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三 (10)
卷之三 (10)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篇第三
不解。以大勢言。不獨謂表也。表裡俱熱。言風寒俱有也。時時惡風。言表未除也。以舌乾燥煩而表裡之熱俱甚。故用白虎。以大渴欲飲水。故加人參。方見前。
(三十四)傷寒五六日。頭汗出。微惡寒。手足冷。心下滿。口不欲食。大便硬。脈細者。此為陽微結。必有表復有里也。脈沉。亦在裡也。汗出為陽微。假令純陰結。不得復有外證。悉入在裡。此為半在裡。半在外也。脈雖沉緊。不得為少陰病。所以然者。陰不得有汗。今頭汗出。故知非少陰也。可與小柴胡湯。設不了了者。得屎而解。
表以頭汗出。微惡寒。手足冷言。里以心下滿。口不欲食。大便硬言。陽微結。謂由陽氣衰微故結。不可全責病於陰也。脈沉亦在裡。言不但細為在裡。以見表裡證俱有也。汗出為陽微。至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。一節。是申釋上文。脈雖沉緊。至故知非少陰也。一節。言此但以頭汗可辨為有陽。
不然余皆似少陰。曉人當致精細。大意類第二條。第二條以中傷之初。故脈如彼。而用大青龍以發汗。此以五六日證屬半表半裡。而脈如此。故從小柴胡以和解之也。末言和之若猶不愈。則當消息胃實而用治。故曰得屎而解。
(三十五)傷寒胸中有熱。胃中有邪氣。腹中痛欲嘔吐者。黃連湯主之。
黃連湯方
黃連(三兩),甘草(三兩炙),乾薑(三兩),人參(二兩),桂枝(三兩去皮),半夏(半升洗),大棗(十二枚擘)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六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夜二服。
胸。上焦也。熱以風言。陽也。言陽熱摶於上焦也。胃。中焦也。邪氣以寒言。陰也。言陰寒鬱於中焦也。腹中痛。陰凝而窒滯也。欲嘔吐。熱壅而上逆也。夫熱摶上焦。黃連清之。非桂枝不解也。寒鬱中焦。人參理之。非乾薑不散也。甘草大棗。益胃而和中。半夏辛溫。寬胸而止嘔吐也。
(三十六)傷寒有熱。少腹滿。應小便不利。今反利者。為有血也。當下之。不可余藥。宜抵當丸。
抵當丸方
水蛭(二十個熬),虻蟲(二十五個熬去翅),桃仁(二十個去皮尖),大黃(三兩)
上四味。杵。分為四丸。以水一升。煮一丸。取七合。服。晬時當下血。若不下。更服。應。平聲。晬。音醉。此與上篇第二十一以下三條同。以風寒俱有。而比上篇為難解。故用上篇之方而變湯為丸。然名雖丸也。猶煮湯焉。夫湯。蕩也。丸緩也。變湯為丸而猶不離乎湯。
其取欲緩不緩。不蕩而蕩之意歟。且曰不可余藥。言即使如上篇之用湯猶未為對。必如是而後可。亦奇制也。其猶兵家之八陣歟。八陣武侯兵也。變則反正為奇。以奇為正。謂醫與將同道者。尚在同一權變哉。晬時。周時也。
白話文:
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篇第三
(這段是在解釋前面條文中的「不解」)
如果從大的方向來說,「不解」不單單是指表證,也包含表裡都有熱的狀況,表示風寒兩種邪氣都存在。所謂「時時惡風」,表示表證還沒有解除。因為舌頭乾燥、心煩,代表表裡都有很嚴重的熱,所以要用白虎湯。因為口渴想喝很多水,所以加入人參。這個方子在前面已經提過了。
(第三十四條)
傷寒過了五六天,頭部出汗,稍微怕冷,手腳冰冷,胸口下方感到脹滿,不想吃東西,大便變硬,脈象細弱,這種情況是陽氣衰弱導致的結聚,一定是既有表證也有裡證。如果脈象沉,也表示病邪在裡。出汗代表陽氣虛弱。如果完全是陰邪結聚,就不會有外證,所有的病症都會在裡。現在的情況是病邪一半在裡,一半在外。脈象雖然沉而緊,但不能判斷為少陰病。原因是少陰病不會出汗,現在頭部有汗,所以知道不是少陰病。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。如果治療後沒有完全好,等到排便後就會痊癒。
頭部出汗、稍微怕冷、手腳冰冷,這些是表證的表現;胸口下方脹滿、不想吃東西、大便變硬,這些是裡證的表現。所謂「陽微結」,是指由於陽氣衰弱而導致的結聚,不能完全歸咎於陰邪。脈象沉也表示病邪在裡,說明不僅是細脈代表病邪在裡,而是表示表裡都有病證。出汗是陽氣衰弱的表現,到這裡可以判斷是病邪一半在裡,一半在外。前面一段話是解釋上文的。「脈雖沉緊,至故知非少陰也。」這一段話是說,只能從頭部出汗這一點來判斷是陽證。
不然的話,其他症狀都像是少陰病。提醒醫者要仔細分辨。這條文的大意和第二條類似。第二條是因為剛開始發病,所以脈象是那樣,用大青龍湯發汗。而這條是傷寒過了五六天,病情屬於半表半裡,而且脈象是這樣,所以用小柴胡湯來調和。最後說,調和後如果還沒好,就應該考慮胃腸的問題,用排便的方法來治療,所以說「得屎而解」。
(第三十五條)
傷寒病人,胸中有熱,胃中有寒邪,腹部疼痛想嘔吐,可以用黃連湯治療。
黃連湯的配方:
黃連(三兩),炙甘草(三兩),乾薑(三兩),人參(二兩),去皮桂枝(三兩),洗過的半夏(半升),大棗(十二枚,掰開)。
將以上七味藥材,用水一斗煮到剩六升,去藥渣,溫熱服用一升。一天服用三次,晚上服用兩次。
胸部屬於上焦,有熱,這裡的熱指的是風邪引起的陽熱,表示陽熱集中在上焦。胃屬於中焦,有邪氣,這裡的邪氣指的是寒邪引起的陰寒,表示陰寒鬱積在中焦。腹部疼痛,是因為陰寒凝結導致氣機阻滯。想嘔吐,是因為熱邪壅塞導致氣機上逆。熱邪集中在上焦,用黃連來清熱,但沒有桂枝就不能解。寒邪鬱積在中焦,用人參來調理,但沒有乾薑就不能散寒。甘草和大棗,可以補益脾胃、調和中焦。半夏辛溫,可以寬胸止嘔。
(第三十六條)
傷寒病人,有發熱,下腹部脹滿,應該是小便不利,現在反而小便通暢,這是因為有瘀血。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不要用其他藥物,適合用抵當丸。
抵當丸的配方:
水蛭(二十個,炒過),虻蟲(二十五個,炒過並去除翅膀),桃仁(二十個,去皮尖),大黃(三兩)
將以上四味藥材搗碎,分成四丸。用水一升煮一丸,取七合服用。大概一個時辰左右就會排出瘀血,如果沒有排出,再服用一丸。這裡的「應」字讀平聲。「晬」字讀音醉。這條和上篇第二十一條以下的三條類似。因為風寒兩種邪氣都存在,所以比上篇的情況更難解決。所以用了上篇的方子,但將湯劑改為丸劑。雖然叫做丸劑,但仍然是用煮湯的方法來服用。湯劑的藥力強大,丸劑的藥力較緩。改變劑型為丸劑,但仍然不脫離湯劑的做法。
這其中取的是藥力要緩不緩,要瀉不瀉的含義吧。並且說「不可余藥」,意思是即使像上篇那樣用湯劑也不對症,必須這樣用才能有效。這也是一個奇特的劑型。就像兵家的八陣一樣,八陣是武侯諸葛亮用兵的陣法,變化運用就能化平凡為神奇,化神奇為平凡,說明醫道和用兵之道是相通的,關鍵在於隨機應變。這裡的「晬時」指的是一周的時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