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有執

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二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4)
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篇第二

(十三)發汗後惡寒者。虛故也。不惡寒但熱者。實也。當和胃氣。與調胃承氣湯。

上節乃略上條而復言。所以起下文。而以其反者出也。不惡寒。其人表氣強也。但熱。亡津液而胃中干。故曰實也。當和胃氣。以干在胃而實也。故曰。與調胃承氣湯。然湯以瀉實。而甘草則和中益氣。何也。蓋實成於虛也。所謂量鑿而正枘。其斯之謂與。方見大陽下。

(十四)發汗後。身疼痛。脈沉遲者。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。人參三兩。新加湯主之。

桂枝新加湯方

桂枝(三兩去皮),芍藥(四兩),甘草(二兩炙),人參(三兩),生薑(四兩切),大棗(十二枚擘)

上六味。以水一斗一升。微火煮取三升。去滓。分。溫服。如桂枝法。

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。邪氣驟去。血氣暴虛也。用桂枝者。和其榮衛。不令暴虛易得重傷也。加人參芍藥者。收復其陰陽以益其虛也。加生薑者。健其乍回之胃以安其谷也。曰新加者。得非足一百一十三而成之之謂邪。微火皆當仿效首方。此蓋後人之贅耳。

(十五)發汗後。不可更行桂枝湯。汗出而喘無大熱者。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。

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

麻黃(四兩去節),杏仁(五十個去皮尖),甘草(二兩炙),石膏(半斤碎綿裹)

上四味。以水七升。先煮麻黃減二升。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

更行。猶言再用。不可再用桂枝湯。則是已經用過所以禁止也。蓋傷寒當發汗。不當用桂枝。桂枝固衛。寒不得泄。而氣轉上逆。所以喘益甚也。無大熱者。鬱伏而不顯見也。以傷寒之表猶在。故用麻黃以發之。杏仁下氣定喘。甘草退熱和中。本麻黃正治之佐使也。石膏有徹熱之功。

尤能助下喘之用。故易桂枝以石膏。為麻黃湯之變制。而太陽傷寒。誤汗轉喘之主治。所以必四物者而後可行也。

(十六)發汗後。飲水多者必喘。以水灌之亦喘。

喘屬肺。肺屬金。金性寒。故曰形寒飲冷則傷肺。汗後肺氣新虛。易得重傷。飲水。飲冷也。水灌則形寒。肺傷矣。其主氣所以皆喘也。

(十七)發汗過多。其人叉手自冒心。心下悸欲得按者。桂枝甘草湯主之。

桂枝甘草湯方

桂枝(四兩去皮),甘草(二兩炙)

上二味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。去滓。頓服。

汗多則血傷。血傷則心虛。心虛則動惕而悸。故叉手自冒覆而欲得人接也。桂枝走陰。斂液宅心。能固疏慢之表。甘草緩脾。和中益氣。能調不足之陽。然則二物之為方。收陰補陽之為用也。

(十八)發汗後。其人臍下悸者。欲作奔豚。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。

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

茯苓(半斤),桂枝(四兩去皮),甘草(二兩炙),大棗(十五枚擘)

白話文:

(十三)如果發汗後反而感到怕冷,那是因為身體虛弱。如果發汗後不怕冷,反而覺得發熱,那是因為身體有實邪。這時應該調理腸胃之氣,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。

上一段話是簡略地說了一下上一條的內容,目的是引出下一段,並且用相反的情況來解釋。不怕冷,表示這個人體表的氣很強盛;但發熱,是因為體內津液虧損,導致胃中乾燥,所以說這是實證。應該調理腸胃之氣,因為乾燥是在胃裡而且是實證,所以說用調胃承氣湯。雖然這個湯藥是用来瀉實邪的,但是裡面加了甘草,可以調和脾胃,補益氣力。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實證是從虛證轉變而來的,這就像要根據榫頭的大小來鑿出合適的卯眼一樣。這個方子在太陽病篇的後面可以找到。

(十四)如果發汗後,身體疼痛,而且脈搏沉緩無力,這時可以用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來治療。

桂枝新加湯的組成是:桂枝(去皮,三兩),芍藥(四兩),炙甘草(二兩),人參(三兩),生薑(切開,四兩),大棗(擘開,十二枚)。

把以上六味藥材,加水一斗一升,用小火煮到剩三升,濾掉藥渣,分次溫服,像服用桂枝湯一樣。

發汗後身體疼痛,脈搏沉緩,是因為邪氣突然消退,血氣突然虛弱。用桂枝,可以調和營衛,不讓身體因為突然虛弱而容易再次受到傷害。加入人參和芍藥,可以收斂陰陽,來補益身體的虛弱。加入生薑,可以強健剛剛恢復的胃氣,來幫助消化。之所以說是「新加」,是不是因為這個方子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加了一些藥材的緣故呢?用微火煎煮,應該仿照最初的方子。這可能是後人加進去的吧。

(十五)發汗後,不可以再用桂枝湯。如果發汗後出現喘氣,但是沒有明顯的發熱,可以使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來治療。

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的組成是:麻黃(去節,四兩),杏仁(去皮尖,五十個),炙甘草(二兩),石膏(打碎,用棉布包起來,半斤)。

把以上四味藥材,加水七升,先煮麻黃,煮到剩五升時,撈去浮沫,再放入其他藥材,煮到剩二升,濾掉藥渣,溫服一升。

「更行」就是再用的意思。不可以再用桂枝湯,表示已經用過桂枝湯了,所以禁止再次使用。因為傷寒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,不應該用桂枝湯。桂枝是固衛的,寒邪不容易散發出去,而且會導致氣向上逆行,所以喘氣會更加嚴重。沒有明顯的發熱,是因為邪氣鬱伏在內,沒有顯露出來。由於傷寒的表證還在,所以用麻黃來發散它。杏仁可以降氣定喘,甘草可以退熱和調和脾胃,是麻黃湯的主要輔助藥。石膏具有清熱的作用,也能幫助平喘。所以用石膏代替桂枝,就是把麻黃湯的方子做了改變,來治療太陽傷寒,發汗後轉為喘氣的情況。必須用這四味藥材,才能達到治療的效果。

(十六)發汗後,如果喝很多水,一定會出現喘氣。如果用水澆在身上,也會出現喘氣。

喘氣是肺的問題,肺屬金,金的性質是寒冷的,所以說身體受寒又喝冷飲就會傷害肺。發汗後,肺氣剛剛虛弱,很容易再次受到傷害。喝水,喝的是冷水。用水澆在身上,身體就會受寒,肺就受傷了。所以導致氣機不暢,才會喘氣。

(十七)如果發汗過多,病人會用手捂住胸口,並且覺得心悸不安,想要按壓,可以用桂枝甘草湯來治療。

桂枝甘草湯的組成是:桂枝(去皮,四兩),炙甘草(二兩)。

把以上兩味藥材,加水三升,煮到剩一升,濾掉藥渣,一次性喝完。

汗出過多會損傷血液,血受損則心虛,心虛則會出現心悸和不安。所以病人會用手捂住胸口,想要依靠東西來支撐。桂枝可以引導陰液,收斂津液,可以鞏固疏散的肌表。甘草可以緩解脾胃,調和中氣,補益不足的陽氣。這兩味藥組成的方子,是用來收斂陰液和補益陽氣的。

(十八)如果發汗後,病人出現臍下悸動,這表示快要發生奔豚症,可以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來治療。

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的組成是:茯苓(半斤),桂枝(去皮,四兩),炙甘草(二兩),大棗(擘開,十五枚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