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痙書 (2)

回本書目錄

痙書 (2)

1. 痙書

古意原來如此。仲景為方法之祖。祖是道也。末流不究。騁以小智。妄鑿非端。求其己私。無過務為矜侉炫售。媒糵名利而已。非為道也。識者鄙之。適所以見其弄巧賣乖。叛經悖道。徒自取垢招尤。則亦竟成何益。來學賢能。切宜省戒。太陽發熱。具見上矣。驚風論云。治驚。

要識驚風痰熱四個字。又自飾云。小兒血氣虛弱。虛則生熱。熱盛生痰。痰盛生驚。驚盛生風。風盛發搐。夫既曰虛矣。虛則無物。無物如何生出熱來。熱是何物。如何又生得痰出來。痰雖有形。驚是著駭。心之知覺。神之感應耳。無蹤跡可尋也。痰如何駭得人生出驚來。驚於自己。

且無蹤跡。有何生出風來。風雖寓形於動。搐是如何動。六書無搐。義不可稽。夫熱既無一毫實可言。只是生於虛起。從頭一直虛到底。畢竟仍是沒來由虛空不可稽之搐結證。天下有此事理乎。然則人雖虛弱驚駭。不致卒生妄熱。肢體雖動。不屬無稽之搐。但卒感風寒。太陽必當發熱。

變則筋脈牽強。必痙可知。以此言之。驚之謬。痓之訛。大端明矣。想當愎驚謬論之初。謬家多應未讀仲景之書。未睹叔和之注。見病若然。一則不知痙亡於痓。二則不識強之名義。只是必定個驚駭。以為應當膠固。誣在兒家身上。更不思病情正理。致妄謬端。厄道釀禍。至死不寤。

流毒至今。痛惜兒家。口不能言。含冤莫雪。予甚哀之。天既覺予以警。予既覺之而不言。其如與謬同歸何。竊為此懼。故不避僭。以致吊如斯。誠不得已也。然虛之一字。大抵弊在醫門。其為不明久矣。明而以正言者。必也君子乎。仲景以下。惜乎予未見其人也。嗚呼。不亦可慨也夫。

夫痙脈。按之緊如弦。直上下行。

緊則為寒。如弦直上下行。申釋上文。

脈經云。痙家其脈伏。堅直上下。

伏。猶前沉細。大意與上同。蓋脈經乃叔和所述。金匱乃仲景之書。世謂叔和為仲景之徒。以此觀之。亦不為虛稱也。

金匱曰。太陽病。發熱。汗出而不惡寒者。名曰柔痙。

惡。去聲。下同。此以自中風而變者言。風為陽。而屬木。木性曲直。故曰柔。謂和軟也。此與下文剛是反對。驚風之慢。此痙之柔也。下皆金匱。

太陽病。其證備。身體強。𠘧𠘧然。脈反沉遲。此為痙。栝蔞桂枝湯主之。

𠘧。音殊。其。承上指太陽也。證備。言頭項強痛汗出惡風寒具見也。身體強。太陽陽明合也。𠘧𠘧者。頸項俱痛。俯仰不能自如也。此互上條而出治。驚風之抽掣搐搦。不識此強。而濫謬也。

栝蔞桂枝湯方

栝蔞根(三兩),桂枝(三兩去皮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炙),生薑(三兩切),大棗(十二枚擘)

上六味。以水九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分。溫。三服。取微似汗。汗不出。食頃。啜熱稀粥發之。

白話文:

《痙書》:

自古以來的醫理本是如此。張仲景是醫方的開創者,他的理論源於正道。但後世醫者不深入研究,反而憑小聰明妄加篡改,偏離根本,只為滿足私利,無非是炫耀賣弄、追逐名利罷了,並非真正追求醫道。有見識的人對此嗤之以鼻,這些行為正是投機取巧、違背經典之舉,徒然自取其辱,最終毫無益處。後學者務必警惕。

關於太陽經發熱的論述已見前文。所謂「驚風論」聲稱治療驚風需掌握「驚、風、痰、熱」四字,並辯解道:「小兒血氣虛弱,虛則生熱,熱盛生痰,痰盛生驚,驚盛生風,風盛發抽搐。」既然說是「虛」,虛即無物,無物怎能生熱?熱又是何物?如何再生成痰?痰雖有形,但「驚」只是受恐懼影響,屬於心神感知,無實質蹤跡可循,痰怎能使人受驚?「驚」本身無蹤跡,又如何生風?風雖表現為動態,但「抽搐」是何種動作?「搐」字無典籍考據,意義不明。若熱全由虛假設而生,從頭至尾皆虛無縹緲,最終竟歸結於毫無根據的「抽搐」之症,天下豈有此理?

事實上,人體雖可能虛弱受驚,但不會突然無故發熱;肢體雖可能運動失常,卻非毫無意義的「抽搐」。真正原因應是猝感風寒,太陽經必然發熱,進而導致筋脈拘緊——這才是「痙」的真相。由此可見,「驚風」之謬誤與「痙」的混淆已顯而易見。推想當初「驚風」謬論盛行時,提出者多半未讀仲景著作,也未見王叔和的註解,僅憑表象妄斷病情:一不知「痙」誤作「痓」,二不解「強直」真正含義,硬將「驚駭」之說強加於幼兒,不顧病理本質,釀成謬誤流毒,至今未消。可悲患兒無法言語,含冤莫白,我深感哀痛。既蒙天啟悟此理,若知而不言,與謬論同流何異?故冒逾越之嫌撰文警世,實屬不得已。

「虛」字之誤,長期危害醫界,真相未明。能直言正理者,唯君子耳!自仲景以降,惜未見此等人——豈不令人慨嘆!

痙病脈象:按之緊如弦,直貫寸關尺。
「緊」主寒,「如弦直上下行」進一步描述此脈特徵。
《脈經》載:痙病患者脈沈伏,堅直上下。「伏」即前文所述沈細,與仲景所言一致。因《脈經》為王叔和所撰,《金匱》是仲景著作,世人稱叔和為仲景弟子,由此觀之並非虛言。

《金匱》條文

  1.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者,稱「柔痙」(「惡」讀去聲,下同)。此指中風後轉化之症。風屬陽木,木性曲直,故稱「柔」,意指柔和軟弱,與下文「剛痙」相對。驚風所謂「慢驚」,實即此「柔痙」。
  2. 太陽病症狀俱全,身體強直、頸項僵硬(𠘧𠘧然,音「殊」),脈反沈遲,此為痙病,用栝蔞桂枝湯治療。「其」承前指太陽病;「證備」即頭項強痛、汗出惡風寒等症皆現;「身體強」是太陽與陽明經同病;「𠘧𠘧」形容頸項疼痛、活動受限。此條與上條互證治法。驚風所謂「抽掣搐搦」,實不識此「強直」病機而妄稱。

栝蔞桂枝湯方
栝蔞根三兩、桂枝(去皮)三兩、芍藥三兩、炙甘草二兩、生薑(切)三兩、大棗(擘)十二枚。
六味藥以水九升煮取三升,去渣後分三次溫服。服後應微汗,若無汗,稍後喝熱稀粥助發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