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有執

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二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8)
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篇第二

若少氣者。梔子甘草豉湯主之。若嘔者。梔子生薑豉湯主之。

梔子甘草豉湯方

於梔子豉湯方內。加入甘草二兩。余依前法。得吐止後服。

梔子生薑豉湯方

於梔子豉湯方內。加生薑五兩。余依前法。得吐。止後服。

少氣者。氣傷也。故加甘草以益之。嘔者。氣逆也。故加生薑以散之。

(三十二)凡用梔子湯。病人舊微溏者。不可與服之。

梔子酸苦大寒而湧泄。病人舊微溏者。裡氣本虛而臟腑寒也。裡氣虛則易湧。臟腑寒則易泄。故揭示禁止如此。

(三十三)下之後。復發汗。必振寒脈微細。所以然者。以內外俱虛故也。

內。謂反下則亡陰而裡虛。所以脈微細也。外。謂復汗則亡陽而表虛。所以振寒也。

(三十四)下之後。復發汗。晝日煩躁不得眠。夜而安靜。不嘔不渴。無表證。脈沉微。身無大熱者。乾薑附子湯主之。

乾薑附子湯方

乾薑(一兩),附子(一枚去皮生用破八片)

上二味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。去滓。頓服。

反下亡陰。陰既虛矣。又復發汗以亡其陽。則陽之虛。比之陰為尤甚。然陽用事於晝。熱之煩。陽之亢也。躁雖陰。陽之擾也。不得眠者。陽不能勝陰而爭奪於陰也。陰用事於夜。安靜者。無陽事也。不嘔不渴。無表證。脈沉微。身無大熱。則陽大虛不足以勝陰為諦矣。故用乾薑附子偏於辛熱以為湯者。恢復重虛之陽。而求以協和於偏勝之陰也。

(三十五)傷寒若吐。若下後。心中逆滿。氣上衝胸。起則頭眩。脈沉緊。發汗則動經。身為振振搖者。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。

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

茯苓(四兩),桂枝(三兩去皮),白朮(二兩),甘草(二兩炙)

上四味。以水六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分。溫三服。

心下逆滿。伏飲上溢摶實於膈也。氣上衝胸。寒邪上湧挾飲為逆也。動經。傷動經脈。振振。奮動也。蓋人之經脈。賴津液以滋養。飲之為飲。津液類也。靜則為養。動則為病。病宜制勝之。不宜發汗。既吐下後。脈又沉緊而復發汗。則重亡津液。氣血衰耗。故變如此。術與茯苓。勝濕導飲。桂枝甘草。固表和中。故發汗動經。所需者四物也。

(三十六)傷寒吐下後。發汗。虛煩。脈甚微。八九日。心下痞硬。脅下痛。氣上衝咽喉。眩冒。經脈動惕者。久而成痿。

此申上條而復言失於不治則致廢之意。上條脈沉緊。以未發汗言也。此條脈甚微。以已發汗言也。經脈動。即動經之變文。惕。即振振搖也。大抵兩相更互發明之詞。久。言既經八九日。若猶不得解而更失於不治。則津液內亡。濕淫外漬。必致痹而成痿。痿者。兩足痿軟而不相及也。

(三十七)太陽傷寒者。加溫針必驚也。

溫針者。針用必先燒溫以去其寒性也。驚者。心有所動而惶懼也。蓋心乃神之舍。故謂心藏神。榮氣通於心。故榮與心皆主血。寒邪傷於榮。鬱而蒸熱矣。溫針以攻寒。火之性大熱。血得熱則耗。耗則虛。血虛則心虛。心虛則舍空。舍空則神無所依而氣浮越於外。故失守而驚惶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患者出現呼吸短促、氣虛的狀況,應該使用梔子甘草豉湯來治療。如果患者出現嘔吐的狀況,則應該使用梔子生薑豉湯來治療。

梔子甘草豉湯的配方,是在原有的梔子豉湯方劑中,加入二兩甘草。其餘的煎煮和服用方法都與梔子豉湯相同,等到嘔吐停止後再服用。

梔子生薑豉湯的配方,是在原有的梔子豉湯方劑中,加入五兩生薑。其餘的煎煮和服用方法都與梔子豉湯相同,等到嘔吐停止後再服用。

呼吸短促、氣虛,是因為體內氣受損耗,所以加入甘草來補益氣。嘔吐是因為氣逆上行,所以加入生薑來疏散逆氣。

(三十二) 凡是使用梔子湯的病人,如果原本就有輕微腹瀉的狀況,就不可以使用此方。

因為梔子藥性寒涼,而且具有湧泄的作用,如果病人原本就有輕微腹瀉的狀況,表示體內中氣虛弱且臟腑虛寒,中氣虛弱容易導致藥性湧泄,臟腑虛寒則容易導致腹瀉,所以特別提出來告誡,禁止使用。

(三十三) 如果患者在使用瀉下藥後,又再次使用發汗藥,必然會出現寒顫、脈象微細的狀況。會這樣的原因,是因為體內和體表都虛弱了。

這裡的「內」,指的是瀉下藥造成陰液虧損導致體內虛弱,所以脈象會微細。「外」,指的是發汗藥造成陽氣耗損導致體表虛弱,所以會出現寒顫。

(三十四) 如果患者在使用瀉下藥後,又再次使用發汗藥,白天會出現煩躁不安、難以入睡的情況,到了晚上則會安靜下來,沒有嘔吐、口渴的症狀,也沒有表證,脈象沉微,身體也沒有明顯發熱的狀況,應該使用乾薑附子湯來治療。

乾薑附子湯的配方:乾薑(一兩)、附子(一枚,去皮生用,切開八片)。

將以上兩味藥材,加入三升水煎煮至一升,濾去藥渣,一次服用。

瀉下藥會導致陰液虧損,如果又再次使用發汗藥,會造成陽氣也虧損,相較之下陽虛的狀況會比陰虛更加嚴重。陽氣在白天活動,所以會出現煩熱、煩躁的狀況,睡不著覺則是因為陽氣不能勝過陰氣而與之抗爭。陰氣在夜晚活動,所以晚上會安靜。沒有嘔吐、口渴的症狀,也沒有表證,脈象沉微,身體也沒有明顯發熱的狀況,表示陽氣極度虛弱,無法勝過陰氣,所以使用乾薑附子這種偏溫熱的藥物來製成湯劑,目的是要恢復極度虛弱的陽氣,以求與偏盛的陰氣達到協調。

(三十五) 如果患者在傷寒病時,出現嘔吐或使用瀉下藥後,感到胸口逆滿、氣往上衝到胸部,起身時感到頭暈目眩,脈象沉緊,如果又使用發汗藥,則會導致經脈跳動,身體出現顫抖的狀況,應該使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來治療。

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的配方:茯苓(四兩)、桂枝(三兩,去皮)、白朮(二兩)、甘草(二兩,炙)。

將以上四味藥材,加入六升水煎煮至三升,濾去藥渣,分三次溫服。

胸口逆滿,是因為體內停滯的痰飲向上溢滿到膈部所致。氣往上衝到胸部,是因為寒邪向上湧動並挾帶痰飲而導致的逆氣。經脈跳動,表示經脈受到損傷而跳動。顫抖,表示身體奮動。人體的經脈需要依靠津液來滋養,痰飲也屬於津液的一種。津液在安靜的狀態下可以滋養身體,但在活動的狀態下則會變成疾病。對於疾病應該加以控制,而不應該使用發汗的方法。如果已經嘔吐或使用瀉下藥後,脈象又沉緊,再次使用發汗藥則會導致津液大量喪失,氣血衰竭,所以才會產生上述的狀況。白朮和茯苓具有利水滲濕、導引痰飲的作用,桂枝和甘草具有固表和中的作用,因此,對於發汗而導致經脈跳動的情況,所需要的是這四味藥物。

(三十六) 如果患者在傷寒病時,出現嘔吐或使用瀉下藥後,又使用發汗藥,導致虛煩,脈象非常微弱,經過八九天後,感到心下痞硬、脅下疼痛、氣上衝到咽喉、頭暈眼花、經脈跳動等狀況,時間久了就會變成痿證。

這是承接上一條內容,進一步說明如果沒有適當治療,可能會導致殘疾的含義。上一條脈象沉緊,是指還沒有發汗的情況。這一條脈象微弱,是指已經發汗的情況。經脈跳動,是跳動的變體說法。顫抖,是身體顫動的變體說法。這兩條內容是相互補充說明的。久,是指經過八九天。如果仍然沒有好轉,並且沒有得到妥善治療,則會導致體內津液虧損,濕氣向外侵襲,必然會導致痹阻而變成痿證。痿證,指的是兩腿痿弱無力,無法活動。

(三十七) 如果是太陽傷寒的患者,在使用溫針時,必定會出現驚恐的狀況。

溫針,是指針灸時必須先將針燒熱,以去除其寒性。驚,是指內心受到驚動而感到恐慌。心是精神所居之處,因此說心藏神。營氣通於心,因此營氣和心都主宰血。寒邪侵犯營氣,就會鬱積而產生熱。使用溫針來驅除寒邪,而火的性質是大熱的,血遇到熱就會消耗,消耗後就會虛弱。血虛則心虛,心虛則心神失去依附,導致氣浮越於外,因此會出現失守而感到驚恐的狀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