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有執

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三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6)
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篇第三

(十五)傷寒無大熱。口燥渴。心煩。背微惡寒者。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
無大熱。風微也。口燥渴心煩。裡熱甚也。背者。太陽經脈之所適。人身至陰之地。不勝寒而有餘。惡所以微也。以上三條大意互相發明。所以治亦相彷彿而不甚殊。

(十六)傷寒脈浮。醫以火迫劫之。亡陽。必驚狂起臥不安者。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主之。

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方

桂枝(三兩去皮),甘草(二兩炙),生薑(三兩切),牡蠣(五兩熬),龍骨(四兩),大棗(十二枚擘)

蜀漆(三兩洗去腳)

上為末。以水一斗二升。先煮蜀漆減二升。內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

亡陽者。陽以氣言。火能助氣。甚則反耗氣也。驚狂起臥不安者。神者。陽之靈。陽亡則神散亂所以動皆不安。陽主動也。桂枝甘草。和傷寒之脈浮。蜀漆辛平。散火邪之錯逆。龍骨牡蠣。固澀以收陽神之散亂。大棗生薑。醒脾以緩起臥之不安。去芍藥者。嫌其主陰。則反得以勝陽也。

(十七)火逆下之。因燒針煩躁者。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。

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

桂枝(一兩去皮),甘草(二兩炙),牡蠣(二兩熬),龍骨(二兩)

上四味為末。以水五升。煮取二升半。去滓。溫服八合。日三服。

火逆。承上條而言也。然雖逆而又逆。而證則未變重。故方物反差少而大意不殊。

(十八)脈浮宜以汗解。用火灸之。邪無從出。因火而盛。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。名火逆也。

痹。濕病也。因火逆治。火邪夾陽邪而上逆。真陽不下通。陰不用事。化不行而水不得泄。故濕著下體而重痹也。

(十九)傷寒脈浮。自汗出。小便數。心煩。微惡寒。腳攣急。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。此誤也。得之便厥。咽中干。煩燥吐逆者。作甘草乾薑湯與之。以復其陽。若厥愈足溫者。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。其腳即伸。若胃氣不和譫語者。少與調胃承氣湯。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。四逆湯主之。

甘草乾薑湯方

甘草(四兩炙),乾薑(二兩炮)

上㕮咀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五合。去滓。分溫再服。

芍藥甘草湯方

白芍藥(四兩),甘草(四兩炙)

上二味。㕮咀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半。去滓。分。溫再服之。

調胃承氣湯方

大黃(四兩去皮清酒浸),芒硝(半斤),甘草(二兩炙)

上三味。㕮咀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。去滓。內芒硝。更上微火煮令沸。少少溫服。

四逆湯方

甘草(二兩炙),乾薑(一兩半),附子(一枚)

上三味。㕮咀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二合。去滓。分。溫再服。強人可大附子一枚。乾薑三兩。

數。音朔。反。音板。腳攣急者。足經始終於足。寒則拘攣也。以上言風寒俱有之表裡證。故謂與桂枝湯為反。蓋桂枝是中風之主治。反。不順也。厥。謂四肢冷也。咽中干煩燥吐逆者。誤汗損陽陽虛陰獨盛也。甘草益氣。乾薑助陽。復其陽者。充其氣之謂也。厥愈足溫。陽氣復也。

白話文:

(十五)傷寒沒有高熱,但感到口乾舌燥,內心煩躁,背部微微怕冷,這種情況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。

沒有高熱,表示風邪較輕微。口乾舌燥、心煩意亂,表示體內熱邪很嚴重。背部是太陽經脈所經過的地方,也是人體陰氣最重的地方,如果陽氣不足,就容易感到怕冷,但因為陽氣只是稍稍不足,所以怕冷也只是微微的。以上這三條症狀互相說明,治療方法也大致相同,不會有太大的差別。

(十六)傷寒的脈象浮在表面,醫生用火攻的方式來強行發汗,導致陽氣耗散,病人一定會出現驚恐狂躁、坐立不安的症狀,這時應該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來治療。

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的藥方:

桂枝(三兩,去皮)、炙甘草(二兩)、生薑(三兩,切片)、熬牡蠣(五兩)、龍骨(四兩)、大棗(十二枚,擘開)。另外加上蜀漆(三兩,洗淨去根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加水一斗二升,先煮蜀漆至剩下十升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至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。

陽氣耗散是指陽氣以氣的形式散失。火能助長氣勢,但過度使用反而會損耗陽氣。驚恐狂躁、坐立不安,是因為神是陽氣的靈性,陽氣耗散則神志散亂,所以行動都顯得不安穩。陽氣主動。桂枝和甘草可以調和傷寒脈浮的現象,蜀漆性味辛平,能疏散因火邪引起的錯亂逆行。龍骨和牡蠣能固澀,收斂散亂的陽氣。大棗和生薑能健脾,緩解坐立不安的症狀。去掉芍藥,是因為它屬陰性,反而會壓制陽氣。

(十七)因為用火攻發汗後又用瀉下的方法,導致病人出現燒灼感和煩躁不安,可以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來治療。

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的藥方:

桂枝(一兩,去皮)、炙甘草(二兩)、熬牡蠣(二兩)、龍骨(二兩)。

將以上四味藥材研磨成粉末,加水五升,煮至二升半,去渣,溫服八合,每日三次。

所謂的火逆,是承接上一條所說,雖然是火邪導致的逆亂,但症狀還沒有嚴重到變化,所以藥方反而減少了一些藥材,但主要用意還是相同的。

(十八)脈浮本來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,卻用火灸來治療,這樣邪氣沒有辦法排出體外,反而會因為火熱而更加旺盛,疾病會從腰部以下變得嚴重且麻木,這就叫做火逆。

麻木是屬於濕邪引起的疾病。因為用火逆的治療方式,導致火邪挾帶陽邪向上逆行,真正的陽氣無法向下流通,陰氣也無法正常運作,氣化不行,水濕無法排出體外,所以濕邪滯留在下體而造成麻木。

(十九)傷寒的脈象浮在表面,病人自己會流汗,小便頻繁,內心煩躁,微微怕冷,腳部抽筋。如果反而使用桂枝湯想要解表,這是錯誤的。這樣做會導致手腳冰冷,咽喉乾燥,煩躁不安,想吐,這時候應該用甘草乾薑湯來幫助恢復陽氣。如果手腳冰冷的情況好轉,腳也開始溫暖,就改用芍藥甘草湯來治療,這樣腳部抽筋的狀況就會緩解。如果腸胃功能失調,出現說胡話的現象,就稍微服用調胃承氣湯。如果又再次發汗或是用燒針來治療,就應該用四逆湯來治療。

甘草乾薑湯的藥方:

炙甘草(四兩)、炮乾薑(二兩)。

將以上藥材切碎,加水三升,煮至一升五合,去渣,分兩次溫服。

芍藥甘草湯的藥方:

白芍藥(四兩)、炙甘草(四兩)。

將以上兩味藥材切碎,加水三升,煮至一升半,去渣,分兩次溫服。

調胃承氣湯的藥方:

大黃(四兩,去皮,用清酒浸泡)、芒硝(半斤)、炙甘草(二兩)。

將以上三味藥材切碎,加水三升,煮至一升,去渣,加入芒硝,再用小火煮沸,少量溫服。

四逆湯的藥方:

炙甘草(二兩)、乾薑(一兩半)、附子(一枚)。

將以上三味藥材切碎,加水三升,煮至一升二合,去渣,分兩次溫服。身體強壯的人,附子可以增加到一枚,乾薑可以用到三兩。

「數」讀音同「朔」。反,讀音同「板」。腳部抽筋,是因為足部的經脈始於足部,又終於足部,如果受到寒邪侵襲就會拘攣。以上所說的,是風寒邪氣同時存在於表裡的症狀,所以說用桂枝湯來治療是錯誤的。桂枝湯主要治療中風,所以這樣治療是違反疾病的發展趨勢的。「厥」指的是四肢冰冷。咽喉乾燥、煩躁想吐,是因為誤用發汗的方法,損傷了陽氣,導致陽虛陰盛的現象。甘草可以益氣,乾薑可以幫助陽氣恢復,所謂恢復陽氣,就是指充實體內的氣。「手腳冰冷的情況好轉,腳也開始溫暖」,是指陽氣恢復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