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有執

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二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9)
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篇第二

(三十八)傷寒二三日。心中悸而煩者。小建中湯主之。

小建中湯方

桂枝(三兩去皮),芍藥(六兩),甘草(二兩炙),生薑(三兩切),膠飴(一升),大棗(十二枚擘)

上六味。以水七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內膠飴。更上微火消解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嘔家不可用建中湯。以甜故也。

二三日。當傳之時。不傳不變。但心中悸而煩者。邪雖衰微正亦虛弱。不足以退散之。所以持也。小建中者。桂枝湯倍芍藥而加膠飴也。桂枝湯扶陽而固衛。衛固則榮和。倍芍藥者。酸以收陰。陰收則陽歸附也。加膠飴者。甘以潤土。土潤則萬物生也。建。定法也。定法惟中。不偏不黨。王道蕩蕩。其斯之謂乎。

(三十九)傷寒脈結代。心動悸。炙甘草湯主之。

甘草(四兩炙),生薑(三兩切),桂枝(三兩去皮),麥門冬(半升),麻子仁(半升),大棗(十二枚擘),人參(二兩),生地黃(一斤),阿膠(二兩)

上九味。以清酒七升。水八升。先煮八味取三升。去滓。內膠烊消盡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一名復脈湯。

脈結代而心動悸者。虛多實少。譬如寇欲退散。主弱不能遣發而反自徬徨也。人參甘草麥冬。益虛以復結代之脈。地黃阿膠麻仁。生血以寧動悸之心。桂枝和榮衛以救實。薑棗健脾胃以調中。清酒為長血氣之助。復脈乃覈實義之名。然則是湯也。必欲使虛者加進。而馴至於實。則實者自退散。而還復於元之意也。本條結代。下文無代而有代陰。中間疑漏代一節。

脈。按之來緩而時一止。復來者名曰結。又脈來動而中止。更來小數。中有還者反動。名曰結陰也。脈來動而中止。不能自還。因而復動。名曰代陰也。得此脈者必難治。(結陰也下當有代脈一股。)

此承結代。而推言結陰代陰。以各皆詳辨其狀。與辨脈下第四章意同。

(四十)傷寒八九日。風濕相摶。身體疼煩。不能自轉側。不嘔不渴。脈浮虛而澀者。與桂枝附子湯主之。

桂枝附子湯方

桂枝(四兩去皮),附子(三枚炮去皮破八片),生薑(三兩切),甘草(二兩炙),大棗(十二枚擘)

上五味。以水六升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分溫。三服。

風濕相摶見上篇。此以得之寒因。故身體疼煩不嘔不渴也。不能自轉側者。濕主重著也。浮。風也。虛則汗後之不足。澀。濕也。與上篇小異而大同。桂枝附子湯者。即上篇之甘草附子湯。以薑棗易術之變制也。去朮者。以寒本無汗。不似風之自汗而濕多也。用薑棗者。以寒屬陰。不如風陽之能食也。然去彼取此雖少殊。而其所以為散風除濕則均耳。

若其人大便硬。小便自利者。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。(脈經末句湯名無白字。)

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朮湯方

白話文:

(三十八) 傷寒病發作兩三天,病人覺得心悸、煩躁不安,應該服用小建中湯來治療。

小建中湯的配方:

桂枝(去掉外皮,三兩)、芍藥(六兩)、甘草(炙烤過,二兩)、生薑(切片,三兩)、麥芽糖(一升)、大棗(掰開,十二枚)

將以上六味藥材,加入七升水煎煮,煮到剩下三升時,濾去藥渣,再加入麥芽糖,用小火加熱使之融化。將藥液溫熱服用,每次服用一升,一天服用三次。如果病人容易嘔吐,就不適合使用小建中湯,因為它味道太甜。

病發兩三天,正處於病情可能轉變的時候,但如果病情沒有轉變,只是感到心悸和煩躁,這表示邪氣雖然衰退,但正氣也虛弱,不足以將邪氣驅散,所以病情才會停留在這裡。小建中湯是桂枝湯加倍芍藥的用量,再加入麥芽糖而成。桂枝湯的作用是扶助陽氣、鞏固衛氣,衛氣鞏固則營氣調和。加倍芍藥的用量,是利用其酸味來收斂陰氣,陰氣收斂則陽氣回歸。加入麥芽糖,是利用其甜味來滋潤脾土,脾土得到滋潤則萬物得以生長。所謂「建」,就是建立一定的法則。這個法則講究中和,不偏頗、不偏袒,就像王道一樣廣大而公正,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

(三十九) 傷寒病人的脈象出現結脈或代脈,同時感到心跳加快、心悸,應該服用炙甘草湯來治療。

炙甘草湯的配方:

甘草(炙烤過,四兩)、生薑(切片,三兩)、桂枝(去掉外皮,三兩)、麥門冬(半升)、麻子仁(半升)、大棗(掰開,十二枚)、人參(二兩)、生地黃(一斤)、阿膠(二兩)

將以上九味藥材,加入七升清酒和八升水,先煮前八味藥材,煮到剩下三升時,濾去藥渣,再加入阿膠使之融化。將藥液溫熱服用,每次服用一升,一天服用三次。這帖藥又名「復脈湯」。

脈象出現結脈或代脈,同時感到心悸,表示病人虛證多而實證少,就像盜賊想要撤退,但主將虛弱無力發動攻勢,反而感到徬徨無助。人參、甘草、麥冬的作用是補益虛弱,使結脈、代脈恢復正常;生地黃、阿膠、麻子仁的作用是補養血液,使心悸平靜。桂枝的作用是調和營衛,救助虛弱;生薑、大棗的作用是健脾胃,調理中焦。清酒的作用是幫助生長氣血。「復脈」這個名稱,點明了這帖藥的實際功效。也就是說,這帖藥的用意是讓虛弱的身體逐漸強壯,當身體強壯起來時,實證自然會消退,恢復到原來的狀態。原文中提到結脈和代脈,下文又提到「代陰」,中間可能漏寫了有關「代」的內容。

脈搏摸起來緩慢,但有時會突然停止一下,然後又恢復跳動,這叫做「結脈」。脈搏跳動時突然停止,然後過一小段時間又恢復跳動,中間有恢復跳動但又反覆停止,這叫做「結陰」。脈搏跳動時突然停止,沒有辦法自己恢復跳動,必須藉由其他跳動才能恢復,這叫做「代陰」。出現這種脈象的病人通常很難醫治。(「結陰也」這句話後面應該有「代脈」一段文字。)

這裡承接之前結脈、代脈的討論,進一步解釋結陰脈、代陰脈的脈象,詳細說明它們的狀況,和《辨脈》第四章的用意相同。

(四十) 傷寒病發作八九天,病人受到風邪和濕邪的侵襲,身體疼痛、煩躁,無法自行翻身,沒有嘔吐也沒有口渴,脈象浮而虛弱、澀滯,應該服用桂枝附子湯來治療。

桂枝附子湯的配方:

桂枝(去掉外皮,四兩)、附子(炮製過,去皮,掰成八片,三枚)、生薑(切片,三兩)、甘草(炙烤過,二兩)、大棗(掰開,十二枚)

將以上五味藥材,加入六升水煎煮,煮到剩下二升時,濾去藥渣,分三次溫熱服用。

風邪和濕邪相互侵襲的情況,在之前的章節已經提到過。這裡的狀況是因為受寒而引起的,所以病人身體疼痛、煩躁,但沒有嘔吐和口渴。無法自行翻身,是因為濕邪的特性是沉重黏滯。脈象浮,表示有風邪;虛弱,表示是發汗之後氣血不足;澀滯,表示有濕邪。這裡的情況和之前的章節有些不同,但大致相同。桂枝附子湯就是之前章節提到的甘草附子湯,將其中的白朮換成生薑、大棗。不用白朮,是因為寒邪引起的病症原本就沒有汗,不像風邪會導致自汗,而且濕邪也比較多。用生薑和大棗,是因為寒邪屬陰,不像風邪屬陽,容易消化飲食。雖然選用的藥材略有不同,但它們散風祛濕的功效是一樣的。

如果病人大便乾硬,小便正常,應該去掉桂枝,加入白朮,服用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朮湯來治療。(《脈經》最後一句的湯名沒有「白」字。)

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朮湯的配方 (這部分原文沒有列出,但根據前後文推測,應該是將桂枝附子湯中的桂枝去掉,加入白朮,其他藥材用量不變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