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有執

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 (1)

1. 辨溫病風溫雜病脈證並治第九

凡二十條方三

此皆舊本錯雜亂出。今分類為篇。

(一)太陽病。發熱而渴。不惡寒者。為溫病。

發熱。溫亦陽。故熱亦即發也。渴。熱傷血也。不惡寒。無陰寒之讎也。溫。春令之氣也。氣之於時。或則未應至而至。或則應至未至而不齊。故冬夏雖有溫。要必以春為正。是故必也證候顯見有如此者。始可以言是觸犯於溫而病也。此揭溫病之名實。而不出其治者。論溫以辨明傷寒。故不之及也。說者以為有論無治而不自滿。籲。烏足與論經之大旨哉。

白話文:

發熱。溫屬陽。所以發熱也就是溫邪侵入的表現。口渴。是溫邪傷害了血液。不畏寒。是因為沒有陰寒之邪與溫邪交爭。溫氣。是春天的氣候。氣候對於時令而言。有時未到應到的時令就來了。有時應到還未來到,所以不齊整。所以即使冬夏也會有溫暖的天氣,但一定要以春天為正。因此一定要證候顯現,有以上這些症狀。才能說這是觸犯了溫邪而生病。這是揭示溫病的名稱和本質,但沒有超出治療的範疇。論述溫病,是要為了辨明傷寒。因此,沒有涉及治療的方法。有的人認為言論沒有治療方法就不完備。唉!哪裡能與議論經典的大旨相提並論呢?

若發汗已。身灼熱者。名曰風溫。風溫為病。脈陰陽俱浮。自汗出。身重。多眠睡。鼻息必鼾。語言難出。若被下者。小便不利。直視失溲。若被火者。微。發黃色。劇。則如驚癇。時瘛瘲。若火熏之。一逆尚引日。再逆促命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已經治療出汗了。身體灼熱的,稱為風溫。風溫病,脈象陰陽俱浮。自然流汗。身體沉重。多睡覺。呼吸時必然鼾聲如雷。言語難以說出。如果被邪氣傷害的,小便不通暢。看東西直接流口水。如果被火邪傷害的,輕微的,發黃。嚴重的,則像驚癇症。有時會抽頓。就像被火燻一樣。發病一次則會在經過一段時間後才會再次發病。發病兩次則很快就會致死。

鼾音旱。溲。音小。癇。音閒。瘛。音熾。瘲。音蹤。灼熱謂熱轉加甚也。風溫。謂觸犯於溫而有風也。陰陽俱浮。太陽本浮而風溫皆陽。故上下皆見浮也。自汗出。亦衛受傷也。身重多眠睡。鼻息必鼾。語言難出者。風擁則氣昏。熱甚則氣鬱也。小便不利者。太陽主膀胱而風溫皆陽。

白話文:

鼾音乾澀。小便不利。驚厥。煩悶。昏迷。發熱是指熱度不斷增高。風溫是指觸犯溫邪而兼有風邪。陰陽都浮在表,太陽本浮,而風溫都屬陽,所以上下都見浮象。自汗也是衛氣受傷的緣故。身體困重,多愛睡覺。鼻息必然鼾聲。說話困難,是風邪擁遏,氣昏亂。熱邪盛,氣鬱結。小便不利,是太陽主膀胱,而風溫都屬陽。

下則反攻陰。徒亡其津液。而膀胱之氣傷也。直視者。太陽之筋。支者為目上綱。故不轉睛而上竄也。失溲。言小便甚失其常度也。火。灸熨。之類也。微。言攻之微。則變亦微。發黃者。火熱則土燥。故其色外奪也。劇。言攻之劇。則變亦劇。如驚癇時瘛瘲者。火甚熱極而生風也。

白話文:

其後攻克陰津,而膀胱之氣受到傷害。眼睛直視者,是太陽經的筋,其支脈上連目上綱。所以不會轉睛而上竄。小便失常,就是小便次數多且不正常。火是灸、熨等療法。攻之微小,所以其變化也微小。發黃者,火熱則土乾燥,所以面色被奪。攻之劇烈,則變化也劇烈,像驚癇時抽搐的人一樣,是火熱到了極點而化生風的原因。

熏。亦火劫也。一逆。言乍誤也。尚引日。言猶可以俄延。再逆。言復誤也。促命期。言夭枉人之天年。其致警之意深矣。

(二)形作傷寒。其脈不弦緊而弱。弱者。必渴。被火者。必譫語。弱者發熱。脈浮。解之。當汗出。愈。

白話文:

薰也是火災。一次逆行。說的是突然犯錯。不妨暫時引申為還可以苟延殘喘。再次逆行。說的是再次犯錯。縮短壽命。它的警示意味很深遠。

形作傷寒。猶曰似傷寒。指上條而申言之也。不弦緊。謂非傷寒也。弱即風性柔緩之謂。譫語者。火甚則土燥也。弱者發熱。蓋引素問諸弱發熱。以明上文之必渴也。解之。言脈既屬浮則當以法解之。訣人用治之大意也。

(三)脈浮熱甚。反灸之。此為實。實以虛治。因火而動。必咽燥。唾血。

白話文:

形體類似傷寒。仍舊以形似傷寒而言。脈不弦緊。就是說不是傷寒。弱就是風性的柔和緩慢之意。說譫語的人。火氣旺盛,則土氣乾燥。脈弱的人發熱。引用《素問》諸弱發熱。來說明上文一定要口渴的道理。解之。說到脈既屬於浮脈,那麼應當用方法來解救它。訣就是說為人治病的大意。

此又承上條而申致戒警之意。實。謂脈浮熱甚。為邪氣勝則實。咽燥者。腎為膀胱之合。其脈之直者。入肺中。循喉嚨舌本也。唾血者。火性炎上。血因之而妄逆也。以上皆言溫。

白話文:

這條承接上一條,在進一步給予告戒。實:是指脈搏浮起發熱嚴重,是邪氣旺盛而造成的。咽喉乾燥:腎和膀胱相通,腎脈直通肺部,貫穿喉嚨和舌根。吐血:是火氣炎熱而上升,血液因而妄行逆流。以上都談(受)溫病。

(四)病如桂枝證。頭不痛。項不強。寸脈微浮。胸中痞硬。氣上衝咽喉。不得息者。此為胸有寒也。當吐之。宜瓜蒂散。

瓜蒂散方

瓜蒂(一分熬黃),赤小豆(一分)

白話文:

(四)症狀像桂枝證,但頭痛、項強的症狀比較輕微,脈搏浮弱,胸中飽滿、堅硬,氣往上衝到咽喉,呼吸困難,無法好好休息。這是因為胸中有寒氣造成的。應該將寒氣吐出來,可以用瓜蒂散治療。

上二味。各別搗篩為散。已。合治之。取一錢匕。以香豉一合。熱湯七合。煮作稀糜。去滓。取汁。和散。溫。頓服之。

不吐者。少少加。得快吐。乃止。諸亡血虛家。不可與爪蒂散。

白話文:

將以上兩種藥材分別搗碎、篩成粉末,混合在一起。取一錢的藥粉,加上一合香豉、七合熱湯,煮成稀粥。去除渣滓,取汁液,與藥粉混合。溫熱後,一次服用。

如桂枝證。言大約似中風也。頭不痛。項不強。言太陽經中無外入之風邪。以明非中風也。寸候身半以上。微浮。邪自內出也。胸中痞硬痰涎塞膈也。氣上衝咽喉者。痰湧上逆。或謂喉中聲如曳鋸是也。寒以痰言。痰。內證也。內者為虛。故曰寒也。是病也想當先仲景命名時。

白話文:

桂枝證,症狀類似中風,但頭不痛,頸部也不僵硬。這表明太陽經中沒有外來的風寒邪氣侵入,因此不是中風。寸口脈象,在身體上半部微浮,這是邪氣從體內出來的徵兆。胸中痞硬,痰涎塞住膈膜,導致氣往上衝到咽喉,痰湧上來倒流。有人說,喉嚨裡發出像鋸木頭的聲音,就是這種情況。寒,是指痰。痰是內證,內證屬於虛症,所以稱之為寒。這種疾病,大約是來源於仲景的命名的時候。

命名者。蓋不過按素問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。而亦呼為中風。豈意後世足以奪本經之中風相亂而相誤哉。經革其名。而以病如桂枝證揭之。誠萬世辨明中風似是而非之至教也。易吐實風寒之梔子豉而以瓜蒂散者。瓜蒂苦寒。能吐頑痰而快膈。小豆酸平。善湧風涎而逐水。

白話文:

所謂命名,不過是根據《素問》中將陽氣以天地疾風來命名,而也稱之為中風。哪想到後人竟以此來取代《本經》中中風的名稱,並以桂枝證這樣的疾病來揭示。這的確是萬世辨明中風似是而非的至高教誨。去吐出實風寒的梔子豉,而使用瓜蒂散,瓜蒂味苦寒,能夠吐出頑痰而使膈舒服。小豆味酸性平,善於湧出風涎而逐水。

香豉能起信而潮汐。故佐二物而主治。稀糜。則又承載三物者之舟航。此所以為吐虛風虛寒之對藥也。然而又曰虛家不可與何也。是又一說也。此風此寒。雖人身之虛象。而痰涎顧非胸中之實物邪。然則虛家者不言痰可乎。噫。本氣自病之。東垣不作。難乎可與同論此也。休哉。

(五)病人有寒。復發汗。胃中冷。必吐蛔。

白話文:

香豉能使潮汐潮漲潮落。因此以它作為輔佐兩味藥物來主治稀糜。稀糜可以承載三味藥物,就像船隻承載貨物一樣。因此,這三味藥可以作為吐虛風虛寒的對藥。然而《傷寒論》中又說虛家不可與,這是另一種說法。虛風虛寒雖然是人體的虛象,但痰涎難道不是胸中的實物嗎?那麼,虛家人就不能說有痰嗎?唉,本氣自病,東垣不作,很難與他討論這個問題。算了。

有寒。承上文而言。復。反也。言誤也。誤汗則徒亡津液。胃中空虛。故曰冷也。胃虛則蛔失其所養而悖亂。故吐出可必。此乃申致上文不可發汗。以嚴戒慎之意。當作一條。舊本出在兩篇。數拘有定。今一之則目不合舊數。故但移就相次。存二以仍舊計。凡如此者。讀者自會可也。

(六)病人手足厥冷。脈乍緊者。邪結在胸中。心中滿而煩。飢不能食者。病在胸中。當須吐之。宜瓜蒂散。

白話文:

具有寒症。承接上文,言再次。反也。說如果誤汗,則只是徒然損失體液。胃中空虛。所以說寒冷。胃虛則蛔蟲失去其寄養處所而悖亂。所以吐出蛔蟲是必然的。這是申訴上面所說不可發汗的理由,以嚴格戒慎之意。應作為一條。舊本分開在兩篇,句數有一定。現在把它們合併為一條,則標題與舊有的句數不合。所以僅移動,使它們連接在一起。保存兩句,以此依舊有計算句數。凡是如此的,讀者自己會明白。

手足厥冷。似涉於厥陰傷寒也。乍。忽也。言非厥陰傷寒。乃虛寒之邪自內而作。故曰。邪結在胸中。邪亦以痰言。所以胸中滿而煩也。飢不能食者。痰涎湧上。逆而塞膈。氣窒而食不通也。病在胸中。乃承上起下之句。吐宜瓜蒂散。而與前條同者。虛風虛寒雖殊。而痰之所以為邪則一也。

白話文:

手腳冰冷。看起來像是厥陰傷寒。忽然。是突然的意思。意思是這不是厥陰傷寒。而是虛寒之邪從內部產生。所以說。邪氣積聚在胸中。邪氣也用痰字來說。所以胸中脹滿煩悶。肚子餓卻不能吃飯,是痰涎湧上來,逆着堵塞膈膜。氣機閉塞,食物不能通過。疾病在胸中。是承接上面,引出下面的句子。宜用瓜蒂散治療嘔吐。與前面的條文相同。虛風虛寒雖然不同。但痰之所以為邪是相同的。

然前條虛風生痰。即俚俗所謂中風。而此條虛寒痰症。即諸家方書。所謂四證類傷寒。而痰居其一者是也。經皆揭之而不明者。想當時皆不過以中風傷寒為通稱。經以虛風之風。非風寒之風也。故不曰風痰。而曰胸寒。寒。以虛寒之寒。與風寒之寒不同也。故不曰寒痰。而曰邪在胸中。

白話文:

不過,前面提到的虛風生痰,就是俗話說的「中風」。而這一條虛寒痰症,就是各種醫書中所說的「四證類傷寒」,而痰症是其中之一。經書上雖然提到了這些,但並沒有明確解釋。我想當時人們都只是用「中風」、「傷寒」作為通稱。經書中說的「虛風」的風,並不是風寒的風,所以不稱為「風痰」,而稱為「胸寒」。「寒」是指虛寒的寒,與風寒的寒不同,所以不稱為「寒痰」,而稱為「邪在胸中」。

但詳其痰之狀而革其名。正其義。以出其治。其所以為曉寤天下後世也。亦已至矣。何天下後世卒深沉昏惑。而反多口於經。甚者則直詆桂枝為偶中。於今之末世。誣之為不可用。群然沒其所謂中風之病名。而懵其病於不知。顛倒其傷寒之經旨於分崩離析。使故習之弊今尚然。

白話文:

但是詳細地觀察痰的症狀,並改變它的名稱,以糾正它的含義,以便對症治療,這對啟迪後世的人們的思想來說,已經非常好了。為什麼後世的人們反而更加昏昧迷惑,而更多地討論經典呢?更甚者,則直接詆毀桂枝是偶然的、暫時的,在今天的末世,誣陷它不可用,一羣人竟然廢除了所謂中風的病名,而對這個病症一無所知。把傷寒的經旨顛倒得支離破碎,使舊習的弊端至今仍然存在。

噫。陋俗之難化。愚夫之難曉。一至是邪。宜乎後之人。年不古若。而日陷於促也。冤哉。

(七)病人身大熱。反欲得近衣者。熱在皮膚。寒在骨髓也。身大寒反不欲衣者。寒在皮膚。熱在骨髓也。

白話文:

唉。庸俗觀唸的難以改變,愚昧之人的難以啟迪,一旦偏見根深蒂固到這種程度,難怪後代的人,不僅無法比古人活得久,反而日子越來越短暫。真是可悲啊。

(七)如果病人全身感到非常熱,卻反而想靠近衣物取暖,這是因為熱在外表的皮膚上,而體內的骨髓卻是寒冷的。相反地,如果全身極度寒冷,卻不願添衣保暖,這代表寒冷是在皮膚表面,而骨髓內部卻是燥熱的。

此揭五合表裡之為病而分曉之。所以勉人當求病於的之意。皮膚。五合之表也。骨髓。五合之裡也。熱在皮膚。寒在骨髓者。表實裡虛也。寒在皮膚。熱在骨髓者。表虛里實也。然此以臟腑不預而言耳。合臟腑而統言之。則皆表而無里之可稱也。學者不可不究。

白話文:

這段古文揭示了五合表裡之病的區別,並勉勵人們在求醫時要找出病的根源。皮膚是五合的表,骨髓是五合的裡。熱在皮膚,寒在骨髓的是表實裡虛;寒在皮膚,熱在骨髓的是表虛裏實。但是,這只是在臟腑不參與的情況下而言。如果將臟腑統一起來考慮,那麼都屬於表而沒有裡可稱。學習中醫的人不可不研究這個問題。

表熱裡寒者。脈雖沉而遲。手足微厥。下利清穀。此裡寒也。所以陰證亦有發熱者。此表熱也。表寒裡熱者。脈必滑。身厥。舌乾也。所以少陰惡寒而踡。此表寒也。時時自煩。不欲厚衣。此裡熱也。

白話文:

表熱裡寒的人,脈象雖然沉緩,但手腳卻微微冰冷,大便清稀,這是裡寒的表現。所以陰證也會有發熱的情況,這是表熱的表現。表寒裡熱的人,脈象肯定滑數,身體冰冷,舌頭乾燥。所以少陰病的人畏寒而蜷縮,這是表寒的表現。時常感到煩躁,不願意穿厚衣服,這是裡熱的表現。

此承上文而詳釋之之意。所以陰證亦有發熱者之上。疑有脫落。

(八)病。發熱頭痛。脈反沉。若不瘥。身體疼痛。當救其里。宜四逆湯。

此馮脈不馮證之大旨。方見太陽下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是對前文的進一步詳細解釋,意在說明在陰性病狀中,也有出現發熱的情況,但可能有文字遺漏。

(八)當患者出現發熱、頭痛的症狀,而脈象卻反而表現為沉脈時,如果症狀沒有好轉,並且伴隨著全身疼痛,治療上應該著重於調理體內,即所謂的“救其裏”,此時適合使用「四逆湯」進行治療。

這裡強調的是根據脈象而非僅依賴表面症狀來判斷病情的大致原則。而「四逆湯」的藥方,可以在太陽經病的治療部分找到相關記載。

(九)病在陽。應以汗解之。反以冷水噀之。若灌之。其熱被卻不得去。彌更益煩。肉上粟起。意欲飲水反不渴者。服文蛤散。若不瘥者。與五苓散。寒實結胸。無熱證者。與三物小陷胸湯。白散亦可服。

白話文:

(九)疾病在陽,應該用汗來發散以解除。卻反而用冷水灌入,如同澆灌,熱氣被逼退而無法排出,反而越發煩躁。皮肉上長滿粟粒般的汗珠,想喝水卻又不渴者,服用文蛤散。如果還沒有康復的話,再服用五苓散。寒氣實症引起胸悶,沒有熱證者,可服用三物小陷胸湯。白散也可以服用。

文蛤散方

文蛤(五兩)

上一味為散。以沸湯和一錢匕服。湯用五合。

白散方

白話文:

文蛤散方

成分:文蛤(五兩,約250克)

製法:將文蛤一味藥材磨成粉末狀。

用法:取藥粉一錢匕(約3.125克),用沸水五合(約125毫升)調和後服用。

桔梗(三分),貝母(三分),巴豆(一分去皮熬黑研如泥)

白話文:

  • 桔梗(三分):桔梗是一種中藥材,具有宣肺利咽、化痰止咳的功效。

  • 貝母(三分):貝母是一種中藥材,具有清肺化痰、鎮咳平喘的功效。

  • 巴豆(一分去皮熬黑研如泥):巴豆是一種中藥材,具有瀉下逐水、通便解毒的功效。但巴豆有毒,不可生用,必須去皮熬黑研成細末才能使用。

上件二味為末。內巴豆。更於臼中杵之。以白飲和服。強人一錢。羸者減之。病在膈上必吐。在膈下必利。不利。進熱粥一杯。利過不止。進冷粥一杯。身熱皮粟不解。欲引衣自覆者。若水以噀之。洗之。益令熱被不得出。當汗而不汗。則煩。假令汗出已。腹中痛。與芍藥三兩如上法。

白話文:

將上述兩味藥研成細末,再加入巴豆一同搗碎。用白開水送服,強壯的人服用一錢,體弱的人減半。如果病在橫膈膜以上,服用後一定會嘔吐;如果病在橫膈膜以下,服用後一定會腹瀉。如果沒有腹瀉,喝一杯熱粥。如果腹瀉不止,喝一杯冷粥。如果身體發熱,皮膚起粟粒,卻不退燒,想用衣服蓋住自己,這時應該用冷水噴灑或沖洗身體,使熱氣無法散發出來。而當應該流汗卻沒有流汗時,就會感到煩躁。如果汗已經流出來了,卻肚子痛,可以服用三兩芍藥,按照上述方法服用。

噀。心艮切。在陽。謂表未罷熱未除也。噀。噴之也。灌。溉之也。被。蒙也。言邪蒙冒於噀灌之水。鬱閉而不散。熱悗煩惱益甚也。粟起。言膚上粒起如粟。水寒鬱留於表而然也。意欲得水而不渴者。邪熱雖甚。反為水寒所制也。文蛤。即海蛤之有文理者。鹹寒走腎而利水。

白話文:

發燒。心煩慮熱。在陽。就是說熱邪傷表,熱邪未退。發燒。就是噴發的意思。灌。就是灌溉的意思。被。就是蒙受。說邪氣矇蔽了被發燒灌的藥水。鬱悶閉塞而不分散。熱鬱煩惱更加嚴重。起粟粒。說皮膚上起粟粒。是水寒鬱留於表所致。想喝水卻不渴者。邪熱雖然嚴重。反而被水寒制約了。文蛤。就是有花紋的海蛤。鹹寒入腎,利水。

以之獨專任者。蓋取督腎而行水也。不瘥者。水雖內漬。猶有外被者。故用五苓散。內以消之。外以散之。而兩解也。寒以飲言。飲本塞也。又得水寒。兩寒搏結而實於胸中。故謂無熱證也。小陷胸湯。固小結胸之主治。然白散者。桔梗貝母。能消飲而開膈。巴豆辛溫。能散寒而逐水。

白話文:

單獨使用(小陷胸湯)來治病。目的是為了督促腎臟,運行水分。如果病症沒有治好,水分雖然被吸收了,但病症的外在誘發依舊存在。所以使用五苓散,內在用水分來解消,外在用藥效來驅散。於是兩者都得到解決。寒指的是「飲症」,飲症的本質是堵塞。再外加水寒的侵襲,兩種寒症相互糾結,堵實於胸中。所以說沒有熱證。小陷胸湯是固體結胸的主治藥方。然而白色散劑,桔梗貝母,可以消散飲症,打開胸膈。巴豆辛溫,可以驅散寒氣,帶走水分。

所以寒結或重。而小陷胸不能解者。則此又可服也。小陷胸湯方。見太陽中。

(十)病人。臟無他病。時發熱。自汗出而不愈者。此衛氣不和也。先其時發汗。則愈。宜桂枝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因此,當寒痰凝結較重,且小陷胸湯無法緩解症狀時,此情況下就可考慮使用此方。小陷胸湯的方劑,請參閱《傷寒論》中的太陽病篇。

(十)如果病人內臟沒有其他疾病,但時常發熱,並且自然出汗而病情仍未見好轉,這是由於衛氣不和所致。在發熱之前適時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病情就會好轉。這種情況下,適合以桂枝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。

臟無他病。裡氣和也。時以暫言。謂或時則然。或時不然也。衛氣不和。表不固也。先其時。言於未發熱之先也。方見太陽上。

白話文:

臟腑沒有其他疾病,裡氣和順。說這是暫時出現的症狀,是指有時會出現這種症狀,有時又不會出現。衛氣不和順,是表裡不固守。說在疾病發作之前,是指在發熱之前。症狀正在太陽經上出現。

(十一)病常自汗出者。此為榮氣和。榮氣和者。外不諧。以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。以榮行脈中。衛行脈外。復發其汗。榮衛和則愈。宜桂枝湯。

白話文:

(十一) 疾病常出汗的人,這是因為榮氣和諧的緣故。榮氣和諧的人,外感症候不能和體內的正氣相容,這是由於衛氣與榮氣不和諧所造成的。榮氣運行在脈中,衛氣運行在脈外,於是又發出汗來。榮衛和諧,疾病就會痊癒。應該使用桂枝湯。

此與上條同。上以暫言。此以常者。謂無時不然也。上言臟。臟為陰而主裡。此言榮。榮亦陰而主裡。衛亦外。皆變文之互詞。蓋上條以暫言。故其詞略。此以常言。故其詞詳。兩相互發。義不殊也。然皆發汗。而此不言先其時者。以常故。無先後之可言也。

白話文:

這條與上面一條相同。上面是說暫時的,這裡是說經常的,意思是隨時都這樣。上面說臟,臟是陰而主裡。這裡說榮,榮也是陰而主裡。衛也是外,這些都是變換文字的交替用語。上面一條是說暫時的,所以它的文字簡略。這裡是說經常的,所以它的文字詳細。相互啓發,意思不差。但是都是發汗,而這裡不說先其時,這是因為常的緣故,沒有先後可言。

(十二)病人脈數。數為熱。當消穀引食。而反吐者。此以發汗令陽氣微。膈氣虛。脈乃數也。數為客熱。不能消穀。以胃中虛冷故吐也。

數為客熱以下。乃反覆詳明上文之義。客熱以邪氣言。虛冷以正氣言。

白話文:

(十二)病人脈搏跳動頻繁。脈搏跳動頻繁是熱的表現。應該消散穀物來引發食慾。但反而嘔吐的。這是因為發汗時陽氣微弱,隔膜之氣虛弱。脈搏因此跳動頻繁。脈搏跳動頻繁是外來之熱。不能消化穀物。由於胃中虛寒所以嘔吐。

(十三)微數之脈。慎不可灸。因火為邪。則為煩逆。追虛逐實。血散脈中。火氣雖微。內攻有力。焦骨傷筋。血難復也。

白話文:

(十三)脈搏弱而少數,謹慎不可灸。因為火是邪氣,會引起煩躁和嘔吐。追逐虛脈,急攻實脈,會導致血散落在脈中。火氣雖然微弱,但內攻的力量很強,容易燒傷骨頭和筋脈,血液難以恢復正常。

微數。虛熱也。故戒慎不可灸。逐。亦追也。實。謂熱也。血散脈中。言追逐之餘。必至迫血。血為榮而行脈中。故謂散於脈中也。火氣雖微以下。甚言追逐之害大。蓋骨賴血以濡。既失其所濡必枯而焦。筋賴血以榮。既亡以為榮。必衰而傷。殘伐其本源故也。以此示人。而近來人之以火灸陰虛發熱者猶比比焉。

竊見其無有不焦骨傷筋而斃者。籲。是豈正命哉。可哀也已。

白話文:

微數:微弱而數。虛熱:虛假的發熱。所以戒慎不可灸。逐:也是追逐的意思。實:指熱。血散脈中:意思是追逐的結果,一定會迫血四散。血為榮而行脈中。所以說散於脈中。火氣雖微以下:極力陳述追逐的危害巨大。蓋骨賴血以濡:骨頭依靠血的滋潤。既失其所濡必枯而焦:既失去滋潤,一定會枯竭焦灼。筋賴血以榮:筋骨依靠血的滋潤。既亡以為榮:既失去滋潤,一定會衰弱受損。殘伐其本源故也:這是殘害其根本的原因。以此示人:用這個道理告訴人們。而近來人之以火灸陰虛發熱者猶比比焉:可是近來的人用火灸來治療陰虛發熱的人,仍然比比皆是。

(十四)病人煩熱。汗出則解。又如瘧狀。日晡所發熱者。屬陽明也。脈實者。宜下之。脈浮虛者。宜發汗。下之。宜大承氣湯。發汗。宜桂枝湯。

白話文:

(十四)病人煩躁發熱,汗出以後症狀就能緩解。又有人像瘧疾的症狀,下午發熱的,是屬於陽明經的問題。脈搏實的人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脈搏浮而無力的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瀉下的藥可用大承氣湯。發汗的藥可用桂枝湯。

煩熱。太陽也。故脈浮虛而宜汗散。如瘧狀。謂熱之往來。猶瘧之作輟有時而不爽也。晡。日加申。陽明之王時也。故脈實而宜下解。

白話文:

燥熱。就是太陽經太過。所以脈象浮虛,應該用發汗解表法。像瘧疾的症狀。就是說熱症的往來,像瘧疾發作停止一樣,有時不爽利。晡時。是夕日至申時。是陽明的旺盛時間。所以脈象實,應該用瀉下法來疏通。

(十五)未持脈時。病人手叉自冒心。師因教試令咳。而不咳者。此必兩耳聾無聞也。所以然者。以重發汗。虛。故如此。

白話文:

(十五)醫生在沒有確定患者病情之前,讓患者把手交叉放在胸前,然後命令患者咳嗽。如果患者不咳嗽,那他一定兩耳失聰,聽不見別人的話。為什麼會這樣?是因為病人重度出汗,導致身體虛弱造成的。

此訣人推測病情之大法。

(十六)病人不大便五六日。繞臍痛。煩躁。發作有時者。此有燥屎。故使不大便也。

白話文:

這個秘訣是推測病情的重要方法。如果病人五、六天沒有大便,而且肚子繞著肚臍痛,煩躁不安,發作時間不固定,這表示腸道裡有乾硬的糞便,所以才會便秘。

病人。謂凡有病之人。證犯有如此者。則皆當如此而治之之謂。非獨以風寒之病為言而已也。此訣人辨凡百胃實之大旨。

白話文:

病人:是指所有有病的人。證狀犯到了這種病症的,則皆應當如此來治療。並不是單獨指風寒之病而言。這是辨別凡百胃實病症的大原則。

(十七)病人小便不利。大便乍難乍易。時有微熱。喘冒不能臥者。有燥屎也。宜大承氣湯。

白話文:

(十七)病人小便困難,大便有時難解有時容易解。有時有輕微的發燒。氣喘冒汗不能平臥者,這是乾硬的大便引起的。應該用大承氣湯治療。

小便不利。所以大便有乍難乍易也。時有微熱。陽明潮作也。喘冒不能臥。胃不和也。故曰有燥屎。方見陽明篇。下同。

白話文:

小便不通。因此大便時而難解,時而容易。有時有輕微發燒。這是陽明胃經的熱症發作。氣喘胸悶,不能平躺睡覺。這是胃氣不和引起的。所以說有『燥屎』的症狀。詳見陽明胃經篇。以下同。

(十八)大下後。六七日不大便。煩不解。腹滿痛者。此有燥屎也。宜大承氣湯。

煩不解。則熱未退可知。腹滿痛。則胃實可診。故曰有燥屎。以上三條。皆訣人當下之大法。

白話文:

(十八)在經過重度瀉下後,六七天沒有大便,感到煩躁不舒緩,並且腹部脹滿疼痛的情況,這是因為體內有乾硬的糞便積滯所造成的。這種情況適合使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

當煩躁感持續不解時,可以知道體內的熱度還未退去;腹部又感到脹滿且疼痛,這表明胃部有積實的狀況。因此說,這是因為體內有乾燥的糞塊存在。以上這三條描述,都是判定病人需要使用瀉下方劑的重要原則。

(十九)本發汗而復下之。此為逆也。若先發汗。治不為逆。本先下之。而反汗之。為逆。若先下之。治不為逆。

白話文:

(十九)原本發汗之後,又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。這是違反治療順序的。如果先發汗,再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,就不會違反治療順序。如果原本先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,卻又改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,這就是違反治療順序。如果先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,再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,就不會違反治療順序。

復。與覆同。古字通用。復。亦反也。猶言誤也。與下文反汗之反同意。蓋兩比而互相發明。以訣人汗下之大法。

白話文:

「復」字與「覆」字同義,古時通用。「復」字還有「返還」的意思,這裡的意思是「錯誤」。與下文「反汗」的「反」字意思相同。這兩句話相互對照,互相解釋,用以告知人們汗下治療法的總原則。

(二十)凡病。若發汗。若吐。若下。若亡津液。陰陽自和者。必自愈。

陰陽以脈言。而二便在其中。兩者和。則血氣無相勝負可知。故自愈可必。此訣人持診之大要。

白話文:

(二十)任何疾病,如果通過發汗、催吐、瀉下等方式治療後,或是身體流失了津液,只要人體內的陰陽能夠自行調和,那麼疾病必然會自然痊癒。

這裡所說的陰陽,可以通過把脈來理解,而人的大小便狀況也能反映陰陽平衡的情況。當這兩方面都處於和諧狀態時,就表示體內的血液和氣息沒有相互剋制的狀況,因此可以肯定疾病會自行好轉。這是每個從事診療工作的人必須掌握的重要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