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痙書 (5)
痙書 (5)
1. 痙書
瘡家雖身疼痛,不可發汗。汗出則痙。
血熱則生瘡身疼痛者,血澀不利,乖而不和也。汗者血之液;發而迫使之出,則血愈乖而愈不和傷之矣,故亦致痙也。
傷寒頭痛,翕翕發熱,形象中風,常微汗出,自嘔者;下之益煩,心中懊憹如飢;發汗則致痙,身強難以屈伸;熏之則發黃,不得小便;灸則發咳唾。
形象中風,與《傷寒論》第九篇「病如桂枝證」異文同旨而互發,故曰:「常微汗出。」
以上三條,皆通前申致叮嚀戒謹之意。
案成,藏諸金𤵄以待。越明年,生今男,三歲亦病驚風。時值外出,家人促歸,困頓已二日。啟𤤄照案,急以寸匕灌之,不待終劑,應手立蘇而回生。案斯對矣,效斯驗矣!嗣後慎斯法,由斯道而行,行皆若是,周旋四十餘年於斯矣,坦坦如也。今老矣,男有孫矣。顧念天之所以與我。
不敢棄天。條辨《傷寒論》時,欲附此語痙濕暍篇中,以彼此詳略不同,未之及也。茲以不敢忘宿念,痛斯民斯道困於厄而不敢忍,故訂案具書,以申請當道君子,詳允施行。庶幾將來,幸輔撥痓以弭其禍亂,正經而反其風土,底績平成。風土平成而痓削,痓削而痙復,痙復而道明。
道明而厄解。則於醫門,雖未可以得仁言,而於求仁之方,實則不外是矣。志仁後彥,其勖之哉!
白話文:
《痙書》
患有皮膚瘡瘍的人,即使身體疼痛,也不可發汗治療。若強迫發汗,便會引發痙攣。
血液過熱會導致生瘡和身體疼痛,這是因為血流不暢、運行失調所致。汗液本是血液的津液;若強迫發汗,會使血液更加紊亂而不協調,從而損傷身體,同樣會導致痙攣。
傷寒病患者出現頭痛、微微發熱,症狀類似中風,通常伴有微汗和嘔吐;此時若用瀉下法治療,會加重煩躁,心中悶亂有如飢餓感;若用發汗法治療,則會引發痙攣,身體僵硬難以彎曲伸展;若用熏蒸法治療,會導致發黃疸且小便不通;若用艾灸治療,會引發咳嗽吐痰。
上述症狀與《傷寒論》第九篇「病如桂枝證」所述雖文字不同,但意義相通,故雲:「常微汗出。」
以上三條論述,皆是反覆強調治療時需謹慎戒備之意。
醫案完成後,珍藏於箱櫃中以待應用。次年,現今的兒子三歲時亦患驚風。當時正值外出,家人催促歸來,孩子已病重兩日。取出醫匣參照舊案,立即以少量藥方灌服,未用完一劑,病情即刻緩解而得以生還。此案印證了方法的正確性,效果確鑿無疑!自此謹守此法,依循此道行醫四十餘年,始終順遂無礙。如今年邁,兒子已有孫輩。常思上天賦予我的使命。
不敢辜負天意。昔日註解《傷寒論》時,本想將此論述附於痙濕暍篇中,但因內容詳略不同而未及完成。現因不敢忘懷初衷,痛心民眾與醫道困於苦難而不忍坐視,故整理醫案撰寫此書,呈請當權之士詳察施行。但願未來能藉此輔助消除痙病禍患,匡正經脈而改善體質風氣,達成安定康寧之效。待體質風氣改善則痼疾消減,痼疾消減則痙病自癒,痙病癒後醫道自明。
醫道昌明則苦難可解。於醫術領域雖未必能臻至仁德境界,然追求仁德之方,實不外乎此法。後世有志仁術者,當以此自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