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三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8)
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篇第三

(二十三)心下痞。按之濡。其脈關上浮者。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。

大黃黃連瀉心湯方

大黃(二兩),黃連(一兩)

上二味。以麻沸湯二升漬之。須臾絞去滓。分。溫再服。

此申上條言脈以出其治。脈見關上者。以痞在心下也。以氣痞而濡。所以浮也。然痞之濡。由熱聚也。故用黃連清之於上。聚雖氣也。痞則固矣。故用大黃傾之於下。麻沸湯者。其取圖經所謂去瘀之義歟。

(二十四)心下痞。而復惡寒汗出者。附子瀉心湯主之。

附子瀉心湯方

大黃(二兩),黃連(一兩),黃芩(一兩),附子(一枚炮去皮別煮取汁)

上四味。切三味。以麻沸湯二升漬之。須臾絞去滓。內附子汁。分。溫再服。

痞。本陰邪內伏。而虛熱上凝。復惡寒汗出。則表虛而陽不為衛護可知矣。瀉心湯。固所以為清熱傾痞之用。加附子蓋所以為斂其汗而固其陽也。黃芩為附子而更加。表裡兩解具見矣。

(二十五)病。脅下素有痞。連在臍旁。痛引少腹入陰筋者。此名臟結。死。

素。舊常也。臍旁。陰分也。臟。陰也。以陰邪結於陰經之臟。攻之不可及。所以於法為當死也。

(二十六)臟結無陽證。不往來寒熱。其人反靜。舌上苔滑者。不可攻也。

無陽證。言當臟結之時。表已罷除。無太陽也。不往來寒熱。言痞雖屬脅下。由素常有而發。非少陽傳經之邪也。反靜。言無陽明之譫妄也。舌。心之苗也。苔滑。生長滑膩如胎膜也。苔滑本由丹田有熱。胸中有寒而成。然丹田。陰也。胸中。陽也。熱反在陰而寒反在陽。所以為不可攻也。

(二十七)問曰病有結胸。有臟結。其狀何如。答曰。按之痛。寸脈浮。關脈沉。名曰結胸也。何謂臟結。答曰。如結胸狀。飲食如故。時時下利。寸脈浮。關脈小細沉緊。名曰臟結。舌上白苔滑者難治。

此設問答以明結胸臟結之同異。時時下利者。陰邪結於陰臟而寒甚也。以寒甚。故脈多小細與緊。此其所以下同。蓋結胸以陽邪結於陽。臟結以陰邪結於陰故也。末復申言臟結有難治之故者。叮嚀戒謹之意也。

(二十八)傷寒表不解。心下有水氣。乾嘔發熱而咳。或渴。或利。或噎。或小便不利。少腹滿。或喘者。小青龍湯主之。

小青龍湯方

麻黃(三兩去節),芍藥(三兩),五味子(半升),乾薑(二兩),甘草(三兩炙),半夏(半升洗),桂枝(三兩去皮),細辛(三兩)

上八味。以水一斗。先煮麻黃減二升。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

水氣。謂飲也。咳與喘。皆肺逆也。蓋肺屬金。金性寒。水者金之子。故水寒相摶則傷肺也。或為多證者。水流行不一。無所不之也。夫風寒之表不解。桂枝麻黃甘草所以解之。水寒之相摶。乾薑半夏細辛所以散之。然水寒欲散而肺欲收。芍藥五味子者。酸以收肺氣之逆也。

白話文:

(二十三)
心窩部位感到脹悶,按壓時柔軟,關脈部位浮起的,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治療。

大黃黃連瀉心湯方
大黃(二兩)、黃連(一兩)
將這兩味藥用沸水兩升浸泡,片刻後過濾去渣,分兩次溫服。

這條是延續前文,從脈象說明治療方法。關脈浮起是因為脹悶在心窩部位,氣滯而柔軟,所以脈象浮。然而脹悶柔軟是因熱氣聚集,故用黃連清除上部之熱。雖然氣滯為聚,但脹悶已固定,故用大黃降洩於下。「麻沸湯」的用意,可能是參考古籍所說的祛瘀作用。


(二十四)
心窩脹悶,同時又怕冷出汗的,用附子瀉心湯治療。

附子瀉心湯方
大黃(二兩)、黃連(一兩)、黃芩(一兩)、附子(一枚,炮製去皮,另煮取汁)
將前三位藥切碎,用沸水兩升浸泡,片刻後過濾去渣,加入附子汁,分兩次溫服。

脹悶本是陰邪內伏,虛熱上凝所致,若又怕冷出汗,可知表虛而陽氣不能護衛。瀉心湯本是清熱消脹之方,加入附子則是為收斂汗液、固護陽氣。黃芩因附子而加用,可見此方兼顧表裡兩解之效。


(二十五)
病人脅下長期有硬塊,連接到臍旁,疼痛牽引至少腹並延伸到陰部筋脈的,稱為「臟結」,是死證。

「素」指長期存在;「臍旁」屬陰分;「臟」屬陰。因陰邪結於陰經所屬的臟腑,藥物難以攻治,故為必死之證。


(二十六)
臟結若無陽熱症狀,無寒熱往來,病人反而安靜,舌苔滑膩的,不可用攻下法。

「無陽證」指臟結發作時,表證已無太陽病表現;「不往來寒熱」說明此脹悶雖在脅下,屬宿疾而非少陽傳經之邪;「反靜」表示無陽明病的狂躁。舌為心之苗,苔滑指舌面滑膩如黏膜。苔滑本因丹田有熱、胸中有寒,但熱在陰分而寒在陽分,故不可攻下。


(二十七)
問:結胸與臟結的表現有何不同?
答:按壓疼痛,寸脈浮、關脈沈的,稱為「結胸」。
什麼是「臟結」?
答:症狀類似結胸,但飲食正常,常腹瀉,寸脈浮、關脈細小沈緊,稱為「臟結」。若舌苔白滑,則難治。

此問答比較結胸與臟結的差異。「時時下利」因陰邪結於陰臟而寒重,脈象多細小緊,反映寒邪深結。結胸是陽邪結於陽位,臟結是陰邪結於陰位。末尾強調臟結難治,是提醒須謹慎。


(二十八)
傷寒表證未解,心下有水氣,出現乾嘔、發熱、咳嗽,或口渴、腹瀉、噎塞、小便不利、少腹脹滿、氣喘的,用小青龍湯治療。

小青龍湯方
麻黃(三兩去節)、芍藥(三兩)、五味子(半升)、乾薑(二兩)、炙甘草(三兩)、半夏(半升洗)、桂枝(三兩去皮)、細辛(三兩)
將八味藥以一斗水先煮麻黃,水減兩升後去浮沫,加入其餘藥材煮取三升,去渣後溫服一升。

「水氣」指痰飲。咳嗽與氣喘皆因肺氣上逆。肺屬金,性寒,水為金之子,故水寒相搏會傷肺。症狀多變是因水飲流竄無定處。風寒表證未解,用桂枝、麻黃、甘草發散;水寒相搏,用乾薑、半夏、細辛溫散。但水寒欲散而肺氣需收斂,故加芍藥、五味子酸收肺氣之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