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有執

《傷寒論條辨》~ 痙書 (4)

回本書目錄

痙書 (4)

1. 痙書

無足道也。且兒醫之家。於痘既以咬牙為寒顫。乃又授以為驚使之然。豈不自相矛盾乎。

大承氣湯方

大黃(四兩酒洗),厚朴(半斤去粗皮炙),枳實(五枚炙),芒硝(三合)(本經無芒硝。芒疑樸誤。)

上四味。以水一斗。先煮二物取五升。去滓。內大黃煮取二升。去滓。內芒硝。更上火。微一二沸。分。溫。再服。得下利。止後服。

陽明主胃。胃廩水穀為五臟六腑之海。百骸藉養於斯。而人之吉凶死生系焉。故病凡入陽明而胃不和。則無論輕重。皆當先以和胃為要務。承氣者。和胃藥也。胃凡不和。以此和之皆得愈。故古今通行和胃皆以之。世固有懼其大黃毒而不敢行者。殊不知本草大黃無毒。而藥道之論良毒亦不在此。

蓋謂對病為良。苟不對病。雖良亦毒也。然藥不自對。對之者醫。主藥而不主對。醫云乎哉。近時俗習。爭言藥而不言對。夫藥無非物也。用之於病之謂藥。對不言矣。其如病何。其如爭尚何。謂道不在厄。吾不敢允也。噫。可慨也已。

問曰。新產婦人有三病。一者病痙。二者病鬱冒。三者大便難。何謂也。師曰。新產血虛。多汗出。喜中風。故令病痙。去血。復汗。寒多。故令鬱冒。亡津液。胃燥。故大便難。產婦鬱冒。其脈微弱。不能食。大便反堅。但頭汗出。所以然者。血虛而厥。厥而必冒。冒家欲解。

必大汗出。以血虛下厥。孤陽上出。故頭汗出。所以產婦喜汗出者。亡陰血虛。陽氣獨盛。故當汗出。陰陽乃復。大便堅。嘔不能食。小柴胡湯主之。

三病雖殊。其為血虛則一。所以併為設一問答而同出。方見傷寒論。

病解能食。七八日。更發熱者。此為胃實。宜大承氣湯。

此結上文三病而言。以致慎余之意。方見前。想設問答之意。其亦有所為而然與。且以痙言之。如今時之人。絕無言此病者。而言產後驚風者。則紛紛然。何哉。只緣痙在亂亡。人皆不識痙名。又不識強字之義。所以妄認筋脈牽強為抽筋。而謾讕抽掣搐搦之謬。夫以驚誣諸兒家。

兒家幼癡。不能言。誠難審理。乃又以誣婦人。而曰產後驚風。婦人者。以產育為任者也。既產矣。兒女在抱矣。方幸慶慰。天下皆稱賀喜。喜不自勝矣。何驚邪。婦人雖愚懦。不似兒家無知識也。病雖惑亂。不似兒家不能言也。痙必作輟。當其輟時。有虛己詳細以審問之。

心誠求之。無有不得其情者。審得被駭。則驚不為誣。不駭則痙明而斯案定矣。夫何難哉。惜乎人固逞己傲物。不屑如此耳。雖然。苟或此而不詳細。則又不可。

夫風病。下之則痙。復發汗。必拘急。

風必自汗。表固虛矣。下則又虛其里。所以痙也。仍復發汗。以更虛其表。是謂重亡津液。拘急者。津液重亡。而強益甚也。

白話文:

痙書

這病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。而且,那些給小孩看病的醫生,既然已經把磨牙當作是寒冷發抖的症狀,又教人說這是受到驚嚇引起的,難道不是自相矛盾嗎?

大承氣湯的配方

大黃(四兩,用酒洗過),厚朴(半斤,去掉粗皮並烤過),枳實(五枚,烤過),芒硝(三合)(本草經中沒有芒硝,懷疑「芒」是「朴」的筆誤)。

以上四種藥材,用水一斗,先煮厚朴和枳實,煮到剩五升時,去掉藥渣。再加入大黃,煮到剩二升時,去掉藥渣。最後加入芒硝,再次加熱,微微煮沸一兩次,分溫熱服用。服用後如果腹瀉,就停止服用。

陽明經主要掌管胃的功能。胃是儲存水穀的倉庫,是五臟六腑的海洋,全身的營養都依賴它。人的吉凶禍福、生老病死都與它息息相關。所以,無論病情輕重,凡是病邪進入陽明經,只要胃的功能不協調,都應該先以調理胃為首要任務。「承氣」的意思就是調理胃的藥。只要是胃不協調,用它來調理都能治好,所以古今都用它來調理胃。世人有些害怕大黃的毒性而不敢使用,卻不知道本草記載大黃是沒有毒的,而且藥理的良性或毒性也不在這裡討論。

所謂的「良藥」是指對症的藥,如果藥不對症,即使是良藥也會變成毒藥。然而藥不會自己對症,需要醫生來判斷。如果只管用藥而不管對症,那還算是醫生嗎?近來世俗之人,只談論藥物,卻不談論對症,藥物不過是東西而已,用在疾病上才稱之為藥。如果連對症都不管了,那對疾病會有什麼幫助?又在爭論什麼呢?說道不在這個難處,我不敢苟同。唉,真是令人感嘆啊!

有人問:「剛生產完的婦女有三種病,一是痙病,二是鬱冒,三是大便困難。這是怎麼回事呢?」 老師回答說:「剛生產完的婦女血虛,容易出汗,所以容易中風而得痙病。因為失血又出汗,身體內寒氣增多,所以會鬱冒。因為亡失津液,導致胃燥熱,所以會大便困難。產婦如果鬱冒,脈象會微弱,吃不下東西,大便反而堅硬,只有頭部出汗。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血虛導致氣血下陷,氣血下陷就會出現鬱冒。鬱冒要解除,就必須大汗淋漓。因為血虛下陷,陽氣獨自上浮,所以頭部會出汗。產婦容易出汗,是因為失去陰血導致血虛,陽氣獨自旺盛,所以應該出汗,陰陽才能恢復平衡。大便堅硬,想吐吃不下東西,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。」

這三種病症雖然不同,但根本原因都是血虛。所以把三種病症放在一起提問,並一起回答,在《傷寒論》中也可以看到類似的說法。

病症解除後能吃東西,過了七八天又發熱,這是胃腸有實熱,應該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

這句話是承接前面三種病症說的,目的是要讓大家更加謹慎小心。配方在前面已經提到。想必這樣問答是有其目的的。再說說痙病,現在的人幾乎沒有人說這個病,而說產後驚風的卻很多。為什麼呢?只因為痙病在混亂中消失,人們都不認識痙病這個名稱,也不理解「強」字的含義,所以妄自將筋脈牽引強硬當作抽筋,亂說抽掣搐搦的謬論。把驚嚇的說法加在嬰幼兒身上。

嬰幼兒年幼無知,不能表達,實在難以辨明真相。又把驚嚇的說法加在婦女身上,說這是產後驚風。婦女是以生育為責任的,既然已經生產了,兒女也抱在懷裡了,正是慶幸欣慰的時候,天下都來慶賀道喜,高興得不得了,又怎麼會驚嚇呢?婦女就算愚昧軟弱,也不像嬰幼兒一樣毫無知識,病情就算再迷惑混亂,也不像嬰幼兒一樣無法表達。痙病一定會時發時止,當它停止的時候,應該虛心仔細地審問病人,

真心誠意地去探求真相,沒有得不到真實情況的。如果發現是受到驚嚇,那麼說驚嚇就不是誣陷。如果不是受到驚嚇,那麼痙病就很清楚了,案件也就確定了。這有什麼難的呢?可惜人們總喜歡逞強傲慢,不屑於這樣做。但是,如果對此不仔細,又是不行的。

如果患有風病,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就會導致痙病;如果再用發汗的方法,一定會引起筋脈拘攣急迫。

患風病一定會自發出汗,這說明表皮已經虛弱了。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又會使體內虛弱,所以會引起痙病。如果又用發汗的方法,會使表皮更加虛弱,這就叫做重複亡失津液。拘急的意思是津液重複亡失,導致筋脈強直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