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有執

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二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11)
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篇第二

所謂仁之盡義之至。吾於是乎重有感焉。彼以煦煦為仁。孑孑為義。竊聖人之王道以亂名實者。謂不自欺以欺人。公孫龍不能為之說也。悲哉。

(四十四)二陽並病。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。汗先出不徹。因轉屬陽明。續自微汗出。不惡寒。若太陽病證不罷者。不可下。下之為逆。如此可小發汗。設面色緣緣正赤者。陽氣怫鬱在表。當解之熏之。若發汗不徹。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。當汗不汗。其人躁煩。不知痛處。

乍在腹中。乍在四肢。按之不可得。其人短氣。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。更發汗則愈。何以知汗出不徹。以脈澀故知也。

轉。與傳同。見第五問。並病見上篇。太陽初得病時至不惡寒。是原致並之因。若太陽證不罷。至解之熏之。是言治之之次第。若發汗不徹至末。是反復申上文之詳。徹。除也。去也。不徹。言汗發不如法病不除去也。越。散也。言怫鬱不散也。澀為血虛。血虛者。汗出過多也。所以轉陽明也。

(四十五)傷寒六七日。結胸熱實。脈沉緊。心下痛。按之石硬者。大陷胸湯主之。

沉為里。緊為寒。結胸。故心下痛。熱實。故石硬。方見上篇。蓋證同也。

(四十六)小結胸。病正在心下。按之則痛。脈浮滑者。小陷胸湯主之。

小陷胸湯方

黃連(一兩),半夏(半升洗),栝蔞實(一枚大者)

上三味。以水六升。先煮栝蔞取三升。去滓。內諸藥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分。溫三服。

正在心下。言不似大結胸之高而在上也。按之則痛。言比不按亦痛則較輕也。浮則淺於沉。滑則緩於緊。此結胸之所以有大小之分也。黃連苦寒。以泄熱也。半夏辛溫。以散結也。栝蔞實苦而潤。苦以益苦。則致熱於易泄為可知。潤以濟辛。則散結於無難開可必。所謂有兼人之勇而居上功者。惟此物為然也。

(四十七)傷寒十餘日。熱結在裡。復往來寒熱者。與大柴胡湯。但結胸無大熱者。此為水結在胸脅也。但頭微汗出者。大陷胸湯主之。

水。即飲也。以不實硬。故曰水結。胸脅亦裡也。以熱結不高。故曰在裡。此條兩節。上節以往來寒熱。故用大柴胡湯。下節以水結無大熱。故用大陷胸湯。然熱結與水結。胸脅與里。皆互詞。大同小異。皆下法也。二方俱見上篇。

(四十八)太陽與少陽合病。自下利者。與黃芩湯。若嘔者。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。

黃芩湯方

黃芩(三兩),甘草(二兩炙),芍藥(二兩),大棗(十二枚擘)

上四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再。夜一服。

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

於黃芩湯方內。加半夏半升。生薑三兩。余依黃芩湯法。

陽明間太少而中居。太少病。陽明獨能逃其中乎。是故芍藥利太陽膀胱而去水緩中。黃芩除少陽寒熱而主腸胃不利。大棗益胃。甘草和中。是則四物之為湯。非合三家而和調一氣乎。然氣一也。下奪則利。上逆則嘔。半夏逐水散逆。生薑嘔家聖藥。加所當加。無如二物。

白話文:

這段話真是仁愛的極致,道義的最高境界!我對此深有感觸。那些把小恩小惠當作仁愛,把嚴苛當作道義,竊取聖人王道來混淆名實的人,是自己欺騙不了自己,卻用來欺騙他人,這種行為,即使是公孫龍這樣的辯論高手也無法為其辯解,真是可悲啊。

(四十四)如果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生,一開始太陽病發病時就發汗,但汗沒出透,病邪就轉到陽明,接著身體會微微出汗,但不怕冷。如果太陽病的症狀還沒消失,就不能用瀉下的方法,如果用了就會造成反效果。這種情況可以稍微發汗。如果臉色發紅,說明陽氣鬱積在體表,應該用解表發汗的方法來處理,可以用熏的方式幫助發汗。如果發汗沒透徹,不能說陽氣鬱積無法散發,只是本該發汗卻沒發汗,這樣病人會煩躁不安,不知道哪裡痛,有時候覺得腹痛,有時候覺得四肢痛,按壓又感覺不到痛處,還會感到呼吸短促,這都是因為汗沒發透造成的。再次發汗就會好轉。怎麼知道汗沒發透呢?因為脈象呈現澀的狀態。

這裡的“轉”和“傳”意思相同,可以參考第五問。“並病”是指合併發病,在前面篇章有解釋。太陽病剛發病到不怕冷這段時間,是導致兩種病一起發生的原因。如果太陽病的症狀沒有消失,直到需要用解表發汗的方式處理,這是說明治療的順序。如果發汗沒透徹到最後,是反覆詳細說明了前面的內容。“徹”是去除的意思,“不徹”是指發汗的方法不對,導致疾病沒有去除。“越”是散發的意思,指鬱積的陽氣沒有散開。“澀”是指血虛,血虛的原因是出汗過多,所以病邪轉到陽明。

(四十五)如果傷寒病過了六七天,出現胸部結塊,發熱且堅硬的症狀,脈象沉而緊,心下部位疼痛,按壓感覺堅硬如石頭,這是大陷胸湯證。

脈象沉是裡證,緊是寒證,胸部結塊所以心下痛,發熱且堅硬所以按壓像石頭一樣硬。這個方子在前面篇章有提到,這裡的症狀和之前一樣。

(四十六)如果出現小結胸,病位在心下,按壓會疼痛,脈象浮而滑,這是小陷胸湯證。

小陷胸湯的組成:黃連(一兩)、半夏(半升,洗過)、栝蔞實(一個,大的)。

做法:用六升水先煮栝蔞實,煮到剩三升,去掉藥渣,加入其他藥,再煮到剩兩升,去掉藥渣。分三次溫服。

“正在心下”是指病位不像大結胸那樣高,在上面。“按之則痛”是指按壓會痛,但比不按時痛感要輕。“浮”比“沉”在表面,“滑”比“緊”要緩慢。這就是結胸有大小之分的原因。黃連味苦性寒,用來洩熱。半夏味辛性溫,用來散結。栝蔞實味苦而潤,苦可以加強苦味藥的洩熱效果,潤可以幫助辛味藥散結,使結塊容易打開。這味藥兼具多種功效,堪稱藥中翹楚。

(四十七)如果傷寒病過了十多天,熱邪結在體內,又出現時而發冷時而發熱的情況,這可以用大柴胡湯治療。但如果只是胸部結塊,沒有明顯發熱,這是因為水飲停留在胸脅部位。如果只是頭部微微出汗,則可以用大陷胸湯治療。

這裡的“水”指的是飲水。因為不是實證堅硬,所以說是水結。胸脅也屬於體內。因為熱邪沒有結在較高的部位,所以說是在體內。這條有兩段,前一段因為有時冷時熱,所以用大柴胡湯。後一段因為水飲停留在胸部且沒有明顯發熱,所以用大陷胸湯。其實熱邪結聚和水飲停留在胸部,胸脅和體內這些詞都是互相呼應的,大同小異,都屬於瀉下的方法。這兩個方子都在前面篇章有提到。

(四十八)如果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生,並且出現腹瀉,可以用黃芩湯。如果出現嘔吐,可以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。

黃芩湯的組成:黃芩(三兩)、甘草(二兩,炙過)、芍藥(二兩)、大棗(十二枚,擘開)。

做法:用十升水煮到剩三升,去掉藥渣。溫服一升,一天兩次,晚上一次。

黃芩加半夏生薑湯的組成:在黃芩湯的基礎上,加入半夏(半升)和生薑(三兩)。其他做法和黃芩湯相同。

陽明病夾在太陽和少陽之間,如果太陽和少陽都病了,陽明病能獨自逃過嗎?所以用芍藥來疏通太陽膀胱經,緩解腹瀉。黃芩可以清除少陽的寒熱,並且治療腸胃不適。大棗可以補益脾胃,甘草可以調和中焦。這四味藥合在一起,是調和三經之氣的。如果氣機向下運行不利,就會出現腹瀉;如果氣機向上逆行,就會出現嘔吐。半夏可以祛除水飲,散開逆氣,生薑是治療嘔吐的良藥,這兩味藥是針對嘔吐症狀的加味良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