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三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7)
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篇第三

芍藥用白,酸能斂陰而主血也。甘草用炙,甘能補中而益脾也。腳即伸,陰血行也。蓋以一誤治而表裡俱傷,故必求陰陽如此次第而俱復。胃不和而譫語者,亡津液而胃實也。承氣而曰調胃者,以胃屬陽而主裡,故用甘草和陰陽而緩中也。重發汗而復加燒針,則二者皆有以大損於陽矣。

故用偏於助陽之四逆,以救其陽也。

問曰:「證象陽旦,按法治之而增劇,厥逆,咽中干,兩脛拘急而譫語。」師曰:「言夜半手足當溫,兩腳當伸。」後如師言,何以知此?答曰:「寸口脈浮而大。浮則為風,大則為虛。風則生微熱,虛則兩脛攣。病證象桂枝,因加附子參其間。增桂令汗出,附子溫經,亡陽故也。厥逆。」

咽中干,煩燥,陽明內結,譫語煩亂,更飲甘草乾薑湯。夜半陽氣還,兩足當熱。脛尚微拘急,重與芍藥甘草湯,爾乃脛伸。以承氣湯微溏,則止其譫語,故知病可愈。

脛,音幸。此申釋上文意。象,似也。陽以風言,旦,曉也。言似中風分曉,以不啻中風,故設難詳申其義。且明治不可苟,序不可紊,以致戒慎之意。末後不復言若重發汗以下一節者,以其或然或不然故也。

(二十)傷寒腹滿譫語,寸口脈浮而緊。此肝乘脾也,名曰縱,刺期門。

寸口,氣口也。《五臟別論》:帝曰:「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?」岐伯對曰:「胃者水穀之海,六腑之大源也;五味入口,藏於胃,以養五臟氣,而變見於氣口也。故寸口主脾胃。」浮緊為弦,是肝脈也。乘脾者,肝木自盛,脾胃之土受制也。「縱」見《辨脈法》上篇,「期門」見《太陽》上篇。刺之者,瀉木以救土也。

(二十一)傷寒發熱,嗇嗇惡寒,大渴欲飲水,其腹必滿,自汗出,小便利,其病欲解。此肝乘肺也,名曰橫,刺期門。

傷寒發熱,嗇嗇惡寒,風寒尚在太陽而未除也。大渴欲飲水者,肝木本自盛而邪熱熾欲得潤也。腹必滿者,水漫而氾濫也。自汗出,則津液得外滲矣;小便利,則水得下行矣。夫水,木之母也;母必為子,木得水則益甚而橫,故挾水為邪,反侮所不勝而上乘於肺。肺金若虛,

受其邪而不能派散之,則水不得泄而腫作矣。乃金臟實,不納其邪而轉運散之,渙為自汗而外滲,瀦為小便而下行。此肝乘肺者所以不足為害,而反欲自解也。「橫」亦見《辨脈法》上「縱」同條。然縱橫不同,而同刺期門者,縱以木賊土,橫以木侮金,皆由木自盛,而以瀉木為主治一也。

(二十二)脈浮而緊,而復下之,緊反入里則作痞,按之自濡,但氣痞耳。

濡,與軟同,古字通用。「復」,亦反也。「緊反入里」,言寒邪轉內伏也。「濡」,言不硬不痛而柔軟也。「痞」,言氣隔不通而痞塞也。《易》曰:「天地不交而萬物不生也。內陰而外陽也,內柔而外剛也。」《本義》曰:「蓋乾往居外而坤來居內也。」雖然,傾痞有先痞後喜之象,故君子不可不勉,學者不可不知所務。

白話文:

芍藥要用白芍,因為它味酸,能收斂陰氣,主要作用是補血。甘草要用炙甘草,因為它味甘,能補養中焦,增強脾胃功能。腳能伸直,表示陰血運行順暢。會這樣是因為誤治導致表裡都受損,所以必須要像這樣按陰陽的次序來恢復。因為胃氣不和導致胡言亂語,是因為體內津液不足,胃卻很實。使用承氣湯,卻說是調胃,是因為胃屬陽,主內,所以用甘草來調和陰陽,緩和中焦。如果再次發汗又用燒針,兩者都會嚴重損耗陽氣。

所以要用偏於助陽的四逆湯,來挽救陽氣。

有人問:病情表現像陽旦證,但按照方法治療卻更加嚴重,出現手腳冰冷、咽喉乾燥、兩腿抽筋和胡言亂語。醫生說:「到了半夜,手腳應該會溫暖,兩腿應該會伸直。」後來果然像醫生說的那樣。為什麼能知道?回答說:「寸口脈浮而大,浮代表有風邪,大代表正氣虛弱。有風邪就會發微熱,正氣虛弱就會導致兩腿抽筋。病情的表現像桂枝湯證,所以加用附子在其中,增加桂枝的用量讓病人出汗,附子用來溫暖經脈,是因為陽氣虛弱的緣故。手腳冰冷、

咽喉乾燥、煩躁,是陽明內有結實,導致胡言亂語和心煩意亂。再服用甘草乾薑湯,到了半夜陽氣恢復,兩腳會溫暖,但腿還是有點抽筋。再給予芍藥甘草湯,腿就能伸直了。再用承氣湯稍微疏通一下腸胃,胡言亂語就會停止。所以知道病是可以治癒的。

「脛」字的讀音同「幸」,這是解釋說明上文的意思。「象」是類似的意思。陽指的是風邪,旦指的是早晨。意思是說,病情像是中風的初期,但不僅僅是中風,所以要詳細說明它的含義,並且說明治療不可隨意,順序不可混亂,要以此警惕自己。最後不再說如果再次發汗以下的情況,是因為情況可能會發生,也可能不會發生。

(二十) 傷寒導致腹部脹滿,胡言亂語,寸口脈浮而緊,這是肝木乘脾土的表現,叫做「縱」,要針刺期門穴。

寸口就是氣口。《五臟別論》中,黃帝問:「為什麼氣口獨自主宰五臟?」岐伯回答說:「胃是水穀的海洋,六腑的大源頭。五味進入口中,儲藏於胃,以此滋養五臟之氣,然後在氣口表現出來。所以寸口主脾胃,脈浮而緊是弦脈,是肝脈的表現。肝乘脾,指的是肝木旺盛,脾胃的土受到制約。關於「縱」的描述,在辨脈法上篇已經提過。期門穴的位置,在太陽篇也講過。針刺期門穴,目的是要瀉肝木,來保護脾土。

(二十一) 傷寒發熱,微微怕冷,非常口渴想喝水,腹部一定會脹滿,會自己出汗,小便順暢,這種病就會好轉。這是肝木乘肺金的表現,叫做「橫」,要針刺期門穴。

傷寒發熱,微微怕冷,說明風寒還在太陽經,還沒有解除。非常口渴想喝水,是因為肝木本身就旺盛,邪熱旺盛所以想得到滋潤。腹部一定會脹滿,是因為水液泛濫。會自己出汗,說明津液可以向外滲透。小便順暢,說明水可以向下排泄。水是木的母親,母親一定會幫助兒子,木得到水會更加旺盛,而「橫」。所以挾持水邪,反過來欺侮它所不能勝過的肺金。如果肺金虛弱,

受到邪氣侵犯就不能散開,導致水液無法排出而腫脹。如果是肺金強盛,不接受邪氣,反而會轉運散開,化為自汗向外滲透,化為小便向下排泄。這就是肝木乘肺金,所以沒有什麼危害,反而會自己好轉的原因。「橫」的描述,在辨脈法上「縱」的條文中有提到。雖然「縱」和「橫」不同,但都針刺期門穴,是因為「縱」是肝木剋脾土,「橫」是肝木侮辱肺金,都是因為肝木旺盛,所以都以瀉肝木為主要的治療原則。

(二十二) 脈浮而緊,又用下法治療,寒邪反而進入體內,就會導致痞證,按壓腹部是柔軟的,只是氣機阻滯不通而已。

「濡」和「軟」意思相同,是古代通用的字。「復」也是「反」的意思。緊反入里,是指寒邪轉為內伏。「濡」是指不硬不痛而柔軟。「痞」是指氣機阻隔不通暢。易經說:「天地不交,萬物不生。」內為陰,外為陽。內為柔,外為剛。本義說:「乾在外而坤在內。」雖然如此,痞證有先痞後喜的表現,所以君子不可不努力,學者不可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