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傷寒論條辨本草鈔 (1)
傷寒論條辨本草鈔 (1)
1. 傷寒論條辨本草鈔
神農本經。藥三百六十五種。效法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之數。應三才而合四時。此本草之所以權輿也。厥義尚矣。梁陶隱居。進明醫別錄。倍之為七百三十種。而義猶在焉。迨夫唐本圖經。蜀唐慎微證類。以至宋嘉祐政和。重定重修。義皆不論。旁搜遠訪。務在增多。凡見聞所及。
有關用驗者。莫不兼收並錄。實總一千七百四十六種。而藥無遺品。本草稱大備。疾病之需。衛生之具。天下至今為永賴焉。然一百一十三方。用者九十一種耳。舊本皆一一注性味於各方藥下。煩冗無義。今具鈔而附說。以為初學倉卒。易於檢對之便。余則略云。
桂枝,桂。味甘辛。大熱。有小毒。主溫中。利肝肺氣。霍亂轉筋。頭痛出汗。止煩。堅骨節。通血脈。理疏不足。宣導百藥無所畏。(神農本經。有牡桂菌桂。辛溫無毒。無桂枝。桂。別錄以下有桂。上文鈔者是。皆無桂枝。別說云。仲景傷寒論發汗用桂枝。桂枝者。枝條非身干也。
取其輕薄而能發散。愚按諸家本草。桂雖云辛甘大熱。本經則言辛溫。皆無發散之說。經於發汗。曰宜麻黃湯。曰宜桂枝湯云云者。以例言也。出汗不出汗。有權在經。深思宜之一字。則有所宜者。必有所不宜者在。宜於此者。必有不宜於彼者在。此經之言外意。讀者要當潛心察識。
然後可以用經之權。而能神經之妙矣。苟徒泥於發散。發汗云云。此成無己所以鑿發散之謬注也。後此。人人遂皆自然其說而以為說。殊不思人之用桂。大率皆皮。而無用枝者。經於桂枝。凡用皆云去皮。去皮者。非謂去其枝上之皮也。以桂之用皆皮。惟經用枝。故有去皮云耳。
經既去皮而用枝。則是去人之所用於不用。而用人之所不用以為用。用不與人同。而意正與人相反可知矣。豈取發散云乎哉。不在此也。然則所取何。曰。用不與人同而意正與人相反。則是枝必桂中奇才妙用。人雖皆未及知。而經則獨知之深者。以其從陽而敏於走衛也。得之者。
惟主理疏不足。宣導百藥無所畏是也。)
麻黃。味苦。溫。無毒。主傷寒頭痛。溫瘧。發表。出汗。去邪熱氣。止咳逆上氣。除寒熱。通腠。理疏。解肌。泄邪惡氣。消黑赤斑毒。不可多服。令人虛。(陶隱居云。用之折除節。節止汗故也。先煮一兩沸。去上沫。沫令人煩。藥性論。根節能止汗。日華子。通九竅。
開毛孔皮膚。)葛根。味甘。平。無毒。主消渴身大熱。解諸毒。療傷寒中風頭痛。解肌。發表。出汗。開腠理。(陶隱居云。生者搗取汁飲之。解溫病發熱。藥性論云。能治天行上氣嘔逆。近世方書。謂野葛有毒。傷胎。遂將妊娠婦人方中葛根。改為家葛。殊不思本草作於神農氏。
當此之時。人尚無家。葛焉家哉。有野葛者。自是一種。大毒殺人。不啻傷胎而已。魏武啖至一寸者是也。非葛也。若因此物。道聽途說。豈不迂哉。)
白話文:
《傷寒論條辨本草鈔》:
神農的《本草經》記載了365種藥物,對應周天365度的數理,符合天地人三才與四季的規律,這是本草學的起源,其意義深遠。梁朝的陶弘景增補《名醫別錄》,藥物增至730種,仍保留原意。到了唐代的《圖經本草》、後蜀唐慎微的《證類本草》,以至宋代的《嘉祐本草》和《政和本草》,經過多次修訂,雖不再強調數理意義,但廣泛收錄各地藥物,總數達1746種,幾乎涵蓋所有藥材,使本草學趨於完備,成為治病養生的依據,至今仍被世人依賴。然而,張仲景的113個藥方中,實際只用91種藥物。舊版本在每味藥下註明性味,顯得冗長無意義,現簡化整理,方便初學者快速查閱,其餘從略。
桂枝、桂
味甘辛,性大熱,有小毒。主要功效為溫補中焦、疏利肝肺氣機,治療霍亂轉筋、頭痛出汗,能止煩躁、強健筋骨、疏通血脈,調理氣血不足,並能引導百藥發揮作用而不受限制。(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有牡桂、菌桂,性辛溫無毒,但未提及「桂枝」;後世《別錄》等書記載的「桂」即上文所述,均無「桂枝」。另有說法認為,張仲景《傷寒論》發汗用桂枝,指的是桂樹的枝條而非主幹,取其輕薄發散的特性。但各家本草雖稱桂性辛甘大熱,《本經》僅言辛溫,均未提發散功效。《傷寒論》中發汗用麻黃湯或桂枝湯,關鍵在於辨證,「宜」字暗示適用與不適用的情境,需深入體會。後世誤解桂枝專為發散,實則仲景用桂枝「去皮」是指捨棄常用的樹皮,改用枝條,取其與眾不同的特性,主理氣血不足、導引藥效,而非單純發汗。)
麻黃
味苦,性溫,無毒。主治傷寒頭痛、溫瘧,能發汗解表、清除邪熱,止咳平喘,消除寒熱症狀,通暢腠理,疏解肌表邪氣,消散黑赤斑毒。但不可過量服用,否則易致虛弱。(陶弘景指出,使用時需折去節部,因節會止汗;煎煮時須先煮沸去沫,以免引起煩躁。藥性論載其根節能止汗,日華子稱其通利九竅、開洩毛孔。)
葛根
味甘,性平,無毒。主治消渴、身體高熱,解毒,療傷寒中風頭痛,能解肌發汗、開通腠理。(陶弘景提到,生葛根搗汁可解溫病發熱;藥性論稱其治天行時氣嘔逆。後世誤傳野葛有毒傷胎,將孕婦藥方中的葛根改為「家葛」,實則神農時代尚未有家種葛根,野葛是另一種劇毒植物,非此處所指。此類誤解源於以訛傳訛,不足為據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