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四 (2)
卷之四 (2)
1.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四
此承上條之答詞,復設問答而以其里證言。無所復傳者:胃為水穀之海,五臟六腑四體百骸皆資養於胃,最宜通暢。實則秘固,復得通暢則生,止於秘固則死。死生決於此矣,尚何復傳?惡寒二日自止者:熱入里而將反惡熱,以正陽陽明言也。以病二日而其幾有如此,則斯道之精微,豈專專必於談經論日所能窺測哉?
(七)傷寒發熱無汗,嘔不能食,而反汗出濈濈然者,是轉屬陽明也。
濈:照吉切。發熱無汗,追言太陽之時也。嘔不能食,熱入胃也。反汗出者:肌肉著熱,膚腠反開也。濈濈:熱而汗出貌。
(八)傷寒,轉系陽明者,其人濈濈然微汗出也。
此承上條復以微汗申言,重致叮嚀也。
(九)本太陽,初得病時,發其汗,汗先出不徹,因轉屬陽明也。
徹:除也。言汗發不對,病不除也。此言由發太陽汗不如法,致病入胃之大意,以為總結上文。
(十)傷寒三日,陽明脈大。
傷寒三日,該中風而大約言也。凡類此者,皆仿此。脈大,陽明氣血俱多也。
(十一)陽明病欲解時,從申至戌上。
申酉戌,陽明之王時也。正氣得其王時,則邪不能勝,故退而自解也。
(十二)陽明病,脈遲,汗出多,微惡寒者,表未解也。可發汗。宜桂枝湯。
遲者:緩之變。汗出多微惡寒者:風邪猶有在表者。故曰未解也。可發汗,例也。宜桂枝湯,謂仍須解其肌,則入胃之路自絕也。方見太陽上。
(十三)陽明病,脈浮,無汗而喘者,發汗則愈。宜麻黃湯。
浮者:緊之轉,邪外向也。無汗而喘者:寒邪在表未全除也。故曰發汗則愈,言當仍從解外也。宜麻黃湯者:言當散窮寇於境界也。方見太陽中。
(十四)陽明病,若能食者,名中風。不能食者,名中寒。
此以食之能否,喻人驗風寒之辨。蓋陽明主水穀。風能食,陽能化谷也。寒不能食,陰不殺穀也。名猶言為也。中寒即傷寒之互詞。大意推原風寒傳太陽而來,其辨驗有如此者,非謂陽明自中而然也。玉機微義謂:「惜乎仲景不言中寒;經言中寒殆不止此。」何嘗不言?彼以經為不言者,其意將以為中之與傷,有各別之分也。殊不知經稱中傷二字,於風寒者,要亦從來之通稱。經因通稱以為稱,非經之稱始也。想從來通稱之意:大約不過以風寒本天之二氣,中傷是以人之被之而為稱。譬如稱人之中於箭傷於刃,只可在刀箭瘡上認病,豈可向中傷上摸影?由此言之,則中風與傷寒之說,必須於風寒二病上認得證候分曉,不當在中傷上各別尋頭腦也。且以經文大義考之,措詞多是互相發,則中傷二字亦是互相為用,不言可知矣。通篇雖無傷風一說,然以傷寒復稱中寒論之,則中風得稱傷風,亦可推也。世俗又有感冒之稱,蓋由愚夫愚婦。
白話文:
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四
這承接上一條的答覆,再度以問答形式說明裡證的情況。所謂「無所復傳」:胃是消化食物的核心,五臟六腑、四肢百骸都依賴胃的滋養,最需要保持通暢。若胃實而閉塞,恢復通暢則生,持續閉塞則死。生死關鍵在此,哪裡還有傳變的可能?「惡寒二日自止」:表示熱邪已入裡,將轉為怕熱,這是正陽明病的特徵。僅患病兩日便有此徵兆,可見醫道的精深微妙,豈能僅靠談論經文或計算日期來推測?
(七)傷寒發熱卻無汗,嘔吐不能進食,反而全身持續汗出者,是病邪轉屬陽明的表現。
「濈」:音同「照吉切」。發熱無汗是回顧太陽病階段的情況。嘔吐不能進食代表熱邪已入胃。反常出汗是因肌肉受熱,皮膚毛孔反而開啟。「濈濈」形容熱盛汗出的樣態。
(八)傷寒轉為陽明病時,患者會微微持續出汗。
此條承接上條,強調「微汗」的表現,反覆叮嚀此症狀的重要性。
(九)原是太陽病,初期發汗治療時,若汗出不徹底,便會轉為陽明病。
「徹」:解除之意。指發汗方法不當,病邪未除。此段總結太陽病誤治轉為陽明病的機理。
(十)傷寒第三日,陽明病的脈象表現為洪大。
「三日」泛指疾病進程(含中風)。凡類似情況皆可比照。「脈大」反映陽明經氣血充盈。
(十一)陽明病將緩解的時間,多在申時至戌時(下午3至9時)。
申酉戌是陽明經氣旺盛的時段。正氣得助,邪氣衰退,故病情自然緩解。
(十二)陽明病若脈遲、汗多、微惡寒,表示表證未解。可發汗,宜用桂枝湯。
「遲」是緩脈的變象。汗多微惡寒表示風邪仍在體表,故稱未解。發汗是常規治法,選桂枝湯意在解除肌表之邪,阻斷病邪入胃的途徑。
(十三)陽明病若脈浮、無汗且喘,發汗即可痊癒。宜用麻黃湯。
「浮」是緊脈的轉化,代表邪氣外趨。無汗而喘是寒邪未盡除的表現,故需從表解治。麻黃湯能驅散邊境的殘餘邪氣。
(十四)陽明病若能進食,稱為「中風」;不能進食,稱為「中寒」。
此以進食能力區分風寒屬性。陽明主消化,風屬陽故能消化食物;寒屬陰故無法運化穀物。「中寒」即「傷寒」的另一說法,意在探討風寒從太陽傳來後的辨證差異,而非陽明直接受邪。
後文進一步辨析「中傷」與「風寒」的關係:
經典中的「中風」「傷寒」原是通用稱呼,重點在於風寒邪氣本身的特性,而非「中」與「傷」的字義區別。如同人被箭射或刀砍,應關注傷口的病況,而非糾結「中」或「傷」字。風寒為自然界二氣,人體受襲後稱為「中」或「傷」只是慣例。考據經文可知,「中」「傷」二字實為互用。雖無「傷風」一詞,但從「傷寒」又稱「中寒」來推論,「中風」亦可稱「傷風」。民間所謂「感冒」,不過是俗稱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