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二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9)
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篇第二

(三十八)傷寒二三日。心中悸而煩者。小建中湯主之。

小建中湯方

桂枝(三兩去皮),芍藥(六兩),甘草(二兩炙),生薑(三兩切),膠飴(一升),大棗(十二枚擘)

上六味。以水七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內膠飴。更上微火消解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嘔家不可用建中湯。以甜故也。

二三日。當傳之時。不傳不變。但心中悸而煩者。邪雖衰微正亦虛弱。不足以退散之。所以持也。小建中者。桂枝湯倍芍藥而加膠飴也。桂枝湯扶陽而固衛。衛固則榮和。倍芍藥者。酸以收陰。陰收則陽歸附也。加膠飴者。甘以潤土。土潤則萬物生也。建。定法也。定法惟中。不偏不黨。王道蕩蕩。其斯之謂乎。

(三十九)傷寒脈結代。心動悸。炙甘草湯主之。

甘草(四兩炙),生薑(三兩切),桂枝(三兩去皮),麥門冬(半升),麻子仁(半升),大棗(十二枚擘),人參(二兩),生地黃(一斤),阿膠(二兩)

上九味。以清酒七升。水八升。先煮八味取三升。去滓。內膠烊消盡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一名復脈湯。

脈結代而心動悸者。虛多實少。譬如寇欲退散。主弱不能遣發而反自徬徨也。人參甘草麥冬。益虛以復結代之脈。地黃阿膠麻仁。生血以寧動悸之心。桂枝和榮衛以救實。薑棗健脾胃以調中。清酒為長血氣之助。復脈乃覈實義之名。然則是湯也。必欲使虛者加進。而馴至於實。則實者自退散。而還復於元之意也。本條結代。下文無代而有代陰。中間疑漏代一節。

脈。按之來緩而時一止。復來者名曰結。又脈來動而中止。更來小數。中有還者反動。名曰結陰也。脈來動而中止。不能自還。因而復動。名曰代陰也。得此脈者必難治。(結陰也下當有代脈一股。)

此承結代。而推言結陰代陰。以各皆詳辨其狀。與辨脈下第四章意同。

(四十)傷寒八九日。風濕相摶。身體疼煩。不能自轉側。不嘔不渴。脈浮虛而澀者。與桂枝附子湯主之。

桂枝附子湯方

桂枝(四兩去皮),附子(三枚炮去皮破八片),生薑(三兩切),甘草(二兩炙),大棗(十二枚擘)

上五味。以水六升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分溫。三服。

風濕相摶見上篇。此以得之寒因。故身體疼煩不嘔不渴也。不能自轉側者。濕主重著也。浮。風也。虛則汗後之不足。澀。濕也。與上篇小異而大同。桂枝附子湯者。即上篇之甘草附子湯。以薑棗易術之變制也。去朮者。以寒本無汗。不似風之自汗而濕多也。用薑棗者。以寒屬陰。不如風陽之能食也。然去彼取此雖少殊。而其所以為散風除濕則均耳。

若其人大便硬。小便自利者。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。(脈經末句湯名無白字。)

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朮湯方

白話文:


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篇第二

(三十八)感染傷寒兩三天後,出現心悸且煩躁不安的症狀,可用小建中湯治療。

小建中湯配方:
桂枝(三兩,去皮)、芍藥(六兩)、甘草(二兩,炙)、生薑(三兩,切片)、膠飴(一升)、大棗(十二枚,剖開)。

上述六味藥材,加水七升,煮至剩三升,去除藥渣後加入膠飴,再用小火使其溶解。溫熱後每次服用一升,每日三次。有嘔吐症狀的人不宜服用建中湯,因其味道過甜。

患病兩三天時,正是病情可能變化的階段,若無明顯惡化,僅出現心悸煩躁,表示邪氣雖減弱但正氣也虛弱,無法完全驅散病邪,因此症狀持續。小建中湯是桂枝湯的變方,增加芍藥用量並加入膠飴。桂枝湯能扶助陽氣、鞏固衛氣,衛氣穩固則氣血調和;加倍芍藥是利用其酸味收斂陰氣,陰氣收斂則陽氣依附;加入膠飴是取其甘甜滋潤脾胃,脾胃潤澤則生發萬物。「建中」意為建立平衡的法則,不偏不倚,猶如中庸之道。

(三十九)傷寒患者脈象出現結代脈(不規律跳動),並有心悸,可用炙甘草湯治療。

炙甘草湯配方:
甘草(四兩,炙)、生薑(三兩,切片)、桂枝(三兩,去皮)、麥門冬(半升)、麻子仁(半升)、大棗(十二枚,剖開)、人參(二兩)、生地黃(一斤)、阿膠(二兩)。

上述九味藥材,以清酒七升加水八升,先煮其中八味至剩三升,去渣後加入阿膠完全溶解。溫熱後每次服用一升,每日三次。此方又名復脈湯。

脈象結代且心悸的患者,多為虛弱而少實證,猶如敵寇雖欲退卻,但因自身無力驅散而陷入徬徨。人參、甘草、麥冬能補益虛弱以恢復脈象;地黃、阿膠、麻仁可生血安神以鎮靜心悸;桂枝調和氣血以處理實證;薑、棗健脾和胃以調暢中焦;清酒輔助增強血氣運行。「復脈」一名即強調此方恢復脈象的功效,目的是通過補虛使實證自然消退,回歸正常狀態。

關於脈象的描述:

  • 結脈:按脈時緩慢且偶爾停頓,隨後恢復,稱為「結」。
  • 結陰脈:脈搏跳動時中斷,後續急促且有小幅波動,稱為「結陰」。
  • 代陰脈:脈搏中斷後無法自行恢復,需重新跳動,稱為「代陰」。此類脈象預後較差。

(四十)傷寒八九天後,風濕邪氣交結,導致身體劇烈疼痛、煩躁不安、無法翻身,無嘔吐或口渴,脈象浮虛而澀,可用桂枝附子湯治療。

桂枝附子湯配方:
桂枝(四兩,去皮)、附子(三枚,炮製後去皮切八片)、生薑(三兩,切片)、甘草(二兩,炙)、大棗(十二枚,剖開)。

上述五味藥材,加水六升煮至剩二升,去渣後分三次溫服。

風濕相搏的病因如前所述,此處因寒邪侵襲,故身體疼痛煩躁但不嘔不渴;無法翻身是因濕氣重濁;浮脈主風,虛脈反映汗後正氣不足,澀脈主濕,與前文所述略有差異但原理相同。桂枝附子湯為甘草附子湯的變方,以薑、棗替換白朮。去掉白朮是因寒邪無汗,不同於風邪自汗且濕重;改用薑、棗是因寒屬陰邪,影響脾胃功能。兩方雖有小異,但散風除濕的目標一致。

若患者大便乾硬、小便通暢,則改為去桂枝加白朮湯治療。

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朮湯配方:
(原文未列具體藥量,沿用前方法制調整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