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有執

《傷寒論條辨》~ 陽病陰病圖說 (1)

回本書目錄

陽病陰病圖說 (1)

1. 陽病陰病圖說

經絡筋脈類皆十二。配三陽三陰而總以六經稱。六經之經。與經絡之經不同。六經者。猶儒家六經之經。猶言部也。部猶今六部之部。手足之分上下。猶宰職之列左右。聖人之道。三綱五常。百行庶政。六經盡之矣。天下之大。事物之眾。六部盡之矣。人身之有。百骸之多。

白話文:

經絡和筋脈的種類各有十二條,與三陽三陰相配,總稱為六經。六經的「經」與經絡的「經」不同,六經就像儒家的六經,是部類的意思,就像現在的六部之類。手足上下的分佈,就像宰相左右的職位一樣。聖人的道理,三綱五常,百行各種政治事務,六經都窮盡無餘了。天下的廣大、事物眾多,六部都包括盡了。人體的構造、百骸的種類繁多,經絡和筋脈也包括盡了。

六經盡之矣。由此觀之。則百病皆可得而原委。而斯道之一貫。不在掌握乎。但六經之於人身。無所不該。全在人隨處理會。靈樞曰。能別陰陽十二經者。知病之所生。又曰。能知六經標本者。可以無惑於天下。正謂此也。若以六經之經。斷然直作經絡之經看。則不盡道。惑誤不可勝言。

後世謬訛。蓋由乎此。

白話文:

六經的內容非常廣泛。由此可以看出,各種疾病都可以找到其根本原因。而貫穿其中的道理,不把握住又能行嗎?只是,六經對人體來說,沒有什麼是不包含的。完全在於人如何去理解和運用。靈樞經說:「能夠辨別十二經脈的陰陽屬性,就能知道疾病的產生原因。」又說:「能夠知道六經的標本關係,就可以在天下沒有困惑的時候。」正指的是這個。如果把六經的「經」字,斷然地直接當作經絡之「經」字來看,那就不能完全表達其含義,所產生的疑惑和錯誤實在是太多了。

太陽者。風寒之著人。人必皮膚當之。當之則發熱。熱在皮膚。皮膚在軀殼之外。故曰表。有汗無汗在榮衛。榮衛亦在表。表合太陽足膀胱經。合者何。膀胱不與諸腑通筋膜聯絡耳。故曰孤腑。開竅於前。前者表陽之道。故合也。言太陽而不言膀胱經與皮膚者。不待言而可知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陽經是風寒侵襲人體之經,人體的皮膚必先受到風寒的侵襲,受到侵襲後就會發熱,熱在皮膚,皮膚在身體表面,所以中醫稱之為表,有汗或無汗均在榮衛,榮衛也在表,表合於太陽足膀胱經。合是怎麼回事呢?膀胱經不與諸腑相通,只是透過筋膜筋骨相互聯絡而已,所以稱為孤腑,開竅在前,前是表陽之道,所以相合。說到太陽經而不說膀胱經和皮膚,這是可以推知而不需要說的。

然太陽猶有手小腸經。安知所言非此乎。小腸經不與皮膚合。不合則不主病。不主病則不足言。不足言則不在言內亦可知也。

白話文:

但太陽經還有手小腸經。怎麼知道所說的不是這個呢?手小腸經和皮膚不配合。不配合就不主治疾病。不主治疾病就不值得說。不值得說就不在要說的範圍內,這也可以明白了。

陽明者。風寒之邪過皮膚而又進。接皮膚者肌肉也。不曰肌肉而曰陽明者。肌肉居五合之中。為軀殼之正。內與陽明足胃合也。合謂何。胃亦中。為五臟六腑之海。合內外之正。以正合正也。故又曰正陽。然則陽明雖有二經。其手大腸經不與肌肉合不在言內。而所言者為胃經可知也。

白話文:

陽明:風寒之邪先侵犯皮膚,然後進入人體。接觸皮膚的就是肌肉。這裡不說肌肉而說陽明,是因為肌肉位於五合之中,是軀體的正中。陽明經跟足陽明胃經相合。合是什麼意思呢?胃也是身體的中空器官,是五臟六腑之海,與陽明經相合,就等於把內、外之正相合。所以又稱之為正陽。因此陽明雖然有兩條經脈,但手陽明大腸經不與肌肉相合,不在所討論之內。而我們討論的是胃經,這是可以知道的。

夫惟以正合正。故始終任重。風寒一至胃實。則不復再傳。而吉凶死生機焉。有以哉。少陽者。邪過肌肉而又進。則又到軀殼之內。腑臟之外。所謂半表半裡者。少陽足膽經之合也。合者何。膽不自立。黏連於肝而不離。與外不屬軀殼而不離軀殼。內不屬腑臟而不離腑臟者同道故合也。

白話文:

只有以純正(的氣)與純正(的氣)結合,所以始終承擔著重要的責任。風寒一到胃部實熱,就再也不會傳播。而吉凶死生的關鍵就在這裡。有(原因的)。少陽(症),邪氣超過肌肉後又前進,那麼它又到達了軀殼之內、腑臟之外的地方。所謂半表半裏,就是少陽足膽經的結合。結合是什麼?膽自己不能獨自獨立,粘連於肝而不離開。與外界不屬於軀殼而不離開軀殼。與內部不屬於腑臟而不離開腑臟,循著相同的途徑所以結合。

然則不以膽與合言而以少陽言者。膽與合皆偏隅。少陽統大綱其道備也。夫以病起於表。表外也。外為陽。故曰陽病。陽病自外而內。其漸如此。過此則入內矣。內而腑臟。腑合表而應病。不待言也。臟主內。內。里也。里為陰。臟亦陰。故曰陰病。陰病者。臟受病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為什麼不把膽和「合」並列,卻說「少陽」呢?膽和「合」都僅僅是一隅而已,而「少陽」卻統括大體,其道理完備。如果疾病發生在體表,就是外在的。外在的為陽,所以稱為「陽病」。「陽病」從外向內發展,其漸變的過程如此。超過這個階段就會向內發展。內在的,就是腑臟。腑與體表相應,外在的疾病波及腑,這是不言而喻的。臟主內,內為裏,裏為陰,臟也是陰,所以稱為「陰病」。「陰病」是指臟器發生病變。

太陰。脾也。脾居中而陽事。故次少陽而為三陰之先受。少陰。腎也。厥陰。肝也。心肺何以不受哉。靈樞曰。心為人一身之主。不受外邪。心受外邪人則死。以不受外邪。故位高而居上。肺主出不受納。故最高而極上。二臟又不與外之三陽合。且陰道逆。其主下。故肝雖近脾。

白話文:

太陰是脾臟。脾臟位於人體中部,而它是陽性。所以,它緊接著少陽,而成為三陰首先接受的。少陰是腎臟。厥陰是肝臟。心和肺為什麼沒有受到呢?《靈樞》上說,心是人體的主宰。它不受外邪的侵襲。心受到外邪的侵襲,人就會死去。因為心不受外邪的侵襲,所以它位置高而位於上。肺主出而不受納。所以,它位置最高而位於最上。這兩臟又不與外界的三個陽性臟器相合。而且,陰經是逆行的。它的主臟在下面。所以,雖然肝臟靠近脾臟。

腎雖遠而居下。腎反次脾受。肝最後受。故曰厥陰。厥雖以兩陰交盡而得名。有逆道也。陰道自下而上。逆固如此。而三臟者。與表三陽又合道。天人一致之妙。有如此夫。由此觀之。病雖無量。無有不歸於三陽三陰者。極此而推。素問曰。百病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。至哉言也。

白話文:

腎臟雖然位置很低,但它卻能反過來控制脾臟,而肝臟最後也受到腎臟的控制。因此,腎臟也被稱為「厥陰」。「厥」這個字,是由「兩陰交盡」而得名,因為它是陰之最盡處。這種交盡,是一種逆行的道理。陰道的運行,應該由下而上,但腎臟卻反過來控制脾臟和肝臟,這是一種逆行的現象。然而,這三種臟器又與表面的三陽經絡相合,這又是順應正道的現象。天人和諧一致的奧妙,就在於此。由此可見,雖然疾病的種類繁多,但無一不歸屬於三陽三陰。根據這個原理,素問說:「所有的疾病都是由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等六種外邪引起的。」這句話真是至理名言啊!

表道自外而內。里道自下而上。三陽三陰參經絡貫之於一。以統而言之。故於其漸也。不曰進。不曰入。不曰行走。而曰傳。又曰轉。借驛傳輸轉。以用其義。道本自然也。後人不察。只管愎空鑿如此傳如彼傳之妄謬。天下有不歸一於三陽三陰之病乎。嗚呼。仲景歿。六經熄。

白話文:

表證由外向內發展。裡證由下向上發展。三陽三陰的經絡互相交會,貫穿著人體。如果統而言之,在病情的逐漸發展過程中,不說「進展」,不說「侵入」,也不說「行走」,而說「傳變」。又說「迴轉」,借用驛站傳遞訊息的方法,來解釋其含義。這個規律本是自然而然的。後人不加辨別,只管自作聰明地亂解釋,以訛傳訛,導致了各種謬誤的產生。天下有哪種疾病不是歸屬於三陽三陰的?唉!仲景去世後,六經的光芒熄滅了。

病論不為不多也。而皆曰醫者意也。事物皆歸一於意矣。尚何道可言哉。一日二日三四五六日者。猶言第一第二第三四五六之次序也。大要譬如計程。如此立個前程的期式約摸耳。非計日以限病之謂。證見如經為診。不可拘日拘經以冒病。且如几几合併。太陽未過。已到陽明。

白話文:

中醫的理論其實並不複雜,但由於醫者都喜歡見風轉舵。因此,所有的事情都歸結於醫者的意願。那麼,還有什麼規律可言呢?說的一日、二日、三日、四日、五日、六日,就像我們說的第 一、第二、第三、第四、第五、第六的順序一樣。這主要就像計算里程碑,對病程的發展做出一個大致的估計,並不是按照日子來限制疾病的發展。診斷病 證就像《傷寒論》經書上的記載那樣。不能拘泥於日子,拘泥於經書上的條條框框去套用疾病。就如幾日相合,太陽病還沒結束,就已經到了陽明病。

太少合併。陽明位間乎中。謂中間不然。可乎。此可以一日一經數乎。可以一日二經三經言也。又況一入陽明。不復再傳。此可以拘日拘經數乎。再經數向何處去也。膠柱鼓瑟。刻舟求劍。聖人之道。可以如此而求之哉。故曰道在言外。嗚呼。仲景遠矣。紙上摸影以爭奇炫巧者紛紛然矣。

安得心志存乎作德。有主而不惑者。吾與之共論言外之道而數此。

白話文:

沒有太多的合併。陽明病位於中間。說不要中間是不是可以。這可以用一天一經來解釋嗎。也可以用一天二經三經來說明。更何況一旦進入陽明,就不再傳導。這可以用規定的日子與經來解釋嗎。多餘的經脈要傳導到哪裡去呢。拘泥於固定的法則,就像刻舟求劍。聖人的大道,可以用這種方法來求得嗎。所以說:大道在言辭之外。唉,仲景的思想非常深遠。紙上談兵的人為了爭奇炫巧而紛紛議論。

大約腑低下。陽根於陰而不離乎陰也。胃當脾前。廩水穀而應土。其脘上通咽。主內而不出。出則病。小腸次胃而受盛。大腸次小腸而傳送。穀道肛門。其下口也。二腸通胃而一道。故承胃下出重濁以應地。陽以行陰也。膀胱無上口。當腎前。居闌二腸之門。泌別分清。滲而為溺以出前竅。水道莖垂。其下口也。膽在肝內而前向。有入無出。故稱實。

白話文:

腑大致在下面,陽生於陰中而不離開陰。胃位於脾前面,貯藏水穀而對應土的特性。胃的胃脘向上通到咽喉。胃主導內部而不能外泄,外泄就要生病。小腸在胃的下面,接受和盛載食物。大腸在小腸的下面,傳送食物。穀道肛門,是大腸的下面開口。兩條腸子都通到胃,所以連接著胃往下排出重濁的糟粕,來對應地。陽用來運行陰。膀胱沒有上面開口,位於腎前面,在兩條腸子的門戶之間。膀胱泌別清濁,滲透而為小便從前面開口排出。水道,是指莖的下面口。膽在肝臟裡面,位置偏向前面,有入口而無出口,所以稱為實。

大勢臟高上。陰根於陽而不離乎陽也。肺總腑臟而華蓋。其脘上通喉。主出而不內。誤內。則必咳。不出不已。心次肺而前向。脾次心而中居。肝次脾而左嚲。心肝同肺系。故從肺上通輕清以應天。陰以和陽也。脾當胃後。無出無入。孤中而鼓胃。故胃實則脾約。腎當膀胱後。

白話文:

大腸位於胸腔上部,陰根附著於陽,卻不離開陽。肺主導所有腑臟,像華蓋一樣覆蓋在上面,肺的上端連接著喉嚨,主司呼吸外出而不吸入。如果誤吸入,就必定會咳嗽,不咳出來就不會停止。心位於肺的下方,朝前。脾位於心的下方,居中。肝位於脾的下方,靠左。心、肝與肺相連,所以從肺上部通達清氣以呼應上天,陰氣用來調和陽氣。脾位於胃的後面,沒有出口也沒有入口,孤獨地居中,鼓動胃。因此,胃滿則脾收縮。腎位於膀胱的後面。

次脾而綴脊𦛗。其中即人安生立命之門。婦人花開蒂結。娠妊於此。娩必腰痛。瓜果成熟。蒂脫而落故也。脈訣以右腎為命門。非但有出無入。故曰虛。

白話文:

其次是脾臟,並連接著脊椎後部的脊柱。脊椎中有人的生命之門。女性的生殖系統也是從這裡開始發育。懷孕也發生在這裡。生產時一定會腰痛,就像瓜果成熟後,蒂落果掉一樣。脈訣將右腎稱為生命之門。不僅是身體某些物質的出口,沒有入口。所以說它是虛的。

天生萬物。人為最靈。腑陽臟陰緣得其正。褚氏有言。同化五穀。故胃為脾腑而脈從脾。同氣通泄。故大腸為肺腑而脈從肺。同主精血。故膀胱為腎腑而脈從腎。同感交合。故小腸為心腑而脈從心。同以脈為竅。故膽為肝腑而脈從肝。如此則是以五腑五臟言也。以六腑六臟言之。

白話文:

天地萬物生長自然。人是最有靈性智慧的生物。內臟的陽氣和臟腑的陰寒之氣,都恰恰好、適得其所。褚氏《褚氏遺書》一書中說:脾胃是同一類,具有消化吸收的功能,所以胃是脾臟的腑,脾胃的脈相連貫。大腸和肺是同一類,具有通降宣洩的功能,所以大腸是肺臟的腑,肺和大腸的脈相連貫。膀胱和腎是同一類,具有藏精蓄血的作用,所以膀胱是腎臟的腑,腎臟和膀胱的脈相連貫。小腸和心是同一類,具有交通感應的作用,所以小腸是心臟的腑,心臟和小腸的脈相連貫。膽和肝是同一類,都以經脈作為疏泄通調的竅道,所以膽是肝臟的腑,肝臟和膽的脈相連貫。以上是以五腑五臟來論述。如果以六腑六臟來論述,

素靈以心主配三焦。脈訣以命門配三焦。心主配者。主經絡而言也。命門配者。主脈而言也。各就所主而言。雖不同。其為用火用虛。而所以言之意則一。雖皆曰虛。虛者大也。嗚呼。古之君子。必求成德。德成莫要於藝精。藝精莫要於識病。識病莫要於知脈。知脈莫要於窮理。

斯理未明。燮調難許。欲愈眾疾。罔云而已。德可言哉。

白話文:

素靈把心主配三焦,脈訣則把命門配三焦。所謂心主,是指心主經絡。所謂命門,是指命門主脈。從各自所主來說,雖然不同,但它們的作用都是用火用虛,而且其中所包含的意思是一致的。雖然都說虛,但虛者大也。

古時候的君子,必定要追求完美的人格。人品道德的完善,沒有比技能精湛更重要的了。技能的精湛,沒有比懂得各種疾病更重要的了。懂得各種疾病,沒有比熟悉脈診更重要的了。熟悉脈診,沒有比透徹理解理論更重要的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