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二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8)
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篇第二

若少氣者。梔子甘草豉湯主之。若嘔者。梔子生薑豉湯主之。

梔子甘草豉湯方

於梔子豉湯方內。加入甘草二兩。余依前法。得吐止後服。

梔子生薑豉湯方

於梔子豉湯方內。加生薑五兩。余依前法。得吐。止後服。

少氣者。氣傷也。故加甘草以益之。嘔者。氣逆也。故加生薑以散之。

(三十二)凡用梔子湯。病人舊微溏者。不可與服之。

梔子酸苦大寒而湧泄。病人舊微溏者。裡氣本虛而臟腑寒也。裡氣虛則易湧。臟腑寒則易泄。故揭示禁止如此。

(三十三)下之後。復發汗。必振寒脈微細。所以然者。以內外俱虛故也。

內。謂反下則亡陰而裡虛。所以脈微細也。外。謂復汗則亡陽而表虛。所以振寒也。

(三十四)下之後。復發汗。晝日煩躁不得眠。夜而安靜。不嘔不渴。無表證。脈沉微。身無大熱者。乾薑附子湯主之。

乾薑附子湯方

乾薑(一兩),附子(一枚去皮生用破八片)

上二味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。去滓。頓服。

反下亡陰。陰既虛矣。又復發汗以亡其陽。則陽之虛。比之陰為尤甚。然陽用事於晝。熱之煩。陽之亢也。躁雖陰。陽之擾也。不得眠者。陽不能勝陰而爭奪於陰也。陰用事於夜。安靜者。無陽事也。不嘔不渴。無表證。脈沉微。身無大熱。則陽大虛不足以勝陰為諦矣。故用乾薑附子偏於辛熱以為湯者。恢復重虛之陽。而求以協和於偏勝之陰也。

(三十五)傷寒若吐。若下後。心中逆滿。氣上衝胸。起則頭眩。脈沉緊。發汗則動經。身為振振搖者。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。

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

茯苓(四兩),桂枝(三兩去皮),白朮(二兩),甘草(二兩炙)

上四味。以水六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分。溫三服。

心下逆滿。伏飲上溢摶實於膈也。氣上衝胸。寒邪上湧挾飲為逆也。動經。傷動經脈。振振。奮動也。蓋人之經脈。賴津液以滋養。飲之為飲。津液類也。靜則為養。動則為病。病宜制勝之。不宜發汗。既吐下後。脈又沉緊而復發汗。則重亡津液。氣血衰耗。故變如此。術與茯苓。勝濕導飲。桂枝甘草。固表和中。故發汗動經。所需者四物也。

(三十六)傷寒吐下後。發汗。虛煩。脈甚微。八九日。心下痞硬。脅下痛。氣上衝咽喉。眩冒。經脈動惕者。久而成痿。

此申上條而復言失於不治則致廢之意。上條脈沉緊。以未發汗言也。此條脈甚微。以已發汗言也。經脈動。即動經之變文。惕。即振振搖也。大抵兩相更互發明之詞。久。言既經八九日。若猶不得解而更失於不治。則津液內亡。濕淫外漬。必致痹而成痿。痿者。兩足痿軟而不相及也。

(三十七)太陽傷寒者。加溫針必驚也。

溫針者。針用必先燒溫以去其寒性也。驚者。心有所動而惶懼也。蓋心乃神之舍。故謂心藏神。榮氣通於心。故榮與心皆主血。寒邪傷於榮。鬱而蒸熱矣。溫針以攻寒。火之性大熱。血得熱則耗。耗則虛。血虛則心虛。心虛則舍空。舍空則神無所依而氣浮越於外。故失守而驚惶也。

白話文:

《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篇第二》:

氣虛症狀
若患者呼吸短促、氣息微弱,應使用「梔子甘草豉湯」治療;若伴隨嘔吐,則改用「梔子生薑豉湯」。

梔子甘草豉湯配方
於原梔子豉湯中加入甘草二兩,其餘製法相同。服藥後若出現嘔吐,即停止服用。

梔子生薑豉湯配方
於原梔子豉湯中加入生薑五兩,其餘製法相同。服藥後若嘔吐,即停服。

病理說明
氣短是因元氣受損,故加甘草補益;嘔吐是氣機上逆,故加生薑散逆止嘔。

禁忌(第三十二條)
若患者素來大便稀溏,不可服用梔子湯。因梔子性寒易致腹瀉,此類患者臟腑本虛寒,服用後恐加重洩瀉。

誤治後果(第三十三條)
誤用瀉下又發汗,會導致畏寒顫抖、脈象微細。此因內(陰液)、外(陽氣)俱虛,下法傷陰致脈微,汗法傷陽致畏寒。

晝躁夜靜證(第三十四條)
誤治後若白天煩躁失眠、夜晚安靜,伴脈沈微、身無高熱,屬陽氣極虛,用「乾薑附子湯」急溫回陽。
配方:乾薑一兩、生附子一枚(切片),水煎頓服。此證因陽虛嚴重,白天陽氣不足而躁動,夜間陰盛故安靜,需大熱之藥救陽。

水飲上逆證(第三十五條)
傷寒誤吐下後,若心下脹滿、氣衝胸脅、頭暈、脈沈緊,再發汗會傷經脈致肢體顫動,用「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」利水健脾。
配方:茯苓四兩、桂枝三兩、白朮二兩、炙甘草二兩,水煎分三次溫服。此因水飲停聚,汗後津傷引動內飲,需茯苓、白朮祛濕,桂枝甘草固表。

久病成痿警告(第三十六條)
若吐下汗後虛煩脈微,拖延至八九日,出現心下痞硬、氣衝咽喉、眩暈、經脈顫動,長期不治恐致肢體痿弱(如雙足無力)。

溫針誤治(第三十七條)
太陽傷寒用溫針治療易引發驚悸。因寒邪鬱熱,溫針火熱耗傷營血,血虛則心神失養,導致驚惶不安,此為「火逆」之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