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傷寒論條辨本草鈔 (3)
傷寒論條辨本草鈔 (3)
1. 傷寒論條辨本草鈔
術。味苦、甘、溫、無毒。主風寒濕痹,止汗,除熱,消食,風眩頭痛,消痰水,除心下急滿,及霍亂吐下不止。(陶隱居云:術乃有兩種。白朮葉大,有毛而作椏,根甜而少膏,可作丸散用。赤朮葉細無椏,根小苦而多膏,可作煎用。藥性論云:忌桃李、雀肉、菘菜、青魚。日華子云:治山嵐瘴氣。衍義云:古方及本經止言術,未見分蒼白二種也。只緣陶隱居言術有兩種,自此人多貴白者。今人但貴其難得,惟用白耳。往往將蒼朮置而不用,如古方平胃散之類,蒼朮為最要藥,功效尤速。殊不詳本草原無白朮之名,近世多用,亦宜兩審。謹按嘉祐本草序,謂本草雖世傳作於神農氏,蓋仲景、華佗諸賢之所編述也。然則經文術上其曰白者,無乃後之好事者之所加歟?惟白之加,則今之術皆出種蒔,務白以求售。醫之為道,本來面目,尚存幾何哉。)
大戟。味苦、寒、有小毒。主十二水,腹滿急痛,積聚,利大小腸。(反甘草。日華子云:泄天行黃病瘴瘧。澤漆根也。)
澤瀉。味甘鹹、寒、無毒。除五臟痞滿,逐膀胱三焦停水。扁鵲云:多服病人眼。(藥性論云:宜通水道。)
知母。味苦、寒、無毒。主消渴,療傷寒久瘧煩熱。(陶隱居云:甚療熱結。)
旋覆花。味鹹、溫、冷利、有小毒。主結氣脅下滿,去五臟間寒熱,消胸上痰結,唾如膠漆,心脅痰水,膀胱留飲。
葶藶。味辛苦、寒、無毒。主癥瘕積聚,通利水道,下膀胱水,伏留熱氣,皮間邪水上出,面目浮腫。(藥性論云:有小毒,能利小便,抽肺氣,上喘息急,止嗽。衍義云:用子,味有甜苦兩等,其形則一也。經既言味辛苦,即甜者不復更入藥也。大概治體皆以行水走泄為用,故曰久服令人虛。)
甘遂。味苦、寒、有毒。主大腹,癥瘕,腹滿,面目浮腫,留飲,利水穀道,下五水,散膀胱留熱。(反甘草。)
五味子。味酸、溫、無毒。主益氣,咳逆上氣。(蘇恭云:皮肉甘酸,核中辛苦,都有鹹味,此則五味具也。)
茵陳蒿。味苦平、微寒、無毒。主風濕寒熱邪氣,熱結黃疸,遍身發黃,小便不利。(日華子云:治天行時疾熱狂。)
蕘花。味苦辛、寒、有毒。主傷寒溫瘧,下十二水,破積聚大堅,癥瘕,盪滌腸胃中留癖,飲食寒熱邪氣,利水道,療痰飲。(衍義云:仲景傷寒論以蕘花治利者,以其行水也。水去則利止。其意如此。然今人用時當以意斟酌,不可使過與不及也。仍須有是證者,方可用之。)
細辛。味辛、溫、無毒。主咳逆,頭痛腦動,百節拘攣,風濕痹痛,破痰,利水道。(反藜蘆。陶隱居云:最能除痰明目。藥性論云:忌生菜。日華子云:忌貍肉。衍義云:今惟華州者佳,柔韌極細,真深紫色,味極辛,嚼之習習如椒,治頭面風不可缺也。葉如葵葉,赤黑。)
白話文:
白朮:味苦、甘,性溫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風寒濕引起的痺痛,能止汗、退熱、幫助消化、治療眩暈頭痛、消除痰水、解除胸腹部的脹滿感,以及霍亂引起的上吐下瀉。(陶弘景說:白朮有兩種,葉子大的、有毛、分叉的是白朮,根部甜而少油,可以做成丸劑或散劑;葉子細、無分叉的是赤朮,根部小而苦,但油脂多,可以煎煮服用。藥性論提到:忌與桃子、李子、麻雀肉、白菜、青魚一同食用。日華子說:能治療山嵐瘴氣。衍義說:古方和本經只提到朮,沒有區分蒼朮和白朮。只因陶弘景說朮有兩種,從此人們多重視白朮。現代人只重視其難得,只用白朮,往往把蒼朮棄置不用。比如古方平胃散這類的藥方,蒼朮是最重要的藥,功效也快。卻不知本草原本沒有白朮之名,是近世才多用。也應仔細考量。仔細查閱嘉祐本草序,說本草雖然世人傳說是神農氏所著,但其實是張仲景、華佗等賢者所編輯。那麼經文裡朮上面標示“白”字的,大概是後人喜歡加上去的吧。因為有了“白”字,現在的朮都是種植出來的,追求白色來販售。醫學的本來面目,還剩下多少呢?)
大戟:味苦,性寒,有小毒。主要治療各種水腫病,腹部脹滿疼痛、腫塊積聚,能疏通大小腸。(忌與甘草同用。日華子說:能治療時疫黃疸病和瘴氣瘧疾,其實是澤漆的根。)
澤瀉:味甘鹹,性寒,沒有毒性。能去除五臟的痞塞脹滿感,排除膀胱和三焦的停滯水液。扁鵲說:多服會使病人眼睛受損。(藥性論說:宜通利水道。)
知母:味苦,性寒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消渴症,以及傷寒引起的久瘧煩熱。(陶弘景說:特別能治療熱邪結聚。)
旋覆花:味鹹,性溫,有清涼瀉下的作用,有小毒。主要治療氣結在脅肋下脹滿,去除五臟之間的寒熱,消除胸部的痰結,咳嗽吐出像膠漆一樣的痰液,以及心脅之間的痰水和膀胱的留飲。
葶藶:味辛苦,性寒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腹中腫塊積聚,疏通水道,排除膀胱積水,以及伏藏的熱氣,使皮下邪水從體表排出,消除面目浮腫。(藥性論說:有小毒,能利小便,抽取肺氣,使人上喘氣急,止咳。衍義說:用葶藶子,味道有甜有苦兩種,但外形相同。既然經典說它味辛苦,那甜的就不用來入藥。大體上治療都以利水走泄為用,所以說久服會讓人體虛。)
甘遂:味苦,性寒,有毒。主要治療腹部腫大,腫塊積聚,腹脹滿,面目浮腫,以及停留在體內的留飲,能疏通水穀道,排除體內各種積水,散去膀胱的留熱。(忌與甘草同用。)
五味子:味酸,性溫,沒有毒性。主要補益元氣,治療咳嗽氣喘。(蘇恭說:皮肉甘酸,核中辛苦,都帶有鹹味,這就具備五味了。)
茵陳蒿:味苦性平,略寒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風濕寒熱引起的邪氣,熱邪引起的黃疸,全身發黃,以及小便不利。(日華子說:能治療時疫熱病。)
蕘花:味苦辛,性寒,有毒。主要治療傷寒溫瘧,排除體內各種積水,破除積聚的腫塊,清除腸胃中停留的積癖,以及飲食引起的寒熱邪氣,能疏通水道,治療痰飲。(衍義說:張仲景在傷寒論裡用蕘花治療腹瀉,是因為它能利水。水排出後,腹瀉自然停止,就是這個意思。但現在使用時應仔細斟酌,不可過量,也不可不及。必須是真正有這個症狀的人,才可以使用。)
細辛:味辛,性溫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咳嗽、頭痛、腦震動、關節拘攣、風濕痺痛,能破痰、疏通水道。(忌與藜蘆同用。陶弘景說:最能除痰明目。藥性論說:忌與生菜同食。日華子說:忌與貍肉同食。衍義說:現在只有華州產的最好,質地柔軟韌性,極為細長,是深紫色,味道極辛辣,咀嚼起來像花椒一樣。治療頭面部的風邪,不可或缺。葉子像葵葉,呈赤黑色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