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二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5)
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篇第二

上四味。以甘瀾水一斗。先煮茯苓減二升。內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作甘瀾水法

取水二斗。置大盆內。以勺揚之。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。取用之。

臍下悸者。腎乘心汗後液虛。欲上凌心而克之。故動惕於臍下也。欲作。待作未作之謂。奔豚見上篇。然水停心下則悸。茯苓淡滲勝水。能伐腎臟之淫邪。桂枝走陰降腎。能御奔豚於未至。甘草益氣。能補汗後之陽虛。大棗和土。能製為邪之腎水。甘瀾水者。操之而使其性抵於純。不令其得以助黨而長禍也。

(十九)發汗後腹脹滿者。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。

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方

厚朴(半斤去皮炙),生薑(半斤切),半夏(半升洗),人參(一兩),甘草(二兩炙)

上五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汗後腹脹滿者。胃中干。陽虛氣滯而伏飲停蓄也。人參甘草之甘。益胃而滋干。生薑半夏之辛。蠲飲而散滿。然脹非苦不泄。所以厚朴者。君四物而主治也。

(二十)傷寒中風。醫反下之。其人下利日數十行。穀不化。腹中雷鳴。心下痞硬而滿。乾嘔心煩不得安。醫見心下痞。謂病不盡。復下之。其痞益甚。此非結熱。但以胃中虛。客氣上逆。故使硬也。甘草瀉心湯主之。

甘草瀉心湯方

甘草(四兩炙),黃芩(三兩),黃連(一兩),乾薑(三兩),半夏(半升洗),大棗(十二枚擘)

上六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六升。去滓。再煎取三升。溫服一升。日三。傷寒中風。言傷寒與中風皆有此變證。大意與上篇第六十條同。醫反下之至心下痞硬而滿。大略與上篇第三十五條同。此多既誤而復誤。不得安以上。前誤成痞也。醫見至益甚。言復誤而痞加重也。此非結熱至末。

乃原致痞之因。以出其治也。甘草大棗之甘。益反下之虛。乾薑半夏之辛。散上逆之滿。黃芩黃連之苦。解邪熱之煩。然證大略與上篇第三十五條同。而方物有同有異者。不用桂枝。以無表也。同用甘草乾姜同為益虛而散硬也。不用參朮。惡益氣也。用大棗。取滋干也。以既誤復誤而痞益甚。

故用芩連以為乾薑之反佐。協同半夏以主散。此其所以有異同之分焉。

(二十一)傷寒服湯藥。下利不止。心下痞硬。服瀉心湯已。復以他藥下之。利不止。醫以理中與之。利益甚。理中者。理中焦。此利在下焦。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。複利不止者。當利其小便。

赤石脂禹餘糧湯方

赤石脂(一斤碎),禹餘糧(一斤碎)

以上二味。以水六升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分三服

服瀉心湯已以上。承上條而再言之也。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。言再治之不對。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。言愈誤也。理中者以下。乃明其誤而出其治。難經曰。中焦者。在胃中脘。主腐熟水穀。下焦者。當膀胱上口。主分別清濁。主出而不內。以傳道也。靈樞曰。水穀者。常並居於胃中。

白話文:

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篇第二

以上四味藥,用一斗甘瀾水,先煮茯苓至減少二升後,加入其餘藥材,煮到剩下三升,濾去藥渣,溫熱服用一升,一天服三次。

製作甘瀾水的方法
取二斗水,倒入大盆中,用勺子反覆揚起,直到水面上出現五六千顆珍珠般的泡沫,即可取用。

若感覺臍下跳動不安,是腎氣上沖,汗後津液虧虛,腎水欲上凌心而剋制心火,因此在臍下產生動悸。此為「欲作奔豚」的徵兆,「欲作」是指即將發作但尚未發作(奔豚的症狀見上篇)。若水飲停聚心下也會導致心悸,茯苓能淡滲利水,抑制腎臟的邪氣;桂枝能降腎氣,防範奔豚發作於未然;甘草能補氣,修復汗後的陽虛;大棗能調和中土,制約腎水邪氣。甘瀾水經攪動後性質平和,不會助長邪氣而引發病症。


(十九)發汗後腹部脹滿者,以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為主方。

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方
厚朴(半斤,去皮炙)、生薑(半斤切)、半夏(半升洗)、人參(一兩)、甘草(二兩炙)。

以上五味藥,以一斗水煮至三升,濾去藥渣,溫熱服用一升,一天三次。

汗後腹部脹滿是因胃中津液不足,陽虛氣滯,導致水飲停積。人參、甘草味甘,能滋補胃氣;生薑、半夏味辛,能化飲消脹。但腹脹需用苦味藥疏通,因此厚朴為君藥,主導此方療效。


(二十)傷寒或中風,誤用瀉下法後,患者日瀉數十次,食物不消化,腹中雷鳴,心下痞硬脹滿,乾嘔心煩不得安寧。醫者見心下痞硬,以為病未除盡,再度瀉下,反而使痞症更嚴重。此非熱結實證,而是胃氣虛弱,邪氣上逆所致,故使心下硬滿,用甘草瀉心湯治療。

甘草瀉心湯方
甘草(四兩炙)、黃芩(三兩)、黃連(一兩)、乾薑(三兩)、半夏(半升洗)、大棗(十二枚擘)。

以上六味藥,以一斗水煮至六升,濾渣後再煎至三升,溫熱服用一升,一天三次。

此條文意與上篇相關條文類似,但此為連續誤治後,痞症加重的情況。甘草、大棗補益因誤下而虛損的胃氣;乾薑、半夏散結降逆;黃芩、黃連清解邪熱煩躁。此方與前條相似但略有調整,例如去桂枝因無表證,加重甘草以補虛,並以芩連佐制乾薑,加強散結之效。


(二十一)傷寒服藥後腹瀉不止,心下痞硬。服瀉心湯後,又誤用他藥攻下,導致瀉利不止。醫者改用理中湯,反使腹瀉加劇。理中湯適用於中焦虛寒,但此瀉利病位在下焦,應以赤石脂禹餘糧湯為主。若仍不止,則需利小便。

赤石脂禹餘糧湯方
赤石脂(一斤碎)、禹餘糧(一斤碎)。

以上二味,以六升水煮至二升,濾渣後分三次服用。

此條承接上文,說明連續誤治後,需釐清病位:中焦主消化水穀,下焦主泌別清濁。若誤治中焦無效,應轉從下焦固澀或通利小便著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