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傷寒論條辨本草鈔 (1)
傷寒論條辨本草鈔 (1)
1. 傷寒論條辨本草鈔
神農本經。藥三百六十五種。效法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之數。應三才而合四時。此本草之所以權輿也。厥義尚矣。梁陶隱居。進明醫別錄。倍之為七百三十種。而義猶在焉。迨夫唐本圖經。蜀唐慎微證類。以至宋嘉祐政和。重定重修。義皆不論。旁搜遠訪。務在增多。凡見聞所及。
有關用驗者。莫不兼收並錄。實總一千七百四十六種。而藥無遺品。本草稱大備。疾病之需。衛生之具。天下至今為永賴焉。然一百一十三方。用者九十一種耳。舊本皆一一注性味於各方藥下。煩冗無義。今具鈔而附說。以為初學倉卒。易於檢對之便。余則略云。
桂枝,桂。味甘辛。大熱。有小毒。主溫中。利肝肺氣。霍亂轉筋。頭痛出汗。止煩。堅骨節。通血脈。理疏不足。宣導百藥無所畏。(神農本經。有牡桂菌桂。辛溫無毒。無桂枝。桂。別錄以下有桂。上文鈔者是。皆無桂枝。別說云。仲景傷寒論發汗用桂枝。桂枝者。枝條非身干也。
取其輕薄而能發散。愚按諸家本草。桂雖云辛甘大熱。本經則言辛溫。皆無發散之說。經於發汗。曰宜麻黃湯。曰宜桂枝湯云云者。以例言也。出汗不出汗。有權在經。深思宜之一字。則有所宜者。必有所不宜者在。宜於此者。必有不宜於彼者在。此經之言外意。讀者要當潛心察識。
然後可以用經之權。而能神經之妙矣。苟徒泥於發散。發汗云云。此成無己所以鑿發散之謬注也。後此。人人遂皆自然其說而以為說。殊不思人之用桂。大率皆皮。而無用枝者。經於桂枝。凡用皆云去皮。去皮者。非謂去其枝上之皮也。以桂之用皆皮。惟經用枝。故有去皮云耳。
經既去皮而用枝。則是去人之所用於不用。而用人之所不用以為用。用不與人同。而意正與人相反可知矣。豈取發散云乎哉。不在此也。然則所取何。曰。用不與人同而意正與人相反。則是枝必桂中奇才妙用。人雖皆未及知。而經則獨知之深者。以其從陽而敏於走衛也。得之者。
惟主理疏不足。宣導百藥無所畏是也。)
麻黃。味苦。溫。無毒。主傷寒頭痛。溫瘧。發表。出汗。去邪熱氣。止咳逆上氣。除寒熱。通腠。理疏。解肌。泄邪惡氣。消黑赤斑毒。不可多服。令人虛。(陶隱居云。用之折除節。節止汗故也。先煮一兩沸。去上沫。沫令人煩。藥性論。根節能止汗。日華子。通九竅。
開毛孔皮膚。)葛根。味甘。平。無毒。主消渴身大熱。解諸毒。療傷寒中風頭痛。解肌。發表。出汗。開腠理。(陶隱居云。生者搗取汁飲之。解溫病發熱。藥性論云。能治天行上氣嘔逆。近世方書。謂野葛有毒。傷胎。遂將妊娠婦人方中葛根。改為家葛。殊不思本草作於神農氏。
當此之時。人尚無家。葛焉家哉。有野葛者。自是一種。大毒殺人。不啻傷胎而已。魏武啖至一寸者是也。非葛也。若因此物。道聽途說。豈不迂哉。)
白話文:
《傷寒論條辨本草鈔》
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了三百六十五種藥物,效法周天三百六十五度的數目,應合天地人三才和四季,這是本草學的開端,其義理深遠。梁代陶弘景撰寫《名醫別錄》,將藥物數量增至七百三十種,其義理仍然沿襲前者。到了唐代的《圖經》和《蜀本草》、《證類本草》,以及宋代的嘉祐、政和時期的多次修訂,雖然都未對其義理進行論述,但都廣泛搜集整理,注重增加藥物種類,凡是見聞所及,凡是有關藥物使用驗證的,都盡收錄,最終總計一千七百四十六種,藥物無所遺漏,本草學至此可謂大備,滿足了疾病治療和保健養生的需要,至今仍為天下人所倚賴。然而,一百一十三個方劑中,實際只用到九十一種藥物。舊本都在每個方劑的藥物下逐一註釋其性味,非常繁瑣冗雜,毫無意義。現在將其匯集抄錄並附上說明,方便初學者快速查對,其他的就略去不談。
桂枝(桂):味甘辛,大熱,有小毒。主治溫中、利肝肺氣、霍亂轉筋、頭痛出汗、止煩、堅骨節、通血脈,以及治療氣虛、疏導百藥,無相克之物。(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有牡桂、菌桂,辛溫無毒,沒有桂枝。 《名醫別錄》及以後的本草書才有桂。上文所抄錄的都是沒有桂枝的。另有記載說,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中發汗用桂枝,桂枝是指枝條而非樹幹,取其輕薄且能發散。我認為,諸家本草中,雖然都說桂辛甘大熱,《本經》卻說辛溫,都未提及發散之說。《傷寒論》中論及發汗,說宜用麻黃湯、宜用桂枝湯等等,只是舉例說明而已。出汗不出汗,在經文中都有權衡。要深入思考“宜”字的含義,有所宜者必然有所不宜者,宜於此者必然有不宜於彼者,這是經文言外之意,讀者要用心體會。然後才能運用經文的權衡,領悟其妙處。如果只拘泥於發散、發汗等說法,就會造成無謂的謬誤。後來的人們都自然而然地接受這種說法,卻不思考人們使用桂皮大多是皮,而不使用枝條。經文中凡是用桂枝,都說去皮,去皮並不是指去掉枝條上的皮,因為桂皮的使用皆為樹皮,經文中只用枝條,所以才說去皮。經文既去皮而用枝條,那就是捨棄人們常用的部分,而使用人們不常用的部分,其用藥與眾不同,用意也與眾人相反,這是可以理解的。難道是為了發散嗎?並非如此。那麼,究竟取其何用呢?就是因為其用藥與眾不同,用意也與眾人相反,所以桂枝一定是桂樹中奇特的妙用,雖然大多數人都沒有認識到,但經文卻獨獨深知其奧妙,因為它順應陽氣,善於運行於衛氣之中。因此,桂枝的主治功效是:補益氣虛、疏導百藥,無所畏忌。)
麻黃:味苦,溫,無毒。主治傷寒頭痛、溫瘧,發汗、發表、祛除邪熱之氣、止咳逆上氣、除寒熱、通暢肌膚腠理、疏通經絡、解肌、泄除邪惡之氣、消散黑赤斑毒。不可多服,會使人虛弱。(陶弘景說:使用時要除去節,節能止汗。先煮一兩沸騰,去上浮沫,浮沫會令人煩躁。《藥性論》說:麻黃根節能止汗。《日華子本草》說:麻黃能通九竅,開泄毛孔皮膚。)
葛根:味甘,平,無毒。主治消渴、身大熱,解毒,治療傷寒、中風頭痛,解肌、發表、發汗、疏通肌膚腠理。(陶弘景說:鮮葛根搗汁飲用,能解溫病發熱。《藥性論》說:葛根能治療流行性上氣嘔逆。近世的方書說野葛有毒,會傷胎,所以將妊娠婦女的方劑中葛根改為家葛,卻不思考本草書作於神農氏時代,當時人們還沒有家,葛哪來的家呢?野葛是一種,大毒能殺人,不止傷胎而已。魏武帝吃了一寸長的野葛根中毒的事例就是如此,那不是葛根。如果因此而道聽途說,豈不荒謬嗎?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