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痙書 (2)
痙書 (2)
1. 痙書
古意原來如此。仲景為方法之祖。祖是道也。末流不究。騁以小智。妄鑿非端。求其己私。無過務為矜侉炫售。媒糵名利而已。非為道也。識者鄙之。適所以見其弄巧賣乖。叛經悖道。徒自取垢招尤。則亦竟成何益。來學賢能。切宜省戒。太陽發熱。具見上矣。驚風論云。治驚。
要識驚風痰熱四個字。又自飾云。小兒血氣虛弱。虛則生熱。熱盛生痰。痰盛生驚。驚盛生風。風盛發搐。夫既曰虛矣。虛則無物。無物如何生出熱來。熱是何物。如何又生得痰出來。痰雖有形。驚是著駭。心之知覺。神之感應耳。無蹤跡可尋也。痰如何駭得人生出驚來。驚於自己。
且無蹤跡。有何生出風來。風雖寓形於動。搐是如何動。六書無搐。義不可稽。夫熱既無一毫實可言。只是生於虛起。從頭一直虛到底。畢竟仍是沒來由虛空不可稽之搐結證。天下有此事理乎。然則人雖虛弱驚駭。不致卒生妄熱。肢體雖動。不屬無稽之搐。但卒感風寒。太陽必當發熱。
變則筋脈牽強。必痙可知。以此言之。驚之謬。痓之訛。大端明矣。想當愎驚謬論之初。謬家多應未讀仲景之書。未睹叔和之注。見病若然。一則不知痙亡於痓。二則不識強之名義。只是必定個驚駭。以為應當膠固。誣在兒家身上。更不思病情正理。致妄謬端。厄道釀禍。至死不寤。
流毒至今。痛惜兒家。口不能言。含冤莫雪。予甚哀之。天既覺予以警。予既覺之而不言。其如與謬同歸何。竊為此懼。故不避僭。以致吊如斯。誠不得已也。然虛之一字。大抵弊在醫門。其為不明久矣。明而以正言者。必也君子乎。仲景以下。惜乎予未見其人也。嗚呼。不亦可慨也夫。
夫痙脈。按之緊如弦。直上下行。
緊則為寒。如弦直上下行。申釋上文。
脈經云。痙家其脈伏。堅直上下。
伏。猶前沉細。大意與上同。蓋脈經乃叔和所述。金匱乃仲景之書。世謂叔和為仲景之徒。以此觀之。亦不為虛稱也。
金匱曰。太陽病。發熱。汗出而不惡寒者。名曰柔痙。
惡。去聲。下同。此以自中風而變者言。風為陽。而屬木。木性曲直。故曰柔。謂和軟也。此與下文剛是反對。驚風之慢。此痙之柔也。下皆金匱。
太陽病。其證備。身體強。𠘧𠘧然。脈反沉遲。此為痙。栝蔞桂枝湯主之。
𠘧。音殊。其。承上指太陽也。證備。言頭項強痛汗出惡風寒具見也。身體強。太陽陽明合也。𠘧𠘧者。頸項俱痛。俯仰不能自如也。此互上條而出治。驚風之抽掣搐搦。不識此強。而濫謬也。
栝蔞桂枝湯方
栝蔞根(三兩),桂枝(三兩去皮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炙),生薑(三兩切),大棗(十二枚擘)
上六味。以水九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分。溫。三服。取微似汗。汗不出。食頃。啜熱稀粥發之。
白話文:
古時候的道理就是這樣。張仲景是制定治療方法的老祖宗,這個「祖」講的是根本的道理。後世的醫生不去深入研究,只憑藉小聰明,胡亂解釋,追求個人私利,只不過是為了誇耀賣弄,用醫術來換取名利,這不是在研究醫道。明白的人會鄙視這種行為,這樣做只會顯得他們弄巧成拙、背叛經典,最終只是自取其辱,毫無益處。後來的賢能之士,應該引以為戒。太陽病發熱的道理,前面已經講得很清楚了。關於驚風的理論是這樣說的,治療驚風,要認識「驚、風、痰、熱」這四個字。他們又自圓其說,說小兒血氣虛弱,虛弱就會生熱,熱盛就會生痰,痰盛就會生驚,驚盛就會生風,風盛就會抽搐。既然說虛弱了,虛弱就應該是沒有東西,沒有東西怎麼會生出熱來?熱是什麼東西,又是怎麼生出痰來的?痰雖然有形狀,但驚嚇是感受,是心裡的知覺,神經的反應,沒有蹤跡可以尋找。痰怎麼能讓人產生驚嚇?驚嚇是自己內心的感受,沒有蹤跡,又怎麼能生出風來?風雖然可以表現為動,但抽搐是怎麼動的?六書中沒有「搐」這個字,它的意義無從考證。熱既然沒有一絲實質可以說,只是從虛弱而生,從頭到尾都是虛弱,終究還是沒來由的虛空,導致無法考證的抽搐結聚的症狀。天下有這樣的道理嗎?如果這樣,即使人虛弱驚嚇,也不會立刻產生虛熱,肢體雖然動,也不屬於無稽之談的抽搐。只是突然感受風寒,太陽病一定會發熱,變化之後就會筋脈牽強,這就是痙攣。這樣看來,驚的謬誤,痓的錯誤,道理就非常清楚了。可以猜想,那些一開始就固執地認為是驚嚇的醫生,大多沒有讀過張仲景的書,也沒有看過王叔和的註解,看到病人這樣,一則不知道痙攣是從痓而來,二則不了解「強」這個字的含義,只是武斷地認為是驚嚇,就認為應該是這樣,強加在孩子身上,更不思考病情的正理,導致荒謬的錯誤,阻礙了醫道,釀成禍患,直到死亡也不醒悟,流毒至今,真是可悲可嘆。孩子不能說話,含冤莫白,我實在為此感到悲哀。上天既然讓我醒悟要警惕,我既然醒悟了卻不說,豈不是與那些謬誤之人同流合污?我為此感到恐懼,所以不避僭越,講出這些話,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。然而,「虛」這個字,大概是醫學上的弊病,對於它的誤解已經很久了。能夠明白這個道理並且用正確的觀點來解釋的,一定是君子吧。張仲景之後,可惜我沒有見到這樣的人。唉,這不是很令人感慨嗎!
痙病的脈象,按下去像繃緊的琴弦,直上直下。
脈象緊是寒證的表現,像琴弦一樣直上直下,這是解釋上面的文字。
《脈經》說,痙病人的脈象是沉伏的,堅硬而且直上直下。
沉伏,就像之前說的沉細的脈象。大意和上面說的一樣。大約《脈經》是王叔和所著,而《金匱》是張仲景的書。世人說王叔和是張仲景的學生,從這裡看,這個說法也不是虛假的。
《金匱要略》說,太陽病,發熱,出汗而不怕冷,叫做柔痙。
「惡」在這裡讀去聲,下同。這是指從中風轉變而來的病症。風屬陽,也屬木,木的特性是可以彎曲也可以伸直,所以叫做柔,意思是和軟。這和下文的剛是相反的。驚風的緩慢,就是痙的柔。下面說的都是《金匱要略》裡的內容。
太陽病,各種症狀都出現,身體僵硬,頸項疼痛不能轉動,脈象反而是沉遲的,這就是痙,用栝蔞桂枝湯來治療。
「𠘧」讀音為「殊」,「其」指代上面的太陽病。「證備」指的是頭項強痛、出汗、怕風寒等症狀都出現。「身體強」,是太陽病和陽明病合併的表現。「𠘧𠘧」是指頸項都疼痛,俯仰不能自如。這條是根據上一條提出來的治療方法。那些不認識這種強硬,而誤認為驚風的抽掣搐搦,實在是太荒謬了。
栝蔞桂枝湯的配方:
栝蔞根(三兩),桂枝(三兩,去皮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,炙),生薑(三兩,切),大棗(十二枚,擘開)
以上六味藥,用水九升,煮取三升,去除藥渣,分三次溫服。服藥後要微微出汗。如果不出汗,過一會兒,喝點熱稀粥來幫助發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