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二 (4)
卷之二 (4)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篇第二
(十三)發汗後惡寒者。虛故也。不惡寒但熱者。實也。當和胃氣。與調胃承氣湯。
上節乃略上條而復言。所以起下文。而以其反者出也。不惡寒。其人表氣強也。但熱。亡津液而胃中干。故曰實也。當和胃氣。以干在胃而實也。故曰。與調胃承氣湯。然湯以瀉實。而甘草則和中益氣。何也。蓋實成於虛也。所謂量鑿而正枘。其斯之謂與。方見大陽下。
(十四)發汗後。身疼痛。脈沉遲者。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。人參三兩。新加湯主之。
桂枝新加湯方
桂枝(三兩去皮),芍藥(四兩),甘草(二兩炙),人參(三兩),生薑(四兩切),大棗(十二枚擘)
上六味。以水一斗一升。微火煮取三升。去滓。分。溫服。如桂枝法。
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。邪氣驟去。血氣暴虛也。用桂枝者。和其榮衛。不令暴虛易得重傷也。加人參芍藥者。收復其陰陽以益其虛也。加生薑者。健其乍回之胃以安其谷也。曰新加者。得非足一百一十三而成之之謂邪。微火皆當仿效首方。此蓋後人之贅耳。
(十五)發汗後。不可更行桂枝湯。汗出而喘無大熱者。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。
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
麻黃(四兩去節),杏仁(五十個去皮尖),甘草(二兩炙),石膏(半斤碎綿裹)
上四味。以水七升。先煮麻黃減二升。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
更行。猶言再用。不可再用桂枝湯。則是已經用過所以禁止也。蓋傷寒當發汗。不當用桂枝。桂枝固衛。寒不得泄。而氣轉上逆。所以喘益甚也。無大熱者。鬱伏而不顯見也。以傷寒之表猶在。故用麻黃以發之。杏仁下氣定喘。甘草退熱和中。本麻黃正治之佐使也。石膏有徹熱之功。
尤能助下喘之用。故易桂枝以石膏。為麻黃湯之變制。而太陽傷寒。誤汗轉喘之主治。所以必四物者而後可行也。
(十六)發汗後。飲水多者必喘。以水灌之亦喘。
喘屬肺。肺屬金。金性寒。故曰形寒飲冷則傷肺。汗後肺氣新虛。易得重傷。飲水。飲冷也。水灌則形寒。肺傷矣。其主氣所以皆喘也。
(十七)發汗過多。其人叉手自冒心。心下悸欲得按者。桂枝甘草湯主之。
桂枝甘草湯方
桂枝(四兩去皮),甘草(二兩炙)
上二味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。去滓。頓服。
汗多則血傷。血傷則心虛。心虛則動惕而悸。故叉手自冒覆而欲得人接也。桂枝走陰。斂液宅心。能固疏慢之表。甘草緩脾。和中益氣。能調不足之陽。然則二物之為方。收陰補陽之為用也。
(十八)發汗後。其人臍下悸者。欲作奔豚。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。
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
茯苓(半斤),桂枝(四兩去皮),甘草(二兩炙),大棗(十五枚擘)
白話文:
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篇第二
(十三)發汗後感到怕冷的,是因身體虛弱的緣故;若不覺怕冷只覺發熱的,則屬實證。此時應調和胃氣,可用調胃承氣湯。
上一段是承接前條並補充說明,用以引出後文,並以相反情況作對比。不覺怕冷,表示此人表氣仍強;只覺發熱,是因津液耗損導致胃中乾燥,故稱實證。調和胃氣是因燥熱在胃而形成實證,因此使用調胃承氣湯。此處用湯藥瀉實,卻配以甘草和中益氣,原因在於實證是由虛證轉化而成,這正如同根據鑿孔大小調整榫頭,道理相通。
(十四)發汗後,身體疼痛、脈象沈遲者,可用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、人參三兩的新加湯治療。
桂枝新加湯方
桂枝(三兩去皮),芍藥(四兩),甘草(二兩炙),人參(三兩),生薑(四兩切),大棗(十二枚剖開)。
將六味藥材以水一斗一升,小火煎取三升,去渣後分次溫服,方法同桂枝湯。
發汗後身體疼痛脈沈遲,是因邪氣驟然消退,血氣突然空虛所致。用桂枝湯調和營衛,避免暴虛再度受損;加人參、芍藥以恢復陰陽、彌補虛損;加生薑健胃以助消化。稱為「新加」,可能因總藥味數得名。煎藥時應仿效首方用小火,此為後人補充說明。
(十五)發汗後,不可再用桂枝湯。若汗出氣喘且無高熱者,可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治療。
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
麻黃(四兩去節),杏仁(五十枚去皮尖),甘草(二兩炙),石膏(半斤打碎用棉布包裹)。
先將麻黃以水七升煮至剩五升,去浮沫後加入其餘藥材,煎取二升,去渣後溫服一升。
「更行」指再次使用。不可再用桂枝湯,是因已誤用過一次。傷寒本應發汗,誤用桂枝湯固護衛氣會使寒邪不得外洩,反而上逆加劇氣喘。「無大熱」指熱邪鬱伏未顯現。因傷寒表證仍在,故用麻黃發散;杏仁降氣定喘,甘草和中退熱,均為輔助麻黃的藥材。石膏能徹底清熱,尤其助於平息氣喘,因此取代桂枝。此方為麻黃湯的變通用法,專門針對太陽傷寒誤汗致喘的證候。
(十六)發汗後,若飲水過多必會氣喘,以冷水沖洗身體也會氣喘。
氣喘與肺相關,肺屬金而性寒,故形體受寒或飲食生冷易傷肺。發汗後肺氣本虛,此時飲冷水或沖冷水都會加重肺傷,導致氣機不順而喘。
(十七)發汗過多,患者雙手交叉按壓胸口,心窩部悸動需按壓才舒緩者,用桂枝甘草湯治療。
桂枝甘草湯方
桂枝(四兩去皮),甘草(二兩炙)。
以水三升煎取一升,去渣後一次服完。
汗出過多耗傷血液,血虛則心氣不足,導致心悸而需按壓緩解。桂枝入陰分,收斂津液歸心,能鞏固疏洩的肌表;甘草健脾和中,調補不足的陽氣。兩藥合方,共奏滋陰補陽之效。
(十八)發汗後,患者臍下悸動,是將發「奔豚」的徵兆,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療。
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
茯苓(半斤),桂枝(四兩去皮),甘草(二兩炙),大棗(十五枚剖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