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四 (1)
卷之四 (1)
1.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四
凡七十七條方十
陽明者。胃經也。其法不以經病為例。而例以胃家實為正。不以經病為例者。陽明路接太陽。經病。由傳從太陽過而後受。多則太陽未除。故須仍從太陽例。如几几合病之類是也。過此再入陽明。胃實當之。病一入胃。胃為五臟六腑之海。而吉凶生死幾焉。不復有經可言矣。
白話文:
陽明經,就是胃經。它在診斷疾病時,並不以經絡的病症為準。而是以胃腑的實證為主要依據。不以經絡的病症為準,原因在於陽明經的脈絡與太陽經相接。經絡的病症,是由太陽經傳到陽明經而後發生的。病症如果多,那麼太陽經的病症還沒有去除。所以必須仍舊按照太陽經的準則來診斷。像某些共同的病症就是這種情況。超過這個範圍後,再進入陽明經。胃腑的實證就會出現。一旦病症進入胃腑,胃腑就成了五臟六腑的淵海。人的吉凶生死也就在此決定了。所以就不能再談經絡的病症了。
故經無例可出。而凡胃實者不得不出例。此陽明所以與余經不同也。彼以一經再經循經越經。規規於數日以論證者。烏足與語聖賢言外之意哉。
(一)陽明之為病。胃家實也。
白話文:
因此,經典中沒有可以例出的。但凡是胃裡實熱的患者,就不得不超出常規。這就是陽明病與其他經病的不同。其他經病,可以根據一經、再經、循經、越經。在一定的日數內來判斷證候。怎麼能和聖賢們在經典之外的含義相比呢?
陽明。經也。胃。腑也。實者。大便結為硬滿。而不得出也。作於遲早不同。非日數所可拘。所謂二日陽明者。以經言也。經主三陽。傳路之中。不專病。而專病在胃實。故胃實反得以揭陽明之總。與太陽之揭總者。經病雖不同。要之所以為揭例則一也。余經皆有總揭。其例則通乎二者而同推。以此觀之。則非全書之言。不出於輕視而漫易哉。
(二)問曰。病有太陽陽明。有正陽陽明。有少陽陽明。何謂也。答曰。太陽陽明者。脾約是也。
白話文:
陽明,是經脈。胃,是腑。實證,是大便結為硬塊,而不能排出的病症。發病的遲早不同,不能拘泥於日數。之所以稱之為二日陽明,是從經脈來說的。陽明經主三陽,是傳輸氣血的道路,並不專屬於某一種疾病,但專門病在胃實。因此,胃實反過來可以揭示陽明經的總體病症,與太陽經揭示總體病症的情況一樣。雖然經脈的病症不同,但作為揭示總體病症的例子,其道理則是一樣的。其他經脈也有總體病症的揭示,其道理都適用並且可以相互推導。由此可見,全書的內容並非輕視而隨便改易的。
此條三節。此節三問一答。通下文二節乃三答詞。蓋原三陽所以入胃之殊因也。太陽陽明者。謂太陽受病經入胃而成胃實也。脾約見第六十一條。此舉大意。詳見後。
白話文:
這一條分為三節。這一節中有三個問答。這條的後半部分包括另外兩節,也就是三個問答的內容。由此可以知道太陽經、陽明經病入胃的各種各樣的不同原因。太陽經、陽明經的病症,就是指太陽經受了病邪以後,病邪經過胃經進入胃裡,而使胃裡有實證。脾約病症,請參閱第六十一條。這裡只是說出要點,詳細的解釋請參閱後面。
正陽陽明者。胃家實是也。
正。謂本經也。以病到本經遂入胃而成胃實。故指首條謂即此是也。然大概亦只是如此。
少陽陽明者。發汗利小便已。胃中燥煩。實。大便難是也。
白話文:
正陽陽明者,胃家實是也。 “正阳阳明”指的是阳明病的主要类型,即胃家实。这里的“实”指的是邪气(如热邪)在胃中积聚,导致胃的功能亢进或异常。 正,謂本經也。以病到本經遂入胃而成胃實。故指首條謂即此是也。然大概亦只是如此。 “正”指的是阳明经本身。当疾病发展到阳明经时,邪气就会进入胃,导致胃实。所以,首条(可能是指某部医书中的首条)所说的就是指这种情况。但大致上,阳明病的表现也就是这样。 少陽陽明者,發汗利小便已,胃中燥煩,實,大便難是也。 “少阳阳明”是指疾病在少阳(另一个经络)与阳明之间转化的情况。在这种情况下,经过发汗和小便排出邪气后,胃中仍然会感觉干燥、烦躁,且邪气仍然积聚在胃中,导致大便难以排出。
少陽陽明者。以病到少陽。方才入胃而成胃實者言也。發汗以下。三陽皆然。乃獨於少陽發者。以少陽主半表半裡。表裡皆不可攻故也。然三者之因雖少殊。要亦不過互明耳。
白話文:
所謂少陽陽明症狀,指的是疾病侵犯到少陽經,剛進入胃部而導致胃中實熱的病症。發汗以達解表目的,三陽經的病症皆是如此。然而,為什麼只有少陽經會發汗呢?這是因為少陽經主半表半裡,表裡兩方面都不能攻伐的緣故。儘管三者致病的原因略有不同,但這些原因都是互相闡明的。
(三)問曰。陽明病。外證云何。答曰。身熱。汗自出。不惡寒反惡熱也。
身熱汗自出。起自中風也。不惡寒。反惡熱。邪過榮衛入里而裡熱甚也。此以太陽傳入中風陽明之外證言。
白話文:
(三)問曰。陽明病。外證云何。答曰。身熱。汗自出。不惡寒反惡熱也。 问:阳明病的外在表现是什么?答:身体会发热,汗会自然流出,不感到寒冷反而感到热。 身熱汗自出,起自中風也。不惡寒,反惡熱,邪過榮衛入里而裡熱甚也。此以太陽傳入中風陽明之外證言。 身体的发热和自然的出汗是中风引起的。不感到寒冷而感到热,是因为邪气已经穿过了体表的荣卫(指体表的卫气和营气)深入到体内,导致体内的热邪非常重。这是从太阳病(另一种疾病类型)传入到中风阳明病的外在表现。
(四)問曰。何緣得陽明病。答曰。太陽病。發汗。若下。若利小便。此亡津液。胃中乾燥。因轉屬陽明。不更衣。內實。大便難者。此名陽明也。
白話文:
(四)問:為什麼會得陽明病?
答:太陽病,發汗,又下利,又小便多,這種情況會導致津液流失,胃中乾燥,因此轉屬陽明病。再由於沒有更換衣服,體內積熱,大便困難,這種情況就是陽明病了。
亡轉皆見太陽篇。中風本自汗。故發汗已下皆致傳陽明。勢易也。古人大便必更衣。不更衣。言不大便也。此以太陽中風傳入陽明之表證言。
(五)問曰。病有得之一日。不發熱而惡寒者。何也。答曰。雖得之一日。惡寒將自罷。即自汗出而惡熱也。
白話文:
亡血癥與轉筋都見於太陽篇。中風原本就容易出汗。所以凡是發汗或瀉下之後,往往會導致傳熱到陽明經。這是由於邪氣的勢力容易轉移。古人上大號一定要更換衣服。如果不更換衣服,就表示根本沒大號。這段話是從太陽中風傳入陽明的表證來說。
(五)問曰。病有得之一日,不發熱而惡寒者,何也。答曰。雖得之一日,惡寒將自罷,即自汗出而惡熱也。 问:有些病人在得病的第一天,不发热反而感到寒冷,这是为什么?答:尽管是得病的第一天,但这种寒冷感将会自行消失,随后会出现自然出汗和感到热的症状。这是因为疾病在初期可能还没有完全展现出其典型的症状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典型的症状会逐渐出现。
不發熱而惡寒。起自傷寒也。惡寒將自罷。邪過表也。即自汗出。邪熱鬱於陽明之肌肉。腠理反開。津液反得外泄也。惡熱。裡熱甚也。此以太陽傷寒傳入陽明之外證言。
白話文:
不發熱但畏寒。起因於傷寒。畏寒即將停止。邪氣已經過表,所以馬上出汗。邪熱鬱積在陽明的肌肉,腠理因此打開,津液因此往外流。畏熱。內熱很嚴重。此為太陽傷寒傳入陽明的外部證狀。
(六)問曰。惡寒何故自罷。答曰。陽明居中。土也。萬物所歸。無所復傳。始雖惡寒。二日自止。此為陽明病也。
白話文:
問題:為什麼惡寒會自行消失?
回答:陽明經屬於中間,是土行。萬物運轉都要依靠土,沒有其他地方可以傳輸了。所以,一開始雖然有惡寒的症狀,但到了第二天就會自行停止,這就是陽明經的病症。
此承上條之答詞。復設問答而以其里證言。無所復傳者。胃為水穀之海。五臟六腑四體百骸皆資養於胃。最宜通暢。實則秘固。復得通暢則生。止於秘固則死。死生決於此矣。尚何復傳。惡寒二日自止者。熱入里而將反惡熱。以正陽陽明言也。以病二日而其幾有如此。則斯道之精微。豈專專必於談經論日所能窺測哉。
(七)傷寒發熱無汗。嘔不能食。而反汗出濈濈然者。是轉屬陽明也。
白話文:
這是繼承上一條的回答。再次設立問答,並以其內證來說明。沒有什麼再傳的了。胃是水穀之海。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都依靠胃來滋養。最宜通暢。阻塞不通則是死。再次通暢則生。止於阻塞不通則死。生死決於此。還有什麼再傳的呢?惡寒兩天自己停止的人。熱入內而即將轉變為惡熱。這是從正陽陽明的角度來說的。由於病歷是兩天,而其癥侯出現了這種情況。那麼這醫道的精微之處,豈是專門必須通過談經論道才能揣測到的呢?
(七)伤寒发热但无汗,呕吐不能进食,却反而出汗淋漓的,这是疾病从太阳病转属为阳明病。 解释:在伤寒的初期,病人可能有发热但不出汗的症状,同时还伴有呕吐和食欲不振。然而,如果病人突然开始大量出汗,这通常是疾病从太阳病(通常指外感风寒的早期阶段)转变为阳明病(通常指热邪积聚在胃肠道的病症)的标志。
濈。照吉切。發熱無汗。追言太陽之時也。嘔不能食。熱入胃也。反汗出者肌肉著熱。膚腠反開也。濈濈。熱而汗出貌。
白話文:
濈:發音同「照吉切」。
-
發熱而不出汗,這是太陽病的初期。
-
嘔吐而不思飲食,是熱邪進入胃部所致。
-
而後汗出,是因為肌肉受到熱邪侵襲,皮膚腠理反而開了。
-
濈濈:形容發熱而汗出。
(八)傷寒。轉系陽明者。其人濈濈然微汗出也。
此承上條復以微汗申言。重致叮嚀也。
(九)本太陽。初得病時。發其汗。汗先出不徹。因轉屬陽明也。
徹。除也。言汗發不對。病不除也。此言由發太陽汗不如法。致病入胃之大意。以為總結上文。
(十)傷寒三日。陽明脈大。
傷寒三日。該中風而大約言也。凡類此者。皆仿此。脈大。陽明氣血俱多也。
(十一)陽明病欲解時。從申至戌上。
申酉戌。陽明之王時也。正氣得其王時。則邪不能勝。故退而自解也。
(十二)陽明病。脈遲。汗出多。微惡寒者。表未解也。可發汗。宜桂枝。
白話文:
(八)伤寒,疾病转系到阳明时,病人会开始出汗,但出汗量不多,表现为微汗淋漓。 解释:这是对上一条的进一步解释,强调了阳明病的一个特征就是微汗淋漓。
(九)原本是太阳病,在疾病初期时,试图通过发汗来治疗,但汗没有完全发出来,因此疾病就转属为阳明病了。 解释:“徹”在这里意味着完全、彻底。这句话是说,在治疗太阳病时,如果发汗的方法使用不当,没有让汗完全发出来,疾病就可能转变为阳明病。 (十)伤寒三天后,如果脉象表现为大脉,这通常是阳明病的表现。 解释:“伤寒三日”是一个大概的说法,表示疾病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。“脉大”意味着脉象洪大,有力,这通常是阳明病气血充盈的表现。 (十一)阳明病想要缓解的时候,通常是在申时(下午3点到5点)到戌时(晚上7点到9点)这段时间。 解释:在中医理论中,每个时辰都与特定的脏腑经络相关联。申时到戌时是阳明经气血最旺盛的时候,因此阳明病在这段时间更容易得到缓解。 (十二)阳明病,如果脉象迟缓,出汗多,稍微有些恶寒,这表明表邪(即外感邪气)还没有解除,可以通过发汗来治疗,适宜使用桂枝汤。 解释:这里的“表未解”指的是外感邪气还留在体表没有消除。桂枝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,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、头痛发热、汗出恶风等症状。
遲者。緩之變。汗出多微惡寒者。風邪猶有在表者。故曰未解也。可發汗。例也。宜桂枝湯。謂仍須解其肌。則入胃之路自絕也。方見太陽上。
(十三)陽明病。脈浮。無汗而喘者。發汗則愈。宜麻黃。
白話文:
遲者,是緩解的變化。汗出多,微惡寒,說明風邪還在表層,所以說還沒有解開。此時,可以發汗來解表,用桂枝湯治療。這就說明患者仍需要解除肌表的病邪,這樣,病邪進入胃中的通路就可以被阻斷,症狀也會消失。從方劑配伍來看,桂枝湯是治療太陽病的代表方劑。
(十三)阳明病,如果脉象浮,无汗而喘,这可以通过发汗来治疗,适宜使用麻黄汤。 解释:麻黄汤是一种能够发汗解表的中药方剂,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所致的恶寒发热、头痛身痛、无汗而喘等症状。
浮者。緊之轉。邪外向也。無汗而喘者。寒邪在表未全除也。故曰發汗則愈。言當仍從解外也。宜麻黃湯者。言當散窮寇於境界也。方見太陽中。
(十四)陽明病。若能食者。名中風。不能食者。名中寒。
白話文:
浮脈是緊脈的變化,表示邪氣向外傳變的證候。沒有汗卻喘氣,表示寒邪還留在體表沒有全部解除。所以說,發汗後就會痊癒。意思是說,應當仍然從解散外邪著手。宜用麻黃湯,意思是應當在體表的部位分散窮寇。方劑出現在《傷寒論》太陽篇中。
(十四)阳明病,如果病人食欲正常,这通常被称为“中风”;如果食欲不佳或没有食欲,这被称为“中寒”。 解释:这里的“中风”和“中寒”是中医对阳明病不同表现的描述。中风通常指病情较轻,正气尚足,能够正常进食;而中寒则指病情较重,正气不足,食欲不佳或没有食欲。
此以食之能否。喻人驗風寒之辨。蓋陽明主水穀。風能食。陽能化谷也。寒不能食。陰不殺穀也。名猶言為也。中寒即傷寒之互詞。大意推原風寒傳太陽而來。其辨驗有如此者。非謂陽明自中而然也。玉機微義謂。惜乎仲景不言中寒。經言中寒殆不止此。何嘗不言。彼以經為不言者。
白話文:
這一段是在用飲食能否來比喻人體辨別風寒的方法。陽明主水穀,風能消耗水穀,陽能消化水穀。寒不能消耗水穀,陰不損傷水穀。這裡的“食”就是“消耗”的意思。中寒就是傷寒的另一個說法。大意是推測風寒傳染給太陽經而來的,辨別驗證的方法就像這樣。並不是說陽明自己本身就這樣。玉機微義中說,可惜仲景沒有說到中寒。經裡所說的“中寒”,可能不僅止於此。他怎麼沒有說呢?是因為他把經典沒有說到的部分,默認為已經說到了。
其意將以為中之與傷。有各別之分也。殊不知經稱中傷二字。於風寒者。要亦從來之通稱。經因通稱以為稱。非經之稱始也。想從來通稱之意。大約不過以風寒本天之二氣。中傷是以人之被之而為稱。譬如稱人之中於箭傷於刃。只可在刀箭瘡上認病。豈可向中傷上摸影。由此言之。
白話文:
它將風寒的「中」和「傷」分開解釋,殊不知經書中的「中傷」二字用在風寒病時,原本就是沿用前人通用說法。經書所以借用通稱,並非經書自己使用的專稱。我想,古人使用通稱的用意,大概是因為風寒是自然界中原本就存在的兩種氣,稱作「中傷」,是因為人受到它們而產生病症。就好像人們所說的「被箭射中」、「被刀砍傷」,症狀只能在刀箭造成的創口上看到,怎麼可能在「中傷」上摸到影子呢?由此看來,
則中風與傷寒之說。必須於風寒二病上認得證候分曉。不當在中傷上各別尋頭腦也。且以經文大義考之。措詞多是互相發。則中傷二字亦是互相為用。不言可知矣。通篇雖無傷風一說。然以傷寒復稱中寒論之。則中風得稱傷風。亦可推也。世俗又有感冒之稱。蓋由愚夫愚婦。
白話文:
- 很多人都把「中傷」和「感冒」混為一談,其實這是錯誤的。
不知中傷與感本素靈之互文。乃諱中傷為重。而起趨感冒為輕。以便慰問之風。遂成弊習耳。原無關輕重之義。讀書貴格致窮理。明道以正俗。乃舍古不稽。一從流俗。直欲於虛文上爭差分。不究事實而求多於往哲。可不正謂之冥行索塗。東西一聽候於呼叱哉。
- 正確的說法應該是「中傷」是嚴重的,而「感冒」是輕微的。
-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混淆,可能是因為「慰問」的習俗。
- 為了表示對病人的關心,人們常會問「您是中傷了,還是感冒了?」
- 為了避免尷尬,病人往往會回答「只是感冒了」,於是「感冒」一詞就被用來泛指一切疾病。
- 這種做法實際上是錯誤的,因為「中傷」和「感冒」的本質是不同的。
- 「中傷」是外邪侵襲人體所致,而「感冒」則是由內因引起的。
- 因此,在治療上,「中傷」和「感冒」也應該採用不同的方法。
- 讀書的目的,在於探索萬物的規律,明辯是非,匡正世俗。
- 而現在的人,卻不研究古代的典籍,一味地追隨世俗的風氣。
- 只想在虛無縹緲的文字上爭辯優劣,而不去探究事實,也不去學習前人的智慧。
- 這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道路,不知東西南北,豈不可悲?
(十五)脈陽微而汗出少者。為自和也。汗出多者。為太過。
白話文:
-
應該準確地說,“中傷”是較為嚴重的情況,而“感冒”則屬於較輕的病症。
-
這種混淆可能源於“慰問”的一種習慣做法。
-
出於對患者的關心,人們常常會詢問:“您是受了重傷,還是僅是感冒了?”
-
為了避免尷尬,患者往往回答:“只是感冒而已。”因此,“感冒”這個詞逐漸被廣泛用來指代所有疾病。
-
這種用法實際上是不正確的,因為“中傷”與“感冒”的本質有著根本的差異。
-
“中傷”是由外在的邪氣侵犯人體所引起,而“感冒”則是由體內因素導致。
-
因此,在治療上,“中傷”與“感冒”也需要採取不同的策略。
-
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探索天地萬物的規律,明辨是非,糾正社會上的誤解。
-
但現今的人們,不願深究古代的經典著作,只是一味地追隨流行的趨勢。
-
喜歡在空洞的文字上爭論高下,卻不願意深入瞭解實質,也不去吸取前輩的智慧。
-
這就如同在黑夜中尋找方向,分不清東南西北,難道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嗎?
(十五)脈象中若陽氣微弱且出汗不多的,表示身體正在自然恢復平衡。反之,如果出汗很多,則可能是調理過度的表現。
輕高而上前者為陽微。以中風之緩言。中風本自汗。故言出少為自和。和對太過言。謂未至太過耳。非直謂平和。大過者。以其失於不治。與凡治之不對。致出不已者言也。
陽脈實。因發其汗。出多者亦為太過。太過為陽絕於里。亡津液。大便因硬也。
白話文:
症狀稍複雜、嚴重的稱為陽微。因中風而言語遲緩。中風一般屬於自汗。所以言語較少屬於自和。和,是針對太過而言,是指症狀未到太過的地步而已。並不是單純指平和的意思。大過,指的是症狀喪失,失去了治療的機會。與一般可治療的情形並不相同。所以造成病症不斷加重的意思。
實以傷寒之緊言。傷寒本無汗。故曰因發其汗。發而出之過多。則與自出過多者同一致。故曰亦為太過。自此以下。乃總結上文以申其義。陽絕即亡陽。蓋汗者血之液。血為陰。陰主靜。本不自出。蓋所以出者陽氣之動鼓之也。故汗多則陽絕。豈惟陽絕。亡津液即亡陰也。讀者最宜究識。
(十六)太陽病。三日。發汗不解。蒸蒸發熱者屬胃也。調胃承氣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實際是針對傷寒最緊要的部分來說的。傷寒本來不會出汗。所以說由於發汗微微出汗。出汗過多。那麼就和自發過多出汗的人是一致的。所以說也是過多。從這裡以下。是總結上文來闡明意思。陽絕也就是陽氣絕。因為汗是血的津液。血為陰。陰主靜。本來不會自己出來。必定出現的是由於陽氣的運動鼓動它。所以出汗過多則陽氣絕。豈只是陽氣絕,津液亡則陰也亡。讀者最應當仔細認識。
此概言陽明發熱之大意。三日舉大綱言也。蒸蒸熱氣上行貌。言熱自內騰達於外。猶蒸炊然。故曰屬胃也。調胃。和陽明之正也。方見太陽下篇。
白話文:
上面說的都是陽明發熱大體的情況,過了三天,能把病症的綱要講述出來。蒸蒸熱氣上行,是指熱從內部湧出到外部,如同蒸炊一樣,所以說它屬於胃。調整胃,是使陽明的正氣調和。方見太陽篇的最後一部分。
(十七)陽明病。本自汗出。醫更重發汗。病已差。尚微煩不了了者。此大便必硬故也。以亡津液。胃中乾燥。故令大便硬。當問其小便日幾行。若本小便日三四行。今日再行。故知大便不久出。今為小便數少。以津液當還入胃中。故知不久必大便也。
白話文:
(十七)陽明病,病人本來就出汗多,醫生卻加重發汗。病人病已經好了,但是還有點煩躁、不痛快,這種情況,必定是大便硬結所致。因為津液不足,胃中乾燥,所以引起大便硬結。應詢問病人的小便每天排多少次。如果原本小便一天排三四次,現在一天只排兩次,就知道大便不久就會排出。現在因為小便次數減少,津液應該已經回到胃中,所以知道不久之後必定會排大便。
差。與瘥同。穿介切。令。平聲。為。去聲。瘥。小愈也。以亡津液至大便硬。是申釋上文。當問其小便日幾行。至末。是詳言大便出不出之所以然。蓋水穀入胃。其清者為津液。粗者成楂滓。津液之滲而外出者則為汗。瀦而下行者為小便。故汗與小便出多。皆能令人亡津液。
白話文:
差,同「瘥」(痊癒)。發音:穿介,平聲。意為「治癒」。瘥,就是小愈。因體內津液耗盡,導致大便硬結。這是解釋上文的內容。當詢問患者小便的每日排放量。至文章最後,是詳細地說明大便出不出來的原因。水穀進入胃部,清澈的部分成為津液,粗糙的部分成為渣滓。津液滲出體外,就成為汗液。積聚後向下排泄,就成為小便。因此,汗液與小便排放過多,都會導致人體津液耗盡。
所以楂滓之為大便者。乾燥結硬而難出也。然二便者。水穀分行之道路。此通則彼塞。此塞則彼通。小便出少。則津液還停胃中。胃中津液足。則大便潤。潤則軟滑。此其所以必出可知也。
白話文:
所以楂滓之所以被稱為大便,是因為它乾燥結硬而難於排出。然而,大便和小便都是水穀分行之道。這個通暢,那個就閉塞;這個閉塞,那個就通暢。小便出的少,津液就會停留在胃中。胃中津液充足,大便就會潤澤。潤澤了就會軟滑,所以大便一定會排出,這是可以知道的。
(十八)陽明病。自汗出。若發汗。小便自利者。此為津液內竭。雖硬。不可攻之。當須自欲大便。宜蜜煎導而通之。若土瓜根。及與大豬膽汁。皆可為導。
蜜煎導方
白話文:
(十八)陽明病。汗液自出。如果發汗。小便自利。這是津液內竭。即使大便硬結。也不可攻下。應該自己想要大便。用蜂蜜煎煮導下藥使大便通暢。如果用土瓜根。或與大豬膽汁。都可以作為導下藥。
蜜七合。一味內銅器中。微火煎之。稍凝似飴狀。攪之。勿令焦者。欲可丸。並手捻作梃子。令頭銳大如指。長二寸許。當熱時急作。冷則硬。以內穀道中。以手急按。欲大便時。乃去之。
白話文:
「蜜七合」。一種配方,將所有的藥材放在銅器中。用小火煎煮,逐漸凝結,類似飴糖的狀態。不斷攪拌,防止燒焦。當藥物可以做成丸子狀時,用手捏成長條狀。一端尖銳,大小像手指,長約兩寸左右。趁熱快速製作,涼了會變硬。將藥丸塞入肛門中,並用手快速按壓固定。當有便意時,將藥丸排出體外。
豬膽汁方
大豬膽一枚。瀉汁。和醋少許。以灌穀道中。如一食頃。當大便出。
白話文:
【藥方名稱】豬膽汁方
【材料】取一整個大的豬膽。
【製作方法】將豬膽切開,傾出其中的膽汁,然後加入少量的醋,混合均勻。
【使用方式】將調配好的豬膽汁與醋的混合液,緩慢地灌入肛門之中(這裡的「穀道」指的是肛門)。大約過了一頓飯的時間(約一個半到兩個小時),應該就能促使大便排出。
雖。上或下。當有大便二字。竭。亦亡也。上條以小便數少。故知大便當自出。此以小便自利而用導。反復互相發也。然皆不用下者。以非熱也。
白話文:
即使(病人)上面或下面(的小便)都通暢,都還是應該加寫「大便」兩個字。竭盡,也是沒有的意思。上面一節是說小便次數少,所以知道大便應該自然通暢。這裡是用導法使小便自然通暢,這二者是反復互相發揮作用的。然而,這些都不要用下法,因為這不是熱症的緣故。
(十九)陽明病。脈遲。雖汗出不惡寒者。其身必重。短氣腹滿而喘。有潮熱者。此外欲解。可攻裡也。手足濈然而汗出者。此大便已硬也。大承氣湯主之。若汗多。微發熱惡寒者。外未解也。其熱不潮。未可與承氣湯。若腹大滿不通者。可與小承氣湯。微和胃氣。勿令大泄下。
大承氣湯方
白話文:
(十九)太陽病才退,陽明經病開始了,脈象遲緩,雖然有汗出,但沒有怕冷症狀的人,他的身體通常沉重,氣短,腹脹,喘氣,有潮熱,這種情況是外邪將要解除的徵兆,可以攻裡。如果手足濈然而汗出,潮熱的現象沒有了,大便必定比較硬,可以使用大承氣湯治療。但如果有大量汗水,感覺微熱怕冷,則是外邪並沒有完全解除。體溫不潮熱,不能使用大承氣湯。若是肚子脹滿不通,可以使用小承氣湯,稍微調和胃氣,不要讓大便過於稀溏。
大黃(四兩酒洗),厚朴(半斤炙去皮),枳實(五枚炙),芒硝(三合)
白話文:
大黃(四兩,用酒清洗後)、厚朴(半斤,炙烤後去除外皮)、枳實(五個,炙烤後)、芒硝(三合)
上四味。以水一斗。先煮二物取五升。去滓。內大黃煮取二升。去滓內芒硝。更上火。微一兩沸。分。溫再服。得下。余勿服。
小承氣湯方
大黃(四兩酒洗),厚朴(二兩炙去皮),枳實(三枚炙大者)
白話文:
以上四種藥物,加水一斗。先煮首烏與防風這兩種藥,取五升。除去藥滓。再放入大黃煮,取二升。除去藥滓,再放入芒硝。繼續加熱,微煮一、兩沸。分二次服用。只要服下藥後,症狀得到緩解,其餘的藥就不要再服了。
以上三味。以水四升。煮取一升二合。去滓。分。溫二服。初服湯當更衣。不爾者。盡飲之。若更衣者。勿服之。
白話文:
上述三味藥材,用四升水煮,取一升二合,去除渣滓,分為兩次服,溫服。第一次服藥時,要更換衣服。如果不這樣做,就要喝完所有的藥汁。如果要更換衣服,就不要服藥。
脈遲不惡寒。表罷也。身必重。陽明主肌肉也。短氣腹滿而喘。胃實也。潮熱。陽明王於申酉戌。故熱作於此時。如潮之有信也。手足濈然汗出者。脾王四肢而胃為之合。胃中熱甚而蒸發。騰達於四肢。故曰此大便已硬也。承氣者。承上以逮下。推陳以致新之謂也。曰大者。
白話文:
脈搏跳動緩慢而沒有惡寒的症狀,說明表證已經消除了,但身體一定很沉重,這是因為陽明經主肌肉的緣故。呼吸短促、腹脹而喘息,這是胃中有實證。潮熱,這是因為陽明經在申酉戌時旺盛,所以熱在這個時候發作,就像潮汐有規律一樣。手足汗出而浸潤,這是因為脾經主四肢,胃經與脾經相表裡,胃中熱盛而蒸發,熱氣蒸騰而到達四肢,所以說這是大便已硬的緣故。承氣湯,是承接上焦而達於下焦,推陳出新之意。所謂「大」,
大實大滿。非此不效也。枳實泄滿也。厚朴。導滯也。芒硝。軟堅也。大黃蕩熱也。陳之推新之所以致也。汗多。微發熱惡寒。皆表也。故曰。外未解也。其熱不潮。胃中未定熱。陽明信不立也。小承氣者。以滿未硬。不須軟也。故去芒硝而未復致大下之戒也。更衣。古人致大便之恭也。
白話文:
大實大滿,如果不這樣就沒有效果了。枳實可以通瀉滿實。厚朴可以導滯。芒硝可以軟堅。大黃可以蕩熱。陳之推新,這就是致病的原因。汗多、微發熱惡寒,這些都是表證。所以說,外感之邪還沒有解除。其熱不潮,胃中還有餘熱未盡。陽明經絡沒有恢復正常。小承氣湯,用於滿未硬,不需要軟堅。所以去除了芒硝,而還沒有再次致大下之戒。更衣,這是古人致大便的禮儀。
夫胃實。一也。以有輕重緩急之不同。故承氣有大小調胃之異制。湯有多服少服之異度。蓋稱物平施。由義之謂道也。然則竊三益而濫稱承氣者冒也。惡足與語道哉。
白話文:
如果患者有胃脹、胃實症狀,即便都是胃實症狀,但也有輕重緩急的情況。所以承氣湯這個藥方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來調整,有大小承氣湯之分,還有湯劑的服用量也有多服、少服之分。這都是在實際的辨證施治過程中,根據病情的實際情況來決定。而那些不分青紅皁白,凡是遇到胃實症狀就用承氣湯來治療的醫生,是魯莽、無知的,怎麼能跟他們談論醫道呢?
(二十)陽明病。潮熱。大便微硬者。可與大承氣湯。不硬者不與之。若不大便六七日。恐有燥屎。欲知之法。少與小承氣湯。湯入腹中。轉失氣者。此有燥屎。乃可攻之。若不轉失氣。此但初頭硬。後必溏。不可攻之。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。欲飲水者。與水則噦。其後發熱者。必大便硬而少也。以小承氣湯和之。不轉失氣者。慎不可攻也。
白話文:
(二十)陽明病,表現為潮熱,大便稍微硬結的人,可以給予大承氣湯。大便不硬結的人,不要給予大承氣湯。如果六七天沒有大便,恐怕有燥屎。想要知道這一點的方法,可以先給予少量的小承氣湯。如果喝完湯後,出現放屁的現象,就表示有燥屎,這時纔可以攻下。如果沒有放屁,就表示只是剛開始大便硬,後來一定會變稀。這時不可以攻下,攻下則會脹滿而不能進食。如果想喝水的人,給予水就會嘔吐。後來發熱的人,一定是因為大便又硬又少。使用小承氣湯調和,如果沒有放屁,就要慎重地考慮,不可攻下。
黃氏曰。失。漢書作屎。古屎失通。矢傳寫誤。上條訣人以手足汗出為當下之時。此以潮熱轉矢氣次第而詳言。亦訣人當下之二候也。轉矢氣。反屁出也。脹滿。藥寒之過也。噦。亦寒傷胃也。硬而少。重下故也。末句重致叮嚀之意。
白話文:
黃氏說:「失」,漢書裡寫作「屎」,古代「屎」和「失」通用,後經過傳寫、誤植,「屎」便成了「矢」。上一條訣語說以手足汗出作為當下的依據,這一條則以潮熱轉為矢氣的分佈來詳細表述,也是訣語當下的第二個徵候。轉為矢氣,就是放屁出來。腹脹是藥性寒涼的結果。噁心、反胃,也是寒性傷了胃。大便堅硬而稀少,是重症下墜的緣故。最後一句話重覆叮嚀、警示的含義。
(二十一)陽明病下之。心中懊憹而煩。胃中有燥屎者可攻。腹微滿。初頭硬。後必溏。不可攻之。若有燥屎者。宜大承氣湯。
白話文:
二十一、陽明病腹瀉,心中懊悶煩躁。胃中如果有燥屎,可以攻下。腹部稍有脹滿,大便初時硬,後來肯定腹瀉。不可攻下。若有燥屎,宜大承氣湯。
可攻以上。以轉矢氣言。懊憹。悔憹痛恨之意。蓋藥力未足以勝病。燥硬欲行而攪作。故曰可攻。言當更服湯以促之也。腹微滿以下。以不轉矢氣言。頭硬後溏。裡熱輕也。故曰不可攻之。言當止湯勿服也。末二句。乃申上節以決治意。
白話文:
可以攻的以上。那是因為氣往上衝的緣故。懊憹:悔恨的意思。那是因為藥力不足以治療疾病,燥硬有想動的樣子,所以攪作不寧。因此說可以攻,是說應該再服湯藥來促使它。腹微滿以下。那時因為氣不往上沖的緣故。頭硬,大便稀溏,那是因為裡面的熱比較輕。因此說不可攻之,是說應該停止服用湯藥。最後兩句,更是申述上一節,以決定治療的方針。
(二十二)陽明病。譫語。發潮熱。脈滑而疾者。小承氣湯主之。因與承氣湯一升。腹中轉失氣者。更服一升。若不轉失氣。勿更與之。明日不大便。脈反微澀者。裡虛也。為難治。不可更與承氣湯也。
白話文:
(二十二)陽明病,出現胡言亂語,發熱惡寒,脈搏滑而快的,用小承氣湯主治。所以與承氣湯一升。服後腹中轉失氣的,再服一升。如果服後不轉失氣,就不要再服了。第二天不大便,脈搏反而微小澀滯的,是裡虛了。為難治,不可再與承氣湯了。
此承上文又以譫語並脈言。亦訣人下候及斟酌用湯度數之意。滑以候食。故為大便硬之診。疾。裡熱甚也。然滑疾有不寧之意。不可不知。微者陽氣不充。澀者陰血不足。故曰裡虛也。難治者。氣不充則無以為運行。血不足則無以為潤送。故曰陽微不可下。無血不可下。此之謂也。
(二十三)夫實則譫語。虛則鄭聲。鄭聲。重語也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緊接上文,又通過譫語和脈象來論述,並且要訣提示判斷下焦和斟酌應用湯藥的數量。大便通暢來判斷飲食是否正常。因此是判斷大便硬結的診斷方法。大便滑疾有不安寧的意思。不能不瞭解這一點。大便微溏是陽氣不充盈。大便乾澀是陰血不足。所以說都是裡面虛弱。難以治療的是,氣血不足就無法運行。血不足就無法滋潤通暢。所以說陽氣微弱不能瀉下,血虛也不能瀉下。這就是這個意思。
實以邪言。譫語。呢喃不了之妄語也。虛以正言。以重語釋鄭聲者。謂語聲之出。由於邪實正虛。濁惡而厭聽也。
(二十四)直視。譫語。喘滿者。死。下利者。亦死。
白話文:
「實以邪言,譫語,呢喃不了之妄語也」。這句話的意思是:實指邪惡的言論,譫語,呢喃不清,無法理解的胡言亂語。
「虛以正言,以重語釋鄭聲者」。這句話的意思是:虛指正確的言論,用重複的語句來解釋鄭國的方言。所謂的語音的產生,是由於邪實正虛,混濁邪惡,讓人厭惡。
直視。精不榮於目也。譫語。神不主乎心也。喘則陽爭於上。利則陰奪於下。胃。中土也。陰陽爭奪於上下。而中氣不守。故無法可治。而皆主死也。
(二十五)發汗多。若重發汗者。亡其陽。譫語脈短者。死。脈自和者。不死。
白話文:
直視:精氣不能滋養眼睛。說胡話:神志不集中在心臟。喘:陽氣爭著向上運行。利小便:陰氣被奪走而向下運行。胃:中焦。陰陽氣爭奪著向上、向下運行,而中氣不能守住,所以沒有辦法治療,都主死。
汗本血之液。陽亡則陰亦虧。脈者血氣之道路。短則其道窮矣。故亦無法可治而主死也。和則病雖竭。而血氣則未竭。故知生可回也。此疑太陽篇錯簡。
白話文:
汗液是血液的津液。陽氣如果消失,陰氣也會虧損。脈是血氣行走的道路。脈短了,脈絡不通暢。所以無法治療,主要原因是死亡。脈和,即使疾病已經到極點,但血氣還沒耗盡,所以知道生機可以恢復。這段內容懷疑是太陽篇的錯亂簡條。
(二十六)陽明病。發熱。汗多者。急下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胃實本由於無津液而內燥。汗多則津液益亡矣。急下者。竭則不可治也。
(二十七)發汗不解。腹滿痛者。急下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發汗不解者。失之過度也。腹滿痛者。胃不和也。急下者。滿去則痛止也。
(二十八)腹滿不減。減不足言。當下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此申明上條而訣用治之意。
(二十九)傷寒。吐後腹脹滿者。與調胃承氣湯。
吐亦無津液而胃又傷。腹雖滿而非熱結。調胃承氣者。陽明之正也。方見太陽下。
(三十)太陽病。若吐。若下。若發汗。微煩。小便數。大便因硬者。與小承氣湯和之。愈。
此總亦胃實由於亡津液。而皆宜小和者。通該戒大下之意也。
白話文:
(二十六)陽明病的情況是,如果病人發燒且出汗很多,應該迅速使用瀉下的治療方法,最適合使用的是大承氣湯。這是因為陽明病本就源於體內津液不足導致的乾燥,大量出汗會進一步耗損津液,因此需要及時瀉下,否則情況可能會變得無法收拾。
(二十七)如果經過發汗治療後病情仍未見好轉,並且出現腹部脹滿疼痛的症狀,也需要迅速使用瀉下的治療,同樣適用大承氣湯。這裡的「發汗不解」是指發汗治療過度了,腹部脹滿疼痛則表示胃部功能失調。迅速瀉下可以幫助消除腹部脹滿,進而緩解疼痛。
(二十八)腹部脹滿的狀況沒有減輕,即使有減輕也微不足道,這種情況下應該進行瀉下治療,適用的藥方仍然是大承氣湯。這是在進一步強調前一條的治療原則並確定其應用意圖。
(二十九)患傷寒後,如果經過嘔吐治療後腹部仍然感到脹滿,應該給予調胃承氣湯。嘔吐會導致體內津液減少,加上胃部已經受傷,腹部雖脹滿但並非因熱結所致。調胃承氣湯是針對陽明病正對症的治療,該方劑的詳細內容可參見太陽病部分的記載。
(三十)在治療太陽病的過程中,無論是經歷了嘔吐、瀉下還是發汗等療法後,如果病人感到輕微煩躁,小便次數增多,大便也因此變得乾硬,應該給予小承氣湯來調和,這樣病情就能得到康復。這裡概括說明瞭多種治療手段都可能導致津液進一步流失,進而影響到胃部,因此適宜使用較為溫和的小承氣湯來調理,同時也是在提醒應避免過度使用強烈瀉下的治療方式。
(三十一)陽明病。其人多汗。以津液外出。胃中燥。大便必硬。硬則譫語。小承氣湯主之。若一服。譫語止。更莫復服。
此與上條互意。多汗見後。
白話文:
(三十一)陽明病。病人的汗液特別多。汗液隨著津液向外排出,胃中乾燥,大便一定很乾燥。乾燥就會說胡話。小承氣湯最適合治療這種病症。如果服用一劑,說胡話的症狀就能夠痊癒。不用再服用藥了。
(三十二)傷寒。若吐若下後不解。不大便五六日。上至十餘日。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。獨語如見鬼狀。若劇者。發則不識人。循衣摸床。惕而不安。微喘直視。脈弦者生。澀者死。微者。但發熱。譫語者。大承氣湯主之。若一服利。止後服。
白話文:
(三十二)傷寒。如果吐瀉後仍然不解,五六天不大便,最長到十多天,每天傍晚發潮熱,不畏寒,胡言亂語,好像看見鬼的樣子。如果病情嚴重的話,發病後就不認識人,沿著衣服摸索牀榻,焦躁不安,微微喘氣,直視前方。脈弦者生,脈澀者死。病情輕微者,只發熱,胡言亂語的,用大承氣湯治療。如果服藥一次即見效,之後便停止服用。
此以勢重言。獨。自也。與譫互意。循衣摸床。陽偏勝而躁動於手也。弦者陰氣強。澀者陰不足。陽熱劇甚有餘。陰以際之。故生可回也。陰不足而陽獨治。故死可知也。
白話文:
這句話以勢頭強勁來描述。獨,就是獨自。與「譫」字意思相通。在衣服上摸索,在牀上亂動。這是陽氣過於旺盛,在手上躁動不安。而弦脈是陰氣強盛。澀脈是陰氣不足,陽熱過於劇烈,陰氣以抵制它,因此病情是可以挽回的。陰氣不足而陽氣獨自起作用,因此可以知道病情會轉為危重。
(三十三)汗出譫語者。以有燥屎在胃中。此為風也。須下之。過經乃可下之。下之若早。語言必亂。以表虛里實故也。下之則愈。宜大承氣湯。
白話文:
(三十三)汗流不止,說胡話的病人,是因為有燥結的糞便在胃裡,這屬於風證。必須用藥物把燥結的糞便瀉出來。但必須等大便經過腸胃才能瀉,如果太早瀉,病人的語言就會更加混亂,這是因為表虛裏實的緣故。瀉出來以後,病情就會好轉。宜選用大承氣湯。
過經。謂寧遲遲。非謂待十三日後也。言出於心。心為胃之母。子能令母虛。故下早則必亂也。表虛里實。謂外邪悉入胃也。
白話文:
意思是不要太早來月經。這裡的「遲遲」並不是指要等到十三天後才來,而是指不要過早。這句話出自於心,因為心是胃的母親,孩子會導致母親虛弱。所以如果月經來得太早,身體就會失調。而「表虛裏實」指的是外邪全部進入胃部,導致身體虛弱。
(三十四)得病二三日。脈弱無太陽柴胡證。煩躁。心下硬。至四五日。雖能食。以小承氣湯少少與。微和之令小安。至六日。與承氣湯一升。若不大便六七日。小便少者。雖不能食。但初頭硬。後必溏。未定成硬。攻之必溏。須小便利。屎硬。乃可攻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白話文:
(三十四)生病兩三天了。脈象虛弱,沒有太陽柴胡症的證狀。煩躁不安,心下堅硬。到了四五天,雖然能吃東西,用小承氣湯少量服用,小便稍有改善,略微安穩一些。到了第六天,服用承氣湯一升。如果大便六七天沒有排出,小便又少的人,雖然不能吃東西,但是剛開始是大便硬,到後來必定腹瀉。還沒確定形成大便硬結時,攻一下必定腹瀉,需要小便暢通。大便硬,纔可以用承氣湯攻之。
令。平聲。太陽不言藥。以有桂枝麻黃之不同也。柴胡不言證。以專少陽也。凡似此為文者。皆互發也。以無太少。故知諸證屬陽明。以脈弱。故宜微和。至六日以下。歷敘可攻不可攻之節度。
(三十五)陽明病。心下硬滿者。不可攻之。攻之。利遂不止者。死。利止者。愈。
白話文:
藥方應取合適的藥物,太陽病不用藥。是因為桂枝湯和麻黃湯不同。柴胡湯不講證,是指專門治療少陽病。凡是像這樣寫文章的,都是互相發揮的。沒有陽明病,所以知道這些證狀屬於陽明病。脈搏弱,所以宜輕微調和治療。最後六天以下,簡要敘述可攻可攻的節奏。
上條心下硬而用下者。以屬陽明胃也。此謂心下硬滿不可攻者。以邪聚陽明之膈也。所以然者。陽明之脈。上至額顱。其支別者。從大迎前下人迎。循喉嚨。入缺盆。下膈也。攻亦下也。利遂不止。其人陰本虛也。利止者。其人陽氣勝也。
白話文:
上腹和胸口硬痛,卻以瀉下之法治療。因為屬於陽明胃證。這種情況下,上腹和胸口硬滿,不能攻下治療。因為邪氣聚集在陽明胃的膈部。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陽明脈,上面到達額頭和頭顱,其支脈從大迎穴前面往下,到達人迎穴。沿著喉嚨,進入缺盆穴,往下到膈部。攻下治療,也是瀉下治療,就會腹瀉不止。因為這個人陰分本虛。腹瀉停止,是因為這個人陽氣盛。
(三十六)陽明病。不吐。不下。心煩者。可與調胃承氣湯。
不由吐下而心煩。則發於胃實可知也。用調胃承氣者。無雜故也。
白話文:
(三十六)陽明病的情況是,病人沒有嘔吐也不腹瀉,但感到心中煩躁不安,這種情況下,可以給他服用調胃承氣湯。
如果病人並非因為嘔吐或腹瀉而感到心煩,那麼這心煩的症狀顯然是源於胃部有實熱之證。使用調胃承氣湯的原因,在於它能專門針對胃部問題,清除實熱,且藥性單純,不會混入其他不必要的治療作用。
(三十七)傷寒六七日。目中不了了。睛不和。無表裡證。大便難。身微熱者。此為實也。急下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白話文:
(三十七)傷寒六七天,眼睛昏花、視力模糊,沒有明顯的表證或裡證,大便困難,身體微微發熱。這是因為體內有實邪,需要及時攻下。應當服用大承氣湯。
了了。猶瞭瞭也。素問曰。陽明主肉。其脈挾鼻絡於目。靈樞曰。足陽明之正。上循咽。出於口。還系目系。合於陽明也。又曰。足陽明之筋。其支者上頸上挾口。合於頄下。結於鼻。上合於太陽。太陽為目上綱。陽明為目下綱。所以目中不了了。睛不和。知胃實也。急下者。
白話文:
了了:清楚。瞭瞭:模糊。素問說:陽明主宰肌肉。它的脈絡挾持著鼻子連接到眼睛。靈樞說:足陽明的正脈,向上循行咽喉,出於嘴巴,又連繫著眼睛的筋脈,與陽明脈相合。又說:足陽明的筋脈,它的分支向上頸部,向上挾持著嘴巴,與頄下相合,連繫到鼻子,向上與太陽經相合。太陽經是眼睛的上綱領,陽明經是眼睛的下綱領。所以眼睛不清楚,眼珠不協調,知道是胃氣過盛了。趕緊瀉下。
任脈循面入目。督脈上行兩目中央。諸脈皆屬於目。而人之精神注焉。是以如是其急也。
(三十八)傷寒嘔多。雖有陽明證。不可攻之。
嘔屬太陽。故曰嘔多。雖有陽明不可攻。以多則太陽猶有未除可知也。雖字當玩味。
白話文:
任脈環繞面部並進入眼睛。督脈向上延伸到兩眼之間的中心位置。各種經脈都與眼睛相聯繫。因此,人們的精神集中在這裡,可見其重要性非同小可。
(三十八)患了傷寒後,如果嘔吐頻繁,即使出現了陽明經的症狀,也不應當使用攻下的治療方法。
嘔吐屬於太陽經的問題,所以說「嘔多」。即便出現了陽明經的症狀,也不應該進行攻下治療,因為嘔吐次數多表明太陽經的病邪可能還未完全消退。「雖」字這裡值得細細品味。
(三十九)食谷欲嘔者。屬陽明也。吳茱萸湯主之。得湯反劇者。屬上焦也。
吳茱萸湯方
白話文:
(三十九)如果吃五穀食物就想嘔吐,這屬於陽明胃腑的病症,可以使用吳茱萸湯來治療。如果服用了吳茱萸湯後病情反而加重,那麼這屬於上焦的病症。
吳茱萸(一升洗),人參(三兩),生薑(六兩),大棗(十二枚擘)
上四味。以水七升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服七合。日三服。
白話文:
吳茱萸(先洗一升),人參(三兩),生薑(六兩),大棗(十二枚,擘開)
食谷欲嘔。胃寒也。故曰屬陽明。言與惡寒嘔逆不同也。茱萸辛溫。散寒下氣。人參甘溫。固氣安中。大棗益胃。生薑止嘔。四物者。所以為陽明安穀之主治也。上焦以膈言。亦戒下之意。
白話文:
吃穀物後想要嘔吐,這是胃寒造成的。因此說屬陽明,話說與惡寒嘔逆不同。茱萸辛溫,散寒下氣。人參甘溫,固氣安中。大棗益胃,生薑止嘔。這四種藥物,是作為陽明安穀的主治藥物來使用的。上焦以膈言,也是戒下之意。
(四十)陽明病。譫語。有潮熱。反不能食者。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。若能食者。但硬爾。宜大承氣湯。
尒。與爾同。不能食。寒因也。故屎燥。能食。因於風也。故但硬尒。
白話文:
(四十)得了陽明病的人,可能會說胡話,並且有周期性的發燒(潮熱)。如果這樣的人反而吃不下東西,那麼他的胃裡很可能有五、六塊乾燥的大便。相反地,如果這個人還能進食,那就表示他的情況只是因為大便乾硬而已。這種情況下,適合使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
「爾」和「爾」是相同的字。吃不下東西的原因是由於體內寒氣所導致,因此大便會變得乾燥。而如果還能進食,則是因為受到風邪影響的緣故,所以大便僅僅是變硬而已。
(四十一)傷寒脈浮而緩。手足自溫者。是為系在太陰。太陰者。身當發黃。若小便自利者。不能發黃。至七八日。大便硬者。為陽明病也。
白話文:
(四十一)傷寒病人的脈象浮緩,手腳自溫。這是太陰經受邪,將要發黃的徵兆。若小便自動通利了,就無法發黃。到了第七、第八天,大便乾燥的,是陽明經有病。
傷寒脈浮而緩。見太陽下篇。然緩以候脾。脾主四末。故手足自溫。為系在太陰。身當發黃者。脾為濕土。為胃之合。若不能為胃以行其津液。濕著不去。則鬱蒸而身發黃。黃為土色。土主肌肉故也。小便自利。津液行也。行則濕去矣。所以不能發黃。胃中干。大便硬。而為陽明病也。
(四十二)陽明中風。口苦。咽乾。腹滿。微喘。發熱。惡寒。脈浮而緊。若下之。則腹滿小便難也。
白話文:
傷寒脈象浮緩。詳見太陽病下篇。但是,緩脈也可以用來觀察脾的狀況。脾主四肢,因此手腳會自行溫暖。脾屬太陰,所以身體應該發黃。脾為濕土,與胃相合。如果脾不能幫助胃運行津液,濕氣滯留不去,就會鬱結蒸發而使身體發黃。黃色象徵土色,脾土主肌肉,因此會出現這種情況。小便自然通暢,表示津液運行正常。津液運行正常,濕氣就會消除,所以身體不會發黃。胃中乾燥,大便堅硬,是陽明病的症狀。
陽明之脈。挾口環唇。然膽熱則口苦。咽為膽之使。故口苦則咽乾。腹滿。熱入陽明也。微喘。發熱。惡寒。脈浮而緊。風寒俱有。而太陽未除也。下之腹滿者。誤下則裡虛。外邪未除者。乘虛而盡入。內陷也。小便難。亡津液也。
白話文:
陽明經脈。環繞口脣。但膽有熱症則口苦。咽喉為膽的通道。所以口苦則咽喉乾燥。腹滿。是熱症侵襲到陽明經。微喘。發熱。惡寒。脈象浮而緊。既有風寒。而太陽經的病症未除。治療腹滿而瀉下。誤下則內虛。外邪未除。乘虛而盡入。是內陷。小便困難。是津液消耗。
(四十三)陽明病。脈浮而緊。咽燥而口苦。腹滿而喘。發熱汗出。不惡寒。反惡熱。身重。若發汗則燥。心憒憒。反譫語。若加燒針。必怵惕煩躁不得眠。若下之。則胃中空虛。客氣動隔。心中懊憹。舌上苔者。梔子豉湯主之。
白話文:
(四十三)得了傷寒病,脈象浮而緊。咽喉乾燥,口發苦。肚子脹滿,呼吸困難。發燒出汗,不畏寒,反而畏熱。身體沉重。如果發汗,則更燥熱。思慮不清楚,神志不清,出現胡言亂語現象。如果用燒針治療,病人會感到非常煩躁,更加睡不著。如果用瀉下法,則病人胃中空虛,客氣進入膈中,心中煩悶。舌苔者,用梔子豉湯治療。
憒。匣偽切。怵。穿橘切。惕。透吉切。燥。亦干也。發熱以上。與上條同。惡熱。陽明血氣俱盛也。以當太陽時惡寒。今惡熱。故曰反也。身重。陽明主肌肉。濕上重著也。汗出熱在肌肉。腠理反開也。以上三節。言汗下燒針皆不可。故著其變以示也。憒憒。心亂貌。怵惕。
白話文:
憒:讀作「ㄒㄧㄢ」,意思同「怵」,是恐懼不安的意思。
燥:具有乾燥、發熱的意思,與上條症候相同。
惡熱:陽明經血氣旺盛,出現了惡熱的症狀,顛倒了太陽經惡寒的症狀,所以說它是反症。
身重:陽明經主導肌肉,因為濕氣上湧導致身體沉重。
汗出:熱在肌肉,腠理反開,所以會出汗。
以上三條,說明瞭汗法、下法、燒針等方法都不可行,因此記載了這些反常的症狀以供參考。
憒憒:形容心思不定、焦慮不安的樣子。
怵惕:形容恐懼不安的樣子。
恐懼貌。舌苔見太陽下篇。彼以臟結。故為難治。此以膈熱。故湧之以梔子豉。方見太陽中。
白話文:
恐懼的表情。舌苔在太陽篇中有提到。那是因為臟器有鬱結,所以很難治癒。這個是因為膈肌有熱,所以用梔子豉湯來瀉熱通竅。這個方劑在太陽篇中有記載。
若渴欲飲水。口乾舌燥者。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此又以變渴更治言。方見太陽下。
若脈浮發熱。渴欲飲水。小便不利者。豬苓湯主之。
豬苓湯方
白話文:
如果感到口渴想喝水,並且口腔及舌頭乾燥的情況,可以使用【白虎加人蔘湯】作為主要治療方劑。這裡提到的是根據口渴的變化而採取的不同治療方法。該方劑的詳情可參閱太陽病部分的內容。
倘若出現脈象浮動、發熱的症狀,同時伴有口渴想喝水以及小便不暢的情況,則建議使用【豬苓湯】作為主要治療方案。
接下來是【豬苓湯】的方劑內容。
豬苓(一兩去皮),茯苓(一兩),阿膠(一兩),滑石(一兩),澤瀉(一兩)
上五味。以水四升。先煮四味。取二升。去滓。內下阿膠烊消。溫服七合。日三服。
白話文:
豬苓(一兩,去皮)、茯苓(一兩)、阿膠(一兩)、滑石(一兩)、澤瀉(一兩)
此又以小便不利再出治。豬苓茯苓。從陽而淡滲。阿膠滑石。滑澤以滋潤。澤瀉鹽寒。走腎以行水。水行則熱泄。滋潤則渴除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小便不利的病症,豬苓和茯苓具有從陽引水下行的作用,可以淡化水液,促進排尿。阿膠和滑石具有滋潤滑澤的功效,可以滋潤腸胃,緩解燥熱。澤瀉性涼、味鹹,具有行水的功效,可以引導水液向腎臟運行,促進排尿。水液排出後,熱氣也會隨之消散,同時滋潤腸胃,消除口渴。
(四十四)陽明病。汗出多而渴者。不可與豬苓湯。以汗多胃中燥。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。
此承上條復以汗多不宜豬苓湯。申致戒謹之意。
(四十五)陽明病。脈浮而緊者。必潮熱。發作有時。但浮者。必盜汗出。
浮而緊與前同。故申言必潮熱。但浮則陽盛。陽盛則陰虛。陰虛。所以盜汗出也。
白話文:
(四十四)對於陽明病的患者,如果出汗很多且感到口渴,不應該給他們服用豬苓湯。因為出汗多代表胃裡已經很燥熱,而豬苓湯會進一步促使小便排出,這可能會加重身體的脫水狀況。
這條是繼前面內容之後,再次強調出汗多的情況下不適合使用豬苓湯,以進一步提醒必須謹慎對待。
(四十五)在陽明病的狀況下,如果脈象呈現浮而緊,病人必定會有周期性的發熱(即潮熱)。若是脈象僅僅是浮而不緊,那麼病人必定會在夜間無意識地出汗(即盜汗)。
脈象浮而緊與之前的描述相同,因此這裡重申患者一定會有潮熱的症狀。如果脈象只是單純的浮,這表示體內陽氣過盛,而陽氣過盛會導致陰分虧虛,陰虛就會引發夜間盜汗的現象。
(四十六)太陽病。寸緩。關浮。尺弱。其人發熱。汗出。復惡寒。不嘔。但心下痞者。此以醫下之也。如其不下者。病人不惡寒而渴者。此轉屬陽明也。小便數者。大便必硬。不更衣。十日無所苦也。渴欲飲水。少少與之。但以法救之。渴者宜五苓散。
白話文:
(四十六)太陽病。寸脈緩,關脈浮,尺脈弱。這個人發燒,出汗,又感到惡寒,不嘔吐,但感到心下痞悶。這是因為醫生用瀉法治療的緣故。如果不下瀉,病人不畏寒而口渴,這是轉屬陽明的證候。小便次數多,大便一定硬結,十日內沒有其他痛苦。病人口渴想喝水,每次少少地給他喝,只用藥物治療。口渴的人應該服用五苓散。
數。音朔。以表證與脈在。故知痞為誤下之所致。以表除而作渴。故知轉屬陽明。十日無所苦者。以津液偏滲而致干。非熱結也。以干而渴。故與水而宜五苓。方見太陽上。
白話文:
應該數一數陰曆的日期,以觀察表證與脈診的情況。因此可以知道痞症是誤下所造成的。表證去除後反而口渴,因此知道轉變成陽明病。十天內沒有任何不適的原因,是因為體內的津液分佈不均勻而引起乾澀,不是熱邪凝聚。因為乾澀而口渴,所以用五苓散加水治療。方劑顯示太陽病在上面。
(四十七)陽明中風。脈弦浮大而短氣。腹都滿。脅下及心痛。久按之氣不通。鼻乾。不得汗。嗜臥。一身及面目悉黃。小便難。有潮熱。時時噦。耳前後腫。剌之小瘥。外不解。病過十日。脈續浮者。與小柴胡湯。脈但浮無餘證者。與麻黃湯。若不尿。腹滿加噦者。不治。
白話文:
(四十七)由於陽明的熱邪中風,脈象弦而浮大,氣息短促。腹部脹滿。脅肋到心臟的地方疼痛。用手長時間按壓心窩,氣不通暢。鼻子發乾。不能出汗。嗜睡。全身和臉都發黃。排尿困難。有潮熱感。時時嘔吐。耳朵前後腫脹。針灸治療後,病情稍有好轉。但病邪仍未解除。病情超過十天,脈象還浮的病人,給予小柴胡湯治療。脈象只浮,沒有其他症狀的病人,給予麻黃湯治療。如果病人不能排尿,腹脹並且嘔吐,就沒有治癒的希望。
尿。與溺同。泥叫切。弦少陽。浮。太陽。大。陽明。脅下痛。少陽也。小便難。太陽之膀胱不利也。腹滿鼻乾嗜臥。一身及面目悉黃。潮熱。陽明也。時時噦。三陽俱見。而氣逆甚也。耳前後腫。陽明之脈。出大迎。循頰車。上耳前。太陽之脈。其支者。從巔至耳。少陽之脈。
白話文:
尿:同溺,發音同「泥叫切」,出自人體的少陽脈。
如果尿液浮起,出自太陽脈。
尿液量大,出自陽明脈。
脅下疼痛,出自少陽脈。
小便困難,太陽脈的膀胱不通暢所致。
腹滿、鼻乾、嗜睡,全身及面部都黃,還有潮熱,出自陽明脈。
老是打嗝,三陽之氣都出現,並且逆氣得很嚴重。
耳前後腫脹,陽明脈由此處通過,從大迎穴出發,沿著頰車穴向上到耳前。
太陽脈的分支,從頭頂到耳朵。
少陽脈的分支,從頭頂到耳朵。
下耳後。其支者。從耳後入耳中。出走耳前也。然則三陽俱見證。而曰陽明者。以陽明居多而任重也。風寒俱有。而曰中風者。寒證輕而風脈甚也。續浮謂續得浮。故與小柴胡。從和解也。但浮無餘證者。風雖外向。終為微寒持也。故發之以麻黃。不尿腹滿加噦者。邪盛於陽明而關格。
白話文:
下耳後。其支脈者,從耳後進入耳中,出現在耳前。因此,三陽證候都出現了,但之所以稱為陽明,是因為陽明證候最多,而且責任重大。風寒都有,但之所以稱為中風,是因為寒證輕而風脈重。續浮指續得浮脈,所以與小柴胡一起使用,從而達到和解的作用。但是,只有浮脈而沒有其他證候的,風雖然向外發散,但始終被輕微的寒氣所挾持,所以用麻黃來發散。小便不通,腹滿,加上噁心嘔吐的,邪氣盛於陽明而導致關格。
所以無法可治也。小柴胡湯。見太陽上。麻黃湯。見太陽中。尿。南人。心崔切。
白話文:
因此,就沒有辦法治療了。服用小柴胡湯。如果出現太陽病上部的症狀,就服用麻黃湯。如果出現太陽病中部的症狀,並且出現小便問題,而病人又是南方人,心煩意亂,就服用小柴胡湯。
(四十八)陽明病。脈遲。食難用飽。飽則微煩頭眩。必小便難。此欲作谷癉。雖下之。腹滿如故。所以然者。脈遲故也。
白話文:
(四十八)陽明病,脈搏遲緩,飲食難以飽足,即使勉強吃飽了,也會感到輕微煩躁頭暈,而且排尿困難。這是將要患上谷癉的徵兆,即使使用下瀉藥,腹脹仍然如初。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脈搏遲緩的緣故。
癉。廣韻作疸。遲為寒。不化谷。故食難用飽。穀不化。則與熱搏。濕鬱而蒸。氣逆而不下行。故微煩頭眩。小便難也。癉。黃病也。谷癉。水穀之濕。蒸發而身黃也。下則徒虛胃氣。外邪反乘虛陷入。所以腹滿仍舊也。末乃申上文義。以致不可下之意。
白話文:
癉症,廣韻中作疸。遲指寒邪,不化穀物,所以飲食難以飽足。穀物不消化,就會和熱邪搏擊,濕邪鬱積並蒸發,氣機逆亂而不下行,所以會出現輕微的煩躁、頭暈和排尿困難的症狀。癉症是一種黃疸病,谷癉是指水穀的濕氣蒸發,導致身體發黃。如果向下攻下,就會徒然虛耗胃氣,外邪反而會乘虛侵入體內,所以腹滿的症狀仍然存在。末句是申明上文的意思,說明不可攻下的原因。
(四十九)陽明病。若中寒不能食。小便不利。手足濈然汗出。此欲作固瘕。必大便初硬後溏。所以然者。以胃中冷。水穀不別故也。
瘕。匣牙切。固。堅固。瘕。積聚。以本寒因。水穀不化消。積聚成堅固也。末亦申上文。致勿下之意。
白話文:
(四十九)陽明病。如果肚子著涼無法吃東西。小便不通暢,手腳出冷汗。這類疾病容易形成腹中腫塊。不論男女,一定有大便起初堅硬,後來軟爛的症狀。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胃中受寒,水和食物沒有分開的緣故。
(五十)陽明病。欲食。小便反不利。大便自調。其人骨節疼。翕翕如有熱狀。奄然發狂。濈然汗出而解者。此水不勝穀氣。與汗共並。脈緊則愈。
白話文:
(五十)陽明病。想吃東西。小便卻不利。大便自己通暢。這人是骨節疼痛。悶悶的好像有發熱的樣子。突然發狂。突然的流汗而好轉。這是水氣不能勝過穀氣。水和汗一起並出。脈緊則會好。
奄。影檢切。欲食。胃氣將回也。陽明以胃實為正。故小便不利。大便自調為反也。骨節疼如有熱。余表未除也。奄然。忽然也。發狂。陽明之所以作汗也。水不勝。以小便反不利言。穀氣以欲食言。蓋謂所以汗出者。由小便不利。胃回不作實。故得汗。得汗則表並解。故曰脈緊則亦愈也。
白話文:
奄:形容呼吸困難,用手緩緩摸一下。
影檢切:形容脈象洪數。
欲食:胃氣將要恢復正常的徵兆。
陽明以胃實為正:胃氣恢復正常,便是陽明經的正常狀態。
故小便不利。大便自調為反也:所以小便不利,大便反而通暢,這是反常的現象。
骨節疼如有熱。餘表未除也:骨節疼痛,好像有熱氣,這是因為外感表邪還沒有完全解除。
奄然:忽然的樣子。
發狂:陽明經發汗的表現。
水不勝:以小便反不利來說。
穀氣以欲食言:以胃口好來說。
蓋謂所以汗出者。由小便不利。胃回不作實。故得汗:大概是指汗出的原因,是由於小便不利,胃氣沒有恢復正常,所以纔出汗。
得汗則表並解:出汗之後,表邪就全部解除了。
故曰脈緊則亦愈也:所以說脈象緊張,也會好轉。
(五十一)陽明病。不能食。攻其熱。必噦。所以然者。胃中虛冷故也。以其人本虛。故攻其熱必噦。
攻熱。皆寒藥。故知必噦。胃中虛。以不能食言。此亦戒謹之意。
(五十二)傷寒四五日。脈沉而喘滿。沉為在裡。而反發其汗。津液越出。大便為難。表虛里實。久則譫語。
滿。胃實也。逆溢則喘。越出。謂枉道而出也。表虛。津液越出也。裡實。大便難也。
白話文:
(五十一)陽明病的情況是,病人無法進食。若強行用攻下法來對抗體內的熱邪,必定會引發嘔吐。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患者的胃中虛弱且有寒氣存在。由於患者本來就體質虛弱,因此使用攻下熱邪的治療方法時,就很容易導致嘔吐。
這裡所說的「攻熱」通常是指使用寒性藥物,因此可以預知使用後可能會引起嘔吐。提到「胃中虛」,是根據病人無法進食的症狀來判斷。這也是提醒醫者在治療時要特別謹慎。
(五十二)患了傷寒四五天後,如果脈象沉且伴有呼吸困難、胸腹脹滿的症狀,脈沉表示病邪已在體內深處,但若錯誤地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會使體內的津液進一步耗損,導致大便祕結困難。這種情況下,表徵已虛弱而裡證卻更趨實證,若長時間得不到正確治療,病人可能會開始胡言亂語。
這裡所說的「滿」是指胃部因積食而脹滿,積食過多則會上逆引起喘息。所謂「越出」,是指津液不循常道而流失。表虛指的是因誤汗導致的體表防禦功能減弱和津液流失。裡實則是指大便因津液不足而變得困難。
(五十三)脈浮而遲。表熱裡寒。下利清穀者。四逆湯主之。若胃中虛冷。不能食者。飲水則噦。
白話文:
(五十三)脈象浮緩而遲,是表熱裡寒。表現為下痢、大便清穀。用四逆湯為主方進行治療。如果胃部虛寒,不能飲食,喝水後則嘔吐,第四十九條所論治的。
此疑三陰篇錯簡。
(五十四)陽明病。但頭眩不惡寒。故能食而咳。其人必咽痛。若不咳者。咽不痛。
眩。風旋而目暈也。風。故不惡寒。能食。咳。逆氣。咽門。胃之系也。胃熱而氣逆攻咽則咳。痛。咽傷也。
(五十五)陽明病。法多汗。反無汗。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。此以久虛故也。
白話文:
(五十四)關於陽明病的情況,如果病人只是感到頭暈目眩,並不畏懼寒冷,並且能夠進食但伴有咳嗽,這樣的人一定會有咽喉疼痛的症狀。如果他不咳嗽,那麼咽喉就不會疼痛。
這裡所說的「眩」,是指像風吹旋轉而導致眼睛昏花的感覺。因為這種症狀類似風邪所致,所以病人不會怕冷。能夠進食且伴隨咳嗽,是因為胃氣上逆所引起的氣流不順。咽喉作為連接胃部的通道,當胃部有熱而氣流逆行衝擊咽喉時,就會引起咳嗽,進而造成咽喉受傷,產生疼痛。
(五十五)一般來說,陽明病的特徵是出汗較多,但如果出現了反常情況,病患不僅沒有出汗,反而感到全身皮膚內好像有蟲子在爬行一樣不適,這通常是因為長期體質虛弱所造成的。
簡要地說,這段文字描述了兩種陽明病的特殊表現:一種是頭暈能食咳並伴咽痛的病症機制;另一種則是本該多汗卻無汗,且有異常皮膚感的狀況,後者被解釋為長期體虛的結果。
法多汗。言陽明熱鬱肌肉。腠理反開。應當多汗。故謂無汗為反也。無汗則寒勝。而腠理反秘密。所以身如蟲行皮中狀也。久虛寒勝。則不能食。胃不實也。
白話文:
流汗很多。這是說陽明經的熱氣鬱積在肌肉上。皮膚腠理反而打開了。因此應該會多汗。所以說不汗是相反的。不汗的話,寒氣就會佔上風。皮膚腠理反而閉塞了。所以身體就像有蟲子在皮膚裡爬行的感覺。虛寒已久,佔上風的話,就不能吃東西了。這是因為胃裡沒有東西充實。
(五十六)陽明病。反無汗而小便利。二三日嘔而咳。手足厥者。必苦頭痛。若不咳不嘔。手足不厥者頭不痛。
此亦寒勝。故小便利。嘔。手足厥。手足為諸陽之本。三陽皆上頭。故手足厥者。必苦頭痛也。
白話文:
(五十六)得了陽明病的情況下,反而沒有出汗,小便卻通暢。在病發後的第二或第三天,出現了嘔吐和咳嗽的症狀。倘若手腳冰冷,那麼病人必定會感到頭痛。相反地,如果病人沒有咳嗽、嘔吐的症狀,並且手腳溫暖而不冰冷,那麼頭痛的狀況就不會出現。
這是因為身體裡寒氣佔了上風,所以小便才會順利,同時伴有嘔吐和手腳冰冷的現象。手和腳是人體各條陽經的根本,而三條陽經都上行到頭部。因此,當手腳因寒氣而冰冷時,影響到陽氣的上升,就會導致頭痛的問題。
(五十七)陽明病。下之。其外有熱。手足溫。不結胸。心中懊憹。飢不能食。但頭汗出者。梔子豉湯主之。
白話文:
(五十七)凡是陽明經熱盛的病症,在已經下過瀉藥,大便已經通暢的情況下,若感到身體外部仍然發熱,手腳溫度正常,胸脅部沒有鬱結,心中煩躁不安,飢餓時又吃不下,只有頭部不斷出汗的,可以服用梔子豉湯來治療。
下之。外有熱。外者外散也。故手足溫不結胸。心中懊憹者。雖不結胸。而膈中則鬱煩也。頭汗見太陽上。方見太陽中。
(五十八)陽明病。口燥。但欲漱水不欲咽。此必衄。
白話文:
瀉下去。體表有熱。外熱就是向外發散。所以手腳溫暖,胸部不悶。心中煩悶的人。雖然胸部不悶,而胃卻發鬱悶。頭部汗出,見於太陽經上。方見於太陽經中。
漱。音瘦。口為胃竅。胃熱則口燥。漱水不欲咽者。陽明血氣俱多。雖燥不渴也。衄者。以血氣俱多。而脈起於鼻。故熱甚則血妄行。必由鼻而出也。
白話文:
漱。音同「瘦」。嘴巴是胃的通道。胃熱則嘴巴乾燥。漱口的水不想吞下去的人。是因為陽明經的血氣都很旺盛。儘管乾燥也不口渴。衄血的人。是因為血氣都很旺盛。而脈絡起於鼻子。所以熱盛則血妄行。必定從鼻子流出來。
(五十九)脈浮。發熱。口乾。鼻燥。能食者則衄。
浮。因於風也。風為陽。所以證如此也。
(六十)脈浮而芤。浮為陽。芤為陰。浮芤相搏。胃氣生熱。其陽則絕。
白話文:
(五十九)脈象浮動明顯,伴有發燒、口渴、鼻腔乾燥的症狀,如果這樣還能進食的話,就可能會出現鼻血。
這是因為脈象浮動是受到風邪影響的結果。風屬陽性,因此會引起這樣的病狀。
(六十)脈象呈現浮動而又芤弱的特徵,浮代表陽性能量,芤則代表陰性能量不足。當浮與芤這兩種特徵交織在一起時,意味著胃氣(身體的消化機能)產生了過多的熱能,進而導致身體的陽氣衰竭。
芤。俗讀丘。浮為氣上行。故曰陽。芤為血肉損。故曰陰。胃中生熱者。陰不足以和陽。津液干而成枯燥也。陽絕即亡陽之互詞。此上二條疑錯簡。
白話文:
-
芤:俗讀「丘」。浮為氣上行,所以稱為陽。
-
芤為血肉損傷,所以稱為陰。
-
胃中生熱的原因是陰不足以與陽和合,津液乾涸而變得枯燥。
-
陽絕即亡,陽之互詞。
這上面兩句話疑似簡化錯誤。
(六十一)趺陽脈浮而澀。浮則胃氣強。澀則小便數。浮澀相搏。大便為難。其脾為約。麻仁丸主之。
麻仁丸方
白話文:
(六十一)趺陽脈浮並且澀。浮脈表示胃氣旺盛。澀脈表示小便次數多。浮脈、澀脈互相搏擊,大便困難。這是脾氣虛弱引起的。可以用麻仁丸來治療。
麻子(二升),芍藥(半斤),枳實(半斤),大黃(一斤去皮),厚朴(一斤去皮),杏仁(一斤去皮尖熬研脂)
上六味。為末。煉蜜為丸。桐子大。飲服十丸。日三服。漸加。以和為度。
白話文:
-
麻子:兩升
-
芍藥:半斤
-
枳實:半斤
-
大黃:一斤(去皮)
-
厚朴:一斤(去皮)
-
杏仁:一斤(去皮尖,熬出油脂)
數。音朔。趺陽。胃脈也。其脈在足趺上動脈處。去陷谷三寸。又曰衝陽。一名會元。浮為盛陽。故主胃強。澀為陰虛。故小便數。約。約束也。胃為脾之合。脾主為胃以行其津液。胃強則脾弱。脾弱。則不能為胃行其津液以四布。使其得以偏滲於膀胱。為小便數。大便乾而胃實。
白話文:
數,讀音同「朔」。趺陽,是胃經的脈位。它的位置在足背上的動脈搏動處,距離陷谷穴三寸。又稱衝陽,別名是會元。如果脈象浮而有力,表示陽氣旺盛,因此主治胃強。如果脈象澀而弱,表示陰虛,所以小便次數多。約,是約束的意思。胃是脾的合,脾的功能是幫助胃運行水液。胃強則脾弱。脾弱,則不能幫助胃運行水液到全身,導致水液偏滲到膀胱中,形成小便次數多。大便乾燥是胃實的表現。
猶之反被胃家之約束。而受其制。故曰其脾為約也。麻子杏仁。能潤乾燥之堅。枳實厚朴。能導固結之滯。芍藥斂液以輔潤。大黃推陳以致新。脾雖為約。此之疏矣。
白話文:
就好像被胃部限制,接受它的制約,所以說脾臟受到約制。麻子和杏仁,能夠潤滑乾燥堅硬的物質。枳實和厚朴,能夠疏通積聚滯留的物質。芍藥收斂體液來輔助潤滑,大黃推陳出新。雖然脾臟受到約制,但這些方法可以解除約制。
(六十二)陽明病。發熱。汗出。此為熱越。不能發黃也。但頭汗出。身無汗。劑頸而還。小便不利。渴飲水漿者。此為瘀熱在裡。身必發黃。茵陳蒿湯主之。
茵陳蒿方
茵陳蒿(六兩),梔子(十四枚擘),大黃(二兩)
白話文:
(六十二)陽明熱病。發燒。出汗。這是熱度過高。不會變成黃疸。只有頭部出汗。身上不出汗。脈搏從頸部往回走。小便困難。口渴想喝水者。這是由於瘀熱在體內。身體一定會發黃。用茵陳蒿湯來治療。
上三味。以水一斗。先煮茵陳減六升。內二味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分。溫三服。小便當利。尿如皂角汁狀。色正赤。一宿腹減。黃從小便去也。
白話文:
以上三種藥物。以一斗水。先煮茵陳減少六升。加入其他兩味藥。煮至三升。去除藥渣。分三次溫服。小便應該通暢。尿液像皁角汁狀。顏色鮮紅。一夜過後,肚子會變小。黃疸從小便中排出。
越。散也。頭汗。瘀熱。發黃。皆見太陽篇。茵陳逐濕鬱之黃。梔子除胃家之熱。大黃推壅塞之瘀。三物者苦以泄熱。熱泄則黃散也。
白話文:
越,就是散發的意思。頭部出汗,瘀血發熱,黃疸等症狀,皆見於《太陽篇》。茵陳能驅除濕熱蘊結而產生的黃疸,梔子能清除胃中的熱邪,大黃能排出瘀滯不通的積血。三種藥物都具有苦味,可以瀉熱。熱邪被瀉出,黃疸就會消失。
(六十三)陽明病。面合赤色。不可攻之。必發熱色黃。小便不利也。
合。應也。赤。熱色也。陽明之脈起於鼻。胃熱上行。面應赤色。攻則亡津液。故發熱色黃。小便不利。
(六十四)陽明病。無汗。小便不利。心中懊憹者。身必發黃。
無汗。小便不利。則濕停。懊憹。濕停熱鬱也。所以知黃必發也。
(六十五)陽明病。被火。額上微汗出。小便不利者。必發黃。
陽明之脈。循髮際。至額顱。故被火熱甚。汗出額上也。黃。火迫土也。
(六十六)陽明病。下血譫語者。此為熱入血室。但頭汗出者。刺期門。隨其實而瀉之。濈然汗出。則愈。
白話文:
(六十三)陽明病的特徵是,面部呈現紅色,這種情況下不應該進行攻下的治療。如果誤用攻下方法,病人必定會發燒且皮膚變得黃色,同時小便也會不通暢。
這裡的「合」是指相應、符合的意思,而「赤」代表熱的症狀所呈現的顏色。陽明經的脈絡起始於鼻子,當胃中的熱氣上行時,面部就會呈現紅色。如果錯誤地使用攻下療法,會導致身體失去津液,進而引發發燒和皮膚變黃的症狀,同時小便也會變得不順利。
(六十四)在陽明病的狀況下,如果病人沒有出汗,小便也不通暢,並且感到心煩不安,那麼他的身體很可能會出現黃疸。
沒有出汗和小便不通表示濕氣停留於體內,心煩不安則是由於濕氣停滯加上熱邪鬱結所致。因此可以預知黃疸即將發生。
(六十五)得了陽明病的病人,如果受到火熱的影響,僅額頭稍微出汗,而小便仍然不通暢,那麼他肯定會發黃疸。
這是因為陽明經的脈絡沿著頭部髮際延伸到額頭部位,所以當遭受火熱侵襲時,額頭會特別容易出汗。黃疸的出現,是因為火熱迫使脾胃(土)功能失調所致。
(六十六)在陽明病的情況下,如果病人有下血和胡言亂語的症狀,這表明熱邪已經侵犯到了血室。如果只有頭部出汗,可以針刺期門穴,並根據實際的病情進行泄熱治療。當病人全身漸漸出汗後,病情就會好轉。
血室。頭汗。期門。皆見太陽篇。陽明之脈。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。下挾臍。入氣街中。血室之脈。起於氣街。上行至胃中而散。所以婦人熱入血室。則似結胸而譫語。陽明熱入血室。則亦譫語下血。男順女逆。道則同也。故亦刺期門。
白話文:
血室穴、頭汗穴、期門穴。都見於太陽經篇章。陽明經的直行脈絡,從缺盆穴下到乳頭內側,往下夾著肚臍,進入氣街穴中。血室穴的經絡,起於氣街穴,往上走到達胃中分散散。所以女性熱症進入血室穴,就會像胸悶氣短且說胡話。陽明經熱症進入血室穴,也會胡說八道,另外還有排血下痢的現象。男性的陽氣是順行,女性的陽氣是逆行,運行的方式雖然不同,但道理是一樣的。所以也可以刺期門穴。
(六十七)陽明病證。其人喜忘者。必有蓄血。所以然者。本有久瘀血。故令喜忘。屎雖硬。大便反易。其色必黑。宜抵當湯下之。
白話文:
(67 條)陽明病的證候。如果一個人喜愛忘事,那他體內肯定有積蓄的瘀血。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本體有經久不消的瘀血,所以體內的淤血使他喜愛忘事。他的糞便雖然堅硬,但大便卻容易排出,而且大便的顏色一定偏黑色。因此,需要使用抵當湯來治療。
喜忘。好忘前言往事也。志傷則好忘。然心之所之謂志。志傷則心昏。心昏則血滯。所以知必有蓄血也。大便反易。血主滑利也。黑血色也。方見太陽上篇。
白話文:
喜忘:是指經常忘記前言往事。志傷就會導致好忘。然而心之所向稱為志,志傷就會導致心昏。心昏就會導致血滯。因此知道一定有積血。大便反而容易。血主掌滑利。黑血是顏色。方法見於《太陽上篇》。
(六十八)病人無表裡證。發熱七八日。雖脈浮數者。可下之。假令已下。脈數不解。合熱。則消穀善飢。至六七日不大便者。有瘀血。宜抵當湯。
白話文:
(六十八)病人沒有表裡證。發燒了七八天。即使脈搏浮數的。也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假使已經用了瀉下的方法。脈搏浮數沒有消除。合併有發熱。就會消化穀物、容易飢餓。到了六七天不大便的。有瘀血。應該用抵當湯。
表謂無太陽。里謂胃不實。雖脈浮數。可下者久也。合熱。謂數陽不退。熱亦應未除也。善飢。猶言快飢也。不大便有瘀血。大意與血證反覆略同。此疑太陽篇錯簡。
白話文:
表證為太陽病,裡證為胃氣不足。即使脈象浮數,能夠用瀉法治療的病症也很久了。合熱,是指陽氣多而不能退。熱證也應當沒有消除。善飢,猶如說快飢。有大便不通的瘀血病證。大意與血證反覆發作大致相同。懷疑這是《太陽篇》中錯亂簡誤的文字。
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。必協熱而便膿血也。
抵當下之。數仍不退。熱未除也。利不止。所以知協熱必便膿血也。
(六十九)陽明病。發潮熱。大便溏。小便自可。胸脅滿不去者。小柴胡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如果脈搏跳動快速且持續不解,同時又伴有腹瀉不止的情況,那麼病人很可能伴隨著發熱,並且在排便時會有膿血出現。
使用抵當湯進行治療之後,如果脈搏的頻率依然沒有減緩,這表示體內的熱邪尚未被清除。如果腹瀉仍然沒有停止,這就進一步確認了之前的判斷,即病人在發熱的同時必定會有排泄膿血的症狀。
(六十九)患有陽明病的病人,如果出現週期性的發熱(即潮熱),大便稀薄不成形,但小便正常,且胸部及兩側脅部的滿脹感持續不消退的話,這種情況應該以小柴胡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。
潮熱。少陽陽明之涉疑也。大便溏。小便自可。胃不實也。胸脅滿不去。則潮熱仍屬少陽。明矣。故須仍從小柴胡。方見太陽上。
白話文:
潮熱。是少陽經和陽明經的病邪交錯造成的。大便溏稀。小便正常。說明胃氣虛弱。胸脅部位滿脹,一直不消退。那麼,潮熱仍然是由於少陽經的病邪引起的。十分明顯。所以,還是要採用小柴胡湯來治療。這樣,才能使太陽經的病邪上升到體表。
(七十)陽明病。脅下硬滿。不大便而嘔。舌上白苔者。可與小柴胡湯。上焦得通。津液得下。胃氣因和。身濈然而汗出解也。
白話文:
(七○)陽明經病變,脅骨下硬滿、脹痛,不大便,嘔吐。舌苔白色者,可用小柴胡湯。上焦得到疏通,津液得以往下輸送,胃氣因此調和,身體就會自然而然地出汗而解除病症。
此承上條而言。即使不大便。而脅下硬滿在。若有嘔與舌苔。則少陽為多。亦當從小柴胡。上焦通。硬滿開也。津液下。大便行也。百體皆受氣於胃。故胃和則身和。汗出而病解。方見太陽上。
白話文:
這一段是接著上一段說的。即使不大便,而脅肋下仍然硬滿,如果有嘔吐及舌苔,那麼少陽證居多。也應該服用小柴胡湯。上焦通暢了,硬滿的情況也就消除了。津液下降,大便就能通暢。人體的各個部位都接受胃氣的滋養,所以胃氣和順,身體也會和順。汗出而疾病解除,這說明太陽經的上部通暢了。
(七十一)二陽並病。太陽證罷。但發潮熱。手足漐漐汗出。大便難而譫語者。下之則愈。宜大承氣湯。
此以太陽陽明言。謂須太陽罷。方可治陽明之意。
白話文:
(七十一)當兩種陽經的病症同時發生,也就是二陽並病的情況下。假設原先太陽經的症狀已經減輕或消失,病人僅表現出潮熱的現象,手腳緩緩地出汗,並且伴有大便困難及胡言亂語的症狀,這種情況下,使用瀉下的治療方法可以使其痊癒,適宜的方劑是大承氣湯。
這裡是以太陽經和陽明經的病症相繼出現為討論對象,意思是必須確認太陽經的病狀已經減弱或結束後,才能專注於治療陽明經的問題。
(七十二)陽明少陽合病。必下利。其脈不負者。順也。負者。失也。互相剋賊。名為負也。脈滑而數者。有宿食也。當下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白話文:
(七十二)陽明經與少陽經同時出現病症,必定會腹瀉。脈象不浮數的,是順應病勢的。脈象浮數的,是違背病勢的。互相剋制,稱為負。脈象滑而數的,是積食了。應該瀉下,宜用大承氣湯。
陽明屬土。其主水穀。少陽屬木。其主風。風主飧泄。故知下利可必也。陽明脈大。少陽脈弦。不負。謂大而不弦。無相勝負而相得也。失。得之反也。謂弦則木剋土。不大則土受木賊。少陽勝而陽明負。為不相得。猶言不宜也。滑主食。數主熱。宿食可知也。大承氣湯者。陳宜推。所以通因通用也。
白話文:
陽明屬土。它的主要功能是管理水穀。少陽屬木。它的主要功能是管理風氣。風氣主導飧泄。所以他知道瀉肚子是必然的。陽明脈象大。少陽脈象弦。不負。意思是脈象大而不弦。沒有互相勝負,而是相得益彰。失。得的反面。意思是弦則木剋土。不大則土受木賊。少陽勝而陽明負。為不相得。猶言不宜也。滑主食。數主熱。宿食可知也。大承氣湯者。陳宜推。所以通因通用也。
(七十三)三陽合病。腹滿身重。難以轉側。口不仁而面垢。譫語。遺尿。發汗則譫語甚。下之則額上生汗。手足逆冷。若自汗出者。白虎湯主之。
白話文:
(七十三)三陽合病。症狀是腹脹滿,身體沉重,很難翻身側臥。口若不仁而容顏晦黯,神志不清說胡話,小便失禁。發汗後神志不清胡言亂語更加嚴重。瀉下後額頭會出汗。手腳逆冷。如果是自然出汗的,白虎湯為主方。
陽明主胃。胃主肌肉而通竅於口。不仁。胃不正而飲食不利便。無口之知覺也。然則腹滿身重。不仁譫語。陽明也。靈樞曰。足少陽之正。上肝貫心以上。挾咽出頤頷中。散於面。故又曰。是動則病口苦。善太息。心脅痛。不能轉側。甚則面微有塵。垢亦塵也。遺尿。太陽膀胱不約也。
白話文:
陽明主治胃病。胃主肌肉,並通到口腔。如果胃氣不和,就會導致飲食不順暢,失去味覺。因此,如果出現腹滿身重、言語錯亂等症狀,多屬於陽明病。
《靈樞》中說,足少陽經正氣,從肝臟向上貫穿心臟,經咽喉而到達下巴,散佈於面部。因此,當足少陽經病變時,就會出現口苦、太息、心脅痛、不能轉側等症狀,嚴重的甚至面部有灰塵垢物附著。此外,遺尿也是一種病症,因為太陽膀胱經不能約束尿液所致。
故曰三陽合病。五合之表裡俱傷也。發汗則偏攻太陽。邪並於陽明。而譫語益甚。下則偏攻陽明。不惟陰虛。而陽亦損。故手足逆冷。而額上生汗。生。不流也。是則汗下皆不可也。自汗者邪遍三陽。熱搏五合。衛疏而表不固。榮弱而里不守也。夫汗下既皆不可。和之於少陽。
白話文:
所以說三陽合病。五合裡的陽和陰都受到傷害。發汗的話偏重治療太陽病,邪氣就會並合於陽明,而胡言亂語的症狀會更加嚴重。用瀉法的話偏重治療陽明病,不僅陰虛,而且陽氣也會受損。所以手腳冰冷,而額頭上會出汗。出汗,但是不出汗珠。這樣,發汗和瀉法都不能用。自然汗出的人邪氣遍佈於三陽,熱氣打擊了五臟,衛氣表虛而不能固守,榮氣裡虛而不能維護。發汗和瀉法既然都不能用,那就用少陽的方法來調和。
則亦偏於一而非所宜。是故白虎者。能解秋而徹表裡之熱。所以又得為三陽通該之一解也。然病屬三陽。治又不從陽明。而類陽明篇者。一則陽明居多。二則陽明屬土。土者萬物之所歸。而病之吉凶生死機焉。所以歸重於陽明而入其類例。此又叔和之深意也。方見太陽下。
(七十四)傷寒發汗已。身目為黃。所以然者。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。以為不可下也。於寒濕中求之。
白話文:
如果只偏於一方,那麼就未必適宜。因此,白虎湯能解秋燥,清除表裡之熱。所以也可以成為三陽通脈的其中一種治療方法。然而,如果疾病屬於三陽症,治療方法卻不是從陽明著手,而是歸類於陽明篇的原因,有兩個:一是陽明症狀較多,二是陽明屬土。土為萬物歸宿,疾病的吉凶、生死、機運,都在於土。所以把重視的重點歸於陽明,並將其歸類於陽明篇。這也是張仲景的深意所在。方劑的運用見於太陽病篇。
上為。去聲。此揭下文三條之總。濕以汗發不對言。詳見痙濕暍篇中。里以黃言。不可下者。里非表裡之裡也。寒濕中求之。以下文三條言也。
白話文:
上為是總論文章中三個論點,而不單指發汗這一條。詳細內容請參考《痙濕暍》篇中。裡是黃色的,不可下瀉。這裡的裡不是表裡之裡,而是寒濕中求之。以下有三條內容。
(七十五)傷寒瘀熱在裡。身必發黃。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
白話文:
(七十五)傷寒瘀熱在體內。身體必定發黃。麻黃、連軺、 赤小豆湯的配方如下:
麻黃(二兩),赤小豆(一升),杏仁(四十枚去皮尖),連軺(二兩連軺也),大棗(十二枚劈),生薑(一兩切),甘草(一兩炙),生梓白皮(一升切)
以上八味。以潦水一斗。先煮麻黃再沸。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分。溫三服。半日服盡。
白話文:
麻黃(兩百公克),赤小豆(一升),杏仁(四十個去皮和尖端),連軺(兩百公克連同軺也一起使用),大棗(十二個剖開),生薑(一兩切片),甘草(一兩烘焙過),生梓白皮(一升切片)
此條互上條之文以出治。並下二條乃三目也。麻黃甘草杏仁。利氣以散寒。麻黃湯中之選要也。連軺小豆梓皮。行濕以退熱。去瘀散黃之領袖也。薑棗益土為剋制。潦水無力不助濕,軺。本草作翹。翹本鳥尾。以草子析開。其間片片相比如翹得名。軺本使者小車乘馬者。無義。疑誤。
白話文:
這條是緊接上條文字的內容,也是三條中的一目。麻黃、甘草、杏仁,具有疏散風寒的功效,是麻黃湯中最重要的藥物。連翹、小豆、梓皮,具有清熱除濕、化瘀散黃的作用,是祛除濕熱的代表藥物。薑棗益土,可以起到制約濕邪的作用。潦水無力不助濕,軺,本草中寫作「翹」。翹,本意是鳥尾,用草子剖開,裡面一片一片的樣子像翹尾,因此得名。軺本意是指使者的小車,用馬拉的車子,沒有這個意思。懷疑這裡寫錯了。
(七十六)傷寒七八日。身黃如橘子色。小便不利。腹微滿者。茵陳蒿湯主之。
此與上略同而較重。橘子色。言黃之鮮明也。腹微滿。濕不行也。方見前。
(七十七)傷寒身黃髮熱者。梔子柏皮湯主之。
梔子柏皮湯方
梔子(十五枚擘),甘草(一兩炙),黃柏(一兩)
上三味。以水四升。煮取一升半。去滓。分。溫再服。
此承上三條而以發熱出治。然熱既發於外。則里證較輕可知。故解之以梔子柏皮。而和之以甘草。以為退之之輕劑。所謂於寒濕中求之者。蓋亦參酌乎上三條而近取云也。以上四條疑太陽中篇錯簡。當移。
白話文:
這條承接前面三條,以發熱作爲辨證治療的依據。然而,熱既已發散到體外,那麼內在的證候較輕可知。所以用梔子、柏皮來解熱,用甘草來調和陰陽,作爲退熱的輕劑。所謂在寒濕中尋找治療方法,也是參照前面的三條,取其相近的意思。以上四條疑是太陽篇中錯簡,應該移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