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後序 (1)
後序 (1)
1. 後序
傷寒論者,仲景氏辨傷寒而論之之謂也。傷寒何為而辨論也?亂傷寒者中風,並中風寒;雜傷寒者溫病、風溫、霍亂、本氣自病;與凡痙濕暍,皆與傷寒相涉於疑。故一一條辨而例論之,然後各皆始得分曉而不惑。此傷寒論之所以作也。
然諸病之所以有待於條辨例論,而後各皆始得分曉而不惑者,以皆統於六經也。六經各一經絡臟腑;惟太陽獨多始病榮衛之兩途。諸病論經,論經者,經辨而病明也。傷寒與中風,則於論經之中,吃緊關係;嚴辨又在太陽之榮衛。蓋風則病衛,寒則病榮;風寒俱有,則榮衛皆受而俱病。太陽一也,榮衛二,而病則三焉。此太陽所以分當嚴辨,而與余經不同也。過太陽,陽明以下,辨論乃得各歸於經;所以自微而著,自少而多。
剩徒法而以方法具備者計之,籌其條目;法則迤邐已三百九十七,方則因仍已一百一十三。然而法中乃有一則曰:「知犯何逆,隨證治之」之條;二則曰:「知犯何逆,以法治之」之目。法言若是,豈非以其絲辨縷論,積多若是,猶不足以盡風寒之所欲論之謂邪?噫!仲景氏所以作論之心,於此可以想見其萬一於言語文字之外矣。曾謂非辨非論,顧可以清雜亂,而正傷寒之名實乎?不能也。是故傷寒不可以作經,而但可以作論者,其意不在此歟?名雖曰論,實則經也。
說者謂醫家之有此書,猶儒家之有語孟;蓋以其渾融該博,曲盡精微;恢恢乎足以股肱素難,而為斯道之日星;信矣。然其舉綱振目,經綸闔闢,首尾條貫,脈絡分明;近則可以言彷彿學庸,遠則可以議屬比春秋;而法象乎易。說者遺之,似亦未可以言其全知此書之純粹也。
嗟惟文字,去古未遠,辭簡義奧;讀而道其道者,要皆不過模形範影,蹤跡湯丸,錯擇名利,以求鑿柄於盲瞽之餘。譬之樂師,習○ヽ勹⿱㇒乚以治鍾皷琴瑟,節奏雖工;求其所謂正六律、諧五音、通八風,而能與天地同和者,難言也。叔和類集而編次之,各為一篇;獨於太陽,分而為三,一一以辨。標其篇目。
夫既以辨標其篇目,則論歸重於辨,叔和已得之矣。既分太陽為三篇,則太陽一經歸重於三辨,叔和已明之矣。自今觀之,各篇之中,不合於辨者,歷歷可指也;而太陽三篇,尤溷溷然無辨於三也。似此編次,徒賴叔和之名存,豈復叔和之實在哉?必由後之輕浮,有如類證之輩者,不諳論義,不會辨意;騁以卑陋,計圖剽竊,務為欺炫,紛更錯亂,顛倒變易。法則斷股離肢,方則裒多益寡。將謂不如此,不足以動眾;惟徇私己,罔解誤人。然冠履倒置,望者必駭;薰蕕同爇,嗅者必憎。或出重輯亦未可知。
是以匡郭縱完,而體骨終失。遂使晚見狐疑,卒致非全書之謬。雖專醫之門,咸置之而不讀。夫以此書為非仲景氏之全書置而不讀,彼業不在醫,無足怪也。以業既在醫,亦視為非全書而不讀,則其為醫也,可得謂之全醫乎?何不思之甚也?於是斯文湮沒,至道蓁蕪;民膺斯疾,幸邪不邪?
白話文:
《後序》:
《傷寒論》是張仲景為辨明傷寒病症而撰寫的論述。為何需要專門辨論傷寒?因為傷寒常與中風混淆,或與風寒併發;其他如溫病、風溫、霍亂、本氣自病,以及痙病、濕病、暑病等,都與傷寒症狀相似易生疑慮。因此必須逐條辨析、分類論述,才能釐清差異而不致困惑。這就是《傷寒論》的寫作初衷。
所有病症需透過條理辨析才能明瞭,關鍵在於它們都歸屬於六經系統。六經各對應特定經絡臟腑,唯獨太陽經涉及「榮衛」兩種發病途徑。討論病症需以經絡為綱,經絡辨明則病症自顯。其中傷寒與中風的辨別尤為重要,特別是太陽經的榮衛之分:風邪多犯衛氣,寒邪多傷榮血;若風寒並襲,則榮衛俱病。太陽經雖為一體,卻因榮衛之別形成三類病症,此乃太陽經需嚴加辨析的原因,也是它與其他經絡不同之處。過了太陽經,從陽明經開始,辨析便能回歸各經脈本身,由淺入深,從簡至繁。
統計全書條目,共整理出397條治法與113首方劑。但其中有兩條特別強調:「知犯何逆,隨證治之」與「知犯何逆,以法治之」。如此說明,正反映即使詳盡辨析至此,仍難以窮盡風寒病症的複雜性。唉!由此可略窺張仲景著書時超越文字表述的深意。若無這般精細辨論,如何能釐清混亂、確立傷寒的實質定義?正因如此,《傷寒論》不稱「經」而稱「論」,其深意正在於此——名為論述,實則已具經典之實。
有人說此書之於醫家,如同《論語》《孟子》之於儒家。因其內容廣博精深,足與《素問》《難經》並列,堪稱醫道明燈。但此書綱舉目張、結構嚴密,近可比擬《大學》《中庸》的條理,遠可類同《春秋》的微言大義,更暗合《易經》法則。若忽略這點,便未能真正領會其精髓。
可惜文字古奧簡練,後世讀者多止於表面,如樂師僅習音符卻不解音律真諦。王叔和編纂時將太陽經分三篇強調辨析,本已掌握要旨。但現存版本中,非辨析內容混雜其中,太陽三篇亦失去原貌。這恐因後世如「類證」之流不諳真義,妄加篡改所致——或截斷條文,或增刪方劑,只為標新立異。如此本末倒置,猶如焚香與臭草同燒,令人憎惡。或許有待重新輯佚。
而今框架雖存,精髓已失,致使後人疑為偽作。甚至專業醫者亦棄之不讀。非醫者不讀尚可理解,若行醫者亦因疑非全書而漠視,豈能稱得上良醫?何等謬誤!致使聖人之學湮沒,正道荒蕪,百姓患病時,又如何區分良莠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