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陽病陰病圖說 (1)
陽病陰病圖說 (1)
1. 陽病陰病圖說
經絡筋脈類皆十二。配三陽三陰而總以六經稱。六經之經。與經絡之經不同。六經者。猶儒家六經之經。猶言部也。部猶今六部之部。手足之分上下。猶宰職之列左右。聖人之道。三綱五常。百行庶政。六經盡之矣。天下之大。事物之眾。六部盡之矣。人身之有。百骸之多。
六經盡之矣。由此觀之。則百病皆可得而原委。而斯道之一貫。不在掌握乎。但六經之於人身。無所不該。全在人隨處理會。靈樞曰。能別陰陽十二經者。知病之所生。又曰。能知六經標本者。可以無惑於天下。正謂此也。若以六經之經。斷然直作經絡之經看。則不盡道。惑誤不可勝言。
後世謬訛。蓋由乎此。
太陽者。風寒之著人。人必皮膚當之。當之則發熱。熱在皮膚。皮膚在軀殼之外。故曰表。有汗無汗在榮衛。榮衛亦在表。表合太陽足膀胱經。合者何。膀胱不與諸腑通筋膜聯絡耳。故曰孤腑。開竅於前。前者表陽之道。故合也。言太陽而不言膀胱經與皮膚者。不待言而可知也。
然太陽猶有手小腸經。安知所言非此乎。小腸經不與皮膚合。不合則不主病。不主病則不足言。不足言則不在言內亦可知也。
陽明者。風寒之邪過皮膚而又進。接皮膚者肌肉也。不曰肌肉而曰陽明者。肌肉居五合之中。為軀殼之正。內與陽明足胃合也。合謂何。胃亦中。為五臟六腑之海。合內外之正。以正合正也。故又曰正陽。然則陽明雖有二經。其手大腸經不與肌肉合不在言內。而所言者為胃經可知也。
夫惟以正合正。故始終任重。風寒一至胃實。則不復再傳。而吉凶死生機焉。有以哉。少陽者。邪過肌肉而又進。則又到軀殼之內。腑臟之外。所謂半表半裡者。少陽足膽經之合也。合者何。膽不自立。黏連於肝而不離。與外不屬軀殼而不離軀殼。內不屬腑臟而不離腑臟者同道故合也。
然則不以膽與合言而以少陽言者。膽與合皆偏隅。少陽統大綱其道備也。夫以病起於表。表外也。外為陽。故曰陽病。陽病自外而內。其漸如此。過此則入內矣。內而腑臟。腑合表而應病。不待言也。臟主內。內。里也。里為陰。臟亦陰。故曰陰病。陰病者。臟受病之謂也。
太陰。脾也。脾居中而陽事。故次少陽而為三陰之先受。少陰。腎也。厥陰。肝也。心肺何以不受哉。靈樞曰。心為人一身之主。不受外邪。心受外邪人則死。以不受外邪。故位高而居上。肺主出不受納。故最高而極上。二臟又不與外之三陽合。且陰道逆。其主下。故肝雖近脾。
腎雖遠而居下。腎反次脾受。肝最後受。故曰厥陰。厥雖以兩陰交盡而得名。有逆道也。陰道自下而上。逆固如此。而三臟者。與表三陽又合道。天人一致之妙。有如此夫。由此觀之。病雖無量。無有不歸於三陽三陰者。極此而推。素問曰。百病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。至哉言也。
白話文:
陽病陰病圖說
人體經絡筋脈共十二條,配屬三陽三陰,總稱為六經。這裡的「六經」,與經絡的「經」不同。「六經」如同儒家經典中的「經」,指的是類別或部門,就像現代政府的六部一樣;手足上下之分,則如同官職的左右排列。聖人的道理,包含三綱五常、各種品德和政事,都涵蓋在六經之中;天下萬物,也都包含在六部之中;人體的百骸,也都包含在六經之中。由此可見,各種疾病的根源都能從六經中找到,而這套理論的精髓,就在於掌握六經。六經涵蓋人體的全部,關鍵在於人們如何理解和運用。靈樞經說:「能區分陰陽十二經的人,就能知道疾病的來源。」又說:「能了解六經的標本的人,就能無所疑惑。」這正是六經的精髓所在。如果把六經簡單地理解為經絡,那就無法領會其精妙,造成的疑惑和錯誤將不勝枚舉,後世的謬誤,大多源於此。
太陽經主治風寒侵襲人體,首先侵犯皮膚,導致發熱,熱在皮膚,皮膚在軀殼之外,所以稱為「表」。有沒有汗,取決於榮衛,榮衛也在表層,表層與太陽足膀胱經相合。為什麼要說相合呢?因為膀胱與其他臟腑不同,沒有筋膜與其相連,所以稱為「孤腑」,它的開竅在外,符合表陽的特性,所以與太陽經相合。文中提到太陽經而不提膀胱經和皮膚,是不言而喻的。
然而,太陽經也包含手小腸經,難道所說的不是這個嗎?小腸經不與皮膚相連,不相連就不主治皮膚的病,不主治病就無需多言,無需多言也就可知了。
陽明經主治風寒之邪侵犯皮膚後進一步深入,到達皮膚之下的肌肉。不直接說肌肉,而說陽明,是因為肌肉位於五臟六腑之間,是軀殼的正中部位,與陽明足胃經相合。為什麼要說相合呢?因為胃位於身體中央,是五臟六腑之海,與內外正中部位相合,以正合正。所以又稱為「正陽」。因此,雖然陽明經包含手大腸經和足胃經兩條經脈,但手大腸經不與肌肉相連,所以文中不提它,而主要指胃經。
因為陽明經以正合正,所以擔負著重要的責任。風寒一旦到達胃,就不會再傳播,吉凶生死,在此決定。少陽經主治邪氣侵犯肌肉後進一步深入,到達軀殼內部,腑臟的外部,也就是半表半裡的部位,這與少陽足膽經相合。為什麼要說相合呢?因為膽囊不能獨立存在,它與肝臟相連,不離開肝臟,又不屬於軀殼,卻與軀殼相連;又不屬於腑臟,卻與腑臟相連,所以與少陽經同道相合。
文中不直接提及膽與少陽的關係,是因為膽與少陽都只是局部,少陽經統攝大綱,其道理更加完整。疾病從表開始,表在外面,外面屬陽,所以稱為陽病。陽病由外向內發展,過程如上所述。如果病情發展下去,就會進入內部,也就是腑臟。腑臟與表層相通,所以會應病,不用多說。臟器主內,內就是裡,裡屬陰,臟器也屬陰,所以稱為陰病。陰病就是臟腑受病的稱謂。
太陰屬脾,脾位於中央而主陽氣,所以在少陽之後,作為三陰之首而受病。少陰屬腎,厥陰屬肝。心肺為什麼不受邪氣侵犯呢?靈樞經說:「心為人體之主,不受外邪,如果心受外邪,人就會死亡。」因為心不受外邪,所以地位高而居上;肺主出氣而不受納氣,所以位置最高。這兩個臟器也不與外三陽相合,而且陰道的運行方向是逆行的,由下而上。所以,雖然肝靠近脾,腎較遠而居下,但腎卻比脾先受邪,肝最後受邪,所以稱為厥陰。厥陰這個名稱,雖然因為兩陰交會而得名,但它有逆行的道,陰道的運行方向是由下往上,所以逆行是正常的。但這三個臟器,與表三陽又有相通之處。天地人三者合一的神奇奧妙,就在於此。由此可見,儘管疾病種類繁多,但都歸屬於三陽三陰。以此類推,《素問》說:「百病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」,這句話真是至理名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