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傷寒論條辨本草鈔 (2)
傷寒論條辨本草鈔 (2)
1. 傷寒論條辨本草鈔
柴胡。味苦。平。無毒。主寒熱邪氣。推陳致新。除傷寒心下煩熱。諸痰熱結實。胸中邪逆。五臟間遊氣。(藥性論云。主時疾內外熱不解。蕭炳云。主痰滿胸脅中痞。柴。本經作茈。廣韻如此。)
芍藥。味苦酸。微寒。有小毒。主邪氣腹痛。寒熱癥瘕。通順血脈。緩中。散惡血。去水氣。利膀胱大小腸。時行寒熱。中惡腹痛。(本經一耳。別錄分赤白為二用。赤者利小便下氣。白者止痛散血。古人採自山野。山野多赤。後世好奇尚白。取辦於種蒔。雖得白多而肥大。
乃出自人為。而物已失其天性矣。故難責效。風寒所用。義自赤者。經無明文。古意本來如此。若芍藥甘草湯方。明書白者。此用白也。藥性論云。能蝕膿。衍義云。血虛寒人。禁此一物。)
甘草。(國老)味甘。平。無毒。主五臟六腑邪氣。長肌肉。溫中。解百藥毒。(反大戟。芫花。甘遂。海藻。陶隱居云。國老即帝師之稱。雖非君為君所宗。故能安和草石而解諸毒也。藥性論云。忌豬肉。)
栝蔞根。味苦。寒。無毒。主消渴身熱。煩滿大熱。除腸胃中痼熱。八疸身面黃。唇乾口燥。(反烏頭。日華子云。治熱狂時疾。)實名黃瓜。主胸痹。(圖經云。療時疾發黃。心狂煩熱。悶不識人。)
近時方書及稱呼皆無栝蔞根。惟有天花粉。謂天花粉即栝蔞根。殊不知栝蔞者載在本經。而天花粉者。自本經別錄。以至唐蜀諸家本草。皆所未有。在政和以後所收七十五種之內。功用雖相若。而物則殊別。正爾謂彼即此。亦失論矣。
黃芩。味苦。平。大寒。無毒。主諸熱黃疸。腸澼泄利。療痰熱。胃中熱。(藥性論云。能治熱毒骨蒸。寒熱往來。腸胃不利。日華子云。主天行熱病。)
黃連。味苦。寒。無毒。主明目。腸澼。腹痛。下利。五臟冷熱。調胃厚腸。(日華子云。止驚悸煩躁。天行熱疾。藥性論云。忌豬肉。惡冷水。)
半夏。味辛。平。生微寒。熟溫有毒。主傷寒寒熱。心下堅。下氣。喉咽腫痛。頭眩。胸脹。咳逆。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。咳嗽上氣。時氣嘔逆。(邇來下俚。因經有渴者去半夏之文。釋者以燥津液為說。遂訛為燥。謂半夏燥藥。凡用以貝母代之。誇奇矜貴。以自高炫。道邪悖邪。誠可笑也。藥性論云。開胃健脾。忌羊血飴糖。反烏頭。)
生地黃。味甘。寒。無毒。除寒熱。(本經止於乾地黃下云生者尤良。無生名。)
麥門冬。味甘平。微寒。無毒。主心腹結氣。心下支滿。虛勞客熱。口乾燥渴。定肺氣。安五臟。(日華子。治時疾熱狂。)
人參。味甘。微溫。無毒。主補五臟。安精神。定魂魄。止驚悸。療胸脅逆滿。霍亂吐逆。調中止消渴。(反藜蘆。)
白話文:
柴胡:味道苦,性平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寒熱引起的疾病,促進新陳代謝,排除體內積聚的病邪,消除傷寒導致的心下煩熱,以及各種痰熱結實、胸部不適、五臟之間遊走的氣體。據《藥性論》記載,它能治療時行性疾病引起的內外發熱不退;蕭炳認為它能治療痰多、胸脅脹滿的症狀。柴胡,在《本經》中寫作「茈」。
芍藥:味道苦酸,性微寒,有小毒。主要治療邪氣引起的腹痛、寒熱交替、腹部腫塊,疏通血脈,緩和中焦,散瘀血,去除水腫,有利膀胱和大腸的排泄,治療時行性寒熱病和中惡腹痛。據《本經》記載,芍藥只有一種。但《別錄》將其分為赤芍和白芍兩種,赤芍利小便、降氣,白芍止痛、散血。古代人們從山野採集芍藥,多為赤色,後世偏愛白色,便人工種植,雖能得到又白又肥大的芍藥,但已失去了天然的特性,效果也難以保證。風寒病症應當使用赤芍,但經典中沒有明確記載,是古代醫家的用法。如果是芍藥甘草湯,明確記載用的是白芍。據《藥性論》記載,芍藥能腐蝕膿液。《衍義》中說,血虛體寒的人禁用此藥。
甘草(又稱國老):味道甘甜,性平,無毒。主要治療五臟六腑的邪氣,增長肌肉,溫補中焦,解除各種藥物中毒。(禁用於與大戟、芫花、甘遂、海藻同用。)陶隱居認為,「國老」是指帝師,雖然不是君主,但受到君主的尊重,所以能調和各種草石藥材,解除各種毒素。《藥性論》記載,甘草忌與豬肉同食。
栝蔞根:味道苦,性寒,無毒。主要治療消渴(糖尿病)、身體發熱、煩躁、大熱,清除腸胃中的頑固熱邪,治療黃疸、面色發黃、口唇乾燥、口渴。(禁用於與烏頭同用。)《日華子》記載,它能治療熱狂症和時行性疾病。栝蔞根的果實稱為黃瓜,主要治療胸痹(心絞痛)。《圖經》記載,它能治療時行性疾病引起的黃疸、心煩、狂躁、神志不清。
現在的方書和稱呼中,都沒有栝蔞根這個名稱,只有天花粉。人們認為天花粉就是栝蔞根,但實際上,栝蔞記載於《本經》,而天花粉記載於《別錄》以及唐蜀諸家本草,是政和以後收錄的七十五種藥材之一。雖然兩者的功效相似,但藥材本身是不同的。因此,認為它們是同一個藥物,是錯誤的。
黃芩:味道苦,性平,但藥性大寒,無毒。主要治療各種熱病、黃疸、腸道疾病引起的腹瀉,清除痰熱、胃熱。《藥性論》記載,它能治療熱毒骨蒸、寒熱往來、腸胃不適。《日華子》認為,它能治療時行熱病。
黃連:味道苦,性寒,無毒。主要治療視力模糊、腸道疾病、腹痛、腹瀉、五臟的冷熱失調,調理胃腸功能。《日華子》認為,它能止驚悸煩躁、治療時行熱病。《藥性論》記載,黃連忌與豬肉同食,忌飲冷水。
半夏:味道辛,性平,生品藥性微寒,熟品藥性溫,有毒。主要治療傷寒引起的寒熱、心下痞硬、降氣、咽喉腫痛、頭暈、胸脹、咳嗽、消除心腹胸膈的痰熱滿結、咳嗽上氣、時行嘔吐。現在有些庸醫,因為經典中有「口渴者去半夏」的說法,就認為半夏會使人體津液乾燥,便錯誤地將其歸為燥藥。凡是處方需要用到半夏的時候,就用貝母來代替,以此來炫耀自己與眾不同,實在是可笑。這種做法違背了醫理,真是荒謬。《藥性論》認為,半夏能開胃健脾,忌與羊血、飴糖同用,禁用於與烏頭同用。
生地黃:味道甘甜,性寒,無毒。主要治療寒熱病。《本經》在乾地黃的條目下說,生地黃的效果更好,但沒有單獨列出生地黃的名稱。
麥門冬:味道甘平,性微寒,無毒。主要治療心腹氣結、心下痞滿、虛勞客熱、口乾口渴、安定肺氣,安撫五臟。《日華子》認為,它能治療時行熱病引起的狂躁。
人參:味道甘甜,性微溫,無毒。主要補養五臟、安定精神、穩定魂魄、止驚悸、治療胸脅逆滿、霍亂吐瀉,調理中焦,消除消渴(糖尿病)。(禁用於與藜蘆同用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