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四 (6)
卷之四 (6)
1.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四
(三十三)汗出譫語者。以有燥屎在胃中。此為風也。須下之。過經乃可下之。下之若早。語言必亂。以表虛里實故也。下之則愈。宜大承氣湯。
過經。謂寧遲遲。非謂待十三日後也。言出於心。心為胃之母。子能令母虛。故下早則必亂也。表虛里實。謂外邪悉入胃也。
(三十四)得病二三日。脈弱無太陽柴胡證。煩躁。心下硬。至四五日。雖能食。以小承氣湯少少與。微和之令小安。至六日。與承氣湯一升。若不大便六七日。小便少者。雖不能食。但初頭硬。後必溏。未定成硬。攻之必溏。須小便利。屎硬。乃可攻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令。平聲。太陽不言藥。以有桂枝麻黃之不同也。柴胡不言證。以專少陽也。凡似此為文者。皆互發也。以無太少。故知諸證屬陽明。以脈弱。故宜微和。至六日以下。歷敘可攻不可攻之節度。
(三十五)陽明病。心下硬滿者。不可攻之。攻之。利遂不止者。死。利止者。愈。
上條心下硬而用下者。以屬陽明胃也。此謂心下硬滿不可攻者。以邪聚陽明之膈也。所以然者。陽明之脈。上至額顱。其支別者。從大迎前下人迎。循喉嚨。入缺盆。下膈也。攻亦下也。利遂不止。其人陰本虛也。利止者。其人陽氣勝也。
(三十六)陽明病。不吐。不下。心煩者。可與調胃承氣湯。
不由吐下而心煩。則發於胃實可知也。用調胃承氣者。無雜故也。
(三十七)傷寒六七日。目中不了了。睛不和。無表裡證。大便難。身微熱者。此為實也。急下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了了。猶瞭瞭也。素問曰。陽明主肉。其脈挾鼻絡於目。靈樞曰。足陽明之正。上循咽。出於口。還系目系。合於陽明也。又曰。足陽明之筋。其支者上頸上挾口。合於頄下。結於鼻。上合於太陽。太陽為目上綱。陽明為目下綱。所以目中不了了。睛不和。知胃實也。急下者。
任脈循面入目。督脈上行兩目中央。諸脈皆屬於目。而人之精神注焉。是以如是其急也。
(三十八)傷寒嘔多。雖有陽明證。不可攻之。
嘔屬太陽。故曰嘔多。雖有陽明不可攻。以多則太陽猶有未除可知也。雖字當玩味。
(三十九)食谷欲嘔者。屬陽明也。吳茱萸湯主之。得湯反劇者。屬上焦也。
吳茱萸湯方
吳茱萸(一升洗),人參(三兩),生薑(六兩),大棗(十二枚擘)
上四味。以水七升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服七合。日三服。
食谷欲嘔。胃寒也。故曰屬陽明。言與惡寒嘔逆不同也。茱萸辛溫。散寒下氣。人參甘溫。固氣安中。大棗益胃。生薑止嘔。四物者。所以為陽明安穀之主治也。上焦以膈言。亦戒下之意。
(四十)陽明病。譫語。有潮熱。反不能食者。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。若能食者。但硬爾。宜大承氣湯。
白話文:
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四
(三十三)
出汗且胡言亂語,是因胃中有燥屎。這是風邪所致,需用瀉下法治療,但要等表邪完全入裡後才能用瀉下法。若過早瀉下,言語會更加混亂,因為此時表氣虛弱而裡氣實盛。正確使用瀉下法即可痊癒,宜用大承氣湯。
「過經」是指寧可稍微延遲,而非一定要等到十三天後。言語由心發出,心是胃之母,胃實會耗損心氣,所以過早瀉下會導致神志混亂。「表虛裡實」表示外邪已全部入胃。
(三十四)
患病二三日,脈搏微弱,無太陽或柴胡證,但有煩躁、心下硬的症狀。到了四五日,即使還能進食,也只能少量給予小承氣湯,稍微調和以緩解症狀。到第六日,可增至一升承氣湯。若六七日仍無大便,小便少,即使不能進食,大便也只是初頭硬、後頭溏軟,尚未完全燥結。此時若強行攻下,必會導致溏瀉,須待小便通暢、大便完全燥結後才能攻下,宜用大承氣湯。
「太陽不言藥」,因太陽病用藥有桂枝、麻黃之別;「柴胡不言證」,因專屬少陽證。此類寫法是互相補充說明。由於無太陽或少陽證,故知屬陽明病;因脈弱,故宜微調和。後文講述攻下與不可攻下的判斷標準。
(三十五)
陽明病,若心下硬滿,不可攻下。若誤攻,導致腹瀉不止者,可能致死;若能止瀉,則可痊癒。
前條「心下硬」可下,因其屬陽明胃實;此條「心下硬滿」不可攻,因邪氣聚於陽明膈部。陽明經脈上行至額頭,分支從大迎前下人迎,循喉嚨入缺盆,下貫膈肌。攻下即瀉下,若腹瀉不止,是因陰氣本虛;若腹瀉能止,則是陽氣尚能恢復。
(三十六)
陽明病,未經吐瀉而出現心煩,可知因胃實所致,可服調胃承氣湯。
選用調胃承氣湯,是因無其他兼雜證候。
(三十七)
傷寒六七日,視物模糊不清、睛不轉動,無明顯表證或裡證,但大便困難、身體微熱,此為實證,須急用瀉下法,宜大承氣湯。
「了了」即清晰之意。《素問》言陽明主肌肉,其經脈挾鼻絡目;《靈樞》載足陽明經脈上循咽、出於口,連絡目系;其筋脈分支上頸口,匯合於鼻旁,與太陽經相連繫。目之上下綱分屬陽明與太陽,因此視物不清、睛不轉動可知胃實,須急下。
任脈、督脈皆上行至目,諸脈皆維繫眼睛,人的精神亦聚於此,故病情危急,須迅速瀉下。
(三十八)
傷寒嘔吐頻繁,即使有陽明證候,也不可攻下。
嘔吐多屬太陽病,稱「嘔多」。即便有陽明證候,也不可攻下,因為嘔吐頻繁,表示太陽病邪未盡。「雖」字在此需細究其義。
(三十九)
進食後欲嘔吐者,屬陽明病,可用吳茱萸湯。若服藥後嘔吐加劇,則屬上焦病。
吳茱萸湯方:
吳茱萸(一升,洗淨)、人參(三兩)、生薑(六兩)、大棗(十二枚,剖開)
上四味,以水七升煮取二升,去渣後每次服七合,一日三次。
「食穀欲嘔」是胃寒所致,故屬陽明病(與惡寒嘔逆不同)。吳茱萸辛溫散寒下氣,人參甘溫固氣安中,大棗益胃,生薑止嘔,四藥合用主治陽明胃寒不納食。「上焦」指膈以上部位,此處亦警示不可誤用下法。
(四十)
陽明病,胡言亂語、發潮熱,反而不能進食者,胃中必有五六枚燥屎;若能進食,則僅大便硬結。均宜用大承氣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