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條辨》~ 卷之一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10)
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篇第一

故盛也,欲衄,待衄未衄之詞。陰虛;陰以血言,熱則耗血,故虛也。小便,血液之類也;血耗,故難也。然火能助氣,過則反敗氣;所以陰陽俱虛竭,言血氣俱虧乏也。身體則枯燥,承上文而言虧乏之徵也。劑,齊分也;言汗自頭出至頸,自頸齊分,還而不下。靈樞曰: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,獨諸陽脈皆上至頭耳;然則是乃陽有汗而陰不汗也。腹滿,邪內實也。微喘,熱攻於肺,肺受熏蒸而氣促急也。口乾,陰虛而津液不足也。咽爛,炎蒸而成腐壞也。或不大便,言津液不足,有時或則便硬也。譫語,寐中多言妄語;蓋言出於心,火盛血衰,心虛而神亂也。噦,火熾而氣逆也。手足為四肢,乃諸陽之本;陽邪盛甚,氣亂神昏,所以疾動而不寧也。小便利者,反上文陰虛小便難而言;利則陰未甚虛,陰未甚虛,則陽猶有可以回之者;所以為可治也。

(二十九)太陽病,以火熏之,不得汗,其人必躁,到不解,必清血,名為火邪。

清與圊同。熏,亦劫汗法;蓋當時庸俗用之,燒坑鋪陳,灑水取氣,臥病人以熏蒸之之類是也。躁,手足疾動也。到,言猶反也,謂徒躁擾而反不得解也。清血,便血也。汗為血之液;血得熱則行;火性大熱;既不得汗,則血必橫溢;陰盛者,所以下圊也。

(三十)太陽病,二日,反躁,反尉其背,而大汗出,大熱入胃,胃中水竭,躁煩,必發譫語。十餘日,振慄自下利者,此為欲解也。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,欲小便不得,反嘔,欲失溲,足下惡風,大便鞕,小便當數,而反不數。及多大便已,頭卓然而痛,其人足心必熱。穀氣下流故也。

尉,俗作熨;鞕與硬同。下利下流之下,去聲;數,音朔。二日,當傳之時也。反躁,欲傳也。熨其背,亦火劫汗法也。大汗出者,悖道以治,故出驟也。大熱,邪熱與火熱相摶也。入胃,胃屬土,故火邪先之也。水竭,火盛則水涸也。躁煩譫語,皆內熱也。十餘日,過經同也。振,鼓戰;慄,悚縮;作欲解之先兆也。下利,陰虛而津液偏於下走也。欲解,待解未解之詞。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,至大便硬一節,乃承上文說猶未解之意。言振慄若是作汗,則熱散而病解;今自利,津液又偏於下泄,胃中又不足,所以待解不解;汗不到下體,干而不得小便,陽氣不下通,反上逆而嘔;失,猶言不也;溲,小便也。足下惡風,無陽以為衛護也。大便硬,無津液以為潤送也。小便當數而反不數至末,是反上文又說要解的意。蓋言以人之津液偏滲而論之,大便既硬,則小便當多而頻數;故以不數為反;既反不數,則津液又當回於胃中可知也。及,言待及津液由此而回足,則大便得潤而當出;出多者,以待則久久故多也。卓,特也;頭特然而痛,陰氣上達也。足心必熱,陽氣下通也。穀氣,食氣也;言待解未解以來,為津液又不足,陽不下,陰不上,是以猶不解;今陰上達而頭獨覺痛,陽下行而足心則熱者,以胃中津液回足。

白話文:

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篇第一

(關於「陰虛」與「血熱」的解釋)

「盛」指血氣旺盛,可能導致流鼻血,此處是描述將流未流的狀態。「陰虛」的「陰」指血液。血受熱熏灼則消耗,因此陰虛。小便屬於體液範疇,血液耗損,故小便困難。然而火能助長氣,過度卻反傷氣,導致陰陽兩虛,即血氣均匱乏。身體乾枯是血氣不足的表現。「劑」指均勻分布,指汗從頭部到頸部,再從頸部均勻回流,未達全身。《靈樞》提到陰脈僅行至頸胸而返,唯陽脈上達頭耳,此為陽部有汗而陰部無汗。

腹滿因邪氣內蘊;微喘因熱攻肺部,肺受熱而氣促;口乾因陰虛津液不足;咽爛因熱邪燻灼潰爛。或有便秘,因津液不足致大便乾硬;譫語為夢中胡言亂語,因心火旺而血衰,心神昏亂;噦(打嗝)因火旺氣逆。手足為陽氣之本,陽邪過盛致氣血紊亂,故躁動不寧。小便通利則表示陰虛較輕,尚有治癒可能。

(二十九)太陽病誤用火熏的後果

太陽病用火熏法未發汗,患者必煩躁。若未緩解,可能便血,稱為「火邪」。「清血」即便血。汗為血之液,受熱則妄行,火熏無汗反致血熱妄溢,陰盛者血從下出而便血。

(三十)太陽病誤熨背後的轉歸

病發二日出現躁動(反常熱象),誤用熨背法發大汗,火熱入胃致胃津耗竭,引發躁煩譫語。十餘日後若顫抖、腹瀉,為病將解之兆。若腰以下無汗、小便不利、嘔吐、足部惡風、大便乾硬,本應小便頻數卻反而不頻,待大便通後,頭部突痛且足心轉熱,是胃氣恢復、津液回流的表現。「穀氣下流」指飲食精微得以輸布,陽氣下行而病癒。