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四 (6)
卷之四 (6)
1.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四
(三十三)汗出譫語者。以有燥屎在胃中。此為風也。須下之。過經乃可下之。下之若早。語言必亂。以表虛里實故也。下之則愈。宜大承氣湯。
過經。謂寧遲遲。非謂待十三日後也。言出於心。心為胃之母。子能令母虛。故下早則必亂也。表虛里實。謂外邪悉入胃也。
(三十四)得病二三日。脈弱無太陽柴胡證。煩躁。心下硬。至四五日。雖能食。以小承氣湯少少與。微和之令小安。至六日。與承氣湯一升。若不大便六七日。小便少者。雖不能食。但初頭硬。後必溏。未定成硬。攻之必溏。須小便利。屎硬。乃可攻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令。平聲。太陽不言藥。以有桂枝麻黃之不同也。柴胡不言證。以專少陽也。凡似此為文者。皆互發也。以無太少。故知諸證屬陽明。以脈弱。故宜微和。至六日以下。歷敘可攻不可攻之節度。
(三十五)陽明病。心下硬滿者。不可攻之。攻之。利遂不止者。死。利止者。愈。
上條心下硬而用下者。以屬陽明胃也。此謂心下硬滿不可攻者。以邪聚陽明之膈也。所以然者。陽明之脈。上至額顱。其支別者。從大迎前下人迎。循喉嚨。入缺盆。下膈也。攻亦下也。利遂不止。其人陰本虛也。利止者。其人陽氣勝也。
(三十六)陽明病。不吐。不下。心煩者。可與調胃承氣湯。
不由吐下而心煩。則發於胃實可知也。用調胃承氣者。無雜故也。
(三十七)傷寒六七日。目中不了了。睛不和。無表裡證。大便難。身微熱者。此為實也。急下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了了。猶瞭瞭也。素問曰。陽明主肉。其脈挾鼻絡於目。靈樞曰。足陽明之正。上循咽。出於口。還系目系。合於陽明也。又曰。足陽明之筋。其支者上頸上挾口。合於頄下。結於鼻。上合於太陽。太陽為目上綱。陽明為目下綱。所以目中不了了。睛不和。知胃實也。急下者。
任脈循面入目。督脈上行兩目中央。諸脈皆屬於目。而人之精神注焉。是以如是其急也。
(三十八)傷寒嘔多。雖有陽明證。不可攻之。
嘔屬太陽。故曰嘔多。雖有陽明不可攻。以多則太陽猶有未除可知也。雖字當玩味。
(三十九)食谷欲嘔者。屬陽明也。吳茱萸湯主之。得湯反劇者。屬上焦也。
吳茱萸湯方
吳茱萸(一升洗),人參(三兩),生薑(六兩),大棗(十二枚擘)
上四味。以水七升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服七合。日三服。
食谷欲嘔。胃寒也。故曰屬陽明。言與惡寒嘔逆不同也。茱萸辛溫。散寒下氣。人參甘溫。固氣安中。大棗益胃。生薑止嘔。四物者。所以為陽明安穀之主治也。上焦以膈言。亦戒下之意。
(四十)陽明病。譫語。有潮熱。反不能食者。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。若能食者。但硬爾。宜大承氣湯。
白話文:
**(三十三)**如果病人出現出汗又說胡話的症狀,這是因為胃裡面有乾燥的大便積滯,這種情況屬於風邪引起的。必須要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,但要等到病邪過了經絡才能用瀉法。如果太早用瀉法,病人的語言會更加錯亂,因為這時是表面虛弱而體內實熱的緣故。用瀉下法治療後就會好轉,適合用大承氣湯。
所謂的「過經」,意思是說要稍晚一點用瀉法,並不是說要等到十三天後才用。語言是從心發出的,心臟是胃的母親,孩子可以讓母親虛弱。所以太早用瀉法,語言就會錯亂。表面虛弱而體內實熱,是指外來的邪氣都進入了胃。
**(三十四)**病人得病兩三天,脈象虛弱,沒有太陽病或少陽病(柴胡證)的症狀,但是感到煩躁,心下部有硬結。到了四五天,雖然能吃飯,可以用小承氣湯少量地給病人服用,微微調理一下,讓病情稍微緩和。到了第六天,可以給病人服用一升的承氣湯。如果病人六七天沒有大便,小便又少,雖然不能吃飯,但一開始的大便會比較硬,之後一定會變溏稀,還沒有定型成硬便。如果這時就用攻下的方法,大便一定會變溏稀。必須要等到小便正常,大便變硬,才能用攻下的方法,這時候適合用大承氣湯。
這裡說的「令」字,是平聲發音。太陽病不提用藥,是因為有桂枝和麻黃藥性的不同。少陽病不提證,是因為少陽病用的是柴胡。凡是像這樣寫文章的,都是互相啟發的。因為沒有太陽病和少陽病的症狀,所以知道這些症狀都屬於陽明病。因為脈象虛弱,所以要微微調和。從第六天開始,詳細敘述了可以用攻下法和不可以用攻下法的情況。
**(三十五)**陽明病,如果病人感覺心下部脹滿而且硬,就不能用攻下法。如果用了攻下法,病人拉肚子不止,就會死亡。如果拉肚子能停止,病就會好轉。
上面提到心下部硬結,可以用瀉下的方法,是因為這是屬於陽明胃部的問題。這裡說的心下部脹滿而且硬,不能用攻下法,是因為邪氣聚集在陽明經的膈膜部位。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陽明經的經脈,向上到額頭,它的分支,從大迎穴前,向下經過人迎穴,沿著喉嚨進入缺盆穴,然後向下到膈膜。攻下也是往下疏導。如果病人拉肚子不止,說明他的陰氣本來就虛弱。如果拉肚子能停止,說明他的陽氣比較旺盛。
**(三十六)**陽明病,如果病人不吐,也不腹瀉,只是覺得心煩,就可以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。
不是因為嘔吐或腹瀉而心煩,那就可以知道是胃實引起的。用調胃承氣湯,是因為藥性比較單純。
**(三十七)**傷寒病六七天,眼睛看起來不清澈,眼珠不協調,沒有表證和裡證,大便困難,身體微微發熱,這種情況屬於實證,要趕快用瀉下法治療,適合用大承氣湯。
「了了」的意思是明亮。「素問」說,陽明經主管肌肉,它的脈絡從鼻子連接到眼睛。「靈樞」說,足陽明經的經脈,向上沿著咽喉,從口出來,再連接到眼球的脈絡,與陽明經會合。又說,足陽明經的筋脈,它的分支向上到頸部,向上夾著嘴角,連接到面頰下方,再連接到鼻子,向上會合到太陽經。太陽經是眼睛上方的綱,陽明經是眼睛下方的綱。所以眼睛看起來不清澈,眼珠不協調,就知道是胃實引起的。要趕快用瀉下法,
任脈沿著面部進入眼睛,督脈向上經過兩眼中央。各種經脈都歸屬於眼睛,人的精神也集中在這裡。所以,這種情況才要如此緊急地處理。
**(三十八)**傷寒病嘔吐嚴重,即使有陽明病的症狀,也不能用攻下法。
嘔吐屬於太陽病,所以說嘔吐嚴重。即使有陽明病的症狀也不能用攻下法,是因為嘔吐嚴重,說明太陽病還沒有解除。這裡的「雖」字,要仔細體會它的含義。
**(三十九)**吃飯想吐,這是屬於陽明病。可以用吳茱萸湯來治療。如果服藥後反而更嚴重,這就是上焦的問題。
吳茱萸湯的配方:
吳茱萸(一升,洗過),人參(三兩),生薑(六兩),大棗(十二枚,擘開)。
以上四味藥,用水七升煮到剩下二升,去除藥渣,每次服用七合,一天服用三次。
吃飯想吐,是胃寒引起的,所以說是屬於陽明病。這跟怕冷想吐的情況不同。吳茱萸辛溫,能散寒降氣;人參甘溫,能補氣安中;大棗能益胃;生薑能止嘔。這四味藥,是陽明病能夠消化食物的主要治療方法。上焦在這裡指的是膈膜,也是告誡不要用瀉下法的意思。
**(四十)**陽明病,如果病人說胡話,有潮熱,反而不能吃飯,說明胃裡一定有五六枚乾燥的大便。如果能吃飯,只是大便比較硬。這種情況適合用大承氣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