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二 (7)
卷之二 (7)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篇第二
半夏辛溫。以散胸膈之滿。柴胡苦寒。以除鬱熱之煩。亡津液而小便不利。參苓足以潤之。胃中燥而譫語。薑棗有以調也。滿在膈中。半夏開之。非大黃不能滌。重在一身。人參滋之。非桂枝不能和。然是證也。雖無三陽之明文。而於是湯也。總三陽以和之之治可徵也。
(二十六)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。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。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。
前第十五條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云云。與此止差下字。余皆同。夫以汗下不同而治同者。汗與下雖殊。其為反誤而致變喘則一。惟其喘一。所以同歸於一治也。然以上篇第四十條誤汗變喘用桂枝厚朴杏子湯而觀之。則此汗下後不可更用桂枝湯可知矣。通考則義全。
(二十七)傷寒下後。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。梔子厚朴湯主之。
梔子厚朴湯方
梔子(十四枚擘),厚朴(四兩姜炙),枳實(四兩湯浸去穰炒)
以上三味。以水三升半。煮取一升半。去滓。分三服。溫進一服。得吐。止後服。
凡下而致變者。皆誤也。心煩者。外邪入里摶膈而鬱悶也。腹滿者。虛邪壅胃。彭亨而不散也。臥屬陰。腹滿者。陰滯也。起屬陽。心煩者。陽郁也。所以皆不安寧也。梔子苦寒。快湧心胸之煩。厚朴枳實。主泄胃腹之滿。所以三物者。能安誤下後之不安也。
(二十八)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。身熱不去微煩者。梔子乾薑湯主之。
梔子乾薑湯方
梔子(十四枚擘),乾薑(二兩)
上二味。以水三升半。煮取一升半。去滓。分二服。溫進一服。得吐者。止後服。
丸藥誤用。不惟病變而且毒遺。誤於大下。不獨亡陰而陽亦損。所以身熱不去而微煩也。梔子酸苦。湧內熱而除煩。乾薑辛熱。散遺毒而益氣。吐能散滯。辛能復陽。此之謂也。
(二十九)傷寒五六日。大下之後。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。未欲解也。梔子豉湯主之。
梔子豉湯方
梔子(十四枚擘),香豉(四合綿裹)
上二味。以水四升。先煮梔子得二升半。內豉。煮取一升半。去滓。分為二服。溫進一服。得吐者止後服。
此條結痛。比上條微煩則較重。一證而爭差分也。前以差輕。故散之以乾薑。此以差重。故解之以香豉。蓋香豉能主傷寒寒熱惡毒。煩躁滿悶。然則二條者。大同小異之分也。
(三十)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。梔子豉湯主之。
此條亦與上同。窒者。邪熱壅滯而窒塞。未至於痛而比痛較輕也。心居胸膈。所以同為一治。
(三十一)發汗吐下後。虛煩不得眠。若劇者。必反覆顛倒。心中懊憹。梔子豉湯主之。
虛煩不得眠者。大邪乍退。正氣暴虛。餘熱悶亂胃中干而不和也。劇。極也。反覆顛倒心中懊憹者。胸膈壅滯不得舒快也。所以用梔子豉。高者因而越之之法也。
白話文:
半夏性味辛溫,可以用來疏散胸膈的脹滿感。柴胡性味苦寒,可以用來消除鬱積的熱邪和煩躁感。如果因為體液虧損而小便不順暢,可以用人參和茯苓來滋潤。如果胃中乾燥而出現胡言亂語,可以用生薑和紅棗來調理。脹滿感在胸膈部位,可以用半夏來開通,但如果情況嚴重,就必須用大黃來清理。如果全身感覺沉重,可以用人參來滋補,但如果需要調和,則必須用桂枝。這種情況雖然沒有明確提到三陽經的問題,但這個方劑可以同時調和三陽經的狀況,這是可以推知的治療原則。
(二十六)在使用了瀉下藥之後,不可以再使用桂枝湯。如果出現汗出、喘氣而沒有明顯發熱的情況,可以使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來治療。
前面第十五條提到,發汗後不可以再用桂枝湯,這裡和那裡的差別只在於多了「下」這個字,其他都相同。雖然發汗和瀉下的方法不同,但它們造成的錯誤結果都是導致喘氣,因此治療方法相同。之所以治療方法相同,是因為它們都導致了喘氣。再看上篇第四十條,誤用發汗導致喘氣,要用桂枝厚朴杏子湯來治療,就可以知道,發汗或瀉下之後,都不應該再使用桂枝湯了。綜合考慮這些,就能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。
(二十七)傷寒病使用瀉下藥之後,出現心煩、腹部脹滿、躺臥和起身都不安的情況,可以使用梔子厚朴湯來治療。
梔子厚朴湯的組方:
梔子(14枚,擘開),厚朴(4兩,用薑汁炙過),枳實(4兩,用熱水浸泡後去除內瓤,再炒過)
以上三味藥材,用水三升半煎煮,煮取一升半,去藥渣,分三次溫服。如果服藥後出現嘔吐,就停止服用後面的藥。
凡是使用瀉下藥後出現變證的,都是誤治造成的。心煩,是因為外邪進入體內,鬱積在胸膈導致悶塞。腹脹,是因為虛邪阻滯在胃部,使腹部膨脹而不消散。躺臥屬於陰,腹脹是陰氣停滯的表現;起身屬於陽,心煩是陽氣鬱結的表現,所以才會感到不安寧。梔子性味苦寒,可以快速疏通胸中的煩悶感。厚朴和枳實,主要作用是宣洩胃腹的脹滿感。因此,這三味藥材可以治療因誤用瀉下藥造成的不安。
(二十八)傷寒病,醫生使用丸藥來強力瀉下,導致身體發熱不退,略微感到煩躁,可以使用梔子乾薑湯來治療。
梔子乾薑湯的組方:
梔子(14枚,擘開),乾薑(2兩)
以上兩味藥材,用水三升半煎煮,煮取一升半,去藥渣,分兩次溫服。如果服藥後出現嘔吐,就停止服用後面的藥。
誤用丸藥不僅會導致病情變化,還會留下毒素。誤用強力瀉下藥,不僅會損耗陰液,也會損傷陽氣,因此才會出現身體發熱不退和略微煩躁的情況。梔子性味酸苦,可以湧吐內熱,消除煩躁。乾薑性味辛熱,可以發散遺留的毒素,並補益陽氣。嘔吐可以疏散積滯,辛溫可以恢復陽氣,這就是這個方子的道理。
(二十九)傷寒病五六天,使用瀉下藥後,身體發熱不退,心中出現結痛,表示病情還沒有解除,可以使用梔子豉湯來治療。
梔子豉湯的組方:
梔子(14枚,擘開),香豉(4合,用棉布包裹)
以上兩味藥材,用水四升先煎煮梔子,煮取二升半後,加入香豉,再煮取一升半,去藥渣,分兩次溫服。如果服藥後出現嘔吐,就停止服用後面的藥。
這裡的結痛比前面所說的微煩要嚴重一些,這是同一個病症的不同程度表現。前面病情較輕,所以用乾薑來發散;這裡病情較重,所以用香豉來疏解。香豉可以治療傷寒引起的寒熱、惡毒、煩躁、胸悶等症狀。這兩條雖然治療的病症相似,但還是有輕重之分。
(三十)發汗或瀉下後,出現煩熱和胸中堵塞感,可以使用梔子豉湯來治療。
這條和上一條情況相似。堵塞感是指邪熱壅滯,導致胸部堵塞,雖然還沒到疼痛的程度,但比疼痛要輕一些。心臟位於胸膈之間,所以治療方法相同。
(三十一)發汗、嘔吐、瀉下之後,出現虛煩難以入睡,如果情況嚴重,會出現輾轉反側、心神不定、心中懊惱的情況,可以使用梔子豉湯來治療。
虛煩難以入睡,是因為病邪暫時退去,正氣突然虛弱,餘熱在胃中擾動,導致胃氣不和。劇,是指極其嚴重的意思。輾轉反側、心神不定、心中懊惱,是因為胸膈被壅滯,不能舒暢。所以要用梔子豉湯,採用向上疏散的方法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