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二 (5)
卷之二 (5)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篇第二
上四味。以甘瀾水一斗。先煮茯苓減二升。內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作甘瀾水法
取水二斗。置大盆內。以勺揚之。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。取用之。
臍下悸者。腎乘心汗後液虛。欲上凌心而克之。故動惕於臍下也。欲作。待作未作之謂。奔豚見上篇。然水停心下則悸。茯苓淡滲勝水。能伐腎臟之淫邪。桂枝走陰降腎。能御奔豚於未至。甘草益氣。能補汗後之陽虛。大棗和土。能製為邪之腎水。甘瀾水者。操之而使其性抵於純。不令其得以助黨而長禍也。
(十九)發汗後腹脹滿者。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。
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方
厚朴(半斤去皮炙),生薑(半斤切),半夏(半升洗),人參(一兩),甘草(二兩炙)
上五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汗後腹脹滿者。胃中干。陽虛氣滯而伏飲停蓄也。人參甘草之甘。益胃而滋干。生薑半夏之辛。蠲飲而散滿。然脹非苦不泄。所以厚朴者。君四物而主治也。
(二十)傷寒中風。醫反下之。其人下利日數十行。穀不化。腹中雷鳴。心下痞硬而滿。乾嘔心煩不得安。醫見心下痞。謂病不盡。復下之。其痞益甚。此非結熱。但以胃中虛。客氣上逆。故使硬也。甘草瀉心湯主之。
甘草瀉心湯方
甘草(四兩炙),黃芩(三兩),黃連(一兩),乾薑(三兩),半夏(半升洗),大棗(十二枚擘)
上六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六升。去滓。再煎取三升。溫服一升。日三。傷寒中風。言傷寒與中風皆有此變證。大意與上篇第六十條同。醫反下之至心下痞硬而滿。大略與上篇第三十五條同。此多既誤而復誤。不得安以上。前誤成痞也。醫見至益甚。言復誤而痞加重也。此非結熱至末。
乃原致痞之因。以出其治也。甘草大棗之甘。益反下之虛。乾薑半夏之辛。散上逆之滿。黃芩黃連之苦。解邪熱之煩。然證大略與上篇第三十五條同。而方物有同有異者。不用桂枝。以無表也。同用甘草乾姜同為益虛而散硬也。不用參朮。惡益氣也。用大棗。取滋干也。以既誤復誤而痞益甚。
故用芩連以為乾薑之反佐。協同半夏以主散。此其所以有異同之分焉。
(二十一)傷寒服湯藥。下利不止。心下痞硬。服瀉心湯已。復以他藥下之。利不止。醫以理中與之。利益甚。理中者。理中焦。此利在下焦。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。複利不止者。當利其小便。
赤石脂禹餘糧湯方
赤石脂(一斤碎),禹餘糧(一斤碎)
以上二味。以水六升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分三服
服瀉心湯已以上。承上條而再言之也。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。言再治之不對。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。言愈誤也。理中者以下。乃明其誤而出其治。難經曰。中焦者。在胃中脘。主腐熟水穀。下焦者。當膀胱上口。主分別清濁。主出而不內。以傳道也。靈樞曰。水穀者。常並居於胃中。
白話文:
這個藥方包含四種藥材,用甘瀾水(一種特殊製法的水)一斗煮,先煮茯苓至減少兩升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到剩三升,過濾掉藥渣,溫熱服用一升,一天三次。
甘瀾水的製作方法:
取兩斗水,放入大盆中,用勺子不斷攪動,直到水面上出現五六千顆像珠子一樣的小水泡,就可以取用。
關於臍下悸動的解釋:
肚臍下方感到悸動,是因為腎的邪氣侵擾心臟,這是因為發汗後身體的津液不足,腎的邪氣想要向上侵犯心臟而導致的。這種悸動是將要發作還沒發作的徵兆。關於奔豚的解釋請看上一篇。水如果停留在心臟下方也會導致悸動。茯苓可以淡滲利水,能夠去除腎臟的邪氣。桂枝可以引導陰氣下行,降腎氣,可以預防奔豚的發作。甘草可以補氣,可以補發汗後陽氣的虛弱。大棗可以調和脾胃,可以控制作怪的腎水。甘瀾水的作用是讓水的性質變得純淨,不讓它助長邪氣。
(十九)發汗後腹脹滿:
發汗後出現腹部脹滿,可以用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來治療。
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的藥方:
厚朴(半斤,去皮炙烤過)、生薑(半斤,切片)、半夏(半升,洗淨)、人參(一兩)、甘草(二兩,炙烤過)。
將以上五種藥材,用水一斗煮到剩三升,過濾掉藥渣,溫熱服用一升,一天三次。
發汗後腹脹滿,是因為胃中乾燥,陽氣虛弱,氣滯,導致體內有停蓄的飲邪。人參和甘草的甘味,可以滋養胃氣,潤澤乾燥。生薑和半夏的辛味,可以去除停積的飲邪,消除脹滿。但是腹脹如果不用苦味的藥就無法消解,所以用厚朴來作為主要藥材,統治其他四種藥材。
(二十)傷寒或中風,醫生反而用瀉下的方法治療:
如果病人因為傷寒或中風,醫生反而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,導致病人一天腹瀉數十次,拉出來的都是未消化的食物,肚子裡有雷鳴聲,心下(胃部)痞悶、發硬、脹滿,噁心嘔吐,心煩意亂,無法安寧。醫生看到病人心下痞悶,認為病情沒有完全解除,再次使用瀉下的方法,結果痞悶更加嚴重。這並不是體內有熱結聚,而是因為胃氣虛弱,邪氣向上逆行,導致心下痞硬。可以用甘草瀉心湯來治療。
甘草瀉心湯的藥方:
甘草(四兩,炙烤過)、黃芩(三兩)、黃連(一兩)、乾薑(三兩)、半夏(半升,洗淨)、大棗(十二枚,掰開)。
將以上六種藥材,用水一斗煮到剩六升,過濾掉藥渣,再煎煮到剩三升,溫熱服用一升,一天三次。
這裡的“傷寒中風”,指的是傷寒和中風都有可能出現這種變化證狀,大意和上一篇第六十條相同。而醫生誤用瀉下導致心下痞硬脹滿的情況,和上一篇第三十五條大略相同。這是因為一錯再錯導致的。 “不得安以上”是指之前誤治已經導致出現痞悶。“醫見至益甚”是指再次誤治使痞悶加重。“此非結熱至末”是說明痞悶的原因,並提出治療方法。
甘草和大棗的甘味,可以補充因為誤用瀉下導致的虛弱。乾薑和半夏的辛味,可以散解向上逆行的邪氣和脹滿。黃芩和黃連的苦味,可以解除邪熱引起的心煩。此處的證狀和上一篇第三十五條大略相同,但藥方中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。沒有用桂枝,是因為沒有表證。同樣用了甘草和乾薑,是為了益氣補虛和散解痞硬。沒有用人參和白朮,是因為害怕補氣助邪。用了大棗,是為了滋養胃的乾燥。因為已經誤治多次,痞悶加重,所以用黃芩和黃連作為乾薑的反佐藥,協助半夏來散解痞悶,這就是藥方有相同和不同之處的原因。
(二十一)傷寒服用湯藥後,腹瀉不止,心下痞硬:
如果傷寒病人服用湯藥後,腹瀉不止,心下痞硬,服用瀉心湯後仍然沒有好轉,又用其他瀉下的藥物,腹瀉還是不止。醫生用理中湯來治療,結果腹瀉更加嚴重。理中湯是調和中焦的藥,而這個病是下焦的問題。應該用赤石脂禹餘糧湯來治療。如果腹瀉還是不止,應該利小便。
赤石脂禹餘糧湯的藥方:
赤石脂(一斤,打碎)、禹餘糧(一斤,打碎)。
將以上兩味藥,用水六升煮到剩兩升,過濾掉藥渣,分三次服用。
“服瀉心湯已以上”是承接上一條繼續說。“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”說明再次治療用藥不對。“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”是指治療錯了更加嚴重。“理中者以下”說明理中湯用錯的原因,並提出正確的治療方法。《難經》中說:中焦指的是胃的中脘,主要負責腐熟水穀。下焦指的是膀胱上口,主要負責區分清濁,排泄而不納入,是傳導的通道。《靈樞》中說:水穀總是存在於胃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