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五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6)

1.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第七

咽痛與上同。而治不同者。此以風邪熱甚。痰上壅而痹痛者言也。是故主之以桂枝。祛風也。佐之以半夏。消痰也。和之以甘草。除熱也。三物者。是又為咽痛之一治也。

(三十三)少陰病。咽中傷。生瘡。不能語言。聲不出者。苦酒湯主之。

苦酒湯方

半夏(洗破如棗核大十四枚),雞子(一枚去黃內上苦酒著雞子殼中)

上二味。內半夏著苦酒中。以雞子殼置刀鈈中。安火上。令三沸。去滓。少少嚥下。不瘥。更作三劑服之。

咽傷而生瘡。則比痛為差重。可知也。不能語言者。少陰之脈。復入肺絡心。心通竅於舌。心熱則舌不掉也。聲不出者。肺主聲而屬金。金清則鳴。熱則昏而塞也。半夏主咽而開痰絡。苦酒消腫而斂咽瘡雞子甘寒而除伏熱。以上三條證同而治殊。蓋各適其因之宜然爾。

(三十四)少陰病。下利。白通湯主之。

白通湯方

蔥白(四莖),乾薑(一兩),附子(一枚生去皮破八片)

上三味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。去滓。分。溫再服。

少陰病而加下利者。不獨在經。而亦在臟。寒甚而陰勝也。治之以乾薑附子者。勝其陰則寒自散也。用蔥白而曰白通者。通其陽。則陰自消也。

(三十五)少陰病。下利。脈微者。與白通湯。利不止。厥逆無脈。乾嘔煩者。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。服湯脈暴出者。死。微續者。生。

蔥白(四莖),乾薑(二兩),附子(一枚生去皮破八片),人尿(五合),豬膽汁(一合)

以上三味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。去滓。內膽汁人尿。和令相得。分溫再服。若無膽汁亦可用。

尿。與溺同。奴吊切。此承上條復以其甚者言。脈微。陽虛也。厥逆無脈乾嘔煩者。熱藥治寒。寒甚者。格拒而不入。湯不為用。反爭而逆亂也。人尿性寒。膽汁微寒。以之為嚮導者。經曰。逆者從之。此之謂也。暴出。燭欲燼而焱烈也。微續。真陽回而漸復也。然屬加減耳。成方疑後人所增。

(三十六)少陰病。二三日不已。至四五日。腹痛。小便不利。四肢沉重疼痛。自下利者。此為有水氣。其人或咳。或小便利。或下利。或嘔者。真武湯主之。

真武湯方

茯苓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生薑(三兩切),白朮(二兩),附子(一枚炮去皮破八片)

上五味。以水八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七合。日三服。

腹痛。小便不利。陰寒內甚。濕甚而水不行也。四肢沉重疼痛。寒濕內滲。又復外薄也。自下利者。濕既甚而水不行。則與谷不分清。故曰此為有水氣也。或為諸證。大約水性氾濫。無所不之之故也。真武者。北方陰精之宿。職專司水之神。以之名湯。義取之水。然陰寒甚而水氾濫。

由陽困弱而土不能制伏也。是故術與茯苓燥土勝濕。芍藥附子利氣助陽。生薑健脾以燠土。則水有制而陰寒退。藥與病宜。理至必愈。

白話文:

咽喉疼痛與前述情況相同,但治療方法不同的原因在於:此處針對的是風邪熱盛,痰液上壅導致痹痛的情況。因此以桂枝為主藥來祛風,輔以半夏消痰,再用甘草調和以清除熱氣。這三味藥的組合,是針對咽喉疼痛的另一種治法。

(三十三)少陰病患者,咽喉損傷、生瘡,無法言語且聲音嘶啞的,可用苦酒湯治療。

苦酒湯方
半夏(洗淨後破成棗核大小,共十四枚)、雞蛋(一枚,去掉蛋黃,將苦酒倒入蛋殼中)。
將半夏放入苦酒中,再將蛋殼置於刀柄上,用火加熱至沸騰三次。濾去藥渣,少量慢慢咽下。若未痊癒,可再製作三劑服用。

咽喉損傷生瘡,比單純的疼痛更為嚴重,由此可知。無法言語是因少陰經脈入肺絡心,心開竅於舌,心熱則舌不能靈活運動。聲音嘶啞是因肺主聲音屬金,金清則發聲正常,熱盛則昏聵閉塞。半夏主治咽喉並化痰通絡,苦酒消腫斂瘡,雞蛋甘寒可除伏熱。以上三條症狀相似但治法各異,正是為了適應病因的不同。

(三十四)少陰病患者出現腹瀉,可用白通湯治療。

白通湯方
蔥白(四莖)、乾姜(一兩)、附子(一枚,生用去皮破成八片)。
將三味藥以三升水煎煮至一升,濾去藥渣,分兩次溫服。

少陰病兼腹瀉,不僅病在經脈,也涉及臟腑,是寒氣過盛陰氣偏勝的表現。用乾姜、附子治療,目的是勝陰散寒。加入蔥白稱為“白通”,是因通陽後陰寒自消。

(三十五)少陰病患者腹瀉且脈象微弱,可用白通湯。若腹瀉不止、四肢厥冷無脈象、乾嘔煩躁的,改用白通加豬膽汁湯。服藥後脈象突然恢復的預後不良,逐漸恢復的則預後良好。

白通加豬膽汁湯方
蔥白(四莖)、乾姜(二兩)、附子(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)、人尿(五合)、豬膽汁(一合)。
前三味藥以三升水煎至一升,濾渣後加入膽汁和人尿調勻,分兩次溫服。若無膽汁亦可單獨用人尿。

脈微是陽虛表現,四肢厥冷無脈、乾嘔煩躁是因寒證過重,熱藥被寒邪格拒無法發揮作用,反而導致逆亂。人尿性寒,膽汁微寒,用作引經藥,正如《內經》所言“逆者從之”。脈象驟出如燭火將熄前的猛烈,脈象漸復則是真陽逐漸恢復。此方可能是後人增補的變通之法。

(三十六)少陰病兩三日未愈,延至四五天時,出現腹痛、小便不利、四肢沈重疼痛、自行腹瀉的,是體內有水氣。可能伴隨咳嗽、小便通利、腹瀉或嘔吐,可用真武湯治療。

真武湯方
茯苓(三兩)、芍藥(三兩)、生薑(三兩切片)、白術(二兩)、附子(一枚炮製去皮破八片)。
將五味藥以八升水煎至三升,濾渣後溫服七合,每日三次。

腹痛、小便不利是陰寒內盛、濕阻水停的表現。四肢沈重疼痛因寒濕內滲外襲。自行腹瀉是因濕盛水停,水谷不分,故稱為“有水氣”。其他或然症狀皆因水氣泛濫所致。“真武”為北方司水之神,以此為湯名取其治水之義。陰寒盛而水泛濫,是因陽氣虛弱無法制水。因此用白術、茯苓燥土除濕,芍藥、附子助陽行氣,生薑健脾溫中,使水得制而陰寒退散,藥證相合,自能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