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二 (3)
卷之二 (3)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篇第二
桂枝湯者。中風解肌之法。微哉旨也。庸俗不省病加小愈之義。不遵約制。自肆粗下。不喻汗法微似之旨。騁以大汗為務。病致變矣。反謂為邪不盡。汗而又汗。輾轉增劇。卒致莫救。不知悔悟。噫。讀書不喻旨。趙括鑑矣。學醫廢人命。伊誰鑑邪。傷哉。
(九)發汗已。脈浮數煩渴者。五苓散主之。
已。言發汗畢。非謂病罷也。浮數煩。與上同。而此多渴。渴者。亡津液而內燥。里證也。以證有里而人燥渴。故用四苓以滋之。以表在而脈浮數。故憑一桂以和之。謂五苓散能兩解表裡者。此也。(方見上篇)
(十)傷寒汗出而渴者。五苓散主之。不渴者。茯苓甘草湯主之。
茯苓甘草湯方
茯苓(二兩),桂枝(二兩去皮),生薑(三兩切),甘草(一兩)
上四味。以水四升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分。溫三服。
傷寒不汗出。汗出者。以發之而出者言也。然則此條二節。上節乃承上條而以其不煩者再言。下節乃承上節而以其更不渴者又出也。不煩。則熱較輕可知。故治亦不殊。不渴。則內燥更減可識。故但用四苓之一以潤之。然里證既輕。則表為猶多可必。故須桂枝之三以解之。然則此湯之四物。其桂枝五苓二方之變制與。
(十一)傷寒汗出解之後。胃中不和。心下痞硬。乾噫食臭。脅下有水氣。腹中雷鳴下利者。生薑瀉心湯主之。
生薑瀉心湯方
生薑(四兩切),甘草(三兩炙),人參(三兩),乾薑(一兩),黃芩(三兩),半夏(半升洗),黃連(一兩),大棗(十二枚擘)
上八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六升。去滓。再煎取三升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噫。影戒切。解。謂大邪退散也。胃為中土。溫潤則和。不和者。汗後亡津液。邪乍退散。正未全復而尚弱也。痞硬。伏飲摶膈也。噫。飽食息也。食臭。毈氣也。平人過飽傷食。則噫食臭。病人初瘥。脾胃尚弱。化輸未強。雖無過飽。猶之過飽而然也。水氣。亦謂飲也。雷鳴者。
脾為陰。胃為陽。陰陽不和。薄動之聲也。下利者。惟陰陽之不和。則水穀不分清。所以雜迸而走注也。生薑大棗。益胃而健脾。黃芩黃連。清上而堅下。半夏乾薑。蠲飲以散痞。人參甘草。益氣而和中。然則瀉心者。健其脾而脾輸。益其胃而胃化。斯所以為瀉去其心下痞硬之謂也。
(十二)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。虛故也。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。
芍藥甘草附子湯方
芍藥(三兩),甘草(三兩炙),附子(一枚炮去皮破八片)
以上三味。以水五升。煮取一升五合。去滓。分。溫三服。
未汗而惡寒。邪盛而表實。仇讎之惡也。已汗而惡寒。邪退而表虛。怯懦之惡也。蓋汗出之後。大邪退散。榮氣衰微。衛氣疏慢。病雖未盡解。不他變而但惡寒。故曰虛。言表氣新虛而非病變也。然榮者陰也。陰氣衰微。故用芍藥之酸以收之。衛者陽也。陽氣疏慢。故用附子之辛以固之。甘草甘平。合榮衛而和諧之。乃國老之所長也。
白話文:
桂枝湯這種藥方,是治療中風、疏通肌肉的方法,它的藥理非常精妙。但是那些平庸淺俗的醫生,不了解病情稍微好轉的意義,不遵守醫囑,隨便使用瀉藥,不明白發汗應該適可而止的道理,一味追求大量出汗,反而導致病情惡化。他們反而認為是邪氣沒有完全清除,又再次使用發汗的藥,這樣反覆折騰,病情不斷加重,最後導致無法救治。真是可悲啊!讀書不明白其中的含義,就像趙括紙上談兵一樣,而學醫卻隨意處置人命,誰能作為借鑒呢?實在是可悲啊!
(九)發汗之後,出現脈搏浮數、煩躁口渴的症狀,應該使用五苓散來治療。
這裡說的「已」,是指發汗結束,並不是說病已經痊癒了。浮數、煩躁,和之前的症狀相同,但是這裡多了口渴。口渴是因為身體津液虧損,內部乾燥,這是屬於裡證。因為病人出現了裡證的口渴,所以使用五苓散來滋潤身體。因為仍然有表證的脈浮數,所以用桂枝來調和。這就是說五苓散可以同時治療表證和裡證的原因。(藥方在之前的篇章中)
(十)傷寒發汗後出現口渴症狀,用五苓散治療;如果不口渴,則用茯苓甘草湯治療。
茯苓甘草湯的藥方:
茯苓(二兩),桂枝(二兩,去皮),生薑(三兩,切),甘草(一兩)
以上四味藥,用水四升煎煮,取二升藥液,去除藥渣,分三次溫服。
傷寒並不是不出汗,這裡說的「汗出」,是指使用發汗藥後出汗的情況。那麼這一條的兩節內容,上一節是承接上一條,再次說明了沒有煩躁的情況;下一節是承接上一節,再次說明了沒有口渴的情況。沒有煩躁,就說明熱邪比較輕,所以治療方法也沒有太大差別。沒有口渴,就說明內部乾燥的情況更輕,所以只用五苓散中的一種藥物茯苓來滋潤。但是裡證既然比較輕,就一定有比較多的表證,所以需要用桂枝的配比來疏解表證。這樣看來,這個方子的四味藥,是從桂枝和五苓散兩個藥方變化而來的。
(十一)傷寒發汗之後,病情雖然有所緩解,但是出現胃部不適、心下痞硬、打嗝、呃逆有腐臭味、脅下有水氣、腹中雷鳴、腹瀉等症狀,應該使用生薑瀉心湯治療。
生薑瀉心湯的藥方:
生薑(四兩,切),甘草(三兩,炙),人參(三兩),乾薑(一兩),黃芩(三兩),半夏(半升,洗),黃連(一兩),大棗(十二枚,擘開)
以上八味藥,用水一斗煎煮,取六升藥液,去除藥渣,再煎煮取三升藥液,溫服一升,每天服用三次。
「解」,是指大的邪氣消退了。胃是身體的中心,溫和潤澤則會調和。出現不適,是因為發汗後津液虧損,邪氣剛退散,正氣還沒有完全恢復而比較虛弱。痞硬,是指伏飲凝聚在胸膈。呃逆,是指吃飽後打嗝。食物腐臭味,是指胃中食物沒有消化發出的味道。正常人吃太飽也會出現呃逆和食物腐臭味。病人剛痊癒,脾胃還很虛弱,消化功能還沒有恢復,雖然沒有吃過多的食物,也會像吃飽了一樣出現這種症狀。水氣,也是指體內的飲邪。腹中雷鳴,是因為脾屬於陰,胃屬於陽,陰陽不調和,導致腸胃蠕動發出的聲音。腹瀉,也是因為陰陽不調和,導致水穀不能很好的被消化吸收,所以混雜一起排出。生薑和大棗,可以增強胃的功能,健壯脾的功能。黃芩和黃連,可以清除上焦的火熱,使腸胃功能更穩定。半夏和乾薑,可以祛除飲邪,散結痞硬。人參與甘草,可以補充氣血,調和中焦。所以說這個方子「瀉心」,是指通過強健脾臟來恢復脾的運化功能,增強胃的功能來恢復胃的消化功能,這樣才能去除心下痞硬的症狀。
(十二)發汗後病沒有好轉,反而出現怕冷的症狀,這是因為身體虛弱的緣故,應該使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來治療。
芍藥甘草附子湯的藥方:
芍藥(三兩),甘草(三兩,炙),附子(一枚,炮制後去皮,破成八片)
以上三味藥,用水五升煎煮,取一升五合藥液,去除藥渣,分三次溫服。
沒有發汗的時候就怕冷,是因為邪氣旺盛,表證比較實,是邪氣和身體的對抗。發汗之後還怕冷,是因為邪氣消退,表證比較虛,是身體虛弱的表現。發汗之後,大的邪氣退散,營氣衰弱,衛氣疏鬆緩慢。雖然病沒有完全痊癒,但是不會出現其他變化,只是怕冷,所以說這是虛。這裡說的是表氣剛剛虛弱,而不是疾病變化。營氣屬於陰,陰氣衰弱,所以用芍藥的酸味來收斂。衛氣屬於陽,陽氣疏鬆緩慢,所以用附子的辛溫來固護。甘草甘平,可以調和營氣和衛氣,這也是甘草的特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