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有執

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1)

1. 卷之二

2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篇第二

凡五十七條方三十二

太陽統攝之榮衛。乃風寒始入之兩途。寒則傷榮。故以營傷於寒而病者為中篇。夫寒。冬令也。秋末春初以間乎冬。寒則有之。他時雖或暴變清冷。大率不外本序之令氣耳。終不得入隆冬嚴寒之例。以病言之。必也證候顯見如經。始可謂為傷寒。不可少有分毫違錯。蓋經之所以條例各病。

對比而辨論者。正為與傷寒分別爭差也。讀者極力反復精究其旨。久久成熟。一旦貫通。則認病自然親切。而於凡異說之紛紜者。皆不為其所惑矣。慎哉。

(一)太陽病。或已發熱。或未發熱。必惡寒。體痛。嘔逆。脈陰陽俱緊者。名曰傷寒。

或。未定之詞。寒為陰。陰不熱。以其著人而客於人之陽經。鬱而與陽爭。爭則蒸而為熱。已發熱者。時之所至。郁爭而蒸也。未發熱者。始初之時。鬱而未爭也。必。定然之詞。惡寒見上篇。然此以寒邪郁榮。故榮病而分見惡寒。曰必者。言發熱早晚不一。而惡寒則必定即見也。

體痛者。寒主堅凝而傷榮。則榮實而強。衛虛而弱矣。榮強則血澀。衛弱則氣滯。故痛也。嘔。吐也。逆。俗謂噁心是也。胃口畏寒而寒湧也。陰謂關後。陽謂關前。俱緊。三關通度而急疾。寒性強勁而然也。難經曰。傷寒之脈。陰陽俱盛而緊澀。是也。傷。猶中也。彼此兩相更互發明。

言太陽之為病。中風固如彼矣。若或有如此者。則又是觸犯於寒而中之也。然陰寒之襲人。從榮而入。榮。血道也。寒之所以從榮入者。榮亦陰。亦從類也。猶龍虎之於風雲。水火之於燥濕。各以其類而相從之自然也。此揭太陽分病之紀二。乃此篇之小總。下條乃申此而互言之。

詳其義以出其治。余皆此條之差分耳。首尾脈絡。綱領條目。大端悉類上篇。乃上篇之對待。太陽之太三辨。上篇一。此其二。以下凡首稱傷寒者。則又皆指有此云云之謂也。

(二)太陽病。頭痛。發熱。身疼。腰痛。骨節疼痛。惡風。無汗。而喘者。麻黃湯主之。

麻黃湯方

麻黃(三兩去節),桂枝(二兩去皮),甘草(一兩炙),杏仁(七十個湯浸去皮尖)

上四味。以水九升。先煮麻黃減二升。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二升半。去滓。溫服八合。覆取微似汗。不須啜粥。余如桂枝法將息。

此申上條而更互言之。所以致其詳而出其治也。頭痛已見太陽病。而此猶出者。以其專太陽而主始病也。上條先言或已發熱。或未發熱。而此先言頭痛。次言發熱者。則是以其已發熱者言也。身疼腰痛。骨節疼痛。即上條之體痛而詳言之也。上條言必惡寒。而此言惡風者。乃更互言之。

與上篇嗇嗇惡寒。淅淅惡風。雙關互文之意同。無汗。乃對上篇之有汗而言。以見彼此兩相反。所以為風寒之辨別。不然無是證者。則不言也。然所以無汗者。汗乃血之液。血為榮。榮強則腠理閉密。雖熱。汗不出也。喘。氣逆也。衛主氣。衛弱則氣乏逆。呼吸不利而聲息所以不遂也。

白話文:

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篇第二

總計五十七條,三十兩種處方。

太陽經統攝人體的榮衛二氣,風寒之邪從這兩條途徑入侵人體。寒邪傷及榮氣,因此將因營氣受寒而致病的症狀歸納於此篇。寒邪,是冬季的主氣,秋季末和春季初與冬季相連,寒邪便會出現。其他季節雖然也可能突然變冷,但大多數情況下,都只是本季節氣候的變異而已,終究無法與隆冬的嚴寒相比。從疾病的角度來說,只有當病症和脈象明顯地符合經文中所記載的那樣,才能稱之為傷寒。任何細微的偏差都不允許出現。經典之所以要詳細地列舉各種疾病,並加以對比論證,正是為了區分傷寒和其他疾病的不同之處。讀者應該盡力反复研讀,深入探討其精義,經過長期的學習與思考,最終融會貫通,就能夠自然而然地辨識疾病,而不會被各種紛亂的異說所迷惑。謹慎為妙。

(一) 太陽病,有的已經發熱,有的還未發熱,但一定會惡寒、渾身疼痛、嘔吐、脈象陰陽二關皆緊,這就是傷寒。

「或」是或許的意思。「寒」屬陰,陰性之邪不發熱,但由於它侵犯人體陽經,鬱結在陽經之中,與陽氣相爭,爭鬥就會產生熱象。已經發熱的,是寒邪入侵到一定程度,鬱結爭鬥而產生的熱;還未發熱的,則是在初期階段,寒邪鬱結尚未與陽氣爭鬥。 「必」是肯定的意思。惡寒在上篇已經論述,但這裡是因為寒邪鬱結於榮氣,所以榮氣受損而表現為惡寒。之所以說「必」,是指發熱的早晚有所不同,但惡寒卻必定會出現。

渾身疼痛,是因為寒邪主收斂凝固,傷及榮氣,導致榮氣充實而強盛,衛氣虛弱。榮氣強盛則血液凝滯,衛氣虛弱則氣機阻滯,所以疼痛。嘔,就是吐;逆,俗稱噁心,是胃氣因受寒而上逆。陰關是指關脈之後,陽關是指關脈之前,陰陽二關俱緊,說明三關脈象皆急促有力,這是寒邪強勁的表現。難經說:「傷寒的脈象,陰陽二脈都充盛而緊澀。」就是這個意思。「傷」,猶如「中」一樣,彼此互相印證說明。

說明太陽病的病機,中風固然如此,如果出現了上述症狀,那也是因為觸犯了寒邪而被侵襲。陰寒之邪襲人,是從榮氣入手的。榮氣是血脈循行的通道,寒邪之所以從榮氣入侵,是因為榮氣也屬陰,同類相引。如同龍虎與風雲相伴,水火與燥濕相依,萬物皆循其類而相從,這是自然規律。這段文字揭示了太陽病的兩種病機,是本篇的小結,下一條則進一步闡述並相互印證。

詳細地說明其病機以引出治療方法,其餘內容都是這條的細分。文章的脈絡、綱領、條目和主要內容都與上篇類似,是上篇的對應篇章。這是太陽病的第三次辨析,上篇是第一次,此為第二次。以下凡是開頭稱作「傷寒」的,都指這種疾病。

(二) 太陽病,頭痛、發熱、渾身疼痛、腰痛、骨節疼痛、惡風、無汗而喘,用麻黃湯治療。

麻黃湯方:

麻黃(三兩,去節),桂枝(二兩,去皮),甘草(一兩,炙甘草),杏仁(七十個,湯浸去皮尖)

以上四味藥,用水九升,先煮麻黃,煮至減二升,去上層浮沫,然後加入其他藥物,再煮至二升半,去渣,溫服八合,蓋被取微似汗即可,不必喝粥,其餘照桂枝湯法調養身體。

這一段是對上一條的進一步闡述和相互印證,以便更詳細地說明病機並提出治療方法。頭痛在太陽病中已提及,但這裡再次提出,是因為它專指太陽病的初期症狀。上一條先說「或已發熱,或未發熱」,而這裡先說頭痛,次說發熱,則是以已經發熱的病人為例。渾身疼痛、腰痛、骨節疼痛,就是上一條中「體痛」的詳細說明。上一條說「必惡寒」,而這裡說「惡風」,是相互印證的說法。

與上篇中「嗇嗇惡寒,淅淅惡風」的說法意思相同,是雙關互文的表達方式。「無汗」,是針對上篇中「有汗」而言的,用以顯示二者的相反之處,從而區分風寒的不同。如果不是有這樣的症狀,就不會這樣說。之所以無汗,是因為汗液是血液的精華,血液屬於榮氣,榮氣強盛,則皮膚腠理閉塞,即使發熱,汗液也排不出來。「喘」,是氣逆,衛氣主司氣機,衛氣虛弱,則氣機逆亂,呼吸不暢,發出聲音也不順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