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有執

《傷寒論條辨》~ 痙書或問 (2)

回本書目錄

痙書或問 (2)

1. 痙書或問

迨夫頭搖手勁。乃痙而外著也。識見不真。則抽掣之祆。不造於此乎。卒口噤。腳攣急。痙著而甚也。目邪心亂。則搐搦之怪。不罔兩於此乎。背反張。痙甚而危殆也。指鹿為馬。則角弓之水底月。不倒影於斯乎。孰知強者痙之機。痙者強之劇。痙在廣韻。注風強病。強在六書。

彊之省文。居良切。則平聲。弓有力也。故從弓。從畺。聲也。又畺界也。渠兩切。則上聲。木勁而不和柔。反拗而不順從也。又弓之反拗而張也。強痙音義如此。太陽病之證亦如此。仲景用之誠如此。本始於素問。淵源固如此。千金略之而未詳。道猶垂於一線綿如此。金匱。

言背而不言角弓。病不在弓。而弓義具背。幌然盎於不言中。所以皆指見在之實。無論男婦大小之言。道本一視同仁可推。此則仲景之所以仲景也。嗚乎。仲景歿。痙亡於痓。而此義不明。此義不明而斯道晦。斯道晦而驚風之亂起。亂起而兒家之禍興。禍興而角弓之炫售。角弓一不是人身。

二不病此病。三又不在目前。抽掣搐搦。事理皆不可求。論之鑿。不妄何。啻妄哉。不盲乎。醫婦人者。盲以群盲。鑿以習鑿。而產後驚風之櫱突。不順非而效尤。暝行而索途何。此屬易知易明。而亦不審不察。非後人之所以後人歟。然則大人亦有此病否。曰。中傷風寒。為病一也。

有無視汗。多寡不均耳。不可以無言。在大人。則病者亦不省。診家皆不審。不審。則袖手捏譎。不省。則枉命銜冤。舉家眛矇。至今不醒。余以幸荷上天試病之感。身親經歷。死而重生。力致體究。遂覺悟素匱言外之緒醞。千金發而未白之躍如。竊案候對。兆報己子。用經成效。

歷履有年。顧惟異端之害不闢。則墳典之道不行。墳典之道不行。則積昏之暗不曉。以是不敢懷迷。敬復修此。梓告多方。上以盡祈副蒼蒼之特意。旁以期維挽滔滔之沉昏。庶幾同心同好。同歸正覺。則同在同聚。安知不至同際一休徵乎。雖以鄙野。質樸不文。然扣鍾求聲。

蓋出於端本澄源之傾心也。重明三古。則在仰望賢智仁孝於將來。

白話文:

當頭部搖晃、手部抽搐有力時,這是痙攣外顯的症狀。如果見識不真確,那麼抽搐的怪異現象不就是由此而生嗎?突然口緊閉、腳抽筋僵硬,這是痙攣加重的情況。眼睛斜視、心神紊亂,那麼身體抽搐的怪異現象,不也是由此而產生嗎?背部反張,這是痙攣嚴重而危險的徵兆。就像是指鹿為馬一樣,痙攣造成的身體像角弓,倒映在水中的影子,不就像是月亮在水底的倒影一樣嗎?

誰知道強直是痙攣的發作機制,而痙攣是強直的劇烈表現。痙在《廣韻》中解釋為風邪引起的強直病。強在《六書》中是「彊」字的簡寫,發音平聲時,意思是弓有力量。所以字形從弓,從畺,表示聲音。發音上聲時,意思是木頭剛硬而不柔和,反抗而不順從。也指弓反向彎曲並張開的樣子。強與痙的讀音和意義就是這樣。太陽經的病症也是如此,張仲景運用它們的原理確實如此。這些最初都源於《素問》,淵源本來就是這樣。孫思邈的《千金方》中簡略提及而未詳細說明,道理就像是一根細線般若隱若現。

《金匱要略》提到背部反張卻沒有提到角弓,疾病並不在弓本身,而是用弓來比喻背部反張,這概念已隱含在文字中。所以都是指稱實際存在的症狀,不論男女老少都適用。道理本來就應該一視同仁、可以推廣應用,這就是張仲景之所以偉大的原因。

唉!張仲景去世後,人們將痙攣和痓混淆,而這個道理就此不明。這個道理不明,這個醫理就晦澀不明。醫理晦澀不明,驚風之亂就開始產生。驚風之亂產生,孩子們就遭受災禍。災禍產生,「角弓反張」的錯誤說法就開始盛行。「角弓反張」一來不是人體的真實情況,二來並不是這個疾病的本質,三來又不是發生在眼前的現象。抽搐、掣動,所有事情和道理都無法解釋,將之硬套,不是荒謬是什麼?簡直太荒謬了!不是盲目是什麼?那些為婦人看病的醫生,自己盲目卻帶領一群盲人,用習慣的錯誤方式診斷,導致產後驚風的問題更加嚴重,他們不順應正確的道理,反而效法錯誤的行為,就像在黑暗中行走卻不找路一樣!這些道理應該是容易理解的,但卻沒有經過審慎的思考和觀察,這不是後人不如前人的表現嗎?

那麼大人也會有這種病嗎?回答是:中風寒,導致的病症都是相同的,只是出汗的多寡、分布均勻與否不同而已。這是不可以不說明的。在大人的情況下,病人通常也無法清楚描述,醫生也常常無法仔細診斷。不仔細診斷,就只能袖手旁觀,用猜測來搪塞;病人無法清楚描述,就只能冤枉喪命。全家都因此迷茫,至今仍未清醒。我幸運地得到上天讓我體驗疾病的機會,親身經歷過,死而復生,因此努力研究。我才領悟到《素問》中沒有明說的暗示,《千金方》中未闡明的道理。我仔細參考並加以驗證,並將這些道理告知我的孩子。使用經方來治療,多年來都有效。我考慮到不正之風的危害如果不清除,那麼經典的醫學道理就無法實行。經典的醫學道理無法實行,那麼累積的昏昧無知就無法理解。因此我不敢抱持迷惑,恭敬地重新整理這些內容,並廣泛告知大家,一方面希望能符合上天想要救人的旨意,一方面希望能挽救大家沉溺在昏昧中的情況。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,一同回到正途,那麼同處在世、同聚在一起,又怎麼知道不會一起達到安寧的境界呢?雖然這些話語出自鄉野,樸實無文,但就像敲鐘求聲一樣,都是出於想要端正根本、澄清源頭的真心。希望能夠重現古代的智慧,這一切都在仰望將來賢能、明智、仁慈、孝順的人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