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痙書 (3)

回本書目錄

痙書 (3)

1. 痙書

此桂枝湯加栝蔞根之六物也。湯義見傷寒論。蓋擅固表之能。神解肌之奧。栝蔞根。消渴而生津。導濕以徹熱。肌表解而濕熱徹。強不待疏而疏自至矣。

太陽病。其證備。或惡熱。項背強。手足拘攣者。痙也。桂枝葛根湯主之。

此以太陽初交陽明言。病在太陽則惡風寒。交陽明。則反惡熱。太陽之熱翕翕。陽明之熱蒸蒸。拘攣。拘束而蜷攣也。庸俗不識強之所以為痙者。狃於俚諺。而文理字義之不明也。

桂枝葛根湯方

桂枝(三兩去皮),葛根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炙),生薑(三兩切),大棗(十二枚擘)

上六味。以水九升。先煮葛根減二升。內諸藥。煮取三升。服如上法。(內。音納。)

此亦桂枝加葛根之六物也。葛根者。陽明經之的藥也。以太陽初交陽明。故用桂枝以加葛根。經絡明而藥物對。理意至而功效奏矣。太陽病。發熱。無汗而反惡寒者。名曰剛痙。

此以自傷塞而變者言。寒為陰而屬水。水寒則冰。故曰剛。堅勁也。與上柔對舉而互發。以見陰陽二義。彼此兩相反。而寓戒謹致勿誤之意。學者不可不知。然無汗不濕。不濕何痙。曰。太陽強已微而內隱矣。痙則強之發而外著耳。驚風之急。此剛之訛也。

太陽病。無汗。而小便反少。氣上衝胸。口噤不得語。欲作剛痙。葛根湯主之。

上。上聲。小便少。氣上衝胸。寒飲湧逆也。口為脾之竅。而胃脈夾口環唇。噤。脾虛胃寒而寒慄也。欲作。待作未作之意。此亦互上條而出治。(夾。音協。)

葛根湯方

葛根(四兩),麻黃(三兩去節),桂枝(二兩去皮),芍藥(二兩),甘草(二兩炙),生薑(三兩切),大棗(十二枚擘)

上七味。㕮咀。以水一斗。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。去沫。納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覆取微似汗。不須啜粥。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。

麻黃散太陽之表。葛根解陽明之肌。桂枝主營衛之和。則強自釋而痙自定矣。

病者。身熱。足寒。頸項強急。惡寒。時頭熱面赤。目赤。獨頭動搖。卒口噤。背反張者。痙病也。

傷寒論。病下無者字。目下有脈字。卒。讀倉卒之卒。反。音板。身熱。陽明主肌肉也。足寒。陽不下也。頸屬陽明。項屬太陽。急者強之甚。時。謂不常也。三陽聚於頭面。熱。陰不生也。赤。表未解也。太陽之脈。挾脊。循背。反張者。不柔和。不順從。牽強益甚也。此蓋以痙之具證言。

亦風寒俱中傷之致變。與凡久而至於劇者為然耳。反張灼然在背。驚風遠謬角弓。則是忘其背而不知有其身。知逐物而不知有道。夫如是。安得不鑿空而濫謬乎。

痙為病。胸滿。口噤。臥不著席。腳攣急。必齘齒。可與大承氣湯。

齘。音械。胸滿。即氣上衝胸之互文。臥不著席。亦反張之互詞也。腳攣急。脾陰主四肢。而胃陽為之合。陰陽不相順接而厥逆也。必。定然之詞。齘者。齒上下相抵之謂。蓋胃寒變熱。胃家實熱甚而不和也。此謂齘齒。驚風乃謬咬牙。天生牙咬物。何物能咬牙哉。鄙俚不經。

白話文:

《痙病論》

這是桂枝湯加入栝蔞根的六味藥方。湯方的意義詳見《傷寒論》。此方擅長固表,深諳解肌之妙。栝蔞根能止渴生津,導濕清熱。肌表疏通,濕熱清除,筋脈強直自然緩解。

太陽病症狀齊備,若出現怕熱、項背強直、手足拘攣的,就是痙病,應以桂枝葛根湯治療。

此處討論太陽病初傳陽明的情況。病在太陽會惡風寒,轉入陽明則反惡熱。太陽之熱微弱,陽明之熱旺盛。拘攣是指肢體拘束蜷曲。一般人不懂「強直」為何是痙病,是因俚語影響,對文理字義不明。

桂枝葛根湯方
桂枝(三兩,去皮)、葛根(三兩)、芍藥(三兩)、甘草(二兩,炙)、生薑(三兩,切片)、大棗(十二枚,掰開)
以上六味,以水九升,先煮葛根減去二升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取三升,服用方法同前。

此方也是桂枝湯加葛根的六味組合。葛根是陽明經的專藥。因太陽初傳陽明,故用桂枝湯加葛根。經絡明確,藥證相符,理法完備,功效自然顯著。

太陽病發熱,無汗卻反惡寒的,稱為「剛痙」。

這裡指由傷寒轉變而來。寒屬陰、屬水,水寒則結冰,故稱「剛」(堅硬強直)。與「柔痙」對比,顯示陰陽二義相反,並提醒勿誤辨。學者須知。但無汗表示不濕,不濕為何會痙?其實,太陽經的強直已隱微內伏,發作時才顯現於外。小兒驚風的急症,常被誤認為剛痙。

太陽病無汗,小便反而減少,氣上衝胸,牙關緊閉不能說話,即將發作剛痙的,以葛根湯治療。

小便少、氣上衝胸是寒飲上逆所致。口為脾竅,胃脈環繞口唇,牙關緊閉因脾虛胃寒而顫慄。「欲作」指將發未發之際。此條與前條相互補充治法。

葛根湯方
葛根(四兩)、麻黃(三兩,去節)、桂枝(二兩,去皮)、芍藥(二兩)、甘草(二兩,炙)、生薑(三兩,切片)、大棗(十二枚,掰開)
以上七味,切碎,以水一斗,先煮葛根、麻黃減去二升,去浮沫,加入其他藥材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。蓋被使微微出汗,不需喝熱粥。其餘注意事項同桂枝湯。

麻黃散太陽表邪,葛根解陽明肌熱,桂枝調和營衛,則強直緩解,痙病自止。

若病人身熱、足冷、頸項強急、惡寒,時而頭面發熱脹紅、眼睛發紅,頭部不自主搖動,突然牙關緊閉,背部反張的,就是痙病。

身熱因陽明主肌肉;足冷因陽氣不達;頸屬陽明,項屬太陽;強急是筋脈極度緊張;頭面熱脹因陰不制陽;目赤是表邪未解。太陽經脈循背,反張是筋脈不柔順、強直加劇。此為痙病的典型症狀,多因風寒侵襲或久病惡化所致。背部反張明顯,小兒驚風誤稱「角弓反張」,實則忽視背部病機,只知表象,偏離醫道。

痙病若胸悶、牙關緊閉、無法平臥、腳部攣急、必會牙齒緊咬的,可用大承氣湯治療。

胸悶即氣上衝胸的另一說法;無法平臥也是反張的表現。腳攣急因脾胃陰陽失調,氣血不接而逆亂。「必」是肯定詞,「齘齒」指上下牙緊咬。此因胃寒化熱,實熱壅滯不和所致。所謂「齘齒」,驚風誤稱「咬牙」。天生牙齒咬物,豈有物能咬牙?此說荒謬不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