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三 (9)
卷之三 (9)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篇第三
然則是湯也。乃直易於散水寒也。其猶龍之不難於翻江倒海之謂歟。夫龍。一也。於其翻江倒海也。而小言之。以其興雲致雨也。乃大言之。能大能小。化物而不泥於物。龍固如是夫。白虎真武雖無大小之可言。其於主乎人身而為四體之元神則不偏殊。故在風寒之厲病。皆有感而遂通之妙應。
若謂與在天之主四時者期如此。則去道遠矣。故曰道不遠人。而不為索隱行怪者。聖腎無身外之道也。老氏以降龍伏虎為造道之始。其亦知夫反求諸身之謂乎。讀者。顧可忽哉。
加減法(或為諸證之治。)
若微利者。去麻黃。加蕘花如雞子大。熬令赤色(麻黃髮汗。利則不宜。而或為諸證皆去者。以汗則重亡津液也。利。水橫行也。加蕘花。導水也。)若渴者。去半夏。加栝蔞根三兩(渴。津液不足也。去半夏。以其燥津液也。加栝蔞根。以其徹熱而生津也。)若噎者。去麻黃。
加附子一枚炮(噎與䭇咽同。水寒窒氣也。附子者。利氣散水寒也。)若小便不利。少腹滿。去麻黃加茯苓四兩。(水停下焦而不行。則小便不利而少腹滿。茯苓淡滲。故能通竅而利水道也。)若喘者。去麻黃。加杏仁半升。去皮尖。(喘。水氣射肺而聲息不利也。加杏仁。
潤肺以下其氣也。)
(二十九)傷寒心下有水氣。咳而微喘。發熱不渴。服湯已渴者。此寒去欲解也。小青龍湯主之。
發熱不渴。寒勝也。故以服湯已而渴。為寒去欲解。大意與上條相仿。故治亦同。
(三十)太陽病。二三日。不能臥但欲起。心下必結。脈微弱者。此本有寒分也。反下之。若利止。必作結胸。未止者。四日復下之。此作協熱利也。
二三日。邪熱正熾之時也。不能臥但欲起者。邪屬裡而熱壅甚。所以知其心下必結也。寒分。與溫病等篇第四條之寒分同。所以脈微弱也。利止作結胸。熱反上逆也。四日。承上文二三日而言也。末句此下疑有脫誤。
(三十一)傷寒發熱。汗出不解。心下痞硬。嘔吐而下利者。大柴胡湯主之。
傷寒不汗出。得汗出則解。不解者。以有風而誤於偏攻。熱反入里。所以變痞硬嘔吐而下利也。大柴胡湯者。合表裡而兩皆解之也。方見上篇。
(三十二)發汗。若下之。病仍不解。煩燥者。茯苓四逆湯主之。
茯苓四逆湯方
茯苓(六兩),人參(一兩),甘草(二兩炙),乾薑(一兩),附子(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)
上五味。以水五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七合。日三服。
誤汗則亡陽而表疏。誤下則亡陰而里傷。煩燥者。風寒俱有而熱甚也。茯苓人參。入心以益虛。心安則液斂也。四逆湯者。回陽以復陰。陽倡則陰隨也。
(三十三)傷寒病。若吐若下後。七八日不解。熱結在裡。表裡俱熱。時時惡風。大渴。舌上乾燥而煩。欲飲水數升者。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白話文:
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篇第三
這湯藥的作用,在於直接化解體內寒水之氣,猶如龍能輕易翻江倒海之勢。龍本一體,翻江倒海為其小用,興雲致雨才是大能。它既能顯神通,又能順應萬物而不拘泥。白虎、真武雖無大小之分,但作為人體四肢元神的統御者,其作用並無差異。因此,在風寒重症中,二者皆能感應病機而發揮妙用。
若認為此理需比擬天地四時之主宰,則遠離醫道真諦。所謂「道不遠人」,聖人從不追求隱晦玄怪之說,因真理本在人身之中。老子以「降龍伏虎」比喻修道之始,豈不正是強調反求諸己?讀者切勿輕忽此理。
加減法(或適用於多種證候)
- 若輕微腹瀉:去麻黃,加蕘花(如雞蛋大,炒至赤色)。因麻黃發汗不利止瀉,蕘花可導水下行。
- 若口渴:去半夏,加栝蔞根三兩。因半夏燥津,栝蔞根能清熱生津。
- 若噎塞:去麻黃,加炮附子一枚。噎即水寒氣滯,附子能散寒利氣。
- 若小便不利、少腹脹滿:去麻黃,加茯苓四兩。茯苓淡滲利水,通暢下焦。
- 若喘息:去麻黃,加杏仁半升(去皮尖)。因水氣犯肺致喘,杏仁潤肺降氣。
(二十九)
傷寒患者心下積聚水氣,咳嗽微喘,發熱不渴;服藥後反覺渴,是寒邪將退之兆,主用小青龍湯。發熱不渴為寒盛,服藥轉渴說明寒散病解,治法與前條同理。
(三十)
太陽病二三日,無法平臥、欲起身,必是心下氣結。若脈微弱,則因本有寒邪,誤用下法恐致結胸;若下利未止,四日再攻下,則可能引發協熱利。此條末句疑有脫誤。
(三十一)
傷寒發熱汗出未解,兼見心下痞硬、嘔吐下利,屬大柴胡湯證。病因誤攻致熱入裡,需表裡雙解。
(三十二)
誤汗下後病未愈,反增煩躁,用茯苓四逆湯:茯苓六兩、人參一兩、炙甘草二兩、乾薑一兩、生附子一枚。此方益心回陽,斂液固陰。
(三十三)
傷寒經吐下後七八日未解,熱邪結裡,表裡俱熱,伴惡風、大渴、舌燥心煩,需大量飲水者,主用白虎加人參湯清熱生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