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二 (6)
卷之二 (6)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篇第二
成糟粕而俱下於大小腸而成下焦。滲而俱下。濟泌別汁。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。然則利在下焦者。膀胱不滲而大腸滑脫也。禹餘糧甘。平。消痞硬而鎮定其臟腑。赤石脂甘溫。固腸虛而收其滑脫。然收滑脫矣。而利仍不止者。膀胱不滲而水穀不分也。利小便者。導其水而分清之。
使腑司各行其所有事也。腑司各行其所有事。則利無餘治。而愈可必矣。
(二十二)傷寒大下後。復發汗。心下痞惡寒者。表未解也。不可攻痞。當先解表。表解乃可攻痞。解表。宜桂枝湯。攻痞。宜大黃黃連瀉心湯。
表。非病初之表。下復發汗。言疏緩其表之表也。解。猶救也。如解渴解急之類是也。解表。與發表不同。傷寒病初之表當發。故用麻黃湯。此以汗後之表當解。故曰宜桂枝湯。言與中風之表同。當解肌而固衛也。桂枝湯方見上篇。攻痞方說見下篇。
(二十三)傷寒醫下之。續得下利。清穀不止。身疼痛者。急當救里。後身疼痛。清便自調者。急當救表。救里。宜四逆湯。救表。宜桂枝湯。
清穀不止。身疼痛者。下後胃傷。裡虛寒甚。飲食不腐化。而水穀不分。亡津液而骨屬不利也。救。護也。利甚身疼痛。而急當救護其里者。下后里虛為重也。清便自調。言小便清而大便調也。小便清大便調。裡氣和矣。裡氣和而身疼痛者。衛不外固而不與榮和也。急當救護其表者。
不令重虛之表又易得重傷也。救里宜四逆湯者復陽而收陰也。救表宜桂枝湯者。固衛以和榮也。此救表救里之所以各有其急也。四逆湯方見下篇。桂枝湯方同上。
(二十四)傷寒發汗。若吐。若下。解後。心下痞硬。噫氣不除者。旋覆代赭石湯主之。
旋覆代赭石湯方
旋覆花(三兩),人參(二兩),生薑(五兩切),代赭石(一兩),半夏(半升洗),甘草(三兩炙),大棗(十二枚擘)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六升。去滓。再煎取三升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解。謂大邪已散也。心下痞硬。噫氣不除者。正氣未復。胃氣尚弱而伏飲為逆也。旋覆半夏。蠲飲以消痞硬。人參甘草。養正以益新虛。代赭以鎮墜其噫氣。薑棗以調和其脾胃。然則七物者。養正散餘邪之要用也。
(二十五)傷寒八九日。下之。胸滿煩驚。小便不利。譫語。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。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。
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
柴胡(四兩),半夏(二合洗),龍骨(一兩半),牡蠣(一兩半煅),人參(一兩半),茯苓(一兩半),鉛丹(一兩半),桂枝(一兩半去皮),生薑(一兩半切),大黃(二兩),大棗(六枚擘)
上十一味。以水八升。煮取四升。內大黃。切如棋子。更煮一二沸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
胸滿者。下后里虛。外熱入里挾飲而上摶於膈所以煩也。驚屬心。心藏神而居膈。正虛邪勝。所以不寧也。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。傷寒本一身疼痛。亡津液而血澀不利。故變沉滯而重甚也。夫以心虛則驚也。故用人參茯苓之甘淡。入心以益其虛。龍骨牡蠣鉛丹之重澀。斂心以鎮其驚。
白話文:
食物殘渣經過消化後,會和水分一起進入大小腸,形成下焦。水分會滲透並向下流動,經過泌別作用,將汁液分離,然後沿著下焦滲入膀胱。因此,如果腹瀉的主要原因是下焦的問題,那就是膀胱無法正常滲透,導致大腸滑脫。禹餘糧這種藥材味甘性平,可以消除腹部痞硬的感覺,並安定臟腑。赤石脂味甘性溫,能固澀腸道虛弱,收斂滑脫。然而,如果已經收斂滑脫,腹瀉仍然不止,那是因為膀胱無法正常滲透,導致水和食物無法分離。這時,應該使用利小便的方法,引導水分排出,並使其清濁分離。
這樣就能讓各個臟腑各司其職,各自發揮應有的作用。當臟腑各司其職時,腹瀉就會自然停止,病也就能痊癒。
(二十二)傷寒病,如果大量瀉下後,又發汗,出現心下痞悶、惡寒的症狀,這是表證還沒有解除的表現,不能直接攻治痞悶,應該先解除表證。表證解除後才能攻治痞悶。解除表證,應該使用桂枝湯;攻治痞悶,應該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。
這裡所說的「表」,不是指疾病初期的表證,而是指在瀉下後又發汗,導致表證變得鬆弛的情況。所謂「解」,有如解除口渴、解除緊急狀況的意思,就是救治的意思。「解表」和「發表」不同,傷寒病初期的表證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,所以用麻黃湯。這裡說的是在汗出後的表證,所以應該用桂枝湯來解表。這就好像中風的表證一樣,應該解肌並鞏固衛氣。桂枝湯的配方在前篇已經提到;攻治痞悶的配方,會在下篇提到。
(二十三)傷寒病,如果醫生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後,病人持續腹瀉,拉出未消化的食物,而且全身疼痛,這時應該趕快救治裡證,過後如果身體疼痛減輕,大便也恢復正常,這時才應該趕快救治表證。救治裡證,應該使用四逆湯;救治表證,應該使用桂枝湯。
腹瀉不止,而且全身疼痛,這是因為瀉下後胃氣受損,裡虛寒嚴重,導致飲食無法消化,水和食物無法分離,津液流失,導致骨骼活動不利。所謂「救」,就是保護的意思。腹瀉嚴重,身體疼痛,應該趕快救治裡證,是因為瀉下後裡虛更為嚴重。如果大便和水液都恢復正常,表示裡氣已經平和了。如果裡氣平和,身體仍然疼痛,那是因為衛氣無法固守體表,與營氣不能調和。這時應該趕快救治表證,
以免虛弱的表證再次受到傷害。「救裡宜四逆湯」是指恢復陽氣並收斂陰氣。「救表宜桂枝湯」是指鞏固衛氣,使營衛調和。這就是為什麼救表和救裡各有其緊急性的原因。四逆湯的配方會在下篇提到,桂枝湯的配方同上。
(二十四)傷寒病,如果發汗、嘔吐或瀉下後,症狀雖然解除,但心下仍然痞硬,並持續打嗝,應該使用旋覆代赭石湯來治療。
旋覆代赭石湯的配方:
旋覆花(三兩),人參(二兩),生薑(五兩,切),代赭石(一兩),半夏(半升,洗),甘草(三兩,炙),大棗(十二枚,擘開)。
將以上七味藥材,用水一斗煎煮,煮取六升,去除藥渣,再煎煮至三升,溫服一升,每天三次。
「解」是指邪氣已經消散。「心下痞硬,噫氣不除」是指正氣還沒有恢復,胃氣仍然虛弱,導致伏飲向上逆行。旋覆花和半夏可以去除痰飲,消除痞硬;人參和甘草可以補養正氣,增益新虛;代赭石可以鎮降打嗝的逆氣;生薑和大棗可以調和脾胃。因此,這七味藥材是補養正氣、驅散剩餘邪氣的重要方劑。
(二十五)傷寒病到了八九天,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病人出現胸悶煩躁、驚恐不安、小便不利、胡言亂語、全身沉重無法轉動身體等症狀,應該使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來治療。
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的配方:
柴胡(四兩),半夏(二合,洗),龍骨(一兩半),牡蠣(一兩半,煅),人參(一兩半),茯苓(一兩半),鉛丹(一兩半),桂枝(一兩半,去皮),生薑(一兩半,切),大黃(二兩),大棗(六枚,擘開)。
將以上十一味藥材,用水八升煎煮,煮取四升,加入大黃,切成棋子大小,再煮一兩沸,去除藥渣,溫服一升。
胸悶是因為瀉下後裡虛,外熱進入體內,夾帶痰飲向上湧到胸膈所導致的煩躁。驚恐屬於心的問題,心主管精神,位於胸膈。正氣虛弱,邪氣旺盛,所以心神不寧。全身沉重無法轉動身體,是因為傷寒病本來就會全身疼痛,又因為津液流失導致血脈澀滯不利,所以身體變得沉重難以活動。心虛容易驚恐,所以用人參和茯苓的甘淡之味,入心以補益虛弱。龍骨、牡蠣、鉛丹的重澀之性,可以收斂心神,鎮定驚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