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四 (7)
卷之四 (7)
1.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四
尒。與爾同。不能食。寒因也。故屎燥。能食。因於風也。故但硬尒。
(四十一)傷寒脈浮而緩。手足自溫者。是為系在太陰。太陰者。身當發黃。若小便自利者。不能發黃。至七八日。大便硬者。為陽明病也。
傷寒脈浮而緩。見太陽下篇。然緩以候脾。脾主四末。故手足自溫。為系在太陰。身當發黃者。脾為濕土。為胃之合。若不能為胃以行其津液。濕著不去。則鬱蒸而身發黃。黃為土色。土主肌肉故也。小便自利。津液行也。行則濕去矣。所以不能發黃。胃中干。大便硬。而為陽明病也。
(四十二)陽明中風。口苦。咽乾。腹滿。微喘。發熱。惡寒。脈浮而緊。若下之。則腹滿小便難也。
陽明之脈。挾口環唇。然膽熱則口苦。咽為膽之使。故口苦則咽乾。腹滿。熱入陽明也。微喘。發熱。惡寒。脈浮而緊。風寒俱有。而太陽未除也。下之腹滿者。誤下則裡虛。外邪未除者。乘虛而盡入。內陷也。小便難。亡津液也。
(四十三)陽明病。脈浮而緊。咽燥而口苦。腹滿而喘。發熱汗出。不惡寒。反惡熱。身重。若發汗則燥。心憒憒。反譫語。若加燒針。必怵惕煩躁不得眠。若下之。則胃中空虛。客氣動隔。心中懊憹。舌上苔者。梔子豉湯主之。
憒。匣偽切。怵。穿橘切。惕。透吉切。燥。亦干也。發熱以上。與上條同。惡熱。陽明血氣俱盛也。以當太陽時惡寒。今惡熱。故曰反也。身重。陽明主肌肉。濕上重著也。汗出熱在肌肉。腠理反開也。以上三節。言汗下燒針皆不可。故著其變以示也。憒憒。心亂貌。怵惕。
恐懼貌。舌苔見太陽下篇。彼以臟結。故為難治。此以膈熱。故湧之以梔子豉。方見太陽中。
若渴欲飲水。口乾舌燥者。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此又以變渴更治言。方見太陽下。
若脈浮發熱。渴欲飲水。小便不利者。豬苓湯主之。
豬苓湯方
豬苓(一兩去皮),茯苓(一兩),阿膠(一兩),滑石(一兩),澤瀉(一兩)
上五味。以水四升。先煮四味。取二升。去滓。內下阿膠烊消。溫服七合。日三服。
此又以小便不利再出治。豬苓茯苓。從陽而淡滲。阿膠滑石。滑澤以滋潤。澤瀉鹽寒。走腎以行水。水行則熱泄。滋潤則渴除。
(四十四)陽明病。汗出多而渴者。不可與豬苓湯。以汗多胃中燥。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。
此承上條復以汗多不宜豬苓湯。申致戒謹之意。
(四十五)陽明病。脈浮而緊者。必潮熱。發作有時。但浮者。必盜汗出。
浮而緊與前同。故申言必潮熱。但浮則陽盛。陽盛則陰虛。陰虛。所以盜汗出也。
(四十六)太陽病。寸緩。關浮。尺弱。其人發熱。汗出。復惡寒。不嘔。但心下痞者。此以醫下之也。如其不下者。病人不惡寒而渴者。此轉屬陽明也。小便數者。大便必硬。不更衣。十日無所苦也。渴欲飲水。少少與之。但以法救之。渴者宜五苓散。
白話文:
一個人,如果不能吃東西,是因為身體受寒的緣故,所以大便會乾燥。如果能吃東西,是因為受到風邪的影響,所以大便只是變得稍微硬而已。
傷寒病,脈象浮而且緩和,手腳卻是溫熱的,這是因為病邪侵犯了太陰經。太陰經受邪會導致身體發黃。如果小便順暢,就不會發黃。到了七八天,如果大便變硬,那就是轉變成陽明病了。
傷寒病,脈象浮而且緩和,這個情況在太陽病篇有提到。脈緩是用來判斷脾臟狀況的,脾主四肢末端,所以手腳是溫熱的,代表病邪停留在太陰經。身體會發黃,是因為脾是濕土,是胃的搭檔。如果脾無法幫助胃運送津液,濕氣就會停留在體內,無法散去,就會鬱積發熱,導致身體發黃。黃色是土的顏色,土主肌肉,所以才會發黃。小便順暢,代表津液運行正常,濕氣自然會排出,所以就不會發黃。胃裡乾燥,大便變硬,就是轉變成陽明病了。
陽明中風,會出現口苦、咽喉乾燥、腹部脹滿、稍微喘氣、發熱、怕冷、脈象浮而且緊的情況。如果這時候用攻下藥,就會導致腹部更加脹滿,小便困難。
陽明經脈絡經過口部周圍。膽有熱,就會口苦。咽喉是膽經的通路,所以口苦也會導致咽喉乾燥。腹部脹滿,是因為熱邪進入陽明經。稍微喘氣、發熱、怕冷、脈象浮而且緊,代表風寒和熱邪都存在,太陽經的病邪還沒解除。如果使用攻下藥,就會導致腹部更加脹滿,是因為誤用攻下藥導致裡虛,外邪趁虛而入,陷於內部。小便困難,是因為津液耗損。
陽明病,如果脈象浮而且緊,會出現咽喉乾燥、口苦、腹部脹滿而且喘氣、發熱汗出、不怕冷反而怕熱、身體沉重。如果這時候用發汗的方法,會使身體更加乾燥,心神昏亂,甚至說胡話。如果再用燒針療法,一定會導致心驚恐懼、煩躁不安、無法入眠。如果用攻下藥,會使胃氣虛弱,客邪入侵橫膈,心中煩悶不安,舌苔呈現黃膩。這種情況應該用梔子豉湯來治療。
(註解:憒,音同「潰」。怵,音同「處」。惕,音同「踢」。燥,就是乾燥的意思。)
發熱以上的症狀,和上一條描述的相同。怕熱,是因為陽明經氣血旺盛。當太陽病時是怕冷,現在反而怕熱,所以說是「反」。身體沉重,是因為陽明經主肌肉,濕氣停留在肌肉而導致。汗出,是因為熱邪在肌肉,毛孔反而打開。以上三段是說發汗、攻下、燒針都不能用,所以把病變的情況說出來,以警示大家。心神昏亂的樣子叫做憒憒。怵惕是恐懼的樣子。舌苔在太陽病篇有提到,那裡是因為臟結,所以難以治療。這裡是因為橫膈有熱,所以可以用梔子豉湯來吐出邪熱,方劑在太陽病篇有說明。
如果出現口渴想喝水、口乾舌燥的症狀,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。
這段話是說出現口渴的情況,要更改治療方法。方劑在太陽病篇有說明。
如果脈象浮、發熱、口渴想喝水、小便不利,應該用豬苓湯來治療。
豬苓湯的藥方如下:
豬苓(一兩,去皮),茯苓(一兩),阿膠(一兩),滑石(一兩),澤瀉(一兩)。
以上五味藥,用水四升,先煮其他四味藥,取二升藥汁,去掉藥渣,再放入阿膠融化後,溫服七合,每日三次。
這段話是說小便不利的情況要用其他方法治療。豬苓、茯苓可以從陽面淡滲利水。阿膠、滑石可以滋潤滑利。澤瀉性味鹹寒,可以走腎來利水。水份運行通暢,熱邪就會消散。滋潤則口渴自除。
陽明病,如果汗出太多而且口渴,不能使用豬苓湯,因為汗出太多代表胃中乾燥,豬苓湯會讓小便更多,會讓津液更加虧損。
這段承接上段說明,汗出太多不能用豬苓湯,以此來告誡大家要謹慎。
陽明病,如果脈象浮而且緊,一定會出現潮熱,定時發作。如果脈象只有浮,一定會出現盜汗。
脈象浮而且緊的情況和前面說的一樣,所以再次強調一定會出現潮熱。如果脈象只有浮,代表陽氣過盛,陽盛則陰虛,陰虛所以會盜汗。
太陽病,如果寸脈緩和,關脈浮盛,尺脈虛弱,這個人會發熱、汗出、又怕冷、不嘔吐、但心下痞悶,這是因為醫生誤用攻下藥的緣故。如果沒有用攻下藥,病人不會怕冷反而口渴,這就是轉為陽明病了。小便次數增多,大便一定會變硬。即使十天不大便也不會有任何不舒服。如果口渴想喝水,可以少量給予飲用,但要依法治療。口渴的應該使用五苓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