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五 (7)
卷之五 (7)
1.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第七
後加減法。(或為諸證之治。)
若咳者。加五味子半升。細辛乾薑各一兩。(水寒相搏則咳。細辛乾薑之辛。散水寒也。既散矣。肺主咳。而欲收。五味子者。酸以收之也。)若小便利者。去茯苓。(茯苓淡滲而利竅。小便既利。不須滲也。)若下利者。去芍藥。加乾薑二兩。(芍藥收陰而停液。非下利者所宜。
故去之。乾薑散寒而燠土。土燠則水有制。故加之。)若嘔者。去附子。加生薑。足成半斤。(嘔。氣逆也。去附子。以其固氣也。加生薑以其散氣也。)
(三十七)少陰病。下利清穀。裡寒外熱。手足厥逆。脈微欲絕。身反不惡寒。其人面赤色。或腹痛。或乾嘔。或咽痛。或利止脈不出者。通脈四逆湯主之。
通脈四逆湯方
甘草(二兩炙),乾薑(三兩強人可四兩),附子(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)
上三味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二合。去滓。分溫。再服。其脈即出者愈。
下利清穀。手足厥冷。脈微欲絕而裡寒者。陰甚於內也。身反不惡寒。面色赤而外熱者。格陽於外也。陰陽不相通。所以逆亂而有或為諸多證。利雖止邪欲罷也。脈仍不出。陽氣未復也。夫脈者血氣之道路。血。陰也。非陽不行。姜附辛熱。助陽也。甘草甘平。益氣也。湯本四逆而分兩殊。通脈則加姜之謂。
後加減法。(同前。)
面色赤者。加蔥九莖。(面色赤。陽格甚也。加蔥。通陽氣也。)腹中痛者。去蔥。加芍藥二兩。(腹中痛。真陰不足也。去蔥。惡其順陽也。加芍藥。收陰也。)嘔者。加生薑二兩。(見前)咽痛者。去芍藥加桔梗一兩。(咽痛。氣結也。去芍藥。聚氣也。加桔梗。利咽也。
)利止。脈不出者。去桔梗。加人參二兩。(利止脈不出見上。去桔梗者。嫌其載而少暢通也。加人參者。生其陽而和其陰也。)
(三十八)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。
此承上文自利而言。以示人通診吉凶利害之大意。蓋謂少陰屬水。其自利者以陰寒甚。土弱而水無制也。趺陽主胃而屬土。負謂趺陽有脈。土尚強。土強則水有制。而少陰反為輸負矣。順言不以受制為拘也。蓋水惟其有制。則卒遵道。不得終於氾濫而成大害。且萬物資生於土。
而百骸藉養於胃。水土平成。物類又安。非天下之至順乎。古今謂趺陽有脈者不死。有以哉。
(三十九)少陰病。四逆。其人或咳。或悸。或小便不利。或腹中痛。或泄利下重者。四逆散主之。
四逆散方
甘草(炙),枳實(破水漬炙乾),柴胡,芍藥
上四味。各十分。搗篩。白飲和服方寸匕。日三服。
分。去聲。上同。人之四肢。溫和為順。故以不溫和為逆。但不溫和而未至於厥冷。則熱猶為未入深也。故用柴胡解之也。枳實。泄之也。然熱邪也。邪欲解本陰也。陰欲收。芍藥收之也。甘草和之也。分。今之二錢五分也。
白話文:
後續加減藥方(或可作為多種症狀的治療依據):
如果咳嗽,加入五味子半升、細辛和乾薑各一兩。(這是因為水寒之氣互相搏擊導致咳嗽。細辛和乾薑的辛辣可以驅散水寒。當水寒被驅散後,肺主管咳嗽,需要收斂,所以用五味子的酸味來收斂。)
如果小便頻繁,就去掉茯苓。(茯苓具有淡滲利尿的作用。小便既然已經通暢,就不需要再用茯苓來滲利了。)
如果腹瀉,就去掉芍藥,加入乾薑二兩。(芍藥收斂陰液,不利於腹瀉。所以要去掉它。乾薑可以散寒,溫暖脾胃。脾胃溫暖,水就能被控制住,所以要加入乾薑。)
如果嘔吐,就去掉附子,加入生薑,用到半斤的量。(嘔吐是因為氣機上逆。去掉附子,是因為它會固氣。加入生薑,是因為它能散氣。)
少陰病,腹瀉清稀的食物殘渣,體內寒冷而體表發熱,手腳冰冷,脈搏微弱到快要消失,身體反而不覺得寒冷,臉色發紅,有時會腹痛,有時會乾嘔,有時會咽喉疼痛,有時腹瀉停止但是脈搏摸不到,這種情況要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。
通脈四逆湯的藥方:
炙甘草二兩、乾薑三兩(體質強壯的可加到四兩)、生附子一枚(去皮切成八片)
將這三味藥,加水三升,煎煮到剩下一升二合,去除藥渣,分兩次溫服。如果服藥後脈搏能夠顯現出來,病就好了。
腹瀉清稀食物殘渣,手腳冰冷,脈搏微弱到快要消失,這些都是體內寒氣極盛的表現。身體反而不覺得寒冷,臉色發紅,這是虛陽外浮的表現。陰陽不相通,所以會出現多種複雜的症狀。即使腹瀉停止,但是邪氣還沒有完全消除。脈搏仍然摸不到,說明陽氣還沒有恢復。脈搏是氣血運行的通道,血屬於陰,沒有陽氣的推動,就無法運行。乾薑、附子是辛熱的藥物,可以幫助恢復陽氣。甘草是甘平的藥物,可以補益氣。這個藥方本來就是四逆湯,但增加了乾薑的用量,所以可以通脈。
後續加減藥方(同前):
臉色發紅,加入蔥白九根。(臉色發紅,說明陽氣外浮很嚴重。加入蔥白可以疏通陽氣。)
如果腹中疼痛,去掉蔥白,加入芍藥二兩。(腹中疼痛,說明真陰不足。去掉蔥白,是因為它會助長陽氣。加入芍藥可以收斂陰液。)
如果嘔吐,加入生薑二兩。(同前)
如果咽喉疼痛,去掉芍藥,加入桔梗一兩。(咽喉疼痛,是因為氣機鬱結。去掉芍藥,是因為它會聚氣。加入桔梗可以利咽。)
腹瀉停止,但是脈搏摸不到,去掉桔梗,加入人參二兩。(腹瀉停止但脈搏摸不到的原因,上面已經解釋過了。去掉桔梗,是因為它會阻礙氣機的暢通。加入人參可以生發陽氣,調和陰陽。)
少陰病,如果能見到足背動脈(趺陽脈)有脈,說明病情向好的方向發展。
這是承接前面講腹瀉的內容來說的,目的是要讓人了解診斷疾病吉凶利害的大概情況。少陰屬水,如果腹瀉是因為陰寒太盛,脾胃虛弱,導致水無法被控制。足背動脈(趺陽脈)屬胃,也屬土。如果足背動脈有脈,說明脾胃功能還算強壯。脾胃強壯,就能控制水,而少陰之水反而受到約束。這是順勢的表現,並不是說受到約束就不好。水只有被控制,才能不氾濫成災。而且萬物都依靠土地生長,身體的各個器官也需要依靠胃的營養。水土和諧,萬物才能安寧,這才是天下最順的事情。所以古人說足背動脈有脈的人不會死,是有道理的。
少陰病,出現手腳冰冷,有時會咳嗽,有時會心悸,有時會小便不順暢,有時會腹中疼痛,有時會腹瀉並有裡急後重感,這種情況要用四逆散來治療。
四逆散的藥方:
炙甘草、枳實(破開後用清水浸泡再炙乾)、柴胡、芍藥。
這四味藥各取十分,搗成粉末,用白開水送服一小勺,每天三次。
這裡的“分”指的是藥量的單位,與前文相同。人的四肢溫和是正常的,如果不溫和就叫“逆”,但還沒有到手腳冰冷的程度,說明邪熱還沒有深入到體內。所以用柴胡來疏解邪熱。枳實是瀉的藥。邪熱既然要解,就要順著陰氣收斂的方向。芍藥可以收斂陰氣。甘草可以調和藥性。这里的“分”相当于现在的二钱五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