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二 (11)
卷之二 (11)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篇第二
所謂仁之盡義之至。吾於是乎重有感焉。彼以煦煦為仁。孑孑為義。竊聖人之王道以亂名實者。謂不自欺以欺人。公孫龍不能為之說也。悲哉。
(四十四)二陽並病。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。汗先出不徹。因轉屬陽明。續自微汗出。不惡寒。若太陽病證不罷者。不可下。下之為逆。如此可小發汗。設面色緣緣正赤者。陽氣怫鬱在表。當解之熏之。若發汗不徹。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。當汗不汗。其人躁煩。不知痛處。
乍在腹中。乍在四肢。按之不可得。其人短氣。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。更發汗則愈。何以知汗出不徹。以脈澀故知也。
轉。與傳同。見第五問。並病見上篇。太陽初得病時至不惡寒。是原致並之因。若太陽證不罷。至解之熏之。是言治之之次第。若發汗不徹至末。是反復申上文之詳。徹。除也。去也。不徹。言汗發不如法病不除去也。越。散也。言怫鬱不散也。澀為血虛。血虛者。汗出過多也。所以轉陽明也。
(四十五)傷寒六七日。結胸熱實。脈沉緊。心下痛。按之石硬者。大陷胸湯主之。
沉為里。緊為寒。結胸。故心下痛。熱實。故石硬。方見上篇。蓋證同也。
(四十六)小結胸。病正在心下。按之則痛。脈浮滑者。小陷胸湯主之。
小陷胸湯方
黃連(一兩),半夏(半升洗),栝蔞實(一枚大者)
上三味。以水六升。先煮栝蔞取三升。去滓。內諸藥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分。溫三服。
正在心下。言不似大結胸之高而在上也。按之則痛。言比不按亦痛則較輕也。浮則淺於沉。滑則緩於緊。此結胸之所以有大小之分也。黃連苦寒。以泄熱也。半夏辛溫。以散結也。栝蔞實苦而潤。苦以益苦。則致熱於易泄為可知。潤以濟辛。則散結於無難開可必。所謂有兼人之勇而居上功者。惟此物為然也。
(四十七)傷寒十餘日。熱結在裡。復往來寒熱者。與大柴胡湯。但結胸無大熱者。此為水結在胸脅也。但頭微汗出者。大陷胸湯主之。
水。即飲也。以不實硬。故曰水結。胸脅亦裡也。以熱結不高。故曰在裡。此條兩節。上節以往來寒熱。故用大柴胡湯。下節以水結無大熱。故用大陷胸湯。然熱結與水結。胸脅與里。皆互詞。大同小異。皆下法也。二方俱見上篇。
(四十八)太陽與少陽合病。自下利者。與黃芩湯。若嘔者。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。
黃芩湯方
黃芩(三兩),甘草(二兩炙),芍藥(二兩),大棗(十二枚擘)
上四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再。夜一服。
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
於黃芩湯方內。加半夏半升。生薑三兩。余依黃芩湯法。
陽明間太少而中居。太少病。陽明獨能逃其中乎。是故芍藥利太陽膀胱而去水緩中。黃芩除少陽寒熱而主腸胃不利。大棗益胃。甘草和中。是則四物之為湯。非合三家而和調一氣乎。然氣一也。下奪則利。上逆則嘔。半夏逐水散逆。生薑嘔家聖藥。加所當加。無如二物。
白話文:
【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篇第二】
(四十四)當太陽病與陽明病同時存在時,若太陽病初期雖發汗治療,但汗出不徹底,病邪轉入陽明,會持續微汗且不再怕冷。若太陽病症狀仍在,不可用瀉下法,否則會加重病情,此時應輕微發汗。若面色持續潮紅,是陽氣鬱滯在表,需解表或熏蒸治療。若發汗不徹底,陽氣鬱滯未能消散,患者會煩躁不安、全身游走性疼痛,觸按無固定痛處,並呼吸短促,皆因汗出不透,再發汗即可改善。脈象澀滯也是汗出不徹底的佐證。
(四十五)傷寒六七日後,出現結胸證(胸腹熱實),脈沈緊、心窩疼痛且按壓如石硬者,用「大陷胸湯」治療。
(四十六)小結胸病,痛處侷限心窩,按壓才痛,脈浮滑者,用「小陷胸湯」:黃連清熱、半夏散結、栝蔞實潤燥助藥力,三味煎服,分三次溫服。
(四十七)傷寒十餘日,若熱邪鬱結體內兼往來寒熱,用「大柴胡湯」;若單純結胸無高熱,屬水飲停滯胸脅,僅頭部微汗,則用「大陷胸湯」。二者皆為裏證下法,但病機有異。
(四十八)太陽與少陽合病導致腹瀉者,用「黃芩湯」(黃芩、炙甘草、芍藥、大棗);若伴嘔吐,加半夏、生薑以止嘔(黃芩加半夏生薑湯)。此方調和太陽、少陽與陽明,芍藥利水緩急,黃芩清少陽熱,大棗、甘草顧護脾胃,嘔逆則佐以半夏、生薑散水降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