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有執

《傷寒論條辨》~ 痙書 (1)

回本書目錄

痙書 (1)

1. 痙書

素問曰。諸痙項強。皆屬於濕。

痙。音頸。強。上聲。下皆仿此。諸。猶凡也。痙。廣韻風強病。俗謂打寒噤是也。項。頸後也。強。筋脈牽強。木勁而不和柔。反拗而不順從。受病之經。其經之筋皆然。濕則下文是也。

金匱曰。太陽病。發汗太多因致痙。

金匱。痙。皆痓。叔和注。痓。當作痙。今從之。以便初學。太陽病。傷寒論曰。太陽之為病脈浮。頭項強痛而惡寒。是也。發汗本傷寒之治法。而中風之治。亦在法中。其例一也。太多者。汗法以微似為度。苟至於如水流漓而濕。則過度而為太多也。此舉傷寒而言。雖不及中風與濕。而中風與上文濕。義具見言表。可知矣。致。與下文變意同。

千金曰。太陽中風。重感於寒濕則變痙也。(中。音眾。)

寒濕者。中風本自汗出。出不已。而至於如水流漓。則與發之過多而濕。濕而生寒。其義一也。上條舉發汗包自汗而言。

此舉中風該傷寒而言。通前三條並而觀之。文雖出於三家。而風寒變痙之所以然者具見。義則誠如互發。學者最宜精玩。痙自素問以來。其見於傷寒論者。乃叔和所述金匱之略也。千金雖有此語。未見其精悉。自此以下。無痙文字可稽。近來鄉俗。未聞曾有一人能言痙者。雖醫亦然。

不但痙也。強亦未見有能分曉者。斯道之不明。豈其遭痓訛誤以致如斯乎。誠可嘆惜。愚以兩娶五出。一女四男。皆殤於驚風。遍觀兒醫之家。驚風之論。辭甚鄙野。大都末流之俚諺。古無此等荒唐之說。來歷不明。其詳不可考。疑憾數年。不能自釋。既而偶病傷寒。死信宿而重生。

感天有所警也。改故業而致身仲景之門。受讀金匱傷寒論。憤力敏求。私淑其旨趣。寤寐其神妙。以病時多艱。印證二書條目。心融意會。恍如鑑對夢醒。若有默迪在前。難以告語人者。見叔和痓當作痙之注。憶病初項強𠘧𠘧之不能自勝。念兒家口不能言之自苦。豈旁窺側測之所能喻及。

大悟驚風之謬。悉皆痙語之訛。因集諸痙。刷正警非。別為次序如今。竊案以候照對云。

金匱又曰。太陽病。發熱。脈沉而細者。名曰痙。為難治。(傷寒論。無為。難治三字。)

太陽者。以太陽經所主之部屬皮膚言也。皮膚為人一身之表。表之為言外也。風寒本天之二氣。於人身為外物。故其中傷於人。必自外而內。人之中傷之。必皮膚先受起。以病方在皮膚。皮膚屬太陽。故曰太陽病。蓋舉大綱而言始。以見周身之皮膚具病。所包詳備。辭簡而意周。

微哉旨也。後人不察。如諸家紛紛爭以經絡之一線而器訟。豈不大謬。發熱。風寒之邪。客於太陽。與正交爭。蒸而為熱也。然病在太陽。其脈必浮。沉細者。重感寒濕。變也。六經主病。其各該所主之經絡部屬。靈素自有章章明文。道之原也。凡病無有不屬六經者。言病必稱六經。

白話文:

痙書

《素問》說:各種痙病頸項僵硬,都屬於濕邪。

「痙」音同「頸」。「強」讀上聲。「下皆仿此」指後面的字詞也用同樣的讀音和解釋方法。「諸」同「凡」。痙,《廣韻》中解釋為風邪引起的強直病,俗稱打寒噤。項,頸後部。強,指筋脈牽引繃緊,如同木頭僵硬而不柔軟,反拗而不順從。患病的經絡,其經絡中的筋脈都如此。濕邪導致痙病,這在下文會論述。

《金匱要略》說:太陽病,發汗過多導致痙病。

《金匱要略》中說,痙病都屬於痓病。叔和注釋說:「痓」應當作「痙」,我們現在就採用這個說法,以便初學者理解。太陽病,《傷寒論》中說,太陽病的症狀是脈浮,頭項強痛而且惡寒,就是這樣。發汗是《傷寒論》的治療方法,而治療中風也同樣遵循這個方法,其道理是一樣的。「太多」指的是,發汗的方法應當以微微出汗為度,如果汗出如水流一樣多而濕冷,那就是過度,也就是「太多」。這段話是從《傷寒論》的角度來說的,雖然沒有直接提到中風和濕邪,但中風和上文提到的濕邪,其道理都在文中有所體現,可以理解。致,與下文「變」的意思相同。

《千金要方》說:太陽中風,再次感受寒濕之邪就會變為痙病。(「中」音同「眾」)

寒濕之邪,中風本身就伴隨汗出,汗出不止,以至於汗出如水流一樣多,這就與發汗過多而導致濕邪一樣。濕邪容易產生寒邪,其道理相同。上文提到發汗,包含了自汗。

這裡是從中風的角度,從《傷寒論》的角度來說的。把這三段話放在一起看,雖然文字出自三家醫書,但風寒之邪導致痙病的原因都已說明,其道理確實相互印證。學習者最應該仔細研讀。痙病,從《素問》以來,在《傷寒論》中的記載,是叔和所注《金匱要略》中的簡略內容。《千金要方》雖然也有這方面的記載,但沒有闡述得很詳細。從此以後,就沒有關於痙病的文字可以考證了。近代民間,沒有聽說過有人能講解痙病的,即使是醫生也是如此。

不僅是痙病,頸項僵硬也沒有人能清楚區分。醫學道理如此不明,難道是因為記載錯誤而導致如此嗎?實在令人惋惜!我經歷過兩次娶妻五次離婚,一個女兒四個兒子,都因驚風夭折。我遍閱兒科醫書,關於驚風的論述,辭彙粗俗淺陋,大多是末流的俗語,古代沒有這種荒誕不經的說法,其來歷不明,詳細情況不可考究,讓我疑惑不解好幾年。後來我偶患傷寒,病危數日後又痊癒。

我感到上天警示了我,於是放棄了從前的職業,拜入仲景門下,研讀《金匱要略》和《傷寒論》,努力學習,潛心領會其旨趣,日夜思考其奧妙之處。因為生病時經歷過很多艱辛,所以能夠印證書中條目,融會貫通,恍如夢醒一般,好像有冥冥之中的指引。有些難以用語言表達的事情,看到了叔和將「痓」注釋為「痙」,回憶起生病初期頸項僵硬、痛苦不堪,想到兒女們痛苦無言的樣子,旁觀者豈能理解其中的苦楚。

我終於明白了驚風的謬誤,都是對痙病的誤解。因此,我收集了關於痙病的記載,糾正錯誤,加以整理,按照順序編排成現在的樣子,謹以此向世人闡明。

《金匱要略》又說:太陽病,發熱,脈沉而細的,叫做痙病,難以治療。(《傷寒論》中沒有「難治」二字。)

「太陽」是指太陽經所主管的部位和皮膚而言。皮膚是人體的表面,表就是外在的意思。風寒是天地間的兩種氣,對人體來說是外來的邪氣,所以它侵害人體,一定是由外而內。人體受邪氣侵害,一定先從皮膚開始。因為疾病首先發生在皮膚,而皮膚屬於太陽經,所以稱為太陽病。這是一個總綱,說明全身的皮膚都患病了,內容詳盡,文字簡潔而意思周全。

多麼精妙的道理啊!後人卻沒有察覺,像許多醫家紛紛爭論經絡的細微之處,豈不是大錯特錯。發熱,是風寒之邪客於太陽經,與正氣相爭,蒸騰而產生熱。但是,太陽病,其脈應該浮,脈沉而細,是再次感受寒濕之邪所致的變化。六經主病,各主管的經絡部位,《靈樞》中已有詳細的記載,這是道理的本源。所有的疾病都屬於六經,講述疾病一定會提到六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