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有執

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2)

1.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四

此承上條之答詞。復設問答而以其里證言。無所復傳者。胃為水穀之海。五臟六腑四體百骸皆資養於胃。最宜通暢。實則秘固。復得通暢則生。止於秘固則死。死生決於此矣。尚何復傳。惡寒二日自止者。熱入里而將反惡熱。以正陽陽明言也。以病二日而其幾有如此。則斯道之精微。豈專專必於談經論日所能窺測哉。

(七)傷寒發熱無汗。嘔不能食。而反汗出濈濈然者。是轉屬陽明也。

濈。照吉切。發熱無汗。追言太陽之時也。嘔不能食。熱入胃也。反汗出者肌肉著熱。膚腠反開也。濈濈。熱而汗出貌。

(八)傷寒。轉系陽明者。其人濈濈然微汗出也。

此承上條復以微汗申言。重致叮嚀也。

(九)本太陽。初得病時。發其汗。汗先出不徹。因轉屬陽明也。

徹。除也。言汗發不對。病不除也。此言由發太陽汗不如法。致病入胃之大意。以為總結上文。

(十)傷寒三日。陽明脈大。

傷寒三日。該中風而大約言也。凡類此者。皆仿此。脈大。陽明氣血俱多也。

(十一)陽明病欲解時。從申至戌上。

申酉戌。陽明之王時也。正氣得其王時。則邪不能勝。故退而自解也。

(十二)陽明病。脈遲。汗出多。微惡寒者。表未解也。可發汗。宜桂枝湯。

遲者。緩之變。汗出多微惡寒者。風邪猶有在表者。故曰未解也。可發汗。例也。宜桂枝湯。謂仍須解其肌。則入胃之路自絕也。方見太陽上。

(十三)陽明病。脈浮。無汗而喘者。發汗則愈。宜麻黃湯。

浮者。緊之轉。邪外向也。無汗而喘者。寒邪在表未全除也。故曰發汗則愈。言當仍從解外也。宜麻黃湯者。言當散窮寇於境界也。方見太陽中。

(十四)陽明病。若能食者。名中風。不能食者。名中寒。

此以食之能否。喻人驗風寒之辨。蓋陽明主水穀。風能食。陽能化谷也。寒不能食。陰不殺穀也。名猶言為也。中寒即傷寒之互詞。大意推原風寒傳太陽而來。其辨驗有如此者。非謂陽明自中而然也。玉機微義謂。惜乎仲景不言中寒。經言中寒殆不止此。何嘗不言。彼以經為不言者。

其意將以為中之與傷。有各別之分也。殊不知經稱中傷二字。於風寒者。要亦從來之通稱。經因通稱以為稱。非經之稱始也。想從來通稱之意。大約不過以風寒本天之二氣。中傷是以人之被之而為稱。譬如稱人之中於箭傷於刃。只可在刀箭瘡上認病。豈可向中傷上摸影。由此言之。

則中風與傷寒之說。必須於風寒二病上認得證候分曉。不當在中傷上各別尋頭腦也。且以經文大義考之。措詞多是互相發。則中傷二字亦是互相為用。不言可知矣。通篇雖無傷風一說。然以傷寒復稱中寒論之。則中風得稱傷風。亦可推也。世俗又有感冒之稱。蓋由愚夫愚婦。

白話文:

這是接著上一條的解釋。再次設立問答,來闡述陽明病的裡證。陽明病沒有再傳變的可能。胃是水穀之海,五臟六腑、四肢百骸都依賴胃的滋養。胃最宜保持通暢,若阻塞不通就會秘結堅硬。若能恢復通暢就能存活,若持續秘結不通就會死亡。生死就取決於此,還能傳到哪裡呢?惡寒兩天後自然停止,是因為熱邪進入體內,將轉為怕熱。這是從正陽陽明的角度來說。病程才兩天,病情就可能如此變化,可見醫學的精微奧妙,豈是單純地研究經文和推算天數就能窺探的呢?

(七)傷寒發熱沒有汗,嘔吐不能進食,反而汗出很多,這是轉為陽明病了。

發熱無汗,是回顧太陽病時的情況。嘔吐不能進食,表示熱邪已進入胃。反而汗出,是因為肌肉受到熱邪侵襲,毛孔反而張開。汗出很多,是形容因熱而汗出的樣子。

(八)傷寒轉為陽明病的人,會有微微出汗的情況。

這是承接上一條,再次強調微汗的徵象,反覆叮嚀。

(九)本來是太陽病,剛開始發病時就發汗,但汗沒有完全發出來,因此轉為陽明病。

“徹”是去除的意思。指發汗的方法不對,病沒有解除。這是說因為發太陽病的汗的方法不正確,導致病邪進入胃的大意,用來總結前面的內容。

(十)傷寒三天,陽明脈象變大。

傷寒三天,是針對本應出現中風的證候而言的,這是一個概括性的說法。凡是類似的情況,都應依此類推。脈大,表示陽明氣血都很旺盛。

(十一)陽明病想要痊癒的時候,會從申時(下午三點)到戌時(晚上九點)之間。

申時、酉時、戌時是陽明經氣最旺盛的時候。正氣在這段時間旺盛,邪氣就不能戰勝正氣,所以會退散而自然痊癒。

(十二)陽明病,脈象遲緩,出汗很多,稍微怕冷,這是表證還沒解除,可以發汗,適合用桂枝湯。

脈遲緩,是脈緩的變化。出汗很多且微微怕冷,表示風邪還殘留在表,所以說表證還沒解除。可以發汗,這是常規做法。適合用桂枝湯,是說仍然需要解除肌表之邪,這樣才能斷絕病邪進入胃的途徑。桂枝湯的方子可以在太陽篇找到。

(十三)陽明病,脈象浮盛,沒有汗而且氣喘,發汗就能痊癒,適合用麻黃湯。

脈浮,是脈緊的轉變,表示邪氣向外。沒有汗而且氣喘,表示寒邪在表沒有完全解除。所以說發汗就能痊癒,意思是應該仍然從解除表邪著手。適合用麻黃湯,意思是應該徹底驅除外來的邪氣。麻黃湯的方子可以在太陽篇找到。

(十四)陽明病,如果能進食,就叫做中風;如果不能進食,就叫做中寒。

這是用能否進食來比喻人體分辨風寒的方法。因為陽明主掌水穀的消化,風邪侵襲能進食,表示陽氣能夠消化穀物;寒邪侵襲不能進食,表示陰邪抑制穀物的消化。這裡的“名”,相當於“稱作”的意思。“中寒”就是“傷寒”的另一種說法。大致的意思是,推究風寒邪氣從太陽經傳來,辨別的依據就是這樣。並不是說陽明病是自行發生的。

《玉機微義》說,可惜張仲景沒有說“中寒”這個詞,經文所說的中寒應該不止這裡,他怎麼能說經文沒有提到?他認為經文沒有提到,是因為他想把“中”和“傷”區分開來。但實際上,經文稱“中”和“傷”這兩個字,對於風寒病來說,都是一直以來的通用稱呼。經文是因為通用稱呼才這樣稱呼,並不是經文開始這樣稱呼的。我想,從來通稱的意思,大概不過是因為風寒本是天地二氣,中傷是說人被這二氣侵襲而稱呼的。比如稱人被箭射中或被刀砍傷,只應該在刀箭瘡傷上診斷疾病,怎麼能在中傷上尋找疾病的影子呢?由此看來,那麼中風和傷寒的說法,必須從風寒二病上認識清楚症狀,不應該在“中”和“傷”上另外尋找線索。而且從經文的大意來考察,措辭很多是互相啟發的,那麼“中”和“傷”這兩個字也是互相通用的,這是不言而喻的。

雖然整篇沒有“傷風”的說法,但是用“傷寒”又稱“中寒”來論述,那麼中風也可以稱為傷風,這是可以推論的。世俗還有“感冒”的稱呼,這是由不了解醫理的普通百姓叫出來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