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一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3)
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篇第一

則翕翕發熱可徵矣。方之為言,義之所在也。言中風之治,宜在是物也。主,主當也。言以是為主當,而損益則存乎人。蓋脈證無有不相兼而見者,所以經但活潑潑,不欲人拘執之意也。桂枝,其性味雖辛甘而屬乎陽,其能事則在固衛而善走陰也。芍藥擅酸寒而下氣,快收陰而斂液。

夫衛氣實而腠理開疏矣,非桂枝其孰能固之?榮血虛而汗液自出矣,非芍藥其誰能收之?以芍藥臣事桂枝而治中風,則榮衛無有不和諧者。佐之以甘草而和其中,則發熱無有不退除者。使之以大棗而益脾,使之以生薑而止嘔,皆用命之士也。微火者,取和緩不猛而無沸溢之患也。

滓,澱垽也。古人藥大劑,金鐺中煮,綿絞漉湯,澄濾取清,故曰去滓。歠,大飲也。熱稀粥者,桂枝湯劫敵之奇兵,應赤幟於必勝之陣也。助藥力,微旨也。譬如釋氏之禪機,老氏之玄關,儒家之心法也。漐漐,和潤而欲汗之貌。微似二字,最為要緊,有影無形之謂也。不可,

禁止之詞也。如水流漓,言過當也。病必不除,決言不遵節制,則不效驗也。小促役,催速值事也。禁者,若物皆病之反也。凡此事宜,皆責之醫家耳,病家安能料理?今人之醫,惟務拱默以自崖岸,至不獲效,則反疑猜而多口於桂枝。諸家集方,何嘗見啜熱稀粥四字?徒以發汗相授受,

微似,視為羨文。殊不知桂枝神算,捷在出奇。苟簡之弊,牢不可破。籲!手足胼胝,禹稷之所以聖也。然則任治君子,苟未至於胼胝,亦何憚而不然也?若曰,何如此其屑屑?則脫有不中,其咎將誰歸與?數變之數,音速。

(四)桂枝本為解肌。若其人脈浮緊,發熱汗不出者,不可與也。常須識此,令勿誤也。

為,去聲。識,與志同。令,平聲。此原所以用桂枝之奧義,因著其反而示禁,以見藥有反對,勉人當精其義以求的當之意。解者,救護而釋散之之謂也。肌,膚肉也。蓋風中衛而衛不固,發熱汗出而惡風。衛行脈外,膚肉之分也。桂枝救護之,熱粥釋散之,病之所以解也。

故曰:「本為解肌。」浮,病在太陽也。緊,寒也。汗不出,亦寒也。不可與:言病不對,禁勿妄投也。然則桂枝湯之發汗云者,奧義也。識,記也。記其政事謂之識。言當常常用心以記其事,勿忘勿怠,而不可使有一忽之失誤。蓋有寒不得用桂枝,故致戒警如此。其言亦甚深切著明矣。

而人猶自誤,亦獨何哉?

(五)凡服桂枝湯吐者,其後必吐膿血也。

桂枝辛甘大熱。胃家濕熱本甚者,復得桂枝之大熱,則兩熱相搏於中宮。搏則必傷。甘又令人中滿壅氣而上溢,所以胃不司納,反上湧而逆出也。然胃屬土,土者金之母;肺屬金,金者土之子。母病固傳子。胃家濕熱甚,則必傳之肺。肺受胃之濕熱,與邪熱搏鬱而蒸。久熱為火,肺為金。膿血者,金逢火化也。

白話文:

《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篇第一》:

「翕翕發熱」是太陽中風證的典型症狀。所謂「方」,是指治療法則的體現,此處明確指出中風的治療應以此為主。所謂「主」,是強調以桂枝湯為核心,具體加減則需依病情調整。脈象與症狀往往相互關聯,經典著作的論述靈活不僵化,正是為了避免後人拘泥教條。

桂枝性味辛甘屬陽,既能鞏固衛氣,又可通達陰分;芍藥酸寒降氣,擅長斂陰止汗。當衛氣虛弱、腠理疏鬆時,唯桂枝能固護衛氣;營血不足而自汗者,非芍藥不能收斂。以芍藥輔佐桂枝治療中風,可使營衛調和;搭配甘草和中,則發熱自退;佐以大棗健脾、生薑止嘔,這些配伍皆各司其職。煎藥用微火,是取其溫和不易沸溢的特性。

「去滓」指過濾藥渣,古法以大鍋煎藥,用綿布濾取清液;「歠熱稀粥」如同作戰時的奇兵,能助藥力發揮。這類細節蘊含深意,猶如佛家禪機、道家玄奧。「漐漐汗出」形容微微汗潤的狀態,「微似」二字關鍵在描述若有若無的汗象。「不可」是嚴禁大汗淋灕,否則病必不癒。醫者需掌握用藥節奏,這些專業判斷非病家所能自行處理。當今醫者若只顧墨守成規,療效不彰時反而歸咎桂枝湯。歷代醫書多忽略「啜熱粥」的重要性,誤將發汗視為常規,殊不知桂枝湯之妙正在巧用助力。

(四)桂枝湯主治肌表之邪。若見脈浮緊、發熱無汗者,屬傷寒而非中風,絕對禁用。務必牢記此原則,避免誤治。「解肌」是指疏散肌表風邪,因風傷衛氣導致發熱汗出惡風,桂枝湯能救護衛氣,熱粥助其發散,故稱「本為解肌」。脈浮主太陽病,緊為寒象,無汗亦是寒徵,此時誤用桂枝湯如同藥不對證。所謂桂枝湯「發汗」實含深意,醫者須銘記寒證禁用之誡,其警示已極明晰,若仍誤用實不應理。

(五)服用桂枝湯後嘔吐者,預後可能出現咳吐膿血。因桂枝辛甘大熱,若患者原有胃中濕熱,兩熱相搏則損傷脾胃。甘味令人中滿氣逆,繼而影響肺臟(土病傳金)。肺受濕熱薰灼,久鬱成火,金屬遇火則化膿血,此乃病理傳變之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