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有執

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1)
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篇第三

凡三十八條方十八

中風者。單隻衛中於風而病也。傷寒者。單隻榮傷於寒而病也。若風寒俱有而中傷。則榮衛皆受而俱病。故以榮衛俱中傷風寒而病者為下篇。蓋寒雖專令乎冬。而風則無時不有。所以或則單中單傷。或則俱有而中傷也。單中單傷而為病者已云難治矣。然則俱中傷而病者。其治不尤難乎。

白話文:

中風:是指單獨的衛氣被風邪侵襲而發病。傷寒:是指單獨的榮氣被寒邪侵襲而發病。如果風寒同時存在,並同時侵襲人體,那麼榮氣和衛氣都會受到影響,同時發病。因此,我們將榮氣和衛氣同時受到風寒侵襲而發病的情況歸為下一種情況,即「下篇」。原因是,儘管寒邪主要在冬季發作,但風邪卻隨時都有可能出現。因此,可能會出現單獨的中風或傷寒,也可能出現同時中風和傷寒的情況。單獨中風或傷寒而發病的已經很難治癒了,那麼同時中風和傷寒而發病的,其治療難度豈不是更大?

何也。寒鬚髮汗。風則解肌。欲並行而不悖。其為兩難也。何如哉。故能發兩難發之汗者名曰青龍。能解兩難解之熱者名曰白虎。能救無兩難。而誤服大青龍之逆者則曰真武焉。夫所謂青龍白虎真武者。言其靈應不難於其所難。妙效驗於不可測度。有如此其神。神湯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為什麼呢?因為寒邪會讓鬚髮都豎起來並出汗。風則可以使肌肉放鬆。想讓這兩種藥效並行而不相違背,這是很難辦到的。該怎麼辦呢?所以能夠發揮兩種藥效,讓汗發出來的湯劑,叫做青龍。能夠解除兩種痛苦,讓熱邪消散的湯劑,叫做白虎。能夠救治那些沒有兩種痛苦,卻誤服了大青龍的證候,則叫做真武。所謂青龍、白虎、真武,就是說它們的神奇靈驗程度,在於能夠治療那些很難治的疾病,神奇藥效顯著到無法估量。有如此神奇的藥效,可以稱之為神湯了。

神其神。禮記曰唯聖者能之。其斯之謂乎。學者能明諸此。始可與言醫也已。

(一)太陽中風。脈浮緊。發熱。惡寒。身疼痛。不汗出而煩躁者。大青龍湯主之。若脈浮弱。汗出。惡風者。不可服。服之則厥逆。筋惕肉瞤。此為逆也。以真武湯救之。

白話文:

(一)太陽中風。脈浮緊。發熱。惡寒。身疼痛。不汗出煩躁的人。服用大青龍湯為主。如果脈浮弱。汗出。惡風的人。不可以服用。服用就會寒厥嘔逆。筋惕肉瞤。那是因為它是相反的。用真武湯救治。

末後六字。舊本大青龍湯主之。黃氏正之如此。蓋既曰不可服。服之為逆。則安得又復有大青龍湯主之之文。傳寫之誤甚明。黃氏正之甚是。當從之。後人又因其更改致疑。並六字皆刪之。刪之則上篇第二十五條無憑證據。故存朱以備通考。然此與下條互相發明而同一治。故合二說並見於下。

白話文:

最後六個字。舊的本草記載大青龍湯是針對這樣的病症而開的。黃氏的說法是正確的。既然已經說了不能服用,那麼服用就是違背常理的,怎麼會又說大青龍湯能治這種病的情況呢?傳寫中的錯誤是顯而易見的。黃氏的修正非常正確,應該依照他的說法。後人又因為他的改動而產生疑問,把這六個字全部刪掉了。刪掉它們的話,上篇第二十五條就沒有證據了。所以保留朱氏的說法以便綜合考證。然而這和下面一條互相說明而且治療方法是一樣的,所以合併兩種說法並見於下面。

(二)傷寒脈浮緩。身不疼但重。乍有輕時。無少陰證者。大青龍湯發之。

大青龍湯方

麻黃(六兩去節),桂枝(二兩去皮),甘草(二兩炙),杏仁(四十枚去皮尖),生薑(三兩切),大棗(十二枚擘),石膏雞子大(綿裹碎)

白話文:

麻黃(六兩,去掉節),桂枝(二兩,去掉皮),炙甘草(二兩),杏仁(四十枚,去皮和尖),生薑(三兩,切片),大棗(十二枚,掰開),石膏(如雞蛋大小,用棉包好弄碎)

上七味。以水九升。先煮麻黃減二升。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取微似汗。汗出多者溫粉撲之。一服汗者。停後服。汗多亡陽。遂虛。惡風煩躁不得眠也。

白話文:

取上列七種藥物,用九升水煮沸,先將麻黃煮沸後,減少二升,並將上層的浮沫去除,然後加入其餘藥材,煮取三升藥汁,將藥渣去除,溫服一升。喝完藥後稍微出汗即可,汗出過多者,可用溫熱的粉末撲灑身體。如果服藥後出汗,則停止服藥,暫時不要再服用。汗出過多會傷陽氣,導致身體虛弱,出現惡風、煩躁不安、失眠等症狀。

上條太陽中風者。言有上篇第三條之證也。病屬太陽則脈浮。然浮以候風。緊以候寒。發熱者。中風熱即發也。惡寒身疼痛。不汗出。皆寒也。風為煩。寒則躁。蓋謂風寒俱有而中傷。風多寒少之證。猶指言此風之中有寒之謂也。此條傷寒者。言有中篇首條之證也。緩者風之診。

白話文:

上面所說傷寒中風的人,有上篇第三條所說的證狀。疾病屬於太陽經,則脈象浮。但是脈浮是觀察風邪的,脈緊是觀察寒邪的。發熱的人,是中風熱邪立即引發的。惡寒、身體疼痛、不發汗,都是因為有寒邪。風邪讓人煩燥,寒邪讓人躁動。這是說風寒俱有並中傷人體。風多寒少的證狀,還是指說這種風邪中含有寒邪的意思。這一條說的傷寒的人,有中篇首條所說的證狀。緩脈是風邪的診斷。

身不疼亦風也。但重。寒也。乍有輕時。亦為有風而然也。無少陰證者。言若是但欲寐。則涉於少陰之疑似矣。今是但重。故曰無少陰證。亦謂風寒兩中傷。榮衛俱受病。寒多風少之證。猶指言此寒之中有風之謂也。蓋風寒二者。大率多相因而少相離。有寒時。不皆無風。有風時。

白話文:

身上不疼,也是風引起的。但感到沉重,則是寒引起的。偶爾有輕鬆的時候,也是因為有風的緣故。沒有少陰證的患者,說如果只是想睡覺,那就要涉及少陰的疑似徵兆了。現在只是感到沉重,所以說沒有少陰證。也說風寒兩者一起傷人,榮衛都受到了損傷。寒多風少的證據,仍然是指寒證中含有風,風寒兩者,大體上多是互相結合的,很少互相分離。有寒證的時候,不都是沒有風的。有風證的時候,也不都是沒有寒的。

不皆無寒。所以單中單傷者。固嘗自是。相兼而中傷者。亦嘗多有。此大青龍之所以作也。二條者互文而互相發明。以為此篇之小總。太陽分病之紀。上篇一。中篇二。此其三焉。三者。太陽一經吃緊太三辨也。以下凡似此云云以為稱首者。皆風寒俱有而中傷之證。其例則又皆統乎此也。

白話文:

並不是都沒有寒邪。所以單純只傷於寒邪的情形,的確是有的。兼併其他因素而傷於寒邪的,也有很多。這就是《大青龍湯》的原因。前面兩條,它們互相映襯,互相說明,可以作為這一篇章的小結。太陽病變涉及的綱領,上篇是第一個,中篇是第二個,這裡是第三個。這三個都屬於太陽一經證,是《傷寒論》開始的三個辨證。以下是凡是類似這種說法而標示為段落的,都屬於風寒俱有而中傷的證。其例證也都統屬於這個綱領。

夫風寒二治。大法不外乎桂枝麻黃之二湯。然桂枝中忌麻黃。而麻黃中反用桂枝。此中有極深奧義。非言語文字可以形容暴白者。要在人之心領神會耳。大青龍者。桂枝麻黃二湯合劑之變制也。故為並中風寒之主治。校之桂枝麻黃各半湯。與桂枝二麻黃一湯。則少芍藥而多石膏。

白話文:

治療風寒的兩種方法,大體上離不開桂枝湯和麻黃湯這兩種藥方。但是桂枝湯中忌諱麻黃,而麻黃湯中反而用到了桂枝。這裡面有非常深奧的道理,不是言語文字所能形容清楚的,需要人們用心領悟。大青龍湯是桂枝湯和麻黃湯合在一起變化的方劑,所以用來治療風寒併發症。與桂枝麻黃各半湯和桂枝二麻黃一湯比較,大青龍湯少了芍藥,多了石膏。

去芍藥者。不欲其收也。以其無芍藥而觀之。即麻黃湯方加石膏薑棗也。薑棗本桂枝湯中所有。其制則重在石膏。按本草。石膏辛甘大寒。辛以散風。甘以散寒。寒以除熱。故為並中風寒發熱之用。然青龍以桂枝麻黃得石膏之辛甘而有青龍之名。其白虎亦以知母粳米得石膏之辛寒而有白虎之名。

白話文:

去掉芍藥,是為了不讓它「斂收」。因此我們將方子中的芍藥去掉,來觀察它的作用。這就是麻黃湯方再加石膏和薑棗。薑棗原本就是桂枝湯中的成份。它的製作重點在於石膏。根據本草記載,石膏是辛、甘、大寒的。辛可以散風,甘可以散寒,寒可以除熱。因此可以治療因中風寒而發熱的疾病。青龍湯以桂枝、麻黃得到石膏的辛、甘而有「青龍」之名。白虎湯則是以知母、粳米得到石膏的辛、寒而有「白虎」之名。

一物二用。得君而成其功名於異世。神變於時者也。夫所謂青龍白虎者。青乃木色。龍乃木神。木主春。春熱而煩躁。雷雨解而致和焉。人之汗。以天地之雨名之。龍興雲雨至。發煩躁之汗而榮衛以和。龍之所以為湯。神湯之謂也。白乃金色。虎乃金神。金主秋。秋熱而燥渴。

白話文:

一物可以有兩種用途。在君主的幫助下,可以在不同的時代取得成功和功名。這在當時是一種神變。所謂的青龍白虎,青色是木的顏色,龍是木神。木主春,春天炎熱煩躁,雷雨來解暑致和。人的汗水,以天地之雨的名稱命名。龍興雲雨來,發出煩躁的汗水,榮衛調和。龍之所以稱為湯,是因為它是神湯。白色是金的顏色,虎是金神。金主秋,秋天炎熱乾燥。

金風解而薦涼焉。人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。虎嘯穀風生。解燥渴之熱而表裡以涼。虎之所以為湯。神湯之謂也。然均是龍也而一則曰主之。一則曰發之。何也。主之者。以煩躁之急疾屬動而言。發之者。以但重之沉默屬靜而言之也。上條末節。脈微弱汗出惡風。蓋指上篇陽浮而陰弱中風之證而言。

白話文:

秋風吹起,涼意漸濃。人的氣息以天地間疾風的名字命名。虎嘯穀風產生。它可以解除燥渴的熱量,使表裡感到涼爽。虎所以為湯。那是說神湯。然而,同樣是龍,一個被稱為主導,一個被稱為發出。為什麼?主導的是根據煩躁急促,其性質屬動來說的。發出的是根據沉重沉默,其性質屬靜來說的。上條的最後一句。脈搏微弱,出汗,怕風。這無疑是指上一篇中陽氣浮盛而陰氣虛弱,中風的症狀而言。

中風誤服大青龍則為逆。其第二十五條是也。與此參看。其義自合。夫以中風之用桂枝湯。傷寒用麻黃湯。風寒俱中傷而用大青龍湯。向使認病親切於克始。用湯的對於及時。則三法行之之下。風寒尚有餘治乎。然則三百九十七一百一十三者。醫藥注誤之所致十八九。病病傳變之所致無二三。

白話文:

如果將大青龍湯誤用在中風上,就會變成逆症。第二十五條也是如此。參照此條,道理是一致的。用桂枝湯治療中風,用麻黃湯治療傷寒,風寒並用則用大青龍湯。如果一開始就能正確診斷出疾病,並及時用藥,那麼這三種方法都可以治癒疾病。三百九十七、一百一十三條所記載的,十之八九都是由於醫藥注誤造成的,只有極少數是疾病傳變所致。

由此觀之。司命君子可能不惕惕於心乎。是故。仲景氏之所以若然者。豈得已哉。惟其不得已。故諄諄然曰。知犯何逆。隨證治之。知犯何逆。以法治之。斯言也。豈非深憂天下後世而自致其不能盡其所欲言之意耶。嗚呼。以仲景氏方法之多如許。而猶自致其不能盡其所欲言之意如此。

白話文:

由此看來,聰明的醫者能不戰戰兢兢,謹慎防範嗎?所以,張仲景之所以如此,豈是出於本意嗎?正是因為他不能止步,因此才一再強調:要了解病人的病情,隨證治療。要了解病人的病情,以規定的方法治療。這番話,豈不就是出自他深深憂慮天下後世而自己卻無能盡其所能的意思嗎?唉!以張仲景的方法如此之多,而自己仍不能完全表達自己意願,可見他說的話是多麼沉重啊!

則後之以截江。殺車。活人。類證。纂要。自謂能盡傷寒之治。而膠柱以待天下後世者。吾不知其是誠何心也。

(三)太陽病。脈浮緊。無汗發熱身疼痛。八九日不解。表證仍在。此當發其汗。服藥已。微除。其人發煩目瞑。劇者必衄。衄乃解。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。麻黃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(三)太陽病,脈象浮緊,無汗、發熱、全身疼痛,大約八九天不見好轉,表證仍然存在。這種情況應該發他的汗。服藥後,症狀稍微消除,但患者卻煩躁不安,眼睛閉著,病情嚴重者必定流鼻血。流鼻血後,病情才能解除。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,是因為陽氣太盛的緣故。麻黃湯是主要的治療藥方。

太陽病。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。皆與首條同。而無惡寒煩躁。則是較輕於首條。亦風寒俱有而中傷之證也。微除。言雖未全罷亦已減輕也。發煩風壅而氣昏也。目瞑。寒鬱而血滯也。劇。作衄之兆也。衄。鼻出血也。鼻為肺之竅。肺為陽中之陰而主氣。陽邪上盛。所以氣載血上妄行而逆出於鼻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症候:脈搏浮緊,無汗,發熱,身體疼痛,這些症狀都與首條太陽病症候相同,但沒有惡寒煩躁。這是較首條症候為輕的,也是風寒俱有而中傷之證。微除了,是指症狀雖然沒有完全消失,但也已經減輕了。發煩是風壅而氣昏的表現。眼睛閉著是寒鬱而血滯的表現。劇,是作衄的徵兆。衄,是指鼻出血。鼻子是肺的竅。肺是陽中之陰,而主氣。陽邪上盛,所以氣載血上妄行,而逆行出於鼻孔。

陽氣。以風而言也。風為陽而由氣道。所以得隨衄散解。故曰陽氣重故也。用麻黃湯者。以寒屬陰。性沉滯而難解。所以鬚髮之也。方見中篇。下同。

白話文:

陽氣。以風來說,風屬陽,沿着脈絡流通,因此病邪會隨着鼻血而散解,所以稱為陽氣重。用麻黃湯這類藥物,是因為寒氣屬陰,性質沉滯而難以散解,所以需要使用發散的藥物來治療,這在中篇中可以找到更多的相關記載。

(四)太陽病。脈浮緊。發熱身無汗。自衄者愈。

此承上條復以其更較輕者言。以見證亦有不治自愈之變。所以曉人勿妄治以致誤之意。太陽病脈浮緊。發熱身無汗與上條同。而無疼痛。既無疼痛。則比之上條又更較輕於首條可知矣。所以不待攻治。得衄則亦自愈。得衄自愈者。汗本血之液。北人謂衄為紅汗。達此義也。

白話文:

這條寫的是比上條更輕微的證候。用來說明證候也有不治自愈的變化。所以要告訴人不要隨便用藥治療,以免誤事。太陽病,脈浮緊。發熱但身上不出汗,這跟上條是一樣的。但是沒有疼痛。既沒疼痛,那比對上條,肯定是比第一條更輕微的了。所以不用攻治。如果能流鼻血,那麼也可以自愈。流鼻血能自愈,是因為汗原本就是血的液體。北方人把流鼻血叫做紅汗,就是這個道理。

(五)傷寒。脈浮緊。不發汗。因致衄者。麻黃湯主之。

以傷寒為首稱而承之以脈浮緊者。寒多風少之謂也。上二條皆風多寒少。前條以服藥已微除。汗發不對而致衄。上條以較輕得自衄。此以寒多不發汗而致衄。三條之所以辨差分也。蓋寒多則於法當發汗。當發而失於不發。熱鬱血亂。所以衄也。衄則陽邪之風散。麻黃湯者。發其尚未散之寒也。

白話文:

把傷寒當作首要的名稱,並接著提到脈浮緊的人。這是寒多風少的意思。上面兩條都是風多寒少。前一條是說服藥後已經稍微好轉,汗發不對症而導致流鼻血。上面一條是說病情較輕而從流鼻血中得救。這條是說寒多不發汗而導致流鼻血。三條辨別差錯的原因也是如此。多寒的話,依據法則應發汗,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,於是熱氣鬱結、血液混亂,所以會流鼻血。流鼻血,陽邪之風就會散去。麻黃湯,發散尚未散去的寒氣。

(六)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。宜以汗解之。假令尺中遲者。不可發汗。何以知之。然以榮氣不足。血少故也。

令。平聲。此總上三條而著其不可汗之脈。所以嚴致戒慎之意也。蓋尺以候陰。遲為不足。血。陰也。榮主血。汗者。血之液。尺遲不可發汗者。嫌奪血也。

白話文:

令,平聲。總說上面三條而得知其脈象不可出汗。所以嚴格謹慎的意思。尺脈用來探測陰脈,遲脈不滿,血就是陰,榮氣掌管血液,汗液是血液的液體。尺脈遲緩不可發汗,是擔心損耗血液。

(七)太陽病。得之八九日。如瘧狀。發熱。惡寒。熱多寒少。其人不嘔。清便欲自可。一日二三度發。脈微緩者。為欲愈也。脈微。而惡寒者。此陰陽俱虛。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。面色反有熱色者。未欲解也。以其不能得小汗出。身必癢。宜桂枝麻黃各半湯。

白話文:

(七)太陽病:生病八九天後,出現如同瘧疾的症狀:發熱、畏寒,但發熱時間長、畏寒時間短;患者沒有嘔吐,大便稀薄後會自然停止,一天發作兩三次。脈象微弱而緩和,表明病情將要痊癒;脈象微弱,同時畏寒,表明陰陽兩虛,不能再發汗、瀉下、催吐。面色還有熱色,表明病情尚未好轉。因為出不了輕微的汗,身體一定發癢。應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。

桂枝麻黃各半湯方

杏仁(二十四個去皮尖),桂枝(一兩十六銖去皮),芍藥(一兩),生薑(一兩切),甘草(一兩炙),麻黃(一兩去節),大棗(四枚擘)

白話文:

杏仁(二十四顆去皮尖)、桂枝(一兩十六銖去皮)、芍藥(一兩)、生薑(一兩切片)、甘草(一兩炙補)、麻黃(一兩去節)、大棗(四枚擘開)

上七味。以水五升。先煮麻黃一二沸。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一升八合。去滓。溫服六合。八九日。約言久也。如瘧狀。謂有往來寒熱而無作輟之常也。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者。風寒俱有而寒少風多也。不嘔不渴清便欲自可。邪之往來。出者未徹表。入亦未及里也。一日二三度發。

白話文:

上面七種藥材 ,加水五升。 先煮麻黃一、二沸。除去上面的浮沫,加入其他藥物。煮到剩下約一升八合,去掉藥渣,溫服六合。八、九天,這是大約的期限。例如瘧疾的症狀,就是說有反覆的寒熱,但並沒有規律的發作。發熱怕冷,熱重寒輕的人,是風寒都有,但寒少風多。不嘔吐、不口渴、大便清稀,都可以自愈。邪氣反覆發作,是病邪還沒有徹底癒合 ,但還沒深入臟腑。 一天發作二、三次。

乃邪居淺近。則往來易及而頻數。故脈亦微緩而謂為欲愈也。脈微而惡寒已下。重以不得解者言而出其治也。陰言後。陽言前。俱虛。故禁攻也。更。再也。不可汗。已過表也。不可吐下。未見有里也。熱色。陽浮外薄也。然陽雖外薄。以陰寒持之而不能散。所以小汗亦不能得出。

白話文:

邪氣停留在淺近部位。就容易往來貫通,發作頻繁。因此脈象也微弱緩慢,好像快要痊癒。說到脈象微弱而沒有惡寒等症狀,這是再次強調不得解的症狀並說明治療方法的依據。陰代表後面,陽代表前面,陰和陽都虛弱,所以禁止攻伐治療。再,再也不能發汗。已經超過了表證的範圍。不能再吐法、下法了,因為還沒有出現裡症的症狀。發熱面色紅赤,是陽氣浮越在外而偏薄的緣故。但是陽氣雖然浮越在外,但因陰寒制約,所以不能散發。因此小汗也不能出來。

氣鬱而癢也。桂枝麻黃各半湯者。總風寒而兩解之之謂也。此與第十四篇第二十章互看。

(八)太陽病。發熱。惡寒。熱多寒少。脈微弱者。此無陽也。不可更汗。宜桂枝二越婢一湯

白話文:

(八)太陽病的患者:發熱,畏寒,熱度大而畏寒輕微。脈象微弱者。這是因為陽氣不足。不可再發汗。應該服用桂枝湯或越婢湯。

桂枝二越婢一湯方

桂枝(十八銖去皮),芍藥(十八銖),甘草(十八銖炙),生薑(一兩三錢切),大棗(四枚擘),麻黃(十八銖去節),石膏(二十四銖碎綿裹)

白話文:

  • 桂枝:(18銖,去皮)

  • 芍藥:(18銖)

  • 甘草:(18銖,炙)

  • 生薑:(1兩3錢,切片)

  • 大棗:(4枚,擘開)

  • 麻黃:(18銖,去節)

  • 石膏:(24銖,碎成小塊,用綿布包裹)

上七味。㕮咀。以水五升。煮麻黃一二沸。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本方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飲一升。今合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。

白話文:

以上七味藥。將藥材搗碎,加入五升水煎煮麻黃兩沸後,將上面的浮沫撈掉,再放入其他藥材,煎煮後取二升藥液,去掉渣滓後,溫熱服用一升。原本的配方應該按照越婢湯和桂枝湯的比例,混合後服用一升。現在將它們混合為一個配方,桂枝二份越婢一份。

發熱惡寒。熱多寒少。與上條同。上條以脈微而惡寒為陰陽俱虛。此以脈微弱為無陽。兩皆不可更汗亦同。然風為陽。病屬太陽。而曰無陽。誠不可曉。闕疑可也。或曰。無陽者。謂有疾在陰而無在陽也。審藥識病。即越婢觀之可知矣。越。逾也過也。婢。女子之卑者也。女子。

白話文:

發燒畏寒。發燒多畏寒少。與上條相同。上條以脈搏微弱而畏寒為陰陽俱虛。這裡以脈搏微弱為無陽。兩者都不可以再發汗,這也是相同的。然而風為陽性。疾病屬於太陽病。而說沒有陽氣。實在是不可理解。暫時存疑也是可以的。有人說。沒有陽氣,是指疾病在陰經而沒有在陽經上。辨別藥物識別疾病。越婢就可以知道。越,是超過,是經過的意思。婢,是女子中地位卑微的人。女子。

陰也。卑。少也。言其人本來虛弱。有宿疾在少陰。少陰之脈本微弱而有不可發汗之義。所以但責其難發汗之過在於少陰。法則謂之無陽。方則謂之越婢。且是湯也。名雖越婢之輔桂枝。實則桂枝麻黃之合濟。乃大青龍以芍藥易杏仁之變制耳。去杏仁者。惡其從陽而主氣也。

白話文:

陰質。卑微。少。說的是人體本來虛弱。少陰經有宿疾。少陰經脈本身虛弱,而且不可發汗。所以責怪發汗不當的過錯在於少陰。法則稱之為無陽。方劑稱之為越婢。並且是用湯劑。名稱雖然是越婢輔助桂枝。但實際上是桂枝麻黃的合劑。乃是大青龍湯以芍藥取代杏仁的變通方劑。去杏仁的原因是討厭它從陽而主導氣。

用芍藥者。以其走陰而酸收也。以此易彼而曰桂枝二。則主之以不發汗可知。而越婢一者。乃麻黃石膏之二物。則是寓微發於不發之中亦可識也。寓微發者。寒少也。主之以不發者。風多而宿疾在少陰也。又況首條末節不可服大青龍以發汗。亦由脈微弱。首條末節者。以太陽中風言也。

白話文:

使用芍藥,是因為芍藥作用於陰經而味酸,有收斂的作用。將它和桂枝一起服用,可以推知其用意是為了不使人發汗。而越婢一方劑,是用麻黃和石膏這兩種藥物。那麼,將少量發汗包含在不發汗的藥物之中也可以知曉。少量發汗是說少量的寒氣。以不發汗的藥物為主,是說風多而舊病在少陰經的緣故。另外,第一帖中末方不可以用大青龍湯來發汗,也是因為脈象微弱的緣故。第一帖中末方是指太陽中風的方劑。

此與上二條者。皆以風多寒少言也。合而觀之。則無陽之陽義不微矣乎。說者如此。未知是否。

(九)服桂枝湯。大汗出。脈洪大者。與桂枝湯如前法。若形如瘧日再發者。汗出必解。宜桂枝二麻黃一湯。

桂枝二麻黃一湯方

桂枝(一兩十七銖去皮),芍藥(一兩六銖),麻黃(十六銖去節),生薑(一兩六銖切),杏仁(十六個去皮尖),甘草(一兩二銖炙),大棗(五枚擘)

白話文:

桂枝(將一兩十七銖桂枝去皮)、芍藥(一兩六銖芍藥)、麻黃(將十六銖麻黃去掉節)、生薑(將一兩六銖生薑切片)、杏仁(十六個杏仁去皮去尖)、甘草(一兩二銖炒過的甘草)、大棗(五枚擘開的棗子)

上七味。以水五升。先煮麻黃一二沸。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再服。

服桂枝湯。證轉大汗出。脈轉洪大者。風多寒少。風邪欲散而寒持之。兩皆不得解而熱反甚也。與桂枝湯如前法者。重賾之也。形如瘧日再發者。邪居淺而外向。終為微寒所持。故曰汗出必解。言鬚髮之也。桂枝二麻黃一湯者。重解風而輕於散寒也。

白話文:

服用桂枝湯。病情變化,出現大量出汗。脈象轉變為洪大。這是因為風多寒少。風邪想要散去,但是寒邪阻滯。兩者都無法解除,所以熱氣反而更加嚴重。此時再服用桂枝湯,就像原來的方法一樣,這是加重病情。如果病情像瘧疾一樣,一天發作兩次。這是因為邪氣位於體表的淺處,向外發散。始終被輕微的寒邪阻滯。所以說,出汗後病情一定會解除。這是說汗毛孔鬆開了。桂枝二麻黃一湯,是為了加強祛風的作用,而輕微散寒。

(十)服桂枝湯。大汗出後。大煩渴不解。脈洪大者。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
此與上條同而多大煩渴。蓋比上條汗更出過多。亡津液而表裡燥熱更甚。所以用白虎兩解表裡之熱。加人參潤其燥而消其渴也。(方見下。)

白話文:

這個處方跟上面那個處方一樣,但煩渴特別大。這是因為跟上一個處方相比,汗出的更多,失去體液而表裡燥熱更加厲害。所以用白虎湯消解表裡燥熱,再加上人參來滋潤它的燥並消除煩渴。 (具體的方子詳見下方。)

(十一)服桂枝湯。或下之。仍頭項強痛。翕翕發熱。無汗。心下滿。微痛。小便不利者。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(十一) 服用桂枝湯的病人,如果出現上吐下瀉的症狀,而且頭部和頸部仍然疼痛,身體發熱,沒有出汗,胸悶,腹部有輕微的疼痛,小便不利的人。就用把桂枝湯中的桂枝去除,加入茯苓、白朮的湯藥來治療。

於桂枝湯方內。去桂枝。加茯苓白朮各三兩。余依桂枝湯法煎服。小便利則愈。

白話文:

從原本的桂枝湯方中,去掉桂枝,添加茯苓和白朮,各三兩。其餘按照桂枝湯的法子煎煮服用。小便通暢了就痊癒了。

服桂枝湯病不解而證變者。不獨中風而且有寒也。又或下之。益誤也。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者。風寒之表皆在而未除也。心下滿微痛者。誤下而證入里也。小便不利。下後亡津液而水飲停也。去桂枝用芍藥甘草者。收重傷之陰而益里傷之虛也。薑棗健脾胃而和中。下後用之更宜。

白話文:

服用桂枝湯後,病情沒有好轉反而惡化,是因為不光是風寒表症,還合併有寒證。如果再服用瀉下藥,會使病情更加嚴重。仍然感到頭、項部疼痛,體溫略高,但沒有汗,是因為風寒表症仍然存在,沒有消除。感到心下部隱隱作痛,是因為誤服瀉下藥後,病情已經深入到裏。小便不利,是因為瀉下藥後,體內津液虧損,水飲停滯。去掉桂枝,改用芍藥、甘草,是為了斂護裏部的陰氣,而彌補裏部的虛損。薑、棗可以健脾益胃,調和營衛。在服用瀉下藥後服用,更加合適。

故二物仍其舊也。茯苓淡滲以利竅。術能益土以勝水。本其有停飲之故。所以加之。以為拯前治之誤也。脈經術上無白字。

白話文:

所以這兩種藥物仍舊用之。茯苓淡而滲透以導利竅。白術能益補脾土以勝制水飲。本來是根據有水飲停聚的緣故。所以加以服用。以為挽救前面治療的失誤。脈經中只有半夏是白色的藥物。

(十二)傷寒不大便六七日。頭痛有熱者。與承氣湯。其小便清者。知不在裡仍在表也。當鬚髮汗。若頭痛者。必衄。宜桂枝湯。

白話文:

(十二)連續六、七天沒有大便,但有頭痛和發熱的症狀,可服用承氣湯。如果小便清澈,說明疾病不在體內,還在外表,應採用發汗的療法。如果有頭痛的症狀,可能會出現鼻出血,可服用桂枝湯。

有熱則不大便為裡實明矣。故雖頭痛亦宜承氣湯下之。小便清則里無熱可知。故曰仍在表宜發汗。然小便清而頭痛。陽邪上盛也。故衄可必。而宜桂枝湯解之。承氣湯有四方。此不明言。要當隨證辨用耳。桂枝湯方見上篇。

白話文:

如果有發熱不上大號的症狀,就是裡實證很明顯了。所以即使頭痛,也應該服用承氣湯來治療。小便清澈,說明裡邊沒有熱可以知道。所以說仍然在表證階段,應該發汗治療。但是小便清澈而頭痛,這是陽邪在上面很旺盛的緣故。所以流鼻血是一定的,而應該用桂枝湯來治療。承氣湯有四種方子,這裡沒有明確說明。一定要根據證據來辨別使用。桂枝湯的方子見上篇。

(十三)傷寒脈浮滑。此表有熱里有寒。白虎湯主之。

白虎湯方

知母(六兩),石膏(一斤碎綿裹),甘草(二兩炙),粳米(六合)

上四味。以水一斗。煮米熟湯成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傷寒見中篇首條。其脈不浮。浮者。風也。言不獨傷於寒而亦有風則然也。滑為裡熱。以滑且浮。知熱不獨在裡也。故指言此表有熱。蓋表裡俱熱之謂也。里有寒者。里字非對表而稱。以熱之裡言。蓋傷寒之熱本寒因也。故謂熱里有寒。指熱之所以然者言也。夫寒與風俱中傷。

白話文:

傷寒論的中篇,開篇第一條,其脈象不上浮。脈象上浮,是風邪引起的。這裡說,傷寒不僅是傷於寒,還有風邪的原因。脈象滑利是裡熱。脈象滑利而且上浮,可以知道熱邪不僅在裡,而且在表。所以,這裡說表證有熱。這其實是指表裡都有熱。說裡有寒,這裡的「裡」字,不是與「表」相對稱的。而是站在熱所在的部位來說的。因為傷寒的熱,本是寒邪引起的。所以,說熱裡有寒,是指熱之所以出現的原因。寒邪和風邪同時傷人。

表與里既皆熱。欲兩皆而解之。誠哉極其難也。譬如夏秋兩屆之間。燥熱酷甚。非金風之薦涼。則暑毒不解也。是故白虎者。西方之金神。司秋之陰獸。虎嘯穀風冷。涼生酷暑消。神於解秋。莫如白虎。知母石膏。辛甘而寒。辛者金之味。寒者金之性。辛甘且寒。得白虎之體焉。

白話文:

體表和體內都發熱,想要同時解除這兩種熱,的確非常困難。就好比在夏秋交際之時,酷熱難耐,不靠金風吹來的涼爽,暑熱毒氣就不會消退。因此,白虎是西方金神,掌管秋季的陰獸。老虎嘯叫,谷風寒冷,涼意襲來,酷暑便消退了。在解除秋熱方面,沒有比白虎更厲害的了。知母和石膏,辛甘且寒。辛是金的味道,寒是金的特性。辛甘且寒,符合白虎的體質。

甘草粳米。甘平而溫。甘取其緩。溫取其和。緩而且和。得伏虎之用焉。飲四物之成湯。來白虎之嗥嘯。陽氣者。以天地之疾風名也。湯行而虎嘯者同氣相求也。虎嘯而風生者。同聲相應也。風生而熱解者。物理必至也。抑嘗以此合大小青龍真武而論之。四物者。四方之通神也。

白話文:

甘草粳米。甘平而溫。甘味取其緩和。溫味取其和順。緩和而且和順。得到伏虎的作用。服用四物合成的湯藥。得到白虎的呼嘯。陽氣。用天地間疾風的名稱。湯藥服用而虎嘯,是由於同氣相求。虎嘯而風生,是由於同聲相應。風生而熱解,是物理發展的必然結果。我曾經用這個方法合大小青龍真武藥方來驗證這個原理。四物,是四方之神靈。

而以命方。蓋謂化裁四時。神妙萬世。名義兩符。實自然而然者也。方而若此可謂至矣。然不明言其神。而神卒不容掩者。君子盛德。此其道之所以大也與。此與厥陰篇第二十五條互看。

白話文:

中醫是根據陰陽五行理論來治療疾病的。由於陰陽五行是宇宙萬物的基本規律,所以中醫治療疾病的方法是順應自然、因勢利導,而不是逆天而行。因此,中醫的方劑都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制定的,沒有固定的模式。

中醫的方劑之所以能治療疾病,是因為它能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,使人體的氣血運行通暢。陰陽平衡,則百病不生;氣血運行通暢,則臟腑功能正常。因此,中醫的方劑可以治療各種疾病,而且副作用很小。

中醫的方劑之所以能流傳千年而不衰,是因為它有嚴密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臨牀經驗。中醫的理論基礎是陰陽五行理論,這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宇宙觀和生命觀。中醫的臨牀經驗也非常豐富,歷代醫家積累了大量的治病經驗,這些經驗都被記錄在中醫典籍中。因此,中醫的方劑是經過千百年臨牀驗證的,是安全有效的。

(十四)傷寒脈浮。發熱無汗。其表不解者。不可與白虎湯。渴欲飲水無表證者。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(十四)傷寒病人的脈象浮起,發燒但沒有汗,病邪尚未解除的,不能服用白虎湯。口渴想喝水,而沒有表證的,服用白虎加人參湯為主方。

白虎加人參湯方

用白虎湯方內加人參三兩。余依白虎湯法。

傷寒脈浮與上條同。發熱無汗。風寒之表在也。故謂不解。不可與白虎者。白虎義取解秋。嘯穀風而涼收燥熱。非為發表也。渴欲飲水者。裡熱燥甚。希救也。無表證。謂惡寒頭身疼痛皆除。非謂熱也。以證大意與上條同。故主冶亦與之同。以多渴也。故加人參之潤以滋之也。

白話文:

傷寒脈浮與上面一條的脈象相同。發燒但沒有汗,這是風寒病的表證,所以稱之為不解。不能服用白虎湯,因為白虎湯的作用是解除秋燥。吹過山谷的風涼爽,可以收斂燥熱,不是用來疏散風寒的。口渴想喝水,是因為身體裡燥熱嚴重,希望得到解救。沒有表證,是指惡寒、頭身疼痛的症狀都已經消除,並不是指沒有熱證。根據證狀的整體意思與上面一條相同,所以主要的治療方法也與之相同。由於口渴的症狀比較多,所以加人參來滋潤滋補。

(十五)傷寒無大熱。口燥渴。心煩。背微惡寒者。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
無大熱。風微也。口燥渴心煩。裡熱甚也。背者。太陽經脈之所適。人身至陰之地。不勝寒而有餘。惡所以微也。以上三條大意互相發明。所以治亦相彷彿而不甚殊。

白話文:

沒有特別大的熱症。風氣也很微弱。口乾、口渴、心煩。內熱很嚴重。後背是太陽經絡經過的地方。人體最陰冷的地方。不耐寒而有餘熱。所以畏寒的症狀輕微。以上三條大意相互說明。所以治療方法也大同小異,沒有很大區別。

(十六)傷寒脈浮。醫以火迫劫之。亡陽。必驚狂起臥不安者。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(十六)當傷寒、脈象浮起時,醫生以鍼灸方式火攻法逼迫治療,但處理不妥,導致陽氣耗損,那麼病人必定驚恐發狂且睡臥不安。這時要用桂枝湯去除芍藥,加入蜀漆、龍骨、牡蠣,以救逆湯治療。

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方

桂枝(三兩去皮),甘草(二兩炙),生薑(三兩切),牡蠣(五兩熬),龍骨(四兩),大棗(十二枚擘)

蜀漆(三兩洗去腳)

上為末。以水一斗二升。先煮蜀漆減二升。內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

亡陽者。陽以氣言。火能助氣。甚則反耗氣也。驚狂起臥不安者。神者。陽之靈。陽亡則神散亂所以動皆不安。陽主動也。桂枝甘草。和傷寒之脈浮。蜀漆辛平。散火邪之錯逆。龍骨牡蠣。固澀以收陽神之散亂。大棗生薑。醒脾以緩起臥之不安。去芍藥者。嫌其主陰。則反得以勝陽也。

白話文:

亡陽症候羣:亡陽是指人體的陽氣不足。陽氣用氣的概念來解釋,火能幫助氣,但過多則反而會耗損氣。驚恐狂躁、煩躁不安、起臥不寧等的症狀,都與陽氣不足有關。神是陽的靈魂,陽氣虛弱神就會散亂,所以動不動就坐立不安。陽氣主導活動,病症的表現也偏向活動。桂枝、甘草可以調和傷寒的脈象浮。蜀漆微辛、味平,可散火邪的錯亂。龍骨、牡蠣可固澀以收攝陽神散亂。大棗、生薑可以醒脾安神,緩解起臥不安的症狀。去芍藥的原因是藥性入陰,反而會抑制陽氣。

(十七)火逆下之。因燒針煩躁者。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。

桂枝甘草龍牡蠣湯

桂枝(一兩去皮),甘草(二兩炙),牡蠣(二兩熬),龍骨(二兩)

上四味為末。以水五升。煮取二升半。去滓。溫服八合。日三服。

火逆。承上條而言也。然雖逆而又逆。而證則未變重。故方物反差少而大意不殊。

(十八)脈浮宜以汗解。用火灸之。邪無從出。因火而盛。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。名火逆也。

痹。濕病也。因火逆治。火邪夾陽邪而上逆。真陽不下通。陰不用事。化不行而水不得泄。故濕著下體而重痹也。

白話文:

痹症是濕病的一種。可以用溫熱的方法來治療。火邪夾雜著陽邪向上侵犯。真正的陽氣無法下降通達。陰氣不能發揮作用。水液的變化不能進行,因此濕邪停留在下半身,導致嚴重的痹症。

(十九)傷寒脈浮。自汗出。小便數。心煩。微惡寒。腳攣急。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。此誤也。得之便厥。咽中干。煩燥吐逆者。作甘草乾薑湯與之。以復其陽。若厥愈足溫者。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。其腳即伸。若胃氣不和譫語者。少與調胃承氣湯。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。四逆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(十九)傷寒脈浮,汗出,小便次數多,心煩煩躁,微微感到寒冷,腳抽筋急促,醫生反而給予桂枝湯來治療表面症狀,這是錯誤的。得了這種病後,會出現手腳冰冷、咽喉乾燥、煩躁嘔吐的症狀,應給予甘草乾薑湯來治療,以恢復陽氣。如果手腳冰冷的症狀好轉,體溫也恢復正常,可以改用芍藥甘草湯來治療,腿部就會伸展。如果胃氣不調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,可以少量服用調胃承氣湯。如果又出汗了並且發燒加重,應給予四逆湯治療。

甘草乾薑湯

甘草(四兩炙),乾薑(二兩炮)

上㕮咀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五合。去滓。分溫再服。

芍藥甘草湯

白芍藥(四兩),甘草(四兩炙)

上二味。㕮咀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半。去滓。分。溫再服之。

調胃承氣湯方

大黃(四兩去皮清酒浸),芒硝(半斤),甘草(二兩炙)

白話文:

大黃(四兩,去皮並用清酒浸泡),芒硝(半斤),甘草(二兩,炙烤過)

上三味。㕮咀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。去滓。內芒硝。更上微火煮令沸。少少溫服。

四逆湯方

甘草(二兩炙),乾薑(一兩半),附子(一枚)

上三味。㕮咀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二合。去滓。分。溫再服。強人可大附子一枚。乾薑三兩。

數。音朔。反。音板。腳攣急者。足經始終於足。寒則拘攣也。以上言風寒俱有之表裡證。故謂與桂枝湯為反。蓋桂枝是中風之主治。反。不順也。厥。謂四肢冷也。咽中干煩燥吐逆者。誤汗損陽陽虛陰獨盛也。甘草益氣。乾薑助陽。復其陽者。充其氣之謂也。厥愈足溫。陽氣復也。

白話文:

許多人認為,太陽病的證候應該使用桂枝湯治療,但如果用桂枝湯治療足攣急則恰好相反。足經開始於足部,終於足部。如果寒邪侵犯足經,就會導致足攣急。以上所說的,講的是風寒表裡證同時存在的證候,所以說桂枝湯治療足攣急是相反的。桂枝是治療中風的主藥。相反,是不順暢的意思。厥,是指四肢冰冷的意思。咽中乾燥煩躁,嘔吐反酸,是誤發汗損傷了陽氣,陽虛陰獨盛所致。甘草可以增強氣。乾薑可以幫助陽氣。讓陽氣充盛,就是讓氣充滿的意思。厥治癒了足部溫暖起來,陽氣恢復了。

芍藥用白。酸能斂陰而主血也。甘草用炙。甘能補中而益脾也。腳即伸。陰血行也。蓋以一誤治而表裡俱傷。故必求陰陽如此次第而俱復。胃不和而譫語者。亡津液而胃實也。承氣而曰調胃者。以胃屬陽而主裡。故用甘草和陰陽而緩中也。重發汗而復加燒針。則二者皆有以大損於陽矣。

白話文:

芍藥性涼平,酸味可以收斂精氣,養和肝血。當歸性溫,於肝、脾、心有養血補血的功效,甘草要炙用。甘草性平,可以益脾補中。患者的身體正在恢復,補養肝血的過程中,陰陽相輔相成,身體狀況才容易得到恢復。如果胃不合規律,則屬胃有實症,而津液則損傷,大承氣湯調理腸胃,使陽氣衰弱。倘若發汗不完全,面燒紅,則需用針灸的方法來治療,然而重複發汗後又加上燒針,則陽氣很會受到很大的損傷。

故用偏於助陽之四逆。以救其陽也。

問曰。證象陽旦。按法治之而增劇。厥逆。咽中干。兩脛拘急而譫語。師曰。言夜半手足當溫。兩腳當伸。後如師言。何以知此。答曰。寸口脈浮而大。浮則為風。大則為虛。風則生微熱。虛則兩脛攣。病證象桂枝。因加附子參其間。增桂令汗出。附子溫經。亡陽故也。厥逆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。病情表現為白天陽氣旺盛。按照方法治療一直以來病情都有惡化的趨勢。症狀是呼吸不暢,兩腿僵直和抽動,並胡言亂語,醫生說,晚上半夜時手腳將溫暖起來。兩腳將伸展。後來應驗了醫生的話。為什麼知道這個症狀?醫生回答說,寸口脈浮大。浮是風的象徵,大是虛的象徵。風的象徵則會產生微熱,虛的象徵則兩腿抽筋。病情表現象桂枝證,因此加入附子和人參。多加桂枝使出汗。附子溫暖經脈。喪失陽氣因此會感覺呼吸不暢。

咽中干。煩燥。陽明內結。譫語煩亂。更飲甘草乾薑湯。夜半陽氣還。兩足當熱。脛尚微拘急。重與芍藥甘草湯。爾乃脛伸。以承氣湯微溏。則止其譫語。故知病可愈。

白話文:

咽喉乾燥。煩躁。陽明經脈內部閉結。胡言亂語,煩躁不安。再服甘草乾薑湯。到了半夜,陽氣恢復。雙腳應該溫熱。小腿仍然有些拘急。再服用芍藥甘草湯。這時候小腿伸展。用承氣湯微通大便。那麼就能制止胡言亂語的症狀。因此知道這個病是可以治癒的。

脛。音幸。此申釋上文意。象。似也。陽以風言。旦。曉也。言似中風分曉。以不啻中風。故設難詳申其義。且明治不可苟。序不可紊。以致戒慎之意。末後不復言若重發汗以下一節者。以其或然或不然故也。

白話文:

「脛」,發音同「幸」,這是解釋上文意思。像、類似,陽以風作比喻,旦,指早晨,這像是中風發作一樣分明。如果不像是中風,所以做出這樣的反難來詳細說明他的意思。而且要治療疾病,不能夠隨便,順序也不能夠混亂,以達到戒慎的用意,最後沒有再談到「若重發汗以下」那一節,是因為它有時會發生,有時又不會發生。

(二十)傷寒腹滿譫語。寸口脈浮而緊。此肝乘脾也。名曰縱。刺期門。

寸口。氣口也。五臟別論。帝曰。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。岐伯對曰。胃者水穀之海。六腑之大源也。五味入口。藏於胃。以養五臟氣。而變見於氣口也。故寸口主脾胃。浮緊為弦。是肝脈也。乘脾者。肝木自盛。脾胃之土受制也。縱見辨脈法上篇。期門見太陽上篇。刺之者瀉木以救土也。

白話文:

寸口,是察覺氣脈出入口的地方。黃帝說,氣口為什麼特別被視為五臟的主脈呢?岐伯回答道,胃是水穀聚集的地方,六腑中最大的源頭,五味入口後儲存在胃裡,用來養護五臟的氣,而這種變化表現在氣口上。因此寸口與脾胃相應。寸口脈浮緊脈面如同琴絃,這是肝脈,侵犯脾胃,是肝木過盛,脾胃之土受到壓制。分別請參閱辨脈法上篇、期門穴見太陽穴上篇,治療方法是瀉肝木以救脾胃之土。

(二十一)傷寒發熱。嗇嗇惡寒。大渴欲飲水。其腹必滿。自汗出。小便利。其病欲解。此肝乘肺也。名曰橫。刺期門。

白話文:

(二十一)傷寒發燒,輕微的畏寒,非常口渴想喝水,肚子一定很飽滿,並伴有自汗、小便通暢,病情就要好轉了。這是肝火侵犯肺臟導致的,叫做「橫」。治療時,在期門穴刺灸。

傷寒發熱。嗇嗇惡寒。風寒尚在太陽而未除也。大渴欲飲水者。肝木本自盛而邪熱熾欲得潤也。腹必滿者。水漫而氾濫也。自汗出。則津液得外滲矣。小便利。則水得下行矣。夫水。木之母也。母必為子。木得水則益甚而橫。故挾水為邪。反侮所不勝而上乘於肺。肺金若虛。

白話文:

傷寒發熱。發出嗇嗇之聲且惡寒。風寒熱至今仍停留在太陽經脈而沒有除淨。大渴想喝水。肝木本性旺盛,邪熱熾盛,想要得到水來滋潤。腹必滿。是水氣瀰漫泛濫。自汗出。那麼津液就得到向外滲出。小便利。那麼水就得到向下行。水,是木的母親。母親一定要為兒子著想。木得到水就會更加旺盛而橫行。所以。挾水為邪氣。反而凌辱自己不能勝過的肺。肺金若虛。

受其邪而不能派散之。則水不得泄而腫作矣。乃金臟實。不納其邪而轉運散之。渙為自汗而外滲。瀦為小便而下行。此肝乘肺者所以不足為害。而反欲自解也。橫亦見辨脈法上縱同條。然縱橫不同。而同刺期門者。縱以木賊土。橫以木侮金。皆由木自盛。而以瀉木為主治一也。

白話文:

受到邪氣而不能夠分散它,那麼水氣無法排出而腫脹起來了。這是金臟實的緣故,不能容納邪氣而轉運分散它。邪氣分散後化為自汗而外滲,積聚後變成小便而向下排出。這就是肝乘肺的緣故,所以不能夠造成傷害,反而想要自行解除。橫互的證候也見於辨脈法上的縱的證候同屬一條,但是縱橫不同。而同刺期門穴的方法,縱的是以木來剋制土,橫的是以木來侮辱金。都是由於木氣本身旺盛,而以瀉木作為主要的治療方法。

(二十二)脈浮而緊。而復下之。緊反入里則作痞。按之自濡。但氣痞耳。

濡。與軟同。古字通用。復。亦反也。緊反入里。言寒邪轉內伏也。濡。言不硬不痛而柔軟也。痞。言氣隔不通而痞塞也。易曰。天地不交而萬物不生也。內陰而外陽也。內柔而外剛也。本義曰。蓋乾往居外而坤來居內也。雖然。傾痞有先痞後喜之象。故君子不可不勉。學者不可不知所務。

白話文:

濡:與軟相同,古字通用。復:也作返回。緊的反義是入裡,表示寒邪轉為內伏。濡:表示不僵硬、不疼痛而柔軟。痞:表示氣息隔絕不通,鬱塞不通。易經說:天地不交接,萬物就不能生長。內陰而外陽、內柔而外剛。本義說:因為乾卦走向外面而坤卦來居於裡面。雖然如此,傾頹鬱塞有先抑後揚的徵兆,因此君子不可不勉勵自己,學者不可不知曉自己應該做什麼。

(二十三)心下痞。按之濡。其脈關上浮者。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。

大黃黃連瀉心湯

大黃(二兩),黃連(一兩)

上二味。以麻沸湯二升漬之。須臾絞去滓。分。溫再服。

此申上條言脈以出其治。脈見關上者。以痞在心下也。以氣痞而濡。所以浮也。然痞之濡。由熱聚也。故用黃連清之於上。聚雖氣也。痞則固矣。故用大黃傾之於下。麻沸湯者。其取圖經所謂去瘀之義歟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上面條文所說的脈象,可以識別出病症所在,脈象出現在關上部,是因為痞積在心下。由於氣痞而濡緩,所以浮起。然而痞積的濡緩,是由於熱邪凝聚而成。因此用黃連來清熱於上。雖然聚集的是氣,但痞積則是很堅固的。因此用大黃來傾瀉於下。麻沸湯,大概取用《圖經》上所說的去瘀的意義吧。

(二十四)心下痞。而復惡寒汗出者。附子瀉心湯主之。

附子瀉心湯

大黃(二兩),黃連(一兩),黃芩(一兩),附子(一枚炮去皮別煮取汁)

上四味。切三味。以麻沸湯二升漬之。須臾絞去滓。內附子汁。分。溫再服。

痞。本陰邪內伏。而虛熱上凝。復惡寒汗出。則表虛而陽不為衛護可知矣。瀉心湯。固所以為清熱傾痞之用。加附子蓋所以為斂其汗而固其陽也。黃芩為附子而更加。表裡兩解具見矣。

白話文:

痞,原本是體內陰邪內伏,而虛熱上凝,又惡寒出汗,這表示表虛,陽氣不再保護身體了。瀉心湯,因此可以用來清熱、傾瀉痞氣,再加入附子,則可以讓陽氣得以凝聚,固攝住表虛而流失的汗液。黃芩和附子相加,表裡兩虛的病症就都可以解決了。

(二十五)病。脅下素有痞。連在臍旁。痛引少腹入陰筋者。此名臟結。死。

素。舊常也。臍旁。陰分也。臟。陰也。以陰邪結於陰經之臟。攻之不可及。所以於法為當死也。

(二十六)臟結無陽證。不往來寒熱。其人反靜。舌上苔滑者。不可攻也。

無陽證。言當臟結之時。表已罷除。無太陽也。不往來寒熱。言痞雖屬脅下。由素常有而發。非少陽傳經之邪也。反靜。言無陽明之譫妄也。舌。心之苗也。苔滑。生長滑膩如胎膜也。苔滑本由丹田有熱。胸中有寒而成。然丹田。陰也。胸中。陽也。熱反在陰而寒反在陽。所以為不可攻也。

白話文:

無陽證:是指在臟腑閉結的時候,表證已經去除,沒有太陽病的證候。患者不往來寒熱:是指痞證雖然屬於脅下,但它是由於素來就有而發作的,不是少陽經傳來的邪氣。反靜:是指大有所處後,沒有陽明病的譫妄。舌:是心的苗,苔滑:指舌苔生長滑膩如胎膜樣。苔滑本是由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而成。但是丹田屬陰,胸中屬陽,熱反在陰而寒反在陽,所以這就是不可攻伐的道理。

(二十七)問曰病有結胸。有臟結。其狀何如。答曰。按之痛。寸脈浮。關脈沉。名曰結胸也。何謂臟結。答曰。如結胸狀。飲食如故。時時下利。寸脈浮。關脈小細沉緊。名曰臟結。舌上白苔滑者難治。

白話文:

(二十七)問:疾病中有結胸和臟結,它們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?

答:結胸,按壓胸部胸痛,寸脈浮而關脈沉細稱為結胸。什麼是臟結呢?答:其症狀和結胸相似,飲食也不受影響,但時常腹瀉,寸脈浮,關脈細小而沉緊,稱之為臟結。如果舌苔白滑,則難以治療。

此設問答以明結胸臟結之同異。時時下利者。陰邪結於陰臟而寒甚也。以寒甚。故脈多小細與緊。此其所以下同。蓋結胸以陽邪結於陽。臟結以陰邪結於陰故也。末復申言臟結有難治之故者。叮嚀戒謹之意也。

白話文:

這一問答用來說明結胸與臟結的不同。總是腹瀉的人,是陰邪留結在陰臟而寒氣很重。因為寒氣很重,所以脈象大多是細小、而緊。這是它們腹瀉相同的理由。因為結胸是陽邪留結在陽臟,臟結是陰邪留結在陰臟的緣故。又重複強調臟結難治的理由,是叮嚀告戒病人謹慎小心之意。

(二十八)傷寒表不解。心下有水氣。乾嘔發熱而咳。或渴。或利。或噎。或小便不利。少腹滿。或喘者。小青龍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(二十八)傷寒表證未解。心下有水氣,乾嘔發熱而咳嗽。或口渴。或大便滑瀉。或噎膈。或小便不利。少腹脹滿。或呼吸急促者,小青龍湯主治。

小青龍湯方

麻黃(三兩去節),芍藥(三兩),五味子(半升),乾薑(二兩),甘草(三兩炙),半夏(半升洗),桂枝(三兩去皮),細辛(三兩)

白話文:

麻黃(180公克,去節),芍藥(180公克),五味子(300毫升),乾薑(120公克),甘草(180公克,炙製),半夏(300毫升,洗淨),桂枝(180公克,去皮),細辛(180公克)

上八味。以水一斗。先煮麻黃減二升。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

水氣。謂飲也。咳與喘。皆肺逆也。蓋肺屬金。金性寒。水者金之子。故水寒相摶則傷肺也。或為多證者。水流行不一。無所不之也。夫風寒之表不解。桂枝麻黃甘草所以解之。水寒之相摶。乾薑半夏細辛所以散之。然水寒欲散而肺欲收。芍藥五味子者。酸以收肺氣之逆也。

白話文:

水氣:指飲水過多。咳嗽和喘息都是肺部逆亂的表現。肺屬金,金性寒涼,水是金的兒子,所以水寒相搏就會損傷肺。有的人出現多種證狀,這是因為水在體內流動不定,沒有固定的部位。風寒在外在肌表,不解則桂枝、麻黃、甘草能解之;水寒相搏,乾薑、半夏、細辛能散之。但水寒欲散,肺欲收,芍藥、五味子都是酸味的,可以收斂肺氣之逆。

然則是湯也。乃直易於散水寒也。其猶龍之不難於翻江倒海之謂歟。夫龍。一也。於其翻江倒海也。而小言之。以其興雲致雨也。乃大言之。能大能小。化物而不泥於物。龍固如是夫。白虎真武雖無大小之可言。其於主乎人身而為四體之元神則不偏殊。故在風寒之厲病。皆有感而遂通之妙應。

白話文:

然而這是藥湯。能夠直接輕易地散於水寒之中。就像龍能夠輕易地翻江倒海一樣。龍本身是一體的。當牠翻江倒海的時候,可以被輕描淡寫地說成興雲致雨。所以能夠大能夠小,可以變化萬物,而不拘泥於萬物。龍本性就是如此。白虎真武雖然沒有大小可言,但主宰於人體,作為四體的元神卻沒有差別。所以面對風寒的嚴重疾病,都有感動而通達到妙應。

若謂與在天之主四時者期如此。則去道遠矣。故曰道不遠人。而不為索隱行怪者。聖腎無身外之道也。老氏以降龍伏虎為造道之始。其亦知夫反求諸身之謂乎。讀者。顧可忽哉。

白話文:

如果說求道,就如同與生存在最上天的主管四季活動的神祗約定,那麼就是偏離了求道的方向了。所以說求道並不遠離於人,而是不從求索隱祕和舉止怪異的事情中求取。聖人所說的「道」就在自身,並不表現於身外。老氏說以降伏自己的「龍」和「虎」為求道的開始,他也是知道返求自己本身的道理吧。讀書的人,可以忽視這一道理嗎?

加減法(或為諸證之治。)

若微利者。去麻黃。加蕘花如雞子大。熬令赤色(麻黃髮汗。利則不宜。而或為諸證皆去者。以汗則重亡津液也。利。水橫行也。加蕘花。導水也。)若渴者。去半夏。加栝蔞根三兩(渴。津液不足也。去半夏。以其燥津液也。加栝蔞根。以其徹熱而生津也。)若噎者。去麻黃。

白話文:

症狀微利者。去掉麻黃。加入如雞蛋大小的蕘花。熬煮成紅色。(麻黃發汗。有利的情況下不適合用。而有人用來治療所有證狀,因為出汗會嚴重耗損津液。利,是水橫行。加入蕘花,是用來導水的。)症狀口渴者。去掉半夏。加入三兩栝蔞根。(口渴,是津液不足。去掉半夏,因為它會使津液枯燥。加入栝蔞根,因為它可以清熱生津。)症狀噎塞者。去掉麻黃。

加附子一枚炮(噎與䭇咽同。水寒窒氣也。附子者。利氣散水寒也。)若小便不利。少腹滿。去麻黃加茯苓四兩。(水停下焦而不行。則小便不利而少腹滿。茯苓淡滲。故能通竅而利水道也。)若喘者。去麻黃。加杏仁半升。去皮尖。(喘。水氣射肺而聲息不利也。加杏仁。

白話文:

加入炮附子一枚(噎與哽咽的症狀相同。水寒窒息。附子是讓氣血順暢,消除水寒的藥材)。若是小便不利,少腹滿的話,則去掉麻黃,加入四兩茯苓。(水液停留在下焦,無法運行,就會導致小便不利,少腹脹滿。茯苓是利尿滲濕的藥材,因此能夠疏通經脈,利尿)。若是喘促的話,則去掉麻黃,加入半升杏仁,去除杏仁皮和尖端。(喘,是水氣侵犯肺部,導致聲音嘶啞,呼吸不暢。加入杏仁,可以利肺氣,止咳喘)。

潤肺以下其氣也。)

(二十九)傷寒心下有水氣。咳而微喘。發熱不渴。服湯已渴者。此寒去欲解也。小青龍湯主之。

發熱不渴。寒勝也。故以服湯已而渴。為寒去欲解。大意與上條相仿。故治亦同。

(三十)太陽病。二三日。不能臥但欲起。心下必結。脈微弱者。此本有寒分也。反下之。若利止。必作結胸。未止者。四日復下之。此作協熱利也。

白話文:

(三十)太陽病。發病二、三天。不能夠平躺睡覺,只想坐起來。病人心裡感到鬱結不安,脈搏微弱無力。這是原來就有寒氣鬱結所致,誤用攻下之法,如果腹瀉停止,那麼一定會導致胸悶結氣。腹瀉不止的人,四天後再用攻下之法,這種方法造成的是具有消耗性的腹瀉。

二三日。邪熱正熾之時也。不能臥但欲起者。邪屬裡而熱壅甚。所以知其心下必結也。寒分。與溫病等篇第四條之寒分同。所以脈微弱也。利止作結胸。熱反上逆也。四日。承上文二三日而言也。末句此下疑有脫誤。

白話文:

二、三天。邪熱正旺盛的時候。不能躺著,只想起來走動。邪熱在裡,熱壅盛得很厲害,因此知道他一定有心下結胸。寒冷的分界。與溫病等篇第四條裡寒的分界相似。所以脈搏微弱。大便通了反而形成結胸,是熱往上逆。四天。承接上文「二、三天」說的。最後一句這下面,懷疑有脫落錯誤。

(三十一)傷寒發熱。汗出不解。心下痞硬。嘔吐而下利者。大柴胡湯主之。

傷寒不汗出。得汗出則解。不解者。以有風而誤於偏攻。熱反入里。所以變痞硬嘔吐而下利也。大柴胡湯者。合表裡而兩皆解之也。方見上篇。

白話文:

如果傷寒病沒有汗出,但是發出汗來則會解除。如果不解的話,是因為有風邪,而誤於偏攻。熱反而進入體內,因此會變成痞硬、嘔吐、拉肚子的情況。大柴胡湯這個藥方,是把表證和裡證都結合起來一起治療。藥方請參考上篇。

(三十二)發汗。若下之。病仍不解。煩燥者。茯苓四逆湯主之。

茯苓四逆湯方

茯苓(六兩),人參(一兩),甘草(二兩炙),乾薑(一兩),附子(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)

上五味。以水五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七合。日三服。

誤汗則亡陽而表疏。誤下則亡陰而里傷。煩燥者。風寒俱有而熱甚也。茯苓人參。入心以益虛。心安則液斂也。四逆湯者。回陽以復陰。陽倡則陰隨也。

白話文:

  1. 誤發汗則陽氣消散而表虛。誤瀉下則陰液耗傷而裡虛。

  2. 煩躁的原因,有風寒同時存在,但熱勢較重之故。

  3. 茯苓人參,是藉其藥性溫和,使之進入心臟以益陽氣。心安則汗液斂。

  4. 四逆湯,用以回陽來恢復陰液。陽氣振奮了,陰液也跟隨而盛。

(三十三)傷寒病。若吐若下後。七八日不解。熱結在裡。表裡俱熱。時時惡風。大渴。舌上乾燥而煩。欲飲水數升者。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(三十三)傷寒病若嘔吐或腹瀉,七八天還沒有好轉;裡熱灼盛,表裡皆熱;經常惡風怕冷;口渴嚴重;舌頭乾枯且煩躁,想喝好幾升水者。可以用白虎湯加人參治療。

不解。以大勢言。不獨謂表也。表裡俱熱。言風寒俱有也。時時惡風。言表未除也。以舌乾燥煩而表裡之熱俱甚。故用白虎。以大渴欲飲水。故加人參。方見前。

白話文:

不解表證的表證。以大勢說,不僅是指表證。表裡都熱,說明風邪寒邪都有。時時怕風,說明表證未除。以舌頭髮乾心煩並表裡之熱都嚴重,所以用白虎湯。以大渴想喝水,所以加人參。藥方見前。

(三十四)傷寒五六日。頭汗出。微惡寒。手足冷。心下滿。口不欲食。大便硬。脈細者。此為陽微結。必有表復有里也。脈沉。亦在裡也。汗出為陽微。假令純陰結。不得復有外證。悉入在裡。此為半在裡。半在外也。脈雖沉緊。不得為少陰病。所以然者。陰不得有汗。今頭汗出。故知非少陰也。可與小柴胡湯。設不了了者。得屎而解。

白話文:

(三十四) 傷寒五六天了。頭部出汗。微微惡寒。手腳冰冷。心下滿脹。不想吃東西。大便乾結。脈象細弱。這是陽氣微弱凝結的緣故。一定有表證又有裡證。脈象沉伏,也是在裡證。出汗是陽氣微弱的表現。假設是純陰凝結,就不會再有外證,全都進入裡證。這是半在裡證,半在外證。脈象雖然沉而有力,不能認為是少陰病。這是因為,陰邪是不能發汗的。現在頭部出汗,所以知道不是少陰病。可以服用小柴胡湯。假設病症不明顯的,排便後即可緩解。

表以頭汗出。微惡寒。手足冷言。里以心下滿。口不欲食。大便硬言。陽微結。謂由陽氣衰微故結。不可全責病於陰也。脈沉亦在裡。言不但細為在裡。以見表裡證俱有也。汗出為陽微。至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。一節。是申釋上文。脈雖沉緊。至故知非少陰也。一節。言此但以頭汗可辨為有陽。

白話文:

表症有頭上冒汗,微微怕冷,手腳冰冷,裡症則感覺心下滿悶,不想吃東西,大便乾硬,陽氣微微凝聚。認為這是因為陽氣衰微才導致凝結。不能完全責怪於陰。脈象沉細,也是在裡。表示不只是細還沉在裡。這是為了說明表裡證同時存在。汗出是陽氣虛弱,到了這裡就有一半在裡一半在外。一句「是申釋上文」,是對上文的補充說明。脈雖然沉緊,但到了這裡就可以知道不是少陰。一句「言此但以頭汗可辨為有陽」,是說憑藉頭上出汗就能辨別是有陽。

不然余皆似少陰。曉人當致精細。大意類第二條。第二條以中傷之初。故脈如彼。而用大青龍以發汗。此以五六日證屬半表半裡。而脈如此。故從小柴胡以和解之也。末言和之若猶不愈。則當消息胃實而用治。故曰得屎而解。

白話文:

否則其他都像少陰症,辨別精細的人應該致以讚揚。大意和第二條類似,第二條因為中傷初期,所以脈象是那樣的,用大青龍湯發汗。這是因為五六天的證屬半表半裡,而脈象是那樣的,所以從小柴胡湯和解之。最後說和之如果還不痊癒,那麼應以消息胃實法來治療,所以說得到了大便而痊癒。

(三十五)傷寒胸中有熱。胃中有邪氣。腹中痛欲嘔吐者。黃連湯主之。

黃連湯方

黃連(三兩),甘草(三兩炙),乾薑(三兩),人參(二兩),桂枝(三兩去皮),半夏(半升洗),大棗(十二枚擘)

白話文:

黃蓮(180公克),甘草(180公克,先炙過),乾薑(180公克),人參(120公克),桂枝(180公克,已去掉外皮),半夏(300公克,洗過),大棗(12枚,破開)
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六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夜二服。

胸。上焦也。熱以風言。陽也。言陽熱摶於上焦也。胃。中焦也。邪氣以寒言。陰也。言陰寒鬱於中焦也。腹中痛。陰凝而窒滯也。欲嘔吐。熱壅而上逆也。夫熱摶上焦。黃連清之。非桂枝不解也。寒鬱中焦。人參理之。非乾薑不散也。甘草大棗。益胃而和中。半夏辛溫。寬胸而止嘔吐也。

白話文:

胸是上焦。熱以風來形容。屬陽。是指陽熱凝聚在上焦。胃是中焦。邪氣以寒冷來形容。屬陰。是指陰寒鬱結在中焦。腹中疼痛。是陰氣凝結而滯留。想要嘔吐。是熱氣鬱積而向上逆。如果陽熱凝聚在上焦。就用黃連來清熱。不用桂枝就不能解除。寒氣鬱結在中焦。就用人參來調理。不用乾薑就不能散開。甘草和大棗。可以益胃和中。半夏辛溫。可以寬胸止嘔吐。

(三十六)傷寒有熱。少腹滿。應小便不利。今反利者。為有血也。當下之。不可余藥。宜抵當丸

白話文:

(三十六)傷寒伴有發燒。小腹脹滿。應該出現小便不利的情形。現在反而小便通暢,這是因為有血尿的緣故。應該趕緊讓患者服瀉藥,不要再給予其他藥物了。適宜服用抵當丸。

抵當丸方

水蛭(二十個熬),虻蟲(二十五個熬去翅),桃仁(二十個去皮尖),大黃(三兩)

白話文:

水蛭(20個,熬煮過後)

虻蟲(25個,熬煮過後,去掉翅膀)

桃仁(20個,去除外皮和尖端)

大黃(3兩)

上四味。杵。分為四丸。以水一升。煮一丸。取七合。服。晬時當下血。若不下。更服。應。平聲。晬。音醉。此與上篇第二十一以下三條同。以風寒俱有。而比上篇為難解。故用上篇之方而變湯為丸。然名雖丸也。猶煮湯焉。夫湯。蕩也。丸緩也。變湯為丸而猶不離乎湯。

白話文:

將上述的四種中藥搗碎,分成四丸,用一升水煮一丸,取七分服用。在黃昏時服用,當下血。如果沒有血,再服用。應。平聲。晬。音醉。這條方劑與上篇第二十一條以下的三條方劑相同。因為風寒都有,而比起上篇的方劑更難解除。所以用上篇的方劑,並將湯劑改為丸劑。然而,雖然名稱是丸劑,但還是像煮湯一樣。湯,是流動的。丸,是緩慢的。將湯劑改為丸劑,但仍然沒有脫離湯劑的本質。

其取欲緩不緩。不蕩而蕩之意歟。且曰不可余藥。言即使如上篇之用湯猶未為對。必如是而後可。亦奇制也。其猶兵家之八陣歟。八陣武侯兵也。變則反正為奇。以奇為正。謂醫與將同道者。尚在同一權變哉。晬時。周時也。

白話文:

他的方法追求的是緩和而不緩慢,不流蕩而流蕩的境界吧。並且說不能有其它的藥物。這句話的意思就是,即使像上篇那樣使用藥湯,仍然不是辦法的根本。一定要像這樣做才能治好。這也是一種奇特的治療方法。這是不是就像兵家所說的八陣圖呢?八陣圖是武侯的兵法。變化則是反覆無常以營造出奇蹟。以奇蹟為正法。意思是說醫生和將領的道路是一樣的。都應該在同一種權變之中嗎?黃昏的時候。那是周朝的時代。

(三十七)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。惡風寒。手足溫。醫二三下之。不能食而脅下滿痛。面目及身黃。頸項強。小便難者。與柴胡湯。後必下重。本渴而飲水嘔者。柴胡湯不中與也。食谷者噦。

白話文:

(三十七)生病六七天了,脈搏遲緩、浮虛無力。怕冷怕風,但手腳溫暖。醫生已給他服了二三次瀉藥了,但病人還不能吃東西,而且脅肋下疼痛難忍。病人面色及全身發黃,脖頸僵硬。小便困難。可服用柴胡湯。以後必定會大便次數多。如果本來口渴想喝水,喝了水又嘔吐了。則不能給服用柴胡湯。不愛吃飯,還嘔吐。

六七日經盡之時也。脈遲浮弱。風寒入里而表未除。所以猶惡風寒也。手足溫。半入於裡而未可下也。不能食。誤下而里傷也。脅下滿痛。邪摶少陽也。面目及身黃。土受木賊而色外薄也。頸項強。太陽陽明之證猶在也。小便難。亡津液也。後以大便言。下重者。柴胡寒。里陰已虛而氣滯也。

白話文:

六七天經期結束的時候。脈搏遲緩浮弱。風寒侵入內部而表症還未消除。所以仍然怕風寒。手腳溫暖。風寒之邪已經侵入內部,但還不能服用通裡藥。吃不下飯。錯誤地服用了瀉藥損傷了裡氣。肋骨下部脹滿疼痛。邪氣侵襲了少陽經。面目和身體發黃。是肝木克土而肝氣外阻。頸項強直。太陽經和陽明經的證狀仍然存在。小便困難。津液虧少。後面說的關於大便的話。大便粘滯重墜。是柴胡寒涼,內部陰液已經虛弱而氣機停滯。

本渴而飲水嘔者。水逆也。柴胡不中與者。以嘔由水逆。非少陽或為之證也。食谷者噦。言過飽則亦當噦噫。申明上文。嘔。非柴胡所宜之意。末後疑有脫落。

白話文:

如果本來覺得口渴而喝水後卻嘔吐。這是因為水逆引起的。柴胡不適合這種情況,因為嘔吐是水逆引起的,而不是少陽證引起的。吃飽飯後會噯氣。這說明上文說嘔吐不是柴胡適應症的意思。文章最後可能遺漏了某些內容。

(三十八)傷寒十三日不解。過經譫語者。以有熱也。當以湯下之。若小便利者。大便當硬。而反下利脈調和者。知醫以丸藥下之。非其治也。若自下利者。脈當微厥。今反和者。此為內實也。調胃承氣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(三十八)傷寒病十三天還沒緩解,出現胡言亂語的情況,這是因為體內有熱造成的,應該用湯劑來治療。如果小便還算正常,但大便卻反而拉肚子,而且脈搏也調和,那就知道醫生用丸藥來治療是不對的。如果自己會拉肚子,脈搏應該會微弱且虛弱,但現在卻反而調和,這表示體內有實邪,應該使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。

熱。風也。言俗謂傷寒過經不解者。以庸下不省並中有風。誤於治之所致也。若自下利至末。乃推明其所以為誤。而出其救誤之治。反和以不厥言。非宜謂平和。方見前。

白話文:

「熱」,同「風」,狂熱。意思是民間傳聞,說傷寒高燒不退,轉為風疾,是因為未通徹底,裡面還有風邪。這是誤診錯治的結果。如果從最初就有瀉利的情況,那麼就能看出誤診的原因,並找出拯救的方法。此處「反和以不厥言」不是說要做到平穩安靜,而是表示要反其道而行,不要再堅持之前的錯誤言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