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五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7)

1.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第七

後加減法。(或為諸證之治。)

若咳者。加五味子半升。細辛乾薑各一兩。(水寒相搏則咳。細辛乾薑之辛。散水寒也。既散矣。肺主咳。而欲收。五味子者。酸以收之也。)若小便利者。去茯苓。(茯苓淡滲而利竅。小便既利。不須滲也。)若下利者。去芍藥。加乾薑二兩。(芍藥收陰而停液。非下利者所宜。

故去之。乾薑散寒而燠土。土燠則水有制。故加之。)若嘔者。去附子。加生薑。足成半斤。(嘔。氣逆也。去附子。以其固氣也。加生薑以其散氣也。)

(三十七)少陰病。下利清穀。裡寒外熱。手足厥逆。脈微欲絕。身反不惡寒。其人面赤色。或腹痛。或乾嘔。或咽痛。或利止脈不出者。通脈四逆湯主之。

通脈四逆湯方

甘草(二兩炙),乾薑(三兩強人可四兩),附子(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)

上三味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二合。去滓。分溫。再服。其脈即出者愈。

下利清穀。手足厥冷。脈微欲絕而裡寒者。陰甚於內也。身反不惡寒。面色赤而外熱者。格陽於外也。陰陽不相通。所以逆亂而有或為諸多證。利雖止邪欲罷也。脈仍不出。陽氣未復也。夫脈者血氣之道路。血。陰也。非陽不行。姜附辛熱。助陽也。甘草甘平。益氣也。湯本四逆而分兩殊。通脈則加姜之謂。

後加減法。(同前。)

面色赤者。加蔥九莖。(面色赤。陽格甚也。加蔥。通陽氣也。)腹中痛者。去蔥。加芍藥二兩。(腹中痛。真陰不足也。去蔥。惡其順陽也。加芍藥。收陰也。)嘔者。加生薑二兩。(見前)咽痛者。去芍藥加桔梗一兩。(咽痛。氣結也。去芍藥。聚氣也。加桔梗。利咽也。

)利止。脈不出者。去桔梗。加人參二兩。(利止脈不出見上。去桔梗者。嫌其載而少暢通也。加人參者。生其陽而和其陰也。)

(三十八)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。

此承上文自利而言。以示人通診吉凶利害之大意。蓋謂少陰屬水。其自利者以陰寒甚。土弱而水無制也。趺陽主胃而屬土。負謂趺陽有脈。土尚強。土強則水有制。而少陰反為輸負矣。順言不以受制為拘也。蓋水惟其有制。則卒遵道。不得終於氾濫而成大害。且萬物資生於土。

而百骸藉養於胃。水土平成。物類又安。非天下之至順乎。古今謂趺陽有脈者不死。有以哉。

(三十九)少陰病。四逆。其人或咳。或悸。或小便不利。或腹中痛。或泄利下重者。四逆散主之。

四逆散方

甘草(炙),枳實(破水漬炙乾),柴胡,芍藥

上四味。各十分。搗篩。白飲和服方寸匕。日三服。

分。去聲。上同。人之四肢。溫和為順。故以不溫和為逆。但不溫和而未至於厥冷。則熱猶為未入深也。故用柴胡解之也。枳實。泄之也。然熱邪也。邪欲解本陰也。陰欲收。芍藥收之也。甘草和之也。分。今之二錢五分也。

白話文:

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第七

後加減法(或針對各種症狀的治療方法)

  1. 若有咳嗽症狀,加五味子半升,細辛、乾薑各一兩。(水寒相激導致咳嗽,細辛、乾薑辛溫可散水寒。水寒散去後,肺主咳嗽,需收斂肺氣,五味子酸味可收斂。)
  2. 若小便通暢,則去除茯苓。(茯苓淡滲利水通竅,若小便已通,無須再利水。)
  3. 若有腹瀉,去除芍藥,加乾薑二兩。(芍藥收斂陰液,腹瀉者不宜使用。乾薑散寒暖脾,脾暖則水濕得控,故加用。)
  4. 若有嘔吐,去除附子,加生薑至半斤。(嘔吐為氣逆,附子固守氣機不利嘔吐,故去除;生薑散氣止嘔,故加用。)

(三十七)少陰病,症狀為腹瀉清穀(消化不良)、內寒外熱、四肢冰冷、脈搏微弱似無、身體反而不怕冷、面色發紅,可能伴隨腹痛、乾嘔、咽痛或腹瀉停止但脈搏仍不出現,應使用通脈四逆湯治療。

通脈四逆湯方
甘草(二兩,炙)、乾薑(三兩,體壯者可增至四兩)、附子(大顆一枚,生用去皮切八片)。
以上三味藥,以三升水煮至一升二合,去渣後分兩次溫服。若脈搏恢復即表示痊癒。

腹瀉清穀、四肢冰冷、脈搏微弱內寒,表示陰寒內盛;身體不怕冷、面色發紅外熱,表示陽氣被格拒於外。陰陽失衡導致各種症狀,腹瀉停止但脈搏未出,表示陽氣未恢復。脈為氣血通路,血屬陰,無陽氣則不行,故以辛熱的乾薑、附子助陽,甘草益氣。本方為四逆湯加重乾薑,以通脈為目的。

後加減法(與前述相同)

  1. 面色發紅者,加蔥九根。(面色紅為陽格拒甚,加蔥以通陽。)
  2. 腹痛者,去蔥,加芍藥二兩。(腹痛因陰虛不足,去蔥避免助陽,加芍藥收斂陰氣。)
  3. 嘔吐者,加生薑二兩。(如前所述。)
  4. 咽痛者,去芍藥,加桔梗一兩。(咽痛因氣結,去芍藥避免聚氣,加桔梗利咽。)
  5. 腹瀉停止但脈搏未出者,去桔梗,加人參二兩。(腹瀉止而脈不出,去桔梗避免阻滯,加人參生陽調和陰氣。)

(三十八)少陰之脈弱於趺陽脈者為順證。

此段承接上文自利症狀,說明診斷吉凶的方法。少陰屬水,若陰寒過盛自利,表示脾土虛弱無法制水。趺陽脈屬脾胃,若能摸到趺陽脈,表示土氣尚強,可制約水氣,使少陰病未成嚴重。水土平衡則萬物安和,故趺陽脈有力者多預後良好。

(三十九)少陰病,四肢冰冷,可能伴隨咳嗽、心悸、小便不利、腹痛或腹瀉下重,應使用四逆散治療。

四逆散方
甘草(炙)、枳實(破開後水泡炙乾)、柴胡、芍藥。
以上四味,各取十分(約二錢五分),搗碎過篩,以米湯送服方寸匕(約一匙),每日三次。

四肢應溫和,若冰冷但未至厥冷,表示熱邪未深。柴胡解熱,枳實洩氣,芍藥收斂陰氣,甘草調和。此方用於輕度四肢逆冷,調整氣機為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