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四 (5)
卷之四 (5)
1.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四
(二十二)陽明病。譫語。發潮熱。脈滑而疾者。小承氣湯主之。因與承氣湯一升。腹中轉失氣者。更服一升。若不轉失氣。勿更與之。明日不大便。脈反微澀者。裡虛也。為難治。不可更與承氣湯也。
此承上文又以譫語並脈言。亦訣人下候及斟酌用湯度數之意。滑以候食。故為大便硬之診。疾。裡熱甚也。然滑疾有不寧之意。不可不知。微者陽氣不充。澀者陰血不足。故曰裡虛也。難治者。氣不充則無以為運行。血不足則無以為潤送。故曰陽微不可下。無血不可下。此之謂也。
(二十三)夫實則譫語。虛則鄭聲。鄭聲。重語也。
實以邪言。譫語。呢喃不了之妄語也。虛以正言。以重語釋鄭聲者。謂語聲之出。由於邪實正虛。濁惡而厭聽也。
(二十四)直視。譫語。喘滿者。死。下利者。亦死。
直視。精不榮於目也。譫語。神不主乎心也。喘則陽爭於上。利則陰奪於下。胃。中土也。陰陽爭奪於上下。而中氣不守。故無法可治。而皆主死也。
(二十五)發汗多。若重發汗者。亡其陽。譫語脈短者。死。脈自和者。不死。
汗本血之液。陽亡則陰亦虧。脈者血氣之道路。短則其道窮矣。故亦無法可治而主死也。和則病雖竭。而血氣則未竭。故知生可回也。此疑太陽篇錯簡。
(二十六)陽明病。發熱。汗多者。急下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胃實本由於無津液而內燥。汗多則津液益亡矣。急下者。竭則不可治也。
(二十七)發汗不解。腹滿痛者。急下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發汗不解者。失之過度也。腹滿痛者。胃不和也。急下者。滿去則痛止也。
(二十八)腹滿不減。減不足言。當下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此申明上條而訣用治之意。
(二十九)傷寒。吐後腹脹滿者。與調胃承氣湯。
吐亦無津液而胃又傷。腹雖滿而非熱結。調胃承氣者。陽明之正也。方見太陽下。
(三十)太陽病。若吐。若下。若發汗。微煩。小便數。大便因硬者。與小承氣湯和之。愈。
此總亦胃實由於亡津液。而皆宜小和者。通該戒大下之意也。
(三十一)陽明病。其人多汗。以津液外出。胃中燥。大便必硬。硬則譫語。小承氣湯主之。若一服。譫語止。更莫復服。
此與上條互意。多汗見後。
(三十二)傷寒。若吐若下後不解。不大便五六日。上至十餘日。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。獨語如見鬼狀。若劇者。發則不識人。循衣摸床。惕而不安。微喘直視。脈弦者生。澀者死。微者。但發熱。譫語者。大承氣湯主之。若一服利。止後服。
此以勢重言。獨。自也。與譫互意。循衣摸床。陽偏勝而躁動於手也。弦者陰氣強。澀者陰不足。陽熱劇甚有餘。陰以際之。故生可回也。陰不足而陽獨治。故死可知也。
白話文:
陽明病,出現胡言亂語、發燒且像潮水般定時發作,脈象摸起來滑溜又快,這時候應該用小承氣湯來治療。如果給病人服用一升承氣湯後,肚子裡能排氣出來,就再給他服用一升。如果沒排氣,就不要再給。如果隔天沒大便,脈象反而變得微弱又阻塞不順,表示身體內部虛弱,很難治療,不能再用承氣湯。
這段是承接之前的內容,又用胡言亂語和脈象來判斷病情,也是在教人觀察病人是否需要通便,並斟酌用藥的劑量。脈象滑代表腸胃有食物堆積,所以可以判斷大便會很硬;脈象快代表身體裡面的熱很嚴重。但是脈象滑快也代表身體不穩定,這點要特別注意。脈象微弱表示陽氣不足,阻塞不順表示陰血不足,所以說身體內部虛弱。之所以說很難治療,是因為陽氣不足就沒有力氣推動氣血運行,陰血不足就沒有辦法滋潤身體,所以說陽氣微弱的時候不能用瀉下的藥,沒有血的時候也不能用瀉下的藥。
身體內有實邪就會胡言亂語,因為邪氣擾亂心神;身體虛弱就會喃喃自語,重複說著同樣的話,這是因為虛弱而導致正氣不足,說出來的話聽起來很混濁、令人厭煩。
如果眼睛直直地盯著看,說胡話,而且呼吸急促,胸悶不舒服,這是很嚴重的狀況,代表快要死了。如果還腹瀉,也是很嚴重的狀況,代表快要死了。
眼睛直視是因為精氣無法滋養眼睛;說胡話是因為精神無法主導心智;呼吸急促是陽氣往上衝;腹瀉是陰氣往下泄。胃是身體的中心,陰陽都在上下爭奪,而中氣又無法守住,所以沒辦法治療,通常都是死亡的徵兆。
如果發汗太多,或者重複發汗,會導致陽氣耗損,如果又出現胡言亂語、脈象短促,這也是快要死了的徵兆。如果脈象平和,雖然病情很嚴重,但氣血還沒完全耗盡,就有可能恢復健康。這段可能是太陽病篇裡面的內容,被誤放進來了。
陽明病,如果發燒而且汗很多,要趕快用瀉下的藥治療,最好用大承氣湯。
胃裡的實熱是因為體內沒有津液而變得乾燥,如果又流汗太多,津液會更加耗損。之所以要趕快用瀉下的藥,是因為如果津液都耗盡了,就無法治療了。
發汗之後,病沒有好轉,反而肚子脹滿疼痛,要趕快用瀉下的藥治療,最好用大承氣湯。
發汗之後病沒有好轉,是發汗過度了。肚子脹滿疼痛,是腸胃不舒服。趕快用瀉下的藥,是為了讓肚子脹滿的感覺消失,疼痛也會停止。
如果肚子脹滿的感覺一直沒有減少,甚至連減輕一點點都算不上,應該用瀉下的藥治療,最好用大承氣湯。
這段是再次說明上面的內容,並點出使用藥物的重點。
傷寒病,嘔吐之後肚子脹滿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。
嘔吐也會讓體內的津液減少,腸胃也受到損傷,雖然肚子脹滿,但不是因為腸胃熱結。調胃承氣湯是治療陽明病常用的藥方。這個藥方在太陽病篇中有提到。
太陽病,如果出現嘔吐、腹瀉、發汗等情況,並感到輕微的煩躁、小便次數增加、大便變硬,可以用小承氣湯來調和腸胃,病就會好。
這段也是說腸胃的實熱是因為津液減少,所以適合用小承氣湯來調和,也是在提醒不要過度使用瀉下的藥。
陽明病,如果病人出很多汗,是因為津液外泄,導致胃腸乾燥,大便一定會變硬。如果大便變硬,就會出現胡言亂語。這時候用小承氣湯來治療。如果吃一次藥,胡言亂語就停止了,就不要再繼續服藥。
這段跟上面一段有互相呼應的意思,後面會再提到多汗的情況。
傷寒病,如果嘔吐、腹瀉之後,病沒有好轉,五六天甚至十多天都沒有大便,每天下午發燒,但不怕冷,自言自語好像看到鬼一樣。如果病情嚴重,發作時甚至會不認得人,手會不停地摸著衣服和床,焦躁不安,輕微喘氣,眼睛直直地看著前方。如果脈象摸起來像琴弦一樣,代表還有生機;如果脈象阻塞不順,代表沒有生機。如果只是發燒和胡言亂語,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如果吃一次藥就拉肚子,就停止服藥。
這段是說病情很嚴重的情況。自言自語跟胡言亂語的意思差不多。手不停地摸衣服和床,是因為體內的陽氣過盛,躁動不安。脈象像琴弦一樣,代表陰氣還很強盛,脈象阻塞不順,代表陰氣不足。陽氣太過旺盛,陰氣可以制約,所以還有機會活下來。如果陰氣不足,陽氣獨自旺盛,就代表沒有生機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