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一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6)
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篇第一

預為杜塞風之門路也。風池二穴。在耳後陷者中。按之引於耳中。手足少陽脈之會。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。風府。在項上入髮際。同身寸之一寸。大筋內宛宛中。督脈陽維二經之會。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。

(十六)太陽病。外證未解。脈浮弱者。當以汗解。宜桂枝湯。

外證未解。謂頭痛項強惡寒等猶在也。浮弱。即陽浮而陰弱。此言太陽中風凡在未傳變者。仍當從於解肌。蓋嚴不得下早之意。故下條云。

(十七)太陽病。外證未解者。不可下也。下之為逆。欲解外者。宜桂枝湯主之。

下。去聲。後皆仿此。此承上條當汗解之旨。更並下早之禁而申言之。重致叮嚀之意也。下。通大便也。亦謂攻裡是也。夫所謂治病之道者。即其病之所在從而療理之。求所以去之之謂也。病在東而療西。欲其去也。其可得乎。蓋風寒者。外邪也。皮膚肌肉者。人之外體也。

外邪外入。猶在外體。汗之。所以逐其還復外散。則於理為順而於道為合也。下而通大便。通腑也。腑。內也。病在外而求之內。欲何求哉。於理則不順。故於道則顛倒悖戾而謂為逆也。經曰。從外而之內者。治其外。正謂此也。故上下條反復深致戒謹如此。

(十八)太陽病。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。脈浮者不愈。浮為在外而反下之。故令不愈。今脈浮。故知在外。當須解外則愈。宜桂枝湯主之。

反。音板。下仿此。復。亦反也。此總上二條而申釋之。重致反復叮嚀戒謹之意。

(十九)風家。表解而不了了者。十二日愈。

風家。謂中風之病也。表。外證也。解。罷也。了了。猶惺惺也。言中風之病。外證俱罷。大勢已除。餘邪未盡。猶未復初也。十二日。經盡之時也。言至此時。則餘邪當悉去而初當復也。蓋曉人當靜養以待。勿多事反擾之意。素問曰。食養盡之。毋使過之。傷其正也。此之謂也。

(二十)中風發熱。六七日不解而煩。有表裡證。渴欲飲水。水入則吐者。名曰水逆。五苓散主之。

五苓散方

豬苓(十八銖去皮),茯苓(十八銖),澤瀉(一兩六銖),白朮(十八銖),桂(半兩)

上五味為散。以白飲和服方寸匕。日三。多服暖水。汗出愈。

散。上聲。和。去聲。此太陽中風失於未治。久而入里之證。蓋中風發熱。必自汗出。六七日不解。出為過多可言也。煩者。汗出過多。亡津液而內燥也。表以外證未罷言。里以煩渴屬腑言。欲飲水者。燥甚而渴。希救故也。吐。伏飲內作。故外者不得入也。蓋飲亦水也。以水得水。

湧溢而為格拒。所以謂之曰水逆也。澤瀉長於行水。由其鹹寒能走腎也。術性最善勝濕。以其苦甘而益脾也。二苓淡滲。利水以滋干。桂擅辛甘。祛風而和表。然術與澤瀉。有苓事也。桂與苓者。豈非以其走陰而致師邪。謂五苓散兩解表裡而得汗者。里屬腑。腑者。陽也。表本陽。

白話文:

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篇第一

預先堵塞風邪入侵的途徑。「風池」穴位在耳後凹陷處,按壓時牽引至耳中,是手足少陽經的交會處,針刺深度約同身寸四分。「風府」穴位在後頸髮際線上一寸,大筋內側凹陷處,是督脈與陽維脈的交會處,針刺深度約同身寸四分。

(十六)太陽病,若外在症狀未消退,脈象浮弱者,應以發汗治療,適合使用桂枝湯。

「外證未解」指頭痛、頸部僵硬、惡寒等症狀仍在。「脈浮弱」即陽浮而陰弱。此段說明太陽中風尚未傳變時,仍應以解表法治療,強調不可過早使用瀉下法,因此下一條提到:

(十七)太陽病,若外在症狀未消退,不可使用瀉下法,否則為治療錯誤。欲解除外在症狀,應以桂枝湯為主。

「下」為去聲(讀音「ㄒㄧㄚˋ」),後文皆同。此條承接上一條應發汗的宗旨,進一步強調不可過早瀉下,反覆叮嚀提醒。「下法」指通大便或攻治內裡。治病之道在於針對病症所在進行治療,若病在表卻治裏,如何能痊癒?風寒是外邪,皮膚肌肉屬外在,外邪侵入仍在外體時,發汗能使邪氣從外散去,合乎醫理。若用瀉下法治內腑,病在外反求治內,不僅不合理,更違逆治療原則。經典提到「由外入內之病,先治其外」,正是此意。因此上下條文反覆告誡謹慎。

(十八)太陽病,若先發汗未癒又誤用瀉下法,脈浮者仍不癒。因脈浮代表病邪在外,反用下法導致不癒,現脈浮可知病邪仍在外,須解表才能痊癒,適合使用桂枝湯。

「反」讀音「ㄅㄢˇ」(後文同),「復」亦為「反」之意。此條總結前兩條,再次強調治療須謹慎。

(十九)中風患者,若表證已解但未完全康復,約十二日可癒。

「風家」指中風患者。「表解」指外證解除,「了了」是清晰之意,表示中風外證雖消退,但餘邪未盡,尚未恢復原有狀態。十二日是經氣循環一周的時間,此時餘邪應完全消退,患者可恢復。此條提醒靜養等待,勿過度乾擾。如《素問》所言,以飲食調養至病癒,避免過度治療損傷正氣。

(二十)中風發熱,六七日未癒而煩躁,兼有表裏症狀,口渴想喝水但飲入即吐,稱為「水逆」,以五苓散治療。

五苓散方
豬苓(十八銖,去皮)、茯苓(十八銖)、澤瀉(一兩六銖)、白朮(十八銖)、桂枝(半兩)。

將上述五味藥製成散劑,以米湯送服方寸匕,每日三次。多喝溫水助汗出而癒。

此為太陽中風未及時治療,病邪入裏的證候。中風發熱本會自汗出,但六七日未解,汗出過多導致津液虧損而內燥。「表證」指外證未消,「裏證」指煩渴屬腑。想喝水卻吐,因體內有伏飲,水入被拒而嘔吐,稱為「水逆」。澤瀉善於行水,因其鹹寒入腎;白朮能勝濕,因其苦甘益脾;二苓淡滲利水;桂枝辛甘祛風和表。五苓散兼治表裏,通過利水發汗使病癒,因裏屬陽腑,表亦屬陽,兩者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