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四 (3)
卷之四 (3)
1.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四
不知中傷與感本素靈之互文。乃諱中傷為重。而起趨感冒為輕。以便慰問之風。遂成弊習耳。原無關輕重之義。讀書貴格致窮理。明道以正俗。乃舍古不稽。一從流俗。直欲於虛文上爭差分。不究事實而求多於往哲。可不正謂之冥行索塗。東西一聽候於呼叱哉。
(十五)脈陽微而汗出少者。為自和也。汗出多者。為太過。
輕高而上前者為陽微。以中風之緩言。中風本自汗。故言出少為自和。和對太過言。謂未至太過耳。非直謂平和。大過者。以其失於不治。與凡治之不對。致出不已者言也。
陽脈實。因發其汗。出多者亦為太過。太過為陽絕於里。亡津液。大便因硬也。
實以傷寒之緊言。傷寒本無汗。故曰因發其汗。發而出之過多。則與自出過多者同一致。故曰亦為太過。自此以下。乃總結上文以申其義。陽絕即亡陽。蓋汗者血之液。血為陰。陰主靜。本不自出。蓋所以出者陽氣之動鼓之也。故汗多則陽絕。豈惟陽絕。亡津液即亡陰也。讀者最宜究識。
(十六)太陽病。三日。發汗不解。蒸蒸發熱者屬胃也。調胃承氣湯主之。
此概言陽明發熱之大意。三日舉大綱言也。蒸蒸熱氣上行貌。言熱自內騰達於外。猶蒸炊然。故曰屬胃也。調胃。和陽明之正也。方見太陽下篇。
(十七)陽明病。本自汗出。醫更重發汗。病已差。尚微煩不了了者。此大便必硬故也。以亡津液。胃中乾燥。故令大便硬。當問其小便日幾行。若本小便日三四行。今日再行。故知大便不久出。今為小便數少。以津液當還入胃中。故知不久必大便也。
差。與瘥同。穿介切。令。平聲。為。去聲。瘥。小愈也。以亡津液至大便硬。是申釋上文。當問其小便日幾行。至末。是詳言大便出不出之所以然。蓋水穀入胃。其清者為津液。粗者成楂滓。津液之滲而外出者則為汗。瀦而下行者為小便。故汗與小便出多。皆能令人亡津液。
所以楂滓之為大便者。乾燥結硬而難出也。然二便者。水穀分行之道路。此通則彼塞。此塞則彼通。小便出少。則津液還停胃中。胃中津液足。則大便潤。潤則軟滑。此其所以必出可知也。
(十八)陽明病。自汗出。若發汗。小便自利者。此為津液內竭。雖硬。不可攻之。當須自欲大便。宜蜜煎導而通之。若土瓜根。及與大豬膽汁。皆可為導。
蜜煎導方
蜜七合。一味內銅器中。微火煎之。稍凝似飴狀。攪之。勿令焦者。欲可丸。並手捻作梃子。令頭銳大如指。長二寸許。當熱時急作。冷則硬。以內穀道中。以手急按。欲大便時。乃去之。
豬膽汁方
大豬膽一枚。瀉汁。和醋少許。以灌穀道中。如一食頃。當大便出。
雖。上或下。當有大便二字。竭。亦亡也。上條以小便數少。故知大便當自出。此以小便自利而用導。反復互相發也。然皆不用下者。以非熱也。
白話文:
人們不了解「中傷」(指內傷)和「感」(指外感)這兩種病因,本質上是互相影響的,反而避談中傷是重病,而將外感冒當作輕症,以便於慰問病人,這就形成了錯誤的習慣。其實疾病的輕重並非如此區分。讀書應該深入研究事物原理,明白道理以矯正世俗偏見,現在卻拋棄古人的經驗,盲從世俗,只在虛文上爭論差異,不探究事實,反而想超越古代的哲人,這不正像在黑暗中摸索道路嗎? 聽從別人指揮就像東西一樣被呼來喝去!
(十五)脈象呈現陽微弱,但稍微出汗的,代表身體正在自我調和。如果出汗過多,則表示身體過於虛弱。
所謂「陽微弱」,指的是脈象輕浮且偏向上,如同中風時脈象遲緩的狀態。中風本來就會自發性出汗,所以說「出汗少」是身體自我調和的表現。這裡的「和」是相對於「太過」而言,表示還沒有到過度虛弱的程度,並非指身體完全平和。而所謂「太過」,是指身體因治療不當,導致持續出汗不止的情況。
陽脈如果呈現實證,是因為發汗引起的,汗出太多也表示身體虛弱過度。過度虛弱代表陽氣已經耗盡於體內,津液喪失,導致大便乾燥堅硬。
「實」在這裡是指傷寒的緊脈。傷寒本來就沒有自汗,所以說「因發其汗」。如果發汗過多,就和自汗過多一樣,都會導致身體過度虛弱。以下內容總結上述論點,進一步闡述它的意義。「陽絕」就是陽氣耗盡。汗是血的液體,而血屬陰,陰主靜,本來不會自發性流出。之所以出汗,是因為陽氣推動的結果。所以汗出太多,就表示陽氣衰竭。不僅如此,津液的喪失也代表陰液的耗竭,讀者應該深入了解這一點。
(十六)太陽病,經過三天,發汗治療卻沒有好轉,反而出現持續發熱的症狀,這種情況屬於陽明病。應該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。
這裡概括地說明了陽明病發熱的主要情況。「三天」是用來舉例說明大致的時間。蒸蒸發熱是指熱氣由內向外散發的樣子,就像蒸東西一樣,所以說屬於胃。調胃承氣湯的作用是調和陽明的正氣,方劑在太陽病篇的下方有說明。
(十七)陽明病,本來就自發性出汗,醫生又過度使用發汗療法,病雖然稍微好轉,但仍然感到輕微煩躁,這是因為大便一定會乾燥堅硬。因為津液喪失,胃中乾燥,所以導致大便堅硬。應該問病人一天小便的次數。如果病人平常一天小便三四次,今天卻只有一兩次,就可以知道大便不久將會排出。如果小便次數減少,說明津液正在回流到胃中,不久就會排出大便。
「差」同「瘥」,意為稍微好轉。津液喪失導致大便堅硬,這是解釋了上述的內容。從「應該問病人一天小便的次數」到最後,是詳細說明大便能否排出的原因。水穀進入胃中,清的部分成為津液,粗的部分形成渣滓。津液滲透而出,成為汗液;往下流動,成為小便。所以汗和尿液過多,都會使人喪失津液。
渣滓之所以形成大便,是因為它們乾燥堅硬,難以排出。大小便就像水穀分行的道路,如果此路通暢,彼路就會阻塞;反之亦然。小便減少,津液就會停留在胃中。胃中津液充足,大便就會濕潤,濕潤則軟滑,所以大便一定會排出。
(十八)陽明病,自發性出汗,如果又使用發汗療法,導致小便通暢,這代表體內津液已經耗盡。雖然大便堅硬,但不能使用攻下藥,應該等待身體自然想排便時,使用蜜煎導的方式來幫助排便。如果用土瓜根或是豬膽汁,也可以作為導藥使用。
蜜煎導的製作方法:
將七合蜂蜜放入銅製器皿中,用微火煎煮,直到稍微凝固,呈現類似飴糖的狀態,期間不斷攪拌,不要燒焦。待稍微冷卻後,可以將其搓成圓柱狀,頭部做成如手指般大小的錐形,長約兩寸。趁熱時製作,冷卻後就會變硬。將其塞入肛門內,用手按住,等有便意時再取出。
豬膽汁的使用方法:
取一個大豬膽,將汁液擠出,加入少量醋,灌入肛門內,大約過一頓飯的時間,就會排出大便。
這裡的「雖」字,上面或下面應該要有「大便」兩個字。「竭」和「亡」的意思相同。上一條是用小便次數少來判斷大便將會自發排出,這一條是用小便通暢來判斷需要用導藥,兩者相互呼應。但都不能用攻下藥,因為不是實熱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