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痙書或問 (1)

回本書目錄

痙書或問 (1)

1. 痙書或問

[問兒醫之家:驚風之論,其說何如?] [曰:鑿設耳。鑿謂何?]

曰:此論乃鑿虛而起,從頭至尾,句句皆是生出來的說話,理之所無;不可稽也。請申之。其言曰:「治驚要識驚風痰熱四個字。」大意如此。故其又自飾曰:小兒血氣虛弱,虛則生熱,熱盛生痰,痰盛生驚,驚盛生風,風盛發搐。殊不知血氣之在人身,虛莫虛於有生之初。初生雖虛,

未聞即此便有生熱之說。繼之以乳哺而不熱者,乳,血氣物也。故資於乳哺而血氣生;生而齒生,生之徵也。試可飲食而不熱。繼之以飲食之養,資於養而血氣充;齒更髮長,天癸至,充之徵也。三十而壯,充而實也;四十而強,實而盛也。物盛必反,故五十則反衰,七十而老。

此固人血氣虛實盛衰之自然,不待安排,至當不易之正理。外此而言虛道實,亂斯生矣。夫虛則純而無邪,無邪則異釁無自而端,故自然而然如此。謂虛則生熱,有此理乎?以熱盛生痰言之,痰之為物,與血氣俱,靜則為養,動則為病;三者一也,不偏有之,與生俱生,無時無有。

褚澄有言:「血枯死,氣絕死,痰盡死。」謂痰可治而能使之無,不知死也。謂生於熱,熱無形,痰有質;有質生於無形,亦無此理。痰盛生驚,驚盛生風。風為何物,而謂生於驚?驚為何物,而謂生於痰邪?人當定而安靜,則不驚;必有事焉,驟聞惡聲、卒見怪狀,則惕然猛驚,

茫然自失。蓋見聞者,感也;驚,應也。所以感而應者,心之知覺、神之虛靈,無蹤跡可尋也。驚於自已,且無蹤跡可尋,而謂生於痰,又能生得出風來,理安在哉?詳觀三者,皆謂由盛而生;熱則摸不著事故,乃反駕說生於虛,自相予盾;亂言若此。不知生,不知死,而謂知醫,

可乎?風盛發搐。搐不出於六書,六書無文,義不可考。而又蔓延抽掣與搦。抽即掣也,掣亦抽也。物在器中,拔而出之,抽掣之謂也。故世有抽籤掣籤之說;國有抽分掣鹽之法。人之肢體,頂天立地;病何如而何抽何掣乎?搦是讜而按杜之之謂。故械有讜眾,軍有搦戰。人至治所見讜眾,

則畏而不敢犯。致師至敵陣,見搦戰,則持而不能騁。其義一也:戒嚴防閒之謂耳,不在動作上言。何病而人之身溺何邪?以此言之,此論之無稽如此。不謂之鑿,將謂之何?然則熱者何?曰:外入之病,必起於太陽。太陽之脈,起於目內眥,上額交巔,入腦,還出,別下項,

挾脊,抵腰中。故病在太陽,則其經之筋脈,皆牽強而疼痛。邪正交爭則發熱;熱而自汗,或發汗。汗出過多則濕,濕則寒,寒則痙也。所謂強痛者,證則內隱,事屬病者自省耳。診家不審,則未易覺察;兒家無言,察覺尤難;鹵莽忽略,則誤在此矣。驚風之異,不端於此乎?

白話文:

《痙書或問》:

有人問兒科醫家關於「驚風」的理論如何?回答說:這完全是穿鑿附會之說。什麼是穿鑿?就是這套理論從頭到尾都是憑空捏造,毫無道理依據,經不起考驗。讓我詳細說明:

他們主張:「治驚風要掌握驚、風、痰、熱四個關鍵。」還進一步解釋說:小兒血氣虛弱,虛則生熱,熱盛生痰,痰盛生驚,驚盛生風,風盛則抽搐。這完全違背人體血氣運行的自然規律。初生嬰兒雖氣血最弱,但從未聽說因此就直接生熱。哺乳後也不會發熱,因為乳汁本就是滋養氣血之物。隨著飲食滋養,氣血逐漸充盈,表現為長牙、換牙、髮長、青春期到來等徵兆。三十歲氣血壯盛,四十歲達巔峰,五十歲開始衰退,七十歲衰老——這才是人體氣血盛衰的自然規律。

所謂「虛則生熱」根本不合邏輯。虛是純淨無邪的狀態,怎會無故生熱?說「熱盛生痰」也不通,痰與氣血本是一體,靜則養人動則為病。褚澄說過:「血枯則死,氣絕則死,痰盡則死。」痰不可能被完全消除,說無形之熱能生出有形之痰更荒謬。至於「痰盛生驚,驚盛生風」,驚是突然受外界刺激的心理反應,與痰何乾?風又是什麼?怎能說從驚產生?

所謂「抽搐」根本是生造詞彙。抽和掣都是把東西從容器拔出的意思,人體頂天立地,哪有什麼「抽掣」?「搦」是指控制約束,如械鬥防範或戰場叫陣,與疾病無關。

其實發熱是外邪入侵太陽經所致。太陽經起於眼內角,經額頭、頭頂、後頸、脊椎到腰部,病邪在此經絡會導致筋脈拘緊疼痛。正邪相爭則發熱汗出,過汗致濕寒而引發痙病(真正的強直症狀)。這種隱微的病徵需要患者自覺,醫師診察已不易,幼兒無法表達就更難察覺。誤診的根源就在這裡——所謂「驚風」的謬論不正是由此而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