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有執

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七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七 (2)

1. 辨脈法上篇第十三

此篇以下。皆叔和述仲景之言。附己意以為贊經之辭。譬則翼焉。傳類也。篇目舊名平脈。次第二而僭經右。夫傳不可以先經。論脈亦無先各脈而後平脈之理。且平脈不過前數條。冒事必如此耳。後亦各脈。安得直以平脈名篇。皆非叔和之舊。其為後人之紛更明甚。是故重考訂而次序如今。

白話文:

以下的篇章,都是叔和闡述仲景之言,並加上自己的意見作為注釋經文的文字。例如長翅膀,傳遞類比之意。篇章的名稱原先叫做「平脈」,排名第二,越級在經文之前。但是,傳文不能在經文之前,論述脈也不能先講各個脈,然後才講平脈。而且,平脈不過是前面的幾個條目,以它領頭,一定要這樣嗎?之後還有各個脈,怎麼可以徑直用「平脈」當作篇名?這些都不符合叔和的原意。可見後來的人又改動了,十分明顯。因此,我重新考訂並調整順序,變成現在這個樣子。

問曰。脈有三部。陰陽相乘。榮衛血氣。在人體躬。呼吸出入。上下於中。因息遊布。津液流通。隨時動作。效象形容。春弦秋浮。冬沉夏洪。察色觀脈。大小不同。一時之間。變無經常。尺寸參差。或短或長。上下乘錯。或存或亡。病輒易改。進退低昂。心迷意惑。動失紀綱。願為具陳。令得分明。師曰。子之所問。道之根源。脈有三部。尺寸及關。

白話文:

問:「脈搏有三部,陰陽相乘,榮衛血氣在人體內運轉。呼吸出入,上下中焦,因為呼吸而運行,津液流通,隨著動作而變化,效法象徵著形容。春天脈搏如琴絃,秋天脈搏浮,冬天脈搏沉,夏天脈搏洪大。觀察面色,觀看脈搏,大小不同,一時之間,變化沒有規律。尺脈和寸脈參差,或短或長,上下乘錯,有時存在,有時消失。病情容易變化,時好時壞,高低不平。心意迷亂,動作失常,希望您詳細解釋,讓我明白。」

師傅說:「你所問的,是脈診的基礎。脈搏有三部,寸、關、尺。」

參。音攙。差。穿之切。為。去聲。令。平聲。根源者。言人之五臟六腑吉凶死生皆取決於脈。所以為斯道之根本淵源也。孫思邈曰。從肘腕中橫文至掌魚際後文。卻而十分之。而入取九分。是為尺。從魚際後文。卻還度取十分之一。則是寸。寸十分之。而入取九分之中。則寸口也。

白話文:

參,音「攙」,通「差」,讀音同「穿」,又讀去聲。意思是人的五臟六腑的吉凶死生都取決於脈,因此脈是醫學的根本淵源。孫思邈說:從肘腕中橫紋到手掌魚際後紋。再折回來分成十分,取九分,這就是尺。從手掌魚際後紋,再折回去取十分之一,這就是寸。一寸分成十分,取九分,這就是寸口。

關界尺寸之間。古無定說。朱子曰。俗傳脈訣。詞最鄙淺。非叔和書明甚。乃能直指高骨為關。似得難經本旨。然則關有定位。自脈訣始。滑氏曰。寸為陽。為上部。主頭項以下至心胸之分也。關為陰陽之中。為中部。主臍腹胠脅之分也。尺為陰。為下部。主腰足脛股之分也。

此寸關尺為三部之說也。

榮衛流行。不失衡銓。(榮。當作營。見馬氏素問注證發微。)

白話文:

關、界、尺寸之間。古人沒有定論。朱子說:民間流傳的《脈訣》,其中的詞彙最粗淺,若非看到了叔和所寫的更詳細的書,怎麼可能直指關脈、界脈、寸脈、尺脈的所在,這似乎是得到了難經的精髓。所以,有關脈、界脈、寸脈、尺脈定位的說法,從《脈訣》開始。滑氏說:寸脈為陽,為上部,主宰頭項以下到心胸的部位。關脈為陰陽的交界,為中部,主宰臍腹、胠脅的部位。尺脈為陰,為下部,主宰腰、足、脛、股的部位。

這裡提到的是中醫診脈的基礎理論之一,即「三部九候」中的「三部」——寸、關、尺,用以劃分脈搏在手腕不同位置的診察區段。

人體的「榮衛」(應為「營衛」,其中「榮」同「營」,指营气与卫气)流通循環,保持著平衡狀態,正如秤砣與秤杆的精確對應,確保身體機能協調運作。(關於「榮」應作「營」的說法,可參考馬莳對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的註釋及考證。)

素問曰。榮者。水穀之精氣也。和調於五臟。灑陳於六腑。乃能入於脈也。故循脈上下。衛者。水穀之悍氣也。其氣慓悍滑利。不能入於脈也。故循皮膚之中。分肉之間。難經三十難曰。人氣受於谷。谷入於胃。乃傳於五臟六腑。五臟六腑。皆受於氣。其清者為榮。濁者為衛。

白話文:

《素問》說:榮是水穀的精華之氣。它調和於五臟,分佈於六腑,才能進入脈中。所以它沿着脈絡上下運行。衛是水穀的悍烈之氣。它的氣勢強悍滑利,不能進入脈中。所以它沿着皮膚之中、肌肉之間運行。《難經三十難》說:人體之氣受於穀物,穀物進入胃中,然後轉輸到五臟六腑。五臟六腑都受氣的滋養。其中清澈的部分為榮,濁濁的部分為衛。

榮行脈中。衛行脈外。靈樞同。而紀氏云。素問曰。榮者。水穀之精氣則清。衛者。水穀之悍氣則濁。精氣入於脈中則濁。悍氣行於脈外則清。然則三經之文雖少別。而其旨則同。清濁之分雖殊。而其為氣則一。夫榮衛之為榮衛如此。然三十二難又曰。心者血。肺者氣。血為榮。

白話文:

榮氣在經脈中運行,衛氣則在經脈外運行,這一點在《靈樞》中也提到。紀氏說,《素問》中記載:榮氣是指水穀精華中的清氣,衛氣是指水穀中的濁氣。精氣進入經脈中就會變得濁,濁氣在經脈外運行則會變得清。所以,雖然三部經書的文字略有不同,但其意思是一致的。清濁雖然有別,但它們都是氣。榮衛的概念就是這樣。然而,《三十二難》中又說:心主血,肺主氣,血為榮。

氣為衛。榮行脈中。衛在脈外。行中行外雖同。而榮則又以血言。言心肺而不言水穀。故王氏曰。清者。體之上也。陽也。火也。離中之一陰降。故午後一陰生。即心之生血也。故曰清氣為榮。濁者體之下也。陰也。水也。坎中之一陽升。即腎之生氣也。故曰。濁氣為衛。滑氏曰。

白話文:

氣就是衛氣。血液在脈中運行。衛氣在脈外運行。雖然中行和外行是相同的,但血液又以血來稱呼。談及心肺而不談水穀。所以王氏說,清是指身體的上部,陽氣,火氣。離卦中的陰氣下降,所以午後產生一陰,也就是心臟生成血液。所以說清氣就是血液。濁是指身體的下部,陰氣,水氣。坎卦中的陽氣上升,也就是腎臟生成氣。所以說,濁氣就是衛氣。滑氏說,

以用而言。則清氣為榮者。濁中之清者也。濁氣為衛者。清中之濁者也。以體而言。則清之用。不離乎濁之體。濁之用。不離乎清之體。故謂清氣為榮。濁氣為衛。亦可也。謂榮濁衛清。亦可也。又曰。統而言之。則榮衛皆水穀之氣所為。故悉以氣言可也。析而言之。則血為榮。

白話文:

以功能而言,清氣作用為榮,乃濁氣中之清者。濁氣作用為衛,乃清氣中之濁者。以本質而言,清氣的功能,不能離開濁氣;濁氣的功能,不能離開清氣。所以,將清氣稱之為榮、濁氣稱之為衛,也是可以的。將榮稱為濁、衛稱為清,也是可以的。又說,總的而言,榮與衛都是水穀的精氣所化,所以,一概以氣說明也是可以的。分別而言,血液就是榮。

氣為沖。固自有分矣。是故榮行脈中。衛行脈外。猶水澤之於川澮。風雲之於太虛也。合經傳而觀之。則榮衛之在人身。可以性能言。而不可以色象求。榮行脈中。衛行脈外。蓋亦以其分體分用者之大端言也。會其極而言之。其猶氤氳之在天地與。衡銓稱其喻平準也。

腎沉。心洪。肺浮。肝弦。此自經常。不失銖分。

白話文:

氣為沖氣,本來就有分工。因此,榮氣運行在脈中,衛氣運行在脈外,就像水流入溪流、河川一樣,又像風和雲在大氣中運行那樣。綜合經書和傳文來觀察,人體內的榮氣和衛氣可以從其性能上來說,但不能從其顏色和形狀上來求。榮氣運行在脈中,衛氣運行在脈外,這也是從它們各自的功能和作用這個大方向上來說的。把它們的極致狀況概括來說,就好像天地間的氤氳之氣一樣。用衡器和秤來稱量,可以比喻平準。

正常情況下,脈象特徵有其常規表現:腎脈沉穩,心脈洪大,肺脈輕浮,肝脈則如琴弦般緊張。這些特點是脈象診斷中的基本規律,精確無誤。

銖。音殊。腎為水臟。水性就下。故其脈循骨而沉。心為火臟而合血脈。故其脈洪。洪。猶洪水之洪。大而有波瀾之謂也。肺為金臟而合皮毛。金得五行之清。其脈故浮。肝為木臟。木性曲直。其脈循筋而行。故弦。經。正也。常。久也。亦經也。言平人之脈。以如此合四時為正。

白話文:

銖。讀音同「殊」。腎臟是屬於水的臟腑。水的特性往下流,所以它的脈絡沿著骨頭而沉降。心臟是屬於火的臟腑,又與血脈相合,所以它的脈搏洪大。洪,就像洪水那樣洪大,大而有波濤洶湧的意思。肺臟是屬於金的臟腑,又與皮膚、毛髮相合。金屬得到五行中的清氣,所以它的脈搏浮在表層。肝臟是屬於木的臟腑。木的特性是彎曲、直立,所以它的脈搏沿著筋脈而運行,因此是弦脈。經,是正常的、恆常的,也是經脈的意思。說的是健康人的脈搏,以這四種脈象相合來符合四時,這纔是正常的。

通常而可久也。說文十黍之重曰銖。六銖為一分。蓋指脈之以三菽六菽約輕重而言也。然言四臟而不言脾者。脾之和平不可得見。故其經常不可言。欲人當自推也。

出入升降。漏刻周旋。水下二刻。一周循環。

白話文:

通常(即規律、節制)可久(長久),《說文解字》說十個黍的重量叫做「銖」,六銖為一分。可能是指脈搏以三菽六菽 約輕重而言。然而說四臟卻不說脾臟,脾臟的平和狀態是看不見的,所以它的常態無法言說,期望人們自己推斷。

人體的生命活動包括氣血的「出入升降」,猶如古代計時工具「漏刻」那樣,有條不紊地進行。據說,當人體的氣血循環完成一次全身的流動,大約需要「水下二刻」的時間,這意味著大約是四分之一個時辰,或者說是現在的30分鐘左右,體內的氣血便完成了一次週期性的循環。

出而升。氣之上。來也。入而降。氣之下。去也。漏刻。以一日一夜漏水下百刻而言也。周旋。以周身之流行旋轉而言也。下二句乃申上文而詳言之也。滑氏曰。內經平人氣象論云。人一呼。脈再動。一吸。脈再動。呼吸定急。脈五動。閏以太息。命曰平人。故平人一呼。脈行三寸。

白話文:

呼吸上行,氣有上昇。呼吸到來。呼吸下降,氣有下降。呼吸離去。漏刻,指的是一天一夜漏水下一百刻的時間。周旋,指周身氣血的運行旋轉。上文的後兩句是強化前文並詳細闡述。滑氏說:《內經》的《平人氣象論》說:人一次呼氣,脈搏跳動兩次。一次吸氣,脈搏跳動兩次。呼吸急促,脈搏跳動五次。呼吸之間有嘆息,稱為「平人」。所以,平人一次呼氣,脈搏運行三寸。

一吸。脈行三寸。呼吸定息脈行六寸。以呼吸之數言之。一日一夜。凡一萬三千五百息。每刻一百三十五息。每二刻二百七十息。脈行一十六丈二尺。為一周身也。積而盈之。每時八刻。計一千八十息。脈行六十四丈八尺。榮衛四周於身。十二時九十六刻。計一萬二千九百六十息。

白話文:

每次呼吸,脈搏會運行三寸。呼吸入定後,脈搏會運行六寸。以呼吸的次數來計算,一天一夜,呼吸次數總共是13,500次。每刻有135次呼吸。每二刻有270次呼吸。脈搏會運行16丈2尺,這是一個全身的脈搏運行週期。累積起來,每小時八刻,總共有1,080次呼吸。脈搏會運行64丈8尺,這樣才能運行遍身。白天和黑夜加起來,12個時辰,總共有96刻,呼吸次數總共是12,960次。

脈行七百七十七丈六尺。為四十八周身。刻之餘分得五百四十息。脈分行二周身。得三十二丈四尺。合一萬三千五百四十息。總之為五十度周身。脈得八百一十丈也。此呼吸之息。脈行之數。周身之度。合晝夜百刻之詳也。

當復寸口。虛實見焉。

白話文:

脈搏行走七百七十七丈六尺,將之分成四十八週身。用時辰的餘數來計算,得五百四十息。脈搏行走二週身,得三十二丈四尺,合起來一共有三萬一千五百四十息。總共是五十度周身,脈搏也行走八百一十丈。呼吸的息數,脈搏行走的次數,周身的度數,這些都是晝夜百刻的詳細內容。

當再次切按病人的「寸口」(即腕部的脈搏),就能從脈象的虛實變化中發現病情的具體情況。

見。音現。滑氏曰。寸口。謂氣口也。居手太陰魚際。卻行一寸之分。氣口之下。曰關曰尺云者。皆手太陰所歷之處。而手太陰又為百脈流注朝會之始也。此承上文而言。脈行周身五十度。又當復始於寸口。所以謂之循環也。虛實見下。

變化相乘。陰陽相干。風則浮虛。寒則牢堅。沉潛水蓄。支飲急弦。動則為痛。數則熱煩。

白話文:

見。音顯。滑氏說。寸口。是指氣口。位於手太陰魚際。往後一寸的地方。氣口下面。叫做關曰尺的原因是。都是手太陰經過的地方。而手太陰又是百脈流注朝會的開始。這承接上文而言。脈行周身五十度。又應該從寸口開始。所以叫做循環。虛實見下。

各種病理變化相互影響,陰陽失衡會導致一系列複雜的病理現象:風邪通常使脈象浮而虛弱;寒邪則使得脈象沉穩且堅實;水濕內停則脈象沉伏,若伴隨痰飲積聚則脈象變得弦急;脉搏跳動時感到疼痛,脈搏快速則常伴有熱癥和心煩。

凡脈言數。皆音朔。此承上文而言。虛實所見之目。病脈之大端也。乘。因也。干。犯也。言脈之變化相因而乘。由陰陽之邪相干而犯。下文乃所乘所幹之目。風為陽邪。浮虛者。陽主外也。寒為陰邪。牢堅者。陰主內也。水飲皆痰之異名。以其聚於內。故曰水蓄。沉潛內伏也。

白話文:

凡是談論脈象數量,所有的聲音都是雜亂的。這段是承接上文說明,這是虛實所見的眼睛,是病脈的大端。乘是因,幹是犯。這句話說明脈象的變化相互影響,由陰陽邪氣互相干擾而犯。下文是說明所乘所犯的內容。風為陽邪,浮虛代表陽司外。寒為陰邪,牢堅代表陰司內。水飲都是痰的別名,因為它們聚集在內部,所以說水蓄,代表沉潛內伏。

以其薄於外。故曰支飲。急弦外暴也。浮沉牢弦。皆脈名。虛堅潛急。非脈名也。乃形容。惟其浮則虛弱。牢則堅強。沉所以潛。弦所以急之謂也。動陰陽相搏而然也。搏聚不散。所以痛也。數。急疾也。陽盛則數。所以熱煩也。

設有不應。知變所緣。三部不同。病各異端。

白話文:

四診中的脈診,經過望診,見到舌苔薄白,可診斷為表寒證。相應的脈象應當是脈浮、脈沉,脈弦,脈緩,脈緊,脈滑,這些都是脈象的名稱。而脈虛、脈堅、脈潛、脈急,並不是脈象的名稱,而是形容脈象的狀態。脈浮形容脈位表淺,脈虛形容脈勢微弱。脈沉形容脈位深沉,脈弦形容脈勢緊硬,脈緊形容脈勢急速,脈滑形容脈勢流利。這些脈象都是陰陽相搏擊而產生的。脈象搏動聚集而不散開,所以會引起疼痛。脈數形容脈搏跳動的次數多,脈急形容脈搏跳動的節奏快。陽氣盛盛,脈搏跳動的次數就多,所以會感到煩熱。

如果脈象表現與常規不符,就需深入探究其變化的原因。因為寸、關、尺三部的脈象各有不同,可以揭示出不同的病機和病症。

此言虛實之見。固有如上文所言者。然不可執一以拘。設或脈與病。有不如此而相應者。則又當察識其別有傳變之緣故。況三部所屬不同。則變端亦各自有異。豈所言之數者。可以為一定之限哉。

白話文:

這句話說的是虛實的看法。固然有像上面所說的那些情況。但是不能拘泥於一種看法。假設脈象和病症,有不符合這種情況而相互對應的。那麼就應該考察瞭解它們之間另有傳變的原因。況且三部所屬的臟腑不同。那麼變化的端倪也各自有不同。難道上文提到的那些情況,可以作為一定不變的標準嗎?

太過可怪。不及亦然。邪不空見。中必有奸。審察表裡。三焦別焉。知其所舍。消息診看。料度臟腑。獨見若神。為子條記。傳與賢人。

白話文:

若病情表現的非常怪異,或者不及預期,都是邪氣變化的現象,其中必有隱患。必須仔細探究病變的表裡情況,以便區分三焦病變。知道邪氣停留的地方,就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診斷和治療。精通臟腑的變化,就能獨具慧眼,妙手回春。我把這些經驗寫成條文,傳授給賢能的人。

見。音現。別。必列切。度。達各切。為。去聲。傳。如字。太過不及。總虛實而言也。怪非常也。言二者不常見。見則當知其為怪異也。奸。傷犯也。難經曰。上焦在心下下膈。在胃上口。主內而不出。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。直兩乳間陷者是。中焦者。在胃中脘。不上不下。

白話文:

「見」是顯著的意思,「異」是不同尋常的意思,「怪」是不可思議的意思,「奸」是邪惡的意思,「太過」是過多,「不及」是不足。

「虛」是空虛的意思,「實」是充滿的意思。

「總虛實而言也」就是概括地談論虛實的變化。

「怪非常也」就是說怪異是不尋常的。

「言二者不常見」就是說虛實兩者不是經常可以見到的。

「見則當知其為怪異也」就是說如果看到了虛實的變化,那麼就應該知道這是怪異的事情。

「奸,傷犯也」就是說邪惡,是會侵犯人體的。

「難經曰」就是《難經》中說到。

「上焦在心下下膈」就是上焦位於心臟的下方,橫膈膜的上面。

「在胃上口」就是位於胃的上口。

「主內而不出」就是主宰著人體的內部,而不會顯露出來。

「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」就是治療上焦的疾病,取穴在膻中穴和玉堂穴之間,向下1寸6分的地方。

「直兩乳間陷者是」就是正對著兩乳之間的凹陷處。

「中焦者。在胃中脘。不上不下」就是中焦位於胃的中間,不上不下。

主腐熟水穀。其治在臍旁。下焦者。當膀胱上口。主分別清濁。主出而不內。以傳道也。其治在臍下一寸。故名三焦。舍。謂病邪客止之處所也。此條乃設問答以敷陳脈道之大概。故為首章。以發明診家入武之始事。此節乃總結上文以起下條。示學者當通此以達彼。因略以致詳之意也。

師曰。呼吸者。脈之頭也。

白話文:

主腐爛熟透的水穀。治療它的穴位在臍旁。下焦是指膀胱上緣的位置。主司分辨水穀清濁、濁物排出、清水內吸收,以傳遞水穀的運化。治療它的穴位在臍下一寸。因此得名三焦。舍:是指病邪停留的地方。這一條是設置問答,用來闡述經脈的大致情況。因此作為第一章。用來說明診斷醫生開始診脈的最初步驟。這一節是總結上一條文字,以引出下一條。提示學習者應通曉此處道理,以明白彼處道理。因為以簡略的道理來說明詳細的道理。

老師說,呼吸是脈搏形成的根源,因為脈搏的跳動與呼吸息息相關,是生命力的直接表現。

呼者氣之出。脈之來也。吸者氣之入。脈之去也。頭頭緒也。脈隨氣之出入而來去。名狀雖多。呼吸則其源頭也。然脈有二。此以尺寸之脈言。若以周身言之。則循環無端。截不斷。無頭尾之可言。學者當別識。脈經無吸字。

初持脈。來疾去遲。此出疾入遲。名曰內虛外實也。初持脈。來遲去疾。此出遲入疾。名曰內實外虛也。

白話文:

呼是氣息呼出時,脈搏就跟著跳動。吸是氣息吸入時,脈搏就停止跳動。頭頭緒也。脈搏跳動跟著氣息的出入而跳動或停止。雖然現象很多,但呼吸是它的根本。然而脈搏有兩種。這是根據寸脈、關脈、尺脈來說的。如果以全身來說,脈搏是循環往復沒有停止、沒有開始結束可以說的。學中醫的人應該要特別瞭解。脈經中沒有“吸”這個字。

剛開始診脈時,若感覺脈搏來得快速而去得緩慢,這叫做“出疾入遲”,表明體內虛弱而外表壯實。相反,若脈搏來得緩慢而去得快速,則是“出遲入疾”,代表體內壯實而外表虛弱。

劉氏曰。來者。自骨肉之分。而出於皮膚之際。氣之升而上也。去者。自皮膚之際。而還於骨肉之分。氣之降而下也。出。呼而來也。入。吸而去也。經曰。來者為陽。去者為陰。此之謂也。疾即上條之太過。亦陽也。遲即上條之不及。亦陰也。然則內虛外實者。陰不及陽太過也。

白話文:

劉氏說:氣息的到來,是從骨肉之間出來,而到達皮膚的表面,這是氣向上升的緣故。氣息的離開,是從皮膚的表面,而歸還到骨肉之間,這是氣向下降的緣故。呼氣,是氣息出來了,所以叫「來」;吸氣,是氣息進去了,所以叫「去」。《黃帝內經》上說:「來的是陽氣,去的是陰氣。」說的就是這個意思。呼吸快了就屬於上面說的「太過」,也是陽;呼吸慢了就屬於上面說的「不及」,也是陰。那麼,內虛外實的表現,就是陰不及陽太過的意思。

內實外虛者。陰太過而陽不及也。然來去出入者。脈之大關鍵也。內外虛實者。病之大綱領也。知內外之陰陽而明其孰為虛孰為實者。診家之切要也。為此條以次首條者。示學者下手功夫之急務也。

白話文:

內實外虛的人是因為陰氣太盛,陽氣不足。然而,脈博的出入往來是脈象的關鍵。內外虛實是疾病的大綱領。瞭解內外的陰陽,明白哪個是虛,哪個是實,是診斷的關鍵。之所以把這條列為第一條,是為了告訴醫學生下手診脈的緊迫任務。

問曰。上工望而知之。中工問而知之。下工脈而知之。願聞其說。師曰。病家人來請云。病人苦發熱。身體疼。病人自臥。師到。診其脈沉而遲者。知其瘥也。何以知之。表有病者。脈當浮大。今脈反沉遲。故知愈也。

沉遲屬陰。故知表邪已解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道:「上等的醫生,看一眼就能知道病人的病情;中等的醫生,需要詢問病人才能知道病情;下等的醫生,需要把脈才能知道病情。請問這是什麼道理?」

老師回答說:「病人家人來請醫生,說病人發高燒,身體疼痛,自己躺在牀上。醫生到了,診斷病人的脈搏沉而遲緩,就知道病人會康復。為什麼知道呢?如果病人有表證,脈搏應該是浮而大的。現在脈搏反而沉而遲緩,所以知道病人會好轉。」

深沉且緩慢的脈搏屬於陰性,這表示體表的邪氣已經消散。

假令病人云。腹內卒痛。病人自坐。師到。脈之浮而大者。知其瘥也。何以知之。若里有病者。脈當沉而遲。今脈浮大。故知愈也。

白話文:

假設病人說:「我的肚子突然劇烈疼痛」。病人自己坐在那裡不動。醫生來了,給他把脈,脈象浮而大。醫生知道他會痊癒。這是為什麼呢?如果肚子裡有病,脈象應沉而遲。現在脈象浮大,所以知道他會痊癒。

凡假令之令。皆平聲。卒。清勿切。卒痛。言倉遽作痛也。浮大屬陽。故知里邪已散也。此條上設三問。下二節苦發熱。身體疼。腹內卒痛。言問。坐臥。言望。末決言知病於脈。所以示診家三者不可缺一之意也。

問曰。病家人來請云。病人發熱煩極。明日師到。病人向壁臥。此熱已去也。設令脈不和。處言已愈。

白話文:

凡是用“令”字的,“令”字讀音都平聲,“卒”,發音為“清勿”。“卒痛”,是指突然發生的疼痛。浮大脈屬陽,所以知道裡邪已經散盡了。這條上文設置了三種問題。下面兩節說的那些症狀,發熱,身體疼痛,腹內突然疼痛,說的都是問話,坐臥,言望,最後說出知道病情來自於脈象。所以告訴診斷的醫生,這三樣東西缺一不可。

有人問:病人家屬來請求訪問,說病人發燒煩躁極度,但當醫師到達時,病人卻背向牆壁躺著,這說明發熱的症狀已經消退。即使脈搏還未完全恢復正常,也可以判斷病情已經好轉。

凡設令之令。與假令之令同。處言之處。皆上聲。明日到。則病有進退可知矣。故於其向壁臥。則可以擬其安而熱已去也。脈不和。言雖未至於平靜。亦無躁疾之謂也。此與上條大意略同。

白話文:

一切規定性的命令,與假設性的命令相同。地點性的處置,皆念上聲。如果明天病情就到,那麼症狀有進退之分,就可以知道了。所以在他向著牆壁臥躺下來,然後就可以推測他的安穩而熱症已經消除了。脈搏不調和,說明儘管還沒平靜安穩,也沒有躁動急促之感。這與上一條的要旨大致相同。

設令向壁臥。聞師到不驚起而盻視。若三言三止。脈之嚥唾者。此詐病也。設令脈自和。處言此病大重。當須服吐下藥。針灸數十百處。乃愈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人面向著牆壁躺臥,聽到醫師來了也不驚慌地起來觀看。如果醫師說了三句話就停下來,病人就嚥唾液的話。這是假裝生病。如果病人的脈象平和,醫師卻說這個病很嚴重,必須服下吐下藥,並針灸數十百處,那纔是治癒的辦法。

盻。音系。此復喻人恐足以勝詐。覺人勿售欺之意。盻。恨視貌。

師持脈。病人欠者。無病也。

張口氣悟為欠。然陰陽相引則欠。故無病可知也。

脈之呻者。病也。

呻。呻吟苦聲。

言遲者。風也。

舌強則言遲。經絡牽急則舌強。筋攣則經絡拘急。肝屬木。其合筋。其主風。

搖頭者。里痛也。

頭屬陽。里屬陰。頭搖者。陰不與陽和也。

行遲者。表強也。

表以經絡言。強以拘急言。

坐而伏者。短氣也。

短氣者。里不足也。

坐而下腳者。腰痛也。

下腳。欲求伸舒之意。

里物護腹如懷卵物者。心痛也。

懷卵物。猶言自冒其心之謂。此條八節。皆望而知之之事。

白話文:

“盻”字的讀音類似“系”,這裡用來比喻人們害怕被欺騙,所以會警惕並識破別人的欺騙意圖。“盻”也有瞪眼的樣子。 醫師診脈時,若病人打哈欠,則表示並無大病。 張口打哈欠是由於陰陽相互吸引所致,因此可以判斷該病人並無重病。 脈搏發出呻吟聲,表示有病。 “呻”指的是發出痛苦的呻吟聲。 若病人說話緩慢,這可能是風邪入侵的徵兆。 舌頭僵硬會導致說話緩慢,經絡牽拉緊張則會導致舌頭僵硬。筋絡緊張則經絡也會拘急,肝屬木,與筋相關,主要負責風邪的調節。 病人若搖頭,則可能是內部疼痛所致。 頭部屬陽,內部屬陰,頭部搖晃表明陰氣與陽氣不協調。 若病人行走緩慢,則可能是外表經絡拘急強硬。 “表”這裡指的是經絡,“強”指的是拘急強硬。 若病人坐著時身體前彎,這可能是氣短的徵兆。 氣短表示體內氣力不足。 若病人坐著時想要伸直雙腿,這可能是腰痛的徵兆。 “下腳”這裡指的是想要伸展雙腿的動作。 若病人腹部內有物體像懷孕一樣隆起,這可能是心痛的徵兆。 “懷卵物”這裡用來形容腹部隆起如同懷孕一般,實際上是指心臟不適的感覺。這八節描述的都是通過觀察就能得知的病情徵兆。

師曰。伏氣之病。以意候之。今月之內欲有伏氣。假令舊有伏氣。當須脈之。若脈微弱者。當喉中痛似傷。非喉痹也。病人云。實咽中痛。雖爾。今復欲下利。

白話文:

老師說:伏氣的疾病,可以用意念來診察。今月之內,想要知道是否有伏氣,假設已經有伏氣,就應當把脈。如果脈搏微弱,應當喉嚨疼痛,像是受傷或喉嚨發炎。病人說:確實是咽喉疼痛。即使如此,現在又想要大便。

伏氣者。舊有外感。不即發而伏藏於經中之氣脈也。今月之內欲有伏氣。疑有錯誤。微弱。少陰之脈也。少陰之脈。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。循喉嚨。故喉中痛也。然咽痛下利皆少陰證。故病人雖言實痛。亦當知其欲自下利也。

問曰。人病恐怖者。其脈何狀。師曰。脈形如循絲。累累然。其面白。脫色也。

白話文:

伏氣指的是過去感染的外感,沒有立刻發作,而是潛伏在經絡中的氣脈。這個月內如果想要判斷是否有伏氣,可以觀察是否有輕微的錯誤、虛弱,以及少陰脈的症狀。少陰脈從腎臟向上貫穿肝臟、膈膜,進入肺臟,然後沿着喉嚨走,所以喉嚨疼痛就是少陰脈的症狀。而且,咽喉疼痛和腹瀉都是少陰證的表現,所以即使病人說喉嚨痛,也要知道他有可能會腹瀉。

有人問道:人因為恐懼而生病,脈象是什麼樣?老師說:脈象就像一條絲線,一節一節的,而且臉色蒼白,沒有血色。

恐怖。惶懼也。循。理治也。絲。言細也。累累。聯絡貌。脫色。猶言失色也。蓋內氣餒者。則外色奪。所以有卒然之變也。

白話文:

恐懼。害怕也。循。治療也。絲。形容細微。累累。連接成一串的樣子。脫色。形容臉色蒼白。蓋內心氣勢衰弱的人。那麼外面就會面無血色。所以會有突然的變化。

問曰。人不飲。其脈何類。師曰。脈自澀。唇口乾燥也。

血少則脈澀。所以唇口乾燥。然此以不飲而然。非由此而不飲也。

問曰。人愧者。其脈何類。師曰。脈浮。而面色乍白乍赤。

愧。慚也。脈浮而面色乍白乍赤者。神遊不定。故血氣亂而變不一也。

白話文:

問曰:一個人不願意喝水時,他的脈搏會是什麼樣子? 師曰:當一個人不願意喝水時,他的脈搏會感覺澀澀的,同時他的嘴唇和口部會變得乾燥。 這是因為體內血液不足導致脈搏澀澀,進而導致唇口乾燥。但這裡的原因是因為不願意喝水而導致這樣的症狀,並非因為這樣的症狀才不願意喝水。 問曰:一個人感到羞愧時,他的脈搏會是什麼樣子? 師曰:當一個人感到羞愧時,他的脈搏會浮在表面,同時他的面色會突然變白又突然變紅。 這是因為感到羞愧時,人的神智會遊離不定,導致血氣混亂,從而使面色和脈搏發生變化。

問曰。經說脈有三菽六菽重者。何謂也。師曰。脈者。人以指按之。如三菽之重者。肺氣也。如六菽之重者。心氣也。如九菽之重者。脾氣也。如十二菽之重者。肝氣也。按之至骨者。腎氣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道:經書上說脈搏有「三菽」、「六菽」、「重者」等說法,這是什麼意思呢?老師回答道:脈搏是人用手指按壓時的感覺。如果脈搏像三粒豆子的重量,就是肺氣;如果脈搏像六粒豆子的重量,就是心氣;如果脈搏像九粒豆子的重量,就是脾氣;如果脈搏像十二粒豆子的重量,就是肝氣;如果按壓到骨頭,就是腎氣。

經。難經也。菽。大豆也。滑氏曰。肺最居上。主候皮毛。故其脈如三菽之重。心在肺下。主血脈。故其脈如六菽之重。脾在心下。主肌肉。故其脈如九菽之重。肝在脾下。主筋。故其脈如十二菽之重。腎在肝下。主骨。故其脈按之至骨。腎不言菽。以類推之。當如十五菽之重。

白話文:

《鍼經》。《難經》也是。菽,大豆。滑氏說:肺的位置最高,主要掌管皮膚和皮毛,所以它的脈象就像三粒大豆的重量。心在肺的下面,主要掌管血脈,所以它的脈象就像六粒大豆的重量。脾在心的下面,主要掌管肌肉,所以它的脈象就像九粒大豆的重量。肝在脾的下面,主要掌管筋,所以它的脈象就像十二粒大豆的重量。腎在肝的下面,主要掌管骨頭,所以它的脈象按壓時能到達骨頭。腎不說大豆的重量,但可以類比推斷,應該就像十五粒大豆的重量。

蓋五臟以上下之次第而居。故其氣之至。離皮膚有如此遠近之約摸。乃越人教人如此用指著意候按而取診耳。輕重以下指之法言。故胡氏曰。越人云菽。大抵是個約摸的法。見得輕重有差等。非真如菽之重也。然此條言氣。難經言部。部者。一定之部位。而氣在其中。氣者。

白話文:

人體的五臟,依上下位置分佈。因此,各臟腑之氣到達體表的位置,也有由近到遠的層次區別。所謂越人教人用指頭按壓診脈,就是依據這個原理。輕重以下指的感應法來說明。胡氏說,越人所說的「豆」,其實是感受氣的不同輕重,而不是真的像豆子那樣重。然而,這條文提的是氣,而《難經》則提的是部位。所謂部位,是指某個固定而確切的位置,而氣只存在於這些部位之中。

元氣穀氣之精。而部位亦在不言之表也。虞氏有言。假令左手寸口如三菽之重得之。乃知肺氣之至。如六菽之重得之。知本經之至。虞氏以氣推明越人言外之意如此。然則此條以氣言者。豈非發明難經此意於虞氏未言之先與。不然。既曰。經說不易其部字也。雖然。難經有與皮毛相得者。

白話文:

元氣是五穀之氣的精華。但部位也在不言而喻之中。虞氏說。假設左手寸口的脈象如三粒菽豆的重量,那麼知道是肺氣到達了。如六粒菽豆的重量,那麼知道是本經到達了。虞氏用氣來闡明越人言外之意就是這樣的。那麼這條以氣來說的,難道不是在虞氏未說之前,就闡明《難經》的這個意思嗎?不是這樣的。既然說:「經說不改變它的部位這個字」。即使這樣,難經中也有和皮毛相配的。

與血脈相得者。與肌肉相得者。與肝平者。舉指來疾者五句。在各起句重字下。而此無之。則是難經詳而此略。參看則義全。

白話文:

上述「與血脈相得者。」、「與肌肉相得者。」、「與肝平者。」、「舉指來疾者。」五句語句,在各個句子的第一個字都重複使用,但這句話裡並未如此使用。因此,《難經》比較詳細,而這本書則比較簡略。參看它們,才能意義完備。

問曰。脈有相乘。有縱有橫。有逆有順。何也。師曰。水行乘火。金行乘木。名曰縱。火行乘水。木行乘金。名曰橫。水行乘金。火行乘木。名曰逆。金行乘水。木行乘火。名曰順也。

白話文:

學者問道:「脈象有相互影響、促進或抑制的情形,有的縱向波及,有的橫向波及,有的逆向波及,有的順向波及,這是什麼道理呢?」

老師回答說:「水行脈象能夠影響並促進火行脈象,金行脈象能夠影響並促進木行脈象,這種情況叫做『縱向波及』。火行脈象可以影響並抑制水行脈象,木行脈象可以影響並抑制金行脈象,這種情況叫做『橫向波及』。水行脈象可以影響並抑制金行脈象,火行脈象可以影響並抑制木行脈象,這種情況叫做『逆向波及』。金行脈象可以影響並促進水行脈象,木行脈象可以影響並促進火行脈象,這種情況叫做『順向波及』。」

縱橫。皆平聲。乘。猶乘舟車之乘。縱。直也。橫者。縱之對。順。從也。逆者。順之反。水能剋火而乘火。金能剋木而乘木。乘其所勝。其事易直。故曰縱。火受制於水。而反乘水。木受制於金。而反乘金。侮所不勝。其事不直。故曰橫。水生於金。而反乘金。火生於木。

白話文:

縱橫。都念平聲。乘。就像乘船車的乘。縱。是直的意思。橫。是縱的相反意思。順。是遵循的意思。逆。是順的相反。水能剋制火並且能剋制火。金能剋制木並且能剋制木。乘著它所剋制的。事情容易順遂。所以說縱。火被水所剋制。而反過來剋制水。木被金所剋制。而反過來剋制金。侮辱自己所不能剋制的東西。事情不順遂。所以說橫。水生於金。而反過來剋制金。火生於木。

而反乘木。子來犯母。其勢悖。故曰逆。金能生水而乘水。木能生火而乘火。母之及子。其勢從。故曰順也。上條言脈原於五臟。合二五而成部位之次第。乃推明脈之所以始也。此條言脈具五行刑生制化之義。乃五臟六腑吉凶死生之樞機。脈之大要也。而其所以為斯道之根源可見矣。

問曰。脈有殘賊。何謂也。師曰。脈有弦。緊。浮。滑。沉。澀。此六者。名曰殘賊。能為諸脈作病也。

白話文:

而反乘木。子反來侵害母。這種勢力是悖謬的。所以稱它為逆。金能生水且勝水。水能生火且勝火。母及子,這種勢力是順服的。所以稱之為順。上文所說脈原於五臟。將二五相合,構成部位的層次,以便推明脈的開始。本條所論脈具五行刑生制化之義,乃是五臟六腑吉凶死生之樞機,為瞭解脈的重大要點。而可以由此看出它之所以為此一理法之根源。

問曰:所說的“脈有殘賊”,這是什麼意思? 師曰:所謂的“脈有殘賊”,指的是脈搏出現弦、緊、浮、滑、沉、澀這六種不正常的現象。這些不正常的脈搏被稱為“殘賊”,因為它們能夠導致其他正常的脈搏也出現問題。 這裡是提醒醫家和病患應該互相尊重、小心謹慎,這樣才不會因為誤解或疏忽而導致病情加劇或產生疑慮。

殘。傷也。賊。害也。浮滑。陽盛也。沉澀弦緊。陰盛也。陽盛為太過。陰盛為不及。皆可怪之脈。能傷害血氣者也。諸脈。謂各部之脈也。作。起也。言六者若見於各部之脈中。則皆能為其部生起病端。如太陽之為病脈浮。傷寒脈陰陽俱緊之類。所謂邪不空見者。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殘,就是傷害。賊,就是損害。浮滑,是陽氣太盛。沉澀弦緊,是陰氣太盛。陽氣太盛是過度,陰氣太盛是不及。這些都是可以導致怪異之脈的,能夠損傷血氣的。諸脈,是指各個部位的脈搏。作,是起始的意思。如果上述六種脈象見於各個部位的脈搏之中,那麼都有可能導致該部位發生疾病的起因。就像太陽經的病脈浮,傷寒脈陰陽都緊之類的。所謂邪氣不會空穴來風,指的就是這個意思。

問曰。脈有災怪。何謂也。師曰。假令人病。脈得太陽與形證相應。因為作湯。比還。送湯如食頃。病人乃大吐若下利。腹中痛。師曰。我前來不見此證。今乃變異。是名災怪。又問曰。何緣作此吐利。答曰。或有舊時服藥。今乃發作。故名災怪耳。

此勉醫家病家。當兩相敬慎。庶不為災怪。致生疑累之意。

白話文:

有人问:“脉象出现灾怪,这是什么意思?”老师回答:“假设一个人生病,脉象跟太阳经络和病症相符,于是就为他熬汤,汤熬好后,等同于吃饭的时间,病人突然剧烈呕吐或腹泻,肚子还疼痛。”老师说:“我之前没有看到这种症状,现在突然出现变化,这就是所谓的灾怪。”

又有人问:“为什么会出现呕吐腹泻?”老师回答:“可能是以前服过药,现在药性发作,所以叫做灾怪。”

这段话提醒医师和病人,都要互相谨慎小心,才能避免出现灾怪,导致疑虑和麻烦。

問曰。東方肝脈。其形何似。師曰肝者。木也。名厥陰。其脈微弦濡弱而長。是肝脈也。肝病。自得濡弱者。愈也。

白話文:

問:東方肝脈的形狀如何?

師:肝屬於木,又名厥陰。肝脈微弱細長,柔弱而綿長。這就是肝脈。

肝病患者,如果脈搏是柔和而綿長的,就說明病情正在好轉。

凡脈言濡。皆讀軟。微。非脈名。蓋脈以有胃氣為吉。微微之弦。有胃氣之謂也。難經曰。春脈者。肝也。東方木也。萬物之所以始生也。故其氣來。軟弱輕虛而滑。端直以長。故曰弦。蓋肝主筋。故其脈如此。此述素難而成文。素難詳而此略。且多錯誤。

白話文:

凡是把脈時說濡的,都要讀成軟,微。濡不是脈的名稱。因為脈以有胃氣為吉。微弱的弦,就是有胃氣的意思。難經上說:春天的脈象,是肝脈。東方屬木,是萬物開始生長的時候。所以它的脈象來得軟弱輕虛而滑。端直而長,所以叫做弦。因為肝主筋,所以它的脈象是這樣。這是根據素難寫成的文章。素難比較詳細,而這篇文章比較簡略。而且有很多錯誤。

假令得純弦脈者。死。何以知之。以其脈如弦直。是肝臟傷。故知死也。

純弦。即素難所謂真肝脈至。如弦直。即素難所謂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。如按琴瑟弦。如新張弓弦是也。

南方心脈。其形何似。師曰。心者。火也。名少陰。其脈洪大而長。是心脈也。心病自得洪大者。愈也。

白話文:

“假令得純弦脈者。死。何以知之。以其脈如弦直。是肝臟傷。故知死也。” 如果一個人的脈搏完全是弦脈,這是一個不好的徵兆,預示著該人可能會死亡。因為這樣的脈搏像弦一樣直,表示肝臟受到了嚴重的傷害,從而導致生命的危險。 “純弦。即素難所謂真肝脈至。如弦直。即素難所謂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。如按琴瑟弦。如新張弓弦是也。” 這裡進一步解釋了純弦脈的特徵,與古代醫書《素問》和《難經》中描述的“真肝脈”相符。這種脈搏感覺像弦一樣直,就像摸著刀刃一樣,或者像按著琴瑟的弦,或者像新張開的弓弦一樣。 “南方心脈。其形何似。師曰。心者。火也。名少陰。其脈洪大而長。是心脈也。心病自得洪大者。愈也。” 關於南方的心脈,它的特徵是怎樣的呢?醫師解釋說,心屬火,又稱為少陰,它的脈搏應該是洪大而長的,這就是正常的心脈。如果心病患者的脈搏變得洪大,這是一個好兆頭,表示病情正在好轉。

心主血脈。其王在夏。故其脈洪大而長。應萬物盛長之象也。然素難皆言心脈鉤。鉤以性情言。洪大而長以體勢言。

白話文:

心臟主血脈。在四季中,心與夏天對應。因此,心的脈搏洪大而舒緩,就像夏天萬物生長、繁茂的景象。然而,《素難》中提到心脈呈鉤形,這是從心藏神志、調節性情來說的。而洪大而舒緩,則是從心臟的具體形態和生理功能來說的。

假令脈來微去大。故名反。病在裡也。脈來頭小本大者。故名覆。病在表也。上微頭小者。則汗出。下微本大者。則為關格不通。不得尿。頭無汗者。可治。有汗者。死。

白話文:

西方肺脈。它形狀像什麼?老師說:肺屬於金,稱之為太陰。它的脈搏是毛茸茸地浮在表面。因肺病而得到的這種脈相,如果脈搏緩慢遲緩的,一切都好轉。如果脈搏快,則病情嚴重。怎麼知道呢?脈搏快是南方火,火剋制西方金。按著病理規律,應該出現腫脹化膿。這是難以治癒的。

尿。與溺同。反覆。鉤之反覆也。此條下文脫二節。錯一節。在前。此節亦疑多錯誤。

西方肺脈。其形何似。師曰。肺者金也。名太陰。其脈毛浮也。肺病自得此脈。若得緩遲者皆愈。若得數者。則劇。何以知之。數者南方火。火克西方金。法當癰膿。為難治也。

肺主皮毛。上為華蓋。故脈毛浮。緩遲者。脾土之脈也。兼得緩遲為愈者。肺金得土為逢生也。法當癰膿者。金逢火化也。

白話文:

肺臟主導著皮毛,猶如頭頂華蓋。所以脈象表淺浮緩,緩慢遲鈍的脈象,則是脾臟的脈象。兼有緩慢遲鈍的脈象,病情得到好轉,這是肺金得到脾土滋養,猶如枯木逢春。若此脈象的症狀是癰膿時,則是金屬遇到火,金屬被火融化。

此下當有如上文假令云云之轉語。一節。疑脫落。

假令下利。寸口。關上。尺中。悉不見脈。然尺中時一小見。脈再舉頭者。腎氣也。若見損脈來至。為難治。

白話文:

接下來應該會有像上面文字中「假令」之類的轉換語句。有一段文字可能遺失了。

假設病人腹瀉,診脈時寸關尺三部都摸不到脈,但尺部偶爾會出現微弱的脈搏,而且脈搏會向上跳動兩次,這就是腎氣不足。如果摸到損傷的脈搏,病情就難以治療。

下利屬少陰。損脈自上下由肺而之腎為極。故腎病見損脈為難治。此上當有北方腎脈其形何似云云。問答起語一節。此乃其下文轉語一節也。舊錯在第十一條前。今移。

白話文:

腹瀉屬於少陰病證。損害脈絡從上而下,由肺部到腎臟最為嚴重。因此,腎臟疾病出現損脈證狀很難治療。這裡本來應該有一段話,說明北方腎脈的形狀如何。問答起語一節,這其實是下文轉語一節。過去的錯處在第十一條前面,現在移到這裡。

問曰。二月得毛浮脈。何以處言至秋當死。師曰。二月之時。脈當濡弱。反得毛浮者。故知至秋死。二月肝用事。肝脈屬木。應濡弱。反得毛浮者。是肺脈也。肺屬金。金來剋木。故知至秋死。他皆仿此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:「二月時脈浮毛,為什麼說到秋天就會死?」

老師說:「二月的時候,脈應該濡弱,但是卻出現脈浮毛的現象,所以可以知道這個人會在秋天死亡。」

二月是肝當令的季節,肝脈屬木,脈象應該濡弱。但是如果出現脈浮毛的現象,說明肺脈出了問題。肺屬金,金來剋木,所以知道這個人會在秋天死亡。

其他情況也大體類似,可以以此為例舉一反三。

應。平聲。此承上條復以四時脈氣。屬五行生剋應病。以主吉凶死生之理。揭一以例其餘。所以示人持診之要法也。

師曰。脈肥人責浮。瘦人責沉。肥人當沉。今反浮。瘦人當浮。今反沉。故責之。

白話文:

應。平聲。這條緊接上面一條,再次利用四季脈氣,將其歸屬於五行生剋,應對疾病,以主宰吉凶死生之理。舉一個以說明其他的,所以告訴人們掌握診斷的要點方法。

“師曰。脈肥人責浮。瘦人責沉。肥人當沉。今反浮。瘦人當浮。今反沉。故責之。” 醫師進一步解釋說,一般來說,肥胖的人脈搏應該偏沉,但現在反而是浮的;而瘦的人脈搏應該偏浮,但現在反而是沉的。這兩種情況都是不正常的,因此需要引起注意。

責。求也。肥人當沉者。肌膚厚。其脈深也。故求其病於浮。瘦人當浮者。肌膚薄。其脈淺也。故求其病於沉。褚氏曰。肥人如沉。而正沉者愈沉。瘦人如浮。而正浮者愈浮。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老師說:寸脈低到不能到達關脈,這是陽氣絕滅的徵兆;而尺脈沒有到達關脈,這是陰氣絕滅的徵兆。這兩種情況都沒有辦法治癒,也就是絕對會死亡的。如果想要推算死生之期,可以根據月節來計算。

師曰。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。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。此皆不治。決死也。若計其餘命死生之期。期以月節克之也。

寸為陽。陽生於尺而動於寸。故下不至關為陽絕。尺為陰。陰生於寸而動於尺。故上不至關為陰絕。言生息斷絕也。余命謂未盡之天年也。上期。日期也。下期。期約也。月節克之。與前條二月得毛浮脈至秋死同推。

白話文:

寸脈代表陽氣。陽氣生於尺脈而動於寸脈。所以寸脈不會到關脈為止,這就是陽氣的終結。尺脈代表陰氣。陰氣生於寸脈而動於尺脈。所以尺脈不會到關脈為止,這就是陰氣的終結。所謂生息斷絕,就是生命到終結了。餘命的說法,是指未盡的天年。上期,是指人的出生日期。下期,是指人的死亡日期。月節克,是指與前一條所說的二月得毛浮脈到秋天就死了是同一個道理。

師曰。脈病人不病。名曰行屍。以無王氣。卒眩僕。不識人者。短命死。人病脈不病。名曰內虛。以無穀神。雖困無苦。

白話文:

老師說:「脈象顯示病人沒有生病,但實際上卻有病,這樣的人俗稱行屍走肉。這是因為他們體內缺少了重要的氣,突然昏眩倒地,不認識人,這樣的人會短命而死。人有病,但脈象卻顯示沒有病,這樣的人俗稱內虛。這是因為他們體內缺少了精氣神。即使有病也不覺得痛苦。」

王。去聲。卒。清勿切。周氏曰。形體之中。覺見憔悴。精神昏憒。食不忻美。而脈得四時之從。無過不及之偏。是人病脈不病也。形體安和。而脈息乍大乍小。或至或損。弦緊浮滑沉澀不一。殘賊沖和之氣。是脈息不與形相應。乃脈病人不病也。經曰。形氣有餘。脈氣不足者。

白話文:

病人的身體外形,明顯地消瘦憔悴,精神昏沉,飲食沒有好胃口,但診脈後卻發現脈象運行正常,不偏不倚,這表示病人的脈象沒有病態。

病人的身體安詳平靜,但脈象時大時小,忽多忽少,弦、緊、浮、滑、沉、澀不一,破壞了脈象的和諧,這是脈象與身體狀況不相符合,是脈象有病而身體無病。

經典上說:「身體氣血旺盛,但脈象卻衰弱不足的人」。

死。行屍之謂也。又曰。人受氣於谷。谷入於胃。乃傳於五臟六腑。五臟六腑皆受於氣。然則內虛以無穀神者。穀氣弗充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死亡,就如同行屍走肉一樣。又說,人體通過食物獲得氣。食物進入胃部,就會傳輸到五臟六腑。五臟六腑都接受氣的滋養。那麼,身體內部虛弱,沒有食物的神靈,就是穀氣不充足。

問曰。翕奄沉名曰滑。何謂也。沉為純陰。翕為正陽。陰陽和合。故令脈滑。關尺自平。陽明脈微沉。食飲自可少陰脈微滑。滑者緊之浮名也。此為陰實。其人必股內汗出。陰下濕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人詢問,為什麼脈搏翕動而有力,名稱叫做滑?

回答是,沉脈為純陰,翕脈為正陽,陰陽和合,所以脈搏滑動,關尺二脈脈搏平穩。陽明脈輕微沉,飲食可以減少,少陰脈輕微滑動。滑脈是緊脈的浮名,這是因為陰氣實,所以這個人必定會股內出汗,陰下濕潤。

合。音閣。令。平聲。翕。起而盛動於上。旋覆叢聚而合也。與論語始作翕如之翕同。奄。忽然覆也。沉。沒於下也。純陰。以其沒於下言也。正陽。以其盛於上言也。和合。言陰陽並集無偏勝也。陽明胃也。食飲自可。言胃不病也。少陰。腎也。微滑。水沉如石之滑。故謂緊之浮名也。

白話文:

「合」字發音同「閣」字,又讀作平聲,意思是翕起並在上面盛大興起。旋覆聚集而合為一體,與《論語》中「始作翕如」的「翕」字意思相同。「奄」字,是忽然覆蓋的意思。「沉」字,是沈沒於下面。純陰,以其沈沒於下而稱。正陽,以其盛於上而稱。和合,是說陰陽並集,沒有偏勝。陽明是胃,飲食自可,說是胃不生病。少陰是腎,微滑,是說水沈如石之滑,因此稱為緊之浮名。

陰實。言邪在腎也。少陰之脈。出膕內廉。上股內。貫脊。屬腎。腎主水。腎為陽。陽主熱。陽陷入陰。熱鬱而蒸發。所以股內汗出。而陰下濕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道,曾經為人診斷病情的時候,患者脈搏緊窄,這是什麼原因引起的?老師回答說,假設沒有汗液排出,而卻出現嘔吐,這是由於肺部寒冷引起的,所以脈搏會緊窄。假設患者咳嗽,在喝了冷水後,會導致脈搏緊窄。假設患者腹瀉,這是因為胃部虛弱寒冷引起的,所以脈搏會緊窄。

問曰。曾為人所難。緊脈從何而來。師曰。假令亡汗。若吐。以肺裡寒。故令脈緊也。假令咳者。坐飲冷水。故令脈緊也。假令下利。以胃中虛冷。故令脈緊也。

難。去聲。此條一問三答。以揭緊之為寒。而有三因之不同。以見脈非一途而可取之意。

寸口衛氣盛。名曰高。榮氣盛。名曰章。高章相搏。名曰剛。

白話文:

這是一個關於脈象的描述。脈象的判斷方法有很多種,這段文字就提出了三種脈象的判斷方法,分別是「高」、「章」、「剛」。

「高」是指寸口脈(手腕內側寸關尺三部中的寸部)的衛氣旺盛,脈象表現為有力而浮。「章」是指寸口脈的榮氣旺盛,脈象表現為緊而滑。「剛」是指高脈和章脈同時出現,脈象表現為有力而緊。

難經曰。寸口者。脈之大會。手太陰之脈動也。五臟六腑之所終始。故去取於寸口是也。高者。豐隆而有充滿之貌。章者。文采而有潤澤之貌。剛言血氣俱盛。則脈有綱維之意。

衛氣弱名曰惵。榮氣弱名曰卑。惵卑相搏。名曰損。

白話文:

《難經》說,寸口是脈絡匯聚的地方,也是手太陰經脈搏動的位置,五臟六腑的氣血運行都從這裡開始和結束,所以從寸口診脈是最準確的。

脈象高聳,代表氣血充盈飽滿;脈象光彩潤澤,代表氣血運行通暢。氣血充盈,脈象堅實有力,就像有綱維支撐一樣。

衛氣不足叫做惵,營氣不足叫做卑。衛氣不足和營氣不足相互搏鬥,叫做損。

惵。音牒。惵。震懼也。言衛氣不足者。則心常自怖。卑。伏下也。言榮氣不足者。則心常自抑。損。減也。傷也。言榮衛俱弱。外不足以固護。內不足以榮養。則臟腑為之有所減而傷損也。

衛氣和。名曰緩。榮氣和。名曰遲。遲緩相搏。名曰沉。

白話文:

震驚害怕。說衛氣不足的人,心經常自己害怕。卑微,伏下。說榮氣不足的人,心經常自己壓抑自己。損傷,減少,也指受傷。榮衛一起虛弱,外部不足以保護護衛,內部不足以充實滋養。臟腑因此而有所減少和受傷。

“衛氣和,名曰緩,榮氣和,名曰遲,遲緩相搏,名曰沉。” 這裡則描述了當衛氣處於和諧的狀態時,稱為“緩”;當榮氣處於和諧的狀態時,稱為“遲”。當衛氣和榮氣都處於和諧的狀態,且相互作用時,稱為“沉”。這裡的“沉”並非指病理上的沉重或深沉,而是指一種平穩、深沉的氣血狀態,是健康的表現。

緩。縱也。言榮不與衛和。而衛自和。則血不足以榮筋。病則四肢縱強而不能收。痿類是也。遲。滯也。言衛不與榮和。而榮自和。則氣乏神昏。病則百體滯殢倦怠而嗜臥。瘵類是也。沉。溺也。言溺於所偏則病也。

白話文:

「緩」指放鬆、鬆弛。「縱」亦放鬆,是指榮衛不協調,榮氣不足以榮筋,導致四肢鬆弛無力,不能收縮,如痿症。

「遲」指遲鈍、遲緩。「滯」是滯留,指衛氣不與榮氣協調,榮氣自我協調,導致氣血不足,精神昏沉,四肢百骸滯留不動,疲倦嗜睡,如瘵症。

「沉」指沉溺、沉迷。溺於所偏是指沉溺於某種特定的狀態,導致疾病。

寸口脈緩而遲。緩。則陽氣長。其色鮮。其顏光。其聲商。毛髮長。遲則陰氣盛。骨髓生。血滿肌肉。緊薄鮮硬。陰陽相抱。榮衛俱行。剛柔相搏。名曰強。

白話文:

寸口的脈搏緩慢而遲緩。緩慢,則陽氣旺盛。脈搏的顏色鮮紅。脈搏的面色光亮。脈搏的聲音屬商音。毛髮生長旺盛。遲緩,則陰氣旺盛。骨髓生長良好。血脈充盈肌肉。脈搏緊繃、堅硬,陰陽相抱持。榮衛之氣都流通,剛柔相搏擊。這種脈象叫做「強」。

緩。以候胃。遲以候脾。陽氣長者。言胃氣有餘也。顏色聲音毛髮皆陽也。鮮。麗也。光。輝也。商。清也。長。美也。形容胃陽之有餘也。陰氣盛者。言脾氣充足也。骨髓血肉皆陰也。緊薄。結也。鮮硬。堅也。形容脾陰之充足也。相抱。言和洽也。俱行。言周流也。相搏。

白話文:

胃氣緩和,等待胃氣到來。脾氣,緩和等待脾氣到來。陽氣旺盛的人,就是胃氣旺盛的人。顏色、聲音、毛髮都是處於旺盛的狀態。鮮,指色澤鮮艷。麗,指身體容貌明麗。光,指身體光亮。商,指聲音清亮。長,指身材修長。這些都是胃陽旺盛的表現。陰氣旺盛的人,就是脾氣充足的人。骨髓、血肉都是處於陰盛的狀態。緊薄,指肌肉緊實。鮮硬,指身體堅硬。這些都是脾陰充足的表現。陰陽相抱,是指陰陽和諧相處。俱行,是指陰陽周流不停。相搏,是指陰陽相互激盪。

言合一也。極言二氣得其和平。皆由脾胃盈餘之所致。如此則其人健王而強壯。故曰強也。

趺陽脈滑而緊。滑者胃氣實。緊者脾氣強。持實擊強。痛還自傷。以手把刃。坐作瘡也。

白話文:

“言合一也。極言二氣得其和平,皆由脾胃盈餘之所致。如此則其人健王而強壯,故曰強也。” 這裡進一步解釋了衛氣和榮氣的和諧狀態是如何形成的。它強調衛氣和榮氣的和諧統一,都是由脾胃的充盈所導致的。脾胃是人體後天之本,負責运化水穀精微,為身體提供營養和能量。當脾胃功能強健,能夠充分吸收和轉化飲食中的營養時,衛氣和榮氣就能夠得到充分的滋養,從而處於一個和諧、強健的狀態,使人體表現出強壯和健康。 “趺陽脈滑而緊,滑者胃氣實,緊者脾氣強,持實擊強,痛還自傷,以手把刃,坐作瘡也。” 這裡描述了一種病理狀態。趺陽脈(指足背上的動脈,通常用來反映脾胃的狀態)滑而緊,表示胃氣過於充實,脾氣也過於強盛。在這種情況下,胃氣和脾氣相互作用,就像用堅硬的手持著刀刃一樣,會導致身體內部受到傷害,從而引發疼痛和其他病癥。這種病理狀態被比喻為“以手把刃,坐作瘡也”,形象地說明了胃氣和脾氣過強所導致的內部傷害。

趺陽。在足跗上骨間動脈處。去陷谷三寸。一名會元。主脾胃也。滑為食。故在胃則主穀氣實。緊為寒。故在脾則主邪氣強。持實擊強。言胃實脾強。兩相搏擊而為病。譬則以手把刃而自傷。蓋謂非由別臟腑而傳變也。

寸口脈浮而大。浮為虛。大為實。在尺為關。在寸為格。關則不得小便。格則吐逆。

白話文:

趺陽穴。位於足背上,骨間動脈處。距陷谷穴三寸。又名「會元穴」,主治脾胃。滑脈為食,所以位於胃部,主治穀氣充實。緊脈為寒,所以位於脾部,主治邪氣旺盛。持實擊強,意思是胃氣充實、脾氣旺盛,兩者互相搏擊而發病。譬如用手握著刀刃而自傷,意思是疾病不是由其他臟腑傳變而來的。

素問曰。精氣奪則虛。邪氣勝則實。尺以候陰。關。閉也。不得小便者。陰閉於下。則內者不得出也。格。拒也。吐逆者。陽拒於上。則外者不得入也。

白話文:

《素問》中說:精氣虧損就會虛弱,邪氣過盛就會實證。尺脈可以觀察陰證。關,閉合。小便不通,是陰氣閉合在下面,所以內在的(津液)無法外出。拒,拒絕。吐逆,是陽氣拒絕在上面,所以外在的(津液)無法進入。

趺陽脈伏而澀。伏則吐逆。水穀不化。澀則食不得入。名曰關格。

趺陽見前。主候脾胃。故復言此。以見與上條有相符之意。

脈浮而大。浮為風虛。大為氣強。風氣相搏。必成陰疹。身體為癢。癢者名泄風。久久為痂癩。

白話文:

趺陽脈象沉隱且不順暢。脈象沉隱表示可能會有嘔吐和反胃的症狀,食物和水分無法正常消化吸收。而不順暢則意味著進食困難。這種情況被稱為「關格」。

這裡提到的趺陽,之前已經出現過,主要負責反映脾胃的狀況,因此再次提及,是為了表明它與前文所提內容有相互對應的含義。

如果脈象浮現且強大,浮起代表可能有風邪或氣血虧虛的情況,強大則顯示氣機運行過旺。當風邪與過盛的氣相結合時,很容易形成陰寒性的皮疹,使得全身感到瘙癢。這種瘙癢的狀況被稱為「泄風」。如果長期不愈,可能會演變成疥癩之病。

痂。與𦙲同。音加。素問曰。外在腠理則為泄風。又曰。泄風之狀多汗。汗出泄衣上。口中乾上漬。其風不能勞事。身體盡痛。則寒。癩。疥也。

白話文:

痂:同疿,音同「加」。《素問》說:「外在腠理則為泄風。」又說:「泄風的症狀是多汗。汗水流出沾濕了衣服的上面。口中乾渴,舌頭上有污垢。這種風病的人不能勞作。身體盡皆疼痛,就是寒病。」癩:疥瘡。

寸口脈弱而遲。弱者衛氣微。遲者榮中寒。榮為血。血寒則發熱。衛為氣。氣微者心內飢。飢而虛滿。不能食也。

白話文:

寸口脈弱而遲緩。脈弱,說明衛氣微弱。脈遲,說明榮中寒。榮是血,血寒則發熱。衛是氣,氣微者虛乏,使心臓內飢餓,飢餓而虛滿,不能進食。

寒之為言虛也。與貧之稱寒同。虛寒發熱者。血氣在人身。猶水火在天地。水乾則火熾也。飢而虛滿者。陽主化谷。衛陽衰微。不化谷。故虛滿而不能食也。趺陽脈大而緊者。當即下利。為難治。

白話文:

「寒」這個字就是「虛弱」的意思。就像形容貧窮的人家為「寒門」一樣。虛寒而發熱的人,是因為血氣在人體內,就像水火在天地間一樣。當水乾涸時,火就會旺盛。飢餓而肚子脹滿的人,是因為陽氣負責消化食物,衛陽衰弱,無法消化食物,所以虛滿而不能吃東西。趺陽脈又大又緊的患者,要立刻進行下利,否則難以治療。

大為虛。緊為寒。脾胃虛寒。故主下利。為難治也。

寸口脈弱而緩。弱者。陽氣不足。緩者。胃氣有餘。噫而吞酸。食卒不下。氣填於膈上也。

白話文:

狀況非常虛弱。脈象緊繃代表寒氣旺盛。脾胃功能既虛又寒,因此主要症狀是腹瀉。這種情況治療起來相對困難。

脈搏在寸口處表現得薄弱且緩慢。薄弱顯示身體陽氣不夠充足,緩慢則意味著胃氣相對過盛。患者會頻頻打嗝且伴有胃酸上逆的現象,吃下的食物突然無法順利下行,這是因為氣機阻滯在胸膈部位所致。

填。音田。陽氣以胃中之真氣言。不足。則不能化谷。胃氣以胃中之穀氣言。有餘。言有宿食也。有宿食。則鬱而生熱。故噫飽而吞酸。此蓋以飲食之內傷者言也。

白話文:

「填」,唸作「田」,是指胃中陽氣。如果陽氣不足,則胃中的食物不能消化。胃氣,是指胃中的食物消化之氣。如果胃氣有餘,也就是說有未消化的宿食仍在胃中。有宿食,就會鬱積而產生熱氣。所以嗝氣飽脹,吞下帶有酸味的液體。這都是由於飲食內傷所引起的。

趺陽脈緊而浮。浮為氣。緊為寒。浮為腹滿。緊為絞痛。浮緊相搏。腸鳴而轉。轉即氣動。膈氣乃下。少陰脈不出。其陰腫大而虛也。

白話文:

趺陽脈緊而浮。浮是氣的表現。緊是寒的表現。浮是腹滿的表現。緊是絞痛的表現。浮緊相搏。腸鳴而轉。轉即氣動。膈氣乃下。少陰脈不出。其陰腫大而虛也。

趺陽脈如果出現脈象緊而浮的現象。浮是氣的表現。緊是寒的表現。浮是腹滿的表現。緊是絞痛的表現。浮緊相搏。腸鳴而轉。轉即氣動。膈氣乃下。少陰脈不出。其陰腫大而虛也。

腹滿者。胃氣虛而邪氣實也。絞痛者。脾家寒而邪壅滯也。鳴者。氣之鼓也。轉。則氣之運也。下。則氣之壅滯者極甚而反也。少陰之脈。循陰器而主水。脈不出。其陰腫大者。正虛邪實。水不得泄。蓋趺陽之土敗。而少陰所以無制也。

白話文:

腹滿:是胃氣虛弱而邪氣充實造成的。絞痛:是脾胃虛寒而邪氣壅滯造成的。鳴叫:是氣鼓動造成的。轉動:是氣運作造成的。下墜:是氣壅滯到極點而反彈造成的。少陰經脈:沿著陰器循行,主水。脈不出:指少陰經脈不通暢,其陰器腫大:是正氣虛弱而邪氣充實,水不能排泄的結果。這是因為趺陽之土衰敗,所以少陰經脈失去制約。

寸口脈微而澀。微者。衛氣不行。澀者榮氣不逮。榮衛不能相將。三焦無所仰。身體痹不仁。榮氣不足則煩疼。口難言。衛氣虛。則惡寒數欠。三焦不歸其部。上焦不歸者。噫而酢吞。中焦不歸者。不能消穀引食。下焦不歸者。則遺溲。

白話文:

寸口脈搏微弱而澀。微弱者,衛氣運行不暢。澀滯者,榮氣輸布不足。榮衛之氣不能相互作用,三焦沒有依賴。身體麻木不仁。榮氣不足則煩躁疼痛,口難以言語。衛氣虛弱,則畏寒,並經常打哈欠。三焦不歸其位。上焦不歸位者,嘆息而吞嚥口水。中焦不歸位者,不能消化穀物、吸收食物。下焦不歸位者,則尿液失禁。

數。音朔。噫。音隘。酢。與醋同。衛主氣。不行。言不用事也。榮主血。不逮。不及也。不能相將。言榮衛不相和諧。不能相與也。仰。依賴也。痹。頑痹也。不仁。言不知痛癢。不省人事也。難言者。心虛。神短。舌強。而聲不出也。惡寒數欠者。衛疏。表不固。不能禦寒。

白話文:

數:口微開。

朔:音同「隘」。

酢:同「醋」。

衛主氣。不行:指衛氣不運行。

榮主血。不逮:指榮血不足。

不能相將:指榮衛不相和諧。

仰:依賴。

痹:頑固的痹症。

不仁:指不知痛癢。

不省人事:指失去知覺。

難言者:心虛。神短。舌強。而聲音不能發出。

惡寒數欠者:衛氣虧虛。表不固實。不能禦寒。

所以氣乏而好為欠也。不歸其部。言不還足其所有之分內也。酢吞。吞酸也。吞酸則受納妨矣。不能消穀引食者。言不司腐熟也。遺溲者。言不司約制也。蓋上焦主受納。中焦主腐熟。下焦分清濁。主出而專約制。此甚言榮衛不相和諧。致三焦皆失其常。故各廢其所司之職事如此。

趺陽脈沉而數。沉為實。數消穀。緊者病難治。

白話文:

脾氣虛弱,所以容易感到疲倦和懶散。脾氣不足以運化水穀,所以不能把營養輸布到全身。吞食酸味的食物,就會損傷脾胃,影響脾胃的吸收功能。不能消化和吸收食物,是因為脾胃不能把食物腐熟。大小便失禁,是因為脾胃不能控制排泄。上焦主受納,中焦主腐熟,下焦主分別清濁,主出。三焦協調,才能維持人體的正常運轉。榮衛不相和諧,就會導致三焦失常,從而出現各種症狀。

“趺陽脈沉而數,沉為實,數消穀,緊者病難治。” 這裡描述的是趺陽脈(足背動脈)的表現。當趺陽脈沉時,表示胃氣實,也就是胃中有積食或積熱。當脈搏數(快)時,表示身體在消耗穀物(即食物)的能量,這可能是因為身體需要更多的能量來應對某種病理狀態。然而,如果脈搏還伴有緊(堅硬、緊張)的感覺,這表示病情比較嚴重,難以治療。

沉以候里。故在脾胃則主實。穀氣實也。數為熱。陽也。緊為寒。陰也。言趺陽主脾胃。脾胃主谷。穀氣實。若脈見數而陽熱甚。陽能化谷。雖病不足為害。若脈得緊而陰寒勝。陰不化谷。病為難治。

白話文:

沈括說:「腳背上的丘墟穴是陽氣走的地方。」所以這個穴在脾胃的位置是主要來養氣的。五穀的精氣就是養氣。脈搏的跳動就是暖度,陽性是屬於暖,緊繃就是寒冷,陰性是屬於冷。意思是說,丘墟穴是來養脾胃的,脾胃來養五穀的精氣,五穀的精氣而來的。如果脈搏見跳動很快,而陽性很熱,陽氣可以化開五穀的精氣,即使生病了也不至於會很糟。如果脈搏緊繃,而陰性很冷,陰氣不能化開五穀的精氣,這種病就會很難治。

寸口脈微而澀。微者衛氣衰。澀者榮氣不足。衛氣衰。面色黃。榮氣不足。面色青。榮為根。衛為葉。榮衛俱微。則枝葉枯槁而寒慄。咳逆唾腥。吐涎沫也。

白話文:

寸口脈搏微弱而且澀滯。脈搏微弱,說明衛氣衰弱。脈搏澀滯,說明榮氣不足。衛氣衰弱,臉色發黃。榮氣不足,臉色發青。榮氣是根本,衛氣是枝葉。榮衛氣都微弱,則枝葉枯槁而畏寒發抖。咳嗽逆氣,吐出腥味。吐出涎沫。

首三句與前條差衰字。然衰則不行。不足亦不逮。更互發明者也。氣為衛。色本白。白屬金。黃。土色也。金生於土。金無氣。色不顯。故土之色反見也。血為榮。色本赤。赤屬火。青。木色也。火生於木。火無氣。色不明。故木色反見也。榮為根者。言血榮於人身之內。猶木之根本也。

白話文:

首三句與前面那條所講的去病養生法,用“差”和“衰”二字不同。衰是精氣不足,就會行動不便。不足就是身體虛弱,就追不上(追不上正常人)。更互相說明的意思是,氣是守衛在皮表的,其本來的顏色應當是白色。白色屬於金。黃色是土的顏色。金生於土,金若沒有氣,它的顏色就不能顯現出來,所以反而見到的是土的顏色。血是榮養在肌膚的,其本來的顏色應當是紅色。紅色屬於火。青色是木的顏色。火生於木,火若沒有氣,它的顏色就不能顯現出來,所以反而見到的是木的顏色。榮是根的意思。是指血的榮養猶如花木的根,在人體機體中,對所有臟腑起著養護作用。

衛為葉者。言氣衛於人身之外。猶木之枝葉也。寒慄。榮不足以養。而衛亦不能外固也。咳逆唾腥。吐涎沫者。氣不利而血亦不調也。

趺陽脈浮而芤。浮者。衛氣衰。芤者。榮氣傷。其身體瘦。肌肉甲錯。浮芤相搏。宗氣衰微。四屬斷絕。

白話文:

衛氣是人體外在的防護層,好比樹木的枝葉,如果氣血虛弱,衛氣不足以保護身體,就會感到寒冷發抖。咳嗽、打嗝、吐出帶血腥味的痰液或唾液,表示氣血不調。

“趺陽脈浮而芤,浮者,衛氣衰,芤者,榮氣傷,其身體瘦,肌肉甲錯,浮芤相搏,宗氣衰微,四屬斷絕。” 這裡描述的是另一種趺陽脈的表現。當趺陽脈浮時,表示衛氣(負責保衛身體不受外邪侵入的氣)衰弱。當脈搏呈現芤(中空)的形態時,表示榮氣(負責滋養身體的氣)受到損傷。這樣的人往往身體瘦弱,肌肉乾枯粗糙(甲錯)。當浮和芤的脈象同時出現時,表示宗氣(一種重要的生命之氣)衰微,身體的各種功能(四屬)都可能出現問題或斷絕。

芤。音摳。浮為風虛。故曰衛氣衰。芤為失血。故曰榮氣傷。身體瘦者。衛衰而形損也。肌肉甲錯者。榮傷而枯坼也。宗氣。三焦隧氣之一也。針經曰。宗氣積於胸中。出於喉嚨。以貫心脈而行呼吸是也。四。皮肉肌髓也。蓋三焦乃氣之道路。衛氣衰而榮氣傷。所以宗氣亦衰微。四屬不相維而斷絕也。

白話文:

芤。音摳。浮為風虛。所以說,衛氣衰弱。芤是血虛。因此說榮氣受傷。身體瘦削的人。是衛氣衰弱,形體損耗。肌肉甲錯的人。是榮氣受傷,皮膚乾枯。宗氣,是三焦通道輸送的氣之一。針灸經上說。宗氣積聚在胸中。從喉嚨吐出來。用以充實心脈,並且運行呼吸的。四,是指皮肉筋髓。因為三焦是氣輸行的道路。衛氣衰弱,榮氣受傷。所以宗氣也衰弱了。四者不能互相維護,而斷絕了。

寸口脈微而緩。微者衛氣疏。疏則其膚空。緩者胃氣實。實則谷消而水化也。谷入於胃。脈道乃行。而入於經。其血乃成。榮盛則其膚必疏。三焦絕經。名曰血崩。

白話文:

寸口脈搏微弱而緩慢。脈搏微弱是衛氣疏鬆。衛氣疏鬆,那麼皮膚就會空虛。脈搏緩慢是胃氣充實。胃氣充實,那麼穀物就會消化,水液就會化生。穀物進入胃中,脈絡才能運行,而進入經絡,血液才能生成。榮氣旺盛,那麼皮膚一定疏鬆。三焦與經絡不相通,這種情況稱為血崩。

疏言不能固護。衛主溫分肉。肥腠理。疏則分肉不溫。腠理不肥。故曰空也。緩為胃氣有餘。實。猶言強也。所以谷消而水化。谷入於胃。至其血乃成。乃承上文而言水穀化消。則胃益實而能淫精於脈。以成其血。而使榮盛。榮盛則衛益衰。故曰其膚必疏也。三焦者。氣之道路也。

白話文:

疏散的意思是指不能守護,衛氣負責溫暖體表的皮肉,使其緊實。腠理肥滿,如果疏散,則皮肉不溫暖,腠理不肥滿,所以說成是空虛。緩和是胃氣有餘,實是強的意思,所以穀物消化,水液運行。穀物進入胃中,到血液形成時,就是承接上文所說的水穀消化,胃氣就會更加強盛,能夠將精華輸布到脈中,形成血液,使氣血旺盛。氣血旺盛,衛氣就會虛弱,所以說皮膚必然稀疏。三焦是氣的道路。

經。徑也。絕經。言血不歸經也。崩。山壞之名也。陰血大下而曰崩者。言其不能止靜。與山壞之勢等也。

趺陽脈微而緊。緊則為寒。微則為虛。微緊相搏。則為短氣。

白話文:

“經,徑也。絕經,言血不歸經也。崩,山壞之名也。陰血大下而曰崩者,言其不能止靜,與山壞之勢等也。” 這裡解釋了“經”和“崩”的概念。“經”在這裡指的是人體的脈絡,是血液流動的通道。當“經”斷絕時,表示血液不能正常流動,也就是“血不歸經”。而“崩”則是形容大量出血的情況,就像山體崩塌一樣猛烈且無法控制。這裡用“崩”來形容陰血(即女性月經中的血液)大量流失的情況,強調其迅猛和無法自控的特點。 “趺陽脈微而緊,緊則為寒,微則為虛,微緊相搏,則為短氣。” 這裡再次描述了趺陽脈的一種表現。當趺陽脈微(微弱)而緊(堅硬、緊張)時,表示體內有寒邪且正氣虛弱。當微和緊的脈象同時出現時,可能會導致呼吸短促(短氣)的症狀。這是因為寒邪阻礙了氣機的流通,同時正氣虛弱又無法推動氣機的順暢運行。

脾胃虛寒則不化谷。短氣者。穀氣不充。而神氣不足也。以上叔和皆以寸口趺陽相間而成編者。寸口為脈之大會。五臟六腑之所終始。趺陽主脾胃。吉凶生死之樞機系焉。二部為脈道之切要一也。

白話文:

脾胃虛寒,就無法消化食物,造成氣短,這是因為穀物的精氣不充沛,導致精神也無法充沛。以上叔和皆以寸口和趺陽這兩個脈象相互參照而確立的。寸口脈為脈絡的會聚處,是五臟六腑的始終。趺陽脈主脾胃,是吉凶生死的重要關鍵。這兩個脈位極為重要,是把脈中不可忽略的重點。

趺陽脈不出。脾不上下。身冷膚硬。(上闕一條。補七卷之末。脾不上下。言其不能淫輸水穀之精氣。以榮養於周身之上下也。身冷膚硬者。脾胃主肌肉。胃陽不為溫。而脾陰不為潤也。)少陰脈不至。腎氣微。少精血。奔氣促迫。上入胸膈。宗氣反聚。血結心下。陽氣退下。熱歸陰股。與陰相動。令身不仁。此為屍厥。當刺期門巨闕。

白話文:

趺陽脈不出,脾氣不協調,四肢冰冷,皮膚僵硬。

少陰脈不通,腎氣虛弱,精血不足,氣息促迫,衝上胸膈,宗氣無法正常運行,血液凝聚在心臟以下,陽氣下降,熱氣聚集在陰股,與陰氣相激盪,使身體麻木不仁。

此時應針刺期門和巨闕穴。

奔氣。言厥氣上奔也。屍厥。言厥逆若屍之不溫也。蓋三焦主行呼吸。反聚而呼吸不行。則血結心。阻遏陽氣不得上升。反下陷入於陰中。與陰相搏而動。陰寒甚。所以令人身體不仁而成屍厥也。期門見太陽上篇。刺之所以散心下之血結也。巨闕在上脘上一寸五分。刺之所以行宗氣之反聚也。

寸口脈微。尺脈緊。其人虛損多汗。知陰常在。絕不見陽也。

白話文:

奔氣。是指氣向上逆行。屍厥。是指逆氣像屍體一樣沒有溫度。三焦主行呼吸。呼吸不暢,反覆積聚。血凝集在心中。阻礙陽氣不能上升。反而下陷入陰中。與陰氣相搏動。陰寒嚴重。所以讓人身體失去知覺而成為屍厥。期門穴在太陽穴上篇。刺灸期門穴可以散開心下的血結。巨闕穴在上脘穴上一寸五分。刺灸巨闕穴可以運行反聚的宗氣。

寸為陽。微為虛。陽虛則衛不固。所以多汗。汗多亡陽。故曰絕不見陽也。尺為陰。緊為寒。陰傷於寒則損。以由陰損而病。故曰知陰常在也。

白話文:

寸脈為陽脈,微弱時表示身體虛弱。陽氣虛弱,衛氣就不能固守在外,所以容易出汗。出汗太多,會損失陽氣,所以說絕不見陽氣。尺脈為陰脈,緊繃時表示身體虛寒。陰氣受到寒邪侵襲,就會受到損傷。因為陰氣受損而生病,所以說陰氣常常存在。

寸口諸微亡陽。諸濡亡血。諸弱發熱。諸緊為寒。諸乘寒者則為厥。鬱冒不仁。以胃無穀氣。脾澀不通。口急不能言。戰而慄也。

白話文:

寸脈的脈象微弱是沒有陽氣。脈象濡緩是沒有血液。脈象軟弱無力,伴有發熱。脈象緊繃,是寒證。受到寒氣侵襲,就會出現厥證。氣血鬱滯,頭腦不清醒。這是因為胃裡面沒有穀氣。脾氣澀滯,不通暢。嘴巴緊閉,不能說話。戰慄發抖也是。

諸。猶凡也。微為氣虛。故曰亡陽。濡為陰虛。故曰亡血。發熱。陰虛也。諸乘寒者之諸。指上文四句而總言之也。鬱冒不仁以下。詳厥而言也。無穀氣。厥則飲食不通也。脾統血。無血。故澀也。口為脾之竅。言心聲也。心主血。血不榮。則筋牽急而舌強。故不能言也。戰而慄。虛寒甚也。

問曰。濡弱何以反適十一頭。師曰。五臟六腑相乘。故令十一。

白話文:

諸種情況,就像一般情況。微,表示精氣虛弱。所以說亡陽。濡,表示陰液虛弱。所以說亡血。發熱,是陰液虛弱的表現。諸種情況都會招致寒邪侵襲,諸種情況指上文四句內容,歸納起來進行概括。鬱悶冒犯,沒有仁愛之心以下,詳細地加以敘述。沒有穀氣,就是飲食不通。脾統領血液,沒有血液,所以枯澀。嘴是脾的竅穴,是指心發出的聲音。心主導血液,血液不充盈,就會引起筋脈牽拉,痙攣,以致造成舌頭強硬、沉重。所以不能言語。發抖戰慄,是身體虛寒非常厲害的緣故。

此義未詳。或曰。濡弱者。萬物之初始。莫不皆先濡弱。適。往也。言五臟六腑相乘而往反。初皆濡弱。故濡弱者。通該夫十一者之首事。未知是否。

白話文:

這個意思不詳。有人說,濡弱是指萬物初始的狀態,沒有不先濡弱的。適,是往的意思,意思是五臟六腑相互作用,往來反覆,初始都濡弱。所以,濡弱是一切事物開始的第一件事。不知道是否如此。

問曰。何以知乘腑。何以知乘臟。師曰。諸陽浮數為乘腑。諸陰遲澀為乘臟也。

浮數。陽也。以陽部而見陽脈。故知乘腑也。遲澀。陰也。以陰部而見陰脈。故知乘臟也。

白話文:

問道:如何得知病氣影響到六腑?又如何得知病氣影響到五臟呢?老師回答說:如果各種陽脈呈現出浮動且數量增多的特點,這就表明病氣乘於六腑;而如果各種陰脈表現出緩慢且不流暢的特點,這就意味著病氣乘於五臟。

浮動且數量增多的脈象,屬陽性,當在對應陽性的部位測得陽性的脈象時,就可以知道這是病氣影響到了六腑。緩慢且不流暢的脈象,屬於陰性,當在對應陰性的部位發現陰性的脈象時,就可以明白這是病氣侵犯了五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