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一 (9)
卷之一 (9)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篇第一
(二十六)太陽病。發汗。遂漏不止。其人惡風。小便難。四肢微急。難以屈伸者。桂枝加附子湯主之。
桂枝加附子湯方
於桂枝湯方內加附子三枚。余依桂枝湯法。
此亦太陽中風誤汗之變證。發汗。遂漏不止者。由反治。所以汗反出而勢不容已也。惡風者。太陽中風本自汗出腠理疏而惡風。既漏不止。則腠理愈疏而惡愈甚也。小便難者。汗漏不止。則亡陽亡津液。亡陽則氣不足。亡津液則水道枯竭。且小便者。膀胱所司也。膀胱本太陽經而為諸陽主氣。
氣不足則化不行也。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。脾統血而主四肢。胃司津液而為之合。津液亡而胃不足。則脾亦傷而血亦虧。血氣虧澀。筋骨所以不利也。夫固表斂液。無出桂枝之右矣。而欲復陽益氣。所以有附子之加焉。然三枚蓋出於增補。非經之本文。用者宜叅酌。
(二十七)風濕相摶。骨節煩疼掣痛。不得屈伸。近之則痛劇。汗出短氣。小便不利。惡風不欲去衣。或身微腫者。甘草附子湯主之。
甘草附子湯方
甘草(二兩炙),附子(二枚炮去皮臍破),白朮(二兩),桂枝(四兩去皮)
上四味。以水六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初服得微汗則解。能食汗出復煩者。服五合。恐一升多者。宜服六七合為妙。摶。定文切。劇。群吉切。去。溪矩切。摶。掜聚也。言風與濕掜合團聚。共為一家之病也。有本來感受天地之風濕。而為風濕相摶者。有中風汗出過多。
濕沾衣被。致成風濕相摶者。有傷寒發汗過多。衣被不更。變而為風濕相摶者。三者所受之因雖殊。而其為病則一。故其為治亦皆大略相同。此蓋以中風之風濕相搏而言。煩。風也。痛。濕也。風淫則掣。濕淫則痛。風濕之邪。注經絡。流關節。滲骨髓。四體所以煩疼掣痛而不利也。
近之則痛劇者。外邪客於內。迕之則逆也。短氣者。汗多亡陽而氣傷也。惡風不欲去衣者。以重傷故惡甚也。或。未定之詞。身微腫。濕外薄也。不外薄則不腫。故曰或也。甘草益氣和中。附子溫經散濕。術能勝水燥脾。桂枝祛風固衛。此四物者。所以為風濕相搏之的藥也。
(二十八)太陽病。中風。以火劫發汗。邪風被火熱。血氣流溢。失其常度。兩陽相熏灼。其身發黃。陽盛則欲衄。陰虛則小便難。陰陽俱虛竭。身體則枯燥。但頭汗出。劑頸而還。腹滿而喘。口乾咽爛。或不大便。久則讝語。甚者至噦。手足躁擾。捻衣摸床。小便利者。其人可治。
衄。疑木切。讝。素問作譫。與詹同。下仿此。強奪而取之之謂劫。邪風被火熱。承上起下之詞。言太陽中風不當如此治。故曰失其常度。著其變以致戒之意也。兩陽。謂風火也。黃。脾土之色也。脾主肌肉。邪熱甚則土燥。故色顯然著見於外也。陽盛。陽以氣言。火能助氣。
白話文:
(二十六)太陽病。發汗後,汗液卻持續流個不停,這個人會怕風,小便困難,四肢稍微感到僵硬,難以彎曲伸展。這種情況,應該用桂枝加附子湯來治療。
桂枝加附子湯的配方:
在桂枝湯的基礎上,加入附子三枚。其他煎煮方法與桂枝湯相同。
這也是太陽中風被錯誤發汗所引起的變證。發汗後汗液不止,是因為用了錯誤的治療方法,導致汗液反而不斷流出,無法停止。怕風,是因為太陽中風本來就會出汗,毛孔疏鬆而怕風;現在汗液不斷流失,毛孔更加疏鬆,所以怕風更嚴重。小便困難,是因為汗液流失不止,導致陽氣和津液都虧損。陽氣虧損則氣不足,津液虧損則水道枯竭。而且小便的功能是由膀胱所主,膀胱屬於太陽經,是所有陽氣的主管。氣不足,就無法正常運化。四肢稍微僵硬,難以彎曲伸展,是因為脾主管血液和四肢,胃主管津液並將其輸送到全身。現在津液虧損導致胃虛弱,脾也因此受損,血液也虧虛,血液和氣不足,經絡就會阻塞,筋骨就因此而不靈活。而要固表止汗、收斂津液,沒有比桂枝更適合的了。但為了恢復陽氣、補益氣,所以需要加入附子。但是加入三枚附子,可能是後人為了加強藥效而增加的,並不是經典原文就有的,使用時應該仔細斟酌。
(二十七)風邪和濕邪相互交雜,導致關節煩躁疼痛、牽扯痛,無法彎曲伸展,觸碰到患處則疼痛加劇,並伴有出汗、呼吸短促、小便不暢、怕風但不想脫衣服,或者身體輕微腫脹。這種情況,應該用甘草附子湯來治療。
甘草附子湯的配方:
炙甘草(二兩),炮附子(二枚,去皮臍,切開),白朮(二兩),桂枝(四兩,去皮)
以上四味藥,用水六升煎煮至三升,去除藥渣,溫服一升,每天三次。第一次服藥如果稍微出汗就表示病情緩解。如果能進食後又出汗且煩躁,可以服用五合,如果擔心一升太多,可以服用六七合為宜。 「摶」字在這裡解釋為「捏聚」,意思是風和濕相互捏合團聚,成為一種共同的疾病。這種疾病可能是因為本來就感受了天地間的風濕之邪,或者是因為中風後出汗過多,被汗濕的衣被沾染而導致,也可能是因為傷寒發汗過多,沒有及時更換衣服而導致。這三種情況雖然發病原因不同,但它們的病症卻是一樣的,所以治療方法也大體相同。這裡指的是中風引起的風濕相搏。 煩,指的就是風邪。痛,指的就是濕邪。風邪過盛則會牽扯,濕邪過盛則會疼痛。風濕之邪侵入經絡,流竄於關節,滲透到骨髓,所以身體才會感到煩躁疼痛、牽扯痛,活動不靈活。觸碰到患處則疼痛加劇,是因為外邪侵入體內,抵觸它就會使病情惡化。呼吸短促,是因為出汗過多導致陽氣耗損,氣也隨之受損。怕風不想脫衣服,是因為病情嚴重所以更加畏懼風邪。 「或」在這裡表示不確定,身體輕微腫脹,是濕邪向外散發的表現。如果濕邪不向外散發,就不會腫脹,所以用「或」來表示不確定。甘草可以補益氣,調和脾胃。附子可以溫經散寒祛濕。白朮可以健脾燥濕。桂枝可以祛風固表。這四味藥,是治療風濕相搏的對症良藥。
(二十八)太陽病,患者中風,卻用火來強行發汗,導致邪風夾雜火熱,使體內的血氣運行紊亂,失去常態,兩股陽氣(指風邪和火熱)互相熏蒸灼燒,導致身體發黃。陽氣過盛則容易流鼻血,陰液虧虛則小便困難。如果陰陽俱虛,身體則會乾燥枯槁,只有頭部出汗,汗水到頸部就停止。還會出現腹脹、喘息、口乾咽喉疼痛,或者便秘,時間久了會胡言亂語,嚴重時甚至會打嗝,手腳躁動不安,搓揉衣服,摸索床鋪。如果小便正常,這個人還可以治療。
「劫」的意思是強行奪取。邪風被火熱,是承接上文,說明太陽中風不應該這樣治療,所以說“失去常態”,這是在說明錯誤治療的後果,以警戒後人。兩陽,指的是風和火。黃,是脾土的顏色,脾主管肌肉。邪熱過盛則會導致脾土乾燥,所以黃色會明顯顯現在外。陽盛,指陽氣而言,火能助長陽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