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陽病陰病圖說 (2)
陽病陰病圖說 (2)
1. 陽病陰病圖說
表道自外而內,里道自下而上。三陽三陰參經絡,貫之於一。以統而言之,故於其漸也,不曰進,不曰入,不曰行走,而曰傳,又曰轉,借驛傳輸轉,以用其義。道本自然也。後人不察,只管愎空鑿如此傳如彼傳之妄謬。天下有不歸一於三陽三陰之病乎?嗚呼!仲景歿,六經熄。
病論不為不多也,而皆曰醫者意也。事物皆歸一於意矣,尚何道可言哉?一日二日三四五六日者,猶言第一第二第三四五六之次序也。大要譬如計程,如此立個前程的期式約摸耳,非計日以限病之謂。證見如經為診,不可拘日拘經以冒病。且如几几合併,太陽未過,已到陽明。
太少合併,陽明位間乎中。謂中間不然,可乎?此可以一日一經數乎?可以一日二經三經言也。又況一入陽明,不復再傳,此可以拘日拘經數乎?再經數向何處去也?膠柱鼓瑟,刻舟求劍!聖人之道,可以如此而求之哉?故曰道在言外。嗚呼!仲景遠矣,紙上摸影以爭奇炫巧者紛紛然矣。
安得心志存乎作德、有主而不惑者!吾與之共論言外之道而數此。
大約腑低下,陽根於陰而不離乎陰也。胃當脾前,廩水穀而應土;其脘上通咽,主內而不出;出則病。小腸次胃而受盛;大腸次小腸而傳送;穀道肛門,其下口也。二腸通胃而一道,故承胃下出重濁以應地。陽以行陰也。膀胱無上口,當腎前,居闌二腸之門;泌別分清,滲而為溺以出前竅。水道莖垂,其下口也。膽在肝內而前向,有入無出;故稱實。
大勢臟高上,陰根於陽而不離乎陽也。肺總腑臟而華蓋;其脘上通喉,主出而不內;誤內,則必咳,不出不已。心次肺而前向;脾次心而中居;肝次脾而左嚲。心肝同肺系,故從肺上通輕清以應天。陰以和陽也。脾當胃後,無出無入,孤中而鼓胃;故胃實則脾約。腎當膀胱後,次脾而綴脊𦛗;其中即人安生立命之門。婦人花開蒂結,娠妊於此,娩必腰痛。瓜果成熟,蒂脫而落故也。脈訣以右腎為命門。非但有出無入,故曰虛。
天生萬物,人為最靈。腑陽臟陰緣得其正。褚氏有言:同化五穀,故胃為脾腑而脈從脾;同氣通泄,故大腸為肺腑而脈從肺;同主精血,故膀胱為腎腑而脈從腎;同感交合,故小腸為心腑而脈從心;同以脈為竅,故膽為肝腑而脈從肝。如此,則是以五腑五臟言也。以六腑六臟言之,素靈以心主配三焦,脈訣以命門配三焦。心主配者,主經絡而言也;命門配者,主脈而言也。各就所主而言,雖不同,其為用火用虛,而所以言之意則一。雖皆曰虛,虛者大也。嗚呼!古之君子,必求成德。德成莫要於藝精。藝精莫要於識病。識病莫要於知脈。知脈莫要於窮理。
斯理未明,燮調難許。欲愈眾疾,罔云而已。德可言哉?
白話文:
《陽病陰病圖說》:
疾病由外而內發展稱為「表道」,由下而上稱為「里道」。三陽經與三陰經相互配合,經絡貫通為一體。統觀整體,病勢漸變時不稱「進」「入」或「行走」,而用「傳」或「轉」,就像驛站傳遞物資般比喻其過程。這本是自然之理,後人卻不明就裡,胡亂臆測傳變路徑。天下疾病哪有不歸屬三陽三陰的呢?唉!自張仲景逝去,六經理論便逐漸黯淡。
醫論雖多,卻只說「醫者意也」,將一切歸於主觀臆斷,還有何規律可言?所謂「一日二日」至「六日」,只是標示病程階段順序,如同估算路程遠近,並非限定病症日數。診斷應依據證候與經絡,不可拘泥日數或經絡順序。例如「幾幾合併」證,太陽病未退卻已出現陽明病;太陽少陽合病時,陽明也可能夾雜其中。這種情況怎能用「一日一經」硬套?甚至可能一日涉及多經。更何況病入陽明後常不再傳變,又該如何計算日數與經絡?死守教條就像「膠柱鼓瑟」「刻舟求劍」,聖人之道豈能如此膚淺?真正的規律在言外啊!仲景已遠,如今醫者只在文字表象上爭奇鬥巧。何時才能遇見專注醫德、心有定見之人?願與之探討醫道真諦。
臟腑功能簡述
六腑屬陽,根基於陰而不離陰:胃在脾前,容納水穀屬土;胃脘上通咽喉,主受納而不外洩(外洩則病)。小腸承接胃的消化物,大腸繼而傳導;肛門為排泄出口。兩腸與胃相通,共同運化濁物應和地氣(陽氣推動陰質)。膀胱無上口,位於腎前,過濾腸道水分化為尿液,經尿道排出。膽附於肝,儲存膽汁無直接出口,故屬「實」。
五臟屬陰,根基於陽而不離陽:肺統領諸臟如華蓋,上通喉嚨主呼氣(異物誤入必咳至排出)。心在肺前,脾居心中,肝靠左胸。心肝與肺相連,共司清氣應和天氣(陰質調和陽氣)。脾在胃後無直接出入,若胃積滯則脾運受阻。腎居膀胱後方,兩腎之間為生命本源(婦人妊娠時此處氣血凝聚,分娩腰痛如瓜熟蒂落)。脈學稱右腎為命門,因其主生長發育(有輸出無儲藏,故稱「虛」)。
人乃萬物之靈,臟陰腑陽各司其職。褚氏雲:胃與脾共化五穀,故胃脈從脾;大腸與肺同主氣機宣降,故脈從肺;膀胱與腎共調精血,故脈從腎;小腸與心共司血脈運行,故脈從心;膽與肝同主筋脈疏洩,故脈從肝——此為五臟五腑相配。若論六臟六腑,《素問》《靈樞》以心包配三焦(主經絡),脈學以命門配三焦(主脈象)。兩說角度不同,但「火之用」與「虛之本」的核心理念一致。所謂「虛」,實指功能廣大。
古之醫者必求德藝雙修:精進醫術首重識病,識病關鍵在明脈,明脈根本在窮理。理未通曉,何以調和陰陽?空談治癒眾疾,不過虛言。醫德豈是徒託空談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