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2)
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篇第二

然上條言嘔而此言喘。嘔與喘,皆氣逆,亦互言以明互見之意。

麻黃味苦而性溫,力能發汗以散寒。然桂枝湯中忌麻黃,而麻黃湯中用桂枝,何也?曰:麻黃者,突陣擒敵之大將也;桂枝者,運籌帷幄之參軍也。故委之以麻黃,必勝之算也;監之以桂枝,節制之妙也。甘草和中而除熱;杏仁下氣而定喘。惟麻黃有專功之能,故不須啜粥之助。

(三)傷寒一日,太陽受之。脈若靜者為不傳。頗欲吐。若燥煩脈數急者,為傳也。

傷寒者,以上二條互言者而言也,下仿此。一日太陽受之,太陽主表而屬外,故外者先當也。靜謂恬退而和平也。緊退恬靜和平,其為不傳而欲愈可診矣。頗欲吐屬上言,不甚待吐而不吐,蓋嘔逆未全止也。燥,干也;數,五六至已上也,其主熱;急,躁疾也。欲傳而加進可知也。

(四)傷寒二三日,陽明少陽證不見者,為不傳也。

見,音現。上條舉太陽而以脈言,此復舉陽明少陽而以證言,次第反復互相發明也。然不傳有二:一則不傳而遂自愈,一則不傳而猶或不解。若陽明少陽雖不見,太陽亦不解,則始終太陽者有之,余經同推。要皆以脈證所見為準。若只蒙龍拘拘,數日以論經,則去道遠矣。

(五)脈浮者,病在表,可發汗,宜麻黃湯。

表,太陽也。傷寒脈本緊,不緊而浮,則邪見還表而欲散可知矣。發,拓而出之也。麻黃湯者,乘其欲散而拓出之之謂也。(方見前)

(六)脈浮而數者,可發汗,宜麻黃湯。

浮與上同,而此多數。數者,傷寒之欲傳也。可發汗而宜麻黃湯者,言乘寒邪有向表之浮,當散其數,而不令其至於傳也。

(七)脈浮數者,法當汗出而愈。若下之,身重心悸者,不可發汗,當自汗出乃解。所以然者,尺中脈微,此裡虛;須表裡實,津液自和,便自汗出,愈。

此承上條,復以其治不如法,因而致變者言,曉人當知謹也。身重,下後陰虛而倦怠也;悸屬心,心主血,陰虛則血虛,所以心不寧也。蓋不當下而反下之,故證變如此。不可汗者,禁勿重亡津液以復損其陰也。當自汗出乃解者,言下雖反而病未甚變,須待其津液回,當得自汗而解也。

所以然者以下,乃申釋上文之詞。裡虛,以亡津液言;須表裡實,以待津液回,邪還表言也。

(八)傷寒發汗,解。半日許,復煩,脈浮數者,可更發汗,宜桂枝湯主之。(更,平聲。)

傷寒發汗者,服麻黃湯以發之之謂也。解,散也;復,重複也。既解而已過半日之久矣,何事而復哉?言發汗不如法,汗後不謹,重新又有所復中也。蓋汗出過多,則腠理反開;護養不謹,邪風又得易入,所以新又煩熱而脈轉浮數。故曰「可更發汗」。更,改也。言當改前法,故曰「宜桂枝湯」。

白話文:

雖然上一條說的是嘔吐,這裡卻說的是喘。嘔吐和喘,都是氣往上逆的現象,這裡互相提到,是為了說明它們可以互相出現。麻黃味道苦、性溫,能發汗以驅散寒氣,但是桂枝湯中忌用麻黃,而麻黃湯中卻用桂枝,這是為什麼呢?可以這樣說,麻黃就像是衝鋒陷陣的大將軍,桂枝就像是運籌帷幄的參謀。所以,使用麻黃,是必勝的策略;用桂枝來輔助,則是節制控制的妙處。甘草能調和脾胃並清除熱邪,杏仁能使氣下降而平定喘息。只有麻黃有它獨特的作用,所以不需要藉助喝粥來幫助發汗。

(三)傷寒病第一天,病邪侵犯太陽經,如果脈象平靜,說明病邪沒有傳入其他經絡,可能會有想吐的感覺。如果出現煩躁不安、脈搏跳動快速且急促的現象,就表示病邪已經傳入其他經絡了。

這裡說的傷寒,是指上面兩條互相提到的情況。以下也遵循這種模式。傷寒病第一天,病邪侵犯太陽經,太陽經主表而屬外,所以外在的病邪會先發作。平靜,指的是脈象平穩退回到平和的狀態,脈象緊退去而呈現平靜平和,可以判斷病邪沒有傳變而要痊癒了。想吐的感覺,屬於前面說過的症狀,只是沒有非常想吐的感覺,大概是嘔吐的狀況還沒有完全停止。燥,是指乾燥。數,是指脈搏一息跳動五六次以上,這代表有熱。急,是指脈象躁動且快速,表示病邪要傳變而加重了。

(四)傷寒病二三天,如果沒有出現陽明經和少陽經的症狀,就表示病邪沒有傳入其他經絡。

這裡的「見」通「現」。上面一條以太陽經和脈象來闡述,這裡則以陽明經、少陽經和證候來闡述,這樣反覆說明,互相發明。但病邪不傳變有兩種情況,一種是不傳變而自行痊癒,另一種是不傳變但仍然沒有解除。如果陽明經和少陽經的症狀都沒出現,但太陽經的病邪也沒有解除,那麼病情始終停留在太陽經。其他經絡的狀況也可以以此類推。總之,都要以脈象和證候的表現為準,如果只是糊里糊塗地按照幾天來判斷病邪在哪個經絡,那就離正確的醫理很遠了。

(五)脈象浮在表面,表示病邪在體表,可以發汗,應該使用麻黃湯。

表,指的是太陽經。傷寒的脈象原本是緊的,如果不緊反而浮在表面,就表示病邪想要回到體表而散開。發,是指將病邪向外排出。麻黃湯,就是趁著病邪想要散開的時候,將它從體表排出。(方劑見前面)

(六)脈象浮在表面而且跳動快速,也可以發汗,應該使用麻黃湯。

浮和上面說的一樣,但這裡多了「數」。數,表示傷寒病邪想要傳入其他經絡。可以發汗並應該用麻黃湯,是指趁著寒邪有向體表浮出的趨勢,要散發其快速跳動的脈象,不要讓病邪傳入其他經絡。

(七)脈象浮而且快速,按照原則應該會通過發汗而痊癒。如果使用瀉下的方法,導致身體沉重、心悸,就不能再發汗了,應該等到身體自己出汗才能痊癒。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尺脈微弱,表示體內虛弱,必須等到體表和體內都恢復,津液自然調和,才會自然出汗而痊癒。

這裡承接上一條,說明因為治療方法不當,而導致病情變化。這是提醒人們應該謹慎。身體沉重,是因為瀉下後陰液虧虛,導致身體倦怠。心悸屬於心臟的症狀,心臟主管血液,陰液虧虛則血液也虛,所以心神不安。這是因為不應該用瀉下的方法反而用了,所以導致病情變化。不能發汗,是禁止再次耗損津液,以避免陰液更加虧虛。應該等到身體自己出汗才能痊癒,是說瀉下雖然用反了,但病情還沒有嚴重變化,只要等到津液恢復,自然就會出汗而痊癒。

「所以然者」以下,是解釋說明以上文字的意思。體內虛弱,是指津液耗損了。必須等到體表和體內都恢復,是要等待津液恢復,病邪回到體表。

(八)傷寒病發汗後,病情好轉,大約過了半天,又出現煩躁,脈象浮而且快速,可以再次發汗,應該用桂枝湯治療。(更,讀平聲)

傷寒病發汗,是指服用麻黃湯來發汗。解,是指病邪散去。復,是指重複。既然已經痊癒了,而且已經過了半天的時間,為什麼還會復發呢?這是因為發汗的方法不恰當,或是發汗後沒有好好護理,又重新感受病邪。大概是因為發汗過多,導致皮膚毛孔反而張開,如果沒有好好護理,邪風就容易入侵,所以再次出現煩躁發熱,脈象也轉為浮數,所以說可以再次發汗。「更」,是指改變。意思是應該改變之前的治療方法,所以說應該用桂枝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