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有執

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四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4)

1.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四

(十九)陽明病。脈遲。雖汗出不惡寒者。其身必重。短氣腹滿而喘。有潮熱者。此外欲解。可攻裡也。手足濈然而汗出者。此大便已硬也。大承氣湯主之。若汗多。微發熱惡寒者。外未解也。其熱不潮。未可與承氣湯。若腹大滿不通者。可與小承氣湯。微和胃氣。勿令大泄下。

大承氣湯方

大黃(四兩酒洗),厚朴(半斤炙去皮),枳實(五枚炙),芒硝(三合)

上四味。以水一斗。先煮二物取五升。去滓。內大黃煮取二升。去滓內芒硝。更上火。微一兩沸。分。溫再服。得下。余勿服。

小承氣湯方

大黃(四兩酒洗),厚朴(二兩炙去皮),枳實(三枚炙大者)

以上三味。以水四升。煮取一升二合。去滓。分。溫二服。初服湯當更衣。不爾者。盡飲之。若更衣者。勿服之。

脈遲不惡寒。表罷也。身必重。陽明主肌肉也。短氣腹滿而喘。胃實也。潮熱。陽明王於申酉戌。故熱作於此時。如潮之有信也。手足濈然汗出者。脾王四肢而胃為之合。胃中熱甚而蒸發。騰達於四肢。故曰此大便已硬也。承氣者。承上以逮下。推陳以致新之謂也。曰大者。

大實大滿。非此不效也。枳實泄滿也。厚朴。導滯也。芒硝。軟堅也。大黃蕩熱也。陳之推新之所以致也。汗多。微發熱惡寒。皆表也。故曰。外未解也。其熱不潮。胃中未定熱。陽明信不立也。小承氣者。以滿未硬。不須軟也。故去芒硝而未復致大下之戒也。更衣。古人致大便之恭也。

夫胃實。一也。以有輕重緩急之不同。故承氣有大小調胃之異制。湯有多服少服之異度。蓋稱物平施。由義之謂道也。然則竊三益而濫稱承氣者冒也。惡足與語道哉。

(二十)陽明病。潮熱。大便微硬者。可與大承氣湯。不硬者不與之。若不大便六七日。恐有燥屎。欲知之法。少與小承氣湯。湯入腹中。轉失氣者。此有燥屎。乃可攻之。若不轉失氣。此但初頭硬。後必溏。不可攻之。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。欲飲水者。與水則噦。其後發熱者。必大便硬而少也。以小承氣湯和之。不轉失氣者。慎不可攻也。

黃氏曰。失。漢書作屎。古屎失通。矢傳寫誤。上條訣人以手足汗出為當下之時。此以潮熱轉矢氣次第而詳言。亦訣人當下之二候也。轉矢氣。反屁出也。脹滿。藥寒之過也。噦。亦寒傷胃也。硬而少。重下故也。末句重致叮嚀之意。

(二十一)陽明病下之。心中懊憹而煩。胃中有燥屎者可攻。腹微滿。初頭硬。後必溏。不可攻之。若有燥屎者。宜大承氣湯。

可攻以上。以轉矢氣言。懊憹。悔憹痛恨之意。蓋藥力未足以勝病。燥硬欲行而攪作。故曰可攻。言當更服湯以促之也。腹微滿以下。以不轉矢氣言。頭硬後溏。裡熱輕也。故曰不可攻之。言當止湯勿服也。末二句。乃申上節以決治意。

白話文:

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四

**(十九)**陽明病,脈象遲緩,即使有出汗,但不怕冷,身體一定感到沉重,呼吸短促、腹部脹滿且喘氣,如果出現像潮水一樣定時發熱的現象,這表示病邪正要解除,可以考慮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手腳濕漉漉地出汗,這代表大便已經變硬了。這時候應該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如果汗出很多,稍微發熱又怕冷,表示表證還沒解除,而且發熱也不是像潮水一樣定時,就不能用承氣湯來治療。如果腹部脹大而大便不通,可以用小承氣湯稍微調和胃氣,但不要使其瀉下過度。

大承氣湯方

大黃(四兩,用酒洗過),厚朴(半斤,烤過並去皮),枳實(五枚,烤過),芒硝(三合)

將以上四味藥材,用水一斗煮。先煮厚朴、枳實,煮到剩五升時,去渣,加入大黃再煮到剩二升,去渣,最後加入芒硝,再加熱微滾一兩次即可,分兩次溫服。如果服藥後大便暢通,剩下的藥就不用再服用了。

小承氣湯方

大黃(四兩,用酒洗過),厚朴(二兩,烤過並去皮),枳實(三枚,較大的,烤過)

將以上三味藥材,用水四升煮到剩一升二合,去渣,分兩次溫服。第一次服藥後,應該會有排便的感覺,如果沒有,就把剩下的藥喝完。如果已經排便,剩下的藥就不要再服用了。

脈象遲緩卻不怕冷,表示表證已經解除。身體感到沉重,是因為陽明經主肌肉。呼吸短促、腹部脹滿且喘氣,表示胃實熱。像潮水一樣定時發熱,是因為陽明經在申時(下午三點到五點)、酉時(下午五點到七點)、戌時(晚上七點到九點)當令,所以發熱會在這個時段出現,像潮水一樣準時。手腳濕漉漉地出汗,是因為脾主四肢,胃與脾相合,胃中熱盛,蒸發的熱氣傳達到四肢,所以說大便已經變硬了。「承氣」的意思是承接上部的病邪向下導出,使陳舊的病邪排除,產生新的氣機。「大」的意思是,病情嚴重且腹部脹滿,非用此方不能見效。枳實可以消散脹滿,厚朴可以導滯,芒硝可以軟化堅硬的大便,大黃可以清除熱邪,這些藥物共同作用以達到排除陳舊、產生新氣的作用。如果汗出很多,稍微發熱又怕冷,這些都屬於表證,所以說表證還沒解除。發熱不是像潮水一樣定時,表示胃中的熱邪還不穩定,陽明經的規律還沒建立。「小承氣湯」是因為病邪引起的腹滿還沒到大便堅硬的程度,所以不需要芒硝來軟化大便,而且避免過度瀉下。「更衣」是古代對排大便的敬稱。

胃實熱,雖然只有一個原因,但因為有輕重緩急的不同,所以承氣湯有大小不同的處方,調胃氣的藥也有不同的劑量。用藥要考慮病情輕重而靈活運用,這才是用藥的道理。那些不了解藥理,隨便就說自己用了承氣湯的人,實在不值得和他們談論醫理。

**(二十)**陽明病,出現像潮水一樣定時發熱,大便稍微變硬,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;如果大便不硬就不要用。如果六七天都沒有大便,可能是有燥屎。想知道有沒有燥屎的方法是:先給少量的的小承氣湯,如果服藥後肚子裡有放屁的感覺,就表示有燥屎,這時就可以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沒有放屁的感覺,表示只是大便頭部稍微硬一點,後面就會變溏,這樣就不能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,如果用瀉下的方法,會導致腹部脹滿而吃不下飯。如果想喝水,喝水後會噁心嘔吐,之後又發熱,這表示大便變硬且量少,可以用小承氣湯來調和。如果服藥後沒有放屁的感覺,千萬不能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

黃氏說:「失」這個字,在《漢書》中寫作「屎」,古代「屎」和「失」通用。「矢」是傳抄的錯誤。前面提到可以用手足出汗作為判斷該瀉下的時機,這裡又以潮熱、放屁來詳細說明,這也是判斷該瀉下的兩個重要時機。放屁就是反過來排氣。脹滿是因為藥太寒了。噁心嘔吐也是因為寒氣傷了胃。大便硬且量少,是因為瀉下太過造成的。最後一句是再次強調要注意的事項。

**(二十一)**陽明病,使用瀉下藥後,心中煩躁不安,但如果胃中有燥屎就可以繼續瀉下。如果腹部稍微脹滿,大便開頭硬,後面卻變溏,就不能再瀉下。如果確實有燥屎,就應該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

以上「可以瀉下」的情況,是以是否放屁來判斷。「懊憹」是指心中煩躁、懊悔、難受的意思,這是因為藥力還不足以勝過病邪,燥硬的大便想要排出而引起的攪擾,所以說「可以繼續瀉下」,表示應該繼續服藥來促進排便。以下「腹部微脹滿」的情況,是以是否放屁來判斷,如果大便開頭硬,後面變溏,表示裡熱較輕,所以說「不能再瀉下」,表示應該停止服藥。最後兩句是再次強調要根據不同情況來判斷如何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