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三 (9)
卷之三 (9)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篇第三
然則是湯也。乃直易於散水寒也。其猶龍之不難於翻江倒海之謂歟。夫龍。一也。於其翻江倒海也。而小言之。以其興雲致雨也。乃大言之。能大能小。化物而不泥於物。龍固如是夫。白虎真武雖無大小之可言。其於主乎人身而為四體之元神則不偏殊。故在風寒之厲病。皆有感而遂通之妙應。
若謂與在天之主四時者期如此。則去道遠矣。故曰道不遠人。而不為索隱行怪者。聖腎無身外之道也。老氏以降龍伏虎為造道之始。其亦知夫反求諸身之謂乎。讀者。顧可忽哉。
加減法(或為諸證之治。)
若微利者。去麻黃。加蕘花如雞子大。熬令赤色(麻黃髮汗。利則不宜。而或為諸證皆去者。以汗則重亡津液也。利。水橫行也。加蕘花。導水也。)若渴者。去半夏。加栝蔞根三兩(渴。津液不足也。去半夏。以其燥津液也。加栝蔞根。以其徹熱而生津也。)若噎者。去麻黃。
加附子一枚炮(噎與䭇咽同。水寒窒氣也。附子者。利氣散水寒也。)若小便不利。少腹滿。去麻黃加茯苓四兩。(水停下焦而不行。則小便不利而少腹滿。茯苓淡滲。故能通竅而利水道也。)若喘者。去麻黃。加杏仁半升。去皮尖。(喘。水氣射肺而聲息不利也。加杏仁。
潤肺以下其氣也。)
(二十九)傷寒心下有水氣。咳而微喘。發熱不渴。服湯已渴者。此寒去欲解也。小青龍湯主之。
發熱不渴。寒勝也。故以服湯已而渴。為寒去欲解。大意與上條相仿。故治亦同。
(三十)太陽病。二三日。不能臥但欲起。心下必結。脈微弱者。此本有寒分也。反下之。若利止。必作結胸。未止者。四日復下之。此作協熱利也。
二三日。邪熱正熾之時也。不能臥但欲起者。邪屬裡而熱壅甚。所以知其心下必結也。寒分。與溫病等篇第四條之寒分同。所以脈微弱也。利止作結胸。熱反上逆也。四日。承上文二三日而言也。末句此下疑有脫誤。
(三十一)傷寒發熱。汗出不解。心下痞硬。嘔吐而下利者。大柴胡湯主之。
傷寒不汗出。得汗出則解。不解者。以有風而誤於偏攻。熱反入里。所以變痞硬嘔吐而下利也。大柴胡湯者。合表裡而兩皆解之也。方見上篇。
(三十二)發汗。若下之。病仍不解。煩燥者。茯苓四逆湯主之。
茯苓四逆湯方
茯苓(六兩),人參(一兩),甘草(二兩炙),乾薑(一兩),附子(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)
上五味。以水五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七合。日三服。
誤汗則亡陽而表疏。誤下則亡陰而里傷。煩燥者。風寒俱有而熱甚也。茯苓人參。入心以益虛。心安則液斂也。四逆湯者。回陽以復陰。陽倡則陰隨也。
(三十三)傷寒病。若吐若下後。七八日不解。熱結在裡。表裡俱熱。時時惡風。大渴。舌上乾燥而煩。欲飲水數升者。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白話文:
這湯藥啊,就像直接把體內的水寒之氣散開一樣。就像龍翻江倒海一樣容易。龍,只有一條,說到牠翻江倒海的能力,是小事一樁;若說牠能興雲致雨,那便是大事了。龍能大能小,變化萬千而不受拘束。龍本來就是這樣啊。白虎和真武雖然沒有大小之分,但它們掌管人體的元神,不偏頗任何一方。所以當風寒侵襲時,它們都能靈敏地做出反應,產生奇妙的功效。
如果認為它們和掌管四季的天道一樣,那就離真理太遠了。所以說,道不離人,而不是去追求隱晦怪異的事。聖人的學問,沒有超出自身之外的道理。老子把降龍伏虎作為修道的開始,他應該也知道要反求諸己吧?讀者們,怎能輕忽呢?
加減藥方(或為針對不同病症的治療)
如果出現輕微的腹瀉,就去掉麻黃,加入雞蛋大小的蕘花,熬到紅色。(麻黃會發汗,腹瀉就不適合使用,而且針對其他症狀也需要去除,因為發汗會嚴重耗損津液。腹瀉是體內的水分橫流,加入蕘花,是為了導引水分。)如果感到口渴,就去掉半夏,加入三兩的栝蔞根。(口渴是因為津液不足。去掉半夏,是因為它會使津液乾燥。加入栝蔞根,是因為它能清除熱邪並產生津液。)如果感到噎塞,就去掉麻黃,加入一顆炮製過的附子。(噎塞和吞嚥困難類似,都是水寒之氣阻塞導致。附子可以疏通氣機,散除水寒。)如果小便不暢,小腹脹滿,就去掉麻黃,加入四兩茯苓。(水停留在下焦而無法運行,就會小便不暢,小腹脹滿。茯苓能滲濕利水,因此能疏通孔竅,利小便。)如果出現喘息,就去掉麻黃,加入半升去皮尖的杏仁。(喘息是水氣上衝到肺部,導致呼吸不順暢。加入杏仁,可以潤肺,使氣機下降。)
(二十九)傷寒病,胸腔有水氣,咳嗽且輕微喘息,發熱但不口渴,服藥後反而口渴,這是寒邪消退、將要痊癒的徵兆。用小青龍湯治療。
發熱但不口渴,表示寒邪盛行。所以服藥後反而口渴,是寒邪消退、將要痊癒的表現。大意和上一條相似,所以治療方法也相同。
(三十)太陽病,病了兩三天,無法躺臥,只想起來,胸腔必然有結塊,脈象微弱,這是本身有寒邪的表現。如果反而用攻下的藥物治療,如果腹瀉停止,一定會變成結胸,如果腹瀉不止,四天後再用攻下的藥物治療,這會造成熱邪和腹瀉一起出現的狀況。
兩三天,是邪熱正盛的時候。無法躺臥只想起來,是邪氣進入體內,熱邪壅盛的緣故,所以知道胸腔必然有結塊。寒邪,和溫病篇第四條所說的寒邪相同,所以脈象微弱。腹瀉停止會變成結胸,是因為熱邪反而向上逆行。四天,是承接上文的兩三天而言。最後一句,懷疑有脫漏錯誤。
(三十一)傷寒病,發熱,出汗但病情沒有好轉,胸腔痞悶堅硬,想嘔吐而且腹瀉,用大柴胡湯治療。
傷寒病本來不應該出汗,如果出汗就會好轉。病情沒有好轉,是因為有風邪存在,卻誤用偏攻的藥物,使熱邪反而進入體內,所以變成痞悶堅硬、嘔吐和腹瀉。大柴胡湯,是同時治療表裡兩方面的疾病。藥方在前面已經講過。
(三十二)發汗或攻下的治療,如果病情仍然沒有好轉,反而出現煩躁,用茯苓四逆湯治療。
茯苓四逆湯的藥方:
茯苓(六兩),人參(一兩),炙甘草(二兩),乾薑(一兩),附子(一枚,生的,去皮,切成八片)
以上五味藥,用水五升,煮取三升,去除藥渣,溫服七合,每天三次。
誤用發汗的治療會導致陽氣耗散,使體表疏鬆;誤用攻下的治療會導致陰液損傷,使體內受傷。煩躁,是風寒都有,而且熱邪很盛。茯苓和人參,可以進入心臟,補充虛弱,心臟安定,津液就能收斂。四逆湯,是使陽氣恢復以滋養陰液。陽氣振奮,陰液就會跟著恢復。
(三十三)傷寒病,如果嘔吐或腹瀉後,七八天病情仍然沒有好轉,熱邪鬱結在體內,表裡都有熱邪,時常怕風,非常口渴,舌頭乾燥而煩躁,想喝數升的水,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