而弱;弱反在關,濡反在巔;微反在上,澀反在下。微則陽氣不足,澀則無血。陽氣反微,中風汗出而反躁煩。澀則無血,厥而且寒。陽微不可下,下之則心下痞硬。
澀。與澀同。此下六條,即前十五篇第二條以下之六條,又以不可下再出。痞硬,即結胸痞氣。
動氣在右,不可下;下之則津液內竭、咽燥、鼻乾、頭眩、心悸也。
頭眩者,肺屬金;金衰不能制木,木甚則風生也。然木甚火必熾,而肺太陰之脈行手少陰心主之前,心為火臟,所以悸也。
動氣在左,不可下;下之則腹內拘急、食不下,動氣更劇;雖有身熱,臥則欲踡。
腹內拘急、食不下者,厥陰肝脈挾胃,絡肝也。身熱,胃合於脾,脾主肌肉而統四肢。然則欲踡者,裡寒也。
動氣在上,不可下;下之則掌握熱煩、身上浮冷、熱汗自泄,欲得水自灌。
掌握熱煩者,手少陰心之脈抵掌後兌骨之端,入掌內後廉;手心主之脈入掌中也。身上浮冷者,火敗而土無氣也。熱汗已下,汗生於血而主於心;心屬火,敗則液不斂,劇則自求救也。
動氣在下,不可下;下之則腹脹滿、卒起頭眩、食則下清穀、心下痞也。
卒,清勿切。腹脹滿,腎痹也。頭眩者,腎少陰之脈,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;肝主風也。食則下清穀者,水橫溢也。心下痞者,腎主氣,其脈之支者從肺出絡心,注胸中也。
咽中閉塞,不可下;下之則上輕下重、水漿不下、臥則欲踡、身急痛,下利日數十行。
上輕,以咽言;下重,以胃言。水漿不下以下,詳下重之狀也。臥則欲踡身急痛者,胃主肌肉而統四肢也。下利,土敗而水無制也。蓋咽門小腸,太倉胃腑之傳送也,故應病如此。夫汗下者,法之對比也;兩比以示教,前哲之心亦甚深切矣,後學當仰體。
諸外實者不可下;下之則發微熱、亡脈,厥者當臍握熱。
諸外實,指凡一切邪在表而言也。發微熱,邪入里也。亡脈,陽內陷也。握,持也;謂當臍有熱,持而不散,蓋以熱入深者言也。
諸虛者不可下;下之則大渴,求水者欲愈,惡水者劇。
惡,去聲。諸虛,指凡一切汗吐下後,若亡血、與精氣奪、肉脫色敗、脈不應者言也。大渴,津液竭也。求水,陽回也。惡水,無陽也。然虛乃上文實之對,亦兩比之意。
脈濡而弱;弱反在關,濡反在巔;弦反在上,微反在下。弦為陽運,微為陰寒;上實下虛,意欲得溫;微弦為虛,虛者不可下也。
此舉第十五篇第五條後二節,而復以不可下重出。下文乃言下之之變也。
微則為逆,咳則吐涎;下之則咳止,而利因不休。利不休,則胸中如蟲齧,粥入則出,小便不利,兩脅拘急,喘息為難,頸背相引,臂則不仁;極寒反汗出,身冷若水,眼睛不慧,語言不休而穀氣多入。此為除中,口雖欲言,舌不得前。
白話文:
脈象濡弱,弱脈在關脈處,濡脈則在巔脈處。微弱的脈象在上,澀滯的脈象在下。脈象微弱表示陽氣不足,澀滯則表示氣血不足。陽氣衰微,中風後汗出反而煩躁不安;脈象澀滯則氣血不足,手足厥冷且發寒。陽氣衰微的病人不可服用瀉下藥,服用瀉下藥會導致心下痞硬,脈象澀滯。以上六條,與前十五篇第二條以下的六條相同,再次強調不可服用瀉下藥。痞硬指結胸痞氣。
氣機逆亂在右側,不可服用瀉下藥。服用瀉下藥會導致體內津液枯竭,咽喉乾燥,鼻乾,頭暈,心悸。
頭暈是因為肺屬金,金氣衰弱不能克制木氣,木氣過盛則生風。然而,木氣過盛,火氣也必旺盛,而肺經與心經相連,心屬火臟,所以會心悸。
氣機逆亂在左側,不可服用瀉下藥。服用瀉下藥會導致腹部拘急,飲食不下,氣機逆亂更甚。即使有發熱症狀,臥床時也喜歡蜷縮身體。
腹部拘急,飲食不下,是因為厥陰肝脈挾胃,與肝臟相連。發熱是因為胃與脾相通,脾主肌肉和四肢,所以喜歡蜷縮身體是因為內寒。
氣機逆亂在上,不可服用瀉下藥。服用瀉下藥會導致手掌心煩熱,身上浮冷,自汗不止,想喝大量的水。
手掌心煩熱是因為心經循行於手掌。身上浮冷是因為火氣衰敗,土氣不足。自汗不止是因為汗液由血而生,而心屬火,火氣衰敗則汗液不能收斂,病情嚴重則病人自己求救。
氣機逆亂在下,不可服用瀉下藥。服用瀉下藥會導致腹部脹滿,突然頭暈,進食後則清水樣大便,心下痞悶。
「卒」字在此處指突然。腹部脹滿是腎臟受阻。頭暈是因為腎經循行於肝膈,肝主風。進食後則清水樣大便,是因為水液橫溢。心下痞悶是因為腎主氣,腎經的支脈從肺而出,絡於心,注於胸中。
咽喉阻塞,不可服用瀉下藥。服用瀉下藥會導致上輕下重,水液不能嚥下,臥床時喜歡蜷縮身體,身體疼痛,下痢日數十次。
上輕指咽喉,下重指胃部。水液不能嚥下等,詳見下重症狀描述。臥床時喜歡蜷縮身體,身體疼痛,是因為胃主肌肉和四肢。下痢是因為土氣衰敗,水液失控。咽喉、小腸、胃腑之間是相互傳導的,所以病情如此。汗下與藥物瀉下是相對比的,通過兩相對比來教學,前輩們的用心良苦,後學應該細細體會。
所有外邪實證的病人,不可服用瀉下藥。服用瀉下藥會導致微熱,脈象消失,厥冷,臍周握熱。
所有外邪實證,指一切邪氣在表證。微熱是因為邪氣入裡。脈象消失是因為陽氣內陷。握指握住,即臍周有熱,停滯不散,是指邪熱深入的表現。
所有虛證的病人,不可服用瀉下藥。服用瀉下藥會導致極度口渴,想喝水則病情好轉,厭惡喝水則病情加重。
「惡」字讀去聲。所有虛證,指一切汗吐瀉後,或失血,或精氣耗損,或肌肉消瘦,面色敗壞,脈象不應者。極度口渴是因為津液枯竭。想喝水是因為陽氣回升。厭惡喝水是因為陽氣不足。虛證與上文實證相對,也是兩相對比的意思。
脈象濡弱,弱脈在關脈處,濡脈則在巔脈處,弦脈在上,微弱的脈象在下。弦脈為陽氣運化,微弱的脈象為陰寒,上實下虛,想獲得溫煦。微弱弦脈為虛證,虛證不可服用瀉下藥。
這段文字與第十五篇第五條後兩節相同,再次強調不可服用瀉下藥,下文是服用瀉下藥後病情的變化。
脈象微弱為逆證,咳嗽時吐出涎液,服用瀉下藥後咳嗽停止,但腹瀉不止。腹瀉不止,則胸中像蟲子啃咬一樣,喝粥後就拉出來,小便不利,兩脅拘急,呼吸困難,頸背牽引疼痛,手臂麻木,極度寒冷反而出汗,身體冰冷如水,眼睛昏花,說話不止,穀氣大量進入。這是除掉裡面的病邪。雖然想說話,但舌頭伸不出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