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七 (1)
卷之七 (1)
1. 辨痙濕暍病證第十二
此篇相傳謂為叔和述仲景金匱之文。雖遠不可考。觀其揭首之辭。信有之也。然既曰以為與傷寒相似而致辨焉。則亦述所當述者。是故後人稱之為仲景之徒云。
傷寒所致太陽痙濕暍三種。宜應別論。以為與傷寒相似。故此見之。
白話文:
這篇醫書相傳說是叔和闡述了仲景《金匱》的內容。雖然沒有辦法考證確切的年代。但從文章開頭的介紹中,可以相信確有此事。但是既然說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相似,所以要將它們區別開來。那麼叔和也是述說了應該述說的事情。因此,後人稱他為仲景的弟子。
痙。見太陽上篇。暍。音謁。下同。痙見下。素問諸痙項強。是也。濕。沾潤不幹也。天之雨露。上濕也。地之水潦。下濕也。人之汗液。身中之濕也。凡著沾潤。經久不幹。皆能致病。傷濕之謂也。暍。傷暑也。史記羽扇暍。淮南子武王蔭暍人於樾下。左擁而右扇之。是也。
白話文:
痙攣。見《太陽篇》。暍,讀音同「謁」。以下同。痙攣見於《素問》中的《諸痙項強》。是這樣的。濕,沾潤不幹燥。天上的雨露,是上方的濕。地上的水潦,是下方的濕。人體的汗液,是身體中的濕。凡是沾潤不幹燥,長久不幹燥的,都能致病。這就是所謂的濕傷。暍,就是暑傷。史記中說「羽扇暍」,淮南子中說「武王蔭暍人於樾下,左擁而右扇之」,都是這個意思。
叔和之意。蓋謂三者皆風寒之變證。既成變證。則當別為立論。然自風寒變來。本屬太陽。猶有風寒涉似之疑。須當併為辨論。故揭己意而述之如下。
太陽病。發熱。脈沉而細。名曰痙。
白話文:
叔和的意思是說,這三種變證都是由風寒變化的,既然已經形成變證,就應該另外做一個論述。然而,由風寒變化而來,本屬於太陽,還有風寒涉似之疑,一定要同時辨證論治。因此,揭示自己的觀點並述如下。
當患了「太陽病」時,如果出現發燒的症狀,並且脈象表現為沉緩且細微,這種情況被稱為「痙」。
此揭痙之狀。發熱。太陽未除也。沉。寒也。細。濕也。中風傷寒。病猶在太陽。而脈變如此者。則是重感寒濕而變痙。不可仍以中風傷寒稱也。詳見下。
太陽病。發汗太多。因致痙。
白話文:
這是發作痙狀的症狀。發熱。太陽病的症症狀尚未消除。脈沉。是寒症。脈細。是濕症。中風傷寒,病症仍屬太陽病。而脈象卻出現這種變化的人。這是重感寒濕而發作痙狀。不能仍以中風傷寒稱呼這種病症。詳情見下文。
另一種情況也是在患「太陽病」的過程中,如果出汗過多,導致身體出現了「痙」的病狀。
此承上條復原變痙之由。千金曰。太陽中風。重感寒濕則變痙。然則發汗太多者。重感寒濕而變痙之原因也。蓋中風自汗。傷寒發汗。汗出過多。衣被必濕。濕勝寒生。過時不更。汗後新虛。易於感受。濕漬寒侵。滲注關節。所以有痙之變也。不然。則太陽病而發汗。安得別有所謂寒濕而可以為重感哉。
白話文:
此條承接上文,解釋了變痙的原因。千金方中說,太陽中風,如果再受寒濕的影響,就會變成痙攣。因此,發汗過多的人,容易再受寒濕的影響而變成痙攣。這是因為中風自汗、傷寒發汗,汗出過多,衣被一定會被汗水浸濕。濕氣勝過寒氣就會產生寒邪,如果不及時更換衣物,汗後新虛,很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襲。濕氣和寒邪浸漬關節,所以就會引起痙攣的變化。如果不是這樣,只是單純的太陽病而發汗,怎麼會有所謂的寒濕,而可以作為重感的條件呢?
太陽病。發熱。汗出。不惡寒者。名曰柔痙。
此以中風而致變言。汗出不惡寒。風傷衛也。柔。風性軟緩也。
太陽病。發熱。無汗。反惡寒者。名曰剛痙。
此以傷寒而致變言。無汗。反惡寒。寒傷榮也。剛。寒性勁急也。
病。身熱。足寒。頸項強急。惡寒。時頭熱。面赤。目脈赤。獨頭面搖。卒口噤。背反張者。痙病也。
白話文:
當患了「太陽病」,出現發熱、出汗且不怕冷的症狀時,這種情況被稱為「柔痙」。這裡是指由中風(即受到風邪侵襲)而引發的變化。因為出汗而不怕冷,表示風邪主要影響了體表的防護系統(衛氣)。「柔」形容的是風性本來就具有柔和、緩慢的特點。
相反地,如果患「太陽病」時發熱,卻沒有出汗,反而更加怕冷,這被稱為「剛痙」。這裡描述的是由傷寒(即寒邪侵犯)所導致的變化。無汗且怕冷加劇,顯示寒邪主要損傷了體內的營養系統(榮血)。「剛」形容的是寒性本質上嚴峻、急迫。
另外一種病症特徵如下:病人身體發熱,但腳部寒冷,頸項部位感到僵硬緊張,畏寒,時而頭部發熱,面部紅赤,眼周血管也呈現紅色,只有頭面部會不自主地搖動,突然之間嘴部緊閉無法張開,背部反向弓起,這些都是「痙病」的典型表現。
卒。清勿切。噤。郡軫切。此以痙之具證言。身熱頭熱。面赤。目脈赤。陽邪發於陽也。足寒。陰邪逆於陰也。獨頭面搖者。風行陽而動於上也。卒。忽然也。噤。寒而口閉也。蓋口者脾之竅。胃為脾之合。而脈挾口。環唇。脾虛胃寒。故忽然唇口吻合。噤急而飲食不通也。
白話文:
卒:忽然發生的。噤:緊閉、不張開。這些都是痙病的具體症狀。身熱、頭熱、面赤、兩眼脈絡充血充血,這是陽邪發於陽的症狀。足部發涼,這是陰邪逆於陰的症狀。僅僅頭面搖振的,這是風邪沿著陽經運行而上犯於頭。卒,是忽然發生的意思。噤,是寒而口閉的症狀。按中醫學說,口為脾臟的竅,胃為脾臟的合,而脾胃的經脈分佈於口脣,因此,脾虛胃寒,就會忽然脣口緊閉,患痙而不能飲食。
背反張者。太陽之脈挾背。故寒則筋急而拘攣。熱則筋緩而縱弛也。然剛柔二痙。則各見證之一偏。惟風寒俱有而致變者。則具見也。痙止此。詳見痙書。
濕家之為病。一身盡疼。發熱。身色如似熏黃。
白話文:
背反張:指背部肌肉痙攣,不能伸直。
太陽之脈挾背:太陽經的脈絡分佈在背部。
故寒則筋急而拘攣:所以寒邪侵襲,筋脈拘急,就會引起痙攣。
熱則筋緩而縱弛也:熱邪侵襲,筋脈鬆弛,就會出現縱弛的症狀。
然剛柔二痙。則各見證之一偏:然而,剛痙和柔痙,各自只表現出證狀的一部分。
惟風寒俱有而致變者。則具見也:只有風寒同時存在,導致疾病發生變化,才會同時出現剛痙和柔痙的症狀。
痙止此。詳見痙書:關於痙證的詳細內容,請參閱痙病的專著。
至於「濕家」的病症特點是:全身疼痛,伴有發熱,皮膚顏色如同被煙熏過一般泛黃。
一身盡疼者。人身之土。內則主脾胃。外則主肌肉。土惡濕。濕自外入。肌肉先傷也。發熱。濕鬱而蒸也。熏黃者。土本黃色。濕則昏滯。故黧暗而不明也。
白話文:
全身疼痛:人體的土。內在主控脾胃,外在主控肌肉。土屬性厭惡濕氣。濕氣從外侵入,肌肉首先受到損傷。發燒:濕氣鬱結而蒸騰。皮膚發黃:土的本色是黃色。濕氣則昏濁滯塞。所以皮膚暗沉而不明亮。
濕家病。身上疼痛。發熱。面黃而喘。頭痛。鼻塞而煩。其脈大。自能飲食。腹中和無病。病在頭中寒濕。故鼻塞。內藥鼻中則愈。塞。心勿切。內。音納。此以上濕言。亦風濕也。身上疼痛。與上條互詞。面黃。喘。煩。脈大者。風為陽。而陽受之也。能飲食者。陽能化谷。
所以胃和而里無病也。病在頭以下。申上文之意。寒以濕之性言。鼻氣通於天。故邪獨甚而專主治也。
白話文:
濕性病症。頭重腳重,發熱,面色發黃,又喘氣。頭痛鼻塞,煩躁不安。脈搏粗大。能夠吃飯,腹中無病。這種病是頭部受寒濕的緣故,所以鼻塞,把藥塞進鼻孔就痊癒。鼻塞勿心切,內是納入之意。以上說的都是濕症,也是風濕。身體疼痛,與前面的一條互相解釋。面黃、喘、煩,脈搏大的,是風為陽,而陽接受了它的緣故。能夠吃飯,是因為陽能消化穀物。
因此,如果胃氣調和且臟腑內部沒有疾病,那麼問題就出在頭部以下的部位,這是在進一步解釋前文的意思。這裡所說的「寒」是基於濕邪的性質而言,因為鼻子是人體與外界天氣相通的通道之一,所以邪氣特別容易在此聚集並引起專門的治療需求。
濕家。其人但頭汗出。背強。欲得被覆向火。若下之早。則噦。胸滿。小便不利。舌上如苔者。以丹田有熱。胸中有寒。渴欲得水而不能飲。則口燥煩也。
白話文:
濕家:
患有濕家的人,僅頭部盜汗,背部僵硬,想蓋被子靠近火源。如果過早地下藥,就會嘔吐、胸悶、小便不利。舌苔如同青苔一般。這時的人,因為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口渴想喝水但無法喝,所以會出現口乾煩躁的症狀。
強。上聲。此以下濕言。亦寒濕也。但頭汗出者。寒為陰。陰邪客於陰。陽上越而不通於下也。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者。太陽之脈挾背。背居北。最為畏寒。寒濕之陰邪。注經絡。滲骨髓。所以筋脈牽急。而惡寒甚也。噦。胸滿者。凡在太陽下早皆然也。丹田。下焦也。胸中。
白話文:
強。讀音ㄑㄧㄤˊ。以下的文字都是描述濕證。這也是寒濕。但是如果只有頭部出汗,這是因為寒為陰,陰邪侵犯了陰位,陽氣向上運行,無法通達下焦。背部僵硬,想要蓋被子靠近火,這是因為太陽經脈經過背部,背部位於北方,最怕寒冷。寒濕的陰邪侵犯經絡,滲入骨髓,所以筋脈牽引急迫,惡寒十分嚴重。噦,胸中滿悶,凡是在太陽經以下的部位,早期都會出現這種情況。丹田,是指下焦,胸中。
上焦也。熱在下而寒在上。所以渴欲得水。反逆而不能飲。且又亡津液。所以口乾燥而內作煩悗也。
太陽病。關節疼痛而煩。脈沉而細者。此名濕痹之候。其人小便不利。大便反快。但當利其小便。
白話文:
當病邪影響到上焦(心肺部位),若熱邪在下而寒邪在上,就會產生口渴想喝水的感覺,但又因為病邪逆行,實際上無法順利飲水。同時,由於體內津液流失,所以不僅口乾,還會感到內心煩躁不安。
此以濕之入里者言。關節疼痛者。寒濕之氣。走注內滲。所以脈沉而細也。痹以疼痛言。小便不利。大便反快者。濕即水。甚則橫流。不遵故道。妄逆而暴亂也。利其小便者。導其遵故道而行。禹之治功也。
病者一身盡疼。發熱日晡所劇者。此名風濕。此病傷於汗出當風。或久傷取冷所致也。
白話文:
這主要是在說明濕氣進入體內之後的情況。關節疼痛,是寒氣和濕氣在體內運行,滲入體內,所以脈搏沉且細。痺病以疼痛為主要症狀,小便不利,大便反而通暢,這是因為濕氣就是水,濕氣嚴重時就會橫行無度,不再遵循固定的路徑,胡亂逆行而引起暴亂。促進小便通暢,就是引導濕氣遵循固定的路徑運行,就像禹治水一樣。
患了「太陽病」,如果出現關節疼痛且感到煩躁不安,脈象沉細,這是濕痹的特徵。這樣的病人往往小便不通暢,但大便反而正常或排便順暢。治療上應該著重於疏通小便,以利濕排毒。
如果病人全身疼痛,且發熱的症狀在每天下午申時(約下午三至五時)加劇,這種情況被稱為「風濕」。這種病通常是因為出汗後受風,或是長期接觸寒冷環境所導致的。
發熱。日晡所劇者。陽明主胃而屬土。土主濕。所以熱甚於陽明之王時也。然汗出當風而為風濕。則是以身中之濕言。此其所以陽明王而熱則劇。與久傷取冷。與夏月傷於冷水之意同。
白話文:
發燒。太陽快下山的時候症狀非常嚴重。陽明主要支配胃,並屬於胃土。土主要控制濕氣。因此在陽明經脈旺盛的時候,發熱會特別嚴重。然而,當汗液被風吹乾後,就會形成風濕。這是指身體內部的濕氣。因此,陽明經脈旺盛時,發熱會特別嚴重。這與長久受到寒冷傷害與在夏天受到冷水傷害的意思相同。
問曰。風濕相搏。一身盡疼痛。法當汗出而解。值天陰雨不止。醫云。此可發汗。汗之病不愈者。何也。答曰。發其汗。汗大出者。但風氣去。濕氣在。是故不愈也。若治風濕者。發其汗。但微微似欲汗出者。風濕俱去也。
白話文:
有人問道:風濕相併,全身都疼痛,依法應該發汗治療,但現在天天陰雨連連,醫生說也可以發汗,但是發汗之後,病情不但沒有好轉,反而更嚴重了,這是為什麼?
回答說:發汗時,汗水大量排出,此時風氣被去除,但濕氣仍舊存在,所以疾病不會好轉。如果治療風濕,發汗的時候,汗水只微微地透出,像是要發汗的狀態,風濕就會一起祛除。
此承上條復設問答而喻治。陰雨不止。則濕不除。所以益當發汗也。然風濕本由汗出當風而得。則汗之大出者。必反濕轉加甚可知也。微微似欲汗出而不見出。則濕消而風散矣。此固發汗之微機。後之動輒以大汗為言者。其去道奚啻尋常而已哉。
濕家下之。額上汗出。微喘。小便利者。死。若下利不止者。亦死。
白話文:
這段話是接著上一條再次設置問答來說明治療方法。陰雨連綿不止,那麼濕邪就不會消除。所以更應該發汗。可是,風濕本來就是因為汗出當風而得的。那麼,大量出汗,濕邪反而加重,這是可以知道的。微微地似乎要出汗但又沒有出汗,那麼濕邪就消除了,風邪也就散了。這本來就是發汗的微妙之處。後世的人動不動就把大量出汗掛在嘴上,他們背離正道的遠近恐怕不止尋常了。
對於患有濕病的人,如果使用瀉下的治療方法之後,出現額頭出汗、輕微喘息,並且小便依然不通暢的情況,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,預示可能有生命危險。同樣地,如果出現持續不斷的腹瀉不止,也同样是危重的徵兆,可能致命。
額上汗出微喘者。陽亡於上也。小便利與下利不止者。陰脫於下也。然治濕當利其小便。而以小便利主死。何也。誤治而陰陽散亡也。濕止此。
太陽中熱者。暍是也。其人汗出惡寒。身熱而渴也。
白話文:
額頭上冒汗且微喘的人,是體內陽氣不足的症狀。小便和腹瀉不停的人,是體內陰液不足的症狀。然而,治療濕症應該讓小便通暢,而不是以小便通暢與否來判斷死活。為什麼呢?因為治療錯誤,導致陰陽散失。這時,濕邪就會停止。
當人在「太陽病」中遭受熱邪侵襲,這就是所謂的「暍病」(中暑)。患此病的人會出汗、怕冷,身體發熱並且感到口渴。
蒸熱謂之暑。傷暑謂之暍。汗出惡寒者。太陽表不固也。身熱者。暑邪傷陽也。渴者。亡津液而內燥也。然渴為內證。太陽主表而有渴。何也。炎暑之時。陽浮外越。人之津液本少。渴為常事。況更汗出而重亡津液乎。且太陽溫病已有渴。又況暍乎。
太陽中暍者。身熱。疼重而脈微弱。此以夏月傷冷水。水行皮中所致也。
白話文:
蒸熱的氣候稱為暑。感染暑氣的症狀稱為暍。汗出又怕冷的症狀,是太陽表證不固造成的。全身發熱的症狀,是暑邪侵犯陽氣造成的。口渴的症狀,是津液不足而內部乾燥造成的。然而口渴是內在的症狀。太陽經主表證,卻有口渴的症狀,這是什麼原因呢?炎熱的夏天,陽氣浮越在外,人體的津液本來就少,因此口渴是經常發生的症狀,何況再加上汗出,更讓津液大量流失呢?而且太陽溫病已經有口渴的症狀了,更何況是暍症呢?
至於「太陽中暍」的情況,是指病人出現身體發熱、感覺身體沉重疼痛,並且脈搏表現得微弱。這種狀況往往是因為在夏天時受到冷水的侵害,冷水之氣滲入皮膚所導致的。
身熱疼重。而曰夏月傷冷水。水行皮中所致者。土主肌肉而惡濕。水滲土而蒸發也。脈微弱者。熱則血乾而氣耗也。然夏日則飲水。故人之常事。而曰傷。何哉。良由暑迫。飲之過多。或得之澡洗。暑反內入也。然則庸俗以當盛暑時濯流飲泉。而得身熱疼重。遽謂為閉水傷寒者。水其暑之訛。而傷寒則浮謠之謬也。
白話文:
身體發熱疼痛嚴重。而且說夏天受了涼水的傷害。是水在皮膚中運行所引起的。脾胃主肌肉而憎惡濕邪。水濕滲入脾土並蒸發出來。脈象微弱的。是熱邪則血乾而氣耗。然而夏天就喝水。所以是人的常事。而說成傷害。為什麼呢?實在是因為暑熱逼迫。喝得太多。或者從洗澡中得到的。暑熱反而內進了。那麼庸俗的人在炎熱的夏天洗浴喝泉水。而得到身體發熱疼痛嚴重。就急忙認為是閉水傷寒引起的。閉水是暑邪的誤傳。而傷寒則是浮濫的謠傳。
太陽中暍者。發熱。惡寒。身重而疼痛。其脈弦細而芤遲。小便已。洒洒然毛聳。手足逆冷。小有勞身即熱。口開。前板齒燥。若發汗。則惡寒甚。加溫針。則發熱甚。數下之。則淋甚。
白話文:
太陽中暑的人,會發熱、怕冷、身體沉重且疼痛。他的脈搏細而弦,且遲緩。小便已經排出,汗津津的毛孔豎立。手腳冰冷,稍微勞動就會發熱。嘴巴張開著,門牙乾燥。如果發汗,則惡寒更加嚴重。加溫針灸,則發熱更加嚴重。數次通便,則小便頻繁。
數。音速。發熱。惡寒。身重而疼痛。總上文具證而言。下乃申其詳而致戒也。弦細芤遲。亦詳微弱之意。小便已。洒洒然毛聳者。陰虛而寒內作也。手足逆冷者。陽熱內陷也。小有勞身即熱者。陽虛氣怯。不勝力任之甚也。口開者熱甚也。故反則噤是也。前板齒燥者。陽明熱甚而津液干也。
白話文:
脈搏數、聲音急促、發熱、惡寒、身體沉重且疼痛。總之,根據上述症狀看,下面再詳細地說明症狀並提出警告。脈弦細而微弱,說明病情微弱。小便已經排出,但少量汗毛豎立者,是陰虛而寒氣內生的意思。手足逆冷者,是陽熱內陷的意思。稍微勞累身體就發熱者,是陽虛氣怯,不能勝任用力過度的事情。口張開是熱度太甚的意思,所以反而閉口。前額牙齒乾燥者,是陽明熱度太甚而津液幹的意思。
惡寒甚者。以虛其表也。發熱甚者。以擾其陽而損其陰也。淋甚者。損其陰而津液竭也。言三法皆不可也。然則治之奈何。金匱治暍以白虎加人參湯。白虎有嘯則生風之能。薦涼解秋之義。人參有益陽補虛之用。生津止渴之功。是故通寒暑而妙應。神矣哉。所謂方而世為萬病祖者。
此之謂也。
白話文:
如果惡寒非常嚴重,這是因為表虛所致;如果發熱非常嚴重,這是因為陽氣被擾亂,陰氣受損所致;如果淋證非常嚴重,這是因為陰氣受損,津液枯竭所致。這三種情況都不可取。那麼,該如何治療呢?《金匱要略》中記載,治療暍病可以使用白虎湯加人參湯。白虎湯具有生風(使風通暢)的能力,具有清涼解熱的功效;人參具有益陽補虛的作用,具有生津止渴的功能。因此,白虎湯和人參湯能夠通調寒熱,功效非常靈驗,真是妙不可言啊。這可以說是方劑中的祖宗,可以治療各種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