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一 (8)
卷之一 (8)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篇第一
(二十四)太陽病。發汗後。大汗出。胃中干。煩燥不得眠。欲得飲水者。少少與飲之。令胃氣和則愈。若脈浮。小便不利。微熱消渴者。與五苓散主之。
燥。音埽。乾。音干。令字。讀平聲。傷寒宜發汗。發汗則病解。中風宜解肌。發汗則變生。然則太陽病發汗後。大汗出者。中風誤於發汗。變也。胃中乾者。汗出過多亡津液也。煩燥者。干則燥。燥則熱。熱則煩也。不得眠者。胃為陰。干則不足。不足則不和。不和。所以不得眠也。
素問曰。胃不和。則臥不安。此之謂也。欲得飲水者。熱思涼而燥作渴。引水以自救也。少少與者。胃屬土。土乾固燥。得水則潤。潤則和。和則萬物生。所以愈也。不然多則澇。澇則反為土所惡矣。若脈浮。言或不即愈。而脈又轉單浮之謂。浮則邪見還表可知矣。小便不利。
土乾則水竭也。微熱。邪還表則病已減。故熱亦輕也。消。言飲水而小便又不利。則其水有似乎內自消也。渴。言能飲且能多也。五苓散者。導濕滋干。功兼其全也。幹得滋而濕得導。則熱不期退而自退。病不言愈而愈可知。此又用五苓之一義也。(方見前)
(二十五)太陽病。發汗。汗出不解。其人仍發熱。心下悸。頭眩身瞤動。振振欲擗地者。真武湯主之。
悸。群季切。眩。匣絹切。瞤。日倫切。振。平聲。擗。滂吉切。此舉下篇首條末後為逆之一節。更互其詞以詳其義。出其治以救其逆。蓋太陽中風。誤服大青龍而致逆之救法也。發汗而病不解者。其為誤汗可知也。仍發熱。言汗雖出。病依舊在也。悸。怔忡也。眩。昏暈也。
瞤。漐動也。振振。振作也。擗。拊心也。言心怔而忡。頭昏而暈。肉漐而動。手拊心而無何可奈。厥逆筋惕肉瞤變文之互詞也。夫太陽。中風。陽浮陰弱。汗出惡風。例雖名曰發汗。義則實在解肌。解肌者。桂枝湯也。法曰。遍身漐漐。微似汗者益佳。不可令如水流漓。病必不除。
苟至流漓。豈惟病不除。多見亡陽而虛甚也。微弱與浮弱大略相彷彿。亦互文也。汗出惡風。桂枝證也。服大青龍。勢必流漓可知。仍發熱。翕翕不除而變甚也。厥逆而至於振振欲擗地。嗇嗇淅淅變劇也。病變劇矣。亡陽虛甚矣。大敵在前。良將重選。是故茯苓行水。術性導濕。
濕導水行。祖龍歸海也。芍藥收陰。附子回陽。陽回陰收。鐵甲當關也。生薑以醒其昏。為救厥逆之劇。蓋龍之為龍。方其旱也。固奮然昇天行雨以顯諸仁。及其澇也。則又幡然蹈海潛淵以藏諸用。行雨者。致水也。潛淵者。伏水也。然則水也者。龍之所以神其變化者也。而真武者。
則又專位乎北。而為司水之神也。龍既不能外水以自神。水又必由真武以神其主。大哉青龍。吾知其不能不降於真武矣。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固如是夫。是故誤服神湯而變劇者。必有神湯而後救也。神乎神乎。聖而不可知之之謂。此非細義。讀者最宜致思。(方見少陰篇)
白話文:
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篇第一
**(二十四)**太陽病,如果發汗後,出了很多汗,導致胃裡乾燥,感到煩躁不安、睡不著,想喝水時,可以少量給他喝,讓胃氣恢復正常就會好。如果脈象是浮的,小便不順暢,稍微發熱又口渴,就給予五苓散來治療。
(註解:)「燥」的發音同「掃」。「乾」的發音同「干」。「令」字,讀平聲。傷寒適合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,發汗後疾病就會解除。中風適合用解肌的方式來治療,發汗反而會產生變化。所以,太陽病在發汗後,大量出汗,這是因為把中風誤當成傷寒而用發汗治療導致的變化。胃裡乾燥,是因為出汗過多,喪失了津液。煩躁,是因為乾燥而產生熱,熱了就感到煩躁。睡不著,是因為胃屬陰,乾燥則陰不足,陰不足就失調,失調所以睡不著。
《素問》說:「胃不和,則臥不安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想要喝水,是因為熱想喝涼的,乾燥而口渴,想喝水來自我救治。少量給他喝,是因為胃屬土,土乾燥堅硬,得到水就會滋潤,滋潤就會調和,調和就會萬物生長,所以就會好。如果大量喝水,就會像被水淹一樣,反而會被土所厭惡。如果脈象浮,表示可能不會立刻痊癒,而是脈象又轉為單純的浮脈,浮脈代表邪氣又回到體表了。小便不順暢,是因為土乾燥導致水分枯竭。稍微發熱,表示邪氣回到體表,病情已經減輕,所以熱也輕微了。口渴,表示能喝而且喝很多,但小便卻不順暢,表示喝的水好像在體內自己消失了。「消」字,表示喝水但小便不利,水好像在體內自己消耗。「渴」字,表示能喝且喝很多。五苓散的作用是引導濕氣、滋潤乾燥,功效兼顧兩者。乾燥得到滋潤、濕氣得到引導,熱就會自然消退,疾病不用說也會痊癒。這又是使用五苓散的一個意義。(藥方見前)
**(二十五)**太陽病,發汗後,汗出卻沒有解除病症,病人仍然發熱,心下悸動,頭暈眼花、身體肌肉抽動,身體顫抖、想要倒在地上,就用真武湯來治療。
(註解:)「悸」的發音同「群季切」。「眩」的發音同「匣絹切」。「瞤」的發音同「日倫切」。「振」的發音是平聲。「擗」的發音同「滂吉切」。這裡舉例下篇開頭條文末尾描述的逆症,只是換了詞語來詳細說明它的意思,並提出治療方法來救治逆症。這大概是太陽中風,誤服大青龍湯而導致逆症的救治方法。發汗後病沒有好,就知道是誤用了發汗的方法。仍然發熱,表示雖然出了汗,但病依舊存在。悸,是指心悸、心跳加快。眩,是指頭暈眼花。
瞤,是指肌肉跳動。振振,是指顫抖的樣子。擗,是指按住胸口。意思是心跳加速、心悸不安,頭暈眼花,肌肉跳動,手按著胸口無可奈何,這是厥逆(指氣血上衝或昏倒)、筋惕肉瞤等變化的互換說法。太陽中風,陽氣浮於外而陰氣虛弱,會出汗並怕風。雖然名為發汗,但實際的意義是解肌,解肌適合用桂枝湯。方法是說,如果全身微微出汗,像是要出汗又沒完全出,這樣是最好的。不能讓汗像水一樣流個不停,否則病一定不會好。
如果汗流不止,不僅病不會好,還會導致陽氣虛脫而更虛弱。微弱和浮弱的意思大概相同,也是互文的說法。出汗並怕風,是桂枝湯證。如果服用大青龍湯,一定會導致汗如雨下。仍然發熱,表示發熱的狀況沒有消失反而更嚴重了。厥逆到顫抖、想要倒在地上,表示病情從輕微變為嚴重。病情已經很嚴重了,陽氣虛脫也很嚴重了。大敵當前,要重新選擇良將,所以用茯苓來行水,白朮來導濕。
濕氣被導走,水液就會順利排出,就像龍回到大海一樣。芍藥來收斂陰氣,附子來恢復陽氣,陽氣恢復、陰氣收斂,就像鐵甲士兵把守關口一樣。生薑用來喚醒昏迷,是用來救治厥逆的急症。龍之所以為龍,當乾旱時,就會奮力升天降雨,展現它的仁慈。當大水氾濫時,又會突然潛入深淵,藏起它的作用。降雨是引來水,潛淵是潛藏水,這樣看來,水是龍之所以能顯現神力的關鍵。而真武,又專門居於北方,是掌管水的神。龍離不開水來展現神力,而水又必須由真武來掌管。偉大啊,青龍,我知道它必定要聽從真武的命令。這是自然運行的規律,事實也確實如此。所以,誤用神藥而導致病情加重的,一定要有相應的神藥才能救治。神妙啊,神妙啊,這就是聖賢高明到無法理解的地方。這不是小道理,讀者最好要仔細思考。(藥方見少陰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