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有執

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1)
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篇第二

凡五十七條方三十二

太陽統攝之榮衛。乃風寒始入之兩途。寒則傷榮。故以營傷於寒而病者為中篇。夫寒。冬令也。秋末春初以間乎冬。寒則有之。他時雖或暴變清冷。大率不外本序之令氣耳。終不得入隆冬嚴寒之例。以病言之。必也證候顯見如經。始可謂為傷寒。不可少有分毫違錯。蓋經之所以條例各病。

白話文:

太陽系統的是榮衛。是風寒剛開始入侵的兩條途徑。寒邪會損傷榮衛,患病是因為營衛受寒傷害所致,所以才命名為傷寒。寒邪是冬天所藏的令氣。秋天末尾,春天剛開始的時候處於冬天的間隔,因此也會產生寒邪。其他時間就算突然轉變為冷清,通常也不會超出原本所屬季節的正常氣候,永遠不會進入嚴寒隆冬的時令。以疾病來說,一定要證候非常明顯,像經典中所記載的,才能說是傷寒。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違背或錯誤。因為經典之所以條列出各個病症,

對比而辨論者。正為與傷寒分別爭差也。讀者極力反復精究其旨。久久成熟。一旦貫通。則認病自然親切。而於凡異說之紛紜者。皆不為其所惑矣。慎哉。

(一)太陽病。或已發熱。或未發熱。必惡寒。體痛。嘔逆。脈陰陽俱緊者。名曰傷寒。

白話文:

對照和爭論的方法,正是在於它能區分傷寒。讀者要極力反覆地精心地研究其宗旨,長久以後就會成熟,一旦徹底貫通,那麼對疾病的認識就會自然而親切。而且對於各種不同的說法紛紛擾擾,都不要被它們所迷惑。謹慎啊。

或。未定之詞。寒為陰。陰不熱。以其著人而客於人之陽經。鬱而與陽爭。爭則蒸而為熱。已發熱者。時之所至。郁爭而蒸也。未發熱者。始初之時。鬱而未爭也。必。定然之詞。惡寒見上篇。然此以寒邪郁榮。故榮病而分見惡寒。曰必者。言發熱早晚不一。而惡寒則必定即見也。

白話文:

這裡提到的“或”,表示不確定。寒屬於陰性,陰性本身不帶熱性。當寒邪侵襲人體,它會停留在人體的陽經上,使陽氣感到壓抑,與陽氣發生衝突。當陽氣與寒邪爭鬥時,會產生熱氣,這種由內而外的熱稱為發熱。已經發熱的情況,是因為寒邪與陽氣的衝突已經達到一定程度,使得熱氣開始明顯表現出來。而還沒有發熱的情況,是因為剛開始寒邪剛侵入,還沒有與陽氣產生激烈的衝突。

“必”這個詞表示一種必然性。如前文所述,寒邪導致的發熱是因為寒氣壓迫而引起的內部爭鬥。這種情況下,病情逐漸明顯,會伴隨著寒顫的出現。這裡的“曰必”,意味著發熱的出現可能早或晚,但寒顫則一定會立即出現,突出了惡寒在病症中的必然和重要性。

體痛者。寒主堅凝而傷榮。則榮實而強。衛虛而弱矣。榮強則血澀。衛弱則氣滯。故痛也。嘔。吐也。逆。俗謂噁心是也。胃口畏寒而寒湧也。陰謂關後。陽謂關前。俱緊。三關通度而急疾。寒性強勁而然也。難經曰。傷寒之脈。陰陽俱盛而緊澀。是也。傷。猶中也。彼此兩相更互發明。

白話文:

感到身體疼痛的人。寒冷的主因是堅凝而傷害榮氣。則榮氣實而強盛。衛氣虛而弱小了。榮氣強盛則血澀。衛氣弱小則氣滯。所以感到疼痛。嘔吐。吐出。逆。俗話說的噁心是也。胃受到寒冷,而胃口畏懼寒冷,出現寒氣湧出。陰指關元之後。陽指關元之前。都緊縮。三關通度而急促。寒冷的性質強勁而引起。難經說。傷寒的脈象。陰陽都盛而緊澀。就是這樣。傷。猶如中。彼此兩相更互相發明闡釋。

言太陽之為病。中風固如彼矣。若或有如此者。則又是觸犯於寒而中之也。然陰寒之襲人。從榮而入。榮。血道也。寒之所以從榮入者。榮亦陰。亦從類也。猶龍虎之於風雲。水火之於燥濕。各以其類而相從之自然也。此揭太陽分病之紀二。乃此篇之小總。下條乃申此而互言之。

白話文:

談到太陽經的病症,中風固然是外感風寒所致,但也有可能觸犯了寒邪而中之。陰寒之氣襲擊人體,通過血脈而進入。榮代表血脈,寒邪之所以從榮脈進入,是因榮脈也屬陰,與寒邪同類。就像龍虎和風雲,水火和燥濕一樣,同類自然相合。這揭示了太陽經病症的分別,也是本篇的總結。下一條將會詳細說明此點,並互相呼應。

詳其義以出其治。余皆此條之差分耳。首尾脈絡。綱領條目。大端悉類上篇。乃上篇之對待。太陽之太三辨。上篇一。此其二。以下凡首稱傷寒者。則又皆指有此云云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解釋症狀的意義,以找到治療方法。其餘內容都是這條原則的引申。首尾脈絡、綱領條目,按章節和類別都和上篇一樣。它是上篇的姊妹篇,太陽經的辨證是三種。上篇是其一,這裡是其二。以下凡是首先稱為傷寒的,又都是指有此症狀的意思。

(二)太陽病。頭痛。發熱。身疼。腰痛。骨節疼痛。惡風。無汗。而喘者。麻黃主之。

麻黃湯方

白話文:

(二)太陽病。症狀是頭痛,發熱,全身肌肉痠痛,腰部疼痛,骨節痠痛,怕冷,不出汗,而且喘氣,麻黃是主要的治療藥方。

麻黃(三兩去節),桂枝(二兩去皮),甘草(一兩炙),杏仁(七十個湯浸去皮尖)

白話文:

麻黃(150克,除去節)、桂枝(100克,除去皮)、甘草(50克,炒炙過)、杏仁(70粒,先泡熱水再除去皮尖)

上四味。以水九升。先煮麻黃減二升。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二升半。去滓。溫服八合。覆取微似汗。不須啜粥。余如桂枝法將息。

白話文:

將上面四味藥材加入九升的水中。先將麻黃煮沸,減少二升。去除浮沫,加入其他藥物。繼續煮,取二升半的藥液。去除藥渣。溫熱服下八合(約 200 毫升)。蓋上被子,微微出汗即可。不要喝粥。其他護理措施與桂枝湯法相同。

此申上條而更互言之。所以致其詳而出其治也。頭痛已見太陽病。而此猶出者。以其專太陽而主始病也。上條先言或已發熱。或未發熱。而此先言頭痛。次言發熱者。則是以其已發熱者言也。身疼腰痛。骨節疼痛。即上條之體痛而詳言之也。上條言必惡寒。而此言惡風者。乃更互言之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是承接上文,進一步說明太陽病的症狀和治療方法。

頭痛已經在太陽病中有所提及,但這裡又再次提出,這是因為太陽病專主始病,頭痛是太陽病的初始症狀。

上文先說有的病人已經發熱,有的病人還沒有發熱。而這裡先說頭痛,然後再說發熱。這是因為這裡所說的是已經發熱的病人。

這段文字中提到的身體疼痛、腰痛、骨節疼痛,都是上文中所說的體痛的詳細描述。

上文說太陽病的病人一定會怕冷,而這裡說惡風,是兩種說法的相互補充。

與上篇嗇嗇惡寒。淅淅惡風。雙關互文之意同。無汗。乃對上篇之有汗而言。以見彼此兩相反。所以為風寒之辨別。不然無是證者。則不言也。然所以無汗者。汗乃血之液。血為榮。榮強則腠理閉密。雖熱。汗不出也。喘。氣逆也。衛主氣。衛弱則氣乏逆。呼吸不利而聲息所以不遂也。

白話文:

緊接上文,惡寒和怕冷的症狀。震顫和怕風的症狀是雙關互文的用法,意思相同。沒有出汗。這是針對上文的有汗來說的。用來顯示彼此兩種相反的症狀。所以作為風寒的辨別依據。不然沒有這種症狀的人,也就不用說了。然而之所以不出汗,是因為汗是血的液體。血是榮氣。榮氣強盛,那麼皮膚的腠理就會閉合嚴密。即使是熱,汗也不會出來。喘息,是氣逆的症狀。衛氣主導氣的運行。衛氣虛弱,那麼氣就會疲弱逆亂。呼吸不順暢,所以聲音和呼吸纔不能順暢。

然上條言嘔而此言喘。嘔與喘。皆氣逆。亦互言以明互見之意。麻黃味苦而性溫。力能發汗以散寒。然桂枝中忌麻黃。而麻黃湯中用桂枝。何也。曰。麻黃者。突陣擒敵之大將也。桂枝者。運籌帷幄之參軍也。故委之以麻黃。必勝之算也。監之以桂枝。節制之妙也。甘草和中而除熱。

白話文:

前面說明嘔吐,而這裡卻說喘息。嘔吐和喘息都是氣逆,交替說明以彰顯彼此的含義。麻黃的味道苦,性質溫和。它能夠發汗以散寒。但是桂枝之中忌諱麻黃,而麻黃湯中卻會用到桂枝。這是為什麼呢?麻黃就像突襲戰陣擒拿敵人的大將軍。桂枝就像是運籌帷幄的參謀。所以把麻黃委以重任,必定會獲得勝利。以桂枝來節制和制約麻黃,也是妙在節奏之間。甘草能夠調和中氣並消除熱氣。

杏仁下氣而定喘。惟麻黃有專功之能。故不須啜粥之助。

(三)傷寒一日。太陽受之。脈若靜者為不傳。頗欲吐。若燥煩脈數急者。為傳也。

白話文:

杏仁能夠向下調理氣機,從而緩解喘息。然而,麻黃具有獨特且專門的功效,所以在使用麻黃時,無需輔以飲用稀粥來相助。

(三)在傷寒病發的第一天,若病症影響到太陽經,脈象平和安靜,表示疾病未進一步傳變。倘若病人感到噁心嘔吐,或者出現乾燥煩躁、脈搏快速急促的狀況,這就表明病情已經開始傳變。

傷寒者。以上二條互言者而言也。下仿此。一日太陽受之。太陽主表而屬外。故外者先當也。靜謂恬退而和平也。緊退恬靜和平。其為不傳而欲愈可診矣。頗欲吐屬上言。不甚待吐而不吐。蓋嘔逆未全止也。燥。干也。數。五六至已上也。其主熱。急。躁疾也。欲傳而加進可知也。

(四)傷寒二三日。陽明少陽證不見者。為不傳也。

白話文:

傷寒的病人,兩條病症互相參照。以下仿照此例。第一天太陽病症發作,太陽經主表屬外,所以表症先出現。靜是指安靜、退卻、和平。假如緊縮、退卻、安靜、和平,不傳播而想要痊癒,就可以診斷出來了。頗想吐是前面說到的症狀,不太想吐,但不吐,大概嘔逆還沒完全停止。燥,就是乾。數,就是五六次以上。其主熱,指其主要由於熱,急,躁動、急速。想要傳播而加重就可以知道。

見。音現。上條舉太陽而以脈言。此復舉陽明少陽而以證言。次第反復互相發明也。然不傳有二。一則不傳而遂自愈。一則不傳而猶或不解。若陽明少陽雖不見。太陽亦不解。則始終太陽者有之。余經同推。要皆以脈證所見為準。若只蒙龍拘拘。數日以論經。則去道遠矣。

(五)脈浮者。病在表。可發汗。宜麻黃湯。

白話文:

上一段是從太陽病的角度出發並以脈象來說明,這裡則是提到陽明病和少陽病,並通過病狀表現來進行解釋。兩部分前後呼應,互相補充說明。然而,病情不進一步發展的情況可以分為兩種:一種是病情不繼續傳變,病人自行康復;另一種是雖然沒有傳變,但病症仍未消除。假設在陽明病和少陽病的症狀未出現時,太陽病的症狀也沒有解除,那麼就可能存在全程都維持在太陽病階段的情況,其他經絡的病變也是同樣道理。關鍵是要根據脈象和實際出現的病狀來判斷,如果一味地固守「幾日後病情必然轉移至某經」的觀點,那就離正確的診治之道相差甚遠了。

表。太陽也。傷寒脈本緊。不緊而浮。則邪見還表而欲散可知矣。發。拓而出之也。麻黃湯者。乘其欲散而拓出之之謂也。(方見前)

(六)脈浮而數者。可發汗。宜麻黃湯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。太陽的病症。傷寒的脈象本來是緊的。不緊而浮,那麼邪氣就會從體表排出,想要發汗就可以知道(感冒)會好。發。就是發散,使邪氣排出。麻黃湯的作用是乘著邪氣要從體表散出的時候,將它發散出來。(方劑見前)

浮與上同。而此多數。數者。傷寒之欲傳也。可發汗而宜麻黃湯者。言乘寒邪有向表之浮。當散其數。而不令其至於傳也。

白話文:

浮和上相似。而此種情況多見。多了這些症狀,是傷寒將要傳變的信號。這時,可以發汗,宜用麻黃湯。這句話說的是,乘著寒邪有向體表的趨勢,應該驅散這些症狀,不讓它傳變。

(七)脈浮數者。法當汗出而愈。若下之身重心悸者。不可發汗。當自汗出乃解。所以然者。尺中脈微。此裡虛。須表裡實。津液自和。便自汗出。愈。

白話文:

(七)脈浮數的人,最好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,發汗後身體就會康復。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會導致身體沉重、心悸,這時就不能再發汗了。需要等到自然出汗之後,才能痊癒。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尺部脈搏微弱,表示體內虛弱,需要表裡同時實養,使津液得到調和,自然就會出汗,從而痊癒。

此承上條復以其治不如法。因而致變者言。曉人當知謹也。身重。下後陰虛而倦怠也。悸屬心。心主血。陰虛則血虛。所以心不寧也。蓋不當下而反下之。故證變如此。不可汗者。禁勿重亡津液以復損其陰也。當自汗出乃解者。言下雖反而病未甚變。須待其津液回。當得自汗而解也。

白話文:

以上所述,再談另一條,依舊是說治療方法不當,因此導致病情發生變化的情況。聰明的人應該因此知道要謹慎小心。身體沉重,這是因為瀉下之後陰氣虛弱而引起的疲倦和懶惰。心悸屬於心臟的症狀,心臟主血。陰氣虛弱,則血液虛弱,所以心臟不安寧。這是因為不應該瀉下,卻反而瀉下,所以病情才發生了這樣的變化。不能再發汗,這是為了禁止不要重複損耗津液,以至於再次損傷陰氣。應該等到自然出汗之後才能解除病情,這是說瀉下雖然反而引起了病情變化,但是病情還沒有非常嚴重,需要等到津液恢復,自然出汗後才能解除病情。

所以然者以下。乃申釋上文之詞。裡虛。以亡津液言。須表裡實。以待津液回。邪還表言也。

(八)傷寒發汗。解。半日許。復煩。脈浮數者。可更發汗。宜桂枝湯主之。(更。平聲。)

白話文:

因此,接下來的內容是對上面論述的進一步解釋。當說到「裡虛」,這是因為身體失去了津液(體液),這裡強調需要先確保表層和內部都處於充實狀態,等待體內津液得到恢復,之後才能讓病邪重新回到表層而排出體外。

(第八條)患了傷寒後,通過發汗的方式治療,症狀得到緩解。大約半天左右的時間,病人又開始感到煩躁不安,且脈象呈現浮數(快速且力度較輕)特徵時,這表示可以再次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建議使用桂枝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。(這裡的「更」字發平聲。)

傷寒發汗者。服麻黃湯以發之之謂也。解。散也。復。重複也。既解而已過半日之久矣。何事而復哉。言發汗不如法。汗後不謹。重新又有所復中也。蓋汗出過多。則腠理反開。護養不謹。邪風又得易入。所以新又煩熱而脈轉浮數。故曰可更發汗。更。改也。言當改前法。故曰宜桂枝湯。

白話文:

傷寒病發汗。是服用麻黃湯來發汗的意思。解,是散發的意思。復,是重複的意思。已經發汗已經過去半天很久了。有什麼原因又發汗呢?是說發汗的方法不正確。發汗後不注意護理。又再次受到病邪侵襲。因為汗出過多。那麼腠理反而會打開。護理不周到。邪風又容易侵入。所以又煩熱而脈搏轉為浮數。所以說,可以再次發汗。更,是改變的意思。說的是應該改變前面的方法。所以說,應該服用桂枝湯。

桂枝湯者。中風解肌之法。微哉旨也。庸俗不省病加小愈之義。不遵約制。自肆粗下。不喻汗法微似之旨。騁以大汗為務。病致變矣。反謂為邪不盡。汗而又汗。輾轉增劇。卒致莫救。不知悔悟。噫。讀書不喻旨。趙括鑑矣。學醫廢人命。伊誰鑑邪。傷哉。

(九)發汗已。脈浮數煩渴者。五苓散主之。

白話文:

桂枝湯是治療中風的基礎方劑。其中的奧妙,實在是高深微妙。一般人不知道病加小愈的道理,不遵守法度,任意使用粗鄙的下等藥物。他們不懂汗法的細微變化,一味追求大汗,結果導致病情發生變化。他們反而認為是邪氣沒有完全排出,於是繼續發汗,反覆折騰,病情越來越嚴重,最終無法挽救。他們還不知道反省和悔悟。唉,讀書不理解其中的真諦,就如趙括只會紙上談兵一樣。學醫的人卻可以輕易的傷害人命,有什麼人可以約束他們呢?真是可惜啊。

已。言發汗畢。非謂病罷也。浮數煩。與上同。而此多渴。渴者。亡津液而內燥。里證也。以證有里而人燥渴。故用四苓以滋之。以表在而脈浮數。故憑一桂以和之。謂五苓散能兩解表裡者。此也。(方見上篇)

白話文:

已經發汗結束了,並不表示疾病結束了。脈浮數而煩躁,都和上面脈象徵狀相同,只是多有口渴的症狀。口渴是體內津液不足,而內部乾燥燥熱的緣故,是裡證。因為證候有裡證,且患者口乾舌燥,所以採用四苓散來滋潤。浮脈和數脈出現在表證,所以用桂枝來調和。所謂五苓散能夠同時治療內外的藥方,指的就是這個。(處方見上篇)

(十)傷寒汗出而渴者。五苓散主之。不渴者。茯苓甘草湯主之。

茯苓甘草湯方

茯苓(二兩),桂枝(二兩去皮),生薑(三兩切),甘草(一兩)

上四味。以水四升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分。溫三服。

白話文:

(十)患了傷寒病,如果出汗並且感到口渴的人,應該使用五苓散作為主要治療方劑。如果不出汗且不感到口渴的人,則應當使用茯苓甘草湯作為主方。

茯苓甘草湯的配方如下:

  • 茯苓:二兩
  • 桂枝:二兩(需去除外皮)
  • 生薑:三兩(切片)
  • 甘草:一兩

製備方法:將上述四味藥材加入四升水中,煎煮至剩下二升的液體,然後濾掉藥渣。將煎煮好的藥液分為若干份,每次溫熱服用,一天共服用三次。

傷寒不汗出。汗出者。以發之而出者言也。然則此條二節。上節乃承上條而以其不煩者再言。下節乃承上節而以其更不渴者又出也。不煩。則熱較輕可知。故治亦不殊。不渴。則內燥更減可識。故但用四苓之一以潤之。然里證既輕。則表為猶多可必。故須桂枝之三以解之。然則此湯之四物。其桂枝五苓二方之變制與。

白話文:

傷寒病不發汗。發汗,是指汗液從皮膚表面排出。因此,這條文中的兩節,上節是承接上條文,再次提及不煩躁的症狀。下節是承接上節,又提到不口渴的症狀。不煩躁,說明發熱較輕微,因此治療方法也是大同小異。不口渴,說明內熱更少了,因此只需要用四苓湯中的茯苓來滋潤身體。然而,裡證既然減輕了,表證就一定還很多。因此,需要用桂枝湯中的桂枝來解表。因此,這個湯藥的四種藥物,是桂枝湯和五苓湯的變通方藥。

(十一)傷寒汗出解之後。胃中不和。心下痞硬。乾噫食臭。脅下有水氣。腹中雷鳴下利者。生薑瀉心湯主之。

生薑瀉心湯方

白話文:

(十一)傷寒病出汗後,胃部功能失調,心窩部痞硬,乾嘔,飲食臭穢,脅肋下有水氣,腹中雷鳴作響,並伴有腹瀉,可使用生薑瀉心湯治療。

生薑(四兩切),甘草(三兩炙),人參(三兩),乾薑(一兩),黃芩(三兩),半夏(半升洗),黃連(一兩),大棗(十二枚擘)

上八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六升。去滓。再煎取三升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白話文:

生薑(四兩,切片),甘草(三兩,炙烤過的),人參(三兩),乾薑(一兩),黃芩(三兩),半夏(半升,洗過的),黃連(一兩),大棗(十二枚,掰開)

噫。影戒切。解。謂大邪退散也。胃為中土。溫潤則和。不和者。汗後亡津液。邪乍退散。正未全復而尚弱也。痞硬。伏飲摶膈也。噫。飽食息也。食臭。毈氣也。平人過飽傷食。則噫食臭。病人初瘥。脾胃尚弱。化輸未強。雖無過飽。猶之過飽而然也。水氣。亦謂飲也。雷鳴者。

白話文:

噫,吐出之聲,中間有阻隔而切斷。解,消化之意。謂大邪退卻散去。胃為人體的中土,溫潤則調和。不調和的原因有:出汗後津液損失,邪氣突然退散,正氣尚未完全恢復而仍然虛弱;痞硬,伏飲阻住了膈膜;噫,飽食後停止進食。食臭,是食物消化不良造成的酸敗氣味。一般人在過飽飲食後,就會吐出有酸敗氣味的食物。病人初愈,脾胃還很虛弱,食物的消化輸送功能還不強。即使沒有過飽飲食,也好像過飽飲食一樣會打嗝。水氣,也是指飲食。雷鳴,形容吐出的聲音很大。

脾為陰。胃為陽。陰陽不和。薄動之聲也。下利者。惟陰陽之不和。則水穀不分清。所以雜迸而走注也。生薑大棗。益胃而健脾。黃芩黃連。清上而堅下。半夏乾薑。蠲飲以散痞。人參甘草。益氣而和中。然則瀉心者。健其脾而脾輸。益其胃而胃化。斯所以為瀉去其心下痞硬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脾臟屬於陰,胃臟屬於陽。陰陽不和,就會產生咕嚕咕嚕的聲音。腹瀉,是因為陰陽不和,水穀不分清,所以混合在一起四處流溢。生薑大棗,可以增益胃氣,健運脾臟。黃芩黃連,可以清熱瀉火,固澀止瀉。半夏乾薑,可以祛除飲邪,消除痞滿。人參甘草,可以益氣健脾,調和中氣。那麼,想要瀉掉心下的痞硬,就要健運脾臟,使脾臟運轉正常。增益胃氣,使胃臟消化功能正常。這樣才能把心下的痞硬瀉掉。

(十二)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。虛故也。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。

芍藥甘草附子湯方

芍藥(三兩),甘草(三兩炙),附子(一枚炮去皮破八片)

以上三味。以水五升。煮取一升五合。去滓。分。溫三服。

白話文:

(十二)當病人出汗治療後病情並未好轉,反而更加畏寒,這是體虛的表現。此時應以「芍藥甘草附子湯」為主要治療方劑。

「芍藥甘草附子湯」的配方如下:

  • 芍藥:三兩
  • 甘草(炙過):三兩
  • 附子(炮製去皮,切為八片):一枚

將上述三味藥材,加入五升水中煎煮,煮至剩下約一升五合的液體時,濾去藥渣。將藥液分作三次,溫熱服用。

未汗而惡寒。邪盛而表實。仇讎之惡也。已汗而惡寒。邪退而表虛。怯懦之惡也。蓋汗出之後。大邪退散。榮氣衰微。衛氣疏慢。病雖未盡解。不他變而但惡寒。故曰虛。言表氣新虛而非病變也。然榮者陰也。陰氣衰微。故用芍藥之酸以收之。衛者陽也。陽氣疏慢。故用附子之辛以固之。甘草甘平。合榮衛而和諧之。乃國老之所長也。

白話文:

沒有出汗就怕冷。邪氣盛行,表氣很實。這是仇人一般的邪。已經出汗還怕冷。邪氣退去,表氣虛弱。這是怕事懦弱的邪。大概是在出汗之後,大邪氣退散,榮氣衰微,衛氣鬆懈。病情雖然沒有完全解除,沒有其他的變證,只怕冷。所以說表氣虛,是說表氣剛剛虛弱,不是病變。然而榮氣是陰氣,陰氣衰微,所以用芍藥的酸味來收斂它。衛氣是陽氣,陽氣鬆懈,所以用附子的辛味來鞏固它。甘草甘平,既能調和榮氣,又能調和衛氣。所以,用芍藥、附子、甘草三味藥一起合用來治療惡寒,這是名醫擅長的方法。

(十三)發汗後惡寒者。虛故也。不惡寒但熱者。實也。當和胃氣。與調胃承氣湯。

白話文:

(十三)發汗後仍然感到寒冷的人,是身體虛弱的緣故。不感到寒冷,只有發熱的人,是體內有實熱的緣故,應當調和胃氣。可以服用調胃承氣湯。

上節乃略上條而復言。所以起下文。而以其反者出也。不惡寒。其人表氣強也。但熱。亡津液而胃中干。故曰實也。當和胃氣。以干在胃而實也。故曰。與調胃承氣湯。然湯以瀉實。而甘草則和中益氣。何也。蓋實成於虛也。所謂量鑿而正枘。其斯之謂與。方見大陽下。

白話文:

前面部分大概對上一個條目略加補充,然後又重新說了一遍。這段話用來引出下面的內容。但用其相反的情況引出的。沒有怕冷的感覺,是這個人的表氣強的緣故。只有發熱的現象。缺乏津液,胃中感到乾燥。所以說這是「實症」。應該和解胃氣,因為乾燥在胃裡而出現「實症」。所以說,把調胃承氣湯與甘草同用。可是這個湯用來瀉「實症」,而甘草卻能調和中焦、補益氣。這是為什麼呢?原來「實症」是從「虛症」中產生出來的,所謂「因小洞而穿大洞」,就指的這種情況吧。在太陽病被確診之前。

(十四)發汗後。身疼痛。脈沉遲者。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。人參三兩。新加湯主之。

桂枝新加湯方

桂枝(三兩去皮),芍藥(四兩),甘草(二兩炙),人參(三兩),生薑(四兩切),大棗(十二枚擘)

上六味。以水一斗一升。微火煮取三升。去滓。分。溫服。如桂枝法。

白話文:

(十四)在出汗治療之後,如果身體感到疼痛,並且脈象沉緩的話,應該使用桂枝加芍藥、生薑各一兩以及人參三兩的新加湯來治療。

桂枝新加湯的配方如下:

桂枝(三兩,去外皮)、芍藥(四兩)、甘草(二兩,炙烤過)、人參(三兩)、生薑(四兩,切片)、大棗(十二枚,捏破)

將上述六味藥材,加入一斗一升的水中,用小火慢慢煎煮至剩餘三升的液體,然後去掉藥渣。將煎出的藥液分次溫熱服用,服用方法遵循桂枝湯的原則。

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。邪氣驟去。血氣暴虛也。用桂枝者。和其榮衛。不令暴虛易得重傷也。加人參芍藥者。收復其陰陽以益其虛也。加生薑者。健其乍回之胃以安其谷也。曰新加者。得非足一百一十三而成之之謂邪。微火皆當仿效首方。此蓋後人之贅耳。

白話文:

發汗後身體疼痛,脈搏沉緩遲緩的人,是邪氣突然消失,血氣瞬間虛弱的緣故。使用桂枝,是為了調和營衛之氣,避免突然虛弱而容易受到嚴重的傷害。加上人參和芍藥,是為了收復陰陽,增益虛弱。加上生薑,是為了增強胃氣,安撫穀氣。稱為「新加」,是不是取得「一百一十三」成全的數目的意思呢。其他微小火候都應該仿效基本方劑,這些可能是後人多餘的添加。

(十五)發汗後。不可更行桂枝湯。汗出而喘無大熱者。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。

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

白話文:

(十五)服用桂枝湯以發汗後,不能再服用桂枝湯。出汗喘息但大熱的人,可以用麻黃、杏仁、甘草、石膏湯治療。

麻黃(四兩去節),杏仁(五十個去皮尖),甘草(二兩炙),石膏(半斤碎綿裹)

上四味。以水七升。先煮麻黃減二升。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

白話文:

麻黃(四兩,去除節瘤),杏仁(五十個,去除外皮和尖端),甘草(二兩,烘烤過),石膏(半斤,用棉布包裹好)

更行。猶言再用。不可再用桂枝湯。則是已經用過所以禁止也。蓋傷寒當發汗。不當用桂枝。桂枝固衛。寒不得泄。而氣轉上逆。所以喘益甚也。無大熱者。鬱伏而不顯見也。以傷寒之表猶在。故用麻黃以發之。杏仁下氣定喘。甘草退熱和中。本麻黃正治之佐使也。石膏有徹熱之功。

白話文:

再行(使用桂枝湯)。猶言再用。不能再用桂枝湯。這句禁止再用桂枝湯,是已經使用過桂枝湯所以禁止再用。原因是傷寒應該發汗,不應該使用桂枝。桂枝固衛,寒氣得不到疏泄,而氣轉上逆,所以喘氣更加劇烈。沒有明顯發熱的,是鬱伏在體內而沒有顯見。由於傷寒的表證仍然存在,所以使用麻黃來發散表邪。杏仁下氣定喘,甘草退熱和中,這二味藥是麻黃的正配藥。石膏有清熱的功能。

尤能助下喘之用。故易桂枝以石膏。為麻黃湯之變制。而太陽傷寒。誤汗轉喘之主治。所以必四物者而後可行也。

(十六)發汗後。飲水多者必喘。以水灌之亦喘。

白話文:

特別能夠幫助緩解喘咳。因此將桂枝換成石膏,作為麻黃湯的變方。對於受寒引起的喘咳,誤汗後轉為喘咳的主治方,所以一定要有四物纔能夠奏效。

喘屬肺。肺屬金。金性寒。故曰形寒飲冷則傷肺。汗後肺氣新虛。易得重傷。飲水。飲冷也。水灌則形寒。肺傷矣。其主氣所以皆喘也。

白話文:

喘息的原因是由肺而引起的。肺屬金,金的性質是寒冷的,所以說形體受寒、喝了冷飲都會傷及肺。而大汗之後,肺氣虛弱,很容易受到傷害。喝水,其實就是喝冷飲。水灌滿了身體,形體就寒冷了,肺就受傷了。這類疾病的患者,都會有喘息的現象。

(十七)發汗過多。其人叉手自冒心。心下悸欲得按者。桂枝甘草湯主之。

桂枝甘草湯方

桂枝(四兩去皮),甘草(二兩炙)

上二味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。去滓。頓服。

白話文:

(十七)如果出汗過度,導致那人雙手交叉按在心口處,感到心下悸動不安,希望得到按壓緩解的情況,可以使用【桂枝甘草湯】來治療。

桂枝甘草湯的配方如下:

桂枝(四兩,去除外皮),甘草(二兩,經過炮炙處理)

將上述兩味藥材,加入三升水中煎煮,煮至剩下一升的液體,去掉藥渣後,一次喝完。

汗多則血傷。血傷則心虛。心虛則動惕而悸。故叉手自冒覆而欲得人接也。桂枝走陰。斂液宅心。能固疏慢之表。甘草緩脾。和中益氣。能調不足之陽。然則二物之為方。收陰補陽之為用也。

白話文:

汗多就會傷及血液,血液受傷就會導致心虛。心虛就會感到不安、心悸。所以張開雙臂遮蓋心臟,希望得到別人的安慰。桂枝走陰經,能收斂津液,安撫心神,能夠鞏固鬆弛的表氣。甘草緩和脾氣,調和中氣,增益元氣,能夠調養不足的陽氣。這樣,兩味藥合用,就能起到收斂陰氣,補益陽氣的作用。

(十八)發汗後。其人臍下悸者。欲作奔豚。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十八、發汗後,病人的臍下跳動不已,似乎想發作奔豚症狀,這時,應服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來治療。

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

茯苓(半斤),桂枝(四兩去皮),甘草(二兩炙),大棗(十五枚擘)

上四味。以甘瀾水一斗。先煮茯苓減二升。內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作甘瀾水法

取水二斗。置大盆內。以勺揚之。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。取用之。

白話文:

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的配方如下:

  • 茯苓:半斤(約80克)
  • 桂枝:四兩(約60克),去除外皮
  • 甘草:二兩(約30克),經過炙烤處理
  • 大棗:十五枚(約45克),去核切開

將上述四味藥材準備好。使用甘瀾水一斗(約20升)作為煎藥用水。首先,只用甘瀝水來煮茯苓,直至水量減少到剩餘八升。這時,再加入其餘的藥材(桂枝、甘草和大棗),繼續一起煎煮,直到煮出總計三升(約6升)的藥液。接著,濾去藥渣,留下液體。患者應溫熱服用,每次喝一升,一天分三次服用。

製作甘瀾水的方法如下:

取普通清水二斗(約40升),倒入一個大的盆子裡。然後使用勺子用力揚起盆中的水,使水面上形成大約五六千個連綿不斷的小水珠。這樣反復操作後得到的水即為甘瀾水,可用於煎藥。

臍下悸者。腎乘心汗後液虛。欲上凌心而克之。故動惕於臍下也。欲作。待作未作之謂。奔豚見上篇。然水停心下則悸。茯苓淡滲勝水。能伐腎臟之淫邪。桂枝走陰降腎。能御奔豚於未至。甘草益氣。能補汗後之陽虛。大棗和土。能製為邪之腎水。甘瀾水者。操之而使其性抵於純。不令其得以助黨而長禍也。

白話文:

肚臍以下跳動不安:這是腎臟侵犯了心臟,汗出後津液虛弱,想往上侵犯心臟,因此讓肚臍下面跳動不安。想要發作,發作之初的狀態。奔豚症狀見上篇。然而水停留在心臟下面就會悸動。茯苓能滲利水濕,剋制腎臟的淫邪。桂枝走陰經而降腎氣,能阻止奔豚症狀的發生。甘草益氣,能補益汗後陽虛。大棗能和中,能制約邪盛的腎水。甘瀾水:能控制它的性情趨於純和,不讓它得到助力而加重病情。

(十九)發汗後腹脹滿者。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(十九)發汗後腹脹滿:症狀是發汗後腹脹滿。可用厚朴、生薑、甘草、半夏、人參組成的藥方來治療。

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方

厚朴(半斤去皮炙),生薑(半斤切),半夏(半升洗),人參(一兩),甘草(二兩炙)

上五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白話文:

厚朴(需使用半斤,去皮並炙烤過),生薑(半斤,切成片),半夏(半升,先清洗乾淨),人參(一兩),甘草(二兩,也需要炙烤過)。

將上述五種材料準備好後,加入十公升的水一同熬煮,煮至剩餘三公升的液體為止。接著,濾去藥渣,讓藥湯冷卻到適宜飲用的溫度。患者每日應分三次服用,每次服用一升。

汗後腹脹滿者。胃中干。陽虛氣滯而伏飲停蓄也。人參甘草之甘。益胃而滋干。生薑半夏之辛。蠲飲而散滿。然脹非苦不泄。所以厚朴者。君四物而主治也。

白話文:

在出汗後腹脹滿的時候,是因為胃中乾燥,陽氣虛弱,氣滯而導致飲停蓄。人參和甘草的甘味可以補益胃氣並滋潤乾燥。生薑和半夏的辛味可以祛除飲水並散去脹滿。但是,脹滿如果不使用苦味藥物就不能瀉除。所以,使用厚朴作為君藥來主治。

(二十)傷寒中風。醫反下之。其人下利日數十行。穀不化。腹中雷鳴。心下痞硬而滿。乾嘔心煩不得安。醫見心下痞。謂病不盡。復下之。其痞益甚。此非結熱。但以胃中虛。客氣上逆。故使硬也。甘草瀉心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(二零)傷寒中風後,醫生反而給他服用瀉下的藥物,導致患者每天腹瀉數十次,吃下去的食物不能消化,肚子裡雷鳴作響,心下部位痞滿堅硬,乾嘔噁心,煩躁不安,不得安寧。醫生發現患者心下痞滿,認為病情沒有完全消除,又給他服用瀉下的藥物。患者的痞滿情況更加嚴重。這不是結熱造成的,而是由於胃中虛弱,客氣上逆造成的硬塊。甘草瀉心湯可以治療。

甘草瀉心湯方

甘草(四兩炙),黃芩(三兩),黃連(一兩),乾薑(三兩),半夏(半升洗),大棗(十二枚擘)

白話文:

甘草瀉心湯的配方如下:

甘草(四兩,炙烤過),黃芩(三兩),黃連(一兩),乾薑(三兩),半夏(半升,先清洗過),大棗(十二枚,剖開)

這個處方中各藥物的用量與處理方式如上所述,經過適當準備後,可合併使用以製成甘草瀉心湯。

上六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六升。去滓。再煎取三升。溫服一升。日三。傷寒中風。言傷寒與中風皆有此變證。大意與上篇第六十條同。醫反下之至心下痞硬而滿。大略與上篇第三十五條同。此多既誤而復誤。不得安以上。前誤成痞也。醫見至益甚。言復誤而痞加重也。此非結熱至末。

白話文:

使用六種藥材,加一斗水。煮到剩下六升,去除渣滓。再煎煮到剩下三升。溫服一升,一天三次。治療傷寒中風。這段的意思與上篇第六十條相同。醫生錯誤地使用了攻下的方法,導致心下痞硬而滿。這段的意思與上篇第三十五條相同。這是一種多次治療失誤後的情況。如果不能安然以上,那前一次的誤治就導致痞症。醫生看到症狀越來越嚴重。這段的意思是說,病情再次誤治,痞症加重。這不是由於結熱導致的末端症狀。

乃原致痞之因。以出其治也。甘草大棗之甘。益反下之虛。乾薑半夏之辛。散上逆之滿。黃芩黃連之苦。解邪熱之煩。然證大略與上篇第三十五條同。而方物有同有異者。不用桂枝。以無表也。同用甘草乾姜同為益虛而散硬也。不用參朮。惡益氣也。用大棗。取滋干也。以既誤復誤而痞益甚。

故用芩連以為乾薑之反佐。協同半夏以主散。此其所以有異同之分焉。

白話文:

這是原先導致痞病發生的原因。用這些藥來治療。甘草和大棗的甘,增加反胃的虛症。乾薑和半夏的辛味,使上逆的滿下去。黃芩和黃連的苦,解除邪熱的困擾。但證狀大概與前一章的第三十五條相同。而藥物有相同和不同的。不用桂枝,因為沒有表症。共同用甘草乾薑,都是補虛而散硬。不用人參和白朮,討厭補氣。用大棗是為了滋養乾燥。越治越糟糕,致使痞病更加嚴重。

(二十一)傷寒服湯藥。下利不止。心下痞硬。服瀉心湯已。復以他藥下之。利不止。醫以理中與之。利益甚。理中者。理中焦。此利在下焦。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。複利不止者。當利其小便。

白話文:

(二十一)傷寒服用湯藥後,下痢不止,心下痞硬,服用瀉心湯後好轉。但再次服用其他藥物後,下痢又不止。醫生用理中湯給他服用,效果很好。理中湯的作用是調理中焦,而現在腹瀉是下焦出問題了,應當使用赤石脂禹餘糧湯來治療。如果再次腹瀉不止,就要利小便。

赤石脂禹餘糧湯方

赤石脂(一斤碎),禹餘糧(一斤碎)

以上二味。以水六升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分三服

白話文:

赤石脂(一公斤,碾碎),禹餘糧(一公斤,碾碎)

將這兩種藥材,加入六升水中,煮至剩下兩升的液體,然後濾去沉澱物,分成三次服用。

服瀉心湯已以上。承上條而再言之也。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。言再治之不對。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。言愈誤也。理中者以下。乃明其誤而出其治。難經曰。中焦者。在胃中脘。主腐熟水穀。下焦者。當膀胱上口。主分別清濁。主出而不內。以傳道也。靈樞曰。水穀者。常並居於胃中。

白話文:

服用了瀉心湯之後,仍以上條所說的情況。繼續用其他藥物瀉下,而大便仍在瀉不止的狀態。這說明再次治療的方法不正確。醫生用「理中丸」與病人服用,大便立即停止,而病情也康復了。這說明醫生的治療方法更加錯誤了。「理中」一詞以下。完全指出了醫生的錯誤並提出了正確的治療方法。難經說:中焦是指胃中脘,負責將水穀腐熟。下焦是指膀胱上口,負責區別清濁,主要把水穀的濁氣排出體外,以便將清氣傳送到各處。《靈樞》曰:水穀,經常儲存在胃中。

成糟粕而俱下於大小腸而成下焦。滲而俱下。濟泌別汁。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。然則利在下焦者。膀胱不滲而大腸滑脫也。禹餘糧甘。平。消痞硬而鎮定其臟腑。赤石脂甘溫。固腸虛而收其滑脫。然收滑脫矣。而利仍不止者。膀胱不滲而水穀不分也。利小便者。導其水而分清之。

使腑司各行其所有事也。腑司各行其所有事。則利無餘治。而愈可必矣。

白話文:

糟粕都順帶進入大腸和小腸形成下焦,滲下來的也跟著一起流下去。積存而滲出的別的液汁;從下焦循著膀胱再滲入其中。所以有利於小腸的,是說膀胱不滲出液體而大腸滑利;禹餘糧甘平,能夠化解積聚,使臟腑安定。赤石脂甘溫,能夠固護腸虛,收斂滑脫。但是反復滑脫,水穀不分,那就需要利小便,將水液引導出去,使清濁分離,才能治好。

(二十二)傷寒大下後。復發汗。心下痞惡寒者。表未解也。不可攻痞。當先解表。表解乃可攻痞。解表。宜桂枝湯。攻痞。宜大黃黃連瀉心湯。

白話文:

(二十二)傷寒病患在服用較強的瀉下藥後,又開始發汗、心腹部痞塞而疼痛、惡寒。這是因為病人的外感病邪尚未解除,所以不能只治療痞證,而應該先解除外感病邪。外感病邪解除後,才能治療痞證。解除外感病邪,宜服用桂枝湯。治療痞證,宜服用大黃黃連瀉心湯。

表。非病初之表。下復發汗。言疏緩其表之表也。解。猶救也。如解渴解急之類是也。解表。與發表不同。傷寒病初之表當發。故用麻黃湯。此以汗後之表當解。故曰宜桂枝湯。言與中風之表同。當解肌而固衛也。桂枝湯方見上篇。攻痞方說見下篇。

白話文:

中醫表證。不是疾病初起之表證。再發汗。說明緩和其表證的表證。解。猶如救助也。如解渴解急之類就是。解表。與發表不同。傷寒病初期的表證當發。所以用麻黃湯。這是以汗後之表證應當解。所以說應該用桂枝湯。說與中風之表證相同。應當疏解肌表而固護衛氣。桂枝湯方見上篇。攻痞方說見下篇。

(二十三)傷寒醫下之。續得下利。清穀不止。身疼痛者。急當救里。後身疼痛。清便自調者。急當救表。救里。宜四逆湯。救表。宜桂枝湯。

白話文:

(二十三)傷寒的患者服用了瀉下的藥物,繼續腹瀉,清稀的糞便無法止住,身體疼痛的,這時急需治療裡證。如果服用了瀉下的藥物之後,身體疼痛,清稀的糞便自動調整好的,這時急需治療表證。治療裡證,應該使用四逆湯。治療表證,應該使用桂枝湯。

清穀不止。身疼痛者。下後胃傷。裡虛寒甚。飲食不腐化。而水穀不分。亡津液而骨屬不利也。救。護也。利甚身疼痛。而急當救護其里者。下后里虛為重也。清便自調。言小便清而大便調也。小便清大便調。裡氣和矣。裡氣和而身疼痛者。衛不外固而不與榮和也。急當救護其表者。

白話文:

清穀不止,身體疼痛的,是因瀉下後傷及胃氣,裡面虛寒極盛。脾胃運化不健,食物不能腐化,水穀不能分別。津液枯竭,骨氣不利所致。所以要救治。保護。如果只講病在胃腸,只利其下而不救護其裡,那以後裏虛沒有什麼可益了。清便自調,說的是小便清利,大便調暢。小便清利大便調暢,說明裡氣和順。但裡氣和順而身體疼痛的,是因為衛氣不能外固而不能與榮氣和平和。應該急救護其表。

不令重虛之表又易得重傷也。救里宜四逆湯者復陽而收陰也。救表宜桂枝湯者。固衛以和榮也。此救表救里之所以各有其急也。四逆湯方見下篇。桂枝湯方同上。

白話文:

避免讓虛弱的表層,再容易受到嚴重的傷害。應該用四逆湯來治療裏,四逆湯能讓陽氣恢復,陰氣收斂。桂枝湯應該用來治療表,可以讓衛氣固守、氣血和暢。正因如此,救表救裏的治療,各有急迫的原因。四逆湯的方劑在下一篇;桂枝湯的方劑在上一篇。

(二十四)傷寒發汗。若吐。若下。解後。心下痞硬。噫氣不除者。旋覆代赭石湯主之。

旋覆代赭石湯方

白話文:

(二十四)傷寒病發汗以後,卻出現嘔吐、泄瀉的症狀,經大便暢通後,心下部位仍痞悶脹滿、硬結,並且一直噯氣不止的,可以用旋覆代赭石湯來治療。

旋覆花(三兩),人參(二兩),生薑(五兩切),代赭石(一兩),半夏(半升洗),甘草(三兩炙),大棗(十二枚擘)
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六升。去滓。再煎取三升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白話文:

旋覆花(150克),人參(100克),生薑(250克切片),代赭石(50克),半夏(250克洗淨),甘草(150克炙),大棗(12枚擘開)

解。謂大邪已散也。心下痞硬。噫氣不除者。正氣未復。胃氣尚弱而伏飲為逆也。旋覆半夏。蠲飲以消痞硬。人參甘草。養正以益新虛。代赭以鎮墜其噫氣。薑棗以調和其脾胃。然則七物者。養正散餘邪之要用也。

白話文:

解釋:說的是大邪已經散盡。心下痞硬,噯氣不止的,是正氣尚未恢復,胃氣還弱,伏飲在逆。用旋覆花和半夏來蠲除飲水,消除痞硬。用人參和甘草來補養正氣,增益新的虛損。用代赭石來鎮定墜止噫氣。用生薑和大棗來調和脾胃。那麼,這七味藥物是補養正氣,散除餘邪的要藥。

(二十五)傷寒八九日。下之。胸滿煩驚。小便不利。譫語。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。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(二十五)傷寒八、九天,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胸悶煩躁,驚疑不定,小便不利,說胡話,全身感覺沉重無法翻身,可用柴胡加上龍骨、牡蠣的湯藥治療。

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

白話文:

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

柴胡(四兩),半夏(二合洗),龍骨(一兩半),牡蠣(一兩半煅),人參(一兩半),茯苓(一兩半),鉛丹(一兩半),桂枝(一兩半去皮),生薑(一兩半切),大黃(二兩),大棗(六枚擘)

上十一味。以水八升。煮取四升。內大黃。切如棋子。更煮一二沸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

白話文:

  • 柴胡(240克)

  • 半夏(120克,洗淨)

  • 龍骨(90克)

  • 牡蠣(90克,煅燒過)

  • 人參(90克)

  • 茯苓(90克)

  • 鉛丹(90克)

  • 桂枝(90克,去皮)

  • 生薑(90克,切片)

  • 大黃(120克)

  • 大棗(6枚,掰開)

胸滿者。下后里虛。外熱入里挾飲而上摶於膈所以煩也。驚屬心。心藏神而居膈。正虛邪勝。所以不寧也。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。傷寒本一身疼痛。亡津液而血澀不利。故變沉滯而重甚也。夫以心虛則驚也。故用人參茯苓之甘淡。入心以益其虛。龍骨牡蠣鉛丹之重澀。斂心以鎮其驚。

白話文:

胸滿是下后里空虛。外來的熱氣進入體內,挾帶著津液,向上湧積在膈膜,所以煩悶。驚悸屬心。心藏神,而位於膈膜。正氣虛弱,邪氣盛大。所以不寧靜。全身都覺得沉重,不能轉側。這是傷寒本就一身疼痛。津液喪失,血澀不利。所以變成沉重遲滯,而加重了。因為心虛,所以驚悸。所以使用人參茯苓的甘淡。進入心臟以補益其虛。龍骨、牡蠣、鉛丹的重澀。斂藏心神,以鎮靜其驚悸。

半夏辛溫。以散胸膈之滿。柴胡苦寒。以除鬱熱之煩。亡津液而小便不利。參苓足以潤之。胃中燥而譫語。薑棗有以調也。滿在膈中。半夏開之。非大黃不能滌。重在一身。人參滋之。非桂枝不能和。然是證也。雖無三陽之明文。而於是湯也。總三陽以和之之治可徵也。

(二十六)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。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。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半夏性辛溫,能散胸膈之滿。柴胡性苦寒,能除鬱熱之煩。若因亡失津液而小便不利,可選用參苓湯來潤澤。若因胃中燥熱而譫語,可選用薑棗湯來調和。若滿在膈中,可選用半夏湯來打開,但如果沒有大黃,則無法清除。若重病在全身,可選用人參湯來滋補,但如果沒有桂枝,則無法和解。即使沒有三陽的明文記載,但觀察這個湯證的藥方,可以看出它採用了三陽合和的治法。

前第十五條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云云。與此止差下字。余皆同。夫以汗下不同而治同者。汗與下雖殊。其為反誤而致變喘則一。惟其喘一。所以同歸於一治也。然以上篇第四十條誤汗變喘用桂枝厚朴杏子湯而觀之。則此汗下後不可更用桂枝湯可知矣。通考則義全。

白話文:

以上篇第十五條中提到發汗後不能再用桂枝湯,與此處所說的只多了個「下」字,其餘內容都相同。因為汗和下雖然不同,但因反誤而導致變喘的結果是一樣的。由於變喘的原因一致,所以治療方法也相同。然而,以上篇第四十條中誤汗變喘而用桂枝、厚朴、杏子湯來治療,則可以得知汗下後不能再用桂枝湯了。通篇考量,這個道理就完整了。

(二十七)傷寒下後。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。梔子厚朴湯主之。

梔子厚朴湯方

梔子(十四枚擘),厚朴(四兩姜炙),枳實(四兩湯浸去穰炒)

以上三味。以水三升半。煮取一升半。去滓。分三服。溫進一服。得吐。止後服。

白話文:

(二十七)得了傷寒病之後,如果出現心煩、腹部脹滿、躺下或起身都感到不適的情況,可以使用梔子厚朴湯來治療。

梔子厚朴湯的配方如下:

  • 梔子 十四枚(需破開),
  • 厚朴 四兩(需要用生薑炙烤過),
  • 枳實 四兩(先用清水浸泡,去掉中心的瓤,然後炒過)。

將上述三種藥材,加入三升半的水一起煎煮,煮到剩下一升半時,濾掉藥渣。將藥液分為三份服用。每次溫熱後服用一份,如果服用後有嘔吐的反應,就停止接下來的服藥。

凡下而致變者。皆誤也。心煩者。外邪入里摶膈而鬱悶也。腹滿者。虛邪壅胃。彭亨而不散也。臥屬陰。腹滿者。陰滯也。起屬陽。心煩者。陽郁也。所以皆不安寧也。梔子苦寒。快湧心胸之煩。厚朴枳實。主泄胃腹之滿。所以三物者。能安誤下後之不安也。

白話文:

凡是嘔吐腹瀉等症狀向更嚴重的疾病轉化的,都是誤治的結果。煩躁不安是因為外邪侵入體內,鬱結於膈膜,導致胸膈鬱悶。腹滿是虛邪壅塞在胃中,聚結而不散造成的。臥屬於陰,腹滿是陰滯造成的。起屬於陽,煩躁不安是陽鬱造成的。所以這兩種情況都不能安寧。梔子苦寒,可以緩解心胸的煩悶。厚朴、枳實可以泄除胃腹的滿滯。所以這三種藥物能夠安定食積誤下之後的不安症狀。

(二十八)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。身熱不去微煩者。梔子乾薑湯主之。

梔子乾薑湯方

梔子(十四枚擘),乾薑(二兩)

上二味。以水三升半。煮取一升半。去滓。分二服。溫進一服。得吐者。止後服。

白話文:

(二十八)有位患者得了傷寒,醫生用丸藥進行了強力的瀉下治療。之後身體依然發熱,且有輕微煩躁不適的症狀,這時可以使用梔子乾薑湯作為主要治療方案。

以下是梔子乾薑湯的配方:

所需材料包括梔子十四枚(需要剝開),乾薑二兩。

準備工作:將上述兩味藥材加入三升半的水中,煎煮至剩下一升半的液體。接著,濾掉藥渣,將煎好的藥湯分為兩份。

用法:讓患者溫熱服用其中一份。如果在服用後出現嘔吐情形,則停止接下來的服藥。

以上就是梔子乾薑湯的製作和使用方法。

丸藥誤用。不惟病變而且毒遺。誤於大下。不獨亡陰而陽亦損。所以身熱不去而微煩也。梔子酸苦。湧內熱而除煩。乾薑辛熱。散遺毒而益氣。吐能散滯。辛能復陽。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服用丸藥方法不對,不僅病情會改變,而且還有毒性殘留。服用瀉下藥不當,不僅會耗傷陰液,也會損傷陽氣。因此,身體發熱一直不好,而且還稍微煩躁。梔子性酸苦,可以清除體內的熱氣,消除煩躁。乾薑性辛熱,可以散去殘留的毒素,增強元氣。服用催吐藥可以使病情消散,服用辛熱藥可以補益陽氣。這個意思就是這樣的。

(二十九)傷寒五六日。大下之後。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。未欲解也。梔子豉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(二十九)傷寒發病五、六天以後,大便拉完後。身體發熱不退,心中常常作痛的人是熱邪沒有完全消解的緣故,這時應該服用梔子豉湯來治療。

梔子豉湯方

梔子(十四枚擘),香豉(四合綿裹)

上二味。以水四升。先煮梔子得二升半。內豉。煮取一升半。去滓。分為二服。溫進一服。得吐者止後服。

白話文:

使用梔子十四枚,掰開後,與香豉四合用布包裹好。將這兩種藥材用水四升先煮梔子,煮到剩二升半時,再放入香豉,繼續煮到剩下半升。然後過濾掉藥渣,分成兩份,溫熱服用一份。如果服藥後出現嘔吐,等嘔吐停止後再服用另一份。

此條結痛。比上條微煩則較重。一證而爭差分也。前以差輕。故散之以乾薑。此以差重。故解之以香豉。蓋香豉能主傷寒寒熱惡毒。煩躁滿悶。然則二條者。大同小異之分也。

白話文:

這條病症主症是全身疼痛。和上一條相比,雖然煩躁的症狀稍輕,但是疼痛的症狀卻較為嚴重。這是同一個證型,而症狀卻有輕重的差別。先前因為症狀較輕,所以用乾薑來治療。現在症狀較重,所以用香豉來治療。香豉可以治療傷寒所引起的寒熱、惡毒、煩躁、悶塞等症狀。因此,這兩條病症是大同小異的區別。

(三十)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。梔子豉湯主之。

此條亦與上同。窒者。邪熱壅滯而窒塞。未至於痛而比痛較輕也。心居胸膈。所以同為一治。

(三十一)發汗吐下後。虛煩不得眠。若劇者。必反覆顛倒。心中懊憹。梔子豉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(三十)如果在使用發汗或瀉下的治療方法之後,病人感到煩躁且胸部有悶塞感,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梔子豉湯來治療。

這條説明和上面的類似。這裡所說的「窒」,是指邪熱積聚導致氣機阻滯而產生的悶塞感,雖然不至於疼痛,但比起疼痛來說還是令人不舒服的。心臟位於胸腔內,因此治療時胸和心往往一併考慮。

(三十一)在經歷發汗、催吐或瀉下等治療手段之後,如果出現了虛弱性的煩躁而無法安眠,病情嚴重時,甚至會有翻身不停、心情焦躁不安的狀況,這些都是心中不適的表現,此時也應當使用梔子豉湯作為治療方劑。

虛煩不得眠者。大邪乍退。正氣暴虛。餘熱悶亂胃中干而不和也。劇。極也。反覆顛倒心中懊憹者。胸膈壅滯不得舒快也。所以用梔子豉。高者因而越之之法也。

白話文:

失眠煩躁不安的人。邪氣突然退卻,正氣暴虛,餘熱壅悶,胃中燥熱不通暢。劇烈地反覆顛倒,心中懊惱不安的。是胸部和膈部氣血壅滯,不得舒暢。所以用梔子和豆豉。是根據病勢的盛衰,而採取越級治療的方法。

若少氣者。梔子甘草豉湯主之。若嘔者。梔子生薑豉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氣虛症狀,可以用梔子、甘草和豉做的湯來治療。如果出現嘔吐症狀,可以用梔子、生薑和豉做的湯來治療。

梔子甘草豉湯方

於梔子豉湯方內。加入甘草二兩。余依前法。得吐止後服。

梔子生薑豉湯方

於梔子豉湯方內。加生薑五兩。余依前法。得吐。止後服。

少氣者。氣傷也。故加甘草以益之。嘔者。氣逆也。故加生薑以散之。

(三十二)凡用梔子湯。病人舊微溏者。不可與服之。

梔子酸苦大寒而湧泄。病人舊微溏者。裡氣本虛而臟腑寒也。裡氣虛則易湧。臟腑寒則易泄。故揭示禁止如此。

(三十三)下之後。復發汗。必振寒脈微細。所以然者。以內外俱虛故也。

內。謂反下則亡陰而裡虛。所以脈微細也。外。謂復汗則亡陽而表虛。所以振寒也。

白話文:

梔子甘草豆豉湯的配方:

在原本的梔子豆豉湯基礎上,添加甘草二兩,其餘部分遵循之前的製備方法。服用後若已成功催吐,則停止繼續服用。

梔子生薑豆豉湯的配方:

於梔子豆豉湯中,加入生薑五兩,其餘配製步驟按照之前的指示進行。一旦成功引起嘔吐,就應停止後續的服用。

對於氣虛的人,這是氣受到損傷的表現,因此加入甘草來增強氣力。若出現嘔吐,這是氣向上逆行的症狀,所以加入生薑來疏通氣機。

(三十二)一般來說,使用梔子湯時,如果病人平時就有輕微腹瀉的情況,不建議給他們服用此方。

因為梔子味道酸苦,性質大寒且能促使體內液體向上排出。腹瀉本就表明病人的脾胃氣虛且腹部機能偏寒。氣虛容易導致體液外泄,而臟腑寒涼則使泄瀉加劇。因此,對於這類病人,不應使用此方。

(三十三)在使用瀉下治療之後,又進行發汗療法,病人往往會出現發冷、肢體顫抖以及脈象微細的狀況。這種情況之所以發生,是因為身體內部和外部都處於虛弱狀態。

「內」指的是使用瀉下方後,可能造成體內陰液流失,進而使得臟腑機能減弱,脈象因而變得微細。「外」則是指再次進行發汗治療後,可能會導致身體陽氣耗損,外表防禦機能下降,因而感到寒冷顫抖。這一切都是因為治療過程中導致了身體內部和表面的雙重虛弱。

(三十四)下之後。復發汗。晝日煩躁不得眠。夜而安靜。不嘔不渴。無表證。脈沉微。身無大熱者。乾薑附子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(三十四)腹瀉後,繼續發汗,白天躁動不安,無法入睡,晚上才安靜下來。不嘔吐、不口渴,沒有表證,脈搏沉細微弱,身體沒有高熱症狀。可以用乾薑附子湯來治療。

乾薑附子湯方

乾薑(一兩),附子(一枚去皮生用破八片)

上二味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。去滓。頓服。

白話文:

乾薑附子湯的配方如下:

藥材成分:乾薑一兩、附子一顆(去除外皮,生用並切為八片)。

煎煮方法:將上述兩味藥材加入三升水中,煎煮至剩下一升藥液。接著,濾去藥渣,建議一次性飲完煎好的藥汁。

反下亡陰。陰既虛矣。又復發汗以亡其陽。則陽之虛。比之陰為尤甚。然陽用事於晝。熱之煩。陽之亢也。躁雖陰。陽之擾也。不得眠者。陽不能勝陰而爭奪於陰也。陰用事於夜。安靜者。無陽事也。不嘔不渴。無表證。脈沉微。身無大熱。則陽大虛不足以勝陰為諦矣。故用乾薑附子偏於辛熱以為湯者。恢復重虛之陽。而求以協和於偏勝之陰也。

白話文:

陰不足,又出汗導致陽不足。陽虛比陰虛更嚴重。白天是陽氣做主,所以發燒煩躁是陽氣過盛的症狀。躁雖然是陰性,但也是陽氣過盛所引起的。睡不好覺是因為陽氣無法戰勝陰氣,所以陰陽互相爭奪。晚上是陰氣做主,所以安靜是沒有陽氣活動的表現。不嘔吐、不口渴,沒有外感表證,脈搏沉而微弱,身體沒有高熱,表示陽氣極度虛弱,無法戰勝陰氣。因此中醫用乾薑、附子這類辛熱藥物來做成湯劑,以恢復極度虛弱的陽氣,並希望能與過盛的陰氣協調。

(三十五)傷寒若吐。若下後。心中逆滿。氣上衝胸。起則頭眩。脈沉緊。發汗則動經。身為振振搖者。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(三十五)傷寒如果嘔吐、腹瀉後,心中逆滿,氣往上衝到胸部,一起牀頭就會暈眩,脈搏沉緊,發汗則會動經絡,身體會不停的抖動,可以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來治療。

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

茯苓(四兩),桂枝(三兩去皮),白朮(二兩),甘草(二兩炙)

上四味。以水六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分。溫三服。

白話文:

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的配方如下:

藥材組成:

  • 茯苓四兩
  • 桂枝三兩(需去除外皮)
  • 白朮二兩
  • 甘草二兩(經過炙烤處理)

製作方法: 取上述四味藥材,加入六升的水,用火煎煮,直至剩下三升的藥液。接下來,濾去藥渣,將熬煮好的藥湯分為三份。

用法: 每日溫熱服用這三份藥湯,每次一份,作為治療之用。

心下逆滿。伏飲上溢摶實於膈也。氣上衝胸。寒邪上湧挾飲為逆也。動經。傷動經脈。振振。奮動也。蓋人之經脈。賴津液以滋養。飲之為飲。津液類也。靜則為養。動則為病。病宜制勝之。不宜發汗。既吐下後。脈又沉緊而復發汗。則重亡津液。氣血衰耗。故變如此。術與茯苓。勝濕導飲。桂枝甘草。固表和中。故發汗動經。所需者四物也。

白話文:

  1. 心下逆滿:
  • 症狀:胸口以下、腹部以上的位置感到反胃、脹滿。
  • 原因:伏飲上溢,凝聚成實物,阻塞在膈膜處。
  1. 氣上衝胸:
  • 症狀:氣體往上衝到胸部。
  • 原因:寒邪上湧,挾帶著飲邪,導致氣體逆行。
  1. 動經:
  • 症狀:觸動經脈,造成疼痛。
  • 原因:傷及經脈,導致經脈疼痛。
  1. 振振:
  • 症狀:奮力震動。
  • 原因:人體的經脈依靠津液滋養,飲邪屬於津液的一種。靜止時,飲邪可以滋養身體;但如果活動過度,飲邪就會變成病邪。治療這種疾病應該以制勝飲邪為目標,而不是發汗。
  1. 既吐下後。脈又沉緊而復發汗。則重亡津液。氣血衰耗。故變如此:
  • 吐下後,脈象仍然沉緊,再次發汗,導致津液大量流失,氣血衰竭,病情因此發生變化。
  1. 術與茯苓。勝濕導飲。桂枝甘草。固表和中。故發汗動經。所需者四物也:
  • 術與茯苓可以勝濕導飲,桂枝甘草可以固表和中,因此可以用來治療發汗動經的疾病。這四種藥物是必需的。

(三十六)傷寒吐下後。發汗。虛煩。脈甚微。八九日。心下痞硬。脅下痛。氣上衝咽喉。眩冒。經脈動惕者。久而成痿。

白話文:

(三十六)傷寒病吐下之後,發汗後出現虛煩,脈象很微弱,持續七八天,心下痞硬,脅下疼痛,氣向上衝到咽喉,頭暈目眩。經脈跳動惕動的,日久而成痿證的。

此申上條而復言失於不治則致廢之意。上條脈沉緊。以未發汗言也。此條脈甚微。以已發汗言也。經脈動。即動經之變文。惕。即振振搖也。大抵兩相更互發明之詞。久。言既經八九日。若猶不得解而更失於不治。則津液內亡。濕淫外漬。必致痹而成痿。痿者。兩足痿軟而不相及也。

(三十七)太陽傷寒者。加溫針必驚也。

白話文:

這段話緊接著上一段,再次強調如果不認真治療,就會導致殘廢。上一段說脈象沉緊,是因為還沒有出汗。這一段說脈象很微弱,是因為已經出汗了。經脈動,就是經絡變化的意思。惕,就是震動搖晃的意思。總之,這兩段話是相互補充說明的。說了很長時間才說,即使已經過去了八九天,如果還不能解除,病情反而加重,那麼津液就會內耗,濕邪就會侵襲體外,必定會轉成痹症,最終發展成痿症。痿症是說雙腳軟弱無力,不能相互配合。

溫針者。針用必先燒溫以去其寒性也。驚者。心有所動而惶懼也。蓋心乃神之舍。故謂心藏神。榮氣通於心。故榮與心皆主血。寒邪傷於榮。鬱而蒸熱矣。溫針以攻寒。火之性大熱。血得熱則耗。耗則虛。血虛則心虛。心虛則舍空。舍空則神無所依而氣浮越於外。故失守而驚惶也。

白話文:

溫針:針灸時要把針先燒熱,以去除其寒性。驚:心中有所震動而感到恐懼。因為心是神靈的居所,所以說心藏神。榮氣通於心,所以榮與心都主血。寒邪損傷了榮氣,鬱結而化熱。用溫針攻寒,因為火性大熱,血得熱則會消耗,消耗則虛,血虛則心虛,心虛則居所空虛,居所空虛則神無所依附,氣浮越於外,所以失去控制而驚慌。

(三十八)傷寒二三日。心中悸而煩者。奔豚主之。

小建中湯方

桂枝(三兩去皮),芍藥(六兩),甘草(二兩炙),生薑(三兩切),膠飴(一升),大棗(十二枚擘)

白話文:

(三十八)患了傷寒病兩三天後,如果出現心悸和煩躁不安的症狀,這時可以使用奔豚湯來治療。

小建中湯的配方如下:

  • 桂枝(三兩,去除外皮)
  • 芍藥(六兩)
  • 炙甘草(二兩)
  • 生薑(三兩,切片)
  • 阿膠(一升)
  • 大棗(十二枚,剖開)

請注意,這個配方源自古文記載,實際應用時應遵循合格中醫師的指導。

上六味。以水七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內膠飴。更上微火消解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嘔家不可用建中湯。以甜故也。

白話文:

將六味藥材放入七升水中煎煮,煮到剩三升藥液,過濾去除渣滓。加入適量的膠飴,再用小火慢慢融化。溫熱後服用一升,每天服用三次。嘔吐的人不能服用建中湯,因為它太甜了。

二三日。當傳之時。不傳不變。但心中悸而煩者。邪雖衰微正亦虛弱。不足以退散之。所以持也。小建中者。桂枝湯倍芍藥而加膠飴也。桂枝湯扶陽而固衛。衛固則榮和。倍芍藥者。酸以收陰。陰收則陽歸附也。加膠飴者。甘以潤土。土潤則萬物生也。建。定法也。定法惟中。不偏不黨。王道蕩蕩。其斯之謂乎。

(三十九)傷寒脈結代。心動悸。炙甘草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兩三天後,應該使用傳導法的時候,卻不傳導,也不變化。但心中悸而煩躁的人,邪氣雖然衰弱,但體質也虛弱,不足以出去邪氣。所以要保持。小建中湯是,在桂枝湯中加倍芍藥,再加入膠飴。桂枝湯扶助陽氣,固衛外。衛外固實,榮氣就能調和。加倍的芍藥,酸味可以斂陰,陰氣收斂,陽氣就能歸附。加入膠飴,甘味可以潤土,土潤了,萬物就能生長。建,是法定的規矩。法定規矩只在中。不偏不黨,王者之道寬大光明。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。

甘草(四兩炙),生薑(三兩切),桂枝(三兩去皮),麥門冬(半升),麻子仁(半升),大棗(十二枚擘),人參(二兩),生地黃(一斤),阿膠(二兩)

白話文:

  • 甘草(四兩,烤過的)

  • 生薑(三兩,切片)

  • 桂枝(三兩,去皮)

  • 麥門冬(半升)

  • 麻子仁(半升)

  • 大棗(十二枚,劈開)

  • 人參(二兩)

  • 生地黃(一斤)

  • 阿膠(二兩)

上九味。以清酒七升。水八升。先煮八味取三升。去滓。內膠烊消盡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一名復脈湯。

白話文:

取上九味藥材,加入清酒七升、水八升。先將八味藥材煮沸,取三升藥液,去除藥渣。加入魚膠,煮至魚膠完全融化。趁溫熱時,每日服用一升,一日服用三次。此方又名「復脈湯」。

脈結代而心動悸者。虛多實少。譬如寇欲退散。主弱不能遣發而反自徬徨也。人參甘草麥冬。益虛以復結代之脈。地黃阿膠麻仁。生血以寧動悸之心。桂枝和榮衛以救實。薑棗健脾胃以調中。清酒為長血氣之助。復脈乃覈實義之名。然則是湯也。必欲使虛者加進。而馴至於實。則實者自退散。而還復於元之意也。本條結代。下文無代而有代陰。中間疑漏代一節。

白話文:

脈搏結代,並且出現心動或心悸,多虛少實,這種情況就像強盜打算撤退,但是領軍者太弱,無法發號施令,反而是自己左顧右盼,不知道該怎麼辦。使用人參、甘草、麥冬,來增益虛弱,使結代的脈搏恢復正常。地黃、阿膠、麻仁,養血安神,以平息動悸的心臟。桂枝調和榮衛,緩解實證。薑棗健脾胃以調和中焦。清酒可以增長血氣。恢復脈搏是這個湯劑的主要目的。這個湯劑, 必須使虛弱者增強,逐漸達到實證。然後實症自然就會消失,恢復到正常狀態。本條提到結代,但下一條提到代陰,中間似乎漏掉了「代」字。

脈。按之來緩而時一止。復來者名曰結。又脈來動而中止。更來小數。中有還者反動。名曰結陰也。脈來動而中止。不能自還。因而復動。名曰代陰也。得此脈者必難治。(結陰也下當有代脈一股。)

此承結代。而推言結陰代陰。以各皆詳辨其狀。與辨脈下第四章意同。

白話文:

脈搏。按脈的時候,脈搏來得緩慢而有時停頓一下。但一會兒又來了,這種脈象叫做「結脈」。 又有一種脈搏來動後中止。過一會兒又來,而且來得小而數。中間還有反復往來的,叫做「結陰脈」。 脈搏來動後中止,不能自己再繼續,而是在別的部位又動起來,叫做「代陰脈」。 得到這種脈象的人通常很難治癒。(「結陰脈」下面應有「代脈」兩字。)

(四十)傷寒八九日。風濕相摶。身體疼煩。不能自轉側。不嘔不渴。脈浮虛而澀者。與桂枝附子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(四十)傷寒病已進入八九天了,風邪和濕邪交織在一起,導致身體疼痛煩躁,不能自己轉動側身。患者不嘔吐也不口渴,脈象浮虛而澀。對這種情況,採用桂枝附子湯治療。

桂枝附子湯方

桂枝(四兩去皮),附子(三枚炮去皮破八片),生薑(三兩切),甘草(二兩炙),大棗(十二枚擘)

上五味。以水六升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分溫。三服。

白話文:

桂枝附子湯的配方如下:

桂枝四兩(去皮)、附子三枚(炮製去皮後切為八片)、生薔姜三兩(切片)、甘草二兩(炙烤過)、大棗十二枚(掰開)。

將上述五種藥材準備好後,加入六升的水進行煎煮,煮至剩下二升的藥液。接著,濾去藥渣,將熬煮好的藥液分為溫和的三份。建議病人在適宜的時間內分三次服用。

風濕相摶見上篇。此以得之寒因。故身體疼煩不嘔不渴也。不能自轉側者。濕主重著也。浮。風也。虛則汗後之不足。澀。濕也。與上篇小異而大同。桂枝附子湯者。即上篇之甘草附子湯。以薑棗易術之變制也。去朮者。以寒本無汗。不似風之自汗而濕多也。用薑棗者。以寒屬陰。不如風陽之能食也。然去彼取此雖少殊。而其所以為散風除濕則均耳。

白話文:

風溼結合在一起的症狀見上篇。這是由於感受了寒邪引起的。所以身體疼痛煩悶,不嘔吐不口渴。不能自己轉側的,是由於溼邪主重着所致。浮,是風邪。虛,是汗出後不足。澀,是溼邪。與上篇小有不同,但大同小異。桂枝附子湯,就是上篇的甘草附子湯。用生薑大棗替換術的方法來改變製劑。去掉術,是因爲寒本不發汗。不象風邪那樣自汗而溼多。用生薑大棗,是因爲寒屬陰。不如風邪那樣能發汗。雖然去彼取此雖少許不同。但其所以爲散風除溼,則完全一樣。

若其人大便硬。小便自利者。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。(脈經末句湯名無白字。)

白話文:

如果大便乾燥、小便順暢,可以用去桂枝加白朮湯來治療。(脈經最後一句湯名沒有白字。)

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朮湯方

於桂枝附子湯方內。去桂枝加朮三兩。余依前法。

白話文:

在桂枝附子湯的配方中,去掉桂枝並加入白朮三兩,其餘部分則依照之前的製法。

大便硬。裡實矣。故去桂枝。惡其主表而不知里也。小便自利。濕勝也。故加朮。以其益土而能燥濕也。此加減舊缺。今補。

白話文:

大便乾燥,是體內有實證。所以就去了桂枝。因為桂枝太過強調外表,而忽略了根源。小便自利,是因為體內濕氣太重。所以就加了白朮。因為白朮能益氣健脾,也能燥濕。這是加減法的舊缺,現在補上。

(四十一)太陽病。項背強𠘧𠘧。無汗惡風者。葛根湯主之。

葛根湯方

白話文:

(四十一)患有太陽病的情況下,如果出現脖子和背部僵硬不適、緊繃疼痛,並且沒有出汗、怕風的症狀,應該以【葛根湯】作為主要治療方劑。

【葛根湯】的組成如下:

葛根(四兩),麻黃(三兩去節),桂枝(二兩去皮),芍藥(二兩),甘草(二兩炙),生薑(三兩切),大棗(十二枚擘)

白話文:

葛根:四錢

麻黃:三錢,將枝梗去掉

桂枝:二錢,將樹皮去掉

芍藥:二錢

甘草:二錢,經過炙烤

生薑:三錢,切片

大棗:十二枚,剖開

上七味。㕮咀。以水一斗。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。去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覆取微似汗。不須啜粥。余如桂枝法將息。及禁忌。

白話文:

將以上七種藥材搗碎。加入一斗水。先煮麻黃和葛根,減少兩升。撈去浮沫。放入其它藥材。煮沸後取三升藥汁。過濾渣滓。溫飲一升。蓋好被子稍微出汗。不需要喝粥。其餘的護理方法和禁忌與桂枝湯法相同。

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與上篇同者。風寒過太陽之榮衛。初交陽明之經絡。經絡同。所以風寒皆然也。無汗者。以起自傷寒。故汗不出。乃上篇有汗之反對。風寒之辨別也。惡風乃惡寒之互文。風寒皆通惡。而不偏有無也。夫以太陽中風。項背強𠘧𠘧。汗出。惡風。用桂枝加葛根而論之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項背僵硬疼痛,與上篇所說相同。風寒侵襲了太陽經的榮衛之氣,初次交接陽明經的經絡。經絡相同,所以風寒皆如此。沒有汗水,因為從傷寒開始,所以汗水不出。這與上篇有汗水正好相反。風寒的辨別也是如此。惡風是惡寒的變文。風寒都通惡,而不偏一邊有無。如果太陽中風,項背僵硬疼痛,汗出,惡風,用桂枝加葛根來治療。

則此太陽傷寒。項背強𠘧𠘧。無汗。惡風。當用麻黃加葛根。而用葛根湯者何哉。蓋𠘧𠘧乃加陽明之時。喘已不作。故去杏仁。不用麻黃湯之全方。不可以麻黃加為名。而用麻黃桂枝甘草葛根以為湯者。實則是麻黃加之規制也。用薑棗芍藥者。以陽明屬胃。胃為中宮。薑棗皆和中之物。

白話文:

那麼這是太陽傷寒。項背很僵硬。沒有汗。怕風。應該使用麻黃加上葛根。為什麼用葛根湯呢?是因為僵硬是陽明病發作的時候。喘已經沒有了。所以去掉了杏仁,沒有用麻黃湯的全部藥方,不能用「麻黃加」來命名。而用麻黃、桂枝、甘草、葛根來做湯,其實是麻黃加的規律。用薑棗芍藥是因為陽明屬於胃,胃是中宮,薑棗都是溫和中焦的藥物。

芍藥有緩中之義也。不須啜粥。麻黃類例也。

(四十二)太陽與陽明合病。喘而胸滿者。不可下。麻黃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芍藥具有緩和中焦、調和氣血的作用,服用時無需配合飲用稀粥。而關於麻黃這類藥物的使用,也是類似的原則。

當太陽經與陽明經同時發生病狀,出現喘息和胸部滿脹的情況時,不應該使用下法(如瀉下藥物)治療,而應當以麻黃湯作為主要的治療方劑。

合病見上篇。肺主氣。氣逆則喘。喘甚則肺脹。胸滿者。肺脹也。胸乃陽明之部分。喘乃太陽傷寒之本病。以喘不除。甚而至於胸滿。故曰合病。然肺不屬太陽陽明。而太陽陽明合病之傷寒。病全在肺。何也。曰。肺為五臟之華蓋。內受諸經百脈之朝會。其臟金。其性寒。寒邪湊於榮。

白話文:

合併症在上篇都已經講述。肺主氣。氣逆就會喘。喘得厲害就會肺脹。胸滿就是肺脹。胸是陽明的手足陽明經的部分。喘是太陽傷寒的本症。由於喘不消除,嚴重到甚至出現胸滿。所以這稱為合併症。但是肺不屬太陽和陽明,而是太陽和陽明合併症的傷寒,病症全部在肺。為什麼呢?肺是五臟的華蓋。內部接受了諸經百脈的朝會。它的臟性為金,性質寒冷。寒邪湊集在榮氣。

肺以寒召寒。類應故也。不可下者。喘來自太陽之初。滿惟在胸。不在胃也。夫麻黃湯者。主治太陽傷寒之初病。有陽明。何以獨從太陽之主治也。曰。麻黃固善於散寒。其功尤能瀉肺家之實滿。杏仁惟其利於下氣。故其效則更長於定喘。桂枝雖佐。其實有綱維之妙。甘草雖使。

白話文:

肺臟因受寒而引發寒症,這是同類相應的道理。不可用下法治療,因為喘息來自太陽經的初期病變,症狀表現為胸中滿悶,並非胃部所致。麻黃湯是治療太陽經傷寒初期病症的方劑,雖然它也可以治療陽明經的病症,但為什麼獨獨用於治療太陽經的病症呢?因為麻黃善於散寒,其功效尤能瀉除肺部的實滿之邪。杏仁善於宣降肺氣,故其功效更長於平喘。桂枝雖然是佐藥,但它實際上起著綱領的作用。甘草雖然是使藥,但它實際上起到調和的作用。

其才有和緩之高。是故太陽表之治行。則陽明胸之功自奏矣。

(四十三)太陽與陽明合病者。必自下利。葛根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他的才能和缓而高超。因此,治疗太阳表证的行气方法,就能使阳明胸部的功效自然展现出来。

(四十三)太阳和阳明同时发病的人,必然会腹泻。葛根汤可以治疗。

必。定然之詞。自。謂自然而然也。蓋太陽者。膀胱也。膀胱主水。陽明者。胃經也。胃主谷。寒為陰。陰氣主下降。故傷寒無他故。自然而然下利者。太陽陽明合病。經中之邪熱甚。胃氣弱不化谷不分清。雜迸而走注。所以謂之必也。以必定自然而然下利。故但用葛根湯散經中之寒邪。

白話文:

必:肯定之詞。自:表示自然而然。蓋太陽:太陽經,膀胱經也。膀胱主水。陽明:陽明經,胃經也。胃主谷。寒為陰:寒性屬陰,陰氣主下降。所以傷寒沒有其他原因,自然而然的下利,是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受病。經中之邪熱甚:經脈中的邪熱很盛。胃氣弱:胃氣虛弱。不化谷:不能消化食物。不分清:不能分辨清濁。雜迸而走注:混雜在一起而運行不暢。所以謂之必也。因為肯定自然而然的下利,所以只用葛根湯來散去經脈中的寒邪。

而以不治治利。以不治治利者。麻黃散太陽之表。葛根解陽明之肌。桂枝主榮衛之和。薑棗健脾之弱。甘草者。和中之國老。芍藥者。緩中而佐使。夫如是而經中之邪散。則胃中之正回。不分清者自分清。不顯治者而治在其中矣。噫。王者不治夷狄而夷狄治。聖人無為而無不為。

白話文:

不治則治,不治而治的,就是麻黃散治療太陽經的表證,葛根湯治療陽明經的肌證,桂枝湯主治榮衛不和,生薑大棗健脾益氣,甘草是和中藥之代表,芍藥緩和中藥之性而輔助引導其他藥物。像這樣治療,體內的邪氣就散了,胃中的正氣就回來了。不分清的自然會變清,不用明顯的治療,治療的效果卻蘊含在其中。哎,王者不治理異族,異族卻治理得好;聖人無為而無所不為。

所謂仁之盡義之至。吾於是乎重有感焉。彼以煦煦為仁。孑孑為義。竊聖人之王道以亂名實者。謂不自欺以欺人。公孫龍不能為之說也。悲哉。

白話文:

所謂仁愛之心的圓滿,道德情操之極致。我在此時更加深有感觸。他們把溫暖及人的行為當作仁愛,把獨善其身當作道德。偷偷地引用古聖王的王道,來擾亂了事物的名稱和實際。這叫做自己不敢欺騙,卻去欺騙別人。公孫龍也不能為他們進行辯解。可悲啊!

(四十四)二陽並病。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。汗先出不徹。因轉屬陽明。續自微汗出。不惡寒。若太陽病證不罷者。不可下。下之為逆。如此可小發汗。設面色緣緣正赤者。陽氣怫鬱在表。當解之熏之。若發汗不徹。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。當汗不汗。其人躁煩。不知痛處。

白話文:

(四十四)太陽病跟陽明病同時感染。太陽病剛開始生病的時候發汗。汗先出不透徹。因此轉屬於陽明病。繼續微微出汗。不惡寒。如果太陽病的症狀沒有消失,不可使用瀉下的方法。瀉下是違反病情的。這樣可以稍微發汗。如果面色潮紅,是陽氣鬱結在體表,應該解表和燻蒸。如果發汗不透徹,不能說是陽氣鬱結不能外出。應當發汗而沒有發汗。這個人煩躁不安,不知道疼痛的部位。

乍在腹中。乍在四肢。按之不可得。其人短氣。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。更發汗則愈。何以知汗出不徹。以脈澀故知也。

白話文:

病邪一開始在腹中,後來轉移到四肢。按壓也找不到病邪的具體部位。病人呼吸短促,只是坐着就會汗流不止,並且汗液無法透發出來。繼續發汗就能夠治癒。怎麼知道汗液不能透發?通過脈象澀滯可以知道。

轉。與傳同。見第五問。並病見上篇。太陽初得病時至不惡寒。是原致並之因。若太陽證不罷。至解之熏之。是言治之之次第。若發汗不徹至末。是反復申上文之詳。徹。除也。去也。不徹。言汗發不如法病不除去也。越。散也。言怫鬱不散也。澀為血虛。血虛者。汗出過多也。所以轉陽明也。

白話文:

轉:同傳。見第五問。並病見上篇。太陽生病之初,直到發病時不惡寒,這是原本形成併發症的原因。如果太陽病的症狀(治療)沒有停止,到解表發汗的時候,就要燻蒸治療和發汗,這是講治療的次第。若發汗不徹底直到最後,這是在反復申述上文的詳細內容。徹(通“除”),除去。不徹,就是說發汗不符合規律,不能除去疾病。越,散。說鬱悶不散。澀,為血虛。血虛,是因為汗出過多,所以轉成了陽明病。

(四十五)傷寒六七日。結胸熱實。脈沉緊。心下痛。按之石硬者。大陷胸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(四十五)傷寒病經過六七天,胸中結實,有熱邪實證,脈象沉而緊,心窩部位疼痛,用手按壓時像石頭一樣堅硬,此時應使用大陷胸湯來治療。

沉為里。緊為寒。結胸。故心下痛。熱實。故石硬。方見上篇。蓋證同也。

(四十六)小結胸。病正在心下。按之則痛。脈浮滑者。小陷胸湯主之。

小陷胸湯方

黃連(一兩),半夏(半升洗),栝蔞實(一枚大者)

上三味。以水六升。先煮栝蔞取三升。去滓。內諸藥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分。溫三服。

白話文:

沉脈表示病位在內部(裏)。緊脈象徵寒邪。結胸是指胸部有凝結不通的感覺,因此會導致心下部位疼痛。熱邪堅實,所以會感覺像石頭一樣堅硬。治療此證的方法請參考上一篇文章,因為它們的症狀本質上是相同的。

(四十六)小結胸病的病情主要集中在心下位置,按壓時會有疼痛感,脈象呈現爲浮滑。這種情況下,主要使用小陷胸湯來治療。

小陷胸湯藥方

  • 黃連一兩
  • 半夏半升(需清洗)
  • 大栝樓實一枚

將上述三種藥材準備好,使用六升水先煮栝樓,直至水量減至三升後,去除藥渣。接着,將剩餘的藥材加入煮過的水中繼續煎煮,直至剩下兩升藥液。之後,濾掉藥渣,將藥液分爲幾份,溫熱後分三次服用。

正在心下。言不似大結胸之高而在上也。按之則痛。言比不按亦痛則較輕也。浮則淺於沉。滑則緩於緊。此結胸之所以有大小之分也。黃連苦寒。以泄熱也。半夏辛溫。以散結也。栝蔞實苦而潤。苦以益苦。則致熱於易泄為可知。潤以濟辛。則散結於無難開可必。所謂有兼人之勇而居上功者。惟此物為然也。

白話文:

它是在心臟的下面,與大結胸之症的隆高且位置在上方不同。按壓會痛,這說明比不按時會痛的症狀比較輕微。浮是比沉要淺的,滑是比緊要緩和的,這就是結胸症狀中會出現大小不一的症狀原因。黃連苦寒,用來散熱。半夏辛溫,用來消除結塊。栝蔞實苦而潤,苦可以增強苦性,因此可以讓熱更易於消除。潤可以中和辛,因此可以肯定能輕易消除結塊,也就是說,只有它是既有共同的作用,又能有單獨效果的。

(四十七)傷寒十餘日。熱結在裡。復往來寒熱者。與大柴胡湯。但結胸無大熱者。此為水結在胸脅也。但頭微汗出者。大陷胸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患者得傷寒十多天了,熱邪鬱結在體內,又有時冷時熱的現象,可給予大柴胡湯治療。如果患者只出現胸悶,沒有明顯發熱的現象,這可能是水濕積聚在胸脅所引起的。如果患者只是頭部稍微出汗,可以採用大陷胸湯治療。

水。即飲也。以不實硬。故曰水結。胸脅亦裡也。以熱結不高。故曰在裡。此條兩節。上節以往來寒熱。故用大柴胡湯。下節以水結無大熱。故用大陷胸湯。然熱結與水結。胸脅與里。皆互詞。大同小異。皆下法也。二方俱見上篇。

白話文:

水,就是飲水。飲水後沒有消化吸收,反而變硬。所以,古人稱之為水結。胸脅也是裡。由於熱結在裡,所以不高。這一條分為兩節。上節講往來寒熱,所以用大柴胡湯。下節講到水結,沒有大的熱,所以用大陷胸湯。然而,熱結與水結,胸脅與裡,都是相互通用的概念。大同小異,都是採用下法治療。這兩種藥方都見於上文。

(四十八)太陽與少陽合病。自下利者。與黃芩湯。若嘔者。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(四十八)太陽病與少陽病合併症。如果有腹瀉的話,就要用黃芩湯治療。如果嘔吐的話,就要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療。

黃芩湯方

黃芩(三兩),甘草(二兩炙),芍藥(二兩),大棗(十二枚擘)

上四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再。夜一服。

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

於黃芩湯方內。加半夏半升。生薑三兩。余依黃芩湯法。

白話文:

黃芩湯的配方如下:

  • 黃芩:三兩
  • 甘草(炙烤過):二兩
  • 芍藥:二兩
  • 大棗(掰開):十二枚

將上述四種材料,加入一斗的水中,煎煮至剩下三升的液體,然後去掉藥渣。趁溫熱時,分次服用一升,白天服兩次,夜晚服一次。

黃芩加半夏生薑湯的配方如下:

在黃芩湯的基礎上,增加:

  • 半夏:半升
  • 生薑:三兩

其餘部分則按照黃芩湯的煎煮和服用方法進行。

陽明間太少而中居。太少病。陽明獨能逃其中乎。是故芍藥利太陽膀胱而去水緩中。黃芩除少陽寒熱而主腸胃不利。大棗益胃。甘草和中。是則四物之為湯。非合三家而和調一氣乎。然氣一也。下奪則利。上逆則嘔。半夏逐水散逆。生薑嘔家聖藥。加所當加。無如二物。

白話文:

在陽明經中,太少經相交,太少經容易得病。太少經可以逃離陽明經中的病嗎?所以芍藥有益太陽經、膀胱經,同時去除掉水中所含的緩下物質。黃芩則能夠去除少陽經的寒熱、治療腸胃不適。大棗可以增益胃氣。甘草使氣順調和。這四味藥物合用為湯劑,能否調和三經之氣?氣只有一種。若氣向下迫降,則腹瀉;氣向上逆衝,則嘔吐。半夏能夠逐水散逆。生薑是治療嘔吐的聖藥。在湯劑中加入適當的半夏、生薑,效果最好。

(四十九)傷寒六七日。發熱微惡寒。支節煩疼。微嘔。心下支結。外證未去者。柴胡加桂枝湯主之。

柴胡加桂枝湯方

白話文:

(四十九)在患了傷寒六七天之後,如果出現體溫上升、稍微怕冷、四肢關節感到煩躁疼痛、輕微噁心,並且心下部位有脹滿感,而外在的風寒症狀尚未完全消退的情況下,可以使用「柴胡加桂枝湯」作為主要治療方劑。

柴胡加桂枝湯的配方如下:

柴胡(四兩),桂枝(一兩半去皮),人參(一兩半),甘草(一兩炙),半夏(二合半洗),黃芩(一兩半),芍藥(一兩半),生薑(一兩半切),大棗(六枚擘)

上九味。以水七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分溫三服。

白話文:

  • 柴胡:4 兩

  • 桂枝:1.5 兩(去皮)

  • 人參:1.5 兩

  • 甘草:1 兩(炙)

  • 半夏:2.5 合(洗淨)

  • 黃芩:1.5 兩

  • 芍藥:1.5 兩

  • 生薑:1.5 兩(切片)

  • 大棗:6 枚(裂成兩半)

支節。四肢百節也。支結言支飲摶聚而結也。發熱至微嘔。太陽之表也。故曰外證未去。以微而未去也。故加桂枝以解之。支結屬少陽。以結則難開也。故用柴胡為主治。然則是證也。雖無太少之明文。而於太少之治以究之。則亦因藥可以知病矣。

白話文:

支節,指四肢百節。支結是指支飲凝聚而結成塊狀。發熱至微嘔,是太陽經的表證,所以說外證還沒有完全消除,因為發熱微嘔的症狀還沒有完全消失。所以要加入桂枝來解除外證。支結屬於少陽經,因為結塊難以打開,所以用柴胡為主藥治療。雖然這個病例沒有明確記載是太陰還是少陽的證候,但是根據太陰和少陽的治法來分析,也可以通過藥物來判斷疾病的證候。

(五十)傷寒四五日。身熱惡風。頸項強。脅下滿。手足溫而渴者。小柴胡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傷寒四、五天,病患感到身體發熱、怕吹風,頸部僵硬,肋骨底下脹滿,手腳溫熱並口渴,用小柴胡湯治療。

身熱惡風。太陽表也。頸項強。有陽明也。脅下滿。少陽也。然則三陽俱見病矣。手足溫而渴者。邪湊半表半裡而里證見也。夫以三陽俱見病而獨從少陽之小柴胡以為治者。太陽陽明之邪微。少陽近里而里證見。故從少陽一於和而三善則皆得也。

(五十一)傷寒陽脈澀。陰脈弦。法當腹中急痛者。先與小建中湯。不瘥者。與小柴胡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身體發燒並且怕風,這是太陽表證的症狀。頸部僵硬疼痛,這是陽明經的症狀。肋骨下方感到脹滿,這是少陽經的症狀。這樣看來,三陽經的病症都出現了。手腳溫暖並且口渴,這是邪氣同時侵犯半表半里的症狀,而裏證的症狀更為明顯。三陽經的病症都出現了,卻只用小柴胡湯治療少陽經的病症,這是因為太陽經和陽明經的邪氣較輕微,少陽經靠近裏層,裏證的症狀更為明顯。所以從少陽經著手治療,調和陰陽,那麼三陽經的病症都會得到治療。

陽主氣。澀主痛。陰主血。弦主急。投以小建中者。求之於益陰而和陽也。不瘥。則不對可知矣。小柴胡者。少陽之主治也。蓋少陽屬木。其脈弦。木盛則土受制。故澀而急痛也。然則是治也者。伐木以救土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陽氣主管氣血運作,澀脈主疼痛。陰氣主管血液,弦脈主急。投以小建中湯的目的是增加陰氣、調和陽氣。如果治療無效,那一定是陰陽沒有調和好。小柴胡湯是治療少陽病的常用藥。因為少陽屬木,肝脈是弦脈。木氣過盛,就會剋制脾土,因此出現澀脈和急痛。所以治療少陽病的方法,就是疏肝木以扶脾土。

(五十二)傷寒五六日。已發汗。而復下之。胸脅滿。微結。小便不利。渴而不嘔。但頭汗出。往來寒熱心煩者。此為未解也。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。

柴胡桂枝幹薑湯方

白話文:

(五十二)患傷寒五、六天,已經發過汗,又再服了下洩藥,結果胸脅滿悶,微微感到痞結,小便不利,口渴但不嘔吐,只有頭部出汗,反覆發冷發熱、心煩,這是沒有解表而服攻下藥的結果,應服用柴胡桂枝幹薑湯。

柴胡(半斤),桂枝(三兩去皮),乾薑(三兩),栝蔞根(四兩),黃芩(三兩),牡蠣(三兩熬),甘草(二兩炙)
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二升。煮取六升。去滓。再煎取三升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初服微煩。後服汗出便愈。

白話文:

柴胡(半斤),桂枝(三兩,去皮),乾薑(三兩),栝蔞根(四兩),黃芩(三兩),牡蠣(三兩,熬製),甘草(二兩,炙製)

胸。太陽陽明也。脅。少陽也。小便不利。太陽之膀胱不清也。渴而不嘔。陽明之胃熱而氣不逆也。頭汗出者。三陽之邪熱甚於上而氣不下行也。往來寒熱心煩者。少陽半表半裡之邪出入不常也。柴胡黃芩。主除往來之寒熱。桂枝甘草。和解未罷之表邪。牡蠣乾薑。咸以軟其結。辛以散其滿。栝蔞根者。苦以滋其渴。涼以散其熱。是湯也。亦三陽平解之一法也。

(五十三)太陽病。十日以去。脈浮細而嗜臥者。外已解也。設胸滿脅痛者。與小柴胡湯。

白話文:

胸痛,是太陽和陽明經脈有病。脅痛,是少陽經脈有病。小便不利,是太陽經脈膀胱不清。感到口渴但不嘔吐,是陽明經脈胃部熱,氣往上逆。頭部汗出,是三陽經的邪熱在上焦很厲害,所以氣不能下降。時而寒冷時而發熱,且心煩躁的,是少陽經的邪氣在表裡之間往來,出入無常。柴胡、黃芩可以治療往來寒熱。桂枝、甘草可以調解未除盡的表邪。牡蠣、乾薑都帶有鹹味,可以緩解結塊。辛味可以散滿滯。栝蔞根帶有苦味,可以滋潤口渴。涼性可以散熱。這個湯方也是三陽平解方法之一。

脈但浮者。與麻黃湯。脈浮細而嗜臥者。大邪已退。血氣乍虛而肢體倦怠也。胸滿脅痛。則少陽未除。故與小柴胡以和之。脈但浮則邪還表。故與麻黃湯以發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脈像是浮脈,那就使用麻黃湯。如果脈像是浮細的,而且想睡覺,表示大部分的疾病已經去除只剩下少部分,血氣已經開始恢復,但四體倦怠。胸悶脅痛,就是少陽病還沒有消除,因此使用小柴胡湯來調和。脈如果是單純的浮脈,就表示疾病還停留在體表,所以用麻黃湯來治療。

(五十四)傷寒十三日。胸脅滿而嘔。日哺所。發潮熱。已而微利。此本柴胡證。下之而不得利。今反利者。知醫以丸藥下之。非其治也。潮熱者實也。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。後以柴胡加芒硝湯生之。

柴胡加芒硝湯方

於小柴胡湯方內。加芒硝六兩。余依小柴胡湯法。

白話文:

傷寒十三天了,病人感到胸脅部位脹滿而嘔吐。每天傍晚發作潮熱,然後微利,這是柴胡證的症狀。現在給他服用了下瀉藥,卻沒有達到瀉下的效果。現在反而腹瀉,這說明醫生給他服用了丸藥,這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出現了潮熱,說明體內有實邪。首先應該服用小柴胡湯來解除體表的邪氣,然後再服柴胡加芒硝湯來生津。

十三日。過經也。不解。壞例也。非其治也以上。乃原其壞由於醫之誤。以下至末。救誤之治也。然微利矣。加芒硝以更下之者。丸之為丸。大率辛熱物。雖快攻下。下者藥也。熱以益熱。熱結反實而不出。故須咸以軟之也。

白話文:

十三天。由於經絡不通暢而引起的疾病。如果沒有解除病根,而是草率用藥,這就叫做壞了規矩,並非治病的正確方法。以上是追究病情惡化的原因,是由於醫生誤治。以下到全文結束,是針對誤治進行的補救。然而這樣做效果很微小。加芒硝以便再次下瀉的,丸藥都是用辛熱的藥物製成的,雖然藥效猛烈,但是瀉下的只是藥物本身,熱能加劇熱性,熱結反而更加嚴重,而無法排除。所以必須用鹹味藥物來緩和一下。

(五十五)傷寒五六日。嘔而發熱者。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。柴胡證仍在者。復與柴胡湯。此雖已下之不為逆。必蒸蒸而振。卻發熱汗出而解。若心下滿而硬痛者。此為結胸也。大陷胸湯主之。但滿而不痛者。此為痞。柴胡不中與之。宜半夏瀉心湯。

半夏瀉心湯方

白話文:

(五十五)傷寒五、六天後,嘔吐發熱。而柴胡湯證具全,卻服用其他藥物導致腹瀉。柴胡證仍在,此時再服用柴胡湯。雖然已經腹瀉,但並不違逆病機。病人必然虛弱發抖,再度發熱汗出而痊癒。如果心窩脹滿、堅硬疼痛,這是結胸導致的。服用大陷胸湯治療。如果僅是脹滿但不疼痛,這是痞證,不需要柴胡,應該服用半夏瀉心湯。

半夏(半升洗),黃芩(三兩),乾薑(三兩),人參(三兩),黃連(一兩),甘草(三兩炙),大棗(十二枚擘)
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六升。去滓。再煎取三升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白話文:

半夏(半升,洗淨),黃芩(三兩),乾薑(三兩),人參(三兩),黃連(一兩),甘草(三兩,炙),大棗(十二枚,劈開)

此條上節。與上篇第六十三條互相發明。蓋風寒至少陽證治無差殊。故更互為文而互言之。以見彼此皆然也。若心下滿以下二節。乃復言其變以出其治。結胸乃其變之重者。以其重而結於胸。故從大陷胸湯。痞則其變之輕者。以其輕而痞於心。故用半夏瀉心湯。半夏乾薑。辛以散虛滿之痞。

白話文:

這條和上一篇中的第六十三條互相解釋。大概是因為風寒證的少陽證的治療方法沒有什麼差別。所以互相用文章來解釋,以表達互相都很相似。至於「心下滿」以下的兩個條目。再次說明病情變化以提供治療。結胸是病情較重的。因為病情較重而結在胸中,所以用大陷胸湯來治療;痞是指病情較輕的。因為病情較輕而痞在心中,所以用半夏瀉心湯來治療。半夏乾薑,辛味用來散發虛滿的痞氣。

黃芩黃連。苦以泄心膈之熱。人參甘草。甘以益下後之虛。大棗甘溫。潤以滋脾胃於健。曰瀉心者。言滿在心膈而不在胃也。

(五十六)本以下之。故心下痞。與瀉心湯。痞不解。其人渴而口燥煩。小便不利者。五苓散主之。

白話文:

黃芩和黃連。功效苦寒,用來宣瀉心膈的熱氣。人參和甘草。功效甘平,用來補益下焦後天的不足。大棗。功效甘溫,用來潤澤滋養脾胃以使健旺。所謂瀉心,是指病邪鬱積在心膈,而不是在腸胃。

瀉心湯者。本所以治虛熱之氣痞也。治痞而痞不解。則非氣聚之痞可知矣。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。津液澀而不行。伏飲停而凝聚。內熱甚而水結也。五苓散者。潤津液而滋燥渴。導水飲而蕩結熱。所以又得為消痞滿之一治也。

白話文:

瀉心湯:原本用於治療虛熱引起的氣痞。但如果服用瀉心湯後,痞滿沒有消除,那麼就可以判斷痞滿不是氣聚引起的。如果患者口渴、口乾、煩躁、小便不利,那麼很可能是津液澀滯,水飲內停,內熱嚴重,導致水液凝聚。

五苓散:可以滋潤津液,緩解口渴,導出水飲,消除結熱。因此,五苓散也可以用於治療痞滿。

(五十七)婦人傷寒。發熱。經水適來。晝日明瞭。暮則譫語。如見鬼狀者。此為熱入血室。無犯胃氣及上二焦。必自愈。

白話文:

(五十七)婦女患上傷寒。發燒。經血剛來。白天頭腦清楚。入夜就胡言亂語。好像看見鬼的樣子。這是因為熱邪入侵了血室。沒有犯胃氣和上二焦。一定能自愈。

無。與毋通。此與上篇末三條文少異而證同。上篇言脈與如結胸狀。此言晝日明瞭。暮則譫語。上篇言刺期門及與小柴胡湯。此言無犯胃氣及上二焦。皆互言以明互見之意。晝屬陽。明瞭者。陰邪退也。暮屬陰。譫語者。血證得陰而劇也。毋者。禁止之詞。犯胃氣。以禁下言也。

白話文:

「無」與「毋」意思相同,這兩段的內容與上一篇最後的三段文章略有不同,但都有相同的證據可證明。上一篇提到脈象如下:如結在胸中的樣子。這段文章則說白天神智清醒,到了晚上就會說胡話。上一篇提到針刺期門穴,並且服用小柴胡湯。這段文章則說不要傷害胃氣以及上二焦。這兩段文章彼此呼應,以說明彼此相關的含義。白天屬於陽,神智清醒,表示陰邪已經消除。晚上屬於陰,說胡話,表示血證受到陰邪的影響而發作。禁止針刺胃氣,是指不要向下治療。

上二焦。謂上焦中焦。以禁汗吐言也。蓋衛氣出上焦。津液蓄於中焦。汗則損衛氣而亡津液。是汗則犯二焦也。又上焦主受納。中焦主受盛。吐則納與盛俱為逆。是吐則上中二焦亦俱犯也。然下固損胃。下焦犯矣。是三法皆不可用也。三法皆不可用者。邪本在血室。亦非三者攻之所可能及也。

白話文:

上焦和中焦。指上焦和中焦。所以禁止出汗和言語。衛氣出於上焦,津液儲蓄於中焦,出汗會損耗衛氣和損失津液,所以出汗會損害上焦和中焦。上焦主納,中焦主受盛。嘔吐會導致納和盛都逆轉,所以嘔吐也會損害上焦和中焦。排泄會損害胃,損傷下焦。因此,這三種方法都不能使用。這三種方法都不能使用的原因是,邪氣的根本在於血室,而這三種方法的功效都達不到血室。

必自愈者。言伺其經行血下。則邪熱得以隨血而俱出。猶之紅汗而然。故決言必定自解而愈。以警人勿妄攻取。致謬誤以生變亂之意。夫以三法既皆不可用。則與其欲治。寧刺期門。及與小柴胡湯。而法在焉。即此條之必自愈而觀之。則上篇之期門雖不刺。小柴胡湯雖不行。

白話文:

這些人一定是自動痊癒的。意思是伺機待其經血來潮,那麼邪熱就能夠隨著經血一起排除。猶如見紅汗而自然停止一樣。所以斷然說一定自行化解而痊癒。以此告戒人們不要妄加攻補,導致誤差而引起變化的意思。既然那三種方法都不可採用,那麼與其想要治療,不如針刺期門,配合小柴胡湯。而方法就在於此。即從這條自己一定會好的條款中觀察,那麼即使上片不針刺期門,不服用小柴胡湯。

亦皆得終當自愈。從可知矣。且上篇出三條。而此篇一條。下篇雖無出。要皆欲人同推也。讀者通考而參詳之。則男子婦人風寒為病。證治之異同。大端可見矣。

白話文:

也都能夠終究自我康復。從此可以知道。而且上篇提到了三種情況,而這篇只提到一種情況。下篇雖然沒有提到,但都是希望人們一同推究的。讀者通盤考察並仔細研究,那麼男子、婦人因風寒而致病的情況,證候和治療方法的異同,大體就可以看出來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