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有執

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一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2)
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篇第一

(三)太陽中風。陽浮而陰弱。陽浮者。熱自發。陰弱者。汗自出。嗇嗇惡寒。淅淅惡風。翕翕發熱。鼻鳴乾嘔者。

桂枝湯主之。

桂枝湯方

桂枝(三兩去皮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。炙),生薑(三兩。切),大棗(十二枚擘)

上五味。㕮咀。以水七升。微火煮取三升。去滓。適寒溫服一升。服已。須臾歠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。溫覆令一時許。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。益佳。不可令如水流漓。病必不除。若一服。汗出。病差。停後服。不必盡劑。若不汗。更服。依前法。又不汗。後服小促役其間。

半日許令三服盡。若病重者。一日一夜服。周時觀之。服一劑盡。病證猶在者。更作服。若汗不出者。乃服至二三劑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。

嗇。審革切。淅。心吉切。翕。曉吉切。去。上聲。滓。照兒切。歠。與啜同。漐。音石。差。與瘥同。令。平聲。臭惡之惡。如字。此申上條而詳言之。釋其義。以出其治。太陽中風。乃掇上條所揭攢名以指稱之。猶上條掇首條所揭。而以太陽病為首稱。同一意也。陽浮而陰弱。

乃言脈狀以釋緩之義也。難經曰。中風之脈。陽浮而滑。陰濡而弱。是也。陽浮者。熱自發。陰弱者。汗自出。乃承上文而言。以釋發熱汗出之義。言惟其脈之陽浮。所以證乃熱自發也。惟其脈之陰弱。所以證乃汗自出也。關前陽。外為陽。衛亦陽也。風邪中於衛則衛實。實則太過。

太過則強。然衛本行脈外。又得陽邪而助之強於外。則其氣愈外浮。脈所以陽浮。陽主氣。氣鬱則蒸熱。陽之性本熱。風善行而數變。所以變熱亦快捷。不待閉鬱而即自蒸發。故曰。陽浮者。熱自發也。關後陰。內為陰。榮亦陰也。榮無故。則榮比之衛為不及。不及則不足。

不足則弱。然榮本行脈內。又無所助。而但是不足於內。則其氣愈內弱。脈所以陰弱。陰主血。汗者血之液。陰弱不能內守。陽強不為外固。所以致汗亦直易。不待覆蓋而即自出泄。故曰陰弱者。汗自出也。嗇嗇惡寒。淅淅惡風。乃雙關之句。蓋原太陽本惡寒。而明其所以亦惡風之情狀也。

嗇嗇。言惡寒出於內氣餒。不足以耽當其滲逼。而惡之甚之意。淅淅。言惡風由於外體疏。猶驚恨雨水卒然淅瀝其身。而惡之切之意。蓋風動則寒生。寒生則膚粟。惡則皆惡。未有惡寒而不惡風。惡風而不惡寒者。所以經皆互文而互言之。不偏此偏彼而立說也。翕翕發熱。乃形容熱候之輕微。

翕。火炙也。團而合也。言猶雌之伏卵。翕為溫熱而不蒸。蒸。大熱也。鼻鳴乾嘔。乃詳上條之未備。鼻鳴者。氣息不利也。乾嘔者。氣逆不順也。蓋陽主氣而上升。氣通息於鼻。陽熱壅甚。故鼻窒塞而息鳴。氣上逆而乾嘔也。然翕翕發熱難曉。而鼻鳴乾嘔易見。有鼻鳴乾嘔。

白話文:

(三)太陽中風的狀況是,脈象呈現陽脈浮盛而陰脈虛弱。陽脈浮盛,代表身體會自己發熱;陰脈虛弱,代表會自然出汗。同時會感到微微的怕冷,輕微的怕風,身體陣陣發熱,鼻子有氣息不順的聲音,而且會想乾嘔。

這個時候,可以使用桂枝湯來治療。

桂枝湯的組成是:

桂枝(三兩,去皮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,炙烤過),生薑(三兩,切片),大棗(十二枚,掰開)。

將以上五種藥材切碎,加入七升水,用小火熬煮,直到剩下三升左右。過濾掉藥渣,讓藥液溫度適中後服用一升。服藥後,喝一些熱的稀粥來幫助藥力。接著蓋上被子讓身體溫暖,大約過一小時,如果全身微微出汗,像有汗珠滲出的感覺是最好的。但不要讓汗像水一樣流出來,否則病不會好。如果服藥一次就出汗,病就好了,就可以停止服藥,不需要把剩下的藥都喝完。如果沒出汗,就再喝一次,方法同前。如果還是沒出汗,可以縮短兩次服藥的時間間隔,讓身體快點出汗。

大概經過半天左右,喝完三份藥。如果病情嚴重,可以一天一夜都服用,並隨時觀察病情。如果喝完一副藥,病症還在,就再煮一副來喝。如果還是不出汗,可以喝到第二或第三副藥。服藥期間,要避免食用生冷的、黏膩的、肉類、麵食、蔥蒜等辛辣刺激的食物,以及酒、乳酪和腐敗變質的食物。

「嗇」這個字,讀音是審革切。「淅」這個字,讀音是心吉切。「翕」這個字,讀音是曉吉切。「去」這個字,在這裡讀上聲。「滓」這個字,讀音是照兒切。「歠」這個字,和「啜」是同一個字。「漐」這個字,讀音是石。「差」這個字,和「瘥」是同一個字。「令」這個字,在這裡讀平聲。「臭惡之惡」,讀音如字。以上這段文字,是在說明前文的內容,並解釋其含義,進而提出治療方法。太陽中風,是用來概括前文所描述的病症。就像前文用「太陽病」來概括第一個條文一樣,都是同樣的意思。脈象呈現陽脈浮盛而陰脈虛弱,是在解釋「脈緩」的含義。《難經》說,中風的脈象是陽脈浮滑而陰脈濡弱,是相同的道理。陽脈浮盛,代表身體會自己發熱;陰脈虛弱,代表會自然出汗,這是在承接上文所說,解釋發熱和出汗的原因。因為脈象呈現陽脈浮盛,所以才會發熱;因為脈象呈現陰脈虛弱,所以才會出汗。關脈之前為陽,在身體外側,衛氣也屬於陽。風邪侵入衛氣,導致衛氣過於充實,過於充實就會變得強盛。衛氣原本運行在脈外,又受到陽邪的幫助,導致外在更加強盛,所以氣就會向外浮散,脈象呈現陽浮。陽氣主導氣的運行,氣鬱結就會產生熱。陽氣本性屬熱,風邪善於流動且變化迅速,所以熱的產生也很快。不用等到氣鬱結,熱就會直接蒸發出來,所以說「陽浮者,熱自發」。關脈之後為陰,在身體內側,營氣也屬於陰。營氣沒有受到侵擾,所以相較於衛氣是不足的,不足就會虛弱。營氣本來運行在脈內,又沒有任何幫助,只是在內部虛弱,所以氣就越來越弱,脈象呈現陰弱。陰氣主導血液,汗是血液的液體,陰氣虛弱就不能守住體內,而陽氣強盛,無法固守體外,所以導致出汗很容易,不用覆蓋身體就會直接排出體外,所以說「陰弱者,汗自出」。微微的怕冷,輕微的怕風,這句話是雙重意義的。太陽病本來就怕冷,這裡是說明怕風的原因。微微的怕冷,是說身體內部氣虛弱,不足以抵擋外來的寒氣侵襲,所以覺得非常怕冷。輕微的怕風,是說身體的防禦功能疏鬆,就像突然被雨水淋到一樣,覺得非常怕風。風動就會產生寒氣,寒氣產生就會使皮膚起雞皮疙瘩,怕冷和怕風是互相聯繫的,沒有只怕冷而不怕風,或只怕風而不怕冷的,所以經典中常常是互相說明,而不是只說其中一種。身體陣陣發熱,是形容發熱的程度比較輕微。「翕」字,有加熱和團聚的意思,這裡形容身體發熱,但像母雞孵蛋一樣,只是溫熱而不是像蒸煮一樣的大熱。鼻子有氣息不順的聲音,而且會想乾嘔,是為了補充說明上文中沒有詳細描述的地方。鼻子有氣息不順的聲音,是因為呼吸不順暢;想乾嘔,是因為氣機逆行。陽氣主導氣的上升,氣通過鼻子呼吸,陽熱太過阻塞,所以鼻子不通氣,氣息發出鳴響。氣機上逆,所以想乾嘔。身體陣陣發熱比較難以察覺,而鼻子有氣息不順的聲音和想乾嘔比較容易觀察到。如果出現鼻子有氣息不順的聲音和想乾嘔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