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痙書 (1)
痙書 (1)
1. 痙書
素問曰。諸痙項強。皆屬於濕。
痙。音頸。強。上聲。下皆仿此。諸。猶凡也。痙。廣韻風強病。俗謂打寒噤是也。項。頸後也。強。筋脈牽強。木勁而不和柔。反拗而不順從。受病之經。其經之筋皆然。濕則下文是也。
金匱曰。太陽病。發汗太多因致痙。
白話文:
痙。讀音與「頸」相同,意思為強直。以下的字詞皆以此類推。諸。相當於現代漢語的「凡」。痙。根據《廣韻》的解釋,痙是一種因風寒而引起的疾病。俗話說打寒噤。項。頸部的後部。強。筋脈牽拉不適。木頭堅硬但不柔順。反拗不順從。受病的經脈。其經絡的筋皆是如此。濕則。下文是也。
金匱。痙。皆痓。叔和注。痓。當作痙。今從之。以便初學。太陽病。傷寒論曰。太陽之為病脈浮。頭項強痛而惡寒。是也。發汗本傷寒之治法。而中風之治。亦在法中。其例一也。太多者。汗法以微似為度。苟至於如水流漓而濕。則過度而為太多也。此舉傷寒而言。雖不及中風與濕。而中風與上文濕。義具見言表。可知矣。致。與下文變意同。
千金曰。太陽中風。重感於寒濕則變痙也。(中。音眾。)
白話文:
金匱要略。痙。同時患有痓病。叔和注。痓。應當作痙。現在從他(叔和)的注釋。以便初學者。太陽病。傷寒論說。太陽經得病脈象浮。頭項強直疼痛,畏寒。就是這裡所說的。發汗本是治療傷寒的方法。也是治療中風的方法。他們的例證是一樣的。太多者。發汗的方法以微似為度。假使到如水流淌濕漉漉的程度,那就是過度而成了太多。這裡舉例說明傷寒的說法。雖然沒有講到中風與濕證,但中風與上文的濕證,意義全都表現在言詞之中。可以知道了。致。與下文變之意相同。
寒濕者。中風本自汗出。出不已。而至於如水流漓。則與發之過多而濕。濕而生寒。其義一也。上條舉發汗包自汗而言。
白話文:
寒濕症狀者,得病起初是出汗,出汗不止,然後到像水流一般。像這種由於出汗過多而引起的濕氣,濕氣而產生的寒氣,得病的意義是一樣的。上文舉發汗的例子,包括自汗。
此舉中風該傷寒而言。通前三條並而觀之。文雖出於三家。而風寒變痙之所以然者具見。義則誠如互發。學者最宜精玩。痙自素問以來。其見於傷寒論者。乃叔和所述金匱之略也。千金雖有此語。未見其精悉。自此以下。無痙文字可稽。近來鄉俗。未聞曾有一人能言痙者。雖醫亦然。
白話文:
這些例子都是中醫文獻中關於中風和傷寒的論述。通讀前三條,雖然出自三位不同的作者,但都對風寒變痙的原因有深入的探討。他們的觀點非常一致,值得學習者仔細玩味。自《素問》以來,痙病一直被納入傷寒論中,但叔和在《金匱要略》中對痙病的描述更為詳細。雖然《千金方》也提到痙病,但沒有《金匱要略》那麼詳細。從此以後,醫書中很少記載痙病的內容。近來,鄉俗之中,也沒有聽說過有人能說出痙病的病因,即使是醫生也不例外。
不但痙也。強亦未見有能分曉者。斯道之不明。豈其遭痓訛誤以致如斯乎。誠可嘆惜。愚以兩娶五出。一女四男。皆殤於驚風。遍觀兒醫之家。驚風之論。辭甚鄙野。大都末流之俚諺。古無此等荒唐之說。來歷不明。其詳不可考。疑憾數年。不能自釋。既而偶病傷寒。死信宿而重生。
白話文:
天意有所警示。改掉舊業去拜仲景為師。學習金匱傷寒論。廢寢忘食勤奮好學。私下推求其旨趣。日夜感悟其奧妙之處。由於病症變化多端。將兩本書的條目相互印證。用心揣摩體會,恍然大悟,如夢初醒。好像智慧的援助者在自己面前,但卻難以向別人訴說。看到叔和把痓當作痙症的注釋。想起發病初期,脖子僵硬,難以控制。想到兒女妻小,只得默默忍受苦楚。豈能是旁觀者所能體會。
感天有所警也。改故業而致身仲景之門。受讀金匱傷寒論。憤力敏求。私淑其旨趣。寤寐其神妙。以病時多艱。印證二書條目。心融意會。恍如鑑對夢醒。若有默迪在前。難以告語人者。見叔和痓當作痙之注。憶病初項強𠘧𠘧之不能自勝。念兒家口不能言之自苦。豈旁窺側測之所能喻及。
大悟驚風之謬。悉皆痙語之訛。因集諸痙。刷正警非。別為次序如今。竊案以候照對云。
金匱又曰。太陽病。發熱。脈沉而細者。名曰痙。為難治。(傷寒論。無為。難治三字。)
白話文:
大徹大悟地驚覺了關於風邪認識的謬誤,並且明確指出所有關於痙攣性言語的誤解。因此,我彙總各種痙攣病症的資料,進行修正以警惕錯誤,並將它們按照新的順序整理。我謹慎地提出這些案例,供參照比對。
《金匱要略》又提到,患太陽病的病人如果出現發熱、脈象沉且細的症狀,這就稱為痙攣,是較為難以治療的病情。(而在《傷寒論》中,並沒有提及「無為,難治」這三個字。)
太陽者。以太陽經所主之部屬皮膚言也。皮膚為人一身之表。表之為言外也。風寒本天之二氣。於人身為外物。故其中傷於人。必自外而內。人之中傷之。必皮膚先受起。以病方在皮膚。皮膚屬太陽。故曰太陽病。蓋舉大綱而言始。以見周身之皮膚具病。所包詳備。辭簡而意周。
白話文:
太陽病:這裏所說的太陽病,是指太陽經所主之部屬皮膚的疾病。皮膚是人體最外層的部分,是人體與外界接觸的表層。風寒是自然界中的兩種氣候,對於人體來說是外在的因素。因此,風寒對人體的侵襲,必定是由外而內。人體受到風寒侵襲,首先會表現在皮膚上。因為病症剛開始在皮膚上,而皮膚屬於太陽經,所以稱之為太陽病。這裏只是概括地指出疾病的綱領,以便說明周身皮膚的疾病都包含在內,內容詳備。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了周全的意義。
微哉旨也。後人不察。如諸家紛紛爭以經絡之一線而器訟。豈不大謬。發熱。風寒之邪。客於太陽。與正交爭。蒸而為熱也。然病在太陽。其脈必浮。沉細者。重感寒濕。變也。六經主病。其各該所主之經絡部屬。靈素自有章章明文。道之原也。凡病無有不屬六經者。言病必稱六經。
白話文:
古人對醫學的理解太過膚淺,後人又不深入觀察,像各家醫學流派紛紛爭論經絡的一條線路與臟腑的關係,真是大錯特錯。發熱是由於風寒邪氣侵襲太陽經,與正氣相互爭鬥,蒸騰而為熱。但是,如果疾病在太陽經,那麼脈搏一定浮起。脈沉細的,是再次感受了寒濕之邪,病情發生了變化。六經主治的疾病,各自歸屬於它們所主治的經絡部位。《靈素》中自有章章明文,這是醫學的根本原理。凡是疾病,沒有不歸屬於六經的。所以,談論疾病必定要提到六經。
古意原來如此。仲景為方法之祖。祖是道也。末流不究。騁以小智。妄鑿非端。求其己私。無過務為矜侉炫售。媒糵名利而已。非為道也。識者鄙之。適所以見其弄巧賣乖。叛經悖道。徒自取垢招尤。則亦竟成何益。來學賢能。切宜省戒。太陽發熱。具見上矣。驚風論云。治驚。
白話文:
原來古人的用意是這樣,仲景是治療方法的祖師。祖就是治療的規律(規律就是道)。後世平庸之輩,不探究治療的規律,憑藉自己的小聰明,胡亂地發明一些不正統的方法,以便滿足自己的私慾,無非是為了賣弄誇耀自己的知識,以圖名利罷了,而不是為了秉承治療的規律。有識之士鄙視他們。他們這樣做,恰恰暴露了他們玩弄花招、沽名釣譽的嘴臉,違背了治療的規律和道德,徒然招致恥辱和怨恨,他們最終能得到什麼好處呢?後世學習醫道有才能的人,切宜反省戒除這些弊端。太陽病發熱的治療方法,上面已經論述得很清楚了。
要識驚風痰熱四個字。又自飾云。小兒血氣虛弱。虛則生熱。熱盛生痰。痰盛生驚。驚盛生風。風盛發搐。夫既曰虛矣。虛則無物。無物如何生出熱來。熱是何物。如何又生得痰出來。痰雖有形。驚是著駭。心之知覺。神之感應耳。無蹤跡可尋也。痰如何駭得人生出驚來。驚於自己。
白話文:
你要了解驚風痰熱這四個字的含義。有人自己解釋說,小兒血氣虛弱,虛弱就會生熱,熱盛就會生痰,痰盛就會產生驚嚇,驚嚇盛了就會生風,風盛就會發作抽搐。既然他說虛弱,虛弱就不會有東西,沒有東西怎麼會產生熱?熱是什麼東西?怎麼又會產生痰出來?痰雖然有形體,但驚嚇是受到驚嚇,是心的知覺,是神的感應,是沒有蹤跡可尋的。沒有蹤跡可尋的痰,怎麼會嚇得人生出驚嚇來?驚嚇是自己嚇自己。
且無蹤跡。有何生出風來。風雖寓形於動。搐是如何動。六書無搐。義不可稽。夫熱既無一毫實可言。只是生於虛起。從頭一直虛到底。畢竟仍是沒來由虛空不可稽之搐結證。天下有此事理乎。然則人雖虛弱驚駭。不致卒生妄熱。肢體雖動。不屬無稽之搐。但卒感風寒。太陽必當發熱。
白話文:
既然沒有病因可查,是憑空生風嗎?風雖然體現於動作,但抽搐究竟是什麼樣的動作,六本中找不到抽搐。抽搐的道理難以理解。身體發熱本來就是虛無飄渺,只是由於虛症而產生。從頭到尾都是虛症,本質上仍然是憑空杜撰、不可理喻的抽搐。世上哪有這樣的道理?因此,即使人虛弱驚恐,也不會突然產生虛妄的高燒。肢體雖然動作,也不屬於無稽的抽搐。但突然感到風寒,太陽就一定會發熱。
變則筋脈牽強。必痙可知。以此言之。驚之謬。痓之訛。大端明矣。想當愎驚謬論之初。謬家多應未讀仲景之書。未睹叔和之注。見病若然。一則不知痙亡於痓。二則不識強之名義。只是必定個驚駭。以為應當膠固。誣在兒家身上。更不思病情正理。致妄謬端。厄道釀禍。至死不寤。
白話文:
如果筋肉因突然的刺激而牽拉緊繃,那麼肯定會痙攣。由此可見,驚風病的錯誤觀念,以及痓瘧病的訛誤,都是非常明顯的。我想在最初,那些堅持錯誤理論的人,大多沒有讀過仲景的書,也沒有看過叔和的注釋。他們看到疾病的症狀,卻不知道痙攣和痓瘧病的關係,也不瞭解「強」這個名詞的真正含意。他們只是盲目地下了一個「驚駭」的結論,認為這種疾病應該固守某些先入為主的觀念,把罪責推到小孩的身上,卻不去思考病情和正確的道理。這種武斷的推論和錯誤的觀點,導致了嚴重的後果,讓人們直到死去都無法醒悟。
流毒至今。痛惜兒家。口不能言。含冤莫雪。予甚哀之。天既覺予以警。予既覺之而不言。其如與謬同歸何。竊為此懼。故不避僭。以致吊如斯。誠不得已也。然虛之一字。大抵弊在醫門。其為不明久矣。明而以正言者。必也君子乎。仲景以下。惜乎予未見其人也。嗚呼。不亦可慨也夫。
金匱曰。太陽病。發熱。汗出而不惡寒者。名曰柔痙。
白話文:
伏:和前文的「沉細」的意思相同。大意和上面一樣。蓋《脈經》是叔和所著述的。《金匱》是仲景的著作。世人說叔和是仲景的弟子。由此看來,這種說法也不是虛稱的。
夫痙脈。按之緊如弦。直上下行。
緊則為寒。如弦直上下行。申釋上文。
脈經云。痙家其脈伏。堅直上下。
伏。猶前沉細。大意與上同。蓋脈經乃叔和所述。金匱乃仲景之書。世謂叔和為仲景之徒。以此觀之。亦不為虛稱也。
惡。去聲。下同。此以自中風而變者言。風為陽。而屬木。木性曲直。故曰柔。謂和軟也。此與下文剛是反對。驚風之慢。此痙之柔也。下皆金匱。
太陽病。其證備。身體強。𠘧𠘧然。脈反沉遲。此為痙。栝蔞桂枝主之。
白話文:
惡。去聲。下同。這裡指的是從中風演變而成的疾病。風為陽,而屬木。木的性質是彎曲而筆直的,所以叫柔。是說柔軟的意思。這裡和下文的剛是相對的。驚風之慢,這裡的痙是柔的。以下皆出自《金匱》。
𠘧。音殊。其。承上指太陽也。證備。言頭項強痛汗出惡風寒具見也。身體強。太陽陽明合也。𠘧𠘧者。頸項俱痛。俯仰不能自如也。此互上條而出治。驚風之抽掣搐搦。不識此強。而濫謬也。
上六味。以水九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分。溫。三服。取微似汗。汗不出。食頃。啜熱稀粥發之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提到太陽經的病證完備。症狀包括頭部和頸部的劇痛,會出汗且厭惡風寒,這些都可以明顯看到。如果身體感到非常堅硬,這是太陽經和陽明經共同的病症。頸部和項部同時痛苦,做俯仰動作時無法自如,這些症狀與前述的病症相互關聯,需按此治療。對於因驚風引起的肌肉抽搐和痙攣,如果不理解這種強烈的症狀而錯誤治療,則是荒謬的。
此桂枝湯加栝蔞根之六物也。湯義見傷寒論。蓋擅固表之能。神解肌之奧。栝蔞根。消渴而生津。導濕以徹熱。肌表解而濕熱徹。強不待疏而疏自至矣。
白話文:
桂枝湯加上栝蔞根,就是六味湯。桂枝湯的湯義見傷寒論。它既能穩固表氣,又能鬆解肌膚的奧妙。栝蔞根可以消渴生津,導濕去熱。肌表鬆解,濕熱消除,強固不必待疏散,疏散自然就到了。
太陽病。其證備。或惡熱。項背強。手足拘攣者。痙也。桂枝葛根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太陽病。所有的症狀都具備了。有的怕熱。項背強直。手腳拘攣的。這是痙病。桂枝葛根湯主治。
此以太陽初交陽明言。病在太陽則惡風寒。交陽明。則反惡熱。太陽之熱翕翕。陽明之熱蒸蒸。拘攣。拘束而蜷攣也。庸俗不識強之所以為痙者。狃於俚諺。而文理字義之不明也。
桂枝葛根湯方
白話文:
這是以太陽病剛轉交給陽明病來說的。病在太陽病時,會怕寒畏風。轉交給陽明病時,反而怕熱。太陽病的熱是緊緊束縛的,陽明病的熱是蒸騰的。拘攣是緊束並蜷曲。一般人不知道強直為什麼叫痙攣的,是因為那些流俗的諺語,以及文字和意義不明造成的。
桂枝(三兩去皮),葛根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炙),生薑(三兩切),大棗(十二枚擘)
上六味。以水九升。先煮葛根減二升。內諸藥。煮取三升。服如上法。(內。音納。)
白話文:
-
桂枝(三兩,去除外皮)
-
葛根(三兩)
-
芍藥(三兩)
-
甘草(二兩,經過炙烤處理)
-
生薑(三兩,切片)
-
大棗(十二枚,掰開)
此亦桂枝加葛根之六物也。葛根者。陽明經之的藥也。以太陽初交陽明。故用桂枝以加葛根。經絡明而藥物對。理意至而功效奏矣。太陽病。發熱。無汗而反惡寒者。名曰剛痙。
白話文:
這也是桂枝合劑中加入葛根的六種藥物組成的方劑。葛根是陽明經的特效藥。因為太陽經初交接陽明經。所以用桂枝加上葛根。經絡明確,藥物對症。思路正確,效果就顯著了。太陽病。發熱。不出汗反而畏寒的,名為剛痙。
此以自傷塞而變者言。寒為陰而屬水。水寒則冰。故曰剛。堅勁也。與上柔對舉而互發。以見陰陽二義。彼此兩相反。而寓戒謹致勿誤之意。學者不可不知。然無汗不濕。不濕何痙。曰。太陽強已微而內隱矣。痙則強之發而外著耳。驚風之急。此剛之訛也。
太陽病。無汗。而小便反少。氣上衝胸。口噤不得語。欲作剛痙。葛根湯主之。
白話文:
上面說的這種痙病,它的發生是因為體內的陽氣被遏閉住了。寒性屬陰,而與水同類,水涼到一定程度就會結冰。所以稱為「剛」,也就是堅硬勁拔的意思。剛與上面的柔相比較就可以凸顯出來,這樣才能闡明陰陽二義。二者彼此相反,但其中包含了告誡人們慎重行事,不要犯錯的用意。學習中醫的人不可不知道這個道理。然而沒有汗液的情況下,身體不會變得濕潤。身體不濕潤,怎麼會發生痙攣呢?太陽經的陽氣已經微弱了,隱藏在體內。陽氣被遏閉住而強行發泄,就會導致痙攣,所以痙攣是由於陽氣發泄而造成的。驚風發生的那麼急,是因為體內的陽氣運行的失去規律而造成的。
上。上聲。小便少。氣上衝胸。寒飲湧逆也。口為脾之竅。而胃脈夾口環唇。噤。脾虛胃寒而寒慄也。欲作。待作未作之意。此亦互上條而出治。(夾。音協。)
葛根湯方
白話文:
上。上聲。小便少。氣衝衝進胸。這是寒氣流動,湧逆而上。口是脾臟的孔竅。而胃氣包圍著孔竅而巡迴嘴脣。噤。脾虛胃寒而寒顫。欲作。是等待即將發病前的狀態。這條也互相和上面的一條一起治。夾,讀作協。
葛根(四兩),麻黃(三兩去節),桂枝(二兩去皮),芍藥(二兩),甘草(二兩炙),生薑(三兩切),大棗(十二枚擘)
白話文:
葛根(八錢),麻黃(六錢去節),桂枝(四錢去皮),芍藥(四錢),甘草(四錢炙),生薑(六錢切),大棗(十二枚擘)
上七味。㕮咀。以水一斗。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。去沫。納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覆取微似汗。不須啜粥。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。
白話文:
以上七種藥物。將藥材切碎,並加入一斗水。先煮葛根和麻黃,減去二升。去除泡沫,加入其他藥物。繼續煮至剩三升,去掉藥滓。溫熱後服一升,蓋上被子,微微出汗即可。不需喝粥。其他的護理及禁忌與桂枝湯法相同。
麻黃散太陽之表。葛根解陽明之肌。桂枝主營衛之和。則強自釋而痙自定矣。
病者。身熱。足寒。頸項強急。惡寒。時頭熱面赤。目赤。獨頭動搖。卒口噤。背反張者。痙病也。
白話文:
麻黃散可以治療太陽經表證。葛根可以治療陽明經肌表證。桂枝可以調和營衛之氣。這樣,強勁的痙攣自然會解除,痙攣也會自然停止。
傷寒論。病下無者字。目下有脈字。卒。讀倉卒之卒。反。音板。身熱。陽明主肌肉也。足寒。陽不下也。頸屬陽明。項屬太陽。急者強之甚。時。謂不常也。三陽聚於頭面。熱。陰不生也。赤。表未解也。太陽之脈。挾脊。循背。反張者。不柔和。不順從。牽強益甚也。此蓋以痙之具證言。
白話文:
《傷寒論》中提到,病人下腹部沒有腹瀉的症狀,但眼睛下方卻有脈搏跳動,突然就死了。這裡的「卒」指的是突然的意思,讀音是「ㄗㄨˊ」,跟「板」字同音。身體發熱,是陽明經主宰肌肉的原因。腳部冰冷,是陽氣無法下降的表現。脖子屬於陽明經,後腦勺屬於太陽經。急者強之甚,指的是病情加重,強烈的程度。時,指的是不穩定、不常規。三陽經聚集於頭面部,發熱,是因為陰氣無法生長。發紅,代表表證尚未解除。太陽經的脈絡沿著脊椎,循行背部。反張者,指的是肌肉僵硬不柔和,不順從身體的自然狀態,被牽引得更加嚴重。這些都是痙攣的典型症狀表現。
亦風寒俱中傷之致變。與凡久而至於劇者為然耳。反張灼然在背。驚風遠謬角弓。則是忘其背而不知有其身。知逐物而不知有道。夫如是。安得不鑿空而濫謬乎。
痙為病。胸滿。口噤。臥不著席。腳攣急。必齘齒。可與大承氣湯。
白話文:
也是因為風寒同時損傷了人體所致。和那些長時間發展到劇烈的病症一樣。抽搐明顯出現在背部。抽搐得厲害角弓反張。這是忘記了自己的背部而不知道自己的身體了。只知道追逐外物而不知道天理大道。如果是這樣的話,怎麼能不空想而犯大錯呢。
齘。音械。胸滿。即氣上衝胸之互文。臥不著席。亦反張之互詞也。腳攣急。脾陰主四肢。而胃陽為之合。陰陽不相順接而厥逆也。必。定然之詞。齘者。齒上下相抵之謂。蓋胃寒變熱。胃家實熱甚而不和也。此謂齘齒。驚風乃謬咬牙。天生牙咬物。何物能咬牙哉。鄙俚不經。
白話文:
齘:讀音同械,是指胸口很滿,也就是氣往上衝到胸部的意思。臥不著席:也是反張的另一種說法。腳攣急:脾臟的陰氣主導四肢,而胃的陽氣則與之配合。陰陽不能順利相接,所以就會出現這種症狀。必:一定的意思。齘齒:是指上下牙齒緊緊抵住的狀態。這是因為胃寒化熱,胃部實熱嚴重不協調所引起的。這種情況才叫做齘齒。驚風是錯誤地咬緊牙齒。天生牙齒是為了咬東西的,什麼東西能咬住牙齒呢?這種說法實在是荒謬不通。
無足道也。且兒醫之家。於痘既以咬牙為寒顫。乃又授以為驚使之然。豈不自相矛盾乎。
大承氣湯方
白話文:
這並沒有什麼值得特別提起的。況且在專門治療兒童疾病的醫生當中,對於出痘時出現的咬牙現象,已經認為是因為身體寒戰所引起,但他們卻又把這種情況歸因於受到驚嚇所致。這樣的看法,難道不是自己跟自己矛盾嗎?
關於您提到的「大承氣湯方」,這是一種源自中醫經典的方劑,用於治療因為濕熱積滯導致的大便不通、腹部脹滿、高熱神昏等症狀。其組成為大黃、厚朴、枳實和芒硝,具有強力的通下腑實、清熱瀉火的功效。
大黃(四兩酒洗),厚朴(半斤去粗皮炙),枳實(五枚炙),芒硝(三合)(本經無芒硝。芒疑樸誤。)
白話文:
-
大黃(四兩,用酒清洗)
-
厚朴(半斤,去除粗糙的外皮,並炙烤)
-
枳實(五枚,炙烤)
-
芒硝(三合)(《本經》中沒有芒硝。芒疑為樸的誤字。)
上四味。以水一斗。先煮二物取五升。去滓。內大黃煮取二升。去滓。內芒硝。更上火。微一二沸。分。溫。再服。得下利。止後服。
白話文:
將上述四味藥材,以一斗水煎煮。先將前兩種藥材煮沸,取五升湯液。去除渣滓。加入大黃,繼續煮沸,取二升湯液。去除渣滓。加入芒硝,再次加熱,微沸一兩次即可。將湯藥分兩次服用,溫服。服用後腹瀉,拉肚子停止後即可停止服用。
陽明主胃。胃廩水穀為五臟六腑之海。百骸藉養於斯。而人之吉凶死生系焉。故病凡入陽明而胃不和。則無論輕重。皆當先以和胃為要務。承氣者。和胃藥也。胃凡不和。以此和之皆得愈。故古今通行和胃皆以之。世固有懼其大黃毒而不敢行者。殊不知本草大黃無毒。而藥道之論良毒亦不在此。
白話文:
陽明經的系統以胃為主。胃就像穀倉,把食物中萃取的水穀精華,輸布到五臟六腑,作為所有器官生養的資料來源,所以人的生死禍福都決定於胃。一旦陽明經系統出現疾病,而且胃也不和諧,無論病情是輕或重,都應該優先將胃調理至和諧。承氣湯,就是能夠將胃調理和諧的方劑。只要是胃不和,用承氣湯來調理,都能獲得治療效果。所以,承氣湯從古至今,始終是調理胃部的不二選項。世人常誤以為承氣湯中的大黃有毒而不夠膽服用。事實上,本草書中記載的大黃性涼寒,但它無毒。而且,藥物中毒與否,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,而不是根據藥物本身的性質來判斷。
蓋謂對病為良。苟不對病。雖良亦毒也。然藥不自對。對之者醫。主藥而不主對。醫云乎哉。近時俗習。爭言藥而不言對。夫藥無非物也。用之於病之謂藥。對不言矣。其如病何。其如爭尚何。謂道不在厄。吾不敢允也。噫。可慨也已。
白話文:
中醫強調藥物必須對症下藥。如果藥物不對症,即使是良藥也會變成毒藥。藥物本身不會自動對症,需要醫生根據病情來對症下藥。只重視藥物而忽略對症下藥,根本就稱不上是醫生。近來流行的醫學風氣,只談論藥物而不談對症下藥。藥物都是物質,只有用於疾病時才能稱為藥。如果不談對症下藥,那麼如何治療疾病?又如何談論中醫之道?有些人認為中醫之道不在於對症下藥,這是我不敢苟同的。唉,這種情況實在令人慨嘆。
問曰。新產婦人有三病。一者病痙。二者病鬱冒。三者大便難。何謂也。師曰。新產血虛。多汗出。喜中風。故令病痙。去血。復汗。寒多。故令鬱冒。亡津液。胃燥。故大便難。產婦鬱冒。其脈微弱。不能食。大便反堅。但頭汗出。所以然者。血虛而厥。厥而必冒。冒家欲解。
白話文:
問:新產婦有三大病,一是痙病,二是鬱冒病,三是大便不通,分別是怎麼回事呢?
師:新產婦血虛,多汗,容易中風,所以容易得痙病。血虛再生汗,寒多,所以容易得鬱冒病。而且缺津液,胃乾燥,所以大便不通。
新產婦鬱冒,脈搏微弱,吃不下東西,大便反而很硬,但頭部卻出汗。這是因為血虛而厥,厥而必冒。想要解除鬱冒,就要先解除厥。
必大汗出。以血虛下厥。孤陽上出。故頭汗出。所以產婦喜汗出者。亡陰血虛。陽氣獨盛。故當汗出。陰陽乃復。大便堅。嘔不能食。小柴胡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大量出汗。由於血虛導致陽氣下降,孤陽上出,所以頭部出汗。產婦喜歡出汗的原因是陰血不足,陽氣過盛,所以應該出汗,陰陽才能恢復平衡。大便乾燥、嘔吐不能進食。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。
三病雖殊。其為血虛則一。所以併為設一問答而同出。方見傷寒論。
病解能食。七八日。更發熱者。此為胃實。宜大承氣湯。
白話文:
雖然這三種疾病表現各不相同,但它們的根本原因都是血液虧虛,因此我將它們合在一起設置了一組問答來一併解釋,相關的治療方案可參見《傷寒論》。
如果病狀解除後,病人能夠進食,然後在第七天或第八天時再次出現發熱的症狀,這意味著這是胃部積熱的表現,適合使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
此結上文三病而言。以致慎余之意。方見前。想設問答之意。其亦有所為而然與。且以痙言之。如今時之人。絕無言此病者。而言產後驚風者。則紛紛然。何哉。只緣痙在亂亡。人皆不識痙名。又不識強字之義。所以妄認筋脈牽強為抽筋。而謾讕抽掣搐搦之謬。夫以驚誣諸兒家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是關於痙病的,它來自上文的症狀。慎餘的意思前面已經提到。我想這裡是設問答的用意,它也是有原因的。就痙病而言,現在的人完全不提這個病,但卻經常談論產後驚風,這是為什麼呢?只是因為痙病在於混亂和死亡,人們都不認識痙這個名字,也不認識強這個字的意思。所以錯誤地認為筋脈牽強就是抽筋,盲目地批評抽掣搐搦等錯誤的說法。把驚嚇強加給孩子們。
兒家幼癡。不能言。誠難審理。乃又以誣婦人。而曰產後驚風。婦人者。以產育為任者也。既產矣。兒女在抱矣。方幸慶慰。天下皆稱賀喜。喜不自勝矣。何驚邪。婦人雖愚懦。不似兒家無知識也。病雖惑亂。不似兒家不能言也。痙必作輟。當其輟時。有虛己詳細以審問之。
夫風病。下之則痙。復發汗。必拘急。
白話文:
只要誠心實意去探求,就不可能探求不到他的情況。仔細診斷後,如果病人受到驚嚇,那麼說受驚就沒錯了。如果沒有受驚,就是痙攣症,這時,病情就確定了。這有什麼難的呢?可惜的是人總是固執自負,看不起別人的經驗。不參考別人的意見。儘管如此,如果粗枝大葉,不仔細觀察,也是不行的。
心誠求之。無有不得其情者。審得被駭。則驚不為誣。不駭則痙明而斯案定矣。夫何難哉。惜乎人固逞己傲物。不屑如此耳。雖然。苟或此而不詳細。則又不可。
風必自汗。表固虛矣。下則又虛其里。所以痙也。仍復發汗。以更虛其表。是謂重亡津液。拘急者。津液重亡。而強益甚也。
瘡家雖身疼痛。不可發汗。汗出則痙。
白話文:
風寒必定會發汗。表固已經虛弱了,再發汗則裏氣也會變虛。所以會痙攣。再繼續發汗,更加虛弱表氣。這是所謂的重度虛脫。拘急病症,是津液大量流失,病情加重所致。
血熱則生瘡身疼痛者。血澀不利。乖而不和也。汗者血之液。發而迫使之出。則血愈乖而愈不和傷之矣。故亦致痙也。
白話文:
當血熱的時候,就會產生瘡痛的症狀。血滯澀而不通暢。原因是血不和造成的。汗液是血的液體,如果用發汗的方式來強制排出汗液,反而會使血液更加不和與受傷。因此也會造成痙攣。
傷寒頭痛。翕翕發熱。形象中風。常微汗出。自嘔者。下之益煩。心中懊憹如飢。發汗則致痙。身強難以屈伸。熏之則發黃。不得小便。灸則發咳唾。
白話文:
頭痛、發熱,像是中風昏迷,常會微微出汗,自己嘔吐的,用瀉下藥物治療反而會加重病情。心中懊惱煩悶,像飢餓一樣。發汗會導致痙攣。身體僵硬難以屈伸。用煙燻之則會引起黃疸。小便不通。艾灸則會引起咳嗽吐痰。
形象中風。與傷寒論第九篇病如桂枝證。異文同旨而互發。故曰。常微汗出。
以上三條。皆通前申致叮嚀戒謹之意。
白話文:
看起來像是中風的症狀。這和《傷寒論》第九篇提到的桂枝證相似。雖然文字不同,但意思是一樣的,只是表達方式不同。所以說,患者通常會微微出汗。
以上三點,都是針對先前提到的內容,再三叮囑,提醒大家要謹慎小心。
案成。藏諸金𤵄以待。越明年。生今男。三歲亦病驚風。時值外出。家人促歸。困頓已二日。啟𤵄照案。急以寸匕灌之。不待終劑。應手立蘇而回生。案斯對矣。效斯驗矣。嗣後慎斯法。由斯道而行。行皆若是。周旋四十餘年於斯矣。坦坦如也。今老矣。男有孫矣。顧念天之所以與我。
白話文:
病歷寫好了。把病歷收納在金匣子裡待用。次年,生下現在這個男孩。男孩三歲時也得了驚風。正巧那時我外出不在家。家人催促我趕快回家。我趕了兩天一夜的路,非常疲倦。打開金匣子,看到病歷。馬上用小勺子餵他吃藥。還沒吃完一劑藥,他突然就蘇醒過來,死裡逃生。病歷中的這個方劑是對的。它的療效是有效的。從此以後,我謹慎使用這個方劑。按照這個方法治療驚風,沒有不治好的。我已經用這個方法治好了四十多年驚風病了。治療經驗十分豐富。現在我老了,兒子也有孫子了。回顧過去,都是上天賜予我的。
不敢棄天。條辨傷寒論時。欲附此語痙濕暍篇中。以彼此詳略不同。未之及也。茲以不敢忘宿念。痛斯民斯道困於厄而不敢忍。故訂案具書。以申請當道君子。詳允施行。庶幾將來。幸輔撥痓以弭其禍亂。正經而反其風土。底績平成。風土平成而痓削。痓削而痙復。痙復而道明。
道明而厄解。則於醫門。雖未可以得仁言。而於求仁之方。實則不外是矣。志仁後彥。其勖之哉。
白話文:
不敢放棄天理。整理《傷寒論》時,想把這句話附在《痙濕暍篇》中。因為兩者詳略不同,所以沒有這樣做。現秉承不敢忘記宿命的念頭,為百姓和醫道困於困境而感到痛心,因此訂出具體方案,以請求當局君子詳細允許實施。希望將來能幫助消除瘟疫,以平息其禍亂,使正道復興並恢復其風俗習慣,最終實現太平盛世。風俗習慣太平盛世,瘟疫就會減少。瘟疫減少,痙攣病就會復發。痙攣病復發,醫道就會興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