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有執

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一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10)
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篇第一

故盛也。欲衄。待衄未衄之詞。陰虛。陰以血言。熱則耗血。故虛也。小便。血液之類也。血耗。故難也。然火能助氣。過則反敗氣。所以陰陽俱虛竭。言血氣俱虧乏也。身體則枯燥。承上文而言虧乏之徵也。劑。齊分也。言汗自頭出至頸。自頸齊分。還而不下。靈樞曰。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。

獨諸陽脈皆上至頭耳。然則是乃陽有汗而陰不汗也。腹滿。邪內實也。微喘。熱攻於肺。肺受熏蒸而氣促急也。口乾。陰虛而津液不足也。咽爛。炎蒸而成腐壞也。或不大便。言津液不足。有時或則便硬也。譫語。寐中多言妄語。蓋言出於心。火盛血衰。心虛而神亂也。噦。

火熾而氣逆也。手足為四肢。乃諸陽之本。陽邪盛甚。氣亂神昏。所以疾動而不寧也。小便利者。反上文陰虛小便難而言。利則陰未甚虛。陰未甚虛。則陽猶有可以回之者。所以為可治也。

(二十九)太陽病。以火熏之。不得汗。其人必躁。到不解。必清血。名為火邪。

清與圊同。熏。亦劫汗法。蓋當時庸俗用之。燒坑鋪陳。灑水取氣。臥病人以熏蒸之之類是也。躁。手足疾動也。到。言猶反也。謂徒躁擾而反不得解也。清血。便血也。汗為血之液。血得熱則行。火性大熱。既不得汗。則血必橫溢。陰盛者。所以下圊也。

(三十)太陽病。二日。反躁。反尉其背。而大汗出。大熱入胃。胃中水竭。躁煩。必發譫語。十餘日。振慄自下利者。此為欲解也。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。欲小便不得。反嘔。欲失溲。足下惡風。大便鞕。小便當數。而反不數。及多大便已。頭卓然而痛。其人足心必熱。穀氣下流故也。

尉。俗作熨。鞕與硬同。下利下流之下。去聲。數。音朔。二日。當傳之時也。反躁。欲傳也。熨其背。亦火劫汗法也。大汗出者。悖道以治。故出驟也。大熱。邪熱與火熱相摶也。入胃。胃屬土。故火邪先之也。水竭。火盛則水涸也。躁煩譫語。皆內熱也。十餘日。過經同也。

振。鼓戰。慄。悚縮。作欲解之先兆也。下利。陰虛而津液偏於下走也。欲解。待解未解之詞。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。至大便硬一節。乃承上文說猶未解之意。言振慄若是作汗。則熱散而病解。今自利。津液又偏於下泄。胃中又不足。所以待解不解。汗不到下體。干而不得小便。

陽氣不下通。反上逆而嘔。失。猶言不也。溲。小便也。足下惡風。無陽以為衛護也。大便硬。無津液以為潤送也。小便當數而反不數至末。是反上文又說要解的意。蓋言以人之津液偏滲而論之。大便既硬。則小便當多而頻數。故以不數為反。既反不數。則津液又當回於胃中可知也。

及。言待及津液由此而回足。則大便得潤而當出。出多者。以待則久久故多也。卓。特也。頭特然而痛。陰氣上達也。足心必熱。陽氣下通也。穀氣。食氣也。言待解未解以來。為津液又不足。陽不下。陰不上。是以猶不解。今陰上達而頭獨覺痛。陽下行而足心則熱者。以胃中津液回足。

白話文:

這是因為陽氣太盛導致的。想要流鼻血,但還沒流出來,這是陰虛的表現。中醫認為陰是指血,發熱會消耗血液,所以導致陰虛。小便也屬於血液的範疇,血被耗損,小便也會困難。但是火可以幫助陽氣,過度就會反而耗損陽氣,所以導致陰陽都虛弱,也就是說血和氣都虧乏了。身體會變得乾枯燥熱,這是承接前面所說的虧乏的徵兆。「劑」的意思是齊平、分界,指汗從頭流到脖子,在脖子這裡分界,不再往下流。《靈樞》中說,所有陰脈都會到脖子和胸部就返回,只有陽脈會上到頭和耳朵。所以,這表示是陽氣有汗而陰氣沒有汗。腹部脹滿,是邪氣進入體內並且充實的表現。輕微喘息,是熱邪侵犯肺部,導致肺受到熱氣熏蒸而呼吸急促。口乾,是陰虛導致津液不足。咽喉潰爛,是熱邪熏蒸導致腐敗。有時會便秘,是因為津液不足,有時則會大便乾硬。說胡話,是睡夢中說很多不真實的話,這是因為話語出自於心,火氣太盛導致血虛,心虛則神智昏亂。嘔吐,是因為火氣太旺導致氣逆上行。手足四肢是陽氣的根本,陽邪過於旺盛,氣亂神昏,所以手腳會躁動不安。小便順暢,和前面說的陰虛小便困難相反,小便順暢說明陰虛還不嚴重,陰氣還沒有太虛,那麼陽氣還有恢復的可能,所以是可治之症。

太陽病,用火熏蒸後,沒有發汗,這個人一定會躁動不安,無法緩解,一定會出現便血,這種情況叫做火邪。這裡的「清」和「圊」是通用的。熏蒸也是一種強迫發汗的方法,當時民間常用這種方法,燒坑鋪好東西,灑上水,讓病人躺在上面熏蒸。躁,指的是手腳躁動不安。 「到」在這裡是指反而,也就是躁動不安反而沒有緩解。便血,是因為汗是血液的津液,血遇到熱就會運行,火性大熱,既然沒有發汗,那麼血一定會橫衝直撞,陰虛的人,就會導致便血。

太陽病第二天,反而更加躁動不安,還用熱敷背部,導致大量出汗,邪熱進入胃部,胃中津液耗竭,出現躁動煩悶,一定會開始說胡話。過了十幾天,身體發抖,接著開始腹瀉,這表示病情將要好轉。但此時,汗從腰部以下無法排出,想要小便卻無法排出,反而想吐,想失禁,腳底怕風,大便乾硬,小便應該頻繁卻不頻繁。在多次大便後,頭部突然劇烈疼痛,腳心一定會發熱,這是因為水穀之氣向下流動的緣故。

這裡的「尉」俗寫作「熨」。 「鞕」和「硬」是通用的。下利和下流的「下」讀作去聲。「數」讀作朔。第二天,是病情應該傳變的時候。反躁,是想要傳變。熱敷背部,也是一種強迫發汗的方法。大量出汗,是違背規律的治療方法,所以汗出得很快。大熱,是邪熱和火熱相互結合。邪熱進入胃部,是因為胃屬土,所以火邪先侵犯它。水竭,是火盛則水乾涸。躁煩和胡話,都是體內發熱的表現。十幾天,表示病情已經超過了所屬經絡的時限。發抖,是身體戰栗,是病情將要好轉的先兆。腹瀉,是因為陰虛導致津液偏於向下走。想要好轉,是指將要好轉但還沒有好轉的狀態。所以說,汗從腰部以下不能排出,直到大便乾硬,都是承接前面說的病情還沒有緩解的意思。如果發抖後能夠出汗,熱就會散去,病就會好轉,現在卻腹瀉,津液又偏於向下泄,胃中津液不足,所以病情將要好轉但還沒有好轉,汗不能到達下半身,乾燥導致小便困難。陽氣不能向下通達,反而向上逆行導致想吐。失,和不的意思相同。溲,是指小便。腳底怕風,是因為沒有陽氣的保護。大便硬,是因為沒有津液滋潤運送。小便應該頻繁卻反而不頻繁,這和前面的話是相反的,又說了病要好轉的意思。這是從津液偏滲的角度來解釋的,既然大便乾硬,那麼小便應該多而頻繁,所以說不頻繁是相反的。既然小便不頻繁,那麼津液一定回流到胃中。等到津液由此回流足夠時,大便就會潤澤而排出,多次排出,是因為等待的時間很久所以排出的次數才多。頭部突然劇烈疼痛,是陰氣向上到達的表現。腳心一定發熱,是陽氣向下通達的表現。穀氣,是食物之氣。說的是從病情將要好轉但還沒有好轉的時候開始,因為津液不足,陽氣不能向下,陰氣不能向上,所以病情還沒有緩解。現在陰氣向上到達導致頭痛,陽氣向下運行導致腳心發熱,是因為胃中的津液回流到腳的緣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